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3 02:47:25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如何避免写作中的常见错误?让我们一起查漏补缺吧。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勾股定理的应用。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11、知识目标:(1)掌握勾股定理;(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2、能力目标:(1)......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ppt。
一、温故知新:
师: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生:
师:谁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生说师板书。
师总结引入新课:从以上看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研究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什么?(生:米尺)知道干什么用的吗?(生:测量用的)好我们一起测量我们的黑板(或人的身高),老师量时要认真观察,看会遇到什么问题,想一想应如何解决?(生:最后测量时不够一米了)。
3、教师小结:生活中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想准确表示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分数就产生了。(出示并板书:分数的产生)。
3、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图,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一个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通常叫做单位“1”。
板书: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齐读)。
谁能说说自然数1与单位“1”有什么不同吗?生:………。
我们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所以分数的意义是: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齐读一遍。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同学们看看看生活中的单位“1”。出示图)。
四、巩固训练大闯关(看谁反应快、回答得对):
(出示练五、总结:通过学通过这节课的学掌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学学一、复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把假分数取出来,让学生观察。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为几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二、探究新知。15分钟)。
教学例3。
1.把3/38/4化成整数。
(1)课件出示例3(1)的圆形图,提问:分别用分数怎样表示?
(2)讨论:如何把3/3、8/4化成整数?
2.把7/3、6/5化成带分数。
(1)提问:7/3、6/5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种情况怎样转化?
(2)交流讨论方法。
(3)学生在练小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学案。
1.根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进行分类,汇报交流。
2.交流假分数的分类情况。
3.明确本节课的学小结。
三、巩固练四、课堂总结。(5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教学主要采用方法算理,概念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既可以由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导出,又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结果,结合直观图解释。教学时,先让学生探索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优化各自的想法,教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引导。
课后八又七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写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1.读出下面的带分数。
31/8读作:_____________。
703/57读作:_____________。
24/79读作: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的带分数。
八又七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写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答案:81523。
3.填一填。
(1)23÷9=()/()。
(2)6=12/()=()/3=()/5=24/()。
(3)31/2读作(),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做同一种零件,张师傅2小时做17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答:张师傅做得快。
板书。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商就是这个整数;。
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
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一组对称物体的照片,请大家来观察,看看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初步感知。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准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蝴蝶,裤子,鞋子,七星瓢虫等。
学生回答:(剪一棵松树)。
提问:那么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这两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继续提问:(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张音符图)那这个图形的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也有一条折痕,那它和上面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你们把它们对折后想一想。
引导:音符图对折后只上半部分重叠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叠。像这样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为是部分重合。(板书:部分重合)而松树图和爱心图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结: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里有三张照片,是我对同一只杯子从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这是从杯子的正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2)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上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小结: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侧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你有办法把它变成。
轴对称图形吗?(添柄、去柄)。
小结:同一只杯子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折一折。
过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就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1)下面请你们用对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生折交流汇报。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证明的?(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种对折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圆有无数种对折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不管只有一种对折方法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不对折,你能用眼睛看出来吗?真的?现在就考考你们。
出图生判断,说说对称轴在哪?
四、再次探索,掌握画图方法。
(1)生尝试画一个,汇报交流。
你是如何画的?你为什么要和这个点连起来?这两个点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说明在找对称点的时候,如果图形的顶点在对称轴上,那么这个点的对称点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这种方法完成其他两幅图并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欣赏图片,拓展知识。
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的物体无时无刻都在美化我们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感到对称的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板书并计算面积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学过程流程图。
八、教学评价。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本节课是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境和具体的图形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分式。其中,三角形主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多边形的内外角和。本章节是后两章的基础,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好数学活动。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厌学普遍,听不懂的学生太多,上课发言的同学太少,回答问题没人愿意举手。
要在本学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狠下功夫,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做好学生的查漏补缺工作。通过本学期教学,争取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把认真教学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上课时,老师要关注学生,让学生能专心听课,认真思考问题,不说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索、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做笔记,捋清课堂知识脉络,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创造中。
(5)、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坚持教改教研,与同行共同探讨数学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吸取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技能。
6.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争取创造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发展;
7.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工作中积累更多,更好,更宝贵的教学经验,撰写经验文章。
针对差生、优生辅导,我想采取以下做法: 1.优生辅导
主要要求班上成绩突出的学生,尽量会做课本“问题解决”中的练习,并能适当做些课外资料上的练习题。在此基础上,教师争取个别或小范围内对他们进行指导,讲解,并对一些提高题、难题的解题思路作出相应的分析,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教兵”的方法,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他们,指导监督他们的学习。适时也可由教师亲自辅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自信。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87人,其中男生52人,女生:25人。上期末数学考试最高分96分,最低分30分,平均分82,.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达到预期目标,,优生率为50%以上、及格率95%以上;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掌握较好,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知识都较欠缺;数学的思维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较浓。
二、教材分析:
1、体系结构:
(1)数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况和机会,适当编排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编入一些选学内容,以适应较高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行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材中占有适当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自主探索、实践体验。
2、教材体例。
(1)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体验和感受,掌握必要的知识。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故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3)控制习题总量,降低难度,增加探索、开放、实践类型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编制不同水平的练习题,按课时给出随堂练习,每一节设置习题,每章的复习题设程度不一的a、b、c、三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4)增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解决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5)每一章的开始,设置有展现该章主要内容的导图与导入语,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给学生以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多与学生勾通,多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深入钻研教育教法,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习题降低教学坡度和教学难度,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
四、培优、转差措施:
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情况分别给予学生不同教学要求,按学生的不同基础布置不同的作业,因材施教。多与差生交流,与差生交朋友,分析差生差的原因,给差生以信心和关心,尽量给差生降低学生上的坡度;对于优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对知识进行拓展,给优生以充分思索的空间,多让优生自主探索,鼓励优生合作交流。
五、本期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期末考试优生率50%以上,高分率20%,及格率95%以上。
第十一章数的开方。
1、让学生经历又一次数系的扩展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发展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际的辩证关系。
2、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认识平方与开平方、立方与开立方间的关系;会用平方、立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并用根号表示,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及任意一个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估计某些无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与估计能力,会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
第十二章整式的乘除。
1、探索并了解正整数幂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探索并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
3、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出乘法公式,了解两个乘法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从幂的运算到整式的乘法,再到乘法公式的学习,了解乘法公式来源于整式乘法,又运用于整式乘法的辩证过程,并初步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特殊――一般――特殊”的一般规律。
5、探索并了解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6、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从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的辩证思想。
7、会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
8、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一些探索实践过程中去,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
9、通过本章一些生活实例的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
3、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
4、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
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十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
2、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
5、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的认识与制作,不同的统计图表的选择等内容。
七、课时安排。
第11章数的开方9课时9月1日------9月10日结束新课,11日考试。
第12章整式的乘除28课时9月12----10月16日结束新课,17日考试。
第13章全等三角形22课时10月20日---11月20日结束新课,21日考试。
第14章勾股定理9课时11月24日---12月3日结束新课4日考试。
平行四边形12课时12月22日----1月12日结束新课,13日考试。
复习备考1月14日----2月6日。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发展空间思维。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发现、总结、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教具:挂图、小黑板学具:卡片。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教室里就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适时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2.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摆一摆。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探究特征。
学生分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摆长方形的过程及用直尺量、把长方形纸对折等活动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汇报交流。
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拓展。
(1)用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找,也可以在挂图中找,先找正方形,再找长方形。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多指名说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折、量、比等实践活动来验证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二:教学内容不好处理。
在“2.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有平移的问题,
(2)将直线y=-x-5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次函数的性质”中无b对函数的图象的影响,但题中有,要补讲。
环节二:概括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3)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4)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待定系数法的引入上用“弹簧的长度y(厘米)”来讲的,太难,要先讲书上的“做一做:“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1)和点(1,-5),”
三:难度不好处理:
如我们在讲一次函数的定义时(第一课时)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函数y=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取什么值是,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学生难以理解,我个人认为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反而对一个具体的一次函数y=-2x+3中k,b是多少强调的不多。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复】。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课后板书。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2.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唯一性.。
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
5.分清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即。
5.渗透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1.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3.通过对立方根性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立方根的求法,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及区别.。
本节内容教学法为:类比法。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哪些?并说说你会计算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
2情境引入。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所以,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小羊们自己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他们认为自己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帮他们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哪块草地的面积更大?(课件出示两块草地)。
(二)、学生思考、猜测。
3探究新知。
(一)利用方格,初步探究。
1、以前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然后引进格子图。
师:请你们来数一数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平方厘米,不满一小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同桌交流方法。
3、生汇报想法。
4、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等学具,动手操作,寻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提示:刚刚有同学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它的面积,那我们要怎么剪才能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这其实就是计算平行四边行面积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割补法。
(板书:割补法)。
3、四人一小组,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向组员介绍你研究方案;组员商议如何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方法来进行操作研究;由组长进行操作,组员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可以请老师帮忙;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快速解决问题。
4、展示学生作品:不同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提问: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边说边板书)。
4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列式计算,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
(板书:s=ah=6×4=24㎡)。
(二).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1.
2.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43米,高20.1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填表。
4.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米,高是4米,面积是28米。()。
(2)a=5分米,h=2米,s=100平方分米。()。
5.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6×3=18(平方米)()。
6.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8×7=56(平方分米)()。
7.思考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课后小结。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的?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
情感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1)现在请你也观察一下,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有新的结论吗?
[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活动:每组派代表分别自己总结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发现能否将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
[活动3]教师多媒体展示。
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的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教师作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被称为“赵爽弦图”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读作“x拔”.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1618212324262934。
相应队员数12413121。
平均年龄=(16×1。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六
目的: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其中在处理第5小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不足:可以让学生求小数的平方根,如:求0.0004的平方根,可能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一,直接求;其二,化为分数求,不管怎样都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最终归纳问题的症结在于当被开方数是小数时,其平方根小数点的位数应如何确定。于是再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结论:被开方数与其平方根小数点位数是2:1的关系。这样就能更深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这样做。
练习2、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抢答)。
64,0.01,121,0.09,0,,,-0.36。
目的:熟练求平方根的方法并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4、注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方根的概念,一方面使新授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另一方面起到前呼后应的教学效果。
不足:由于时间较紧,所以讲解速度较快,可能使部分同学未能真正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实用9篇)
-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实用12篇)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00字高中作文(优秀8篇)
- 工厂自我鉴定50字(汇总11篇)
- 学生会宿管部个人述职报告(精选13篇)
- 本年度工作计划及预期(优秀16篇)
- 村支部年度工作计划要点(模板11篇)
- 2023年村支部月度工作计划(大全15篇)
- 2023年法务部年度工作计划(通用18篇)
- 2023年法务年度工作计划(实用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