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情商。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过去一段时间的重要成就和经验。以下是一些总结示例,希望能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以简要说明。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使本节课音乐教学实践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进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一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过程与方法: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注意音准、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枫桥夜泊》的吟唱,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演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等辅助教具。
说教法:本节课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我为古诗《枫桥夜泊》配上了古筝独奏曲,通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本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通过师生的交流,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情绪幽静地。
此板书简单明了,揭示了本节课主要内容。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二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三
今日遇见《枫桥夜泊》,那悠然响起的寒山钟声把我带到了千年前的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夜,那萦绕耳畔的夜半钟声,在一声声敲打着我的思索。曾在《诗意语文教育七讲》中读到的、当时似懂非懂的点点滴滴,似乎随着江雾的散去,也逐渐清晰起来。
师傅从一个个具象入手,为孩子们造境,引孩子们入境: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什么?——月落。
在你的脑海里月落是怎样的画面?——诗人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来,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又看到了什么?——江枫。
在这个夜晚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渔火。
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渔火?——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星星点点的。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夜晚听到了什么?——乌鸦凄凉的啼叫,还有从寒山寺传来的悠悠钟声。
因为愁眠,诗人的身体感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感觉到什么?——霜满天。
在生活中你看到过“霜满天”吗,只可能是“霜满地”吧,张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个孩子感悟到“霜满天”是用来表达张继的心情的,不是天气“霜满天”,是诗人的心情非常寒冷、非常孤独。
为什么年纪尚小的孩子能够自自然然地走近诗人,走入诗境?是师傅带领孩子们动用了多维感官,调取了生活体验,将一个个具体的象叠加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场,一种氛围,一种有声有色、情感交融的空间。置身其中,便会产生共鸣共振,便容易融入文字背后的情境、意境。“以象见意”,这便是诗意语文的诗性品质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境语也皆为情语,语文的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课堂上师傅一次次带着孩子们打开生命情感之门,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开始学习时,师傅让孩子们一遍遍投入地读诗,和他们一起声情并茂地、有节奏地读诗,继而要求他们揣摩自己在读诗时心底泛起的那种情绪,最后问:请你选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首诗时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有的孩子想到了“愁”,有的孩子体会到了“幽幽”,有的孩子悟到了“孤寂”。“选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首诗时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其实孩子们在找到这个词的时候,也就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就慢慢地进入了诗的情味之中。
我们在读《枫桥夜泊》时,也许不曾将目光眷注到“对愁眠”的“对”字上,然而师傅在“对”字的处理上下足了功夫,陌生化的处理方式,起到了特殊的效果,进一步领着孩子们走向诗歌的情感深处。
生: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伴随着——。
生: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笼罩着——。
生:愁眠。
师:用诗人张继的话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此时,师傅让孩子们通过选义项的方式,知道此处的“对”有着“面对、面向”的意思,也有着“配合、陪伴”的意思,继而让孩子们体会到,在张继眼中,愁眠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还有月亮、乌鸦、江枫、渔火也如他一样忧愁难眠,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儿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用“伴”字,说成“江枫渔火伴愁眠”呢?他有伴吗?此问一出,孩子们蓦然发觉,其实张继无伴无依,江枫、渔火、落月、啼鸦怎会是他要的伴儿呢?他是孤寂一人,漂泊在外!至此,诗歌中空灵孤寂的愁就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去了。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不为我们注意的一个“对”字,师傅带着孩子们去琢磨去品味,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情怀。诗意语文怎一个“情”字了得!
有生命的课堂必须扎根在文化这块土地上,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枫桥夜泊》一课的钟声文化,贯穿始终,萦绕耳畔,令人久久难忘。
课至结尾处,师傅再次带领孩子们诵读这些借钟声寄托情怀的诗句,带领孩子们聆听悠然而起、千古流传的钟声,并且深情地告诉孩子们:“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伴随着孩子们的琅琅书声,那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的钟声似乎在耳畔悠悠回荡,那浓郁炽烈、古老而又清新的钟声文化在心灵上积淀下来。师傅将《枫桥夜泊》放在了历史与文化的背景里,课堂是如此厚重,如此丰满,如此底蕴十足。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四
歌曲《枫桥夜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八单位“钟声”中的第一首歌教学内容,本首歌曲是从古诗《枫桥夜泊》谱曲成的一首优秀少儿歌曲,歌词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旅行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他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愁。本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宫调式。第一段旋律平稳,仿佛在叙述诗人身处的环境,第二乐段用啊接入,加上节奏和旋律音高的变化,情绪更加高涨,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教材造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以音乐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为意图,旨在让学生在吟唱中感悟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注释、想象画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不同古诗的吟唱,如《梅花》、《静夜思》等,以诗吟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
1、能用较长气息、连贯自然地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感受歌曲所表现出思乡的游子形象及歌曲的基本情绪。
3、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感受音乐表现的魅力。
重点: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情诗境。
难点:体会诗人愁苦之情:把握歌曲基本情绪及唱准前兰拍休止的乐句。
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快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品读感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呤唱诗歌。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古诗赏析、积演深化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诗境和歌曲基本情结。
1、第一个环节:复习已学古诗及导入、上课伊始,我以歌曲接唱《静夜思》、《梅花》二首为激趣。通过提问引入“唐诗”简介及猜猜看导入新课学习。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使学生察觉“水到渠成,不觉转入此中来。”
2、第二个环节以读诗文、赏析诗文,初步了解作者的写诗的处境,让诗人的情怀渲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失意愁等情意体验。销垫歌曲学唱的基本情把握。
3、第三个环节:在听学唱、学唱歌曲、说歌曲意境、模仿诗人歌曲的演唱形式中,通过师生互动、配合,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思乡的愁绪完整演唱歌曲,感悟歌曲意境。
4、最后,我设计在不要忘记待中的“寒山寺”的介绍,引出和出示与古诗相关联的意境画和书法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究、搜集有关“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五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六
《枫桥夜泊》是我们校本教材中的内容,这一课需指导学生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秋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天快亮了,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着侵肌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弥漫着漫天霜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根据新课标确定了如下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1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从现代诗到清、明、宋各位诗人的诗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钟声,并导入张继的《枫桥夜泊》。
2学习诗句。
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诗句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准确的把握诗意;理解后,感悟诗请,感悟诗中“愁”字的根源。
(1)因为愁眠,作者看到了什么?
(2)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3)因为愁眠,诗人感觉到了什么?
3理解“对”在诗中的含义;。
4.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七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八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九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要执教的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
教学。
过程四个方面简单的对本课作个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从而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组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本课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授课前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评价激励法。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
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设置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采用谈话的形式直截了当地引出诗题,引导学生解诗题,知写作背景。
(二)读、读出语感。
通过自由读、反复读、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懂诗意,初步感知诗人张继独自一人在写下这首诗时的的忧愁、孤苦。
(三)品、品出情感。
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并画出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在“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这些意象中,抓住“月落”“渔火”“钟声”这几个意象重点指导,利用图画、声音这些媒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情感。特别是在“钟声”这个意象时,通过擦除板书,配乐想象写话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这钟声一样悠远、绵长。
最后师生共同有感情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以上便是我们组简短的一个说课,接下来请各位老师细细倾听陈璐瑕老师带来的《枫桥夜泊》一课。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一
《枫桥夜泊》是北师大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拓展阅读《古诗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许多不同内容的古诗,如《夜雨寄北》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1、通过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愁苦之情。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
上课伊始,我以《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过师生回顾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诵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营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郁氛围,既而导入新课,然后,板题,解题。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架起师生文本间情感的第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绘“江南秋夜图”
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把握。这个环节我力求突出一个“读”字和一个“悟”,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月亮、乌鸦、霜花、枫林、渔船、钟声、客船……进行想象描述,并提炼整理出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六个意象;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反复朗读,感悟这些词语,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当学生的动情点被激活时,我随即小节导入下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凄清悠远的江南秋夜图吧,把词语的意韵融入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赏“江南秋夜图”(这个环节我预设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无眠。
在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学生的品读铺设意境,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然后用“以诗引诗”、“以诗悟诗”、“师生接诗”的方法反复朗读诗句,着重体会“愁”的滋味。
这样在诵读中让诗意打动学生,让诗人的情怀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忧患愁、失意愁等种种情感体验,达到学生与诗人情感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对诗人张继续来说注定是一个因各种“愁”而难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想通过拓展学生思维,编织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从多维空间品味诗歌传递的人文情怀。
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学生可能会说出今天晚上诗人的母亲、妻子、孩子都在思念着诗人;我就根据学生的语言、情感及时整理,挖掘学生已拥有的诗句,来丰富对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将无眠的诗人思念着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也牵挂着远行的诗人,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学生边议边说,互相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出“钟声让夜晚显得更加凄凉”“钟声使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更加强烈”等,这时我适时点拨:这钟声给诗人以震撼、也给诗人以安慰。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这钟声一样悠远、绵长。
这样在读读、议议、想想、说说中,学生对诗人所抒发的浓厚情怀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
最后,我设计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古诗、升华情感的环节。随着多媒体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渐次再现的画面,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枫桥夜泊》。让这幅江南秋夜图牢牢地定格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的板书我突出一个“愁”,以“愁”搭建起诗人、学生、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板书设计如下:
无眠——愁眠——不眠。
羁旅之愁。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以简要说明。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使本节课音乐教学实践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进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一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过程与方法: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注意音准、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枫桥夜泊》的吟唱,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演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等辅助教具。
说教法:本节课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我为古诗《枫桥夜泊》配上了古筝独奏曲,通过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本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通过师生的交流,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情绪幽静地。
此板书简单明了,揭示了本节课主要内容。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三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后,说课在教学实践前。存在结构错乱的问题,这样的反思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进的作用。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四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学重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学的难。
我认为,对于如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后,说课在教学实践前。存在结构错乱的问题,这样的反思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进的作用。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六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七
几天前,他信心满满可又带着些许紧张地走进考场。他心想着三年的努力全看今朝了,于是他不断地给自己打着气,坚定地坐在了位置上等待着考试的开始,一见到考题,他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大半,嘴角微微向上一扬,心里自言自语的说:“这不是早就准备过的题目么?”于是他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地写了近千字的文章,然而内心自始至终的小紧张,并没有给他带来些许幸运,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毫无征兆滴落在卷面上,一个好好的字随之化了开来,一下子让他手足无措起来,可是考试接近尾声,他也无力回天了,只能硬着头皮把试卷交了上去。
“咚咚咚……”朝廷放榜了,一队官员气势磅礴地走在大街上,将红榜贴在了街头最显眼的地方,人潮迅速向红榜涌去,而张继却徘徊在街边,落榜的恐惧将他隔绝在人潮之外,可内心的好奇和不甘心,却又让他骨气勇气拨开人潮挤了进去,怀里揣着各种的不安,他将红榜从第一到最后整整看了十来遍,却始终没有看到“张继”二字,他揉了揉眼睛又再看了一遍,还是没有。他瞬间感到浑身的力气一下子被抽空了,好像连流泪的力气也没有了,失魂落魄地逃离了人群。
又想起之前几年的寒窗苦读,想起了那一个个在朗朗读书声中度过的夜晚,还有进京赶考前父母期盼的眼神,还有那一声声叮嘱“儿啊!你是全村人的希望啊!”,现在一切都白费了,心中更是五味成杂,无奈与不甘席卷而来,但他对自己说,只有再等四年,这样才能再有机会中举了,我还要再努力……!
“当……当……当……”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把他从思索中拉了回来,他还是久久无法入眠,看到了邻近的船上有开心庆祝的,有呼呼大睡的,还有像他这样落榜无法入眠的人。
想到明天,船就可以到家乡了,但是又有什么颜面来面对父母呢?布满血丝的双眼,再次无奈地落下了伤感的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
教学。
设计做以简要说明。
第一方面:说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使本节课音乐教学实践不仅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进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方面: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一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过程与方法: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注意音准、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枫桥夜泊》的吟唱,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演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第三方面: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等辅助教具。
第四方面: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五方面: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我为古诗《枫桥夜泊》配上了古筝独奏曲,通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本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通过师生的交流,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附板书设计: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情绪幽静地。
此板书简单明了,揭示了本节课主要内容。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十九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课文的图画、诗意惆怅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把握。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由于学生阅历浅,尽管在教学中反复读,并结合作者的经历引导讲解,但是学生对“愁”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由此说明在小学生的诗文教学中,引导启发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钻研,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枫桥夜泊的说课稿篇二十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与同学打架的检讨书500字(实用12篇)
- 2023年生产质量安全承诺书(精选18篇)
- 2023年学会宽容的演讲稿题目(实用17篇)
- 学生保证书保证(优质12篇)
- 转正式员工申请书(优秀9篇)
- 最新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00字(通用9篇)
- 喝酒写保证书怎么写(优质15篇)
- 最新督查组专项督查工作情况报告(汇总14篇)
- 2023年品牌总监述职报告(通用18篇)
- 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工作职责(通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给母亲节送礼物的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9篇)
40下载数 686阅读数
-
流水别墅心得体会范本(优质10篇)
14下载数 567阅读数
-
警察与医院共建协议书怎么写 警医合作协议书范本(三篇)
39下载数 842阅读数
-
我的幸运日英语myluckyday 我的幸运日英语作文80词(三篇)
22下载数 315阅读数
-
投资资金来源情况说明范文如何写 关于资金情况说明怎么写?(九篇)
44下载数 360阅读数
-
最新科室负责人评语(优质15篇)
48下载数 227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