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3 11:18:01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过去,还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在总结中,要突出自己的成就和取得的进步,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以下是法律专家总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请大家遵守。
散文教学反思篇一
散文欣赏活动是通过艺术的语言,来感受散文中的意境美。一直以来我只是觉得散文可以跟故事一样教授,让孩子懂了,会了,就可以了,却忽略了散文中的美是散文的灵魂,学会朗诵散文是开始,学会带着感情去欣赏散文才是重点,通过这一次的散文欣赏活动,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活动的主题是春天,而桃花是春天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之一,孩子们对粉色的桃花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意,加上我们近期进行了踏青活动,孩子们对春天里的景色特别感兴趣,“桃花瓣儿”就成了最贴近主题的选择。有了对桃花的接触和了解,孩子在欣赏散文时就有了直观的经验,能更好的理解散文。
活动中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散文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我以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想把幼儿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幼儿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但是作为一个新教师,我误以为只要孩子理解了散文,会读了散文,就是能够欣赏散文了。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的人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而幼儿本身没有具备欣赏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了解散文的情感、情绪、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幼儿,以美的姿态去感染他们。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也需要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我在分段欣赏时没有将问题设计到位,以致幼儿对问题失去兴趣,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欣赏散文也就失去了意义,如讲到“小蚂蚁拣了一片花瓣儿”,这时,我可以提问:“小蚂蚁会用花瓣儿做什么?”幼儿回答之后,再欣赏原文;当问到“小甲虫拣了桃花瓣儿可能会当什么?”,也请幼儿来说一说,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了解散文内容,这样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能更为生动,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感知散文。
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我尝试让幼儿进行句式的创编,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花瓣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东西,但他们所说的都缺乏了一定的美感,没有将事物的美与桃花的美联系在一起,这也失去了散文欣赏的精髓,关键在于他们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这篇散文带给他们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在这节课后感悟到散文欣赏活动的重点之一。
关于这节课后的感悟甚多,如何做到细致地对待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应对临场发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与学习,但是我想无论如何,每一次的活动我都要认真地对待,热情地投入,相信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我可以逐渐积累,逐步提高,自我完善。
散文教学反思篇二
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我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以上三个角度,各有优缺。前两个角度,倾向于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的双向性。从第三个角度,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学生,对父爱的感受还不够深刻,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父爱的深沉。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从服装对比入手来解读课文,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长等加以确定。
散文教学反思篇三
我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课《散文诗两首》中的《荷叶母亲》,该篇文章的作者是冰心。授课结束,我受到老师的鼓励、称赞,也得到校领导的肯定,评选结果我获得一等奖。
这堂课的亮点主要有:一、课堂开局比较好,在正式上课前,我让曾在校级朗诵获奖的两位男女同学齐诵《慈母吟》,考虑这首诗和本课的氛围吻合,之后我让学生点评他们的朗诵,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且全班同学喊出“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优秀的!”的口号,激励学生自信参与课堂。
由此,我在学生良好状态的情景下导入新课:“一个世纪老人在年轻时曾给她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一个月朗星稀、秋风萧瑟的晚上,你的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思想,你的存蓄,你的言语和我的思想合成一缕缕琴弦,奏出飘渺神奇的音乐,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请问同学们这个老人和她的朋友是谁?”学生能够猜到冰心,但是她的朋友却不能说出,我就询问《金色花》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是泰戈尔。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教师诵读《荷叶母亲》,让学生读之前,我配乐背诵了整篇文章,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一定要解读文本,背诵课文就是解读文本,这一点也赢得了大家的赞赏,普遍认为我很下功夫,我总是要竭尽全力,我天资愚笨,只好自己多下点功夫,背诵课文花费了我4个多小时的时间。
三、简笔画的应用,课堂板书我画了一个荷叶护着一朵荷花展现主题,比较直观形象。为了画好荷花和荷叶,我请教了我校的两位美术老师,我掌握了一点技巧以使板书更接近逼真。
四、表现手法“借物抒情”难点的处理。在过渡到这一要点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毋庸置疑这是篇表现母爱的文章,那么怎样表现母爱有新意?我们平时同学的文章常常是“母亲送我去医院,雨中送伞接我上学”等等题材。但是用荷叶比喻母亲新奇,主要是冰心文学素养深厚,莲花这一事物在中国文化里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冰心对莲花进行联想、想象,用荷叶表情达意,借物抒情,从而达到讴歌母爱的主题。同时板书“借物抒情”,而且我制作课件解释补充了“借物抒情”的特点。
五、课堂比较紧凑。这一点我没有意识到,后来我询问老师时认识这一点。比如,学生读课文时,我让一学生到黑板写下重点字的注音。在学生没有完成时,我同时让学生谈谈读课文的感受,时间安排紧凑。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配乐声音效果不理想,在进行诵读时,所设计的配乐声音声响过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及时调控,主要是自己不够熟练,这以后要做好充分准备,计划赶上变化。
二、课即将结束时,《母亲》的歌曲也没有释放出来,声响又太小,也是我操作不熟悉。结果也没有升华成对母亲的爱。总之,多媒体的使用我没有充分使用好,没有使电教手段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令我惋惜!
三、授课结尾不够完美。最后,看着不多的时间,心底上还是不够镇静,不能从容自如,临时应变。让学生写作可放到课下指导,准备好的语言应展示。
四、我在让学生赏析4—7小节时,曾让学生先赏析精彩之处,再谈自己的疑问。这里,在教学预设时我没有让学生谈自己的疑问,但是,课堂上却让学生谈这一点,但最后,学生的疑问没有展示,这样的细节问题我处理得不够严谨,这以后要注意!
五、前面解释词语时,一个学生解释“荫蔽”说是遮蔽,这说出了本意,但在课文里的意思还应该解释得确切。这个关键的词语在赏析课文时应再深化。
六、我的普通话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是还不够优美,我应继续练习,语文课应该是美丽的语言,不止在语言内容上,还要在形式外壳上。
这堂课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我要吸取经验,改正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同时,语文教学要有一种“语文味”,但是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虽然,我很有激情,语言不错,但是还不够有自然的魅力。只是,我的课比较真诚,稍稍丰富点。我深知老师丰富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滋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是一种召唤,洋溢着智慧的妙语更是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以后我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我非常感谢薛主任,在他的博客里,我看到一个多彩丰富的世界。杜郎口的教育模式给我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窦桂梅和孙双金两位专家更是给我丰富的指向。而且在这次讲课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在自己的博客里向武风霞老师请教了“创新”的问题。我认识到语文要在丰富的文化底蕴上才有所创新,细读文本,才能解读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散文教学反思篇四
1、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教学中许多孩子受到教育,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在课堂中深受感动。我知道这种情感教育不是朝夕之功,短期内有些孩子还会反复,今后,我要把相关的情感教育再融入教学中,让他们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
2、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孩子非常好问,提出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冰心的父亲是谁?文中提到的三个姊妹分别叫什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本人储备不足等原因,没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告诉他们,课下利用多媒体网络搜集相关资资料,看谁搜集的准确,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搜集资料的习惯。
纵观这节课,大体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有些地方完成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本文是篇散文诗,最好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品味课文。在引导学生读上我还做得不够;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有待提高;在情感升华这个环节中,时间仓促,没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情感教育还不是很到位。
散文教学反思篇五
迎着初冬的寒意,安阳市教研室的领导和老师到我们学校进行了听课和课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我所讲授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散文家谈散文》。
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细致地评点,并深刻地剖析了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且帮助我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散文家谈散文》是由大文学家郭沫若写的《白鹭》和文学评论家晓雪写的评论文章《关于散文〈白鹭〉》两篇构成,文字容量大,涉及文学评论专业知识多,教学难点多。针对上述教材特点,我把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了解晓雪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作为本课的难点。
整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而几个问题的设计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导问助学和导练致用作为本节课的主要环节,也贯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的教学原理。
课上,我先让学生分析了郭沫若写的《白鹭》,通过大家的分析和散文家晓雪写的评论文章进行比较。把两篇文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晓雪的文章让学生分析了思路,梳理文本,理清写散文评论的方法。尤其在导思互评环节,让学生在学了文章后再来阅读有关散文的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足之处首先是对郭沫若的《白鹭》如此美文没有让学生细致地赏析和品读,只是一句话带过。应该再设计一个赏析美句的问题,让学生读懂读透文章。其次是没深入研究透彻教材,对于把握问题的编辑意图不太明确,应该从如何教会学生去读去写评论来下手,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这一类的文体,学会怎么样去写评论性的散文,应该总结“谈什么”一类的文体,让学生学会写“谈什么”这样的文章。最后教学设计要取舍大胆,打造细节。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设计问题要突出“精致”
散文教学反思篇六
《我喜欢》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的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在语言结构上有两大特点:
1、音乐美。文章语句优美动听,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使人很容易进入语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2、结构美。文章结构整齐,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十二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情感贯通全文。针对本文中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也从两方面入手:
学生初次接触这篇韵味十足的文章,可能无法立刻读懂,那么,怎么教学这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呢?首先,让学生对本文语言优美以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等特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法宝,通过有层次地读,有梯度地读,按照:整体感知——情感共鸣——联系生活体验这样的规律,用情感培养情感,展开想象翅膀,引导学生走向心灵的触动,进而抒发内心的感动。在教学中“以读代讲”,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生活的多姿多彩。学生在课堂上均能美美地朗读,细细地品味,并真诚地互相欣赏、评价,特别是一个女生能将老师的朗读与同学的朗读进行全面的评价,就像老师平时的引导评价一样到位,如:老师和同学读得富有变化,还有表情,能读出作者深深的感情,特别是注意了标点符号的作用,让朗读达到很高水平,使我们陶醉了。看到,整个学习过程同学们都十分投入。
在学生读中悟情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仿写课文,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以“我喜欢”开头来抒发自己的独特体验。由此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因为之前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品悟,通过借助第6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环节学习,此时已经有了不吐不快之欲望,纷纷拿起笔,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以“我喜欢”开头来抒发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写完之后,进行了全班交流,孩子们积极展示,踊跃发言,个个从童真的视角,写出了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喜爱。虽然语言稚朴,但可以读到学生内心那份简单质朴的热爱。由此可见,这项环节的设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散文教学反思篇七
一、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教学中许多孩子受到教育,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在课堂中深受感动。我知道这种情感教育不是朝夕之功,短期内有些孩子还会反复,今后,我要把相关的情感教育再融入教学中,让他们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
2、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孩子非常好问,提出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冰心的父亲是谁?文中提到的三个姊妹分别叫什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本人储备不足等原因,没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告诉他们,课下利用多媒体网络搜集相关资资料,看谁搜集的准确,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搜集资料的习惯。
二、不足:
纵观这节课,大体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有些地方完成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本文是篇散文诗,最好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品味课文。在引导学生读上我还做得不够;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有待提高;在情感升华这个环节中,时间仓促,没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情感教育还不是很到位。
散文教学反思篇八
首先,是散文阅读和研究的理论缺乏。笔者在散文教学中也想查阅一些资料,但是具有实际的方法指导意义的文章很少。相对于实用文体和其他文学文体而言,散文方面的知识是最少的。在初期的散文教学中,在教参中获得的帮助是最大的,其他方面的帮助很少。所以语文教师会产生不知道教什么的困惑。例如,冰心《观舞记》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看她忽而双眼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的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如果是实用性文体,我们是为了获取信息,文学文体我们是为了获得审美体验。而这一段到底让我们读什么。教参里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文字理解卡拉玛姐妹那美妙的旋律,轻盈的舞姿,以及作者巧妙的运用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对卡拉玛姐妹的屋子进行细致的描绘。但是,学了这些是为了培养学生什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什么能力方面是模糊的。其次,是学生散文学习目标模糊。除了散文之外,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文体都较为容易的实现相同文体学习方面的素养迁移。但是散文文体不同篇章间的学习迁移就显得较为困难。初中课文所选散文与其他文体比较,具有极强的个体特征,每一篇散文与其他散文相比较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也就是说,初中的'散文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材料。这就让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摸不着头脑,觉得学习了一篇散文的知识怎么在那篇散文的学习中不起作用。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田里的百合花》、《生命,生命》、《安塞腰鼓》这些课文都是独特的文本,都有无可替代的特征,所以这些文章既是学习散文这一文体的范例,同时这些文章本身也是学习的对象,因为它们所表现出的特质是其他媒介载体无法替代的。
在散文教学中,本文作者和同事感到最难的地方就是散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经过查找文献与自身的经验总结,笔者归纳了散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确定的策略。首先,散文教学要依据散文的特征、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生成的师生阅读经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教学内容既包含一篇篇散文为载体的散文阅读方法,也包括一篇篇散文本身。通过散文教学要让学生有独立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同时也要对散文的作者、散文本身的文化特征进行理解和内化。同时散文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制定,因为课本中选的文章太经典了,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遥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散文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建立联系,让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知识的条件下进行散文的阅读学习。另外,除了预设的散文教学内容外,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课堂的展开进行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确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监控,注意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散文阅读体验。
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文体特征将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朱自清散文的特征共同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文章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太远的情况,笔者将学生身边和自身发生的相关事件引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为课文阅读学习扫清障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两年之后才写这篇文章,而不是一分别就写”的问题。我马上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并借助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背景知识进行解释,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深入。在散文教学方法方面,笔者总结了一套读写结合走出文本的策略。钱理群先生曾描述过的理想课堂: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地微笑。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散文的语言走进文本后,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只是个引领者,要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刻地交流,而“读写结合”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如朱自清《春》一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对春景进行描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那么学生只是走进了文本,还应走出文本,模仿名篇进行仿写练习。现摘录如下:春天到了。万物开始从沉睡中苏醒,迎接春的洗礼。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它们的小脑袋,树枝上的小芽苞也不甘示弱,努力地钻出一个又一个,嫩绿嫩绿的。天气渐渐转暖,小鸟也比原来多了不少。偶尔有一群小麻雀从头顶上飞过,忽而飞到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对春姑娘说话;忽而飞到树下用哪个嘴啄着什么,可能是觅食吧。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从花树、花穗、花朵多角度描绘,按照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进行描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甚至创新写景角度。现摘录如下:第二天清晨,我一个人在路旁走着,看见那棵被雪花压着的梅树,它露出害羞的脸,在和太阳公公问好。那一朵朵梅花小巧玲珑的在树枝上挂着,一动不动,像是树上的装饰品,一瓣花瓣好像一颗爱心,缀在树上,给人带来无限的温暖。
树干是油棕色的,直直的,没有垂头丧气的样子,这让我有很多感触……散文是生活的积淀,阅读时需要细细品味,真切地感受,深刻地领悟,除了依靠学生的生活积淀,丰富的阅读经验外,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就是笔者在散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这些思考可以为同行们进行散文教学方面的交流构建一个平台,以促进散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唯有进行阅读教学持续深刻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散文教学反思篇九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批注式阅读法中有个批疑惑环节,学生在此环节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像一粒石子,打破一片平静;像一阵春风,吹皱一池春水,一下子引发大家热烈讨论,不仅帮助大家深入解读文本,甚至提挈老师的整个教学,比如:
《金色花》中的问题。
1、“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不变成别的花?
答: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的花,变成金色花代表队母亲的爱是那样纯洁神圣。
2、我暗暗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这里表现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答:调皮可爱。
3、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为什么是黄昏时再跳出来?答:为了不让妈妈担心。
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问号和逗号可以换下位置吗?
我答:不可以。这是问号里的倒装问,原则是先逗后问。比如:你们怎么啦,同学们?正常语序是:你这坏孩子到哪里去了?经过反复朗读,可以体会到,倒装句更能表现妈妈的亲切,对孩子的.爱。
《荷腋亲》的问题: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
这句话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另外,课文里共出现了四次书名号,作用是不是一样?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一时没有把握给孩子确切答案,于是,赶紧在课下补课,问了度娘,找到我认为最权威的用法: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语音的延长。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表示插说。
5、加强重点。
6、分行举例。
7、用在副标题前。
8、标明作者。
9、补充说明。
10、引出下文。
11、表示意思的递进。
12、表示总结上文。
13、表示话未说完。
然后分析文中四个破折号作用,对号入座: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
这句话里的破折号是转折。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
这句话里的破折号作用是意思的递进。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
这话里的破折号应该是引出下文。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这句话里的破折号作用是意思递进。
教学相长,老师最成功的事就是培养出令自己崇拜的学生(叶圣陶),所以,今天我并不为自己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而难堪。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也不失为重要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
本节课我通过阅读中分析的方法,展现了一节父爱的课堂。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读的非常富有感情,对于父子之情的感悟也有深深的体会,但是在语句品析方面,因为我所设计的题型不够灵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今后一定改正。
同时,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高效课堂,我在本节课中展示的不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没有设想的好。尤其是在谈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时,对学生的启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一
首先感谢蒋老师百忙之中来听我的课,及时个给我指出了不足,给出了指导和建议,杨宏在这里由衷的感谢您!
说实话,我是很怕被人听课的,特别是推门而入,冷不丁的后面多了一个人,总是感觉不自在。作为新教师,很多时候不自信,感觉压力大,上课会话语哽在喉里,说不出来,舌头也会打结,莫名的紧张,于是经常头脑短路,一堂课上的云里雾里。蒋老师提前一天给我打好招呼,我心里也有点准备,但今天蒋老师来的时候,说实话,没有那么紧张,可能跟蒋老师为人有关系,作为一个语文特级教师,从来一点没有专家的架子,也不会让人觉得她高高在上。
蒋老师在任何时候,给任何人的感觉是和蔼、慈祥、温暖。文明,礼貌,还有对教学的态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蒋老师的到来更多的带给年轻老师成长,以身作则教会大家做人、做事。特别是任何时候都给我们加油鼓劲,让我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着自己。于是这一节课,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还是比较平淡的上下来了,也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下来,我与蒋老师交流了一整节课。蒋老师很诚恳的指出了我的优点和不足。结合蒋老师的建议和下来自己的思考,我写了一些反思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我针对教材的解读如下:冰心的《荷叶、母亲》是一篇散文诗,改版后的人教版里把它和泰戈尔的《金色花》放在一起,作为两篇自读课文。改版后的人教版,教读课更少,但更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所以都有每单元都有两篇学生自读课文。
对于第二单元,从单元导读的要求里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掌握,以抒写亲情为主。本单元的的重点应该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学会把握情感基调,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和节奏上面的变化。然后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除了基础的生字词和作者简介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外,我更多的是设置为自主朗读课文,对于两篇抒写母爱的文章,学生很容易理解,那么就应该把朗读作为教学重点。散文诗,即是兼有散文和诗歌特点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具有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总结为: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散文需要多读,诗歌更需要多读,多读才能出味道,但是怎么读,如何读出味道,这是一个难点。
对于朗读,上次看了蒋老师的公开课后,还有蒋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平时教学中有许多语文课许多老师要求第一遍要求读通、读流利,第二遍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有点不切实际。初步感知课文,不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读出感情这对学生的要求是极高的,首先要有很深的文学积淀,有很广的阅读涉猎,有特领悟能力,才能通过字里行间的字词和语句变化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所以对于第一遍,首先应该读正确,读通顺。首先要能够掌握生字词,知道一些生词的意思。然后读流利,要知道如何断句,该在那个地方停顿,特别是一些长句子,该有节奏。最后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则应该在最后上完文章之后的事情了全面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结构和作者思想感情了,才知道什么地方用什么语气,语调,什么感情。学完一篇课文,我认为再读一遍,两遍都是极其重要的,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听蒋老师的课,我门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时候最需要的是把自己融入到课文,融入到作者,融入到学生中去,才能真正的做好教师的示读,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需要我及时的反思和探索。
以前我把诗歌的学习概括为四个字:读、赏、品、背。最后的背也就是把文章再过一遍了,加深印象,我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散文或者记叙文。如果是文章很长的话当然也是要有选择性的读背,必须是优美的、经典的、自己喜欢的语句才拿出来读背,切不可过多增加学生的负担。
作为才刚毕业的学生,我们也知道,以前老师叫我们背诵的东西现在一点都记不清了,我和一些人交流过这个问题,我发现每个人记忆最深刻的不是课堂里面的知识,而是自己喜欢的课外知识,所以,我认为语文,更多是要学生去阅读,然后自己写感受和体会。写读笔,写感受,写作文。我谬多的去教写作文,开头要求怎么样,结尾要求怎么样,中间要求怎么样,条条框框只会禁锢住孩子的思维,无法发挥想象和自己的才能,于是越来越讨厌作文。
听蒋老师的作文课,那就是抒写自然、真实、真情实感,于是孩子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先让孩子有话可写,爱上写作,然后在适当的教授一些格式和技巧,会使得事半功倍。听蒋老师的作文课,不仅仅是写作文,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做人,懂得文明礼貌,养成学习习惯。无论是蒋老师还是衡老师,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却又一个共同特点,看似波澜不惊,却蕴涵了她们一生的心血,所有的功夫都在细节处,你只要去用心体会,就能知道贯穿整节课的是爱,满满的爱,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有爱的教育,提高的不只是孩子的智商,更多的是情商。教书,更多的还有育人。
也很多时候我们把一篇文章拿来分析得烂了,过度的解读了作者的本意,这是否正确?我曾经有一个困惑,老版的人教版里在《散步》一课中,其中教学目标有一条让初一的学生理解作为中年人的责任,学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没有过质疑。可是我却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学生他们仅仅十二岁啊!作为学思课堂,以他们的认知和经验,我想他们是读不出来中年人的那种责任感,即使教师明确告诉了他们,但是谁能真正理解?《散步》本是一篇叙事的散文,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亲情的温馨。如果简单一点,那就是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馨和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深一点,那么可以上升到对生命的感慨和感悟。莫怀戚在20xx年重庆的'一个写作大赛中,有人问他写《散步》时候到底是尊老还是爱幼的问题,他认真的回答,其实我骨子里想写生命。
我想说的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时候是不数度解读教材了,其实对于教材的解读,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这是不对的,本身,对于文学作品不同人就有不同感受,应该让学生自己起来说感悟,言之有理即可,语文,我认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在新版的人教版中,对于这点已经没有硬性要求了,如果学生能够读得出来责任,那就讨论,我认为非常好。也让学生知道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多元的、开放的。
新人教版的教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圈点勾画进行自主阅读。语文,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用的,所以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很重要。语文阅读的积累,毕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很多,自己感悟的东西才会是自己的,老师告诉他们答案,只是老师的思考和理解,我们现在的孩子太缺乏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了。
学思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性,拿语文来说吧!备课本上面设置了很多问题,可是到真正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现实情况是学生无法思考到,而且很多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有时候我们也措手不及,解释得很吃力,很苍白,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特别是教一个班,一堂课出现了很多问题,可是想改进的时候却不能把课文再讲一遍。
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慢慢体会,慢慢摸索,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去总结。里嗦,杂七杂八,胡思乱想,写下了这篇反思,诸多想法、看法也较片面,也不成熟,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当下之急,先改进自己,日积月累,能积攒到一点经验,也争取能够走出去,看一下大千世界,学习到更多。
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必然风雨兼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二
散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我的“软肋”,每次碰到散文教学单元我就头疼,总感觉到花费的精力不小,可课堂效果并不好。有时一节课下来自己的教学思路竟然糊里糊涂的,虽心神疲惫,但从学生的眼神里仍然读出了他们的困惑。
我听了毛洪其教授的《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的讲座,顿开茅塞,受益匪浅。我想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积淀为审美情感后的审美创造,文学作品中注“情”最真,最深者莫过于“散文”,所以散文被誉为“情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散文情感的审美功能,探寻散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为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散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力争散文教学的“语文味”。
对于情感色彩比较浓厚的散文来说,设计的导语要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和谐一致,这样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抒情色彩很强烈的散文须得“歌之抑扬”,“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范读时,一定要激情充沛,抑扬顿挫,注意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只有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范读时才能再现出课文的意境和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优美的散文与诗歌一样,也有深邃的意境,指导学生理解,领会散文意境,同样是散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进行教学散文时,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努力开拓散文的意境,做到既能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过去积累的知识,进而启迪他们联想、想象,以便使他们能深刻地领会散文的艺术魅力,受到感染教育,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三
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在情感升华后,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由于时间仓促,只点评了几个学生仿写的句子,没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情感教育还不是很到位。另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过渡时,衔接得不够好,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以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范例三人们总说冰心的文章犹如一池春水,风过后,心中漾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散去,又犹如涓涓小溪,或平沙细淌,或曼杨轻拂,或叮咚有韵,或温馨氤氲。这样的诗文,似乎是夜空中的星星,晶莹剔透。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我总在想《荷叶母亲》,荷叶并不美,为何我们的孩子能在淡淡地钢琴声中读得如此声情并茂呢?或许情浓是本文的关键。家庭的和睦、水乡儿女的敏感、母亲的细心都在作者包含深情语言中娓娓而致。特别是文章描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无微呵护和关爱。
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现在只能摸索着走,在摸索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力争达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的境界。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四
《金色花》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读。先让学生自读,标记生字词,说话句式:我想知道课文句子(字词)的读音。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自选片段朗读,然后在班级展示。后齐读。
第二板块:品。说话句式:我从课文句子(?)读出了(?)。或我觉得(?)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学生能发现“笑嘻嘻”、“新叶”的“新”、“暗暗地”、“悄悄地”、“投在你所读的地方”、“落到地上”、“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等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并且用换读法理解“沐浴”(洗澡)、“披”(穿)、“穿过”(走过)、“嗅”(闻)等词语。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摇摆”、“跳舞”、“突然”(删读)、“求”等词语。最后小结,表扬同学们能够用删读法、换读法,从动作、神态、语言,从形容词、动词,从口语、书面语等角度品味语言。整节课,学生真正做到了自读深入,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教师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课堂上,个人展示后没有齐读,学生对文本还不是很熟悉,课堂效果稍弱。
《荷叶·母亲》比《金色花》要难些。但是学生还是能够发现“繁杂”、“菡萏”、“勇敢慈怜”、“淡黄”“欹斜”等美词。教师引导大家欣赏第4段的.色彩美,明确“繁杂”、“繁密”、“不住的打着”、“愈下愈大”等词从正面写雨,“欹斜”、“倾侧”等词侧面写雨;“勇敢”写出荷叶面对大雨的勇敢坚毅,“慈怜”写出荷叶面对红莲的温柔呵护。同学更提出第4段将“白莲”与“红莲”对比,有个同学认为这是反衬。教师顺势发问:“如果写作文《我和我的朋友》,我这样写:‘我向来性格内向,他却喜欢热闹。’这是对比还是反衬?同样的写法,题目换成《我的朋友》,这是对比还是反衬?”这一个知识点老师没有预设,注重了课堂生成。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五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清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钱钟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主要著作有《谈艺录》、《宋诗选注》等,另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论快乐》一文收录于《钱钟书散文》。
这是一篇随笔佳作,本篇的主旨是讲: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是有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追求,正是人生精神力量的源泉,这是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也是本文的主旨。
整篇文章他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我从以下几分方面做了一下整理:
文章先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快”与“乐”的关系,指出快乐无法永远。再从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快乐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因而快乐是精神决定的。最后又讲到:“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作者思路开朗,行文灵活,起笔从语言构词角度写起随着行文的。
展开,思绪也变化多变。作者时而博古论今,时而运用比喻的巧妙写法,使得文章妙思连篇,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无论作者如此多变的思维发展他却能从中谈笑风生,不离题旨,始终都没有离开“快乐”的阐述与剖析,而且将“快乐”诠释的淋漓尽致,使人谈后心服口服,我不得不折服作者的多思多才,将人生中的“快乐”及相关问题展开中心突出。
作者在论述中,常选用比喻句加以说明,“快乐”是由精神所决定的,似的深奥抽象的到里边的简明具体“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精致的动作,同样的自相矛盾”。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那时候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等等。
广征博引是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建立在认真总结,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它能将生活中看似肤浅的事物与我们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正确理解联系起来,通俗易懂,语言看似平淡无华,读来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引诱孩子吃药的方糖”、“因有狗赛跑的电兔子”多么形象,通俗易懂。
本文谢雨抗战时期,作者通过论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一哲理,发出了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的声音,这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阐述,而且隐蕴有反抗侵略,对抗战前途充满乐观情绪的社会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所讲的“快乐”在他的内心放抗侵略。抗战充满希望是他更大的“快乐”,我们就要胜利了,眼前就要呈现一片光明和祥和,这才是我们所谓的更大的“快乐”。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六
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七
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散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语文课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创新,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擅变的人。课堂教学因为多变才会生机与活力!当然教师同时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八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感情淡漠,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的状况。下面是通过最近的磨课,听课自己的一点思考。
散文从定义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式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形式自由的抒情性小品文。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散文首先是写实的,要表达的是作者独特的情思,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所特有的社会经验。因而散文解读的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之间的链接。
辨体:《春酒》是篇回忆性散文,是写人叙事抒情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的情感是过去的我和现在我的情感交织。
识人:作者琦君。琦君的写作特色有哪些:擅长创造儿童文学,语言活泼俏皮。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断文:琦君文章有以上特色,她的《春酒》语言有何特质?《春酒》这篇文章读来特别有趣,原因在于运用了一系列口语化的语言,叠词,语气词。《春酒》想表达的作者的独特情感是什么?琦君的情感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琦君其人后,《春酒》思乡的情感也就显而易见。
定点:《春酒》通过回忆过年的一系列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深深地思念。童年的快乐笼罩全文,童年的快乐情感通过运用一系列叠词,语气词和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结合学生的阅读感受:初读好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如果不看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学生体会不到琦君对家乡人的深切思念。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文章用词方面独有的语言形式的探究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的深深地思念。
散文的特点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春酒》这篇文章学生初读感受就是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抓住文章的核心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所以我认为散文教学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帮学生理清思路或者是整体感知一下。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会带动学生的情感,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读文本,琢磨文章的言语形式表达的情感。言语形式是为散文情感服务的,我们分析语言形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贴近作者的情感,言语形式是手段,言语形式和情感是文章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割,教散文一定要品语言,品语言才能把握情感。
明确了教学目标,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就要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好三点:切入点,着力点、落点。
1、切入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这要求了解学情。《春酒》第一次教学设计由“家乡味有什么的味道”切入,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仅仅为了看似“完整”的教学设计而设计,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造成“高冷”的课堂气氛。
2、课堂设计找好着力点才能更好的为落点服务。
3、落点必须清晰。只有清晰的落点才能避免课堂“乱”的感觉,在设计落点的时候注意教学设计的细节设计,自己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总是犯细节设计不到位的错误。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但是自己的`课堂上总是会少了点生气,通过磨课和听课让我明白了,第一,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放低自己的姿态,教师能沉入文本多少,就给学生设置了多少教学情境;第二,散文的特质之一就是充满灵动的想象,所以散文教学的课堂上一定不能缺少想象。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散文教学反思篇十九
我在散文教学方面认真做了反思并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此与同仁共飨。
1、教学模式的误区。一般来说,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王荣生的报告《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王教授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往往将散文这一特定文本的特性忽视甚至模式化。王教授的话振聋发聩,令人醍醐灌顶。
2、散文解读方式的误区。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文学课没了文学味儿。往往把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等同于外在的言说的对象,这是散文教学中极大的误区――“学生散乱的找东西,老师额外的讲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老师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诙谐的说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乱耕别人的田!”
3、对散文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征的认识问题。袁振国先生认为,这个观念有时代(60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抑或说是不确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问题。“小中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小”和“大”,有时很难界定,因生活琐事或微小现象触发的人生感悟,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宏大主题,倒是更像古典文论中的“起兴”。再如《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散文,也很难说什么“以小见大”。
既然我们过去的模式、散文解读方式、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散文教学上便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在教学模式上加大“阅读”的分量。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知识,需要通过阅读增加我们未曾经历的言说对象,需要通过阅读体悟自己未曾体悟过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解决了以上问题,学生就能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就文本讲深学透,尊重学生的体验。
王荣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这一现象,目前老师讲授散文的现状是利用文本走出文本,这违背了散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链接。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误区。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叶圣陶先生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然会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节课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同时也能培养出一个好人”是我们每个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散文教学反思篇二十
电影导演张艺谋在拍完《千里走单骑》后说,高仓健(日本名演员)是“惟一一个能用“背身”演戏的人”,即高仓健的背影都极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内敛,即使是“哭戏”,在高仓健那里,都变成了不掉眼泪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哭泣”和“背身”演绎了人间至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人。
本课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后”,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背影》是文学名篇,也是百教不厌的老课文;《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教学本文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由于本文是作者在当了父亲以后,对八年前情景的回忆,感情变化复杂,但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也没经历大喜大悲之类的家庭变故,文章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作出自己的体验与评价?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难题。本课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用“吟读”来体验“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后”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时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后“发短信”,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来。可谓是步步铺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学前教育的自荐信1000字(实用13篇)
- 2023年梁实秋(模板18篇)
- 2023年康复科年度工作总结护理(实用15篇)
- 第一次煎蛋作文350字(优秀14篇)
- 最新化学专业求职自我介绍(通用14篇)
- 最新文秘专业应届大学生自荐书(实用12篇)
- 最新互联网求职信(优质8篇)
- 最新火锅店辞职书(3篇)
- 2023年水污染调查报告100字(大全10篇)
- 最新水污染调查报告500字(通用1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