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29:43 页码:14
最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精选10篇)
2023-11-12 23:29:43    小编:ZTFB

方案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的,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制定方案前需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目标,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下是一些方案分析的案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一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及《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实施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提高住建领域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公共资源、公园绿地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将城镇房屋建筑普查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筹协调。设城镇房屋市政设施自然灾害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力度,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责任。根据《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实施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制定《住建系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划分,明确时序进度,工作要求并按照方案时间节点推进自查、排查、数据收集等工作。

(三)实施分类整治,进一步排查隐患。组织相关股室对我市辖区内公租房、廉租房、既有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市政公用设施逐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一是组织房管中心6人对辖区内公廉租房进行排查,共排查1960户,49幢,面积约88294平方米,主要检查建筑外墙、承重墙体、梁柱、排水系统、周边自然灾害等隐患点。二是组织质安中心对在建工地新天地、首座二期、时代康城等8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自然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三是组织村镇股对15个乡镇农房进行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并已向应急管理局上报今年23户农房因汛期自然灾害受损情况,并向上积极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四是组织市政管理局及城建股,对城区内道路桥梁、供排水管线、公园绿地、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共计排查道路13公里,桥梁12座,供排水管网58公里,22处公园及绿地,5家燃气企业。

(四)对接上级部门,进一步推进工作。目前省住建厅房产处已到我市开展调研督导工作,同时已对接省厅,目前住建领域填报系统正在完善系统,待系统完善后庚即填报,目前已对接第三方计划先期开展城镇房屋测绘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据初步统计市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约780万平方米,幅员面积辽阔,乡镇与乡镇距离远,战线长,普查量较大,且缺少专业普查人员,导致排查填报等工作推进较为缓慢。

二是该项工作任务繁重,我市人力财力有限,为在全省率先完成试点工作,恳请在普查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并给予一定普查经费。

三、

下步工作。

二是对照方案,完善相关普查资料收集,确保资料真实、齐备,对薄弱环节,积极研究对策措施,确保硬件设施、软件资料达标合格创优。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三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简称《通知》)要求,为统筹做好本次风险普查宣传工作,确保风险普查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决策部署,大力宣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智慧减灾”体系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的工作目标是紧密围绕风险普查各阶段的中心工作,以风险普查的重大意义、工作内容、成果及其应用、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事迹等为宣传重点,通过开展风险普查知识普及、宣传动员,发布权威解读、监测舆情动态、回应社会关切等系统工作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认同、支持普查工作,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通过开展风险普查宣传,使地方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实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使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做好本次风险普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风险普查工作;使各级普查办、每位普查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开展风险普查工作;使广大普查对象提高支持配合普查、依法提供普查数据的自觉性,如实申报普查数据,保证风险普查数据和成果真实准确。

(一)大力宣传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以及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普查是一项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既能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等。

(二)大力宣传风险普查的目标任务和技术方法。宣传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救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普查目的。宣传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开展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全链条式普查的任务,使公众和社会各方全面了解普查工作,深入知晓需要参与配合的事项。针对普查任务内容,对调查统计、遥感解译、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普查工作信息化水平和效率。

(三)大力宣传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宣传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通过制定科学实用的灾害风险区划、综合防治区划,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风险。着力宣传风险普查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自然灾害保险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等情况。

(四)大力宣传风险普查中的经验作法和典型人物。本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要大力宣传各地组织实施普查、探索普查成果应用方面的鲜活经验和典型做法。宣传各地各部门在普查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加强示范引导、推动工作开展。要深入挖掘并大力宣传普查工作者敬业奉献、创新尽职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增进社会各界对普查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五)大力宣传依法普查。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通过风险普查宣传,引导所有普查工作者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填报普查表,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1.报道普查试点和全面铺开工作情况。中央主要媒体积极报道普查试点工作的经验做法和整体情况,2021年5月就普查试点总结情况在新华社播发综合报道,中央主要媒体及时刊播报道。2021年5月发布普查全面启动消息稿件和答记者问,协调新华社播发消息通稿和答记者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报道,人民日报等中央各报及时刊发。

2.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全面铺开启动阶段和成果应用总结阶段在国务院新闻办分别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新华社播发消息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报道,人民日报等中央各报及时刊发。定期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风险普查有关工作情况。

3.刊播评论言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媒体刊播评论言论,对普查的目的意义进行深入阐释,积极引导推动工作开展。

4.推出专题节目。中央广电总台等通过权威采访、实地拍摄、专家解读等方式,就风险普查重要意义、工作情况、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成果运用等策划专题节目,多维立体介绍普查工作。

5.强化网络宣传。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闻网站、新媒体制作推出一图读懂、微视频、h5、漫画等风险普查融媒体产品,主要商业网站及时转载推送相关产品。

6.开展社会宣传。制作风险普查宣传片、公益广告片、宣传科普短视频和阶段性成果推广视频,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以及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多渠道投放。协调通讯运营商推送倡议公众参与支持普查的公益短信,组织各地在企业、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以及公交、地铁等移动电子载体广泛发布普查宣传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普查工作。

7.开展“风险普查我参与”随手拍短视频大赛,展现普查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8.开展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对风险普查入户调查、软件建设、数据汇交和部门协同等工作进行现场采访,对基层普查员工作进行报道,对普查对象支持配合普查工作进行正面宣传。

9.进行宣传产品投放、效果评估和舆情监测。多渠道投放宣传产品,对普查活动和宣传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对风险普查舆情进行监测和应对。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领导,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普查办)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同步宣传、共同参与”原则,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做好风险普查宣传工作。

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宣传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联合地方普查机构制定具体的宣传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和督促本级新闻单位及时做好风险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社会动员,确保各个阶段的宣传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新闻单位要密切协作、精心策划,广泛深入宣传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先进事迹,正确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和支持普查,教育广大普查工作者依法开展普查,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级风险普查机构要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制定宣传工作方案,落实宣传工作经费,保障风险普查宣传工作有效实施。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向新闻单位提供风险普查的工作信息和相关资料。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组织策划宣传活动,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提高宣传实效。

各行业部门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会同行业新闻宣传部门做好本行业风险普查的宣传工作,结合本行业实际制定风险普查工作宣传方案,并设专人开展风险普查的日常宣传和重大节点宣传。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科学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对于扎实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灾害综合防治区划、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有序有效组织开展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普查工作机制,全面摸清我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风险数据库信息,科学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一)普查范围和对象。本次普查覆盖我区行政辖区,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区政府及区级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和居委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二)普查内容。根据我区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

本次普查标准时点为xxxx年xx月xx日。

普查准备阶段(xxxx年)。认真学习、熟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建立普查工作机制和工作团队,及时跟进全市普查试点工作进度,同步做好我区普查基础工作。

普查实施阶段(xxxx年—xxxx年)。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落实普查工作人员和队伍,组织普查培训,统筹开展全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本区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全区普查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政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我区普查工作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统筹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负责普查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同时,充分发挥镇街、村(社区)作用,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区普查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纳入区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普查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二)做好经费保障。按照xx省和xx市统一安排部署,普查工作经费以地方保障为主,区财政部门要根据政策标准,将普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落实到位,保障普查工作需求。

(三)坚持依法普查。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上传数据,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发布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保密规定。

(四)广泛宣传动员。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和《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新政办发〔2020〕51号)部署要求,切实做好我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州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各县(市)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为实现克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安全保障。

(一)普查范围。

1.普查对象。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2.普查时间范围。根据调查内容分类确定普查时段(时点),致灾因子调查依据不同灾害类型特点,调查收集30年以上长时间连续序列的数据资料,相关信息更新至2020年12月31日。承灾体和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年度时段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近三年时段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历史灾害调查时段主要为1978年至2020年,包括年度灾害调查和灾害事件调查,其中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时段为1949年至2020年。

(二)普查内容。

根据我州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突出地震、洪水、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利用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评估与制图系统,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应用需要编制自治州和县(市)1:5万或1:10万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一)全面掌握风险要素信息。全面收集获取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和脆弱性、历史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已开展的各类普查、相关行业领域调查评估成果,根据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实际情况和各类承灾体信息现状(包括各类在建承灾体),统筹做好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补充、更新和新增调查。针对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重点对历史灾害发生和损失情况,以及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的灾害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开展普查。

(二)实施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针对灾害易发频发、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发,承灾体高敏感性、高脆弱性和设防不达标,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存在严重短板等重点隐患,在全州范围内开展调查和识别,特别是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易发多发区的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要自然资源等进行分析评估。

(三)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针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政府职能、社会力量、市场机制三方面作用,在州、县(市)开展全面调查与评估,并对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基层减灾能力情况开展抽样调查。

(四)开展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与制图。根据国家制定的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灾种风险评估、多灾种风险评估、灾害链风险评估和区域综合风险评估。依托风险制图系统,编制各级自然灾害风险单要素地图、单灾种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

(五)制修订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在各级系列风险图的基础上,重点制修订县级综合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区划、洪水风险区划图、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等。综合考虑我州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灾害风险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综合减灾防治措施等因素,编制县级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一)自治州、县(市)职责与分工。

1.自治州负责的工作。依据《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编制自治州普查任务落实方案;组织开展全州普查宣传和培训工作;负责全州普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形成全州灾害风险普查成果。

2.各县(市)负责的工作。依据《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和《自治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编制县(市)普查任务落实方案;组织开展本县(市)普查宣传和培训工作;落实具体普查任务,负责本县(市)普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形成本县(市)县灾害风险普查成果。

(二)各部门职责与分工。

州应急管理局会同参与部门编制普查实施方案,协调各部门开展宣传培训等工作;建设全州数据库,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自治州全尺度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综合防治区划图;会同参与部门指导县(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历史灾害情况、重要承灾体灾害属性和空间信息、综合减灾资源(能力)、重点隐患等全面调查。州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气象局、林业和草原局、地震监测中心等单位负责指导或协助开展各单灾种风险致灾孕灾、历史灾害、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单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图编制等工作,开展自治州全尺度和跨区域的调查评估与区划工作。各部门按任务分工负责审核汇总形成分项成果,并按要求将分项成果汇交至州应急管理局。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如下:

1.州委统战部牵头,州民宗局具体负责指导宗教场所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宗教场所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2.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参与自治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协助开展能源设施风险调查,指导各县(市)开展相关调查工作。负责指导发电厂、变电站高压设备、输电线路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上述能源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3.州教育局负责指导教育类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4.州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对灾害普查相关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指导灾害普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研究项目的立项;推动灾害普查成果转化和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灾害普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灾害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负责涉灾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和评奖等。

5.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工业园区内各类承载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6.州公安局负责协调和提供流动人口相关数据。

7.州民政局负责参与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应急力量调查。

8.州财政局负责自治州本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相关经费的保障,会同州应急管理局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相关专项资金,并做好相关经费绩效管理。参与自治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国有企业各类承载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9.州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和区划等工作,形成全州地质灾害普查成果,并按要求统一汇交至州应急管理局;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指导县(市)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和区划的具体任务,并按实施方案要求将成果汇交至州应急管理部门。

10.州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环境安全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隐患调查与评估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县(市)和相关企业开展上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工作,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审核汇集调查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相关隐患调查与评估的成果。

11.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综合协调指导各县(市)、各有关部门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防灾、排查鉴定工作;按要求统一汇交房屋建筑、市政设施普查成果。

12.州交通运输局负责交通基础设施调查实施方案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县(市)开展调查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开展全州公路基础设施风险调查结果汇总、核查、集成及评估分析等工作;审核汇集调查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州交通基础设施普查成果。

13.州水利局负责水旱灾害致灾孕灾风险要素调查、洪水灾害调查与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实施方案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各县(市)开展相关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开展洪水频率图、洪水风险图、干旱风险图和流域尺度水旱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工作;组织实施防洪工程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加工整理水利普查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审核汇集成果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州水旱灾害普查成果。

14.州农业农村局负责协助形成农业承灾体普查结果;协助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农业承灾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15.州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16.州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组织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与论证,以及技术培训;负责指导技术支撑单位遴选;负责审核汇集历史灾害调查、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重点隐患综合调查与评估、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数据;负责开展综合评估和区划工作;负责全州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度管理;负责灾害风险普查制图、集成与可视化服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管理;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承灾体调查工作,承担跨区域主要承灾体经济价值评估;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全州范围空间数据制备;负责汇集各部门和单位的普查成果,形成全州综合性成果。

17.州统计局参与自治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负责协调共享全州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相关数据。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四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直接关怀下,经过我委及所属街道(村)、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xx新区抗击9号“麦莎”台风和15号“卡努”台风均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实现了“不伤亡一人,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的预定目标。现将我委抗台救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8月4日上午,市抗击“麦莎”台风动员大会结束后,我委立即召开了管委会、街道二级抗台紧急动员大会,启动抗台预案。当天下午,委班子成员分四组赶赴海塘、水库、河道、工地等检查落实抗台抢险工作。管委会及街道干部除必要的值班人员外,全部下到各社区和行政村,指导帮助抢险工作。11日(星期天)上午9:00召开了抗击“卡努”台风动员会,迅速部署落实抗台的各项工作。

台风到来前夕,有重点地抓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清理了河道、溪坑堵塞处,拆除或加固了广告牌、高空建筑物,招回了辖区内所有153条船只回港避风,做好了麻袋、铁锹、雨具、照明灯等各种抗台物资准备工作。对横塘、西荡等17个危险地段采取了停电断闸等措施。紧急撤离了辖区内危房户、拆迁过渡户、临时工棚外来务工人员、海水养殖户和水库、山塘下游及海塘外人员,其中抗击“麦莎”台风共转移人员1347人,抗击“卡努”台风共转移1376人。

台风到来时,重点抓好了险情巡查和抢险工作。对海塘、水库、河道、矸门进行了不间断的巡查,组织了应急抢险小分队,及时排除险情。8月6日,横塘田螺峙旧船坞两次出现险情,三级应急抢险救灾小分队100余人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突击抢险。在市领导的直接关心,驻x部队和民工兄弟的共同努力下,排除了险情,确保了海塘内三村2000多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台风过后,重点抓好了灾后自救工作。两次台风给新区造成很大的损失。其中“麦莎”台风辖区内共倒塌损坏海塘2处500米,损坏矸闸5座,倒塌民房16间,还有361间民房受损,沉没码头1座,损坏3座,损坏深水网箱76只、浅水网箱770只,冲毁机耕路2500米,渠道3000米,损坏过港自来水管道700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425万元。“卡努”台风造成损失合计580万元(包括农田水利设施22.7万元、农业经济386.7万元、盐业渔业及运输船只损失68.6万元、房屋6.1万元、企业损失86万元等)。我委及时组织灾后自救工作,特别是对xx海塘、矸闸及xx旧船坞进行了及时的维修和加固。

抗击“麦莎”和“卡努”台风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领导重视,态度坚决,是夺取抗台斗争胜利的保证。

我委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新区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处在特殊的战略地位,如果新区三防工作出了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新区建设的信心,影响我市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新区防汛防台工作责任重大,绝不能有丝毫闪失。市里动员大会结束后,我委立即召开管委会和街道两级动员大会,迅速作出抗台部署。在抗击台风的日日夜夜里,委班子成员全部做到靠前指挥。

(二)组织有力,工作务实,是夺取抗台斗争胜利的基础。

我委严格按照抗台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如在接到台风来临消息后,及时通知所有出海船只回港避风,人员安全上岸。台风来临前夕,我委发动400多名党员、干部,紧急撤离疏散人员。为保证转移人员安全,我委、临城街道和各社区干部日夜轮流值班,为700多名集中安置人员免费供应早、中、晚三餐伙食。针对台风过后的严重灾情,我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了灾后自救工作。

(三)团结一心,协同作战,是夺取抗台斗争胜利的保证。

两次抗台抢险中,委、街道、社区(村)三级共组织党员、干部400余人投入了抗台第一线,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如xxx旧船坞出现险情时,100多名应急抢险救灾小分队在第一时间冲到现场突击抢险,确保了海塘内三村2000多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正是由于全委上下团结一心,协同作战,才确保了抗台抢险的全面胜利。

(四)以防为主,立足于早,是夺取抗台斗争胜利的前提。

在台风来临前,我委就明确了抗台防汛的工作重点,对海塘、水库、河流、矸闸、船只、危房、外来民工集居地、低洼地和建筑工地、高空建筑物等,及时采取了措施加强防范工作,并落实了挖土机、抽水泵、铲车等应急抢险设备,在这次抗击台风过程中,由于措施到位,重点明确,从而比较顺利完成了防御9号台风和15号台风的任务。

在这两次抗台过程中,特别是抗击9号台风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台风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如在这次抗击9号台风过程中,我们虽然对xx废旧船坞提出了加固整改要求,业主也在台风来临前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在退潮时依然出现了险情。二是对小水库、山塘重视不够。我们重点抓好了对小型以上的水库、主要河道、重要海塘的管理和防范,一些小水库、山塘主要由各村负责管理,这次台风中发生了xx村里家弄山塘水位过洪现象。三是对困难群众危房户改造力度不够。新区范围内尚有54户危房户居住条件没有得到改善,致使每次台风来临时都需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人员转移,工作比较被动。四是对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还不够。由于新区区域广、海岛多,对小型以下水库、长峙片非标准海塘的建设和维修资金投入不足,这次9号台风造成了二条非标准海塘进水和倒塌,二座小山塘出现水位过洪等险情。

xx管委会组建时间还不长,今年的抗台抢险工作,既是对我委工作的一次考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防台经验。台风过后,我们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重点抓四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抗台防汛工作方案。针对这次抗台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社区和村工作不协调,人员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进一步细化抗台工作职责,畅通了信息渠道,强化抢险应急措施,完善科学的抗台决策程序和应急抢险救灾程序。二是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加大对长峙片非标准海塘的改造力度,搞好小型以下病险水库、山塘的改造和加固,同时废弃一些效益不高但危险性大的小水库和山塘。三是加大对危房户的改造力度,加强社会救济,努力提高弱势群体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干部抗台防汛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明确抗台防汛工作责任,确保新区安全。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五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

报告。

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六

当前正值主汛期,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灾害防范形势严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近期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安排部署,按照7月10日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专题会议部署以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决定从即日起在全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上,全面开展我镇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摸清全镇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做到边排查、边监测、边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自然灾害,大力提升综合防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两个胜利”创造安全环境。

从即日起至2020年7月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重点针对辖区内村民自建、改建、扩建房屋、房屋风貌整治外装等存在四类风险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普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建档备案上报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设立安全警示牌并实施监控,督促业主撤离危险区域,及时联系责任人或责任单位配合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排除安全隐患。

1.洪涝灾害风险:指因降雨、溃坝(堤)。风暴潮等造成的江河洪水、渍涝、山洪等,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

2.地质灾害风险: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风险。

3.风雹灾害风险: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风险。

4.地震灾害风险: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功能破坏的灾害风险。

(二)职责分工。

1.镇安监站:一是负责统筹调度和指导全镇有关部门开展普查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工作措施建议,负责统筹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以及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普查;负责组织检查各村“两委”龙场中、小学校、龙场卫生院、危化品生产存储等有关单位开展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二是负责开展地震断裂带的风险排查工作等。三是负责组织指导民爆生产销售企业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3.镇科教中心:负责组织指导中小学校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4.镇社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等机构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5.镇村建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施工工地、职工宿舍、临建设施和老楼危楼等建筑和重点部位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6.镇交管站:按照“八个立即”的要求,迅速组织指导开展交通领域的灾害风险普查。道路交通安全:做好汛期道路交通特别是乡村“组组通”公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涵洞、边坡路段等重点部位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7.镇水利站:一是负责组织指导开展江河提防、中小型水库水电站工程、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设施、在建水利工程等重点部位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二是负责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大风、冰雹、雷电等风雹灾害普查。

8.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开展农村宅基地、农业灌排设施、农业园区、大棚、畜棚圈舍等重点部位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组织指导开展农业生产干旱灾害风险普查。

9.镇科教中心:负责组织指导景区等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10.镇林业站:督促指导相关涉林涉草企业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11.镇经发办:负责组织指导粮食和储备相关仓储企业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负责组织指导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相关行业领城企业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12.龙场供电所:负责组织指导开展输变电设备、架空输电线路、电力建设工程等重点部位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龙场镇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李 毅(镇人民政府镇长)。

副组长:姚源旭(镇党委副书记)。

刘榕衡(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王 鑫(镇组织委员)。

龙峥嵘(镇纪委书记)。

文凯翥(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吴绍奇(镇政法委书记)。

成     员:李宏观(镇党政办主任)。

左涛(龙场派出所所长)。

梁敬意(龙场交警中队队长)。

顾建业(镇安监站负责人)。

杨昌松(镇综治办负责人)。

肖威(镇纪委副书记)。

吴远坤(镇社会事务办负责人)。

张福(镇水利站负责人)。

杨秀勇(镇城管办负责人)。

焦永飞(镇科教中心负责人)。

罗进军(镇人社中心牵头人)。

王启斌(镇村建中心牵头人)。

韦军斌(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

杨秀珍(镇计生办负责人)。

周建(镇林业站负责人)。

顾怀王(龙场龙场国土所所长)。

马红飞(龙场供电所所长)。

王焕龙(龙场中学校长)。

龙通海(华坪村村委会主任)。

杨通福(箐口村村委会主任)。

顾永维(虎庄村村委会主任)。

袁德昌(平寨村村委会主任)。

杨杰(狗场村村委会主任)。

蒋鑫荣(平路河村村委会主任)。

王仁勇(龙场村村委会主任)。

金再龙(渔山村村委会主任)。

吴国基(雷公村村委会主任)。

吴贵军(黄腊村村委会主任)。

吴名先(华山村村委会主任)。

金万贵(乐榜村村委会主任)       。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协调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相关工作,文凯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强化责任落实。镇政府要认真落实灾害风险大普查主体责任,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本系统、本辖区自然灾害防治形势,细化制定工作方案,切实组织好本辖区的大普查工作。要强化各村“两委”的普查责任,做到动员部署到乡村、责任落实到乡村、监督检查到乡村,要把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切实做到“五个全覆盖”。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深入扎实开展自查自纠,全面建立普查风险台账,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到位。各社会单位要结合自身灾害风险特点,深入细致开展排查整治等工作。

(三)依法依规普查。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务院普查条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关于自然灾害普查工作要求,深入扎实、严谨细致、依法依规开展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真正把普查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各项任务。

(四)推进成果应用。要系统性地将大普查工作成果转化为风险防控工作措施,“一对一”定人、定责、明确时限,坚决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严防各类自然灾害特别是重特大灾害发生。要强化数据共享,建立共享目录,建设集成系统,多部门齐心协力做好灾害防治工作。要把大普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固化为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巩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五)强化保障措施。镇安监站切实做好大普查工作的人员、经费、装备等保障,积极开发大普查数据信息统计系统app,认真做好普查数据和信息统计报送工作。要建立落实周调度和周报告制度。

(七)开展督促检查。有关部门要及时建立督导工作机倒,制定督导工作计划,经常性开展督导检查,全面掌握工作进展,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大普查工作取得实效。要强化追责问责,对因普查不深入、不到位,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形成强大威慑。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科学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对于扎实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灾害综合防治区划、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有序有效组织开展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普查工作机制,全面摸清我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风险数据库信息,科学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一)普查范围和对象。本次普查覆盖我区行政辖区,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区政府及区级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和居委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二)普查内容。根据我区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

本次普查标准时点为xxxx年xx月xx日。

普查准备阶段(xxxx年)。认真学习、熟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建立普查工作机制和工作团队,及时跟进全市普查试点工作进度,同步做好我区普查基础工作。

普查实施阶段(xxxx年—xxxx年)。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落实普查工作人员和队伍,组织普查培训,统筹开展全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本区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全区普查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政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我区普查工作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统筹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负责普查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同时,充分发挥镇街、村(社区)作用,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区普查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纳入区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普查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二)做好经费保障。按照xx省和xx市统一安排部署,普查工作经费以地方保障为主,区财政部门要根据政策标准,将普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落实到位,保障普查工作需求。

(三)坚持依法普查。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上传数据,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发布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保密规定。

(四)广泛宣传动员。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七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灾难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自然变异,另一个是人类影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进一步做好普查地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灾险普〔2020〕4号)要求,我乡积极配合咸安区全面开展普查工作,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是开展集中调查。通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等工作,摸清我乡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乡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咸安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二是验证国家普查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验证普查各项任务的内容设计、技术方案设计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完备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汇总提交各项问题清单,配合完善普查实施方案和各项技术规范。

三是探索组织形式和实施形式。探索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普查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积累组织实施普查工作的经验,形成可推广的组织实施样板。

一是组织开展基层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主要调查乡镇(街道)和社区救援队伍资源、应急救灾装备和物资储备情况、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方案建设情况、风险隐患掌握情况、预警信息获知能力、信息报送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技能知识宣传普及情况等内容;以及家庭居民的风险和灾害识别能力、自救和互救能力等。

二是配合开展房屋建筑调查。内业提取城镇和农村住宅、非住宅房屋建筑单栋轮廓,掌握房屋建筑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信息;在房屋建筑单体轮廓底图基础上,外业实地调查并使用app终端录入单栋房屋建筑的建筑面积、结构、建筑年代、用途、层数、使用状况、设防水平等信息。

乡安监办牵头组织全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负责综合调查评估成果的纵向汇集和验收,形成普查成果。

乡农业办、城建办、民政办、计生办、武装部、派出所、林业站、财政所、城建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协助开展基层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协助完成涉及各部门调查成果的汇集和初验,按要求统一汇交相关普查成果。

乡城建办、城建中心负责协助开展房屋建筑调查,协助完成相关调查成果的汇集和初验,按要求统一汇交相关普查成果。

各村、社区明确普查工作联络员,积极配合开展基层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房屋建筑调查,按要求统一汇交相关普查成果。

1、调查范围。

乡镇、社区和家庭等基层用于灾害备灾、应急救援、转移安置和恢复重建的资源、系统、装备和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现状。

2、调查目标。

查清并评估乡镇、社区和家庭等基层用于灾害备灾、应急救援、转移安置和恢复重建的资源和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现状,为咸安区编制综合减灾资源(能力)空间分布图,建立综合减灾资源(能力)数据库,开展区域灾害风险评估、制定防灾减灾救灾政策与区域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3、调查任务。

调查乡镇(街道)、社区和家庭等基层参与灾害备灾、应急救援、转移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资源(能力),以及公众的风险意识、防灾减灾技能等。

4、调查属性。

救援队伍资源、应急救灾装备和物资储备情况、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方案建设情况、风险隐患掌握情况、预警信息获知能力、信息报送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技能知识宣传普及情况等信息,居民的风险和灾害识别能力、自救和互救技能掌握情况等信息。

5、调查方式。

内业调查、外业调查。

(一)前期准备(2020年10月底前)。

组建领导小组。建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人员,理清各单位、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分工。

开展清查和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基础数据与图件资料,结合普查任务及内容需求,开展数据资料清查与整理,并作为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各项数据汇集工作。

组织宣传和培训。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形成社会共识。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开展集中调查。通过档案查阅、数据处理、现场调查和实地勘察等内外业结合的方法获取普查数据,完成各项具体调查任务,形成调查成果。

(一)组织保障。

成立大幕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印发《大幕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乡安监办负责日常工作协调,督促各部门及各村、社区按照任务分工抓好工作落实;指导推进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定期汇总普查工作进展,研究提出普查实施的建议。

(二)技术保障。

结合区级专家技术团队,做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宣传、实施和培训等工作,为开展自然好综合风险普查提供技术保障。

(三)共享应用。

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地震区划与安全性调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等专项调查和评估成果,系统梳理普查工作产生的新数据资料,实现相关数据资料的共建共享,支撑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业务工作。

(四)安全保密。

要求普查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人员提高保密意识,对在普查中所获悉的涉密资料和信息,依法履行保密义务,认真落实有关保密法律规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和《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新政办发〔2020〕51号)部署要求,切实做好我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州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各县(市)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为实现克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安全保障。

(一)普查范围。

1.普查对象。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2.普查时间范围。根据调查内容分类确定普查时段(时点),致灾因子调查依据不同灾害类型特点,调查收集30年以上长时间连续序列的数据资料,相关信息更新至2020年12月31日。承灾体和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年度时段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近三年时段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历史灾害调查时段主要为1978年至2020年,包括年度灾害调查和灾害事件调查,其中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时段为1949年至2020年。

(二)普查内容。

根据我州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突出地震、洪水、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利用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评估与制图系统,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应用需要编制自治州和县(市)1:5万或1:10万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一)全面掌握风险要素信息。全面收集获取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和脆弱性、历史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已开展的各类普查、相关行业领域调查评估成果,根据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实际情况和各类承灾体信息现状(包括各类在建承灾体),统筹做好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补充、更新和新增调查。针对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重点对历史灾害发生和损失情况,以及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的灾害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开展普查。

(二)实施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针对灾害易发频发、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发,承灾体高敏感性、高脆弱性和设防不达标,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存在严重短板等重点隐患,在全州范围内开展调查和识别,特别是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易发多发区的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要自然资源等进行分析评估。

(三)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针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政府职能、社会力量、市场机制三方面作用,在州、县(市)开展全面调查与评估,并对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基层减灾能力情况开展抽样调查。

(四)开展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与制图。根据国家制定的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灾种风险评估、多灾种风险评估、灾害链风险评估和区域综合风险评估。依托风险制图系统,编制各级自然灾害风险单要素地图、单灾种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

(五)制修订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在各级系列风险图的基础上,重点制修订县级综合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区划、洪水风险区划图、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等。综合考虑我州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灾害风险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综合减灾防治措施等因素,编制县级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一)自治州、县(市)职责与分工。

1.自治州负责的工作。依据《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编制自治州普查任务落实方案;组织开展全州普查宣传和培训工作;负责全州普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形成全州灾害风险普查成果。

2.各县(市)负责的工作。依据《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和《自治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编制县(市)普查任务落实方案;组织开展本县(市)普查宣传和培训工作;落实具体普查任务,负责本县(市)普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形成本县(市)县灾害风险普查成果。

(二)各部门职责与分工。

州应急管理局会同参与部门编制普查实施方案,协调各部门开展宣传培训等工作;建设全州数据库,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自治州全尺度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综合防治区划图;会同参与部门指导县(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历史灾害情况、重要承灾体灾害属性和空间信息、综合减灾资源(能力)、重点隐患等全面调查。州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气象局、林业和草原局、地震监测中心等单位负责指导或协助开展各单灾种风险致灾孕灾、历史灾害、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单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图编制等工作,开展自治州全尺度和跨区域的调查评估与区划工作。各部门按任务分工负责审核汇总形成分项成果,并按要求将分项成果汇交至州应急管理局。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如下:

1.州委统战部牵头,州民宗局具体负责指导宗教场所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宗教场所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2.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参与自治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协助开展能源设施风险调查,指导各县(市)开展相关调查工作。负责指导发电厂、变电站高压设备、输电线路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上述能源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3.州教育局负责指导教育类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4.州科学技术局负责组织对灾害普查相关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指导灾害普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研究项目的立项;推动灾害普查成果转化和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灾害普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灾害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负责涉灾科学技术成果认定和评奖等。

5.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工业园区内各类承载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6.州公安局负责协调和提供流动人口相关数据。

7.州民政局负责参与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应急力量调查。

8.州财政局负责自治州本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相关经费的保障,会同州应急管理局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相关专项资金,并做好相关经费绩效管理。参与自治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国有企业各类承载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9.州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和区划等工作,形成全州地质灾害普查成果,并按要求统一汇交至州应急管理局;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指导县(市)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和区划的具体任务,并按实施方案要求将成果汇交至州应急管理部门。

10.州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环境安全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隐患调查与评估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县(市)和相关企业开展上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工作,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审核汇集调查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相关隐患调查与评估的成果。

11.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综合协调指导各县(市)、各有关部门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防灾、排查鉴定工作;按要求统一汇交房屋建筑、市政设施普查成果。

12.州交通运输局负责交通基础设施调查实施方案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县(市)开展调查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开展全州公路基础设施风险调查结果汇总、核查、集成及评估分析等工作;审核汇集调查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州交通基础设施普查成果。

13.州水利局负责水旱灾害致灾孕灾风险要素调查、洪水灾害调查与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实施方案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各县(市)开展相关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开展洪水频率图、洪水风险图、干旱风险图和流域尺度水旱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工作;组织实施防洪工程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加工整理水利普查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审核汇集成果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州水旱灾害普查成果。

14.州农业农村局负责协助形成农业承灾体普查结果;协助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农业承灾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15.州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16.州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组织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编制与论证,以及技术培训;负责指导技术支撑单位遴选;负责审核汇集历史灾害调查、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重点隐患综合调查与评估、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数据;负责开展综合评估和区划工作;负责全州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度管理;负责灾害风险普查制图、集成与可视化服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管理;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承灾体调查工作,承担跨区域主要承灾体经济价值评估;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全州范围空间数据制备;负责汇集各部门和单位的普查成果,形成全州综合性成果。

18.州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森林和草原火灾致灾孕灾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各县(市)开展上述调查评估区划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开展全州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工作;加工整理已有森林和草原资源清查等相关成果数据;审核汇集成果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州森林和草原火灾普查成果。

19.州红十字会负责参与综合减灾能力调查。

20.州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致灾孕灾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各县(市)开展上述调查评估区划工作,协助指导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工作;加工整理历史气象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审核汇集成果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州气象灾害普查成果。

21.州地震监测中心负责地震灾害致灾孕灾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负责指导各县(市)开展上述调查评估区划工作,协助指导重要承灾体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与行业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开展活动断层探察和地震构造图编制、地震危险性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工作;加工整理已有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动参数区划等相关成果数据;审核汇集成果数据,按要求统一汇交全州地震灾害普查成果。

22.州通信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全州核心网、传输网、无线网、铁塔、机房等通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培训;协调相关单位及专家参与通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

23.州银保监分局负责参与企业与社会力量减灾资源调查(保险和再保险企业)。

24.克孜勒苏军分区依据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按需组织开展军事区内主要灾种致灾孕灾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工作;协调军队有关单位和专家参加全州气象、水旱、地震等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相关工作。

(三)实施计划。

根据任务规划与设计,普查实施分为3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20年11月至2021年第一季度)。组织编制《自治州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建立普查工作机制,落实专家技术团队,明确划清各县(市)、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宣传与培训实施方案,利用国家统一的培训教材,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形成社会共识。开展各县(市)、各部门已有成果、基础数据与图件的清查与整理加工。

2.全面调查阶段(2021年)。全面开展全州灾害风险调查,县(市)开展普查对象清查工作,摸清普查对象的数量、分布和规模,准确界定普查对象的普查方式及填报单位。组织各县(市)、各部门通过档案查阅、实地访问、现场调查、推算估算等方法获取普查数据,并通过普查软件进行填报,完成逐级审核上报。各县(市)负责审核汇集形成本县市普查数据成果,并按照统一要求向自治州提交。自治州组织对各县(市)提交的普查数据开展质量检查、验收和成果汇总工作,形成全州普查数据库,统一报送自治区。

3.风险评估区划与验收阶段(2022年)。按照国家制定的综合风险评估标准和综合风险区划及防治区划规范,开展自治州、县(市)两级和其他评估区划单元的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区划工作。自下而上逐级报送各类成果,并统一纳入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管理系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成果分析,编制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报告。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普查成果开发应用研究,建立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调查与评估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一)组织保障。

全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自治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普查办”),普查办设在自治州应急管理局。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向普查办提出,报领导小组组长审批。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组织领导全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常态化业务工作的有机衔接,落实普查工作相关决策部署,解决全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论证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各县(市)、各部门按照任务分工抓好责任落实,指导各县(市)推进普查实施。

普查办职责:为非常设机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普查办人员由州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及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指派人员共同组成,普查办下设工作组、技术组与专家组,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技术组人员在应急管理局集中办公。

普查工作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是落实本地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各县(市)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各县(市)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配强人员队伍,做好本县(市)普查各项工作。

(二)技术保障。

自治州层面组建普查技术组,在自治区普查指导组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各部门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区划已有成果及业务现状,牵头负责综合风险普查立项论证、技术指导和总结等工作。技术组由相关涉灾行业领域技术支撑单位、科研单位及专家组成。各县(市)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建立健全专家和技术队伍,有效做好各项风险调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支撑。

(三)经费保障。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经费按照自治州和各县(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除积极申请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给予地方适当补助资金外,各级人民政府也要落实和承担相关工作经费。上级下达各领域的常态化风险调查工作经费,要优先用于普查工作,普查工作结束后按原渠道安排使用。

(四)共享应用。

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及地震区划与安全性调查、重点防洪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草地资源调查、全国气象灾害普查试点等专项调查与评估成果,系统梳理本普查工作产生的新数据资料,建立共享目录,建设集成系统,实现相关数据资料的多部门共建共享,支撑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业务工作。

(五)有关要求。

全州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填报普查表,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县(市)、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州县两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简称《通知》)要求,为统筹做好本次风险普查宣传工作,确保风险普查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决策部署,大力宣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智慧减灾”体系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的工作目标是紧密围绕风险普查各阶段的中心工作,以风险普查的重大意义、工作内容、成果及其应用、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事迹等为宣传重点,通过开展风险普查知识普及、宣传动员,发布权威解读、监测舆情动态、回应社会关切等系统工作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认同、支持普查工作,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通过开展风险普查宣传,使地方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实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使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做好本次风险普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风险普查工作;使各级普查办、每位普查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开展风险普查工作;使广大普查对象提高支持配合普查、依法提供普查数据的自觉性,如实申报普查数据,保证风险普查数据和成果真实准确。

(一)大力宣传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以及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普查是一项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既能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等。

(二)大力宣传风险普查的目标任务和技术方法。宣传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救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普查目的。宣传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开展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全链条式普查的任务,使公众和社会各方全面了解普查工作,深入知晓需要参与配合的事项。针对普查任务内容,对调查统计、遥感解译、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普查工作信息化水平和效率。

(三)大力宣传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宣传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通过制定科学实用的灾害风险区划、综合防治区划,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风险。着力宣传风险普查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自然灾害保险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等情况。

(四)大力宣传风险普查中的经验作法和典型人物。本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要大力宣传各地组织实施普查、探索普查成果应用方面的鲜活经验和典型做法。宣传各地各部门在普查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加强示范引导、推动工作开展。要深入挖掘并大力宣传普查工作者敬业奉献、创新尽职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增进社会各界对普查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五)大力宣传依法普查。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通过风险普查宣传,引导所有普查工作者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填报普查表,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1.报道普查试点和全面铺开工作情况。中央主要媒体积极报道普查试点工作的经验做法和整体情况,2021年5月就普查试点总结情况在新华社播发综合报道,中央主要媒体及时刊播报道。2021年5月发布普查全面启动消息稿件和答记者问,协调新华社播发消息通稿和答记者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报道,人民日报等中央各报及时刊发。

2.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全面铺开启动阶段和成果应用总结阶段在国务院新闻办分别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新华社播发消息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报道,人民日报等中央各报及时刊发。定期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风险普查有关工作情况。

3.刊播评论言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媒体刊播评论言论,对普查的目的意义进行深入阐释,积极引导推动工作开展。

4.推出专题节目。中央广电总台等通过权威采访、实地拍摄、专家解读等方式,就风险普查重要意义、工作情况、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成果运用等策划专题节目,多维立体介绍普查工作。

5.强化网络宣传。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闻网站、新媒体制作推出一图读懂、微视频、h5、漫画等风险普查融媒体产品,主要商业网站及时转载推送相关产品。

6.开展社会宣传。制作风险普查宣传片、公益广告片、宣传科普短视频和阶段性成果推广视频,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以及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多渠道投放。协调通讯运营商推送倡议公众参与支持普查的公益短信,组织各地在企业、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以及公交、地铁等移动电子载体广泛发布普查宣传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普查工作。

7.开展“风险普查我参与”随手拍短视频大赛,展现普查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8.开展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对风险普查入户调查、软件建设、数据汇交和部门协同等工作进行现场采访,对基层普查员工作进行报道,对普查对象支持配合普查工作进行正面宣传。

9.进行宣传产品投放、效果评估和舆情监测。多渠道投放宣传产品,对普查活动和宣传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对风险普查舆情进行监测和应对。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领导,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普查办)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同步宣传、共同参与”原则,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做好风险普查宣传工作。

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宣传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联合地方普查机构制定具体的宣传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和督促本级新闻单位及时做好风险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社会动员,确保各个阶段的宣传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新闻单位要密切协作、精心策划,广泛深入宣传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先进事迹,正确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和支持普查,教育广大普查工作者依法开展普查,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级风险普查机构要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制定宣传工作方案,落实宣传工作经费,保障风险普查宣传工作有效实施。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向新闻单位提供风险普查的工作信息和相关资料。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组织策划宣传活动,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提高宣传实效。

各行业部门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会同行业新闻宣传部门做好本行业风险普查的宣传工作,结合本行业实际制定风险普查工作宣传方案,并设专人开展风险普查的日常宣传和重大节点宣传。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八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科学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对于扎实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灾害综合防治区划、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有序有效组织开展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普查工作机制,全面摸清我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风险数据库信息,科学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一)普查范围和对象。本次普查覆盖我区行政辖区,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区政府及区级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和居委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二)普查内容。根据我区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

本次普查标准时点为xxxx年xx月xx日。

普查准备阶段(xxxx年)。认真学习、熟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建立普查工作机制和工作团队,及时跟进全市普查试点工作进度,同步做好我区普查基础工作。

普查实施阶段(xxxx年—xxxx年)。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落实普查工作人员和队伍,组织普查培训,统筹开展全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本区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全区普查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政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我区普查工作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统筹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负责普查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同时,充分发挥镇街、村(社区)作用,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区普查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纳入区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普查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二)做好经费保障。按照xx省和xx市统一安排部署,普查工作经费以地方保障为主,区财政部门要根据政策标准,将普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落实到位,保障普查工作需求。

(三)坚持依法普查。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上传数据,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发布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保密规定。

(四)广泛宣传动员。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九

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威胁或损害人类或生物种群的现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当前正值主汛期,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灾害防范形势严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近期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安排部署,按照7月10日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专题会议部署以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决定从即日起在全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上,全面开展我镇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摸清全镇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做到边排查、边监测、边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自然灾害,大力提升综合防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两个胜利”创造安全环境。

从即日起至2020年7月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重点针对辖区内村民自建、改建、扩建房屋、房屋风貌整治外装等存在四类风险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普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建档备案上报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设立安全警示牌并实施监控,督促业主撤离危险区域,及时联系责任人或责任单位配合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排除安全隐患。

1.洪涝灾害风险:指因降雨、溃坝(堤)。风暴潮等造成的江河洪水、渍涝、山洪等,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

2.地质灾害风险: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风险。

3.风雹灾害风险: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风险。

4.地震灾害风险: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功能破坏的灾害风险。

(二)职责分工。

1.镇安监站:一是负责统筹调度和指导全镇有关部门开展普查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工作措施建议,负责统筹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以及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普查;负责组织检查各村“两委”龙场中、小学校、龙场卫生院、危化品生产存储等有关单位开展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二是负责开展地震断裂带的风险排查工作等。三是负责组织指导民爆生产销售企业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3.镇科教中心:负责组织指导中小学校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4.镇社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等机构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5.镇村建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施工工地、职工宿舍、临建设施和老楼危楼等建筑和重点部位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6.镇交管站:按照“八个立即”的要求,迅速组织指导开展交通领域的灾害风险普查。道路交通安全:做好汛期道路交通特别是乡村“组组通”公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涵洞、边坡路段等重点部位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7.镇水利站:一是负责组织指导开展江河提防、中小型水库水电站工程、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设施、在建水利工程等重点部位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二是负责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大风、冰雹、雷电等风雹灾害普查。

8.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开展农村宅基地、农业灌排设施、农业园区、大棚、畜棚圈舍等重点部位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组织指导开展农业生产干旱灾害风险普查。

9.镇科教中心:负责组织指导景区等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10.镇林业站:督促指导相关涉林涉草企业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11.镇经发办:负责组织指导粮食和储备相关仓储企业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负责组织指导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相关行业领城企业开展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12.龙场供电所:负责组织指导开展输变电设备、架空输电线路、电力建设工程等重点部位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风雹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普查。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龙场镇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李 毅(镇人民政府镇长)。

副组长:姚源旭(镇党委副书记)。

刘榕衡(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王 鑫(镇组织委员)。

龙峥嵘(镇纪委书记)。

文凯翥(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吴绍奇(镇政法委书记)。

成     员:李宏观(镇党政办主任)。

左涛(龙场派出所所长)。

梁敬意(龙场交警中队队长)。

顾建业(镇安监站负责人)。

杨昌松(镇综治办负责人)。

肖威(镇纪委副书记)。

吴远坤(镇社会事务办负责人)。

张福(镇水利站负责人)。

杨秀勇(镇城管办负责人)。

焦永飞(镇科教中心负责人)。

罗进军(镇人社中心牵头人)。

王启斌(镇村建中心牵头人)。

韦军斌(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

杨秀珍(镇计生办负责人)。

周建(镇林业站负责人)。

顾怀王(龙场龙场国土所所长)。

马红飞(龙场供电所所长)。

王焕龙(龙场中学校长)。

龙通海(华坪村村委会主任)。

杨通福(箐口村村委会主任)。

顾永维(虎庄村村委会主任)。

袁德昌(平寨村村委会主任)。

杨杰(狗场村村委会主任)。

蒋鑫荣(平路河村村委会主任)。

王仁勇(龙场村村委会主任)。

金再龙(渔山村村委会主任)。

吴国基(雷公村村委会主任)。

吴贵军(黄腊村村委会主任)。

吴名先(华山村村委会主任)。

金万贵(乐榜村村委会主任)       。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协调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相关工作,文凯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强化责任落实。镇政府要认真落实灾害风险大普查主体责任,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本系统、本辖区自然灾害防治形势,细化制定工作方案,切实组织好本辖区的大普查工作。要强化各村“两委”的普查责任,做到动员部署到乡村、责任落实到乡村、监督检查到乡村,要把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切实做到“五个全覆盖”。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深入扎实开展自查自纠,全面建立普查风险台账,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到位。各社会单位要结合自身灾害风险特点,深入细致开展排查整治等工作。

(三)依法依规普查。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务院普查条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关于自然灾害普查工作要求,深入扎实、严谨细致、依法依规开展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真正把普查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自然灾害风险大普查各项任务。

(四)推进成果应用。要系统性地将大普查工作成果转化为风险防控工作措施,“一对一”定人、定责、明确时限,坚决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严防各类自然灾害特别是重特大灾害发生。要强化数据共享,建立共享目录,建设集成系统,多部门齐心协力做好灾害防治工作。要把大普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固化为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巩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五)强化保障措施。镇安监站切实做好大普查工作的人员、经费、装备等保障,积极开发大普查数据信息统计系统app,认真做好普查数据和信息统计报送工作。要建立落实周调度和周报告制度。

(七)开展督促检查。有关部门要及时建立督导工作机倒,制定督导工作计划,经常性开展督导检查,全面掌握工作进展,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大普查工作取得实效。要强化追责问责,对因普查不深入、不到位,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形成强大威慑。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科学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对于扎实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灾害综合防治区划、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有序有效组织开展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普查工作机制,全面摸清我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风险数据库信息,科学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一)普查范围和对象。本次普查覆盖我区行政辖区,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区政府及区级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和居委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

(二)普查内容。根据我区自然灾害种类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

本次普查标准时点为xxxx年xx月xx日。

普查准备阶段(xxxx年)。认真学习、熟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建立普查工作机制和工作团队,及时跟进全市普查试点工作进度,同步做好我区普查基础工作。

普查实施阶段(xxxx年—xxxx年)。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落实普查工作人员和队伍,组织普查培训,统筹开展全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本区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全区普查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政府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我区普查工作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统筹制定我区普查实施方案,负责普查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区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同时,充分发挥镇街、村(社区)作用,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区普查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纳入区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普查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二)做好经费保障。按照xx省和xx市统一安排部署,普查工作经费以地方保障为主,区财政部门要根据政策标准,将普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落实到位,保障普查工作需求。

(三)坚持依法普查。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上传数据,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发布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保密规定。

(四)广泛宣传动员。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具体说明如下:(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方案最新篇十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简称《通知》)要求,为统筹做好本次风险普查宣传工作,确保风险普查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决策部署,大力宣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智慧减灾”体系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的工作目标是紧密围绕风险普查各阶段的中心工作,以风险普查的重大意义、工作内容、成果及其应用、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事迹等为宣传重点,通过开展风险普查知识普及、宣传动员,发布权威解读、监测舆情动态、回应社会关切等系统工作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认同、支持普查工作,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通过开展风险普查宣传,使地方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实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使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做好本次风险普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风险普查工作;使各级普查办、每位普查工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开展风险普查工作;使广大普查对象提高支持配合普查、依法提供普查数据的自觉性,如实申报普查数据,保证风险普查数据和成果真实准确。

(一)大力宣传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以及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普查是一项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既能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等。

(二)大力宣传风险普查的目标任务和技术方法。宣传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救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普查目的。宣传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开展致灾要素、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等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全链条式普查的任务,使公众和社会各方全面了解普查工作,深入知晓需要参与配合的事项。针对普查任务内容,对调查统计、遥感解译、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普查工作信息化水平和效率。

(三)大力宣传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宣传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通过制定科学实用的灾害风险区划、综合防治区划,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风险。着力宣传风险普查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自然灾害保险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等情况。

(四)大力宣传风险普查中的经验作法和典型人物。本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要大力宣传各地组织实施普查、探索普查成果应用方面的鲜活经验和典型做法。宣传各地各部门在普查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加强示范引导、推动工作开展。要深入挖掘并大力宣传普查工作者敬业奉献、创新尽职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增进社会各界对普查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五)大力宣传依法普查。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通过风险普查宣传,引导所有普查工作者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按时填报普查表,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1.报道普查试点和全面铺开工作情况。中央主要媒体积极报道普查试点工作的经验做法和整体情况,2021年5月就普查试点总结情况在新华社播发综合报道,中央主要媒体及时刊播报道。2021年5月发布普查全面启动消息稿件和答记者问,协调新华社播发消息通稿和答记者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报道,人民日报等中央各报及时刊发。

2.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全面铺开启动阶段和成果应用总结阶段在国务院新闻办分别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新华社播发消息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报道,人民日报等中央各报及时刊发。定期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风险普查有关工作情况。

3.刊播评论言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媒体刊播评论言论,对普查的目的意义进行深入阐释,积极引导推动工作开展。

4.推出专题节目。中央广电总台等通过权威采访、实地拍摄、专家解读等方式,就风险普查重要意义、工作情况、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和成果运用等策划专题节目,多维立体介绍普查工作。

5.强化网络宣传。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闻网站、新媒体制作推出一图读懂、微视频、h5、漫画等风险普查融媒体产品,主要商业网站及时转载推送相关产品。

6.开展社会宣传。制作风险普查宣传片、公益广告片、宣传科普短视频和阶段性成果推广视频,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以及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多渠道投放。协调通讯运营商推送倡议公众参与支持普查的公益短信,组织各地在企业、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以及公交、地铁等移动电子载体广泛发布普查宣传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普查工作。

7.开展“风险普查我参与”随手拍短视频大赛,展现普查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8.开展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对风险普查入户调查、软件建设、数据汇交和部门协同等工作进行现场采访,对基层普查员工作进行报道,对普查对象支持配合普查工作进行正面宣传。

9.进行宣传产品投放、效果评估和舆情监测。多渠道投放宣传产品,对普查活动和宣传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对风险普查舆情进行监测和应对。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领导,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普查办)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同步宣传、共同参与”原则,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做好风险普查宣传工作。

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宣传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联合地方普查机构制定具体的宣传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和督促本级新闻单位及时做好风险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社会动员,确保各个阶段的宣传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新闻单位要密切协作、精心策划,广泛深入宣传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先进事迹,正确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和支持普查,教育广大普查工作者依法开展普查,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级风险普查机构要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制定宣传工作方案,落实宣传工作经费,保障风险普查宣传工作有效实施。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向新闻单位提供风险普查的工作信息和相关资料。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组织策划宣传活动,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提高宣传实效。

各行业部门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会同行业新闻宣传部门做好本行业风险普查的宣传工作,结合本行业实际制定风险普查工作宣传方案,并设专人开展风险普查的日常宣传和重大节点宣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