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09 19:26:02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并结合适合的教学媒体和教具。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学习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而提前准备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具有指导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教学步骤的详细安排、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评价手段的科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大家可以通过学习优秀的教案范例,提高自己的教案编写水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一
最后,让我们参观留园。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现在,我们已经把苏州园林的几个名园都不得参观完了。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游览这些名园,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再见!
百转千结的是眷恋,这一世情结再不会搁浅,终有一刻魂梦里相牵……——题记。
梦里的我们……醒来的失落,无法言说,当我发现所谓醒来其实是另一个梦,梦的出口散不开的浓雾太沉重……真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啊!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配乐朗读。
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整体感知。
1、能否选用文中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来概括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生1:我想选用“标本”一词,人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见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一词,在这里形象地概括出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里的典范意义。
生2:我选用“图画”一词。
生3:我以为“配合”更能恰切地体现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生4:我认为“自然”一词最好。
2、精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_____”说话。
3、苏州园林这幅图画的完美,除了表现在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它还注意了细节之处的美,是哪些呢?(明确:“各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美”等。)。
四、《苏州园林》语言卡片。
1、比喻式地说。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排比式地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比较式地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4、评价式地说。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5、议论式地说。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6、描绘式地说。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7、阐释式地说。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8、举例式地说。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9、赞美式地说。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10、烘托式地说。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五、交流分享:
问题: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方法有:注意园林内容方面布局是否适宜和谐,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不呆板等。
六、研读课文。
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七、拓展。
1、根据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请你来当小导游。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有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尽量用课文的原话介绍这张图片所体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指导学生看封面插图说话,按“总—分—总”的顺序面对全班说,师生给予评价。)。
八、改换句子。
改写:苏州园林是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只有当你深入其中,才会了解它的艺术之美。好了,不多写了,看看摄影集吧,你会发现更具体更生动的苏州园林。
2、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一学生回答:
从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按由主到次的顺序来写的。我想,如果作者再继续写下去的话,一定是越写越细,有可能写到园中的小径、小品和盆景上去了。
九、小结本文美点。
说明结构:层次很清楚;从多角度说。
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分类别说明语言:概括性强;精练形象;准确严密;紧扣中心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说明中适当运用描写和议论)。
十、回顾总结谈收获。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不仅赏美景,而且品美文,感受了“优秀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那么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设计解说:帮助学生养成随时回顾总结反思的习惯。)。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二)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制订的读书方法。
3、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州的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的把握。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1、点名说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2、点名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五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制订的读书方法。
3、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2课时。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州的园林。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的把握。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
(一)课堂小测:
1、点名说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2、点名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1、课后练习三、四。
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六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园林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姓潘,就叫我小潘或潘导好了。下面就让我带你们去参观吧!
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那里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
现在我们来到了拙政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它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你们看,拙政园建筑布局是不是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它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下面大家拍拍照吧,小心点,不要掉到水里或乱扔垃圾了!
参观了拙政园,现在大家跟我来到了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沧浪亭园内以山石为主景。瞧,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多美丽啊!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七
一、领会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二、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本文着重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一)(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
(二)(3—9)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处处八画。
(三)(10)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
结束全文。
——总印象为: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来”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该错过苏州园林。
2学习2段。
(1)齐读。
——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处处八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3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间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
——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4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
(2)指名朗读。
1抄写生字词并解释;
2划分第二段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3练习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八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他们什么?2、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在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九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名,著名的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叶圣陶绍钧教育文学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十
2、了解本文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脉络。
3、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一、导入设计。
1、谈苏州:
因“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而成为“五方毕至”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就是苏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水色山光美丽怡人,自然环境赏心悦目,“人家尽枕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放幻灯片:苏州风物)。
2、简介作者叶圣陶,引入新课。
让我们从文字入手,深入领会苏州园林的风采。
二、初步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形成认识(幻灯片:园林总特征)。
进而引导认识: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除了这些整体认识,读书中还有那些收获?(这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幻灯逐步显示,形成直观体验。
引导小结文章的脉络:本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方式,属于逻辑顺序(幻灯显示)。
三、重点研读。
引言:本文介绍苏州园林,它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整体上介绍苏州的园林。苏州有许多名园,比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最突出。就这些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之中找出“同”来,尤其体现在文中的“四个讲究”上。
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桌讨论,尝试划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出问题:
1、四个语段按什么顺序?这个顺序是否能调换?
2、“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1、幻灯片展示: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沧浪亭、藕园等图片,组织欣赏。
2、朗读课文,再一次从文字角度领略园林风采。
五、作业设计:
这节课上,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风采,感受到了浓厚的园林文化。苏州是美丽的,我们济源市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是有着秀丽景色而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农村,也变的越来越美丽。请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地方,给大家作个介绍。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十一
(一)学生说:“我感受不到《苏州园林》的美。”
《苏州园林》的教学已近尾声,照例,我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要说的。
沉默一下之后,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一发言,却是石破天惊,他居然说他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感受到一丝美感。是的,《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可它是一篇谈苏州园林之美的说明文,是大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来这个询问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就上课的情形来看,我还自认为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成功的,从孩子的学习反馈来看,他们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把握也是挺到位的。可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附和,纷纷表示也有此感。他的问题,大家的表现让我一惊,然而我又实实在在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此时,我的脑子里在高速飞转,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个问题要不要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决定先摸清状况:“你们所说的无美感究竟是指文本无美感还是苏州园林无美感?”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最后答案是两者都有。问题的症结弄明白了,我决定还是解决这个问题,多花费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或许也有价值。可是具体怎么做我心中确实也是没有谱,说明文的知识要点孩子们已掌握,他们不认可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而这恐怕不是靠我生硬的灌输就能扭转的思维。适逢救命的下课铃声响了,我也趁机宣布下课,请同学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再讨论。
(二)学生说:“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保留我的观点。”
回办公室的路上,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一看,是学校为了迎校庆,正在整修教学楼前坪花坛,那花坛外围是一溜整齐的四季青,中间是一整块碧绿的兰草,中心是一棵挺拔的小松树,看得出追求的就是西方园林规则式的人工雕凿美。再一想,教学楼后坪花坛风格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几竿修竹,凤尾森森,几株木槿,高低错落,绿草茵茵,极具清幽之美。念此,脑中是豁然开朗,此乃极佳的教学工具。
又到上课,先给孩子们十分钟去看看学校的前后两个花坛,请他们回来后告诉我哪个更美。孩子们自是欢呼雀跃的去看了,回来都迫不及待的告诉我,当然更喜欢后坪花坛。他们的理由也显示出他们已具备初级审美趣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也有一定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他们叶圣陶先生是不是也是这个观点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中的段落:叶圣陶先生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时就是用“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我再追问,除了这点美之外,作者还介绍了苏州园林具备的哪些美,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经过一番挖掘,大家又找到了许多,顺带也回忆了我们家乡很多美丽的景点。看着大家心满意足的样子,我问他们:“苏州园林到底美不美呢?”此时是异口同声:“美。”而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无形中也有所提高。
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美不美”没有解决。
我又开始提问,这样美的园林你们认为怎样写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用写景的记叙文最好了,并且文中要夹杂大量的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来衬托美丽的园林。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观点得到认可的孩子们对叶圣陶的文章越发挑剔起来,觉得他写得实在是太朴实了。我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经过一番梳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叶圣陶先生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个,而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再用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且这篇文章是为一本影集写序,所以文章留有余地,目的就是要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去领略其中的美景。至此,孩子们即使不是很欣赏叶圣陶的这篇说明文,至少也得到了一个知识:写作目的不同,读者不同,那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十二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名,的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三)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十三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多媒体。
一课时。
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
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标本”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1.教师提问引入: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说说它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3—9段,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3)师生互相补充。
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相关图片。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摹状貌等。
表现美的事物,需要美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我们要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
小作文《我们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字数为150字左右。
叶圣陶。
﹙1﹚标本﹙3、4、5、6、7﹚局部(大)。
﹙2﹚完美的图画(10)不止这些。
﹙8、9、10﹚细部(小)。
总说————————分说————————总说。
概括具体(逻辑顺序)。
本课内容丰富,牵涉面广,要讲的东西很多,一般安排二课时为适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当时,我有所当心。结果,只用了一课时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处理教材非常重要,关键在取舍。要结合学科性质、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特别要突出重点教学,不能面面俱到。
2、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内容安排要紧凑,教学推进要快,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适度。
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篇十四
湖北黄石八中孙维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败笔、丘壑、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标本”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3.理解本文结构清晰、井然有序说明的特点。
4.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5.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三、教法与建议。
1.讲读课型。
2.可采用图片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准备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料。
3、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法与要求。
1.准备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上网查看《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料。
2.预习课文,尝试归纳要点,列出结构提纲。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阅读导航: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得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红楼梦读书心得100字(实用18篇)
- 工厂工作报告的总结(实用19篇)
- 2023年工厂工作情况总结报告(通用18篇)
- 教师心得体会200字(精选19篇)
- 最新监管责任协议书(汇总19篇)
- 竞选学生会生活部部长自荐书(实用14篇)
- 2023年档案提取介绍信怎么填(实用18篇)
- 最新暑假社会实践心得100字(实用18篇)
- 2023年乡村振兴好青年事迹材料(精选9篇)
- 防溺水安全教育心得体会100字(大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