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16:49 页码:10
最新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汇总11篇)
2023-11-11 17:16:49    小编:admin

教案是教师为指导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安排的一种书面文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编写一份有效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目标;其次,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确保学生能够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最后,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在这里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一

端午节对大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制作玩划学读《过端午》(延伸)。

画画。

故事儿歌生活龙舟龙舟赛龙舟。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二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中班社会“端午节”教案与反思》摘要: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三

活动名称:

《龙舟》。

活动目标。

1、运用揉、搓、捏、切的方法制作龙舟并能仔细刻画细节。

2、通过传统故事了解赛龙舟的由来,享受制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传统故事了解赛龙舟的由来,运用揉、搓、捏的'方法制作龙舟,享受制作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用切、压的方法刻画出龙头、龙尾的细节。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色陶泥、图片ppt。

经验准备:会简单的搓、揉、捏技巧。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知道什么节日快到了么?(端午节)。

端午节都干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人们在端午节时为什么会赛龙舟?

讲故事,介绍赛龙舟的由来。

2、基本部分。

1、播放ppt,请幼儿观看龙舟的图片。

通过出示图片,帮助幼儿了解布龙舟的主要外形特征,为后期创作积累视觉经验。

2、幼儿讨论龙舟各部分的组成。

小结:龙的身体是小船,龙头是船头,龙尾是船尾。

3、图片定格在陶艺龙舟图,请幼儿观察。

师:那龙头、龙尾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像是什么形状变成的?

小结:龙头像是一个弯曲的圆柱体,龙尾像是两个三角形。

4、我们该怎样表现龙头上的嘴巴、龙须、龙角和龙尾呢?

小结:运用切的技能把圆柱体一端切开一部分变成嘴巴,拱起的部分切出小口变成大龙须,用其他泥搓成细长条变成小龙须和龙角。龙尾处捏出两个三角形,将其中一个切出龙尾花纹。

5、教师示范并讲解制作步骤。

6、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结束部分。

幼儿展示作品相互讲述故事。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四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五

1、通过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通过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曹娥救父的故事》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意识。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5、通过中国政府拥有南沙群岛主权不容置疑的历史史料展示中华民族队脚下土地的厚爱深情。

三、教师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端午节”和“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端午节和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5、收集中国政府拥有南沙群岛主权不容置疑的历史史料。

四、活动指导1、本次活动借助“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紧扣“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这一主题,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联系当前我国政府对南沙诸岛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正义立场,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2、以端午节为引子,以中国政府拥有南沙群岛主权不容置疑的历史。

史料为驱动力,展开整个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

此活动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做出指导。

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也找来,对比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搜集的数据不要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数据,还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做了哪些工作。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六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为此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中班大班端午节教案与反思:端午节的由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幼:端午节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活动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为主展开从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动中看来,孩子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还给幼儿丰富了一些其它的经验: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动还是比较投入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七

1、通过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通过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曹娥救父的故事》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意识。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5、通过中国政府拥有南沙群岛主权不容置疑的历史史料展示中华民族队脚下土地的厚爱深情。

三、教师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端午节”和“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端午节和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5、收集中国政府拥有南沙群岛主权不容置疑的历史史料。

四、活动指导1、本次活动借助“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紧扣“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这一主题,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联系当前我国政府对南沙诸岛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正义立场,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2、以端午节为引子,以中国政府拥有南沙群岛主权不容置疑的历史。

史料为驱动力,展开整个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的。

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

此活动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做出指导。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八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九

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

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

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

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

2、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

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

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

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做五彩绳。

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示范:

比如说,

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

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活动评析。

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十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粽子、鸡蛋、艾蒿、荷包、五彩线、端午图片。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请小朋友共同品尝端午食品。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端午节主题教案反思篇十一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

2.学习包粽子的技能。

3.体验包粽子的乐趣,感受端午节的浓厚民俗氛围。

活动准备:

1.请幼儿事先调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完成调查表。

2.《端午节》课件。

3.粽叶、泡好的米、枣、细线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谈,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组织幼儿交流调查结果,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讲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那天为端午节。

(2)交流调查表: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3)组织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端午节时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节日体验活动:包粽子。

(1)组织幼儿一起开展包粽子活动,提醒幼儿用米不要太多,粽叶要把米和枣包紧,然后用绳子捆扎结实。

(2)也可以组织幼儿用长方形纸折粽子,折成六棱形并进行装饰。

4.节日分享:将包好的粽子与父母一起分享,也可以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分享活动。

有一个楚国人叫屈原,楚怀王见他聪明能干,很看中他,便封他为三闾大夫。

屈原当上三闾大夫后,和他一起做官的人嫉妒他,就在楚怀王的面前说他的坏话。楚怀王便慢慢的讨厌他了。后来楚怀王死了,他的儿子听了坏蛋的话,就把屈原赶出楚国的京城。

不久楚国和秦国打仗,秦国把楚国的京城强占了。屈原看到楚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自己又没法出力,心里很痛苦,写了很多诗,然后就跳进汨罗江里自杀了。

屈原跳江后,楚国的老百姓怕鱼虾咬坏屈原的遗体,就用竹筒装上米丢进江里去喂鱼虾,又划着小船沿江寻找他的遗体。

从那以后,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自杀的日子,许多地方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