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哲学家的论文(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03:37 页码:12
哲学家的论文(实用11篇)
2023-11-12 18:03:37    小编:ZTFB

学会信任自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合理的条理。掌握一些写好总结的基本要素和技巧非常重要。

哲学家的论文篇一

1)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5)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6)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9)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哲学家的论文篇二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最受争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现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论不仅在文化研究及艺术批判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初选择《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是因为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渊源”甚深,可以说拉康哲学是对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这本书也让我对拉康哲学以及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拉康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或者说语言风格使得格尔达・帕格尔等各种领域的作家对其的阐述是不一的,或许就像拉康自己强调的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是为了“启发”,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着时光机去听他的“研讨班”,在那里你所获得的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时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概念,这一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康将精神分析运动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最初发现,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第三则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哲学领域,同时这也将众多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学领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第一章节,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这个矛盾的论题如同一条绳索贯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习惯我是“我”,那么为什么在拉康看来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类问题时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辟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过在潜意识的梦以及主体迷惑的情绪和情感中发现了另一个主体,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础便是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

《拉康》这本书结合了法国着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拉康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以及他的思想与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和以列维一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之间的传承关系,以简洁明晰的语言,对拉康影响巨大而又备受争议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介绍。对镜像阶段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无意识、愿望、本能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及对精神分析学中语言和言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研究。

哲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拉康哲学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子但是他的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个曾经被人视为“冒失鬼”遭人诟病的“法国弗洛伊德”正在为人类开启另一个哲学世界。

哲学家的论文篇三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2)苛政猛于虎。(礼记)。

3)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5)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英格索尔。

6)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7)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8)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9)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莫洛亚。

10)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

11)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12)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13)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14)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美文美句)。

16)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丘吉尔。

17)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9)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

20)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哲学家的论文篇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融,孔子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与更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孔子思想价值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孔子文化。不仅如此,国外也流行学习孔子思想的风潮,如一些孔子学校的开办,很多中国教师被聘请为孔子学堂的讲师。孔子思想不仅是在教育界有深远的影响,在思想界、文学界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如何将这一思想正确的运用的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上来,是众多思想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西周的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于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活跃的学者在如何同一国家、安定民生方面进行了激烈了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百家”即指当时的各个思想学派,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思想产生了。对于孔子学说的'思想要义,首先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此外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有权利接受教育,没有高等与低等之分,要使得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孔子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一开始,孔子思想在鲁国没有被接受,于是孔子开始了游说各国的旅程,从而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传播。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是秦朝时的焚书坑儒。秦朝建立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的现状,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焚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书籍。在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二是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孔子思想已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在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此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孔子思想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融,孔子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与更新。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而笔者将要谈到的慈善思想也是以“仁”为基础的思想。慈善思想有两种定义形式,从传统的角度讲,是指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提供无偿的援助,从现代的角度,慈善通常是指社会各界的人士进行了无偿捐助。首先是“泛爱众”,“仁者爱人”,最初的“爱人”思想是停留在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慢慢的,推而广之,“爱人”成为了对他人的一种责任,继而关爱他人也成为“仁”的一部分,即孔子思想意义上的“泛爱众”。

此外是“惠民”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思民之所思,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时时刻刻记得,要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此外统治者不仅要对老百姓直接施于恩惠,还要引导他们做对自己有益的事,通过一些经济措施,从而使自己在其中受惠。

纵观历史长河,有很多王朝因为百姓忍受不了王朝的欺压,而奋起反抗,推翻顽固的王朝。于是孔子从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角度,提出“均贫富”的理念,要多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施以援助,而不是对富裕的官员锦上添花。

2.2孔子思想在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孔子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彼此之间是亲友也好,陌生人也罢,都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疼爱,这不仅存在与亲朋好友之间,如果对待陌生人亦如此,那么社会上就会少几分欺骗、黑暗,多几分温暖、真诚。孔子思想将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思想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推而广之,这种仁义也可以以适合其他的社会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孔孟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3.1教育界方面的改善。

上述提到了孔子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指导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孔子思想的正确性。但是相比西方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言论,笔者发现,我们在遵循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仍需进行适当更新、适当改进。比如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模式比较保守陈旧,这样难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难以拉平。因此在这一方面是需要更新改进的。比如要减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需注重师资力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实干能力,并且职业素养要达标。

3.2如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立进程。

孔子思想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为当今社会注入了正能量。但是笔者认为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的。比如,当前的社会风气不佳,这时不能仅仅在网络上营造一种“网络效应”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而这不能仅仅依赖个人力量,而需要在政府的带领下,从制度上进行改革,然后再在其他层次上进行改善。在政府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群众的批评反馈,这样才能更好的扭转这一形势。

结语。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可以基本明确孔子思想的发展史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体现,包括教育界、思想造诣上、构建和谐社会上等等。虽然在实际应用及转化中仍然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笔者相信通过适当的调整及改良,这些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哲学家的论文篇五

(一)背景庄子曾做过棒禄微薄的漆园吏,生活很是艰辛,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魔系履而过魏王。”(《山木》)窘迫的生活非但没让庄子为了摆脱贫苦而走上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名利之路,反而净化了心灵,让他对人生富贵有了比寻常人更为深刻的看法。也基于此,他才能够安贫乐道,鄙视富贵。《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庄周尝为蒙漆园吏……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人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巫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读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虽然物质上贫困,却视常人趋之若鹜的富贵如粪土,能在精神上达到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除却他独特的生活背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也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思想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丰富深奥,其中有三个哲学思想贯穿他人生始终,从而形成庄子独特的富贵观。

1.自由观。

庄子追求一种无待、无累(“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无患(“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田子方》)的自由人生。庄子在《逍遥游》一篇中列举了馄鹏和宋荣子以及列子的例子,认为他们虽然摆脱了一般的局限,但是和常人一样,都“有所待”,都有依赖和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就会牵挂,追逐外物,因而会被外物所拖累,给自己套上枷锁,并带来忧愁和祸患,如此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功名利禄富贵权势都是人生的枷锁,依赖它们人就不会幸福自由。所以庄子宣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真正自由的人是要去我顺物,不求有功,不求名声。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完全达到自由的境界。

2.生死观。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明白,揭示得也非常透彻,他认为生死本无差别,生就是死,死又是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而且生死又是转瞬变化,现在生或许下一刻就迎来死亡,生与死就像是春夏秋冬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该悦生也不恶死,生又何欢,死又何悲?怎么知道生不是迷途的孩子不知所归,死不是一种解脱返真呢?所以《庄子》记载,庄子妻死,庄子仍“箕踞鼓盆而歌”。生死都看透了,荣辱得失又怎么能扰乱心境。生命有限,人的需要更是有限,要太多的富贵又有何用。

3.齐物论。

庄子认为万物齐同,“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齐物论》),没有差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所以富贵贫穷、荣辱高下、成就失意本来就没有界限,那又何必非要追名逐利呢。庄子齐荣辱、齐得失、齐成败,从而也就摆脱了富贵的负累,达到了自由的至境。

《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孔子,作者或对其学说极尽嘲讽,或重塑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孔子。庄子对孔子如此关注,可见孔子的学说已引起庄子的深思,所以庄子和孔子的富贵观就有了许多可比之处。

哲学家的论文篇六

现在,笔者以电影沫日哲学家》为例展现哲学电影中拆解和重组帧画面以及去疆域化的过程。在电影中,吉米特是雅加达一个国际学校的哲学老师,他强迫自己的20个学生去参与思想实验:想象一场即将来临的世界性毁灭事件。他们进行了三轮基于学生自身选择的假设实验。这个实验通过吉米特老师的语言指导,在教室内展开。换句话说,电影的表述方式对于哲学思想的表达极其关键,而这种表述恰恰对应了骆驼一狮子一孩子(成帧一去帧一重组帧画面)这一完整的去疆域化过程。

哲学家的论文篇七

2)谚云: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午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

3)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养不成才。

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网名大全)。

5)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6)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7)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9)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1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1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1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20)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21)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22)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2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2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2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2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28)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2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3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哲学家的论文篇八

“去疆域化”的概念最初是由吉尔·德勒兹与费力克斯·伽塔里提出的,指的是冲破封闭的禁忌系统,才能逃逸出各种机制和权威的束缚。在这里,笔者认为“去疆域化”指的是生命具有的动能,在原本看似不可能的地域上,探寻新的生存空间。针对电影哲学而言,‘去疆域化”便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反向思考,能够在看似不可能的电影技术内部,寻求一种哲学电影,作为电影哲学新的生存空间。在这里,笔者借助电影技术“帧画面”(frame)这一基本概念,对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过程进行阐述。

哲学家的论文篇九

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源自于吉尔·德勒兹等对于电影与哲学的探讨。在《电影1:运动一影像》中,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利用电影业中的术语详尽阐述了他对于影像的哲学概念与想法。他认为“平面”(plane)这一概念已经被“充分的统一与延伸”,电影中所展现的生活可以看作为一种对于追寻真实背后的虚拟与获得超出理性的非理性的一种感染力。换言之,德勒兹是想要建立新一派的电影哲学,形成一个能够利用理论思维对电影中的影像与人物进行说明的体系。这一思想进一步得到了佩斯利·利文斯顿的强化。在利文斯顿看来,电影本身就应当被视为哲学。一些电影可以推进哲学知识的发展来支撑“作为哲学论述的电影这一强大维度”,而且哲学功能“仍旧极大地依赖用语言表述的背后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创造和诊释电影的哲学意涵时都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一前提下,哲学电影,就成为电影哲学的另一张面具,也就是“通过借助独有的电影媒介或艺术形式在电影中对哲学做出历史性的创新与独立的贡献”。因此,电影与哲学思维是互相交织,不分径渭的。本文主要以电影沫日哲学家》为例,尝试对哲学电影的内涵进行阐释,即作为电影哲学的另一张面具,哲学电影体现出在拆解和重塑框架内追求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动态过程。

一、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基于帧画面的设定。

“去疆域化”的概念最初是由吉尔·德勒兹与费力克斯·伽塔里提出的,指的是冲破封闭的禁忌系统,才能逃逸出各种机制和权威的束缚。在这里,笔者认为“去疆域化”指的是生命具有的动能,在原本看似不可能的地域上,探寻新的生存空间。针对电影哲学而言,‘去疆域化”便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反向思考,能够在看似不可能的电影技术内部,寻求一种哲学电影,作为电影哲学新的生存空间。在这里,笔者借助电影技术“帧画面”(frame)这一基本概念,对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过程进行阐述。

二、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以帧画面为核心的过程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拆解和重组帧画面的去疆域化过程,尼采的生命哲学或许可以给出很好的诊释。德勒兹在其惋粹的内在》(pureimmanence:essaysonalife)一书中,描述了尼采自己生命过程的三种变形,即骆驼、狮子和孩子,象征他工作和生活的三个阶段。骆驼代表了第一个阶段,承载着既定的价值和文化的负荷。狮子象征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摧毁社会中所有既定原则的负担。孩子代表的是人生第三个阶段,即建立新的价值和评价原则。

三、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过程—以《末日哲学家》为例。

现在,笔者以电影沫日哲学家》为例展现哲学电影中拆解和重组帧画面以及去疆域化的过程。在电影中,吉米特是雅加达一个国际学校的哲学老师,他强迫自己的20个学生去参与思想实验:想象一场即将来临的世界性毁灭事件。他们进行了三轮基于学生自身选择的'假设实验。这个实验通过吉米特老师的语言指导,在教室内展开。换句话说,电影的表述方式对于哲学思想的表达极其关键,而这种表述恰恰对应了骆驼一狮子一孩子(成帧一去帧一重组帧画面)这一完整的去疆域化过程。

四、讨论与结论。

《末日哲学家》的三个实验过程恰好与上面所设定的哲学电影帧画面过程模型相吻合。在验证了骆驼、狮子和孩子三个阶段在形成哲学电影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日水《末日哲学家》也进一步展现了哲学电影去疆域化过程的其他方面。

虽说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是以帧画面的重组过程为主体,但是电影中的其他处理手法同样有助于去疆域化进程的推进。正如利文斯顿所认为的“明确的电影风格设备或模式的呈现类别通常都包括影片剪辑或编辑、摄像机运动和选择聚焦镜头、配乐与移动影像之间的配合”。这些手法的使用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哲学电影自身所具有的拆解力量和动能。一是剪辑技巧。可以通过对佩特拉打开和关闭防空洞大门的拍摄得到很好的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能够展示佩特拉在防空洞内很失望的心理活动的手法。二是编辑。可以轻松地通过使用旁白的办法呈现出齐普思的大团圆结局,因为他的故事就是作为那次思想实验结尾的补充。三是摄像机运动和选择聚焦镜头模式。这一技术被运用到描绘吉米特试图拿起枪的场景,因为该场景中詹姆斯躲在后面盯着吉米特,而摄影机的角度则在二者之后,就像同时盯着二者。四是配乐与移动影像之间的配合。这可以通过第三轮实验中学生们在防空洞内的剧情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配乐与移动影像的使用,展现出一年间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哲学家的论文篇十

农夫不解地问哲学家:您每天不是读书,就是伏案写作,难道不觉得辛苦吗?哲学家说:因为我有事业心,所以不觉得辛苦。

农夫又问:什么是事业心?哲学家想了想,说:我们不如来做个试验吧。只要你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一做,就知道什么叫事业心了。农夫点头答应。

哲学家接着说:请将你的左手握成拳状,往前伸直,然后将右手也握成拳状,高高举起。接着迈步向前,每走两步后,将左手往两边摆动一下,然后再走两步,将举起的右手放下,又举起。就这样,一直重复着这些动作,并且转圈。

虽然农夫不明白哲学家为什么要他做这些动作,但他还是照做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农夫受不了了。哲学家问:感觉怎么样?农夫说:受不了,太辛苦了!

哲学家笑着问:请问,你会耕田吗?

农夫说:笑话,我是一个农夫,耕田是我的工作,我要是连田都不会耕,那还叫农夫吗?

哲学家说:你能将你平时耕田时的动作,在这里示范一下吗?农夫毫不犹豫地做起了耕田时的动作。只见他左手握成拳状,往前伸直,然后将右手也握成拳状,高高举起。接着迈步向前,每走两步后,将左手往两边摆动一下,然后再走两步,将举起的右手放下农夫惊奇地发现,他做的动作,与哲学家半个小时前让他做的动作一样。

哲学家笑了,问:你耕田的`时候,觉得辛苦吗?

农夫说:不但不觉得辛苦,还觉得很愉快。

哲学家又问:都是相同的动作,一个觉得辛苦,另一个却不觉得辛苦,那是因为什么?

农夫答:因为在耕田时,我心里想着丰收,所以不觉得辛苦。而刚才,我在做您让我做的动作时,心里什么也没想,所以觉得辛苦!

哲学家拍手道:这就是事业心。因为你心里有了追求,所以长年累月做相同的事情不觉得辛苦!

哲学家的论文篇十一

《末日哲学家》的三个实验过程恰好与上面所设定的哲学电影帧画面过程模型相吻合。在验证了骆驼、狮子和孩子三个阶段在形成哲学电影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日水《末日哲学家》也进一步展现了哲学电影去疆域化过程的其他方面。

虽说哲学电影的去疆域化是以帧画面的重组过程为主体,但是电影中的其他处理手法同样有助于去疆域化进程的推进。正如利文斯顿所认为的“明确的电影风格设备或模式的呈现类别通常都包括影片剪辑或编辑、摄像机运动和选择聚焦镜头、配乐与移动影像之间的配合”。这些手法的使用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哲学电影自身所具有的拆解力量和动能。一是剪辑技巧。可以通过对佩特拉打开和关闭防空洞大门的拍摄得到很好的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能够展示佩特拉在防空洞内很失望的心理活动的手法。二是编辑。可以轻松地通过使用旁白的办法呈现出齐普思的大团圆结局,因为他的故事就是作为那次思想实验结尾的补充。三是摄像机运动和选择聚焦镜头模式。这一技术被运用到描绘吉米特试图拿起枪的场景,因为该场景中詹姆斯躲在后面盯着吉米特,而摄影机的角度则在二者之后,就像同时盯着二者。四是配乐与移动影像之间的配合。这可以通过第三轮实验中学生们在防空洞内的剧情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配乐与移动影像的使用,展现出一年间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