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乡愁写作文(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22:12 页码:8
乡愁写作文(优秀12篇)
2023-11-13 01:22:12    小编:zdfb

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展现人类生活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总结中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或实践经验,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以下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乡愁写作文篇一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

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

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拓展阅读:乡愁的艺术特色。

(1)提炼意象,借物抒情。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将这浓缩为广阔的时空,从中提炼出了四个意象,即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对称的整体结构和参差的长短句结合构成的抒情节奏。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和叠词运用的重复,这样,参差的长短句就在对称的整体结构中,使诗歌形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抒情节奏,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写作文篇二

我是一个出生在普通人家里的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长成一个可以顶天立地,承担任何责任的成人了,虽然我已经长大,但我的心中总有一道挥之不去的愁绪,它就是——乡愁。

汽笛长鸣,甲板上海风习习,心已飞向了家的'方向……。

乡愁写作文篇三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以下是乡愁课文解构与写作特点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资料。

解题。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乡愁写作文篇四

《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1.托物寄情。

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意象单纯而又丰富。

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

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

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下面,让如泣如述的二胡曲《江河水》带入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放音乐)。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展示板书)。

这首诗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拓展。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在学习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比如说,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赏析席慕蓉的诗《乡愁》,同余光中的本诗进行比较。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30多年后,温总理在访美谈及两岸问题时援用了这首《乡愁》诗。最近海峡两岸的局势也不容乐观。c水扁迄今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一定要在三月二十日大选日同步举办所谓的“和平公投”,这对台湾政局、经济和社会及两岸关系都没有好处。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关系到海峡两岸10多亿人民最大的利益,是亚洲人民、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我们殷切希望两岸关系能一步步变好,明天的团聚、欢乐、美好能够取代昨日的乡愁。

乡愁写作文篇五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中这样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此可见,诗人在每个诗节中抒情时都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距离”情境。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细细地品味,却觉得妙意无穷。

先从时间上说,年少时,因为求学与母亲产生“距离”,从而“乡愁”产生;成年时,因为谋生,与新娘产生“距离”,“乡愁”产生;人到中年,因为岁月无情,与母亲阴阳相隔,“乡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乡愁”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诗人。你看,诗人用“距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再从距离的实质性来看“距离”的妙用。我们都知道,距离产生美是靠距离的远近来完成的。这还得从四个抒情物象说起。作者在四个不同的时间段用了四个不同的物象来传送着“乡愁”。分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会发现,“邮票”“船票”连接的两头,距离较远;而“坟墓”“海峡”连接的双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我们再品味一下,你会发现诗中所传送的乡愁,距离较远的,可以通过“邮票”“船票”来传送,来倾诉,来实现;而看起来距离较近的,尽管距离是近了,似乎也可以传送、可以倾诉,却难以实现。真可谓“实远而近,实近而远也”。而真正困扰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虽近犹远的乡愁。作者便是借着这微妙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乡愁的存在、乡愁的微妙与无奈。

“有奈”是常人所共有的,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无奈”才是本诗所要表现的主题。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写作文篇六

乡愁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乡愁浓缩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是文化认同的情感投射。故国之思,家园之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情结。

乡愁是中国人的一种永恒情结,它包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深沉的爱,是一种多年隐形的情感积淀。

乡愁就是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泥墙青瓦古村老房,是村口的老树,是人来人往儿时跌倒无数的石头路,是砍柴归来累了吸袋烟稍微休息的路边茅亭,是村里干旱季节被淘干的老井,是站在家门口远远看到的古庙老树飞鸟,是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嬉戏的小溪,是山谷里抓蛐蛐的那几亩薄田,是夏季夜晚打着手电抓一袋子未脱壳的知了的村树林子,是春节里耍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的热闹场面,是清明节、年三十到村边地头叩拜祖宗老坟烧纸钱的缕缕青烟。

乡愁·是千百年来祖辈遗传在我们大脑里的乡风、乡俗、乡情、乡音、乡味、乡恋、乡思、乡念,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公众号:良子写作。

乡愁写作文篇七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

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

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乡愁写作文篇八

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一股奔腾不息的乡愁,它有时潜藏蛰伏着,有时又突然苏醒过来,频频翻身奔腾奔涌,有时很活跃,汹涌澎湃。我身体里,像冬眠或者蛰伏着数千只乡村小生命小虫子。有时好像忘记了、不见了。但是每到一定的时候,它们就要苏醒过来,就要在我的骨头里和血脉里翻身、运动。像老家乡间的乡亲们,无论我在多遥远的他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带来个信儿,发来个信息。

每隔一月半月,我就得回老家去一趟,去听一听乡音,见一见熟悉的乡亲们,看一看熟悉的山脉河流、树木、庄稼地、瓦房牛羊,吃点乡井水,吃点家乡饭菜,否则,蛰伏在我身体里的这些乡村小生命小虫子,就会不断地在翻身折腾啃咬,我的身体就极其容易出毛病,身体状态极差,极其疼痛难受,而且抵抗力下降,反复上火感冒等等,心情也极差。回老家、回家乡待一天,吃一瓢乡井水,吃点家乡蔬菜,哪怕只是吃家乡的一个萝卜红薯,一碗一箸淡淡的青菜,听听老家人的声音、家常话,看一看山脉村落庄稼牛羊鸡狗,马上就会精神振作,身体里活跃翻身折腾着的那些小虫子小生命立刻会安静下来、蛰伏下来,身体状态恢复正常了,心情极好了。随着年龄增长,我深深感到,老家的泉水、乡井水,沾满家乡红土的山红薯、带着浓烈家乡红土味道的南瓜等等蔬菜食物,对于我来说,作用如药,能够叫那数千数万只小虫子一般在我身体里骨头里血脉里翻腾活跃着的乡愁安静下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得回乡去,像吃中药一样吃上几副乡井水红泥土的“中药”。

回到家乡乡间,一瓢一碗乡井水的“中药”吃下去,甘甜舒爽到心里,或者从山路边匆匆刨出一个沾满红土的红薯,或者从路边菜地里匆匆拔起一个萝卜,在蒿草丛上匆匆擦一下,或者匆匆抹一把,匆匆啃掉皮,吃一口,香甜得很,浑身心立刻舒爽了,像吃了一剂猛药,我的身病、心病、精神不振病等等什么病,也都神奇地立刻好掉了。如果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回老家、回家乡去吃乡井水的“中药”,去吃家乡带着浓烈红土味道的山洋芋、山红薯等食物,去“充电”,去“滋补元气”,我身体里就会不断冒出这样那样的毛病了,冒出数千数万只活跃奔腾运动着的强烈乡愁来,心理上也越来越乡愁,精神上也越来越乡愁。现在,我们老家村里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院子里打了四五十米深的机井,用上了深井水,但是家家户户煮饭菜、烧开水吃,还是一直习惯和喜欢去村井里挑泉水。二十多年来,村里人家一直是从这一眼泉眼水井里挑水吃,煮饭菜,煮猪食,都用这一眼泉眼水井里的水。这一眼“新井”,修建于九十年代初期。原来这里是一个龙潭,水汇聚成坝塘,叫做小龙坝。小龙坝四周水草丰美。龙潭里泉眼众多,生长野泥鳅、野黄鳝,生长着小马鱼、沙江鳅、瓜鳊鱼、小鲫鱼等小土鱼。龙潭周围,生长着青葱肥嫩的野水芹菜、野车前子、蒲公英等等。改建成水井以后,小龙坝里、水井四周,就都被垦挖出来,捡拾来干枯的松针松枝枯叶,铲挖来野草,堆起来烧成草木灰,然后改造成一畦畦菜地。龙井四周,就一年四季都长满鲜嫩可人的蔬菜。小龙坝、龙井四周远处,其实也是密密麻麻的菜畦。去龙井里挑水的人,捎带着去菜地了摘菜,拿到井台上,提上来井水,洗干净蔬菜,放在桶里挑回家,一举两得,既挑了水,又摘回了菜。如果不连带挑水,端着盆去菜地了摘菜,端到坝塘溪流里去洗菜,都没有用龙泉井水洗菜干净。

龙泉井水是白沙水,水质极好,极其甘甜,烧开水泡茶,茶极其好吃,不泡茶,直接吃白开水,吃冷水,都极其甘甜解渴,用龙泉井水煮菜煮肉,都极其好吃。前几年,乡村水泥路修通我们村,最近几年,东二环柏油路修通我们村,每天总有无数的人开着汽车、骑着摩托车或者三轮车到我们村,来这眼龙泉水井拉水,早晨和傍晚,来拉水的城里人和汽车还得排长队。

我也常常忙中偷闲回老家去,用摩托车从老家拉井水回城里吃。我买了两只五十公斤的大塑料桶,绑在摩托车两边,一次就拉回城里两大桶老家的井水泉水,足够吃将近一个月。老母亲还常常亲自帮着我从吊井里打水,我拉回城里的,其实也就是满满的母爱亲情。老家还有一口老井,在村外西南边,估计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也是一口吊井。我儿时,乡间生活单调乏味,每天早上,村里人挑着桶去老井里挑水,在路上或者井台边相逢,趁机说说村里村外的事情,三言两语交流交流感情。这样每天挑和吃同样一眼水井里的泉水,大家维系了浓浓的亲情乡情。枯水缺水的春天,这一眼老井的水,就不够我们全村人畜饮用。每天早晨挑水是村里人家的大事情,把家里的水缸挑满,大人们才能安心出去干活。早晨大人们挑不够水,白天大人们没空暇挑水,挑水的任务就经常落到我们小孩身上。

我们就挑着水桶,磕磕绊绊地,去井台上等着。为了抢到水,我们甚至不得不提心吊胆地,顺着古井的'井壁,小心地攀爬下去,下到井里蹲着等着,等着水井中央的泉眼里泉水一点点汩汩溢出。等在深深地、阴森冷凉、远离地面和人烟的吊井里,也听不见人声鸟声狗吠鸡鸣,只能够看见井口上天空流过的云彩,井壁上丛生的陈陈相因的野蕨和青苔,我们非常害怕。但是为了等着一瓢瓢舀溢出的泉水,我们只得心惊胆战地待在深井里。那些年,为了吃水,为了挑水,我们经历了无数艰辛,但是我至今念念不忘这一眼老井,深夜里经常梦见它,白天里经常想到它,经常梦见和想到,我挑着水桶,磕磕绊绊,来回于挑水路上的那些童年时光,经常梦见和想到,提心吊胆地待在远离地面的深井里,等着一瓢瓢舀泉水的那些时光。那时候,我多想赶紧从井里爬上来,回到地面人间,多想看见井口上有一个人影,听见井口上传来人声啊!

如今,就是这一眼早已废弃、井口早已杂草丛生的老井,我也常常想去汲一桶水上来,吃一口啊!我的身体里、我的骨头里、我的血脉里,对这一眼废弃多年的古井依然有一汪一井强烈的、汩汩奔涌奔流着的乡愁。

乡愁写作文篇九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里选录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

第一步,我设计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的导入。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

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为了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结果在课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详尽的余光中的资料,我在课堂上只作适当的补充,主要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朗诵朗诵再朗诵,多种形式、反复地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始终是学生理解诗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并从朗读中得到初步印象。这是最基础的朗读。在分析讨论主题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要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这是对余诗情感把握后的朗读。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乡愁的思维发散迁移之后,再进行自由的朗读,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这次朗读则对余诗进行了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

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要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意象之后,再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完成得十分顺利。做好了这一步,再开始拓展迁移。

第二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模式,让他们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发掘曾经接触过的拥有类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又可以在“知新”的过程中不忘“温故”,拓展了诗歌情感的外延。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诗歌与生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动情时,有的孩子还掉下了眼泪。

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书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乡愁》,同样的题材,诗人相似的经历,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又因创作风格迥异,读起来感受又大相径庭。这是最好不过的比较阅读材料,我借此发展一下学生的求异思维,看看学生们各自喜欢哪一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老师再进行了恰当的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主题的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涵的浓浓怀乡情。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不同的喜好、陈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时候,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乡愁写作文篇十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教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1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1、3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品语言:“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4.再读全诗,读出意境和感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愁写作文篇十一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经历了种种痛苦后,我终于找到了可以生存的那点空间。

虽然来西班牙已经多年,但是,当我走在大街上面对涌动如织的车流时,内心仍有无法排遣的孤独;当我坐在热情洋溢的西班牙人家里作客聊天时,情感总还是难以完全融入。

这也是海外华人的一种共同感受。

也许,想到自己当年背井离乡时的困苦时,庆幸会远远多于伤感。可是,终会在某一天,那种向往故乡,向往母亲的情结,会穿透时空,在心灵深处亲切地呼唤着,变成那种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乡愁。

孙犁诗云:“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尽管我们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是,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命之源。

于是,怀着那颗疲惫而亢奋的心启程回家。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仍为生计苦苦奔波,在飞机隆隆的轰鸣声中,都有着同样的激情冲动和热切期望。

当我风尘仆仆、提箱携包进入了祖国的海关后,故乡便一下子簇拥过来。终于又看到了那灰蒙蒙的天空和拥挤嘈杂的人群,终于又听到了那耳熟能详的乡音。霏霏雨雪,飘落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上,飘落在遥远而又亲切的记忆里,细细碎碎地滋润着历尽煎熬而枯竭的心田。

资料。

命运决定了此生的飘泊生涯,却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用深藏在记忆中的诗情画意去触摸岁月的碎影,以那份在异国的梦里编织的美丽去搜索旧日的综迹,从离愁别绪的悱恻中去刻意感受故乡的温暖怀抱。可是,朴素的故土并没有那么多的乡愁缠绵。对于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恐怕早已淡漠了故乡这个词所包含的情感。

人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刨根问底地询问着国外的林林总总,称我为海外侨胞。不知何时开始,我成了客人,不再是主人。一夜间,在我与故乡之间竟悄悄地滋生出了一堵无形的墙。很多时候,人们对我的无奈,总是听得满头雾水;对我的艰辛,认为正是要追求的刺激;至于我的忧伤,似乎觉得矫情作秀。于是,我发现无法说清,无法解释。

到了离国的那一天,我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并没有太多的依恋,甚至希望快些离去,因为在地球的那一边,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奔波。当我手持中国护照、西国绿卡再次穿越了祖国的海关后,蓦然回首故乡的景色人物,心中却又汹涌起难言的苦涩和痛楚。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难道命中注浪迹天涯的游子要徘徊这在两难之间?离开祖国需要勇气,返回家乡也需要勇气。古人不是说衣锦还乡吗?不是说春风得意马蹄疾吗?没有衣锦和春风得意的人返回家乡,尤其需要勇气。而这些人又恰恰缺乏这种勇气。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生活的道路如此艰难坎坷,没有人不患得患失。

故乡对我而言,她已不仅仅是一个实在的地域概念,她越来越虚化为一种情愫,一种梦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许在梦里,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故乡,她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她就在我的心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愁写作文篇十二

这几年,关于饮食的文字看得比较多,可能是因为自己很多东西不能吃了,更加需要过过眼瘾。不过话说回来,饮食类的文字,真的挺好看,尤其是一些文章大家,他们笔下的食物早已超出了吃喝的层面,能见精神,能见情感,能见生活态度,实在是丰富多彩的。早期的梁实秋、周作人,后来唐鲁孙、汪曾祺,再接着晚一辈的逯耀东、赵珩、焦桐、崔岱远等人,一路读下来,乐趣良多。

正如女厨师非常珍稀一样,写饮食的女子,也少得多。这几年,80后的殳俏倒是在美食文学领域风生水起,出书、办杂志、搞新媒体,出了不少好东西。偶尔的机会,看到了林文月先生的这本《饮膳札记》,一遍读过,很是喜欢。男人们写饮食的文字,总是放不下“架子”,放不下“文化”,总有一些微言大义的意思在里面。林先生的这本小随笔,则是一幅从容优雅的生活画卷,细腻的描述之中,透露出生活的品位和情趣,文字典雅,笔触清新,读来轻松,亦有美感和趣味。

林文月是名门之女,也是一代才女,但是书中所写的却基本都是日常的普通吃食,像清炒虾仁、水晶卤蛋、椒盐里脊、炒米粉,这类家常的菜品,几乎家家会做,然而粗陋与精致却有着天壤之别。林文月说,做菜应该是艺术,艺术就需要耗费时间和心思,这种做菜的态度其实就是生活的态度。有人说过,吃饭,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孔夫子也曾经说过“割不正不食”,同样的菜品,你怎样去对待,怎样去创造,这就是你的用心和追求。今天的社会,土豪遍地,吃饭成了炫耀,这种筵席除了口腹之欲外,只剩下粗鄙。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