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2 02:11:50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报告在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市场调查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使用正确的语法和拼写,以保证报告的专业性。报告是对某个特定主题或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和说明的一种书面形式,它可以用于学术研究、工作汇报、项目评估等各种场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报告的目标和受众,以便选择合适的信息。这是一份关于市场调研报告的样本,供各位参考。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一
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二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成功地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3.叙述中多处摘引居里夫人的笔录的作用。
1.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作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1.从具体事件的分析中,认识居里夫人的精神和品格。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
一、新课导入。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了贡献。在其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她说:“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她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今天让我们走近居里夫人,进一步了解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的伟大女性。
二、简介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curie)(1859—1906)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859年5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77年,年仅18岁的比埃尔就得到了硕士学位。1900年,比埃尔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1903年,居里夫妇与放射性的发现者贝克勒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4月19日,居里不幸在街上被马车撞倒受伤后致死。
玛丽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891年,二十四岁的她赴巴黎求学。1895年7月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三、关于《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在书中,作者用自己的笔和心记录了母亲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表现了母亲的高尚品质。她在《居里夫人传?前言》里这样概括母亲的高尚品质:“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谋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这些就是玛丽?居里生来所具有的品质,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我希望读者在人生暂时的荣枯浮沉中,能随时加以辨识。”
四、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概述要求:叙述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简要的经过、结果。
2.在概述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居里夫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提取了镭。)。
在概述的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到作者主要是记叙了居里夫妇提取镭元素的工作情景。
3.作者着重抓住了工作情景的哪些特点进行叙述的?
(“极端的艰苦”和“极大的快乐”。)。
“极端的艰苦”是指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体现艰苦的语句。
“极大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加以概括。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提取镭元素(镭: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的工作情景。全文以“极端的艰苦”与“极大的快乐”贯穿始终,形象地表现出居里夫妇对于“镭”的爱恋,以及由这种爱恋所带来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的工作热忱。
一、揣摩语言。
小组讨论、交流:
1.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突出这种快乐是达到顶点的快乐。)。
2.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揭示“微妙”的含义。
(“微妙”是深奥玄妙的意思,在这里修饰“快乐”,说明这种快乐的非凡、深远,其意义是不可言尽的。)。
3.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理解这里“领域”“梦境”的意思。
(“领域”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这种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出来。)。
(体现出人物痴迷于科学,面对研究的成果内心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二、体会手法。
小组讨论:说说这篇传记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鲜明的对比。
(1)小木屋的极其简陋与主人公的极大快乐对比,突出人物献身科学,乐于追求的崇高精神世界。
(2)极差的实验设备、超强度的劳动与人物的“柔情和智力上的热情”对比,突出挑战困难的顽强和勇气。
(3)提炼镭的极其艰苦的过程和成功的幸福对比,充分展示出主人公在科学的道路上历经艰辛、获取成功是人生最大快乐的伟大情怀。
小结:本文通过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生动细致的描写。
对棚屋的描写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简陋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托出人物的伟大精神。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感觉、神态做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
3.本文除了直接的叙述以外还多处摘引居里夫人自己的笔录,这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笔录,一方面增强文中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可直接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小结写作特点:
(1)成功地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2)叙述中多处摘引居里夫人的笔录,增强真实性,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参考: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
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
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
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建议阅读:《三克镭》、《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悼念玛丽居里》等。
极端的艰苦极大的快乐鲜明的对比细致的描写多处摘引笔录。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三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四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五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戏剧冲突反映的社会现实。
揣摩漫画式人物个性化语言,学习辛辣、幽默的语言应用。
1、激发对腐朽、黑暗的沙俄制度的憎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社会进步的价值。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两课时。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较远,必须在分析课文之前对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全剧剧情作些简单介绍。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把握人物形象,并结合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去理解本文的意旨。
第一课时。
1、通读课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2、完成“校本教材”的“双基练习”部分。
1、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yin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的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的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介绍。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个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指导学生阅读“校本教材”的“整体感知”部分)。
1、请画出赫列斯达夫在信里对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阉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学生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馅媚钻营.卑娜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惜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达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1836年4月,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1、思考课本后“思考与练习一”
2、完成“校本教材”的“类文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而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一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省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假钦差骗人之后,把信寄到邮局回家的路上,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表现?请设计一段话加以描写。(100字左右)。
(参见“校本教材”的“创新片断作文”)。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1、“校本教材”后“拓展延伸”部份。
2、课外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七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2、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七、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孤独抑郁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八
1、了解布鲁塞尔的城市历史及文化。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说明与描写、记叙相结合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导入。
同学们,广场文化可以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化的缩影。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广场。几百年来,欧洲的人们在广场上休闲、集会、享受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广场,欧洲的文化才得以在此交流,在此融合。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城——布鲁塞尔,去感受布鲁塞尔大广场的魅力。
2、相关视频播放。
3、分析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标记出文章段落,并且找出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建筑?(天鹅咖啡馆、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像”)。
2)文章第一、二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写布鲁塞尔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3)那么这种地理优势给布鲁塞尔带来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她的国际地位如何?
(中心优势使她得到众多青睐,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总部设在这里,享有“西欧首都”的美称。)。
4)写完了地理位置,我们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布鲁塞尔是一座古城)。
5)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布鲁塞尔是名副其实的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
6)哪几句写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79年——被定为首都)。
那我可不可以说下面的几句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繁多?那么着重写了哪里?(布鲁塞尔大广场)。
好,文章到这里就要进入主体了。我们总结一下前两段,从整体上介绍布鲁塞尔的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和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特征。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布鲁塞尔独特的文化特点。接下来从第3段开始,作者集中介绍布鲁塞尔大广场及其周边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三大建筑,同时还介绍了能代表布鲁塞尔大广场今日之繁华和生机的人文景观——大广场鲜花地毯节。
7)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典型的?
首先介绍的是?(广场侧面的天鹅咖啡馆)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它是怎样的一座建筑?(别具一格、独有意义)这是统领整段文字的一句话,根据这两点作者展开了他的介绍,别具一格体现在作者对大门上的白天鹅的描写上,接着就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迹,从而表现了这座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独有的非凡贡献。
作者在说明天鹅咖啡馆这做建筑的时候是将描写与记叙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天鹅咖啡馆的非凡意义。
第四段介绍的是?(与天鹅咖啡馆栉比相邻的布鲁塞尔市政厅)怎样的市政厅?(雄姿勃勃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呢?(厅内装饰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长官的.办公室淡雅别致,古色古香)其中穿插记叙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历史名人画像,表现了“比利时民族史的风云变幻)。
随后作者又引领我们从广场向北走,穿过一段碎石小路,在一条名为“狗街”的拐弯处竖立的“撒尿小孩”塑像以及两年一度的八月“大广场鲜花地毯节”。作者也是遵循这样的写作方法来呈现的。那么我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就按照老师分析前两个建筑的思路来做。分组。
(第五段介绍“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于廉可爱的形象,而且通过叙述于廉的传说,赞扬了布鲁塞尔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与斗争历史;第六至七段介绍“大广场鲜花地毯节”,极力描绘鲜花地毯的鲜艳美丽,同时特别描写了为纪念比利时解放50周年,地毯上编织的“比隆旅”军徽时的场面,表现了比利时军队在“二战”中的光荣历程。)。
那第八段哪位同学归纳一下?(抒情性的结尾,讲布鲁塞尔的“古老繁华”,大广场的“典雅艳丽”,历史与现实共同铸就了这样一座悠久而伟大的城市。)。
同学们整篇课文分析下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定位在介绍布鲁塞尔大广场的事物说明文。)。
4、拓展介绍1933老场坊。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九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
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
1、怎样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语言。
2、写游鱼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的手法,拟人的手法。
3、写游鱼的同时提醒我们作者在写水的时候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点。“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的间接描写的手法。
4、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词作状语。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联系背景)。
幽深冷寂;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无聊——快乐——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何来?
2、岳阳楼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处?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所谓“进”与“退”分别照应了哪两句话?
5、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
抓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一主旨,结合实际来谈谈。
《醉翁亭记》。
1、第一段是不是在写滁州城的地理特点?
不是,写的是瑯琊山的地理特点。
2、“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成语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
抓住:山间早晚变化之景,四季变化之景,为下文滁人有设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几个片断组成?
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
5、本文的“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的思想。
《满井游记》。
1、抓住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2、抓住三个新奇的比喻。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一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教学目标1.3。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风雨。
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入新课。
1.小声读文,思考:
一.提出问题:
开头两段的段意?
二.分析问题:
第三至六段的总领句?
三.解决问题: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的两个关键词?
四.总结全文:
归纳中心?
(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
二.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1.重点探究第14﹑15段:重在品味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法指导: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
2.自选探究其他语段:
找出你想推荐给大家的文中精彩语句,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
小组探究交流,集体研讨。
1.回忆自己或他人“错过”的事情,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从你的记忆库中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二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沉郁。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三
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
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颖构思。(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作者简介
三、关于丽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
一滴水实际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
五、课文精读
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
2、这一滴水到丽经历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
一是第三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眺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时间这一线索的?
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
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地方?
六、据以上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四
1.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2.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3.演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一、感知——了解演讲词。
(一)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二)文章内容梳理。
完成表格。
二、品讲——欣赏风趣幽默的语言。
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2.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3.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猾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4.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一旦干到具体的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
……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
……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5.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三、演练——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运用“设问+排比+对比”的组合手法仿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一个观点,并尝试着讲出来。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苏轼及背景介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懑、抑郁、凄凉。”4、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翻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个微雨飘洒的黄昏,我和庞安游罢清泉寺,来到寺外,看见山上的树木愈加青翠,溪边的兰草刚刚发芽,嫩嫩的,绿绿的,刚刚浸到小溪里,很是可爱。
3.推荐程度好的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说读。
八.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那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拓展练习(投影):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十二、布置作业:1、背默全词。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十三板书设计。
诵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六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七
1.本单元编选了《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五篇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今天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2.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在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阿学情分析。
1.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
2.他们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3.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对比、比喻、拟人、排比手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培养概括要点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概括要点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八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篇十八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流程。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工作收入证明电子版怎么开(优秀9篇)
- 2023年有工作单位人员收入证明怎么填(精选10篇)
- 工作证明书怎样写(汇总16篇)
- 最新日本在职证明书(汇总15篇)
- 处级领导述职报告(优质9篇)
- 最新村第一书记述职述廉报告(模板13篇)
- 最新教导主任个人述职报告题目(模板19篇)
- 2023年区人大代表述职报告(汇总10篇)
- 2023年小学数学教师述职报告简短(精选18篇)
- 最新银行副行长年度述职报告(汇总17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