- 时间:2023-11-22 15:29:21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招聘广告是一种用于招募人才的通知或广告,它能够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员。在总结中,我们应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事实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它们有着优秀的思路和构思,值得你参考。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期陈丽红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通过组......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
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
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
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
教师最后总结:
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分析,以及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辩认具体事例,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的各种基本特征。
作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法。在这些教学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与同学一起共同理解了什么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呈现《超震撼——毁灭世界的力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自己生存家园的毁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校园景色,老师叙说,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把自己校园当成情景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同时让同学们感知到,生物学离我们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说起,学生容易从脑海中提出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校园的生物有:人、树、鸟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块等,并根据这些丰富的表像推导总结得出:像人、鸟、树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并且这些问题是在与同桌讨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结论: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1、创设情境,激起疑问。
通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以教室里的学生和课桌为例)。
设计意图:学生和课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学生是生物,课桌是非生物。但是让他们找出区别,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会动而桌子不会动。为此我又列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所以此环节把学生带入疑惑之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过渡语:你若要准确地判断桌子是不是生物?还得进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征这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根据老师以及学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生物实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图,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讨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等基本特征,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伏笔。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反映实验很容易理解,于是整节课的气氛比较轻松和开心,达到了设计本实验最初的目的。在带着学生一起探究实验数据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理解常见的一些遗传现象。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真的,无论你课前花多少时间去准备,投入多少精力,总是没有“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课上,可能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而且,一节课上下来,总是还会感到有太多的遗憾。
上完这次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教师应该专门学习一些表演技巧,并且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样会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在课堂上,语言表达和语气的变化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加重语气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重点所在,从而引起关注和思考。而在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日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个实验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应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和体会这些方法,比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帮助学生建立起方法意识。在需要自己去设计实验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个实验中,针对遗传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介绍并运用了“创设理想条件”的方法。但是这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对于理想条件的创设印象并不深刻。后来我想了想,其实还可以这么上:先带着学生做实验,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评判,找实验的漏洞。当同学们越找越复杂的时候,再将“创设理想条件”这个实验方法使用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讲课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好处。而在试讲的过程中,经过听课老师的提示,发现自己对学生还是不够信任,有时会着急想把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不利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光合作用。
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先学后教的方法)。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
普利斯特利。
英格豪斯。
1779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可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另外在进行演示之前要简要介绍实验装置和基本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每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每个实验揭示的问题。当一组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钟罩内的实验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是否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关呢?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萨克斯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板书设计:(略)。
第二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海尔蒙特柳苗生长之迷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钟罩内的实验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说明光的重要性。
谢尼伯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氧。
索热尔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
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
萨克斯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课时)探索光合作用。
引言: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我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释。怎样检验我们对问题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组探索性实验。(板书:
二、探索光合作用)。
小组讨论: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同学们能够设计出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为什么?然后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一部分,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思考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发给每组一片经上述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请参与上述实验过程的同学进行说明。
但是如何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叶片上行不行?还很难回答。
指出: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将叶片上的黑纸片取下,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将这一套装置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讨论:能否将装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不能,酒精容易燃烧)。
观察:加热过程中,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分析说明:绿叶变成黄白色及酒精变成绿色的原因。
操作:将酒精灯熄灭,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将漂洗干净的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几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时将实验台收拾整理)。
观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结论:经过部分遮光处理的叶片遇碘液后,见光部分呈深蓝色,表明有淀粉产生;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没有淀粉产生。说明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那么,光合作用还有其他产物吗?
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介绍实验装置,并让同学看到试管中上升的小气泡,解释排水集气法。然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请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光合作用产生的助燃气体是什么气体?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说明两套实验装置的不同在于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盛有清水,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取两枚叶片,进行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的处理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说明原因。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气,能产生淀粉吗?可见,光合作用除了需。
要光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
演示实验: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实验,根据现象说明问题,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验证了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解释是正确的教学结果反思:通过尝试先学后教,让学生全面参与讨论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大家都融入课堂、融入教学中,并积极参与。例如:很不爱动脑的193班杨涛、194班邓云晖、195班周兴来等都参与了讨论,并积极发言。但也有负面影响,例如这部分内容本来打算每班2课时上完,但通过这些活动,结果各用了四个课时的教学。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思考尽量做到学法与教法的最优结合。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我想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分析,以及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辩认具体事例,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的各种基本特征。
作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法。在这些教学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与同学一起共同理解了什么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呈现《超震撼----毁灭世界的力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自己生存家园的毁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校园景色,老师叙说,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把自己校园当成情景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同时让同学们感知到,生物学离我们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说起,学生容易从脑海中提出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校园的生物有:人、树、鸟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块等,并根据这些丰富的表像推导总结得出:像人、鸟、树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并且这些问题是在与同桌讨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结论: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1、创设情境,激起疑问。
通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以教室里的学生和课桌为例)。
设计意图:学生和课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学生是生物,课桌是非生物。但是让他们找出区别,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会动而桌子不会动。为此我又列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所以此环节把学生带入疑惑之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过渡语:你若要准确地判断桌子是不是生物?还得进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征这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根据老师以及学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生物实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图,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讨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等基本特征,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伏笔。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期陈丽红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通过组......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1.通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后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与对实物的观察和比较,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一)教师准备。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鱼和玩具鱼(红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仓鼠、手掰模型、机器人等、生物的特征ppt课件。
(二)学生准备。
学案、展示纸、马克笔等。
【3分钟】设疑导入。
提问:以下哪些是生物?
校园环境照片播放。
提问: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生物呢?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采用贴近学生的材料――校园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兴趣。
【15分钟】比较、讨论、提要求、小组完成学案。
比较小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和概括生物都有什么特征?请把你归纳的结果写在纸上。
看哪个小组概括得准确、全面、效率又高。
分组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实物,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概况出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15分钟】分组展示。
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
总结学生的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分小组展示。
2.倾听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问题。
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物专业术语表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让学生自己总结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提问。
1.珊瑚和仙人球都会长大,但为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仅凭长大这一条能不能判断该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对总结概括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要判断该物体是生物,物体应符合多条特征。
【2分钟】总结。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思考、讨论。
【5分钟】应用。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辩论),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真正学会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记忆的层面。
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进一步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实验教学与仪器05期。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除了提出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外,还提出了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提倡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实施建议中还明确提出了关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以及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课堂氛围的要求。笔者以下将针对3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案例进行分析与设计,尝试将课标思想灵活运用的方法。
一、假说演绎――dna复制的方式。
【学情分析】dna复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分裂、dna分子的结构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遗传的本质非常重要。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假说演绎的探究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难度,在分子水平上的微观的结构变化会让学生感到抽象,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分析不同实验现象及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见下页表1。
【设计目的】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拓展到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再到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假说演绎方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该设计最主要的线索和亮点,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模型建构――染色体组的概念。
【学情分析】“染色体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3个来源之一,在本章知识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看,学生在染色体数目变异,尤其是染色体组的概念学习上感觉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作为重点设计。
【教具准备】每一套教具包括由pvc材料制作而成的果蝇体细胞中的8条染色体,其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红、蓝两种颜色区分,红色和蓝色分别表示来源于父方和母方的4条染色体。在实际教学中,每两名学生使用一套教具,讲台上另有可在黑板上演示的教具两套。
【模型建构】。
1.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模型摆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模型。
因为对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学生会出现把相同颜色的两条染色体放在一起,作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错误。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往往是误以为同源染色体的“同源”指来源相同,都来自同一个体。这时,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的两条形状大小相似并且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2.让学生从刚刚摆出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型中选出一个染色体组。
在判断评价标准时,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在一级导学中已经预习到的染色体组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每个学生选出的染色体组是否满足其3个特点:第一,都是非同源染色体。第二,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第三,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
【设计目的'】通过两个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手后不同的结果,让课堂更多样、随机,教师需要通过带着学生一起评价不同学生的答案过程,强化在染色体组的概念中难以理解的3个要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该教学难点。从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更能帮助学生记住,改正他们的错误认识。
三、类比推理――基因工程的工具。
【学情分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展示了前沿生命科学重要的生物技术。在该节内容中,学生对于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理解起来会觉得抽象,不能从直观的现象去理解,所以单凭教师讲授是很难理解的,需要教师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类比宏观熟悉和微观陌生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利用前沿的科技成果,让学生感受新兴生物技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请不同的小组代表说说他们的猜想,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抓住重要的动词,如“剪、粘、缝、拼接、运、导入”,教师同时在黑板上适当地板书)。
生:剪刀、针线。
师:对于基因这种分子水平的物质来说,怎么样去“剪”基因、“缝”基因、“运”基因?
(引出基因工程的3个基本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同时可以从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切入,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
【设计目的】在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贴近社会实际,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虽然新颖吸引人,但是内容抽象,相对而言不容易理解。在该设计中,首先希望学生更多地做出自己的猜想,中心思想是希望学生假设他们是科学家,希望完成哪些过程?这些过程又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然后教师再来引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工具。化抽象为具体,摆脱常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学习,增强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了人教版生物必修2教科书中3种可以运用新课标思想的案例,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最关键的是要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理解、思考教材和课标编者的用意,创造性地解读和应用并优化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而不仅仅停留在教材提供的活动方式上,照本宣科。
在第一个案例中,dna复制以学生在孟德尔遗传实验中学习的科学思想――假说演绎法为基础,先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演绎实验论证假设过程,再通过教师介绍科学史,解释真实的实验结果。在第二个案例中,因染色体组的概念抽象、不具体,可以选用具体、直观的道具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从学生的动手活动中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概念理解的错误和修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讨论等方式提出不同的看法,刺激个体反省思考,注重互动的学习模式。在第三个案例中,教师通过类比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从经验中发现新知识的特点,再利用问题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经验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总之,3个案例各有特点也有共性,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但都体现了对于课标与教材的创造性解读。事实上,在教材中还有许多设计方式,如人类遗传病可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拟医生看病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又如在杂交育种的介绍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不同的方案,通过相互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势劣势,在评价教学中得出杂交育种的基本方式并总结优缺点。
当然,这些设计在教学中需要加以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本意的回归,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探究性能力的目的。
编辑手记:理解课标,理解教材,理解学生,力求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建构核心概念,掌握学科思想方法,本文三个案例――假说演绎、模型建构、类比推理――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而不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才是备课的精髓所在。
作者介绍:方程,杨型会,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410005)。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教学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也比较多,可以用两课时来完成。
在上课的前一周,要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c看一看,想一想)中提出的五项特征,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作调查。在布置调查任务时,要教会学生具体识别这些性状的相对性状(识别方法见“参考资料”部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某人的“双眼皮”是经过美容手术而造成的,则不能当做双眼皮。上课以前,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上课时心中有数。
因为是调查自己和亲人的特征,学生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往往会在课上或课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也容易活跃甚至会很热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课堂秩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调查情况的了解,提出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请某个同学回答。事先要了解好,最好选取的是该生的一种隐性性状,其父母一方为显性性状,而另一方为隐性性状。如该生为卷舌的,其父母一方为卷舌而另一方为不卷舌的。通过提问只要能够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就可以了。要避免在课堂上泛泛地问全班学生哪些性状与父方相同,哪些性状与母方相同。因为这样问,同学们都想说说自己调查的情况,课堂上容易混乱。课堂上不要引导学生去讨论那些性状本身,而要在认识到遗传现象后,立即转入讲解“性状”的概念和“遗传”的概念。
关于性状,课本上只举了形态特征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两个生理特征方面的例子。例如,一般人都能分辨各种颜色,称为正常色觉。但有的人对各种颜色都不能分辨,称为色盲。也有的人对大部分颜色能够分辨,只是对红、绿色分辨不清,称为红绿色盲。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相同的温度和阳光的照射下,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高,积累的有机物多,如玉米、甘蔗等,而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低一些,有机物积累得也少一些。
关于遗传途径,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方面的知识来讲述。在说明了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生殖细胞传给子女以后,还可以提一下:一个多细胞生物体的全部体细胞,都是由最初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逐渐发育而来的。这为后面讲述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内都含有本物种所特有的遗传物质,以及讲述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奠定必要的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讲清以下几个要点。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上的一个小片段(即一个小单位)基因决定的。
3、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因此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6、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开,分别存在于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只是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即只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7.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具有显性、隐性之分,分别称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因此,它们控制的同一性状就有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
由于学生没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使得这部分内容很难讲清。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活动挂图来讲解(若做成投影幻灯的叠片,使用更为方便。做法见“参考资料”)。
在讲清这些要点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下卷舌和不卷舌的遗传实例。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在所讨论的实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父母双方控制卷舌和不卷舌的成对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a)和一个隐性基因(a)组成的。
(2)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同一对染色体的分开,这一对基因必然会分离,因此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殖细胞(精于或卵细胞),即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和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3)在受精过程中,不同的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就是说:带有a基因的精子有可能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也有同等的可能性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同理,带有a基因的精子与带有a或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的可能性也是同等的。因此,其子女就有可能出现三种基因的组合方式,即aa、aa、aa。
(4)由于显隐性的关系,子女最后表现出来的性状一般只会有两种情况,即卷舌或不卷舌。
关于人类的遗传病,重点是阐明遗传病的病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先天性愚型病的病因则是由于染色体发生了异常改变,从而造成先天智力低下。至于遗传病的各种症状,像课文所写的那样简单地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多讲。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并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一)导入新课。
(机器人不能呼吸、不能生殖等。)。
教师追问:什么样的物体才能成为生物呢?我们怎样判断它是不是生物?
(二)新课讲授。
(生物要存活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教师总结:可以归纳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这一特征。
教师追问:动物和植物的营养方式不同,是否都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
(像小麦等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动物需要进食获得营养,所以动植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鱼在进行呼吸。生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追问:
(1)人类溺水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陆生植物为什么不能浇太多水?
(溺水导致人无法呼吸,因而窒息死亡;陆生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当根部积聚太多水分时,根细胞无法呼吸而死亡,造成烂根现象。)。
3.生物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
(这是一种排出体内废物的现象。还有排尿、呼出二氧化碳、排便等类似现象。)。
教师纠正:这里所说的“废物”是经细胞代谢产生的不能被生物体再利用的物质。而粪便没有进入细胞代谢,不能称为“废物”。
(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几种重要特征并举例。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完全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拥有知识的量和创造想象力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们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教学反思(2)。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五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中指出: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是达到现代外语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五维素质之一.本文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文化教学的课堂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对课堂听课资料分析发现,真实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作者从评价制度与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改的认识角度进行分析归因,并对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课堂实践建议.
作者:孙维莹彭临芳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刊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gushibolan(baikeluntan)年,卷(期):2010“”(3)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课堂实践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六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学会观察。
(二)小组学习、质疑。
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等。
2.植物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
3.动物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
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养老院社工工作总结(大全12篇)
- 社区公文写作考题(汇总20篇)
- 介绍装修公司的文章(汇总13篇)
- 大学生家书格式500字(优质11篇)
- 小班社会教案《水果怎么吃》(优质13篇)
- 2023年证明材料信(优质13篇)
- 银行志愿者服务事迹材料(精选8篇)
- 2023年军训结业个人总结(大全12篇)
- 一封家书格式(模板14篇)
- 最新《暮江吟》教案(大全11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在家里的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9篇)
10下载数 899阅读数
-
最新纪念八一建军节作文(通用19篇)
25下载数 568阅读数
-
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公开承诺书(精选19篇)
19下载数 546阅读数
-
人员配置的报告范文如何写(汇总19篇)
28下载数 777阅读数
-
打扫敬老院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45下载数 325阅读数
-
思而不学则殆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6篇)
33下载数 365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