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1:07:30 页码:13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模板17篇)
2023-11-19 21:07:3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反思自身成长和进步的好方法。如何培养财商,合理规划理财是人们追求财富的关键。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让你在总结中获得更多成长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一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影响。

1.对人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所在的环境不同所受文化熏陶也不同。

2.对世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二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陆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人称“茶圣”。相传他曾经为了写《茶经》而到四川三峡一带考察。一路上,他遇到山就上山采茶,遇到河就到河边品尝水的滋味,然后分别记下这些茶叶和水质的特点和区别。他回家时,行李中的全是一路记载的笔记和收集的资料。

后来,陆羽从南京来到浙江,在山间隐居,专心写书。这期间,他经常到山上四处寻找、采摘茶叶或品尝山泉,每次都是天要黑了才回来。不了解他的人都叫他“楚狂”。正是对茶道的热爱加上勤奋好学,陆羽写出了我国茶叶史上的经典之作《茶经》。

古人说:“做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陆羽之所以能成为“茶圣”,正是因为他对茶道的热爱和乐此不疲的态度。服刑人员在。

学习。

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这种痴迷的钻研精神,它将成为你学习之路上精益求精、攻克难关的致胜法宝。一旦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他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气还有些冷。沈括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

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

沈括为了解开疑惑,毅然决定实地考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求索的精神,他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后来成为了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服刑人员在学习中一样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像沈括那样认真执著,付诸实践,才能彻底地解开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

为人处世。

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

成功。

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

再高明的学者也会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孔子。

曾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很多知识的,只不过喜欢。

读书。

并不耻下问而已。”著名诗人萨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诫服刑人员,无论对待何种形式的学习,都要以勤奋钻研、虚心求教的态度去践行。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三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4、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9、精忠报国。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列士之爱国也如家。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15、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干青。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3、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8、位卑未敢忘忧国。

3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1、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32、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3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34、有志者事竟成。

3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7、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其中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经典著作bai包含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治大国du若烹小鲜等等。

除了类似的名著中,在一些典故,俗语,成语中也大量浓缩了爱zhi国、明志、持节、自强等思想内涵的话语:

2.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4.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9.命为志存。——朱熹。

1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16.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1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18.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1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22.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5.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26.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2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文: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文: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文: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文: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文: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文: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1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8.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13.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四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五

神话故事最初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母乳文化。那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神话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神话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古时候,祝家庄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

读书。

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可是怎么办呢?英台灵机一动和丫鬟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鬟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她俩走进厅堂,正在喝茶的父亲居然没有认出他们来,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可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子十分英俊潇洒,丫鬟扮作书童挑着书箱,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相问候,祝英台才知道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

学习。

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起,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她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祝英台将启程回家的时候,梁山伯一定要亲自送她。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

爱情。

又不便直说只好打着许多比方来启发梁山伯。他们看到河里有一对鹅祝英台就唱道:前面来到一条河河里游着一对鹅公鹅就在前面游母鹅后面叫哥哥。老实厚道的梁山伯没有听懂她的意思继续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几首比喻男女爱情的歌梁山伯还是没有明白。祝英台开玩笑说:“你真是一只呆头鹅!”祝英台又指着池塘里的一对鸳鸯唱道: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英台若是红妆女梁兄啊你愿不愿意“配鸳鸯”?梁山伯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你不是女红妆啊!”祝英台见梁山伯还是不明白便说:“我家有个九妹我和她是双胞胎长得和我一模一样我愿做媒让九妹和你结为夫妻你愿意吗?”梁山伯本来很爱祝英台的才貌一听说九妹和她生得一模一样就高兴地答应了。梁山伯送了祝英台好远二人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临别的时候祝英台和梁山伯约定在七月七日到祝家提亲。

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听了这个消息后,又是吃惊,又是难过,心都碎了,俩人就抱头痛哭起来,他们互相发誓,无论谁也不能破坏他们之间深厚的爱情,两个人要永远在一起。他们的哭声被祝英台的父亲听见了,祝员外怒气冲冲地跑上楼来,把梁山伯赶出家门,将祝英台严加看管起来。

梁山伯回到家后,伤心极了,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觉得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临死之前,他告诉家里的人,他死后要把他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去的路边。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花轿抬到半路上,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这时丫鬟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

时间。

电闪雷鸣,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只见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后来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蛱蝶,叫做梁山伯祝英台呢。

传说峨眉山中,有条白蛇经过千年修炼终于要化仙了,但王母娘娘提醒说她刚修炼时曾经被一个牧童救了一命,成仙之前要报牧童的恩。于是白素贞在妹妹小青的陪同下,化身成两个美丽女子,来到人间寻恩人报恩,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杭州的断桥边找到了恩人,他已经经过几世的轮回,今世他是一个学药的秀才,从小孤苦,由钱塘的姐姐抚养长大。

于是,白娘子便要报许仙一世的恩情,她与许仙在断桥一见钟情,成为结发夫妻。她是个贤惠的女子,对许仙敬重有佳,许仙在药堂学药,她在家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几年后,在白娘子的帮助下,许仙在杭州城里开了一间药店“保和堂”。她悬壶济世,乐善好施,被人们成为“白娘子”。

她为了许仙,受尽磨难。蛇是不能喝雄黄酒的,尤其在热天的时候。但是为了许仙高兴,她不忍看官人失望的脸色,在端午节冒险喝下雄黄酒,却因为身怀六甲,法力失效而变回原形。许仙经不住吓,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死在床前。白娘子为救许仙,冒着生命危险,下地狱,斗钟馗,上仙山,偷灵芝,最终,上天为之动容。南极仙翁破例赠草,救回许仙。

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捉妖拿怪来修行的千年老龟法海发现了白蛇。为使自己尽快成仙,他要降服白娘子。他为了靠近白素贞,化身成金山寺的和尚,为了抓住白娘子,他不惜帮助奸佞,坏事做尽,但每次都被白娘子化险为夷。法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趁龙王爷生日,许仙上金山寺进香,谎言欺骗善良的许仙,将其软禁,逼迫白娘子现身。

白娘子为救许仙,求法海放人,法海竞逼迫身怀六甲的白娘子以膝为腿,跪着上山。千难万难,金山寺台阶千千万,白娘子的衣服磨破了,膝盖跪肿了,最终上了山,法海却信口开河,并且打伤了小青。最终法海惹怒了白娘子,白娘子一气之下,水漫金山寺,但她已有孕在身,斗不过法海,只得与小青回到杭州。白娘子与小青重到断桥,正在含悲发愁,与逃出金山寺来杭州寻妻的许仙相遇。小青恨许仙轻信法海,举剑就砍。白娘子对丈夫又怨又爱,竭力劝阻。许仙悔恨辜负白娘子深情厚爱,连连赔罪,夫妻俩言归于好。

法海却不肯善罢甘休,竟从镇江赶到杭州,趁白娘子生了儿子身体虚弱,用金钵罩住她,又把她镇压到雷峰塔底,扬言:白娘子若想脱身,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硬生生的拆散了许仙夫妻,白娘子母子。小青斗不过法海,只得只身逃回峨眉山中刻苦修炼,武功法力大有长进,重来西湖营救白娘子。白素贞的儿子文曲星许梦蛟在许仙抚养下长大成人,赴京应考高中状元,到雷峰塔前向母亲报捷。

小青和许梦蛟、许仙在雷峰塔下重逢。许梦蛟为救母亲,苦跪雷峰塔,疏导西湖水,最终,

雷锋。

塔倒,母子团聚。

法海则因为作恶多端,法力大减,再也抵挡不住含恨苦修的小青蛇,最终被小青逼到西湖旁边,跳进湖里寻求庇护。最后,他看见螃蟹的肚脐下有一丝缝隙,便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和尚就被关在里面了。

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和尚就被关在里面了。

法海和尚被关在螃蟹肚子里,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原先,螃蟹是直着走路的,自从肚子里钻进了那横行霸道的法海和尚,就再也直走不得,只好横着爬行了。直到今天,我们吃螃蟹的时候,揭开它的背壳,还能在里面找到这个躲着的秃头和尚呢!

刘三姐是天上的歌仙。相传唐代,在罗城与宜山交界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靠哥刘二抚养长大,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巧手,而且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绝伦。刘三姐喜欢唱山歌,她的山歌远近闻名,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学歌。

刘三姐心地善良,嫉恶如仇,但她一个弱女子,帮不了什么忙。所以刘三姐看到有不平的事,就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她常常因此得罪土豪劣绅。当地有个财主莫怀仁欺压百姓,贪其美貌,欲占为妾,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莫怀仁的臭名远扬,因此莫怀仁对刘三姐恨之入骨。

莫怀仁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屈词穷。他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等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ya切齿把刘三姐置于死地而后快。为免遭毒手,三姐揩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顺流沿天河直下龙江后入柳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

来到柳州以后,三姐那忠厚老实的哥哥刘二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是非,便想方设法来阻止。一天,他从河边捡回一块又圆又厚的鹅卵石丢给三姐,说:“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头中间钻个洞,把手帕穿过去!若穿不过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接着铁青着脸一字一顿地补充道:“为兄说一不二,绝无戏言。”三姐看着哥哥的满脸愠色,哪里还敢像往常那样据理争辩,拾起丢在面前的石头,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她下意识地试穿,并唱道:哥发癫,拿块石头给妹穿,软布穿石怎得过?除非凡妹变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为兄一言既出,绝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让她唱歌了。

谁料三姐凄切婉转的歌声直上霄汉,传到了天宫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动,恐三姐从此歌断失传,于是施展法术,从发上取下一根头发簪甩袖向凡间刘三姐手中的石块射去,不偏不歪,把石头穿了一个圆圆的洞。三姐无意中见手帕穿过石头,心中暗喜,张开甜润的嗓子:“哎……穿呀穿,柔能克刚好心欢,歌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永不断!”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萦绕回鱼峰山顶、树梢,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连续不断。

后来,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团围住,来势汹汹,要乡亲们交出三姐,不然就把乡亲们杀掉,三姐不忍心使乡亲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上山跳入小龙潭中。

正当刘三姐纵身一跳的时候,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随着一道红光,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三姐驮住,飞上云霄。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六

3、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4、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纳兰容若《纳兰词》。

6、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8、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不韦《吕氏春秋》。

9、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马迁《史记》。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1、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司马迁《史记》。

12、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容若《纳兰词》。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14、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不韦《吕氏春秋》。

17、日者列传: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司马迁《史记》。

1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子思《中庸》。

19、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脸上来。——冯梦龙《警世通言》。

2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贾谊《楚辞》。

2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聊斋志异》。

23、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纳兰容若《纳兰词》。

24、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司马光《资治通鉴》。

25、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司马迁《史记》。

2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贾谊《楚辞》。

28、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贾谊《楚辞》。

29、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曾子《大学》。

30、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冯梦龙《醒世恒言》。

31、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政,而不敢终留也。——蒲松龄《聊斋志异》。

33、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子思《中庸》。

34、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35、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纳兰容若《纳兰词》。

37、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纳兰词》。

38、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学》。

4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41、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司马光《资治通鉴》。

42、青云有路,翻为苦楚之人;白骨无坟,变作失乡之鬼。——冯梦龙《警世通言》。

43、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冯梦龙《警世通言》。

44、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金缨《格言联壁》。

4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子思《中庸》。

46、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司马光《资治通鉴》。

47、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48、人无喜事精神减,运到穷时落寞多。——冯梦龙《警世通言》。

49、人情鬼域,所在皆然。南北冲衢,其害尤烈。——蒲松龄《聊斋志异》。

50、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纳兰容若《纳兰词》。

51、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司马光《资治通鉴》。

53、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聊斋志异》。

54、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5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谊《楚辞》。

56、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贾谊《楚辞》。

5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贾谊《楚辞》。

58、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冯梦龙《醒世恒言》。

59、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吕不韦《吕氏春秋》。

60、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司马迁《史记》。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七

20世纪初,浙江舟山岛北岸一个叫七石咀的小渔村里,生活着一个叫彭九其的渔民。他家中贫困,一妻一子相依为命。彭九其平时搭伙跟着别人的大船出海捕鱼,一去就是好几天。儿子年纪虽小,但水性极好,每天都到海边挖些牡蛎淡菜之类的贝壳贴补家用。

有一天,彭九其跟船出海刚回来,甫一上岸便见妻子等在那儿。她一看到彭九其,就哭着道:“糟了,出事了!”

原来这天彭九其的儿子照例拎着个篮子去海边,可到了快吃午饭时还不回来。他妻子不放心,就到海滩上找,找了半天,才发现儿子竟然倒在海边的乱石堆里,脸色灰白若死,已是奄奄一息,可身上也找不到什么伤口,只是背上有些红肿。彭妻惊恐万状,把儿子背回家里,便在码头上等他。

彭九其马上回家背着儿子去找镇上最有名的郎中求医。那郎中一搭脉,连连摇头道:“不成了,快准备后事吧。”彭九其当场号啕痛哭。

边上有个伙计看他们哭得可怜,偷偷对他们说:“新近镇西有个新来的贝先生,比我们先生本事还好,不妨去求求他。”

彭九其也没别的办法,只得死马当活马医,背着儿子赶过去。

贝先生撩起孩子的衣服,一看到背上的红肿,便惊道:“令郎是在什么地方出事的?快带我去。”

彭九其便背上孩子,带他到了海边。原来这儿是一片乱石礁,因为不好停船,所以渔民很少来此处。刚指了地方,贝先生道:“正是此处。从这儿入水,大约两丈深,有个大洞,要救令郎,就看你有没有胆了。”

原来,洞里密布毒石,当中生着一种海草,正可以解此毒。贝先生从身边取出一小包药囊,说道:“这包药可以压制毒性,你将此物含在口中便可保无事。

彭九其接过药囊含在嘴里,顿觉辛辣无比,极其难受。他强忍着跳下水,潜下两丈许,只见石壁上竟然有一片亮光,看亮光,正是从一个洞口发出的。

他钻进了洞里,见洞壁生满了贝壳,当中果然有那种海草,便抓了一把海草就钻出来。他一钻出水面就再忍不住,一口将嘴里的药囊吐了,大口喘气。

贝先生见他抓着海草出来,惊道:”你在洞中见到什么没有?“。

彭九其道:”里面生满了淡菜,再没别的了。“说着举起手上的海草道,”这个怎么用?“。

贝先生道:”捣成泥喂给他服下。“说完”扑通“跳下了海。

彭九其吃了一惊,不知贝先生下海干什么。他急着救儿子,将海草捣成泥喂进儿子嘴里。因为孩子的嘴紧紧闭着,他伸手掰开,刚掰开嘴,却见小孩嘴里竟然塞着一颗足有鸽子蛋大小的珠子。彭九其顾不得一切,将珠子取出,海草泥喂上,孩子脸上的黑气立时消散。

见有如此奇效,彭九其夫妇两人都极其欣慰,他妻子道:”贝先生怎么还不上来?“。

彭九其这才想起贝先生跳下海后,竟到现在都没浮出水面。他感激贝先生救了自己儿子,怕贝先生出了意外,于是翻身跳下了海。

一下海,却见那个洞口竟是涛声大作,洞口的海水鼓荡不休,当中竟然有鲜血随海水流出。彭九其心中害怕,壮着胆子钻进洞里,往里一张望,吓得险些失声大叫起来。却见从洞的深处伸出一个巨大的蛇头,正咬着贝先生的一条腿往里拖,贝先生死死抱着洞口的一块石头,生死未卜,亮光正是从那蛇口中放出来的。

虽然吓得魂不附体,彭九其还是游了过去。谁知这蛇头看到他游来,却有种害怕之意,松开口缩了回去,洞中的亮光也霎时减弱。

彭九其拉住贝先生游出了洞,带他上了岸,却见他一条腿几乎已被咬断,失血极多,人也昏迷不醒。彭九其将贝先生带回家中治伤。贝先生受伤极重,一直昏迷不醒,他儿子休息一阵就醒了。

彭九其问起前后因果,他儿子说那天下海,见这洞里有许多淡菜,便进洞去挖。才挖了几株,突然看到石缝中有一团亮光,伸手一抓,却是一颗夜明珠。小孩喜出望外,正在这时却见洞深处水波晃动,隐隐有一团亮正在过来,他慌不择路,将夜明珠塞进嘴里连忙游出来,以后便不知道了。

彭九其的儿子嘴里取出来的那颗珠子圆润光洁,但到了晚上却不会放光,彭九其暗暗失望。虽然不是夜明珠,但这么大这么圆的珍珠也价值不菲,卖的钱给儿子和贝先生治病还稍有富余。

原来七石咀村里有一处靠海的绝壁,高有数丈,浪头打来时声若牛吼。古来传说,这儿海面以下有个大洞,名叫帮泥洞,乃是明代海贼陈东的藏宝之地。

听得帮泥洞竟在此处,彭九其吃了一惊,问道:”这洞里那条大蛇就是帮泥吗?“贝先生说帮泥是鳌鱼的别称。

贝先生本是当初陈东海贼中一个头目的子孙,当年陈东将劫得的金珠财宝沉入七石咀鳌鱼洞里,用这鳌鱼守洞。鳌鱼性情凶猛,口涎又有剧毒,若要取宝,则需骗一人身携秘药游进洞里,鳌鱼连药带人吞了后便沉醉若死,届时就可以将洞中财宝搬出来。

这件事在他家中代代相传,醉倒鳌鱼的秘药方子也从未流失,可帮泥洞在哪里却失传了。而彭九其儿子背上的红肿,其实是碰到了鳌鱼的背壳所致。鳌鱼背壳也有剧毒,而这壳上刻有上古鸟羽书,一看到这些反着的古字,贝先生才知道此处是帮泥洞。

他到海边来,其实并不为救彭九其的儿子,而是要骗彭九其含着秘药下海,让鳌鱼吃了他后,自己好下海取宝,没想到彭九其安然回来,自己却差点儿死在鳌鱼口中。

听得真相如此,彭九其也有点生气,但仍然尽心服侍贝先生。贝先生伤好后,大概也觉无颜面对,有一天不辞而别。

所谓鳌鱼,就是一种大海龟,《淮南子》中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便指的是此物。传说鳌鱼虽是海物,却畏鱼腥,所以只吃贝类,从不吃鱼,因为口涎含磷,所以嘴里能放光。彭九其儿子先前发现的夜明珠,只怕是鳌鱼吃了牡蛎后吐出来的,沾着鳌鱼口涎才能放光,而小孩也因此中毒。彭九其天天都在船上做事,鱼腥味已渗进了骨头里,也许正因如此,那鳌鱼见他害怕。事实是否如此,自是谁都说不上来,连这帮泥洞是否真的存在,现在也没人知晓了。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八

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

母亲。

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

当时,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纪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秦朝末年,秦二世连年征粮抓兵,统治十分残暴,而老天也不作美,连日暴雨,庄稼全被洪水淹了,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时,陈胜、吴广就决定带领大家起来造反,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为了使百姓们都来响应他们起义的号召,利用当时的人非常相信天命这一点,陈胜和吴广做了许多块白绫,写上“秦国灭亡,陈胜当王”的字样,分别塞进许多条小鱼的肚子里。老百姓将这样的鱼买回去,剖开鱼肚子,发现里面写着字的“天书”,呀!上天叫我们跟着陈胜推翻秦朝呢。于是,都纷纷起义,跟着他们去造反。

不久,陈胜召开起义大会,命令手下人砍竹为兵器,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揭竿起义”。陈胜和大家正在土台上商量着起义大计,忽然看见一只花鹿远远地跑来,陈胜“嗖”地拔出箭,豪气大发,说道:“他日我若能得王位,这箭就能将鹿射死!”说罢,弓开弦响,一箭中鹿。后来,人们就把陈胜射鹿的土台称作“射鹿台”。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么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

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九

古时候,祝家庄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可是怎么办呢?英台灵机一动和丫鬟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鬟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她俩走进厅堂,正在喝茶的父亲居然没有认出他们来,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可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子十分英俊潇洒,丫鬟扮作书童挑着书箱,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相问候,祝英台才知道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起,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她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祝英台将启程回家的时候,梁山伯一定要亲自送她。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爱情,又不便直说,只好打着许多比方来启发梁山伯。他们看到河里有一对鹅,祝英台就唱道:前面来到一条河,河里游着一对鹅,公鹅就在前面游,母鹅后面叫哥哥。老实厚道的梁山伯没有听懂她的意思,继续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几首比喻男女爱情的歌,梁山伯还是没有明白。祝英台开玩笑说:“你真是一只呆头鹅!”祝英台又指着池塘里的一对鸳鸯唱道: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英台若是红妆女,梁兄啊,你愿不愿意“配鸳鸯”?梁山伯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你不是女红妆啊!”祝英台见梁山伯还是不明白,便说:“我家有个九妹,我和她是双胞胎,长得和我一模一样,我愿做媒,让九妹和你结为夫妻,你愿意吗?”梁山伯本来很爱祝英台的才貌,一听说九妹和她生得一模一样,就高兴地答应了。梁山伯送了祝英台好远,二人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临别的时候,祝英台和梁山伯约定在七月七日到祝家提亲。

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听了这个消息后,又是吃惊,又是难过,心都碎了,俩人就抱头痛哭起来,他们互相发誓,无论谁也不能破坏他们之间深厚的爱情,两个人要永远在一起。他们的哭声被祝英台的父亲听见了,祝员外怒气冲冲地跑上楼来,把梁山伯赶出家门,将祝英台严加看管起来。

梁山伯回到家后,伤心极了,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觉得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临死之前,他告诉家里的人,他死后要把他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去的路边。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花轿抬到半路上,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这时丫鬟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电闪雷鸣,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只见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后来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蛱蝶,叫做梁山伯祝英台呢。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一》《清平调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月(左)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白居易。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亿,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张祜。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贾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贺知章。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曲》王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韩雄(左边)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张泌。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骆宾王。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棹歌》戴叔伦。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杜秋娘。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一

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上联:三代夏商周;

下联:四诗风雅颂。

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

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上联:未老思阁老;

下联:无才做秀才。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

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莲子心中苦;

下联:梨儿腹内酸。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末;

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口便笑,知世间可笑之人。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二

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

当时,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纪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三

刘三姐是天上的歌仙。相传唐代,在罗城与宜山交界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靠哥刘二抚养长大,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巧手,而且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绝伦。刘三姐喜欢唱山歌,她的山歌远近闻名,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学歌。

刘三姐心地善良,嫉恶如仇,但她一个弱女子,帮不了什么忙。所以刘三姐看到有不平的事,就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她常常因此得罪土豪劣绅。当地有个财主莫怀仁欺压百姓,贪其美貌,欲占为妾,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莫怀仁的臭名远扬,因此莫怀仁对刘三姐恨之入骨。

莫怀仁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屈词穷。他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等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ya切齿把刘三姐置于死地而后快。为免遭毒手,三姐揩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顺流沿天河直下龙江后入柳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

来到柳州以后,三姐那忠厚老实的哥哥刘二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是非,便想方设法来阻止。一天,他从河边捡回一块又圆又厚的鹅卵石丢给三姐,说:“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头中间钻个洞,把手帕穿过去!若穿不过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接着铁青着脸一字一顿地补充道:“为兄说一不二,绝无戏言。”三姐看着哥哥的满脸愠色,哪里还敢像往常那样据理争辩,拾起丢在面前的石头,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她下意识地试穿,并唱道:哥发癫,拿块石头给妹穿,软布穿石怎得过?除非凡妹变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为兄一言既出,绝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让她唱歌了。

谁料三姐凄切婉转的歌声直上霄汉,传到了天宫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动,恐三姐从此歌断失传,于是施展法术,从发上取下一根头发簪甩袖向凡间刘三姐手中的石块射去,不偏不歪,把石头穿了一个圆圆的洞。三姐无意中见手帕穿过石头,心中暗喜,张开甜润的嗓子:“哎……穿呀穿,柔能克刚好心欢,歌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永不断!”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萦绕回鱼峰山顶、树梢,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连续不断。

后来,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团围住,来势汹汹,要乡亲们交出三姐,不然就把乡亲们杀掉,三姐不忍心使乡亲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上山跳入小龙潭中。

正当刘三姐纵身一跳的时候,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随着一道红光,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三姐驮住,飞上云霄。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四

2、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苟子》。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无论哪里,原则的基础就是传统。——美国。

9、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说》。

10、若要好,问三老。——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3、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子贡。

14、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雨果。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7、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杨雄《法言·学行》。

18、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19、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20、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五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前句写关中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城阙”即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辅”即护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点出送别之地。次句写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巴蜀的五大渡口。“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旧:老朋友。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前句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书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此联意境犹为深远。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辽阔的江南春天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无论是傍水的村庄,还是依山的城郭,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写的江南春景,所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这媚人的春色,铺洒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显出它的深邃,它的广阔,它的无边无际。

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这里,词人把自己的感受转移到蛙身上,构思奇妙,话语清新,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真是词人的匠心独运。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历史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是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

银河相隔,情意相通。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语”作动词,意为谈话。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六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十二生肖的剪纸题材精典,广受人们的喜爱,他既适合个人爱好收藏,也是外事礼品的最好选择!!

春节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传统文化的经典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散文篇十七

传说峨眉山中,有条白蛇经过千年修炼终于要化仙了,但王母娘娘提醒说她刚修炼时曾经被一个牧童救了一命,成仙之前要报牧童的恩。于是白素贞在妹妹小青的陪同下,化身成两个美丽女子,来到人间寻恩人报恩,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杭州的断桥边找到了恩人,他已经经过几世的轮回,今世他是一个学药的秀才,从小孤苦,由钱塘的姐姐抚养长大。

于是,白娘子便要报许仙一世的恩情,她与许仙在断桥一见钟情,成为结发夫妻。她是个贤惠的女子,对许仙敬重有佳,许仙在药堂学药,她在家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几年后,在白娘子的帮助下,许仙在杭州城里开了一间药店“保和堂”。她悬壶济世,乐善好施,被人们成为“白娘子”。

她为了许仙,受尽磨难。蛇是不能喝雄黄酒的,尤其在热天的时候。但是为了许仙高兴,她不忍看官人失望的脸色,在端午节冒险喝下雄黄酒,却因为身怀六甲,法力失效而变回原形。许仙经不住吓,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死在床前。白娘子为救许仙,冒着生命危险,下地狱,斗钟馗,上仙山,偷灵芝,最终,上天为之动容。南极仙翁破例赠草,救回许仙。

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捉妖拿怪来修行的千年老龟法海发现了白蛇。为使自己尽快成仙,他要降服白娘子。他为了靠近白素贞,化身成金山寺的和尚,为了抓住白娘子,他不惜帮助奸佞,坏事做尽,但每次都被白娘子化险为夷。法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趁龙王爷生日,许仙上金山寺进香,谎言欺骗善良的许仙,将其软禁,逼迫白娘子现身。

白娘子为救许仙,求法海放人,法海竞逼迫身怀六甲的白娘子以膝为腿,跪着上山。千难万难,金山寺台阶千千万,白娘子的衣服磨破了,膝盖跪肿了,最终上了山,法海却信口开河,并且打伤了小青。最终法海惹怒了白娘子,白娘子一气之下,水漫金山寺,但她已有孕在身,斗不过法海,只得与小青回到杭州。白娘子与小青重到断桥,正在含悲发愁,与逃出金山寺来杭州寻妻的许仙相遇。小青恨许仙轻信法海,举剑就砍。白娘子对丈夫又怨又爱,竭力劝阻。许仙悔恨辜负白娘子深情厚爱,连连赔罪,夫妻俩言归于好。

法海却不肯善罢甘休,竟从镇江赶到杭州,趁白娘子生了儿子身体虚弱,用金钵罩住她,又把她镇压到雷峰塔底,扬言:白娘子若想脱身,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硬生生的拆散了许仙夫妻,白娘子母子。小青斗不过法海,只得只身逃回峨眉山中刻苦修炼,武功法力大有长进,重来西湖营救白娘子。白素贞的儿子文曲星许梦蛟在许仙抚养下长大成人,赴京应考高中状元,到雷峰塔前向母亲报捷。

小青和许梦蛟、许仙在雷峰塔下重逢。许梦蛟为救母亲,苦跪雷峰塔,疏导西湖水,最终,雷锋塔倒,母子团聚。

法海则因为作恶多端,法力大减,再也抵挡不住含恨苦修的小青蛇,最终被小青逼到西湖旁边,跳进湖里寻求庇护。最后,他看见螃蟹的肚脐下有一丝缝隙,便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和尚就被关在里面了。

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和尚就被关在里面了。

法海和尚被关在螃蟹肚子里,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原先,螃蟹是直着走路的,自从肚子里钻进了那横行霸道的法海和尚,就再也直走不得,只好横着爬行了。直到今天,我们吃螃蟹的时候,揭开它的背壳,还能在里面找到这个躲着的秃头和尚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