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够培养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写作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感,以便更好地组织观点。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说课稿篇一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细读、精读,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品读中培养学生赏美、爱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难点是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副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课件播放颐和园的风景图,激发学生想了解课文的兴趣。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2、回忆上节课了解的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问学生从哪些方面写了颐和园的美,使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有个回顾。
1、学习长廊部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长廊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抓住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并随机播放课件,进一步体会长廊的特点。最后再通过播放长廊的横槛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廊的文化美。
2、学习万寿山部分。
在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都描写了万寿山的哪些景物,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
最后,通过感受“滑”字的用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欣赏昆明湖。
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悟情。这一环节,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融进景文之中,在看中激趣,在读中体会。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4、最后一段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通过齐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颐和园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最终攻破教学难点。
颐和园说课稿篇二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这节课的板书注重突出重点,所学的景点和景点的特点一目了然。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耸立昆明湖。
长壮美排云殿金碧辉煌静、绿。
颐和园说课稿篇三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五、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颐和园说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长廊长、美。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高、雄伟壮丽。
(大、美)排云殿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篇五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长廊。
昆明湖。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篇六
上课伊始,周教员别出心裁地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教员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周教员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形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本周五上午,凝听了周秋钰教员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周教员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换,来感触感染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言语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誉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言语单位,细读文本,就要带来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比方,对“横槛”一词的理解,周教员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请学生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关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根据课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学上来到教员的课本上来指。”在学生读词语的过程中,周教员也适时加以指导。课堂上普遍存在如许的现象:学生读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一些学生读词时总是一个语气语调,读完教员要求的所有的词语,呆板单调地读词,已成为学生读词的通病。而周教员在学生读词时,是如许加以引导的:“每个词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你用心地读,就能彰显词语的魅力。”“耸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这个词,才能释放它的生命力?”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去读这个词,想必才能读出词语的意味。
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叫,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周教员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如许的形式,学生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言语中读出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节课,周教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了学文的欢愉。
触摸言语文字,周教员与学生一起体验、感触感染言语文字的熏陶,领略本文中颐和园的意境。周教员引领学生重点品读了长廊这一景点的介绍。全部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语文的课程本位,把学习言语、体会言语文字的魅力,作为尾要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资助学生学会捕捉关键词语,深入品味感悟。抓住“一眼视不到边”“3700多米长”“几千幅画”等词语,感触感染长廊的长和美。对“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两个句子,学生进行了研读,如果能让学生想象这几千幅画上的内容、画面,想必会带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对花木这一句,周教员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幅景象,可见教员对学生言语积累的重视。如果能让学生感触感染到长廊两旁的花不光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触感染长廊的美。
三、当导游,体验学文的欢愉。
颐和园说课稿篇七
1、教材内容: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这节课的板书注重突出重点,所学的景点和景点的特点一目了然。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耸立昆明湖。
长壮美排云殿金碧辉煌静、绿。
颐和园说课稿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从学生基础能力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1【导入】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你们回去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以“我知道的颐和园是……”这个话题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颐和园。
活动2【活动】二、知识梳理
(一)识颐和园
(课件出示)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她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包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
(二)识字词
1.男生读。评价,纠正错音。
2.女生们,你们觉得你能读得能比男生好吗?看你们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我知道你们一定能读好。女生读。
3.全班读,巩固读音。
4.点出易错字:颐、栽、魄
5.教写易错字:颐、魄
6.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煌)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神清气爽)
活动3【活动】三、趣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篇游记,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去欣赏美丽的颐和园。
(二)读句。
(三)图文对照读课文。
(四)自由选读,品读文中的美。
(五)竞赛背诵课文段落。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1.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活动1【导入】一、读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颐和园》,打开书本,读起来吧,《颐和园》起。(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2【活动】二、热身活动
选一个词儿说一说。
()很重要。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中的“美丽”一词很重要,概括了颐和园的总特点,与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
活动3【活动】三、选几个句子读一读
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读一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能概括文意的。老师找出了第一句,你们根据我的提示找其他句子吧。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这就是文章的大意,也是文章中的过渡句。同学们,都把这些句子画起来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句子)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同学们,这些句子都有一个特点,用了很多动词。请你们把句子中的动词圈起来吧。作者用动词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个景点联系起来。我们写游记介绍景点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将动词把景点串联起来。我们再把句子读一读吧。
(出示:女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男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女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男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样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有条理。
生读:(课件出示:“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按照游览地点的转移把所看到的事物描写下来。)
请大家把这种方法记一记:移步换景。
活动4【活动】四、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一)好,我们再选一个段落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画出你觉得第四自然段中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说原因。
(三)交流汇报。
(四)课件出示: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个句子写得美妙,抓住了颜色的对比,写出了古建筑颜色的艳丽、丰富。同时,句子中“掩映”一词也用得妙,写出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宫墙之间的互相映照衬托。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个句子写得美妙,这既是一组对称句,又是一对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和晶莹碧绿的特点。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个句子中的“滑”字用得妙,它与上文镜子相呼应,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昆明湖湖面的平静;也写出了游船行驶速度慢,感觉不到其在动和游人想在游船上慢慢地欣赏颐和园的留恋之情。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个句子中的“隐隐约约”一词写得妙,写出了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远处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五)牛刀小试,试背美段
()万寿山,()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树丛,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游船、画舫(),()。向东远眺,()可以望见()。
活动5【活动】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在感受颐和园的美的同时学习了写游记的一种方法。在写游记时,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点按顺序细致地写出来。在写一个具体景点的细节特点时可以加上适合的形容词或用修辞手法等,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眼前美好的景物在纸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你所写景物的美。
活动6【作业】学法迁移
请小朋友们运用“移步换景”法写一写自己美丽的校园!
颐和园说课稿篇九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长廊长、美。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高、雄伟壮丽。
(大、美)排云殿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篇十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用powerpoint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建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
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颐和园说课稿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长、美。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高、雄伟壮丽。
(大、美)排云殿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颐和园说课稿篇十二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1.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颐和园说课稿篇十三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五、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1)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2)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篇十四
1、教材内容: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这节课的板书注重突出重点,所学的景点和景点的特点一目了然。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耸立昆明湖。
长壮美排云殿金碧辉煌静、绿。
颐和园说课稿篇十五
有幸聆听了周老师上《颐和园》第一课时的课感受颇深,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是生字教学有特点,精选“颐”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廊”、“阁”、“殿”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来学习,发现生字的奥秘。书写时借助助学单,提高了效率。
二是整体把握谈感受,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写感受的词句,很快抓住“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建构文章脉络抓过渡句,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画出过渡句,很快就知道文章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走过一个地方,写一处景物。找一找,圈一圈地点的词语,很快就知道作者都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聚焦语用,同样的“走”,作者用了不同的词语,“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下来”,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三是聚焦“万寿山”,学习“定点观察”和语言运用的方法。周老师说:“如果选择一个最佳景点,你会选择哪里?”,学生很自然的选择了“登上万寿山”。品读“登上万寿山”一段,老师提问:“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很快找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因为学生喜欢找比喻句,我们从这句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出另一处写昆明湖静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从中体会“滑”字用得真好。老师又问:“还有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找出了“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色彩美、古香古色美、皇家气派美。从“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感受隐约之美。体会了文本语言之美以后,周老师很快聚焦语用话题上来。“再看这一段,你还发现作者的什么写作秘密?”学生从“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中发现由近及远的写作方法。
四是聚焦语用,还学于生,学生学会“定点观察”的方法后,周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在校园内选择一处景点,仿写。从学生的作品反馈中获悉学生已经学会了“定点观察”这一招了。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
用“定点观察”写一处景物,需要让学生明白有近、中、远景之分,近的写得具体些,远的写得简略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非中介二手房买卖合同(汇总15篇)
- 广告专业实践心得体会(通用19篇)
- 2023年报菜名台词报菜名(优质12篇)
- 最新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优秀10篇)
- 大闹天宫经典台词(优质16篇)
- 最新自我鉴定及求职意向100字(通用18篇)
- 2023年委托办理刻章委托书(汇总15篇)
- 2023年养老院元旦致辞(模板9篇)
- 最新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评语(通用8篇)
- 2023年磁体与磁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十七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投资资金来源情况说明范文如何写 关于资金情况说明怎么写?(九篇)
14下载数 527阅读数
-
最新科室负责人评语(优质15篇)
50下载数 580阅读数
-
乡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情况报告(模板17篇)
18下载数 116阅读数
-
最新增加车的申请书(通用10篇)
13下载数 902阅读数
-
有关自来水公司更换水表的通知范文范本(5篇)
41下载数 476阅读数
-
最新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计划(大全12篇)
32下载数 334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