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书籍或文章中,总结部分常常是对前文的归纳和概括。总结中要注意客观、中肯,不夸大、不缩小。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一
1、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把握“斜照”“风雨”“晴”等字词,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领悟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和不凡气度。
1、学习重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学习难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一)导入
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整整两年了。
《东坡志林》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年的农历三月七日,苏轼沙湖买田,打算终老沙湖。不料,途中突遇大雨。东坡会如何应对这场突然到来的雨呢?今天我们走进这首因遇雨而写出的小词《定风波》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背景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二读,弄清事由。
思考: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事宜?
明确: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已而遂晴;
交代了写作缘由。
三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同行、莫听、何妨、竹杖芒鞋轻胜马、料峭、向来(预习检测)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披着蓑衣遭遇风雨。(解析重难点句子)
(设计意图:所有的诗词,理解文意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词作。)
四读,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1、思考: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如何?
明确:洒脱、乐观、豁达。
2、师范读,配乐。
3、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注意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轻重缓急)
试读两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设计意图:鉴赏诗词,诵读是基础,反复诵读能让学生体味其音韵美,并能让其初步感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重点赏析
(过渡语:小序中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以说上阙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对此句的阐释。)
1、自读上阙,结合苏轼对风雨的应对,紧扣关键词“莫听”“何妨”“谁怕”“任”,概括风雨中词人的形象。
明确:
莫听(不要在意)——超然世外
何妨(不妨)——镇定从容
谁怕?——无所畏惧
任(任凭)——顺其自然,洒脱
人物形象=行为+性格+身份
一个()(行为)()(性格)的词人形象。(身份)
(学生填空,并分享,师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品字,品词,结合文本还原风雨中词人的形象,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2、重读这些词:
(四)背景穿插
(过渡语:好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一句话道尽了万般洒脱。“蓑”,蓑衣,挡雨的雨具,沙湖道中明明“雨具先去”了,前后是否矛盾?这的“雨”到底指什么?)
思考:苏轼人生中曾遭遇了什么风雨?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粱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师归纳:沙湖道中的风雨——人生的风雨。
(设计意图:此处穿插背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上阙东坡形象的理解,更对学生理解下阙大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
3、面对这人生中遭遇的种种不幸,苏轼却能像一位智者一样超然达观。为什么他能如此呢?请紧扣下片这两句话,品析关键词的象征意义,分析原因。(小组讨论)
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斜照:象征人生的希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象征人生危难处;风雨:象征人生逆境;晴:象征人生顺境。
回首往事,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在心中已经无分别,人生的浮沉变幻、喜怒哀乐全然不放在心上。此时的东坡已俨然是一位人生的智者了。)
(设计意图:把握下阙关键字词,在品词的基础上,分析其深层的涵义。小组讨论更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
(六)延伸拓展
思考:人生总要经历磨难,你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呢?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师生可跟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唱、去争辩。不仅能锻炼其表达能力,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小结
(八)作业:
默写全文。
(九)板书
定风波苏轼
雨中东坡:笑对风雨的豁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二
知识:
1.能准确地叙述人际沟通和护患沟通的意义。
2.能准确地阐述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领会: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下列名词:沟通、人际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倾听、同理、自我暴露、执行会谈。
2.能解释人际沟通的特征。
应用:
1.在护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病人健康信息,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
2.通过正确的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分析:
1.区别沟通的层次。
2.区别阻碍护患沟通的因素。
综合:
1.设计模拟人际沟通。
2.组织有关护患之间沟通的情景表演。
评价:
1.比较人际沟通与护患沟通的差异性。
2.评定沟通技巧对护理工作的价值。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三
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
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相关练习。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四
在开这堂课之前,我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收集大量的关于苏轼的材料,执教苏轼《定风波》,让我感慨良多。课程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我才发现其实自己还存在着不少应该继续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下面,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作教学反思。
首先,在阅读朗诵部分,自己的朗诵缺少气势,比如在读到“业务风雨也无晴”的时候可以任由感情宣泄,但自己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缺乏力度,这也造成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出现很大的问题,在朗诵和知道朗诵部分是今后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最初的设计总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备学生”总是难以到位的,只好在“备教材”方面尽量做到位。作为新教师我发现临场的把握能力不强,在讲到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候提问同学:“归去哪里?”学生的回答在答案之外的时候,很难去引导他们回归到正确的思路来。课堂更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准备。
最后:课堂提问评价的语言太过随意,不够凝练。作为一个老师,要做到明确清晰地表达你的问题和合理地做出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教师有“教师”的语言。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问和评价都有些随意,与学生没有距离感。这是我的毛病,在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逐步改正。课上完了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也给自己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虽然以后的课堂还是不会很完美,最起码这些问题或相类似的问题会尽可能的避免,从而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五
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
教授苏轼的词,最重要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理解苏轼旷达的情怀。
通过品词品句,完成对苏轼词的鉴赏后,我就带领学生了解理解苏轼的豪迈。我先教授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定风波》。在上《定风波》之前,我让学生总结苏轼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的特点,师生统一认识: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然后用“乱”、“拍”、“卷”等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从而得出结论: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告诉学生,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一起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通过品词,改写,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定风波》的内涵。
通过苏轼词两首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六
事前预料到学生可能会对定风波的含义解读失误,教学过程也确实是按照预设的步骤有序进行。反思其原因有三:其一是受到苏轼是豪放派这一刻板观念的影响,其二是受到第一遍朗诵者对定风波诠释的影响,其三是“风雨之后有阳光”之类的道理学生较易理解。不过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在解读“吟啸”“徐行”所体现的心态时,已有学生解读为“从容”。虽然已准备了预案,但把预案整合到课件里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突破思维定式这一目的基本达成。不过很容易形成新的思维定式。另一个班上课时,把苏轼创作《定风波》后不到一个月又写的《黄州寒食诗》介绍给学生,学生都表示想不到,可见他们也已形成了另一思维定势——苏轼一直很旷达,不会发愁伤心。
学生对“乌台诗案”和苏轼被贬黄州这一段背景已较熟悉,对解读本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材中所选苏轼作品较多,可以进一步就苏轼生平与创作整理个专题。对一个诗人了解充分比了解几首诗作用要大得多。但需看以后的部编教材对苏轼诗文的选取情况再作安排。
高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如何来应对人生中的风雨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讲到这一部分内容时从课堂表现看对学生应该是有所触动。课后也发现有学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布了本课所引用《菜根谭》中的那几句话。相对于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言,这方面的影响意义应该是更大。
附:《黄州寒食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七
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领会哲理思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我又向学生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看得出来,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一下子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的缘故吧!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学生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每次上课都在想,应该怎样上才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不论是文学上的还是能够结合他们的考试,但往往总是准备了一大堆,想了很多却感觉无从下手,所以只有去听课,去请教各位有经验而又优秀的老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内容,但上的时候有感觉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想想,想的总不是现实,课堂更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准备。
但即使认为自己准备很充分了,还是一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自己感觉不到的,所以,汇报课就成了让自己更好的成长进步的舞台。各位老师听课的评价,对我这个缺乏经验的初涉者是一种馈赠,句句充满鼓励和真诚的话语暖到了我的心底。问题和优点都明显显的呈现,我也顿感明朗。知不足而进,才是真正的报答。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八
人生是一堂课的功夫,它让你经历着,感受着,痛苦着,收获着;人生也是一场雨的功夫,淋漓的考验,总会让你走向成熟,回首曾经的迷蒙,总会让你有所悟,那么就将《定风波》这节公开课的反思写下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教育旅程走过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脚印,那么这节课会是其中坚实的那一步。
元气淋漓而又富有生机的人总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像东坡这样的高士,林语堂说他是人世间不可无一又难能有二的,其实林先生说出了民众的心声,东坡是那样令万人倾倒却又无法企及,能让他在宦海浮沉中如清风般度过一生的是在他混合的人生观中脱颖的旷达情怀。而《定风波》又集中的体现了他这个人物形象。那么让学生认识他的旷达情怀就是重点了。
在这节课上介绍苏轼,时间又及其有限,所以我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讲《念奴娇》之前,结合苏轼作品(有些是初中学习过的),认识那个时代那个伟大而又丰富的人。如果他不是生在北宋,那个有大场景大风云的既出英雄又扼杀英雄的大时代,就不可能有现在我们心中的苏轼,他渴望仕途有作为,又一生在政治旋涡中浮沉,可用他自嘲诗概括: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总说“万事到头都是梦”,“人生如梦”,可是他始终以出仕的心态做着入仕的事业,即使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能绝处逢生,别在洞天,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再多的风雨经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晴空了。
第二步是结合《定风波》文本,鉴赏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品味涵咏语言时认识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而本词情景交融的方面就必须淡化,因为本词是借遇风雨的小事衬托人物的胸襟。所以问题引领就设置了“苏轼是如何对待风雨的?”这个问题。既放手让学生找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又紧扣苏轼对待风雨的态度,也就是在理解他的旷达胸怀,而这环节又落实了高考“炼字”知识目标。
第三就是语文诗词鉴赏要有支撑点,本课就是“风雨”的象征意义,而比较鉴别应该更明显,通过与其它诗词中的风雨比较,看出本词中的风雨指的不仅是自然风雨,更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
毕竟这是一堂课的功夫,毕竟宋朝离我们太远,毕竟仕途坎坷学生还没有经历过,旷达又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我想有一个课题将贯穿教育始终,那就是如何教会学生笑对风雨,这也是我一直不放弃的目标,那么就让这节课,让苏轼,让《定风波》成为一个起点。
以上都是关于这节课想说的话,不知算不算反思,我想,只要一节课让你有所想,有所感悟,那就是收获。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九
1、注重对同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同学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同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同学体验、考虑、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重视激发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为同学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考虑、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同学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发明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老师鼓励同学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身独特的见解。
3、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确立同学的主体地位,师生间建立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4、重视对同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同学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示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素描纸,铅笔,夹子,透明胶,绘图橡皮,小刀等。
七、教学进度布置总课时:57课时。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十
《回家路上》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观念:
1.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伊始设计成观察主题图、听录音故事、想数学问题等活动,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剖析学生情况,灵活调节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平时学生从练习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善于用完整数学语言整理信息的现象,设计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动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想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能用通顺、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既充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又整合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联系点。
3.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营造合作氛围,提供合作机会。如:在听故事后,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而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缩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起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
(2)拓展合作时空,注重应用实践,提升数学素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结果,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如:教学训练安排学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观察家中物品或上学路上的景物,寻找数学信息,试着提出并记录5个数学问题,进行相互提问并解答的游戏。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十一
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十二
《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诗人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就难以完成领会哲理思想的这一目标,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学生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我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
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的直观感觉!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人生是一堂课的功夫,它让你经历着,感受着,痛苦着,收获着;人生也是一场雨的功夫,淋漓的考验,总会让你走向成熟,回首曾经的迷蒙,总会让你有所悟,那么就将《定风波》这节公开课的反思写下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教育旅程走过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脚印,那么这节课会是其中坚实的那一步。
元气淋漓而又富有生机的人总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像东坡这样的高士,林语堂说他是人世间不可无一又难能有二的,其实林先生说出了民众的心声,东坡是那样令万人倾倒却又无法企及,能让他在宦海浮沉中如清风般度过一生的是在他混合的人生观中脱颖的旷达情怀。而《定风波》又集中的体现了他这个人物形象。那么让学生认识他的旷达情怀就是重点了。
在这节课上介绍苏轼,时间又及其有限,所以我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讲《念奴娇》之前,结合苏轼作品(有些是初中学习过的),认识那个时代那个伟大而又丰富的人。如果他不是生在北宋,那个有大场景大风云的既出英雄又扼杀英雄的大时代,就不可能有现在我们心中的苏轼,他渴望仕途有作为,又一生在政治旋涡中浮沉,可用他自嘲诗概括: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总说"万事到头都是梦","人生如梦",可是他始终以出仕的心态做着入仕的事业,即使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能绝处逢生,别在洞天,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再多的风雨经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晴空了。
第二步是结合《定风波》文本,鉴赏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品味涵咏语言时认识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而本词情景交融的方面就必须淡化,因为本词是借遇风雨的小事衬托人物的胸襟。所以问题引领就设置了"苏轼是如何对待风雨的?"这个问题。既放手让学生找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又紧扣苏轼对待风雨的态度,也就是在理解他的旷达胸怀,而这环节又落实了高考"炼字"知识目标。
第三就是语文诗词鉴赏要有支撑点,本课就是"风雨"的象征意义,而比较鉴别应该更明显,通过与其它诗词中的风雨比较,看出本词中的风雨指的不仅是自然风雨,更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
毕竟这是一堂课的功夫,毕竟宋朝离我们太远,毕竟仕途坎坷学生还没有经历过,旷达又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我想有一个课题将贯穿教育始终,那就是如何教会学生笑对风雨,这也是我一直不放弃的目标,那么就让这节课,让苏轼,让《定风波》成为一个起点。
以上都是关于这节课想说的话,不知算不算反思,我想,只要一节课让你有所想,有所感悟,那就是收获。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十三
我想,作为当代大学生,有目标并为美好的生活努力才是充实的人生,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机会走向成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目标,正因为目标的吸引,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有了成功的喜悦,因为目标成就了我们的未来。古往今来,很多的名人志士都拥有自己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许我们的目标有可能不切实际,遥不可及,但是,有总比没有好,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总比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强。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随时做好准备,接受任何风浪,任何痛苦失败了不可怕,站起来,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我的目标将分为三个部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从计划开始之日起,计划时间为一个月„„。
第一、学习基本的专业课知识;
第二、在空闲的时间积极备战学习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全国计算。
机等级考试;
第三、在月末对一个月的所学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总结。中期目标:
从计划开始之日起,计划时间为一个学期„„。
第一、对短期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比如大学生“挑战杯”
创业大赛等,留出足够时间;
第二、对一个学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总结;
第三、对一些自己参加的比赛进行理性的总结。
长期目标:
从计划之日起,计划时间为四年„„。
第一、大学结束后学习成绩平均绩点在3.4以上;
第二、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第三、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在学生会锻炼自己;
第四、使自己的思维和想法逐渐理性化和可实施化。
目标概述:
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适应新的生活,了解大学学习内涵及其外延,彻底改变高中固有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好基础知识,认真对待每个科目。学好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的外延打好基础。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社交能力。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和自己专业有关的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向老师和一些毕业的人士请教一些相关问题。
自我认知:
又陌生的。迎新会上,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我告诉自己:笨笨地,慢慢来,不要装,走好第一步,然后坚持走好每一步。笨笨的去学习,意味着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对知识,新生活,要求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笨笨的,认证面对一切新事物。
慢慢来。我要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凡是欲速则不达,只有认真走好每一步,才能有所收获。我要慢慢地,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把坚持当做是一种幸福,坚持才能最终完成计划,实现梦想。有人说有梦想的人是充实的,而为梦想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人是勇敢的,是更幸福的,我会“慢慢地”对待今后的学习。
对待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要装,摆正态度,因为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态度决定命运。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坚持“笨笨的,慢慢的,不要装”。坚持走过每一步,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十四
在开这堂课之前,我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收集大量的苏轼的材料,执教苏轼《定风波》,让我感慨良多。课程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我才发现其实自己还存在着不少应该继续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下面,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作教学反思。
首先,在阅读朗诵部分,自己的朗诵缺少气势,比如在读到“业务风雨也无晴”的时候可以任由感情宣泄,但自己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缺乏力度,这也造成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出现很大的问题,在朗诵和知道朗诵部分是今后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最初的设计总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备学生”总是难以到位的,只好在“备教材”方面尽量做到位。作为新教师我发现临场的把握能力不强,在讲到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候提问同学:“归去哪里?”学生的回答在答案之外的时候,很难去引导他们回归到正确的思路来。课堂更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准备。
最后:课堂提问评价的语言太过随意,不够凝练。作为一个老师,要做到明确清晰地表达你的问题和合理地做出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教师有“教师”的语言。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问和评价都有些随意,与学生没有距离感。这是我的毛病,在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逐步改正。
课上完了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也给自己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虽然以后的课堂还是不会很完美,最起码这些问题或相类似的问题会尽可能的避免,从而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十五
从确定要开课的时间到正式上课,只有一个星期,比我预设的日期提前了一个多月。加上刚好开课前两天是月考,我在这个星期里要上新课赶进度,要做梳理赴考试,还要试讲公开课,压力倍增。幸亏有姚佩琅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备课组同事们的积极配合,我的课从起初的以指导朗诵为主到最后的以读带学,从起初的平均用力到最后的层次分明,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一节课来说,合适的切入口是成功的基石。切入口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主要看适合不适合学生,适合不适合课文。
我这节课的切入口是介绍苏轼一生的三个特点:一,仕途坎坷;二,心态豁达;三,才华横溢。这部分是我的教案中改动最小的地方,在几次试讲中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从上学期学唐宋散文到本学期学习唐诗宋词,每篇课文在讲到“作者介绍”部分时,学生虽较有兴趣,但从柳宗元韩愈到李白杜甫,几乎都是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苏轼的仕途命运虽然也是坎坷,但进入课文前不介绍,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介绍了,要怎么为词作中作者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却能泰然处之潇洒豪放造势,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在研读了苏轼的相关传记、评论等资料后,我发现,苏轼很多时期的作品其实学生在以前都学过,只是不一定能把它们按照苏轼的年历进行串联而已。所以,我选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苏轼作品作为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心态的写照,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探究苏轼遇到风雨时还能“吟啸且徐行”等情感态度时自然可以感受他对困难挫折无所畏惧的态度。
。刚刚结束月考,还没有时间给他们调节就上公开课,对于面上中学的面上班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以年龄跨度之大(22岁考中进士到62岁还被贬儋州)渲染苏轼的仕途之坎坷,以耳熟能详之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食荔枝二首(之二)》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突出苏轼态度之潇洒,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的造诣表现苏轼才华之出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的中间环节是改动较大的。
一开始,因为学生已经学了一个多月的诗歌,对诗歌的字面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基本能通过课本注释和辅导书进行疏通。加上《定风波》本身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我就设计教学环节大致为:一读明大意,二读学朗诵,三读享启发。结果一试讲,发现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花费的时间就已经很多,结果指导学生掌握朗诵的一些技巧的目的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更是强弩之末,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
在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备课组同事们的建议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在“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这首词”,“真切地从作者身上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从这首词拓展到豪放派词的特点概括”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虽然比较平实,但在提问学生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学生能较好地表述出来、在提问“启发”时学生能根据文本联系实际回答、特别是在课堂结束前有几个学生能像以前的课堂一样在下面轻轻地说“我会背了,老师!”尽管没有机会让他们展示,但我还是很欣喜,课堂是落到实处了。
而一堂课的结尾,如果能诗意一点,又能呼应开头,还能把《定风波》的词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那当然是最理想的效果。但要呼应开头又不是重复开头,是需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的。我倒是最先设计的时候就选中了那几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所以这部分也是在几次试讲中改动最小的,也许正是如此,在正式上课时到了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最为顺畅自然的。
当然,正如姚老师所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我一开始就把教案确定修改好再进行试讲,相信正式上课时会自信很多。也由于应变能力仍需加强,在开头话筒音量不稳定时,我的表述显得投入不够,激情也不足。到中间开始要进入状态时,又突然发生电脑重启的情况,虽然后来同事说我表现得很镇定,但我当是还是忘了一些精彩的串词了。还有,因为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比预计的长了一点,导致最后没有机会让学生展示以读带学的效果——当堂背诵,确实是很可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会抓紧每一个磨练的机会,多听好课,多学理论,多向前辈请教,多和同辈讨论,争取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更好的进步!
定风波的教学目标篇十六
《选举风波》的阅读与赏析已然结束,但这堂课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却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去反思。
一、课前准备阶段。
根据创新教育观的指导思想,在课前我借鉴了杜朗口中学的导学案来指导学生预习。这样既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一种“宏观调控”,也可以避免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以致在短短一节课内无法完成相应学习目标。在课前我把学生的这份导学案收上来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认真地根据这份导学案完成预习,但也存在三个问题:一,网络查找答案,缺少个人见解;二,懒惰应付——有抄袭现象;三,学生还缺乏一种自主学习意识,更缺乏一种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表现在导学案中,在“字词积累”一栏,除了给出的重点字词外,我还留了一块空地标明“自主归纳补充”,但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写上几个。不过当我发现问题时,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也没有提醒学生来重视这堂公开课。这是课前的一个疏忽。
二、课堂互动环节。
“借班上课”意味着课堂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考虑不足,我没让学生有一种上公开课的心理准备,以致学生课后反映“很紧张”;但作为老师,我也没有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先舒缓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是直入教学主题,以致后面要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时,才发现教室有点“冷清”。以致出现了“包办课堂”的现象,更谈不上“创新”。总之学习目标达到了,但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未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
三、问题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也跟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关。比如,在这堂课上,我自认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问学生“如果这些人物出现在我们班级里,你会比较喜欢跟谁交朋友?为什么?”会比较符合学生的交友心理。而问学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谁都不是天生的伯乐”则比较抽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作业设计。
课后写作《这使我想起》,是想让学生从《选举风波》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说说自己的成长滋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就应该勇敢面对。这个作业的设置是比较理想的。但课后反思了一下,也许这个作业可以在课上先设计为“拓展延伸”式的问题讨论。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与感受,形成一种共鸣,最后再反馈到写作上。这样子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角度来讲,自己的教学方法却有待转变。通过这次的“教学创新比赛”,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有创新,首先就要在意识上转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直接影响结果。如果你还坚守在老传统中,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学生最后便会失去“飞”的能力。
1、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自学。
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取决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
老师根据学习目标预设导学案,或者先罗列出课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从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等。这个环节比课堂展示环节来得重要。
2、让学生在激发中思考。
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要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引导、点拨,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在课堂上我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用指令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从而实现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3、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有益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谈谈自己最喜欢或最讨厌的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启发,深化了对人物的认识,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4、让学生在联想中感悟。
本文题材符合学生这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本文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当今中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脆弱,总认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后怨天尤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该会有所认识。在课堂上就针对此设计作业《这使我想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遭遇,以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达到教学的目标。
5、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总之,在这次的教学比赛中,我感觉自己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分析课文并理解课文。然而,在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有点越俎代疱,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因而这节课的互动体现还不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凡卡的教学设计(优质15篇)
- 2023年《中国美食》教学反思与评价(精选8篇)
- 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读后感(三篇)
- 最新小班数学教案《多和少》(优质19篇)
- 小班数学多和少教案反思(模板19篇)
-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精选19篇)
- 2023年蒙娜丽莎之约教案(优质17篇)
- 2023年孤独之旅教案及反思(实用10篇)
- 2023年松花江上(汇总16篇)
- 2023年大班社会活动《垃圾分类》教案(通用1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