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3 12:00:41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注重知识的结构和逻辑性,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清晰性。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重视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希望大家勇于尝试和创新。
创新教案设计篇一
[设计说明]: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45分钟。
[课前准备]: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习,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型]:赏析、背读课。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创新教案设计篇二
知识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教学方法。
指导分析法。
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法。
电化教学。
教学软件,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一、导语: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讲授。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听课文录音,欣赏朗读。
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教师操作电脑软件,播放课文录音,指出听读要求。
自读,圈划,口头回答,教师指正。
听录音。
检查。
巩固。
四、理解字词。
1、要求读准的字:佃睦豌庚妯娌溺塾衙辍差役。
2、要求掌握的词:
周济:给人物质帮助。
聊叙:随便谈谈。聊,姑且,随便。
辍:停。
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书中注音,口头轮流回答问题。
理解。
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巡回指导。
阅读,标清层次。
布置作业。
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
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一、提问字词。
提问。
口头回答。
分析。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四、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
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作业。
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
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总结概括。
三、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选了哪些小事?
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
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概括。
整理笔记。
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创新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创新教案设计篇四
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袁蓓(2007年5月)。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创新写作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针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注重形式的创新、在写作材料方面的造假,虚假等现象,教会学生回归作文的“本真”状态,引导学生注重抒发真情实感,写出“真情”的文章;--写“真文章”好!
2、在“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化,在形式、内容、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写出有新颖别致的“好”文章!--写“好”真文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的写作心态,以及写出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喜欢写作,而且能够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
--体会作文,真好!
**教学重难点:
2、引导学生写出有时代特色的个性化文章。--教学生会写作文;教学生会写出好作文;
**教学流程:
(一)、导语进入:谈谈作文,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有关写作情绪的问题,缓解学生和老师的紧张情绪的同时,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愿望。问题如下:
1、你喜欢写作吗?为什么?
2、说说作文带给你的感受。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总结写作给学生的感觉。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作文,真好》(屏幕显示),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唤醒我们的写作热情,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写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活动一《请你当老师》与思考一:
--教师给出三篇作文,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写作好,贵在“真实”:
活动一:1、比较三篇记叙文写作,讨论那篇文章好。
--学生习作/〈〈我要克隆一条腿〉〉。
--学生习作/〈〈倒霉〉〉。
--中考考生习作/〈〈琴声感动我心〉〉。
附内容:
--学生一般会对第三篇文章感兴趣,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谈论自己的理由之后,说出答案:第三篇是最不好的!以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讨论第三篇文章好的原因。
2、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比和讨论中,统一认识:文章写“真”好!
3、讨论:什么是“真”?
--师生通过写作经验和阅读经历总结出“真”源泉:源于生活,发自内心。
思考1:怎样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真情实感”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出示幻灯片(屏幕显示))。
明确:1、材料要“真实”--叙事情节要符合情理;
2、情感要“真情”--细节描写要合情合理。
(作品中包含的感情和用来抒情的手段,要能够唤起读者的相关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衡量是绝对不能用“真人真事”做标准。)。
(三)、通过活动二《请你“说”作文》和思考二,使学生理解写“好”作文的方法途经。
活动二(口头作文):选择下面一个你所熟悉的话题,描述你内心的真实感受。
角度:1、我熟悉的一个人2、印象深刻的一件事3、中学生活的一些片段或者感受……。
4、其他你自己想表述的话题……。
--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然而,“真”的作文就一定“好”吗?
--激发学生思考。
思考2:怎样在“真”的基础上写“好”?
--什么是“好”?根据你自己的写作经验谈,也可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谈。
--师生讨论,总结写好作文的经验。
(四)、通过活动三《试写片断作文》,引导学生运用手中的写作经验进行实际的写作训练。
活动三:试写片段作文:选择你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或物,自拟题目或以之为题,写一段文字,体裁不限,表达你真实的体验。
温馨提示:1、迟到了……2、被老师或家长批评了……。
3、考试了……4、开家长会了……。
5、搞笑的时候……6、给老人让座……。
7、和同学有矛盾了……。
……。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活动中,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写出好作文的喜悦。。
(五)、小结写作给人带来的感受,布置完整篇幅的作文。
1、小结:写作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写作总体会作文的快乐。
--朗读上课前老师所提示给学生的三句话。全体朗读。
2、总结本节课:作文,真好!
3、在前面写作片断作文的基础上,教师布置写作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情绪将课堂所作的片断习作写作一片完整的大作文。
课后作文:自拟题目,选择片段作文的一个话题,以我们的写作热情,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一篇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六)、结束语。
衷心地祝愿:“真情”作文成为我们学生生活中最美丽的那部分!
创新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手的教育有分不开的联系。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朱德,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
四、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了解课文都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并找出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事例的语句。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文中标出,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掌握文中词语的意义。
五、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六、朗读分析课文:
教师范读第一段,这段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提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定几名学生朗读2--15段,要求感情充沛,尽量声情并茂。
提问: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但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思考他们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了”“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些语句都是由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撑的?请加以简单的分析。
七、布置本节课的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共同探讨课后练习三,完成表格,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母亲经历的事情,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答案见教师参考用书。提问: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条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全班有感情地齐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回答: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仔细朗读这两个段落,谈谈你对这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段落,思考问题: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回答:“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小结本文的布局特点: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3、详略得当。4、前后照应,过度和衔接自然。
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应结合文中句子详细讲解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和四,抄写本课词语。
板书设计:
情爱母亲交融、升华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爱党、爱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创新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创新教案设计篇七
课文内容分析:
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
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敬爱的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同时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情理解不够深刻,对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领悟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该手法运用的效果。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品味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包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教学难点:
1.领会文章质朴,感情真挚的语言特点。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创意:
为达成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引导法、资料引入法”;学习方法是“默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朱德同志的照片。提问:猜猜这个人是谁?
他便是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朱德同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重大战役无数;他有颇为杰出的文学才能,能作诗词文章,留《朱德选集》于世。他说他勤劳的习惯,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格,都是受母亲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让我们走进朱德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去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教学新课。
(一)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二)划分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________的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提示:抓住文中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2.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给文章划分结构,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叙述母亲及家庭情况,是对“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叙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第二层(第8—13段),突破家庭范围,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与支持儿子投身革命,表现出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第三部分(第14—17段),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三)精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
1.阅读第一部分,找出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讨论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词语,例如“悲痛”“爱”“勤劳”“回忆”,总结以上词语可见,正是由于作者对母亲有深沉的爱,才会有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逝去的悲痛,对母亲高贵品格的追赞,因此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表现了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2.讨论: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开门见山,点出记叙的内容,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勤劳”二字正是总领全文的核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作者在第二部分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件?这些事件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高贵品质?
讨论明确:
4.第二部分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母亲的一生?
讨论明确: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提示】。
回忆性散文往往都会涉及记事,找出相关事件,发现事件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从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是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基本要求。教师宜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回忆性散文这一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分析了朱德母亲的形象。此前我们也提到,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有“我”的存在,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呢?“我”在文中表露出何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
二、教学新课。
(一)体味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讨论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
2.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讨论明确: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讨论明确: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4.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请结合第16段,谈谈你在这方面的理解。
讨论明确: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作者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品味语言,把握文本特色。
探究一:本文记事回忆,无处不渗透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请分小组探究讨论,说说本文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的原因。
明确:文本善用朴素的语言,而将深情寄寓其中,十分具有感染力。
【教学提示】。
语言有质朴,有瑰丽,但它们表情达意的程度并无高下之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朴实用语是如何表现情感的,来引导学生体会朴素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请你在文中选择触动你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赏析:这一句承接上文,“整日”是对上文母亲劳作现象的概括,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心疼的。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赏析:“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奢华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赏析:“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也没有,突出母亲的辛劳之巨,而“生我前”更表现出了母亲为人母之艰辛。两个限定词不仅将母亲的辛苦表露无遗,同时还表露出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探究二: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找出文中的议论性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三)拓展阅读,知文识类。
请阅读其他两篇写母亲的作品(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并进行比较阅读,说说该类回忆性散文都具备哪些共同特点。
教学反思:
本文在学习引导上,从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着手,既关注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征(即关注叙事事件与“我”的存在),也关注文本写作风格,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同时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认识。
由于作者母亲的时代背景有其特殊性,当代学生在充裕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很难体会到老一辈人的生活艰辛,对“勤劳一生”以及“苦难中的母子情深”难以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出于此客观因素,本篇教案在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上,还有待改进。
创新教案设计篇八
――《放弃射门》教学设计。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李群英。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领悟言语里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2、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探究相关问题,教会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境界。
3、辩、读、写结合,拓展训练,发展思维、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感受比赛场面的热烈,探究福勒的优秀品质。
二、设计理念:
本课按“立体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和教学,通过多角度的提问,或激起学生探究辩论的欲望,或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发散和深入,或让学生的思考趋向收敛和同一,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完善而富于创新品格――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设计特色:
主线分明,读中感悟,想象体验,辩论式学习。
五、教学准备:
1、足球比赛精彩片断录相。
2、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需要自制)。
3、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足球赛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直指“放弃”,导入课文:
2、播放录相,唤起情感。喜欢看足球赛吗?(播放射门精彩镜头)。
看了录相,你觉得足球赛中最精彩、最高潮的是什么,作为足球运动员,最想争取的又是什么?(射门!)。
3、设置悬念,引发探究:可是,在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中,却有这样一位球员: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他却放弃了射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板书:射门)。
让我们一起走进《放弃射门》,寻求其中的答案。
二、紧扣“放弃”,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他几次放弃射门。
2、找出课文中直接写福勒放弃射门原因的一句话。(“为了避免对方受伤,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三、探究“放弃”,朗读体验。
(1)刚才读了课文,福勒哪一次放弃“成功的辉煌”最让你激动?
(2)那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你可以默读感受,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作批注,写写你的感受,还可以大声朗读,读出你的感情。把你学习的成果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
4、汇报交流,点拨指导。(15分钟左右)。
师:福勒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成功的辉煌”的?这一段哪些句子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媒体支持,随机点击,声色感染)。
(1)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利物浦队前锋、22岁的世界级球星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
点拨:哪些词写出了比赛的情形?“行云流水”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这种感情读。
(2)说时迟、那时快,守门员西曼简直疯了一般,在福勒出脚的瞬间,不顾一切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势在必进的足球。
点拨:比较句子:这时,西曼已经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足球。(媒体出示)。
议一议,哪句话更让你感受到紧张?喜欢这句的举手。
指名读。鼓励。
老师读,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信心读得比老师更好?有信心地站起来读!
(3)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西曼已经闪电般扑到他的脚前。
点拨:西曼是怎样扑到福勒脚前的?(媒体播放)。
谁来读出“闪电般”的感觉?
作为现场观众,你认为西蔓这样做会有哪些后果?你有什么感受?带着心跳的感觉,再读。
是啊,比赛如此紧张,场面如此激烈,真让人捏了一把汗。
这种心情你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急如星火,火烧眉毛,心跳加速等)。
6、入情入境,品味赏读。
面对这场精彩的足球赛,想不想再来好好的读一读?待会咱们举行解说词比赛,看谁最能调动大家的情绪。给你们配上录相,老师先提示。
这是异常激烈的球赛,看,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
进球机会就在眼前――。
福勒将球――。
说是迟,那时快――。
西曼十分清楚这一扑有极大的危险,却还是――。
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
好,我们再来一次精彩回放,谁来当解说员?咱们来进行一次球赛“现场直播”。
四、辩论“放弃”,提高认识。(15分钟左右)。
1、“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对于他的两次放弃,你有什么想说的?(老师以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更利于学生说真话。)。
2、那好,支持福勒的作左边,我们把它叫正方,认为这种做法不对的左右边,做反方。咱们待会举行一次辩论赛,看谁能说服对方。提出几个要求:(1)、先在组内讨论,尽可能从课文里找依据,不够的话可以利用课前你收集的一些资料。(2)、在辩论的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以改变座位。(3)、双方陈述观点时,对方要认真听,以便找到合适的依据进行反驳。
3、学生辩论。教师可以做组织者,也可以参与一方进行辩论。
辩论可能涉及的问题:黑哨问题、人性道德与集体利益相冲突问题、体育精神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师事前应当有充分估计,避免走题。
4、总结辩论,发散归一。
从刚才激烈的口舌交锋中,李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学习的投入,头脑的睿智和雄辩的口才。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辩论的参与者,请允许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对于福勒的放弃,你理解了吗?观众呢?(请你也给福勒以热烈的掌声好吗?)。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提炼“放弃”,升华情感。
1、课文学到这儿,李老师想用诗歌的形式来总结今天的感受,想听吗?(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自创诗歌:
有一种放弃不需努力,
有一种放弃却需要勇气;
在无望时放弃,
折射的是懦弱;
在成功前放弃,
显示的是崇高!)。
2、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能用你的方式告诉大家,与大家共勉吗?(学生可以写名言,可以给福勒书写锦旗,可以写封信给福勒……)。
(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气息,教师用自身情感和智慧给知识注入生命,设计自主选择的联系,使学生灵性、情感和想象能够自由飞扬。)。
六、布置作业,迁移拓展。
1、推荐材料《迪卡尼奥放弃射门》,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个比赛场面。
比赛双方:
主角:迪卡尼奥。
放弃射门原因:对方裁判员在比赛中膝盖受伤。
要求: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充分发挥想象,把当时的情形描写下来。(双方运动员的表现,观众反应都可以写一写。)。
2、观看一场运动会,写一篇解说词。
创新教案设计篇九
胡红旗。
教材概述:
《登岳阳楼》是诗人杜甫登楼望远,触景感怀之作。这首诗表达的是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首联写早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全诗意境雄浑阔大,作者胸怀宽广深沉。
思路方法:
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为在本单元已经带领学生学过几篇课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要领,所以我借此篇作本单元最后的总结提升,将之与李白、孟浩然的同类诗歌进行比较赏析,让大家从同样的景观中涵泳不一样的情,从而突显杜甫诗歌崇高之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学难点是感悟惟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写出崇高的诗篇的要旨。为了抓住重点,我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预设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部。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在探究中去感受诗歌境界的高低。
三维目标:
1、吟咏诗歌,从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美。
2、品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通过比较赏析,领略同类诗篇的境界高下。
4、在比较赏析中,培养学生爱国、关注现实的情怀。
一导语设计。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初遇大赦的李白登上岳阳楼,雄壮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限。心胸也为之开阔。此时,雁引愁去,好月来伴,更是心情舒畅。再加上岳阳楼高,云雾缭绕,作者居于其间饮酒,正若天上人间一般,何其潇洒,何其飘逸啊!
总结: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二课文赏析。
(一)朗读诗歌。
(二)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三)具体分析。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喜悦还是悲伤?
对于此联表达的情感,自古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人仇兆鳌得观点:“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二是今人傅庚生的观点: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我倾向于后者:“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数十年的心路历程,“昔”指过去一直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心向往之,想有朝一日,尽情饱览一番。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漂沦在此,虽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真可谓是今非昔比啊!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
登上了岳阳楼,眼界立即为之开阔,洞庭湖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洞庭天下水”,果然名不虚传,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边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似的,湖水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没有壮阔的胸襟总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色啊!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五、六句写什么?
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当诗人沉浸于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水景象之中,他不知不觉地从如诗如画的滟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至此,诗人的感情已由暗藏的悲苦转为明诉悲苦了。
4、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对动荡的国家时局的担忧。
此时作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陷入困窘的状态,自己都是那么痛苦了,但他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家为念。想到了吐蕃犯边的情况,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不禁潸然泪下。这个抒情性的结尾,将全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里的泪不仅是身世凄凉之情,更是忧国伤时之感,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此时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
5、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他眼中的洞庭湖具有广阔无垠、吞吐日月的气势呢?是因为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到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是天下的百姓。所以说,岳阳楼凝聚着杜甫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总结: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
三拓展延伸。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的洞庭,汪洋浩阔,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洞庭湖,作者从中感受到蓬勃的时代精神和盛唐气象,激荡起奋发有为的热情,渴望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但回首现实,云帆何在?只得叹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含蓄表明希望得到援引和赏识。
总结: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四合作探究:比较赏析三首诗。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极,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金玉诗话》)。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俄国杰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去。”
具体解说:同一主题、同一景观,不同时代、不同命运、不同性情,所包涵的诗味也就不同。孟浩然生活在封建社会较为承平的时代,作为有产业的土大夫,虽然功名不就,壮志莫酬,也曾有过不小的痛苦,但一生并未经历重大的社会变故,未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加上人生观存有明显的消极因素,又长期隐居,对现实生活缺少广泛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因此全诗更多只是从个人得失考虑,缺乏夺目的理想光辉,思想成就不高。而且这是一首拜渴诗,所以只是身世之感。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爱国爱民思想,他又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影响,追求绝对的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这些决定了李白人生处世的态度与创作的风格,也局限了李白诗歌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李白在游外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飘飘然欲仙。全诗仅局限于自我狂欢,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有限。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但他跨越了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局限,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不管在位与否都要忧国忧民。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注定了杜诗是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即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到达一种“忘我的精神”。所以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更为深重、更为崇高。
五作业。
品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悟其中包涵的崇高精神,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李白--浪漫飘逸的岳阳楼。
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阳楼博大的胸怀崇高的诗歌。
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户户。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佃农劳碌私塾周济宽厚仕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本文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
本文的文体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这篇作品选自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叫《海燕之歌》。
列宁称该文的作者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底层》。
》。
三、写作背景:
四、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线索,可分为三部分:
(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孕育之际--迫近之时--来临之时。
1--67--1112--15。
第一幅画面(第1-6自然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1--3):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第二层(4)--6海鸥海鸭企鹅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第7-11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奋勇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7-8)描写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
第二层(9-11)写海燕勇敢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第12-15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海燕的特点:乐观,自信,英勇无畏,富有牺牲精神。
第二教时。
一、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1至3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怎样的形象?找出相关的`句子,从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来分析。
参考意见:课文是从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矫健、高傲,充满革命的豪情和胜利的信心的形象。
“它叫喊着”--从声音方面来写海燕的勇敢,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
2、乌云听出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指出修辞及作用?
参考意见:拟人和排比。作用:拟人是从侧面烘托海燕叫喊声的威力,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3、课文第4、5、6自然段,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
找出描写它们丑态的词语?作者把它们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什么?
参考意见:词语: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蠢笨、躲藏。
目的: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4、课文一开头描写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的景象,象征了什么样的革命形势?
参考意见:象征革命的风暴正在兴起。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5、海燕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6、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二、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描写波浪的词语:歌唱、冲向、迎接、呼叫、争鸣。
找出描写狂风的词语:抱;摔。
找出描写雷声的词语:轰响;震怒。
找出写海燕动作的词:飞翔、飞舞、大笑、号叫。
提示:注意词不离句,找出后多读一读原句,多体会体会。
2、大海象征什么?--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闪电、狂风、雷声象征什么?--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3、乌云、闪电、狂风、雷声,写它们的猖狂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同时也为了烘托海燕的豪迈激昂。
4、为什么要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
参考答案:目的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5、写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的殊死搏斗,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日益激化。
6、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什么?--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
7、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写出了狂风猖狂的气焰。
8、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说明气焰比前更嚣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但最终都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9、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10、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比喻;“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反复,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的信心。
三、学习本课写作技巧。
1、象征手法。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海浪与狂风的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2、对比和烘托。
烘托: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主旨:通过对比和烘托,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四、全文总结。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设计。课后第三大题。试与“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
高傲暴海鸥。
勇敢海燕风海鸭恐惧。
敏感雨企鹅。
(革命风暴)。
(革命先驱)对比(不革命者)。
象征。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朱德同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朱德同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朱德的事迹、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及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介绍朱德,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你收集到哪些关于朱德的事迹,给大家讲讲。
全班齐读课题,并利用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朱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引导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认读,正音,指导口头组词。
4.出示本课词语,朗读,理解。
5.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1.个别分段朗读课文。
2.评价朗读情况。
3.认读本课生字,正音,口头组词。
4.朗读,理解本课词语。
5.轻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请你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母亲特点的词语。(勤劳)。
2.你认为朱德是个怎样的孩子?找出具体的语句,勾画,旁批。
再读课文,说说母亲的特点及朱德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扩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完成作业。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朱德同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母亲的特点?(勤劳)。
2.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母亲的勤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总是……先……再……还要……甚至……”以及相对应的句子的理解中去体会。)。
3.你认为朱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抓住“勤劳、懂事、关心母亲”这三个方面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朗读体会。)。
4.精读“挑水”部分,说说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5.长大后,朱德怎样?朱德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怎样?齐读对母亲评价的句子。
1.反馈学习情况,并朗读体会重点句子。
2.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你平常帮亲人做了哪些事?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孝敬亲人的体会,学习朱德关心、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德。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板书:
23.朱德和母亲。
勤劳勤劳。
朱德母亲。
孝顺能干。
传统美德。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1、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国民性问题。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华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华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利、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了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鲁迅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猾、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3、.写作动机: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
1、讨论问题:
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
优胜记略。
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2、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
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
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2、抓关键词语)。
(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3、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4、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5、懦弱卑怯;排斥异端,6、奴性十足;欺软怕硬,7、流氓恶习)。
恋爱的悲剧。
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2、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3、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4、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
9、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
生计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
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3、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质朴霸道,圆滑无赖)。
从中兴到末路。
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3、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
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
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
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
1、阿q的。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五
高一语文新教材选编了两篇外国散文,一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另一篇是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这两位作家的美文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美的享受,还有思想的启迪。如果按照一般的抒情散文来教学,就会破坏作品的整体美,而且不易让人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深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我把该课的教学设计成一堂口语课。
第一步,请学生看图说话。
教科书上有托尔斯泰坟墓的插图,请学生看着插图快速构思,描绘托尔斯泰坟墓给人的感受。实际上,在学生的观察和描绘中,他们会注意到托尔斯泰坟墓的简单和朴素,而这种感受正好就是茨威格在文中所描绘的内容。
第二步,即席发言。
题目:什么是美?
为了让学生能够打开思路,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课文入手,结合两篇课文的内容去回答,比如简朴是美,伟大是美,自然是美,温馨是美,思想是美,宁静是美。如果反向思维,那么华丽是美,平淡是美,修饰是美,孤独是美。
善于归纳的学生会发现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之分,有现实美和艺术美之别,他们往往会有一些精彩的发言,比如距离就是美、丑到极点就是美、美是相对的、残缺是美。这样,学生会明白美是无处不在的`。
发言进行到这一步,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教师趁机引申出一个问题:判断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判断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有不同的要求,在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朝代,杨贵妃是绝对不能算作美人的;同一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对美也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美的理解也不相同。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
在即席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让他们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样的教学就完全改变了陈旧的思维模式,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和各种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从侧面回答了作家为什么会从简朴的托尔斯泰墓上、萧瑟寒冷的冬天里看到了美的存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应该就是这堂课最好的结束语了。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六
我是什么(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朵朵都是天上来(雪)。
二,学习生字,初步读通课文。
1,那我们就赶快来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遇到生字的时候请拼音帮帮忙,多读几遍,读正确;二是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听清楚了吗?好,开始读吧!
三,创设情境,学习段落。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我是什么?(指名说1人)你们说呢?(水)老师贴图: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啊!它还会变呢!谁愿意做小水珠来变一变呀?哦,好,那我们就都是小水珠啦!来,读读1,2自然段,看看我们都能变成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来说?随机学习“雹子”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1人)谁能完整地再来说一说(根据学生说的老师贴相应的简笔画)。
3,小水珠们能有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那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是怎么变的呀?
a请学生说说怎么变成的汽,出示第23句话,谁来读读书上的句子--(看课件:变成汽的过程)还有谁想读?--这些点儿实在太小了,根本看不见,那要连成一片,要多少这样的点儿呀?(很多,多得数不清----)哦,所以书上说“无数)还有哪个小朋友想来读读这两句的?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老师指导读好“无数,极小极小”)。
c(齐读这个句子)。
4,漂浮在天空的云还会变呢!云会变成什么呢?自己先去读读第二段吧!
5,我是云,我会变成()、()和()。指名说,说完整。
6,老师根据回答出示:雨,雹子,雪。
7,那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找找他们是怎么下来的词语,用横线划一划,好吗?
10,这一回儿,我们水就有了这么多变化啦!不过水可不是乱变,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呢!请你再来读读课文地12段,边读边思考,水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的。
11,我想请一个小组帮我的这些图片按课文介绍重新摆一摆,其他小组拿出信封中的卡片,也合作摆一摆,开始吧!
12,摆完了请你们商量商量,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水的变化。
13,请同学介绍一下新的板书,还有谁也能简单地来说说自己的变化?根据你的介绍,我们好象还应该加上一个大太阳,还要加上冷风,加上箭头表示一下就更完美了(如箭头,太阳,风)。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小朋友们,我们的水不仅在大自然里会变,在我们的汉字里也会变,不信,你们看:
池冲浮黑。
3,我们先来描一个,再自己写一个。
4,反馈。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堂特别的语文课,为什么说特别呢?因为今天我的角色不再是老师,而是“人与自然”电视栏目的主持人;大家也不再是学生,而是我们节目邀请来的现场观众。让我们一起用五秒钟的时间转换自己的角色,作好参与节目的心理准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数秒--五、四、三、二、一,好,节目开始。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们人与自然栏目又与大家见面了,本期节目我们将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今天光临我们节目现场的嘉宾是国家空间科学院院长李慧援女士,和国际ufo研究中心主任时文强先生(学生两名),大家欢迎。
李女士您好,作为院长,你的工作一定很忙吧。您平时收看我们人与自然栏目吗?作为国家空间研究的前沿学者,请您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好吗?(学生发表看法“自然是人类的朋友”)。
时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支持我们的节目。听说您与外星人有过亲密接触,我们大家都很想知道,这是真的吗?(学生想象发挥)您同意刚才李女士的看法吗?请您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发表一下您个人的高见。(学生发表看法“自然是人类的敌人”)。
刚才两位嘉宾谈了各自的看法,我们再次表示感谢。是啊,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自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采访学生)。
观众朋友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目前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能源日益短缺的将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大家请听本台前方记者发回的报道--有请我们的记者曹春佳沛、张潞。(学生记者朗读课文)。
观众朋友们,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授严春友先生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严教授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采访一下现场的`观众朋友们。(采访并明确:文章末段)。
严教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提醒我们敬畏自然有什么根据呢?请大家迅速浏览一遍文章加以归纳。(学生浏览并归纳:1、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2、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3、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4、宇宙是大生命,人类是小生命。)。
同学们,观众朋友们,本期节目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今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我们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好,再次感谢参与我们节目的嘉宾,感谢我们的前方记者,也感谢我们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再见!
作者邮箱:yuesongjun191@。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亲: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亲。
创新教案设计篇十九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三课时;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1.整体感知课文,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
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6、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创新教案设计篇二十
(建瓯一中周文娟)。
教学背景: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集体背诵杜甫《登高》。说说本诗选用了意象,营造了意境,抒发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连,引入新课)。
二、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1。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3、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3、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2。
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选优在班上交流。
参考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阔大极了,壮美极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组合作探究3。
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掌握诗歌鉴赏三部曲)。
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细处引导,总体把关)。
小组合作探究4。
比较阅读: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校专项计划自荐信结尾(优质20篇)
- 最新小班教学反思简短(模板8篇)
- 升学宴贺词成语(通用15篇)
- 2023年医药代表年终工作总结简短(通用18篇)
- 最新午休保证书500字(通用9篇)
- 2023年大学生贫困补助申请书800字(优秀18篇)
- 大学生贫困补助申请书(优质17篇)
- 最新十周年主持词结尾(大全16篇)
- 三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与总结(通用11篇)
- 表扬同学的表扬信的话(模板1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在家里的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9篇)
24下载数 534阅读数
-
最新纪念八一建军节作文(通用19篇)
19下载数 928阅读数
-
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公开承诺书(精选19篇)
44下载数 721阅读数
-
人员配置的报告范文如何写(汇总19篇)
17下载数 498阅读数
-
打扫敬老院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31下载数 219阅读数
-
思而不学则殆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6篇)
44下载数 517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