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13:06 页码:11
最新《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优秀15篇)
2023-11-12 23:13:06    小编:admin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制定进一步的改进计划。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自身的观察和体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请大家来看一下以下的心得体会,或许会对你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一

如: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二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二班品德和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转变观念,力求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所以,我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品德和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学期我力争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资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总体效果良好。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

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和明理,知识上的接受和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本册品德和社会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和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以上是我对一个学期以来品德和社会的教学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和时俱时,提高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三

今年,我有幸担任六年级的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而六年级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在小学里面,他们是最高的年级,是可以给低年级(一二年级)做表率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以给他们上好思品课就显得极为重要,而整本书主要给学生讲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第一单元的走向文明。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以及他的利弊,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就像这章中,学到的知识,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好与不好,看你用怎样的观点来对待。

科学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再来是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有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陷阱,诱惑,不好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这门课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

思想品德与生活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虽然我们生活在现在社会,但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对中国历史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本书中就有对过去历史的讲述,让学生通过对过去历史的了解,再看看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让学生明白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刚开始建国的一穷二白,到后来的强大富饶,每一步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让学生明白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第四单元漫游世界。

让学生通过书中对各个古迹的了解明白,学生不仅是要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要了解更多书本外的只是,不能做一个闭门造车的人。思想品德与社会就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而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这次考试中我带的六年级全部品德课的成绩靠的不是十分理想,由于这次给他们复习的时间较为仓促,所以学生没有拿满分,我在课外知识上还是要让学生多多了解,六年级一班83。88,六年级二班84。36六年级三班80。47六年级四班85。07六年级五班82。05六年级六班78。61,这次平均分相差有点大,所以对于平均分落后的班级我要更抓紧一些,而卷子中主要的失分在第一题上20xx。3,神舟8号和天宫1号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成为第三个首次掌握此技术的国家。所以对于每年中国的大事件我应该多给学生讲讲让他们在书中做记录。使他们对思品考试重视起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3、热爱自己的社区,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而感到幸福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了解,熟知社区的设施,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

生——了解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了解社区设施概况。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快乐的晚会》,看一段男女老幼在社区内载歌载舞参加活动的录像。

2、教师启发谈话:这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多像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啊!这是哪里举行的什么活动呢?让学生猜一猜推测推测。

3、学生发言后总结:这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的剪影。

二、话题讨论,形成概念。

1、师:那么什么是“社区”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对社区的理解。

2、学生畅所欲言地说,教师加以总结整理,大致形成以下要点,说对其中一个意思的加以表扬:

a、社区是由附近的左邻右舍组成的群体;

b、社区里有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基本设施;

c、社区里有一些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专门为维持大家正常的生活忙碌着。

d、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每个人都离不开社区。

3、电脑屏幕显示:“开心社区,你说我说”。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社区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发生,每天都能有一些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小变化。“社区新闻我知道”,来把最近你社区里发生的事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图示研读,了解构成。

2、讨论说说自己的社区里面有什么?你所在社区让你最感到自豪的东西是什么?

四、模拟演示,增进情感。

1、社区设施调查。出示课本第5页“小调查”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完整。

2、小组内交流表格是否填写完整正确。

3、模拟演出。假象自己成为小区里的某项设施,自己能为小区的居民带来什么服务呢?曾经做出过什么贡献呢?上台向大家说一说。

4、教师即时点评,渗透保护社区设施的道德教育。

五、故事结课,作业指导。

1、“你喜欢社区的生活吗?你爱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吗?并说说理由。请实话实说。”

2、请听一个故事:《为求老太平安邻居撒谎三年》。听完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3、课后作业:

a、“童眼看世界”社区风光摄影展。请同学们走访本地各个小区,拍摄下小区的美丽风景,拍摄下小区美好的活动风光。下节课举行比赛。

b、准备采写一个“社区是我家”为主题的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有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情感。

一、快板引入,调动情绪。

1、教师案例引入:同学樊朝十分喜爱自己生活的社区,他写了一首儿歌来表达自己无比幸福满足的心情。现在我们听他们快板表演一下。(快板)。

2、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赞美小区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社区。

3、“童眼看社区”摄影作品展览评比。课前将学生上交的.照片编号写上题目,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览出来。这时引导学生浏览照片,把自己最喜欢的三张照片的号码写下来。最后统计获得支持度最高的六张照片,公布获奖者名单,给以适当的奖励。

4、“社区是我家”故事会。同学们课前把故事讲会,上课时能够脱稿讲。学生中推选出四名评委给讲故事者打分。考虑到时间关系,参与在自愿报名的情况下再让抽签上台,选取6个故事,每位学生讲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讲完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二、城乡对比,风采各异。

2、课件播放反映农村社区风光的精彩图片。

3、启发交流:看了农村的社区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说各种感受和赞叹。)教师小结:看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社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离不开社区啊。

4、比较一下农村社区和城市的社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此时不必强求答案的精确。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有没有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

三、国外社区,异域风情。

1、出示外国社区风光图文,教师配以解说。

解说:“在加拿大坎德蒙顿市的社区,此时数万儿童正载歌载舞参加国庆游行;离此不远的美国纽约的某社区,一名男孩兴致勃勃地做着木工活;同样的城市,不同的社区活动不尽相同,纽约的曼哈顿社区里投篮、画脸谱、竞技攀岩等活动正开展得热火朝天;让我们把目光转回东方,你看,我们来到了日本东京涩谷区,这个社区的露天电影让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与日本邻邦的韩国,一场别开生面的捶背比赛在无比温馨的氛围中展开;在遥远的非洲社区,居民经常会推出一些歌舞活动,这是他们在跳赤脚舞,看欢笑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同学们,看完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社区是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生活单元,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引导居民融入社区。就算是美国总统也以能够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做一些义务劳动为荣。亿万居民在社区中获得了幸福。社区,真不愧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我们身心的港湾,我们心灵的大“家”。

四、社区今昔,展望明天。

让学生去了解今天的社区有了哪些变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五

在这一学期中,我任教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人的思想品德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教育凸显其重要性。为了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责任重大。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细心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收效明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众所周知,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要想真正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单靠教师是不行的,评价者应由单纯教师发展到由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评价群体。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我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是一种多方参与的评价,通过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于此同时,在评价上我还做到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而且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了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丰富,所展示的世界还不够大,教学媒体的运用还不够充足,个别学生的耐心辅导还欠缺。

纵观得失,觉得品德与社会学科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并着眼于更放开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课堂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六

本学期,我承担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并实施了教育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活动中不断领悟、感知,在活动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4、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七

综观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全貌,都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乐于交往,体验快乐,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并能有一个正确的生存态度和处事方法,可以说这一套新教材它很合适宜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对老教材已经过时的无奈和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欲望都得到了释怀,并有了一种欣欣然的畅快!

上学期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仔细地领悟着教学目标和纲要,一丝不苟地做着教学准备,并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和课程资源,这一环节我从没马虎和懈怠过。我认真《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材料,进一步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具体的课例带来了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后,结合教学反思,和其它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半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校园文化重建,把新《守则》、《规范》上墙,并设置一些富有教育内涵、学生易于接受的固定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仔细地领悟着教学目标和纲要,一丝不苟地做着教学准备,并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和课程资源,这一环节我从没马虎和懈怠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都积极参与,都来做学习的小主人,甚至都可以来当小老师,我不给他们框框里的学习内容,不限制掌握知识的范围,可以随意的自由的摄取知识营养,大胆的富有创造性的进行作业和实际生活演习。我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大多数时间里我都不以教师身份自居,常常是懂装做不懂的去请教学生们,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我看到他们急不可耐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忘记了胆怯和羞涩,忘记了贪玩和溜号,忘记了老师和学生,我们就象一个游戏小团体,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轻松中悟出做人道理。我们整个学习过程更象一个团体的营地训练,这种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其中生活场景表演方式更使孩子们学会了生活自理,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在创设交往环境的同时更学会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这个角色游戏表演中,他们互相接纳,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与此同时能开放自我,表现自我,进而增强了对自己性格、能力的认识,此外,还大胆的做了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或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在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

每一次教学活动的结束都是我反思的开始,我下课以后都要问自己:我的活动策略有没有纰漏,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补充,我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延伸和课外辅导?作为一名教师我做没做到镇定自如、充满自信、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仪态大方、声音响亮、带有童趣的去和孩子们交流?对于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一面我由衷的赞赏了吗?对于他们的不足我及时的引导了吗?这些都是我课下需要反思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感觉这一学科真的应该分两个路线来走,一个是老生常谈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路线,他继承了老教材的传统,另一个就是当前迫在眉睫的素质教育,他包含很多,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个性发展等等。所以一直以来我总想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更多的融入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训练,并在平时就关注着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新华书店、甚至是小报亭、小书摊,只要看到这方面的书籍,我都会慷慨解囊将它居为己有!通过学习和领悟我深深地认识到:《品德与生活》的另一重大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人格塑造,更应该实际地去解决当前小学生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心理困扰,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一教学领域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改中和《品德与生活》课程一起成长!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儿童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儿童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八

本期来,本人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和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和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和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和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和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九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反思《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乐永伴老师和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十

课题:

社区——我的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了解,熟知社区的设施,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了解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了解社区设施概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快乐的晚会》,看一段男女老幼在社区内载歌载舞参加活动的录像。

2.教师启发谈话:这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多像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啊!这是哪里举行的什么活动呢?让学生猜一猜推测推测。

3.学生发言后总结:这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的剪影。

二、话题讨论,形成概念。

1.师:那么什么是“社区”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对社区的理解。

2.学生畅所欲言地说,教师加以总结整理,大致形成以下要点,说对其中一个意思的加以表扬:

a、社区是由附近的左邻右舍组成的群体;

b、社区里有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基本设施;

c、社区里有一些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专门为维持大家正常的生活忙碌着。

d、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每个人都离不开社区。

3.电脑屏幕显示:“开心社区,你说我说”。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社区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发生,每天都能有一些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小变化。“社区新闻我知道”,来把最近你社区里发生的事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图示研读,了解构成。

2.讨论说说自己的社区里面有什么?你所在社区让你最感到自豪的东西是什么?

四、模拟演示,增进情感。

1.社区设施调查。出示课本第5页“小调查”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完整。

2.小组内交流表格是否填写完整正确。

3.模拟演出。假象自己成为小区里的某项设施,自己能为小区的居民带来什么服务呢?曾经做出过什么贡献呢?上台向大家说一说。

4.教师即时点评,渗透保护社区设施的道德教育。

五、故事结课,作业指导。

1.“你喜欢社区的生活吗?你爱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吗?并说说理由。请实话实说。”

2.请听一个故事:《为求老太平安邻居撒谎三年》。听完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3.课后作业:

a、“童眼看世界”社区风光摄影展。请同学们走访本地各个小区,拍摄下小区的美丽风景,拍摄下小区美好的活动风光。下节课举行比赛。

b、准备采写一个“社区是我家”为主题的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有意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情感。

一、快板引入,调动情绪。

1.教师案例引入:同学樊朝十分喜爱自己生活的社区,他写了一首儿歌来表达自己无比幸福满足的心情。现在我们听他们快板表演一下。(快板)。

2.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赞美小区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社区。

3.“童眼看社区”摄影作品展览评比。课前将学生上交的照片编号写上题目,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览出来。这时引导学生浏览照片,把自己最喜欢的三张照片的号码写下来。最后统计获得支持度最高的六张照片,公布获奖者名单,给以适当的奖励。

4.“社区是我家”故事会。同学们课前把故事讲会,上课时能够脱稿讲。学生中推选出四名评委给讲故事者打分。考虑到时间关系,参与在自愿报名的情况下再让抽签上台,选取6个故事,每位学生讲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讲完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二、城乡对比,风采各异。

2.课件播放反映农村社区风光的精彩图片。

3.启发交流:看了农村的社区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说各种感受和赞叹。)教师小结:看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社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离不开社区啊。

4.比较一下农村社区和城市的社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师此时不必强求答案的精确。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有没有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

三、国外社区,异域风情。

1.出示外国社区风光图文,教师配以解说。

解说:“在加拿大坎德蒙顿市的社区,此时数万儿童正载歌载舞参加国庆游行;离此不远的美国纽约的某社区,一名男孩兴致勃勃地做着木工活;同样的城市,不同的社区活动不尽相同,纽约的曼哈顿社区里投篮、画脸谱、竞技攀岩等活动正开展得热火朝天;让我们把目光转回东方,你看,我们来到了日本东京涩谷区,这个社区的露天电影让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与日本邻邦的韩国,一场别开生面的捶背比赛在无比温馨的氛围中展开;在遥远的非洲社区,居民经常会推出一些歌舞活动,这是他们在跳赤脚舞,看欢笑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同学们,看完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社区是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生活单元,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引导居民融入社区。就算是美国总统也以能够参加社区活动,为社区做一些义务劳动为荣。亿万居民在社区中获得了幸福。社区,真不愧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我们身心的港湾,我们心灵的大“家”。

四、社区今昔,展望明天。

让学生去了解今天的社区有了哪些变化。

附板书:

1、社区——我的大“家”

办公室。

阅览室。

活动事。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十一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20xx年1月23日。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十二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二班品德和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转变观念,力求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所以,我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品德和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学期我力争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资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总体效果良好。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

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和明理,知识上的接受和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本册品德和社会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和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以上是我对一个学期以来品德和社会的教学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和时俱时,提高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十三

学习目标:

态度:培养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积极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态度与精神。

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

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欣赏自己、树立自信;能够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认识自己吗?有的同学会问:我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了,还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特长,分析自己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自己。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2-5页,开阔思路。

(学生阅读2-5页,知道课本上的小朋友都介绍了哪些优点。知道并学习介绍优点的说话方式。)。

2、引导学生找自己的优点。

3、学生在第二页上涂出自己的特点。并补充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4、在4页下方的方框里写出自己的优点。

5、用最简短的话在班上交流自己的优点。

三、引导学生谈谈在同学面前夸自己的感受。

四、教师小结: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自卑的人,总是在自卑里埋没自己。记住,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上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就先担心着怕咱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

板书设计:

1、认识我自己。

优点:自豪。

感受:高兴有信心。

教学反思:

课上,有的同学找不出自己的优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长得可爱、乐于助人等优点;但有的同学,老师虽然让同学帮他找优点,并找他个别谈话,可还是效果不佳,缺乏自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态度: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明确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

能力:培养与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写生的动手能力。

知识:初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联系起来,向别人学习。

教学方法:故事启示、讨论、发言。

教具准备: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这节课我们来找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

板书:学习别人的长处。

二、故事引导。

1、要求学生打开第6页,仔细读一读五角星里的文字。

2、边放课件边讲《骆驼和羊》的故事。

3、学生发言,谈谈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4、再次齐读第6页五角星里的话。

三、找找别人的长处。

1、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两个有特长同学的事例。

2、发现别人的长处。

3、说说别人的特点和长处。

四、取长补短。

1、引导学生找自己的不足。

2、引导学生找榜样。

3、指导表达。

用“我的缺点是(),我要向()同学学习,因为他()的句式说话。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的缺点(),

我要向()同学学习,

因为他()。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怎样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了取长补短的道理。通过“夸自己”“夸同学”,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十四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篇十五

通过参加本市小学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观摩活动,短短4天,一共听了22节课,上课老师中有不少的老师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例如:龙胜雨老师采用教学生边唱边动手指的活动;张鹏老师采用边唱《平安回家》歌边跳的方式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很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氛围。

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促进学生去观察、去感受,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最终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本次优质课中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数谯程老师的《“小蜜蜂”在行动》。,谯程老师课前让学生采访家人或亲戚朋友,学生们从调查中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辛苦和懂得应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如在《明天不遥远》一课中,胡明林老师从真实的生活中选取学生们小学六年成长中的各种活动图片,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到“每一次告别,都是一份珍藏”。赵静老师的《走进残疾人》,老师通过让学生们“当盲人,从书包里寻找数学书”和“单手系红领巾”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可见,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当避免“死守教材”的教学观念,而是把教材看做一座连接起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达到不见一字、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加比赛的老师课件做得都十分精致,包括了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华老师的《交通海陆空》。杨老师制作的由“地图、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并配上这些交通工具的声响的的动画课件,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形成了有效有趣的课堂。

和学中有“情”。

老师们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教学中采用了填表法、表演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交流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次上课的教师大都能以饱满的教学热情,饱含真情实感的话语,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之目的。最让人感动的是任希希老师上的《小眼睛,小耳朵》,任老师亲切的话语,充满爱心的笑容,让那些盲孩子和聋哑孩子们争着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和表达他们的心声。这节课下了,确没有一个老师离开,我看见大家都在抹眼泪。这节课我一个字也没记,但它确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几天的听课时间转眼就过去,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