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少数民族调研报告(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43:48 页码:8
2023年少数民族调研报告(优秀9篇)
2023-11-13 06:43:48    小编:zxfb

报告的撰写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修改和审校,确保准确性和流畅度。除了文字表达,我们还可以使用图表、表格等辅助工具来展示和解释相关数据与情况。动手撰写报告前,不妨先通读一下这些范文,获取写作灵感和思路。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一

有一支高素质的法院队伍,是做好法院工作的保障。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强调,人民法院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高素质人民法院队伍”。然而西部法院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普遍存在人员短缺现象,人员编制不足、审判力量不够、人员配备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是目前的基本现实。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了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相适应。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人员短缺的状况和原因进行调研,并提出旨在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人员短缺问题的肤浅见解。

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现有政法专项编制44人,实有干警41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少数民族干警19人(彝族14人,回族3人,白族2人)。其中法官25人,法警5人,书记员9人(其中1人为监察室主任,副科),工勤人员2人。现有干警大专以上学历及专业知识40人,占97.56%,其中本科学历29人,占70.73%。

25名法官在综合行政部门中有9人,在各业务部门中有16人,从广义上讲,办案人员有16人,占法官人数的64%,占干警总人数的39.02%;从狭义上说,除去立案审监3人(当然立案庭、审判监督庭也办少量的案件,但每年都不多),研究室1人,执行局2人,真正一线审判法官只有10人,占法官人数的40%,占我院总人数的24.39%。

二、人员短缺的状况。

(一)少数民族贫困县情决定开展审判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南涧县国土总面积为1731.63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3%,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4镇4乡,80个村民委员会,159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近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3%,少数民族人口占50.1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7人,居住在海拔米以上的群众有55756人。全县山高谷深,海拔落差大(3061米—994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防灾能力低。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较差。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低下,部分地方还存在少数上年纪的村民听不懂汉语的情况。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不高。这样的县情加大了办理每一起案件的难度,耗费办理案件的人力和时间。

(二)法院总体编制少,整体警力不足。南涧县23万人有法院政法专项编制44名,人口总数与编制数比是5227:1,实有干警41名,是5610:1,法官25名,是9200:1,有10名一线办案人员,近23000:1,多年的编制数基本不变,与周边几个县份相比编制数也明显少10—15人左右。整体警力没有明显增加,但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逐年上升,而且需要办理的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等其他事务也在不断增多,导致各业务部门的编制法官严重不足,无形中加重了现有法官的工作任务,各部门领导既要搞好部门管理工作,又要承办大量案件,而且有法官资格的'相当一部分人在行政岗位上工作,不再具体承办案件,一线办案法官少,有些干警工作状态基本是“五加二”、“白加黑”。几个主要业务部门如民一庭、民二庭、行政庭、立案庭、审判监督庭组不了合议庭,1个基层法庭因人手不足,至今没有正式办公,1个基层法庭长年只有1名法官。

(三)干警年龄结构不合理,未来法官断层现象将凸现。南涧法院全院干警中,1953—1955年出生的有4人,法官3人,1962年—1969年出生的有19人,法官14人,1971—1976年出生的有14人,法官9人。其中1962年出生的干警有4人,法官3人;1963年出生有5人,法官5人;1966年出生的3人,法官1人;1967年出生有3人,法官2人;1968年出生的有3人,法官3人。1971年出生的有4人,法官2人;1972年出生的有3人,法官2人……,简单从干警年龄结构上进行分析就可见(仅分析静态因素,不考虑这些年龄结构人员的进出),如果按现有政策和思路,可以预见,5年后,将陆续有干警退休,尤其是后的10年间将有30名干警21名法官退休,所列的这些年份更将有成批的干警和法官退体,到时如果法律职业人员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将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法律职业人员将严重短缺。

从以上几个层面上来讲,南涧县法院的队伍人数总体短缺,从目前案件数、内设机构数、其他事务量来衡量,短缺15—20人左右。

三、人员短缺的原因。

就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

一是少数民族基层法院编制数少,使得可招考进入的人数少,与当前职能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南涧法院1994年控编40人,1995年——控编41人,定编43名,定编为45名,至今定编为44名(收回工勤编制4名,增加政法专项编制3名,共有政法专项编制44名)。从1994年的41人到现在的44人,间法院编制总数仅增加3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司法需求严重不相适应,与逐年增加的案件数量不相适应,与全县人口比例也不相适应,与处理日益繁杂的各种行政事务不相适应。总体编制数少,使得每年可以招考的人数就少,—20公务员招考就出现了断档,直到20才招考,而且最多也只是2人。总体上,南涧县法院的编制数少,可招考的法律职业人员少,需要增加10—15人,才能逐步满足需要。

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进人方式有待完善。近几年来,法院系统提高进人门槛,实行凡进必考。提高专业人才素质是好事,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新进人员的素质,但招考的方式上有些不尽科学。首先,出现有些年份不招考,或招考人数极少,导致人员年龄结构上出现了断档。如南涧法院20—年因上级法院没有列入而未招考。,因需要留一定少数民族名额而停止招考。这样会出现结构不合理而导致法官断层,做法有待商榷,我们认为应每年招考2—3名,分批次进行充实,形成梯队,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断代”,有利于法律职业人员的成长成熟和依次更迭。其次,需要改变上级法院和组织人事部门“大包大揽”的情况,应给基层法院留有余地。前几年出现基层法院还不知道考生是什么样,人就已进来报道了,近两年有所改观,有考生报考的基层法院的领导参与面试,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基层法院的进人决策权,基层法院需要什么样的人,应该说基层法院最有发言权。再次,对优秀人才的选调机制不活。近几年招考进法院的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或是自由职业者,但对在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选调限制颇多,致使基层法院需要的一些优秀人才进不来。举个例子,一基层法院看中一计算机人才,编程、防毒、修理等电脑技术了得,但当年招考时法院系统确定的招考岗位是法律专业,他无法参加考试,第二年,法院系统可以招考法律和计算机专业,但报名要求系该类专业,否则不能报名,恰巧该人才文凭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经济管理专业,结果这样的人才无法吸纳进来,进人机制的缺陷可见一斑。另外,人才结构不健全。从近两年法院系统所招考的人员看,绝大多数是法律专业,适当有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其他的专业基本没有。法院也是一个小“社会”,虽然不需要“五脏俱全”,但在所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工作,就应尊重现实,融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局,融入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以除了开展审判执行职能工作的专业人员外,也需要文秘、计算机、文艺、体育等人才。

三是少数民族地区法院队伍待遇不明显,吸纳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因为社会环境的因素,法院干警在我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总体不高,南涧也不例外。虽然法院干警每月有48元的岗位津贴,如果是法官,有180—233元的法官津贴,比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稍高,但总体收入(包括奖金、其他补贴等)不高,也远不如本辖区内的律师收入,与职业风险和劳动成果不成比例,有的律师一年收入就相当于法官几年甚至十年的收入,造成少数在职法官心里失衡,对工作失去信心。在社会地位上,从上到下都还未形成法官职业崇高的意识和社会影响,所在辖区的党委、政府一般也只拿法院当作党委政府的一个机构看待,政府的委办局也是这样看待法院。现实中,法官的行政职级晋升比党政部门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吸纳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进一步加剧了法院法律职业人员的短缺。

四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职业人才难进。最近几年看,西部法院系统法律职业人才难进,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层法院更难进,这是众所周知的,南涧县法院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法院工作苦和累,单调和繁琐,条件差、待遇低,素质高的法律职业人才不愿报考法院,报考法院系统也是往省州级或条件好的省、州、市府所在地的基层法院,一般不愿报考县份基层法院,尤其是不愿报考条件差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层法院,导致了报考人数少,竞争不强,影响了召录的质量。二是报考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法院的多是未进入上述层次或一些无固定职业的所谓“法律工作人员”,召录的法律职业人员多少存在法律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法律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有的存在法律专业考试分勉强及格甚至不及格的情况;适应能力不强,工作激情不高,有的做个庭审笔录、现场勘验笔录掌握不了要点,不知如何下手,工作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存在有的召录人员在法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基层工作苦、待遇差、收入低(虽然法院、检察、公安系统的正常工资比一般行政事业单位高,但认为其他收入低)、纪律严,并且还要下很大功夫去考国家司法考试,几重压力之下,部分人选择了“跳槽”,有的是调到其他行政机关,有的则在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选择律师行业。如南涧县法院1人调县委办,20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a证,2人调上级人民法院,2人均为审判员(1人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a证,1人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c证)。同样,周边少数民族县份法院也时有发生这种“跳槽”现象。

三、解决人员短缺问题的对策。

(一)增加法院编制。年底,全国有法院干警30万,法官19万,以全国人口13亿计算,分别是4333:1和6900:1,而南涧则是5300:1,和920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上级法院统筹协调和争取,争取编制机构的支持,按职能性质改进编制方法,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制定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法院工作性质和地区特点相适应的政法专项编制标准,研究制定与法官职业特点相适应的编制制度,尽快增加人员编制,切实按照建制配足法院人员编制。

(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召录工作。1、法院干警招考尽量考虑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结构的梯次发展。根据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实际招录工作人员,比如南涧县法院可考虑每年进2-3人,并适时选调引进优秀人才。这样才有利于法律职业人员结构(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层次)的有机衔接和年轻干警的成长,不致出现法官断层,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的发展和队伍稳定。2、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进人关,适当分权给基层法院,由基层法院在其他机关选调部分法律、文秘、计算机、财务、文艺等类优秀公务员充实到后勤、业务等部门,充分整合审判人员资源。3、鉴于目前实际,建议给基层法院增加一定量的事业编制,允许招聘合同编制及临时工作人员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4、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人员遴选制度,加强上下级法院工作人员的流动,激励基层法官干事创业。虽然省州法院都制定了相应的上下级法院法官遴选制度,但规定“30岁以下”、“a证”等诸多苛刻限制,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与上级法院工作人员的流动。既要选调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又要有丰富的理论调研和审判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有些条件是不现实的。

(三)进行法院工作人员改革。制定和完善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的制度,按审判人员(包括法官、法官助理及辅助人员)、执行人员、法警、行政人员、书记员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别待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把法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到办案当中,缓解审判办案人员短缺问题。

(四)进一步提高法院工作人员的待遇。一是建立基层法院工作人员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制定与法院工作性质(并且分类进行,如法官、法官助理、行政人员、书记员等)相适应、与法官等级相匹配的工资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按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提高审判津贴、法官津贴和加班补助,按工作绩效和群众反映进行职务或职级提升,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三是制定基层法院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保障、任职保障等职业保障制度,解决法院职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心安理得地公正司法。

(五)提高人员的职业技能。改变南涧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法院队伍的现状,培训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建议针对多年未进行分类培训的现状,建议建立符合不同岗位特点的在职培训制度,对一线法官、执行人员、行政人员、宣传调研人员、书记员等分类培训,重点指导。重点加强审判一线法官以“法律适用能力、驾驭庭审能力和裁判文书制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基层法官的业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缓解法律职业人员短缺问题。另一方面,继续抓好学历教育,对目前尚未达到《法官法》规定的学历条件的法官,鼓励进行学历教育和专项培训(并进行费用适额补助),把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和锻炼审判实践技能二者并重,狠抓复合型、专家型法官的培养。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二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自治区xx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莫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xx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和xx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牧民为本”,重点扶持欠发达农牧区,积极发挥政策的主导性,充分调动旗市的主动性,突出优势产业,明确特色定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以莫旗为代表的农牧业旗县向多元型、创新型、特色型的发展目标迈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落后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上级政策的主导性,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通过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合理积极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xx年启动“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1。37亿元,改造危草房5482栋。xx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莫旗进行重点帮扶,实施了一批农牧林水、教育卫生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xx年已落实帮扶资金5734万元。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草原围栏、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xx市坚持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努力为莫旗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岭西煤炭资源向莫旗远程配置,xx年重点实施2×2。5万千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立项,积极做好华润风能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组织申报阿—莫铁路项目,围绕尼尔基湖建立水上航线。调整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将莫旗纳入规划范围,积极争取立项实施。xx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2。7亿元,修路573公里。xx年,积极争取尼尔基至腾克公路项目、111线至李屯大桥公路工程、111线那吉屯至尼尔基镇升级一级公路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开工。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受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更不能全面开花,四面出击。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围绕重点领域、核心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工艺,努力培育区域品牌,使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莫旗拥有面积最大的耕地资源和最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这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却没有实现优化配置。今后一个时期,将支持莫旗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整合优势生产要素资源,切实改变“种植业靠天吃饭、过境水浪费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拥有耕地面积669万亩,人均20亩,是全国人均1.4亩的14倍。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作好“土地”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各级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的农田水利项目,整合资金,统一使用,连片实施,整体推进,切实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进一步稳定豆、薯、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位。大力发展菇娘、黄烟、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型节水、抗旱品种。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农牧结合型发展道路。继续保持“南乳北肉”的发展格局,加快种畜改良步伐,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成立精干高效的工作部门,积极探索推进大户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

集团,着力构建民族民俗游、绿色生态游、环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冰雪达乡游的大旅游格局,建好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打造国内知名民俗生态旅游胜地。努力争取额尔和那日松蒙古部落景区二期开发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全面打造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景区。积极做好大型旅游活动。全面筹划湖区野外冬钓活动,争取在xx年举办中国首届野外“冬钓节”。四是进一步保护现有林地资源,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和生态保护带。大力推进湖区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湖区源头优美和谐的生态屏障。

农业是莫旗的优势主导产业。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1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9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一是坚持以内源型增长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药饮片等产业。继续支持华润雪花、草原清江、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等企业,打出品牌、做大规模。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化发展。发挥大豆资源优势,加快鑫豆都等企业的重组整合步伐。围绕华润雪花公司,积极引进麦芽厂,培育大麦种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无企业、有企业无基地”的矛盾。

产业结构单一、相对封闭保守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欠发达地区要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强化地域分工、明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将欠发达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莫旗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仅170公里,位于哈大齐2小时经济圈以内,是对接黑龙江省的东大门。xx年招商引资37个项目,其中来自东三省25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7%,资金占41%,资金额为39836万元。xx市积极支持莫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整合生产要素,加强产业协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农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业等重点产业,主动对接、联合协作、共创品牌,建设生态型绿色产业开发基地,实现“借船出海”。继续支持大庆隆赫达集团番茄酱项目,落实原料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石材、肉类等优势产品,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主动对接黑龙江省邻近县市,建立商贸联系、打造合作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民族之乡”、“歌舞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节和昆米勒文化艺术节、民族风达乡情等文化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努力扩大“曲棍球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承办曲棍球、水上、冰上等体育赛事。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xx市全力支持莫旗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行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巩固“两基”达标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围绕农、工、旅、贸多元产业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科技大集等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特派员,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素质,整合城乡党建、农牧、科技、教育、就业等各类资源,实施专业化、订单式培训。牵头组建“百万农民创业先导团”,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水平,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提高理论修养,拓宽工作视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战斗堡垒。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少数民族逐渐在被一种大汉族文化所同化,民族特征日益消退,甚至现在在秀山都很难看到有人穿少数民族服饰了,更别提少数民族语言了。

(二)对策

这样的发展趋势,是令人担忧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因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此我们也需要更好的把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针对这种现状,我觉得有以下对策进行应对:

1、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要传承下去,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坚守和发扬,也需要年轻一代的继承和延续,只有不断的新老交替,绵延不绝,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发扬光大。我觉得传承的形式可以以创办民族学校和民间自发传承相结合,以正规化的学校教育为主,把民族文化也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把这种文化进一步融入到生活之中。

在传承的模式上,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使传承的载体从显性向隐性渗透,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血液中,而不仅仅只是一些表面光鲜亮丽的文艺演出,这也是一个难题。

现在年轻人只关注流行元素,对像秀山花灯这样的民间歌舞这种民间文化不感兴趣,这是值得担忧的事情。花灯是我们秀山民族文化的代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形式来打造秀山作为中国花灯歌舞之乡这种美誉,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花灯文化,接受我们的民族文化。

2、保护与发展

文化本身是自由的、多样性的、也是自觉的,我们应用什么理念呼吁文化保护呢?从保护现状看,我们的文化保护出现了一些问题,最要紧的是文化母体缺失,俗话说“消灭传统就是慢性自杀”,这也是缺失自由的表现:一是文化商业化,旅游商吧增多;二是文化的一统化(全球化)与国家化,三是文化的破碎,也缺失了自由。保护传统文化必需要创办传承基地,要以村寨为依托,这样才有吸引力。

在这个方面很好的一个点就是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来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让小活动做成大事情,让小人物做成大文章,加快建立以休闲旅游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宣传我们的传统民俗。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更是要搞好相关传统活动和习俗,让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一味的注重了西方的洋节日,回归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我衷心的希望秀山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四

法院党组、院支部在县委、县人大、机关党委和上级法院的领导文秘114,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监督和指导下,学习上身先士率、带头提高;工作上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廉政上率先垂范、带头秉公执法;待遇上不搞特殊,带头艰苦奋斗;作风上不主观臆断、带头发扬民主。事事紧紧围绕法院的各项工作大局、求实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深化和探索支部生活的新路子、为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干警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一、机构名称及党员基本情况。

机构名称:中共××县人民法院党组。

中共××县人民法院支部委员会。

县人民法院党组现由三人组成,其中院长1人、副院长2人,均为男性,年龄最大49岁,最小的41岁,三人均为法律大专学历。

茂县法院支部现有党员33人,其中退休人员11人。在职干警33人,党员干警22人,占干警总数的67。其中本科3人,专科17人,中专(高中)2人;26至30岁3人,31至35岁1人,36至45岁12人,46至50岁4人,50岁以上2人。

二、抓教育、不忘宗旨、把提高干警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有所抬头,不断冲击和侵蚀法官队伍。因此,当前做好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组、支部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审判工(请登陆政法秘书网)作的前提和保障,不能有丝毫削弱,应当加强。只有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担负起“保护人民、打击犯罪、服务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使命。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审判任务,肩负起神圣的使命;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正之风冲击和侵蚀下一些干警就可能丧失职业道德,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党建工作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根“生命线”不放。近几年,县人民法院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院里在年初安排全年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对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作出规定,并制定与之配套的文件,使这项工作全年有安排、阶段有部署,做到常抓不懈。其次是院党组书记亲自挂帅抓此项工作,其他院领导在着重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互相配合、协同抓好全院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政治部设人专门抓。注重克服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那种空洞的政治说教,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了层层抓、层层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三、抓学习、提高素质、紧密结合审判工作特点搞好支部工作。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五

一、机构名称及党员基本情况。

机构名称:中共__县人民法院党组。

中共__县人民法院支部委员会。

县人民法院党组现由三人组成,其中院长1人、副院长2人,均为男性,年龄最大49岁,最小的41岁,三人均为法律大专学历。

茂县法院支部现有党员33人,其中退休人员11人。在职干警33人,党员干警22人,占干警总数的67。其中本科3人,专科17人,中专(高中)2人;26至30岁3人,31至35岁1人,36至45岁12人,46至50岁4人,50岁以上2人。

二、抓教育、不忘宗旨、把提高干警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有所抬头,不断冲击和侵蚀法官队伍。因此,当前做好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组、支部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审判工(请登陆政法秘书网)作的前提和保障,不能有丝毫削弱,应当加强。只有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担负起“保护人民、打击犯罪、服务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使命。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审判任务,肩负起神圣的使命;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正之风冲击和侵蚀下一些干警就可能丧失职业道德,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党建工作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根“生命线”不放。近几年,县人民法院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院里在年初安排全年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对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作出规定,并制定与之配套的文件,使这项工作全年有安排、阶段有部署,做到常抓不懈。其次是院党组书记亲自挂帅抓此项工作,其他院领导在着重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互相配合、协同抓好全院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政治部设人专门抓。注重克服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那种空洞的政治说教,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了层层抓、层层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法院党组、支部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及时组织干警学习有关文件和和江重要思想和精神,坚持每周五的政治学习制度,规定学习时间概不安排其他工作。努力实践重要思想,经常开展“百题党的知识问答”竞赛活动,特别是在重大节日将干警带出去过组织生活的作法,把学习教育活动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既丰富了干警的精神生活又提高了大家的思想情操,更达到了相互沟通、加深了解、促进工作的目的。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开展谈心活动把政治学习教育与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党组成员、支委们不但根据干警的思想实际,与一般干警、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个别交心谈心,而且提倡干警上下之间、相互之间经常开展谈心活动,不断沟通思想、融洽相互间关系。干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为此,向党组织递交申请的人不断增多,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结合审判工作开展支部工作的作法效果良好。院支部坚持对干警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为内容的“三职”教育,制定了“三职”教育的具体内容。职业道德要求做到六个一样,即接待要热心不冷漠,地位高低一个样;听诉要专心、不烦燥,对生人熟人一个样;教育疏导要耐心、不厌烦,来谈次数多少一个样;调查要细心、不草率,案件影响大小一个样;调解要诚心、不敷衍,当事人态度好坏一个样;处理要公正、不徇私情、对远近新疏一个样。职业纪律要坚持贯彻《人民法院干警十不准》和公安部五条禁令。职业责任着重强调办案要及时、调查要全面、案情要真实、方法要灵活、处理要正确。“三职”教育有效地规范了广大干警的职业行为,改进了审判作风。本网,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四、抓廉政、拒腐防变、提高司法机关的崇高声誉。

茂县人民法院党建工作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抓拒腐防变、教育干警过好“金钱关”。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抬头,加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良倾向的侵蚀,曾使个别干警思想产生波动。为此,党建工作始终把干警的廉洁执法教育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教育干警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上金钱意识很浓的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在执法中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拒腐不沾、决不拿法律当商品作交易。利用全省、全国政治系统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干警时刻绷紧廉洁执法这根弦。其次抓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过好“权力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来抓、教育干警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杜绝权钱交易。引导干警摆正两个关系:一是摆正审判工作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是人民对法官的信任。人民法官只有忠于职守,为人民用好审判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没有以权谋私,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特权。二是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教育干警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秉公执法,通过审判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其三抓党纪、政纪、法纪教育,过好“人情关”。教育干警讲法律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人情,要求干警处理案件公正第一、绝不准拿法律与人情作交易、顶住说情风、真正做到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由于工作细致、措施得力、方法适当、全院干警秉公执法、廉洁办案蔚然成风。

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县法院党建工作十分注意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党内民主、建立和健全党员目标管理、支部工作目标、党内外监督机制,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等活动。全院现有的22名在职党员都能长年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支委们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边抓本职工作,一边抓支部工作,真正做到了两不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院党组、院支委和其他党员同志的带动下,全院上下你追我赶、讲团结、比奉献,加班加点拼命干,节假日、星期天加班工作是常事,超负荷地完成了各项审判任务。县法院党建工作由于工作对路,全院干警思想稳定、情绪高昂,全院上下呈现出风气正、干劲足、蒸蒸日上的局面。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六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方案的调查研究环节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实际,就三里乡绿荫村在精准扶贫结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期间该村的接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绿荫村特色村寨建设初步调研方案,供局班子会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1、调研时间:20xx年9月-10月;

2、调研地点:三里乡绿荫村。

3、调研对象:绿荫村村民代表。

4、调研方式:座谈、现场走访、资料搜集。

县民宗局自2014年以来结对帮扶三里乡绿荫村,通过开展精准扶贫,筹集资金及社会力量支持该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村级支柱产业、建设村级文化宣传队伍、倡导乡风文明等措施,该村将于20xx年脱贫摘帽。鉴于县民宗局利用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对符合特色村寨建设条件的近20个村进行了打造,该村强烈要求县民宗局对该村的帮扶在精准扶贫结束后“扶上马再送一程”,在该村实施特色村寨建设,为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村情符合。绿荫村位于建始县三里乡北面,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三里乡集镇10公里,海拔1100--13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产业发展良好。该村属于典型的高山小盆地地形,四面环山,东边与茅田东龙河村接壤,西边与三里乡中坦坪村接壤。该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该村现有耕地面积1055亩、山林面积5103亩。村级主导产业为金果,发展种植面积为300亩;茅三公路(乡道)贯穿全村,组级公路已硬化6.5公里,到组公路硬化率为70%。全村安全饮水分为集中供水和分散水池供水,其中该村4、5、6、7组属集中供水;1、2、3、8、9组通过因地制宜修建水池供水。全村9个村民小组,242户848人,全村劳动力428人。该村地形独特,形成了一个有山、有河、有产业的山水组合型生态村落,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及生态旅游观光价值。该村民房集中,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又是丝弦锣鼓研习与民族舞蹈氛围浓厚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具备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条件。

(二)原则政策符合。国家民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特色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特色村寨建设的特色民居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生态保护优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与民族团结进步等建设内容结合该村实际统筹安排实施,推动该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关文件可据《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年4月6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2017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鄂政办发〔2018〕72号);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民委发〔2013〕240号)。

(三)建设要求符合。(1)推动特色村镇实现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特色人居环境、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位一体”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保护与修缮,保护营造技法、建造技艺和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村镇风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修缮,旧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新民居设计建设尽量融入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体现民族特色。

(2)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整治行动。加快特色村镇道路建设,提高建设质量,重点解决特色村镇与干线道路的公路连接和村内便道硬化。加强特色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特色村镇农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覆盖率。统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加强消防、污水处理、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贸网店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改厕、改圈、改厨。建立健全村镇设施管护、环境保洁、绿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制度。

(3)提升特色村镇综合实力。按照全面推进、重点打造、提升效能的思路,加大特色村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共享城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推进特色村寨就地城镇化。推进特色村镇与精准扶贫工作、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加强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综合实力。

(4)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运用现代技术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力度,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族文艺作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质量,切实培育民族文化精品。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旅游景区。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调研,不断推出优秀文化研究成果。继续加大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5)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多彩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形成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以现有特色村寨为载体,建设民族文化标志性工程及民族民俗文化场馆。培育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建立民间艺术人才资源库,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挖掘和创新民间文艺、民俗礼仪,壮大民族民俗传承表演队伍,深度融入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创建一批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创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方式,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充分挖掘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史诗、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创作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舞台剧及广播影视节目。

(一)编制规划先行。结合该村高山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人居环境条件、山水林田布局、基础设施现状、特色支柱产业、民族文化氛围、乡风文明基础等因素,编制特色村寨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与驻村县领导许刚衔接,可争取华农大园林规划方面的专家技术支持)。

(二)五措并举。

(1)特色民居改造:鉴于该村4、5、6、7四个组在小盆地的平坝集中连片分布茅三公路两侧,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民居建筑风格、装潢层次相差不大,可采用奖补方式进行适当地添加土家族民居特色元素,在房屋侧面外墙进行民族彩绘修饰;对于1、2、3、8、9组的分散式民居采取个性点缀装饰,结合房屋周边生态环境与交通状况综合整治修缮,充分彰显民居特色。

(2)特色产业布局:结合县民宗局帮扶的长期收益型金果产业300亩,成立金果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金果林下实验性发展短期收益型矮杆经济作物盐藿50亩,平坝周边靠山林地块可适当发展长期收益型高山核桃;经与武陵山良繁中心李登朝衔接,可结合该村实际发展其他花卉林果品种;通过人居环境改善与实施绿色生态美化亮化净化措施,可因地制宜,选择以刘勋才、王其轩为代表的特色庭院较突出的两户作为试点开设农家乐或民宿,作为该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

(3)特色文化发展:结合该村现有的丝弦锣鼓队、农村文化表演队,从技术培训、器乐配置、统一服装方面予以支持;结合邻村从事民歌搜集整理及排练的人力资源优势,在该村开展民歌传唱、演绎、培训,有计划分步骤打造民歌特色村寨;结合村村通广播和村委会ktv以及网络等载体,制定村级文化宣传教育及科普方案并组织开展村级文化赛事,积极传播乡风文明正能量;通过网络平台积极推介绿荫村生态宜居宜游特色优势资源,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打造绿荫村生态网红。

(4)人居环境整治:一是结合该村平坝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情况,沿3公里主河道进行河床清理、构筑溢水坝、沿河1.5米游步道建设、沿河特色太阳能灯安装、沿河道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栏设置;二是打造民族文化农村大舞台、建设生态文化活动广场、新修绿荫村民族特色牌楼和六角亭一座;三是分布实施村级主干道升级改造和组级路、入户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对该村34个垃圾桶实行专人负责并监督村民垃圾入桶,加强三格化化粪池修建的宣传教育,提高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率;加强禁止露天秸秆焚烧、禁止燃放鞭炮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五是通过庭院绿化方式在聚集居住区门前以及金果产业林地边界规划布局条块式的花圃、点缀式花坛等花木绿植;加强现有村寨太阳能路灯及路灯广告牌的管护、修缮;经常性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宣传、大比武活动,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5)促进乡风文明:按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全县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最新设计更新的《绿荫村村规民约》,大力开展“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弘扬美德、孝老敬亲;不等不靠、勤劳致富;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礼貌待人、邻里互助;男女平等、教育优先;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平安出行、安全驾驶;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等十个方面的村级治理,不断提高该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水平;通过县民宗局与县残联共同努力,针对该村残疾人进行必要的轮椅、拐杖、助听器、坐厕椅、残疾人电饭煲等器材设备帮扶,支持建立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提高该村残障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效益分析。初步预算,按照绿荫村特色村寨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基本实施到位,需要资金在300万元以上,资金来源可以捆绑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资金,可根据资金到位情况分期分步实施。该村特色村寨建设完成后,一是传统民居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产业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有利于该民族区域绿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提高了绿荫村生态绿色特色知名度,拓宽了绿荫村生态旅游文化特色发展道路,有效带动当地土特产的推销;四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民族特色村寨与民族团结进步及乡风文明之美,不断提升绿荫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七

xx乡毗邻xx镇,辖14个村委会,总面积233平方公里,总人口40309万人,有乡调委会1个,村调委会14个、有调解小组152个,调解主任15人,纠纷信息员153人,聘请人大、政协委员为兼职调解员62人。自xx年以来,共举办调解员培训5次,到村调委会现场指导60多次。共调处纠纷362件,成功调处351件,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因此,xx乡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了“五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多年来,xx乡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摆上全乡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保障和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为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村委会主任为成员共37人组成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和以党委书记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共36人组成的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各村委会也相继调整充实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建立健全了乡、村、组三级调解网络。为进一步加强对全乡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经常召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工作会议,对普法依法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研究、分析、部署和检查总结。由此,在全乡作到了机构长抓常设、队伍常在、工作常抓,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村委会、各乡直单位具体抓,层层有组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人民调解工作格局,为人民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是认识到位。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通过组织调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现场进行业务指导等形式,教育和引导乡、村、组干部,特别是人民调解员要深刻认识搞好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努力、踏实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纠纷的处理和化解,最大限度地解决矛盾,调处纠纷,维护稳定。

三是指导到位。近年来,xx乡从提高人民调解队伍业务素质入手,不断加大了对调解人员的业务指导。成立了由分管领导、司法所所长、法律服务所主任和部分业务精通、调解经验丰富的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的业务指导小组,定期组织村组干部和调解人员进行调解业务培训,每季度进行调解工作检查督促,总结调解经验,实行分类指导,帮助调解人员合情、合理、合法进行调解。

四是措施到位。xx年至今,xx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以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如在选配调解主任时,要求把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水平的优秀青年选为专职调解主任,调解主任要求人员要相对固定;我乡强化调解主任管理制度,分别制定出台了《xx乡调解员、治保员管理办法》和《xx乡调解员、治保员管理办法》,由乡“创安”办对调解员、治保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称职的调解员予以辞退,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迈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五是监督到位。xx乡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自觉、积极、主动争取和接受乡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的监督,除定期不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外,乡人大经常组织人大代表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调研、监督和检查,每年区政法委、区司法局都组织人员到我乡对法治村建设和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检查和调研,各调研检查组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乡“创安”办每年组织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工作人员对各村调委会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工作优秀的调委会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工作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调委会和个人在全乡进行通报,同时严肃追究村主要领导的责任,增强各调委会抓好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为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今年又聘请了58位乡人大代表和4位区政协委员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兼职调解员,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为我乡顺利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理论和组织保障,保证了我乡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是经费到位。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了人民调解工作的为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充分调动村调解主任的工作积极性,xx乡在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将村调解主任的工资列入了乡财政预算,村调解主任工资做到按月发放,实现了每个村的调解主任每月不低于300元的工资报酬。此外,乡里拨出专项经费30000余元,改善了村级调委会的办公条件,真正把调处室建设成了“庭室”调处室,真正作到了“五有”“四落实”。加大对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投入力度,在司法所建盖办公用房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无偿划拨建设用地442。205平方米,政府还将支持建设资金60000元,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健康发展。

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上,xx乡不断加大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力度,先后建立了联系制度、培训制度、矛盾排查和信息反馈制度、疑难纠纷讨论等制度,有效地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一是建立联系制度。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的7位工作人员分别联系两个调委会,规定每名联系人员每月到所联系的调委会开展工作不得少于1次,在指导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有效促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是建立了培训制度。为提高调解员、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我乡坚持每年组织调解员和村“两委”干部进行法制和业务培训2次,由区司法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调解工作的方法、技巧和途径,由调解主任再对调解小组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形成了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网络。

三是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将各村调解小组明确为兼职纠纷信息员,对有矛盾激化苗头或其他纠纷情况,由信息员及时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三)调解普法两结合,标本兼治见效果。

通过工作实践,我乡深刻地体会到,领导重视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前提,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保证,加强调解队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是搞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做好民间纠纷调解,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但更深刻地认识到:调处已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调解工作只是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工作,则要通过抓好公民的普法学习教育来提高公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因此,我乡在开展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法教育工作:

一是从司法所、派出所干警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常年坚持到学校作法律知识讲座,以案释法,利用中小学生身边的案例解释法律,扎实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带法回家向家长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在每年法制宣传月活动中,都由分管政法的乡党委副书记领头,由司法所具体负责,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横挂大幅横额,张贴标语,开展法律咨询,发放宣传单、利用墙报、版板、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特别是宣传土地承包法、婚姻法、交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效提高了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和诚信待人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矛盾纠纷、劳资纠纷的发生和群众集体上访,有效地维护了我乡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四)把握有利时机,及时化解矛盾。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将“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工作方针落到实处,我乡坚持每季度组织各村调解工作领导召开一次会议,及时做好各时期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纠纷苗头,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化解。对排查出或已发生的纠纷案情复杂且涉及人数较多的,及时介入调解纠纷,使大量的纠纷化解在了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稳定,切止去年,民间纠纷明显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深受上级部门和群众的好评,为此,xx年新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xx年被评为全市“创安”工作先进集体。在调处矛盾纠纷时,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将调查了解、做纠纷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贯穿于调解始终。在具体纠纷的处理上,注重将调查了解、做纠纷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贯穿于调解的全过程和各个调解阶段,在调解纠纷前,要求调解员作好现场调查,广泛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靠前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激化等工作,适时组织调解,调解结束后,要作好回访工作,进一步做好纠纷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进双方当事人和谐相处。

二是在调解过程中用好了“四心”。即对当事人“说服教育要耐心,观察纠纷发展动态要细心,排忧解难要诚心,评说非要公心”。

三是充分利用“三情”做调解工作。注重利用亲情、友情及人情,真正体现“以法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工作思路,通过聘请驻地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调解外,还要聘请知名人士作为人民陪调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当地德高望重的优势参与调解,使家庭、邻里纠纷通过以上途径得到调解处理。

四是充分利用村干部、基层调解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案情,乐于调和的有利因素以及节省当事人时间、节约车旅费为出发点,到纠纷地就地进行调解,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配合调委会搞好调解工作。

五是运用“调解十一法”,提高了调解成功率。近年来,在具体调解中,经过不断探索,系统地总结出九种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即思想教育、趁热打铁、联合调处、典型调解、情法交融、褒扬激励、析错、冷处理、单独谈话、唤起旧情、舆论监督等十一种调解法,在具体纠纷中,我乡注重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纠纷的实际及当事人的特点,综合运用“十一种调解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全乡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总之,我乡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下,切实做到了“四有四突破”、“四管四强化”、“五抓五到位”,“四有”是有机构、有制度、有措施、有经费。“四突破”是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有突破,从建立“庭式”调处室上有突破,从创新机制上有突破,从解决调解员工资上有突破。业务管理方面真正做到了“四管四强化”,真抓实管,强化领导;齐抓共管,强化调处;自防自管,强化培训;群防群管,强化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五抓五到位”,抓教育宣传到位,抓协调服务到位,抓机制管理到位,抓调处责任到位,抓督察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加强管理、畅通渠道、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回顾近几年的人民调解工作,我乡的人民调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样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调解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法律知识、业务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是人民调解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单位领导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现象。

三是经费不足,难以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我乡虽然已经将调解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但从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大调解”格局的实际来看,办公经费明显不足,难于开展多方位的调解工作和法制宣传活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区及有关部门的要求,坚持以法治村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司法所、创安办、法律服务所、派出所、各调委会为阵地,以壮大调解队伍,强化业务培训、健全完善制度、改善办公条件、强化工作措施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完成人民调解各项工作任务。以抓好人民调解工作为手段来促进全乡社会的稳定,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制度,联合互动。为使人民调解工作做到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协商运作、工作互动,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制定《人民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度》等,通过制度规范运作,使部门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做到有机结合。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人民调解工作联席会议要每季度召开一次,主要任务是互相交流工作体会,总结经验教训,安排指导工作。建立联系制度,联系人要经常深入调委会,面对面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提高调解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具体工作运行中,分别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村委会、各乡直单位具体抓,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从而实现依法行政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三)强化培训、抓好队伍,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就目前来看,许多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文书制作不够规范,掌握法律法规和政策水平偏低,还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控制人民调解工作,调处工作业务技能不高,调解工作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培养造就一支懂法律、懂政策,掌握调解工作程序和技能,并热爱人民调解工作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是摆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乡将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好入口关、选配好人员。

人民调解员工作相对艰苦,人员不稳定、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这就给用人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所以我乡严把用人关,在选人问题上,必须站在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去把好关口,本着广揽贤才的精神,从规范管理,服务社会的大局出发,把那些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法律法规知识和政策水平、掌握一定的调解程序技能,并且热爱调解工作的人选任到调解员队伍中来。村、组的调解人员要由过去的资历威望型向素质业务型转变,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选聘一些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警察、老司法、老法官、老检察官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也可选聘一些懂法律专业的老教师或毕业学生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兼职调解员,以此加强充实我们的调解员队伍。

2、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素质。

强化业务培训工作对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乡将加大力度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力求做到内容有针对性,方法多样性,并且做到集中培训与鼓励自学相结合,办班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与文化知识培训相结合,专业知识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训之后要进行必要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技能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持证上岗,以此来提高人民调解的素质。

3、严格自律、强化监督。

人民调解组织是一个社会性、自律性、群众性的组织,担负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这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应是一个组织严密、严格自律、奉献社会,诚信为民的群众性组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进行管理,强化监督:

一是严格管理。为避免发展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乡将从政治上、业务上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建章立制,解决实际困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防止出现工作上的偏差,除了加强业务管理外,还要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我乡将进一步建立和实行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为了强化监督,我们在今年聘请了58位人大代表和4位政协委员作为义务调解员,除参加调解工作外,还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报告,对不重视、没有及时给群众满意答复的责任人,根据责任追究制度予以处罚。

(四)政策扶持、保障经费,使人民调解持续健康发展。

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的宽松氛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进程、经费保障和人员落实等方面仍然比较滞后,所以,我乡将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认真研究解决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关心人民调解员的疾苦,从政策措施、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与支持,积极协调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大力表彰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工作突出的将及时给予奖励和宣传,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人民调解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将按照省、市、区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使人民调解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为推进各民族的团结打下了基础。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八

本文目录。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属武陵山区,是一块嵌入湖北、湖南和贵州三省之间的三角地带,包含黔江区(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区五县,地理位置上以黔江区为中心,东连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州,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接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和重庆市涪陵区,北濒长江与万州相邻。东西宽147公里,南北长264公里,片区总面积为1693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余万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及蒙古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余万人,占渝东南地区总人口的66.1%以上。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这使得渝东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我市其他区县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由于受传统民族习俗影响,群众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宗族思想较严重,特别是在几个姓杂居的地方,人们发生矛盾纠纷常常依靠宗族势力解决,大姓欺负小姓,小姓口服心不服,时常发生宗族械斗,死人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突出。

----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渝东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等原因,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解决问题常常依靠武力,加之涉交界地众多,“插花地”、“三不管地”实质存在,纠纷多,械斗多,刑案多,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据近三年统计,在渝东南片区的一区五县内违法犯罪人员共达5000人以上,年均1500—人。每年的违法犯罪人员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民间纠纷更是频频发生,仅去年黔江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就调解纠纷5100多件,平均每天达14件。违法犯罪和纠纷的另一面往往就是弱者的合法权益受侵犯。

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由于科学思想在民族地区不够普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命运、相信神灵,算命先生、巫婆、神汉、江湖郎中在民族地区大量存在,群众有病不上医院,不请医生,而是请巫婆、神汉“作法”、“驱鬼”,或者请江湖郎中或土医生用土办法、偏方医治,常常贻误病情,或致伤致残致死,往往引发人身伤害矛盾纠纷。

群众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区大多系边远山区,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沟里,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车,靠马帮运输,最远的从家里到乡场要一天,从乡场到城区要一天,往返就要4天,农村弱势群体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

经济落后,民生困难,无钱打官司。民族地区往往都是穷地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黔江区52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近12万人。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28元,其中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即达2721元,除去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连寻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费用都支付不起,有的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不得不放弃法律援助,把苦水往肚子里吞。

弱势群体数量庞大。以黔江区为例,除近12万人外出务工外,还有残疾人3.02万人,未成年人6.8万人,老年人5.9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0761人,城镇低保对象11211人,其合法权益受侵犯案件时有发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实现“应援尽援”目标任务重,压力大。

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民族地区由于其“边、山、穷”等共性,财政困难,人才难引进,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开展十分困难。黔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仅有4名编制(实际在编2人,均为管理人员,另2名编制正在向全市公招专业人员),没有专职律师,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其设置与业务发展极不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

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民族地区由于财政困难,经费不足,中央和市上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的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一元为主,多元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一元为主”就是要建立以中央、市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建议中央、市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经费按照人平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增加法援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少数民族享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多元结合”就是在政府财政拨款上坚持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拨款相结合,要求地方政府给予相应比例配套,以此调动地方财政投入法律援助经费的积极性。

(二)加强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设。

一是网络建设,在各镇乡建立援助站,村设援助点,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分别设立职工、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劳务输出基地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队伍建设,各援助站落实1—2名工作人员,保证正常工作开展。援助中心增编至10人,面向社会公招具有律师资格的执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各援助站配齐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援助中心建设独立的办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确保工作开展需要。

(三)推行法律援助网上审批,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

黔江区司法局投入10万元自主研发了法律援助网上审批系统,5月上旬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效果良好,法律援助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更加方便,法律援助审批更加公开正,法律援助信息管理更加科学,法律援助监督渠道更加畅通。事实证明,这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难的最好办法。下一步,该局一方面推进网上审批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借助电脑的普及进一步完善网络审批系统,让有电脑的城镇弱势群体在家也可以网上申请法律援助,农村(社区)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不出村(社区)。

(四)放宽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条件,扩大民族地区法律援助范围。

1、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主要针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在民族地区,可以考虑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侵犯纳入援助范围。

2、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严重,建议将民族地区妇女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放宽,不用审查经济状况。

3、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涉嫌家庭暴力的,无论男女都应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如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损坏农民家庭财产的,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五)加大普法、科普宣传教育力度,让法律、科学的阳光照耀民族地区。

要不断探索新时期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内容上要突出新颖性,使少数民族群众易于接受,学得懂、记得牢;在形式上要突出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如电视、报刊、网络等优势作用,播放法制宣传片、开辟以案说法、法律问答、维权服务等栏目,以此解决少数民族群众集中组织学法难的问题。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进法律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通过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用法律涤荡封建宗法势力和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用法律制止宗族械斗,提高群众的法律知识和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从根本上减少侵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案件。同时,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思想,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

返回目录。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二)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健康发展。

(三)调解普法两结合,标本兼治见效果。

(四)把握有利时机,及时化解矛盾。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调解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法律知识、业务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1、把好入口关、选配好人员。

2、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素质。

3、严格自律、强化监督。

(四)政策扶持、保障经费,使人民调解持续健康发展。

返回目录。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自治区**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莫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和**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牧民为本”,重点扶持欠发达农牧区,积极发挥政策的主导性,充分调动旗市的主动性,突出优势产业,明确特色定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以莫旗为代表的农牧业旗县向多元型、创新型、特色型的发展目标迈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坚持政策主导,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落后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上级政策的主导性,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通过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合理积极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xx年启动“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1.37亿元,改造危草房5482栋。xx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莫旗进行重点帮扶,实施了一批农牧林水、教育卫生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xx年已落实帮扶资金5734万元。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草原围栏、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市坚持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努力为莫旗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岭西煤炭资源向莫旗远程配置,xx年重点实施2×2.5万千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立项,积极做好华润风能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组织申报阿—莫铁路项目,围绕尼尔基湖建立水上航线。调整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将莫旗纳入规划范围,积极争取立项实施。xx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2.7亿元,修路573公里。xx年,积极争取尼尔基至腾克公路项目、111线至李屯大桥公路工程、111线那吉屯至尼尔基镇升级一级公路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开工。

二、坚持发挥优势,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培育内在源泉。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受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更不能全面开花,四面出击。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围绕重点领域、核心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工艺,努力培育区域品牌,使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莫旗()拥有面积最大的耕地资源和最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这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却没有实现优化配置。今后一个时期,将支持莫旗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整合优势生产要素资源,切实改变“种植业靠天吃饭、过境水浪费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拥有耕地面积669万亩,人均20亩,是全国人均1.4亩的14倍。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作好“土地”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各级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的农田水利项目,整合资金,统一使用,连片实施,整体推进,切实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进一步稳定豆、薯、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位。大力发展菇娘、黄烟、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型节水、抗旱品种。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农牧结合型发展道路。继续保持“南乳北肉”的发展格局,加快种畜改良步伐,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成立精干高效的工作部门,积极探索推进大户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

集团,着力构建民族民俗游、绿色生态游、环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冰雪达乡游的大旅游格局,建好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打造国内知名民俗生态旅游胜地。努力争取额尔和那日松蒙古部落景区二期开发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全面打造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景区。积极做好大型旅游活动。全面筹划湖区野外冬钓活动,争取在xx年举办中国首届野外“冬钓节”。四是进一步保护现有林地资源,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和生态保护带。大力推进湖区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湖区源头优美和谐的生态屏障。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要向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变。

农业是莫旗的优势主导产业。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1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9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一是坚持以内源型增长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药饮片等产业。继续支持华润雪花、草原清江、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等企业,打出品牌、做大规模。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化发展。发挥大豆资源优势,加快鑫豆都等企业的重组整合步伐。围绕华润雪花公司,积极引进麦芽厂,培育大麦种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无企业、有企业无基地”的矛盾。

四、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转变。

产业结构单一、相对封闭保守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欠发达地区要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强化地域分工、明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将欠发达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莫旗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仅170公里,位于哈大齐2小时经济圈以内,是对接黑龙江省的东大门。xx年招商引资37个项目,其中来自东三省25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7%,资金占41%,资金额为39836万元。**市积极支持莫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整合生产要素,加强产业协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农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业等重点产业,主动对接、联合协作、共创品牌,建设生态型绿色产业开发基地,实现“借船出海”。继续支持大庆隆赫达集团番茄酱项目,落实原料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石材、肉类等优势产品,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主动对接黑龙江省邻近县市,建立商贸联系、打造合作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民族之乡”、“歌舞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节和昆米勒文化艺术节、民族风达乡情等文化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努力扩大“曲棍球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承办曲棍球、水上、冰上等体育赛事。

五、坚持夯实基础,把提高全民素质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全力支持莫旗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行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巩固“两基”达标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围绕农、工、旅、贸多元产业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科技大集等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特派员,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素质,整合城乡党建、农牧、科技、教育、就业等各类资源,实施专业化、订单式培训。牵头组建“百万农民创业先导团”,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水平,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提高理论修养,拓宽工作视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战斗堡垒。

返回目录。

为了全面掌握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清真饮食习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根据省领导的有关批示精神,今年,省教育厅会同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在全省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调研。调研采取书面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书面对全省66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到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清真饮食习惯比较集中的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实地调研中,我们听取了学校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情况和清真食堂建设方面的情况介绍,察看了学校的清真食堂,召集了少数民族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并向学校反馈了调研情况及意见。同时,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核实和督导整改。

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近几年来呈较快增长趋势,但总体比例较小全省66所高校都有少数民族学生,其中45所学校有清真饮食习俗的民族学生全省64万余在校学生中(06级学生未入校时的统计数据),少数民族学生17928人,占在校人数的2.87%,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2566人,占全部学生的0.4%,占少数民族学生数的14.3%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是赣江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担负43所部属、地方院校的预科生培训任务,同时该校还担负为西北地区培养语文、英语师资力量的任务,并通过已培训的学员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招收大量的高职学生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九江学院也相继开办了民族班,担负了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

全省高校共设立清真食堂26个,清真灶33个,建筑面积11393平方米,平常用餐人数3639人,配备专门厨师11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的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12159人,少数民族学生2281人,占在校生的18.75%,共有45种民族成分,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997人,清真食堂建筑面积7064平方米。

我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总体稳定,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能做到遵纪守法,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生活已经能够融入校园大环境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有本民族意识,但能理性地看待本民族的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所认同的传统民族意识在个人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不大,参加民族风俗活动仅仅是出于遵从民族风俗习惯去做,并不过分渲染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从民族集居地来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缘、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听不太懂老师授课,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学业;有的难以和周围人交流,产生孤独和戒备心理;还有的来自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还有些学生在思想认识、价值观、道德素质、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些非主流观念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重视和关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特别是对具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每逢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各校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节日,或给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餐费补贴等,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建立了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的桥梁如南昌工程学院校领导每年2月28日都要与藏族学生一起欢度藏族传统节日“古图”;赣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在每年伊斯兰教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开斋节,都要给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餐费补贴每年回族的古尔帮节、壮族的“三月三”对歌节等,一些学校还要举办庆祝活动针对10个信奉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问题,清真饮食习俗学生比较集中的学校,目前基本上都开办了清真食堂或窗口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特地从新疆、宁夏等地聘请厨师,现已投入运行的清真食堂可供xx多人同时就餐;江西财经大学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学生20多人,学校专门聘请一名回族厨师做饭,划出一间80多平方的房间作为食堂,对远离校本部不能到清真食堂吃饭的学生给予每月200元的伙食补助南昌大学医学院前湖校区在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和省教育厅督促下,为满足学生清真饮食要求,专门聘请回族厨师,划出50平方米作为餐厅,减免相关费用2万元该食堂已于10月8日开业随着各高校西北学生生源的增多,各校都在陆续增建清真餐厅。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多数为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承受着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的双重压力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各校除了常规“奖、贷、减、免、勤、资、补”等七位一体的助学体系、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外,还在评选各项奖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适当向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有的学校专门制定了相关的。

规章制度。

在经济上给予支持江西财经大学对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补助人均达到xx多元。在学业上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听不太懂老师授课许多课程跟不上教学的情况许多学校组织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结对进行互帮互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并在学分上采取与汉族学生有差别的方式给予照顾。

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数量多且集中的预科班学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工作要做,又有特别需要重视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导工作要做对此,大部分高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遵照少数民族的习惯开展了针对性的工作一是按照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配备了政治辅导员,建立了班主任下社区等各项工作制度;二是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库,详实记录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三是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四是注重培养和选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鼓励他们追求上进,引导他们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五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于他们当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分子,积极做好发展工作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我省高校已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26所高校成立了专门机构,并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指定工作机构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学校统战部和学生工作部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征求并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情况看,各高校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增多,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较少的高校未设立相关工作部门或专门的民族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不具备必须的业务水平,一些工作往往落不到实处;少数民族学生反映,有困难不知向哪里报告,有意见不知找谁沟通,等等。

xx年,赣江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在xx市公安系统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阿里巴巴”时被公安机关问讯,第二天查清身份后被学校派人领回;另有一次该校两名维吾尔族学生上街买东西时,遭受店员的无理驱赶这两件事均引发该学院维吾尔族学生在校内聚集,并酝酿上街游行抗议,后经有关部门和学校及时工作,事态得以平息随着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长和他们之间联络的增多,一些一般性的矛盾纠纷和案件一旦处理不当,可能诱发少数民族学生的误解,或被人利用带来不良的后果。

一是有的学校清真餐厅做得不符合清真要求,使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学生看不惯调研组在实地查看时,发现个别食堂内卖酒卖烟,有违清真戒律二是在普通食堂开设清真窗口,餐具不分,使得清真学生不敢就餐三是将清真食堂外包,使得食物价格偏高,加重学生负担。

要结合新的形势和实际,在高校师生员工中开展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尊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特别是重点了解和尊重穆斯林群众的饮食习惯和宗教禁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各高校要落实和完善统战工作部门的机构和人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高校,应尽快成立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对担负民族预科生和民族班培训任务的高校应配备少数民族的班主任或辅导员高校要有计划引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相关民族政策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专职统战委员或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定期对高校专职干部进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培训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工作干部学习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便正确、及时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对于招收了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院校,应设立清真食堂(灶),清真饮食及其供应要按《江西省城市民族工作办法》和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江西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我省院校清真饮食管理工作的通知》(赣民宗[xx]131号)的规定执行各高校在开办清真餐厅时,应采取补贴或微利的政策清真餐厅要聘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人员,不能与其它食堂合设,更不能将食堂转包或由汉族人员承包。

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汉语交流有困难的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汉语补课,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术语要细心解说在配置老师时,民族班的老师要求普通话准、语速慢、无明显地方方言学校要定期采取补助以及减免学杂费等手段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欠发达地区、与外界交往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消除心理障碍同时,根据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篇九

__县位于__省西部__区,湘西中部偏东,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13.82万人,妇女占6.9万人,农村人口11.8万人,其中农村妇女5.3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5.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出现“留守妇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占农村家庭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9月下旬,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默戎镇、古阳镇共5个村的45名“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

因为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绝对主力,据调查,85%的男劳力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打工,“留守妇女”平均年龄为42.7岁,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个老人需要赡养,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费3000多元,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财产受威胁。

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默戎镇、古阳镇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45份调查问卷表明,靠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经济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调查中,80%的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现在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劳力外出后,留守妇女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们难以接受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她们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三是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三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出现新问题。因为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由于在生产方面的劳累,加之对丈夫的思念,妇女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对待子女和老人们。,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们也容易产生性格及行为上的不良现象,而在养老方面,情况也不佳,冷漠、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