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2 20:50:16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总结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改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定期练习、反思和修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些总结范文包含了各种领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一
台湾省,简称“台湾省”设置”,台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会和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临东海,南临巴什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
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台湾问题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研究》。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一、台湾问题的形成。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三、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政策的新特点。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四、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五、结语。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海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军事的损失,更有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义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势头并使之不可逆转。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台湾也不是任何外国的“保护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祖国统一之日也是祖国强盛之时,但这一美好的结局要求中华民族子孙付出智慧和汗水。发展经济、抓紧备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也是和平统一唯一的希望。眼下正需要全民同心协力,以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锐进精神来激励自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努力,“台独”不会成功,中国将走向富强。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告台湾同胞书》。
2.《中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3.《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5.《国家统一纲领》。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困境。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二、我们的对策。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三、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二
许多台湾学者认为,两岸数十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冲突,使得两岸政治谈判的社会信任基础相当薄弱。有人甚至断言,海峡两岸之间没有支持政治谈判的社会信任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正文】: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
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海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军事的损失,更有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义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势头并使之不可逆转。
【结束语】: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台湾也不是任何外国的“保护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祖国统一之日也是祖国强盛之时,但这一美好的结局要求中华民族子孙付出智慧和汗水。发展经济、抓紧备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也是和平统一唯一的希望。眼下正需要全民同心协力,以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锐进精神来激励自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努力,“台独”不会成功,中国将走向富强。两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告台湾同胞书》。
2.《中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3.《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5.《国家统一纲领》。
论台湾问题产生原因及未来的发展。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国家的统一,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处理台湾的问题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贯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原则,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从不损坏别国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同样,中国政府也要求各国政府不做损坏中国的利益,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正确处理和台湾的关系问题。
上面简单阐述了台湾问题主权性的毋庸置疑,但是台湾问题的发展一波三折。众所周知,不同阶段的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1949年,国民党势力退居大陆,两岸分离的局面就这样造成了,这就是台湾问题的起源,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高调介入,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阻挠我国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后来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美国又在后来诞生了一部《与台湾关系法》,所以美国始终是台湾问题发展过程中的外国干涉因素。只是在两蒋时期过后,台湾问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双方由法统之争转到了统独之争,也就是现在的局面。蒋经国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李登辉开始逐渐抛弃国民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并逐渐实行台独政策。李登辉当选后,便迅速开始走所谓台湾主体路线,强调所谓台湾本土化,所以,李登辉就是台独的教父和鼻祖。
在担任总统期间,李登辉大力支持并帮助台湾本土政党也是台独党民进党的发展,并确定了由陈水扁来继承自己的台独路线。陈水扁任职八年来频繁制造台独言行,较之李登辉更为猖狂,使得台独分裂行动不断升级,挑战大陆的底线,造成两岸关系严重紧张,严重影响到了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8年,国民党重返台湾政坛,马英九担任新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到目前为止,马英九的两岸政策的确可圈可点,他赞同九二共识,实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积极与大陆改善关系,并极力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总体而言,目前的两岸关系还算比较缓和。
以上是我关于台湾问题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的阐述,下面我谈一谈台湾问题未来会以什么方式解决以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台湾问题最终解决肯定是实现国家的统一,但为什么长时间保持一种不统不独,难以在近阶段解决呢?大概有这几个方面吧。
1、人均收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36元,大陆与台湾人民平均月收入比为1:3.3,考虑到年度差异,目前台湾人均收入水平是大陆的3.4倍。2、物价方面,台湾经济发达,上世纪80年代就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被称为东南亚的“四小龙”之一,台湾劳动力价格高,农副产品价格也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料也都是大陆的2倍以上。综上表明,台湾比大陆的人均月收入高4倍,物价水平高2倍,按实际购买能力,台湾的实际生活水平当是大陆的二倍。3、台湾的福利方面。其中教育、医保、社保都比较完善,我们大陆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在这些方面与台湾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从这些方面来看,台湾的生活水平较大陆好,所以台湾大多数民众走进了一个误区:不愿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与大陆的经济模式合并,希望保持现在的经济运行模式,不愿与大陆统一。
大约十年前,台湾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不过,近阶段的民意调查却告诉我们,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却比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要多一些,至于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台湾人的则占最少数。国民党治理台湾,一面推行极为成功彻底的反共教育,一面推行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本的学校教育,也就是冷战年代常说的“反共不反华,中共非中国”之政策。北京搞“文化大革命”时,台北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指责信奉马列主义的中共政权是“外来政权”。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才是代表中国人的政权。然而,曾几何时,台湾人民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因素表现有(1)李登辉主政后,解放动员戡乱时期,海外“台独”运动领导人物回到台湾加入反对党并借此宣扬其理念。
(2)1995年“江八点”讲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1996年台湾危机中共就向台湾发射导弹,文攻武吓让台湾热动怒。
(3)民进党执政后有步骤地推进“去中国化”政策。
(4)两岸长期的外交斗争和国际较劲,使台湾人民想突破重围,种种因素都使台湾民众的大陆归属感较弱。另外,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正好是一代人思想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当代台湾青年正是从那一时期成长来的,他们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都包含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青年是希望的一代,是推动台湾回归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来看,阻力重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交融性更加频繁,在大陆“西化”现象严重,文化侵略在大陆表现明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文化系统中渐渐褪色,而台湾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中华传统文化不变,至今使用的文字仍是传统的繁体字。我们知道大陆和台湾在文化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两地的文化有共同性,表面上文化认同感是相同的,有益于祖国的统一,但实质上由于大陆西化现象严重,台湾文化对中国文化更具有代表性,让台湾文化回归祖国大陆似乎存在着矛盾。
虽然台湾回归祖国困难重重,但台湾统一是必然的,台湾未来的发展一定需要大陆做其强大的后盾。统一是趋势。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共同的目标。当大陆和台湾面临共同的灾难时,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外国势力的阻挠,两岸的凝聚力便会发挥作用。假如真的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大陆和台湾必然会合作,共同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这便是台湾回归的一个契机。
3、台湾民众之所以归属感下降,在于目前中国大陆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不如台湾。只要大陆经济水平足够高,社会状况足够好,人民生活足够幸福,并且可以与外界力量抗衡,不受制于外部,台湾为什么不愿回来呢?4、台湾当前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很大一部分需要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倾斜。举例来说,我们知道台湾产品在大陆比比皆是,而在台湾几乎看不到大陆产品的影子。台湾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大陆。如果台湾真的与大陆分离,不利于台湾的发展,所以统一永远是潮流。
台湾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统一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所谓台湾问题,指的是从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和大陆政权的主权领土之争。台湾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必须要从历史角度去观察,不应以一时之得失,一隅之利弊匆忙断言。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原生力量,经济因素又是社会各方面确立的决定因素,所以本文将重点从经济的角度,并以香港澳门作对比,浅析两岸关系的发展。
香港1997年回归的时候,gdp占全国16%,到2014年只有3%,北上广深任一城市gdp总量都高于香港,回归18年基本没什么进步,于是很多香港人把这个问题怪罪到大陆身上。下面分析香港停滞不前到底要不要怪大陆。
再来说说澳门。我们会听说很多台湾人和香港人对大陆不满,但是几乎没有听过澳门有所抱怨,为什么呢?还是要回归到经济上来,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澳门政府财政收入的85.7%依靠的是博彩业,也就是赌博,这项权利是中央政府特许的,没有第二个地方,因此在澳门赌博是合法的,正是赌博行业造就了澳门的繁荣,所以澳门很感激大陆这一点;其次在澳门回归之前,社会治安很乱,白天警察管,晚上黑帮管,人民惶惶不可终日,回归之后治安问题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澳门离不开大陆游客造就的博彩业和旅游业,同时和大陆经济没有什么竞争,所以无论是澳门特区政府还是人民,对大陆更多感激之情。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只要大陆的经济不断继续发展,台湾回归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重点要考虑的不是什么时候回归,而是在什么条件下回归,怎样的条件下回归对大陆最有利。首先这是我对比香港和台湾的原因,香港回归大陆后,保留着英国人留下的那一套统治理念和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香港的发展,香港问题更多的是其内部的问题,但是很多港人归结原因在大陆身上,对大陆怨气很大,事实上大陆对于香港已经做了很多让步,给予财政补贴,小小的香港尚且如此,如今的台湾处在下坡路的拐点,倘若现在回归,将来台湾衰落,台人必定像如今的香港一样怨恨大陆,大陆为了维持政权统一,不得不抽14亿人的血去养活岛内的2300万人,并且给大陆带来更多的消耗,这样收回来的台湾是不稳定的,成本很高,那么大陆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下收复台湾呢?总结一句话就是,台湾现在还不够乱,不够惨,台湾需要自己把自己折腾得经济萧条、政治混乱、意识形态分裂,才会意识到自己更需要大陆,而不是大陆更需要台湾,到时台湾将会哭着喊着回来,重新成为中国的边陲小省,和别的省份地位相等,这样的时机才是最好的,成本最低,而且永绝后患,届时香港对大陆的态度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其次不得不说的是台湾回归对大陆意识形态的影响,前苏联的前车之鉴不远,意识形态分裂是国家衰败和分裂的开始,中国人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台湾的回归将是一个反面教材,台湾走了邪路、朝鲜走了老路,台湾的回归将更加鉴定中国人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几十年的意识形态之争将被终结。
综合上述两点,台湾回归是一个两头吃的问题,根本的解决在与大陆自己的强盛,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是解决内部过剩产能和去杠杆问题,发展新的能源,改变经济结构,只要大陆能度过这一关,台湾最好的收回时机已经不远。
内容提要: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有国际背景的国内问题,由于台湾当局的挑衅和港澳的相继回归,台湾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陆对台湾挑衅的现有回应模式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路应当提出以50年作为两岸统一的时间表,分两阶段解决,第一阶段以政治压力为主,军事威慑和舆论宣传为辅;第二阶段在和平统一的方式不可行的条件下,只能被迫考虑其它方式,但统一不能无限期拖延。
关键词:台湾问题统一一国两制军事威慑两岸关系。
作者简介: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台湾问题是一个国内问题,但又是带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的国内问题,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是有紧密联系的。考虑台湾问题不能不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一最核心的利益相联系,要从整个中国外交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
应当说,在海峡两岸的对峙中,大陆提出的许多善意的主张没有得到台湾善意的回应,相反,台湾当局却一再打破现状,一再挑起事端,先有李登辉1995年的美国之行,要为台湾当局开拓“外交空间”,1999年7月又有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引起两岸关系不断紧张,也使得台湾在向台独方向不断滑行。对台湾当局的这些挑衅,对台湾当局的分离主义的政策和倾向,大陆必须对此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必须显示大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力和决心。近年来大陆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陆对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言论的批判和针对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动进行的军事演习,在世人面前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强决心,有力地警告了台独分子,打击了台湾当局的嚣张气焰。
但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思考,李登辉的故意挑衅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李登辉近年玩的是一个手法,即老鼠戏猫和踩边线游戏。李登辉每次都是故意挑衅大陆,用一些分裂的言行刺激大陆,他的言行都包含着明显但又很狡猾的内容,可以被解读为明确的台独,但进行解释时又含糊地宣布两岸政策没有改变,让人觉得还是要与大陆进行统一的。前者向前迈一步,是踩危险线,后者是往回缩半步,一反一复,李登辉主导的台湾当局还是把台湾往台独方向拖前了不少。这其中也包含着李登辉的连环套:明里是为了捞选票,为稳住李登辉主导的国民党政权而显示其“勇敢”,用台湾话说是一种政治做秀。李登辉在1995年访问美国是做秀,在1996年的台湾大选中还起了一些作用;现在抛出特殊两国论,也明显是做秀,也是为了2000年的选举。但李登辉的做秀还有更大的阴谋,其一,就是要故意挑衅大陆,激怒大陆民众,刺激大陆,希望大陆在怒火中烧时做出过激的反应,激化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使美国卷入与大陆的冲突,台独分子好从中渔利;其二,就是消耗大陆,拖延大陆解决自己最主要的困难的时间,分散大陆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精力和时间,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受阻,延缓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其三,煽起台湾民众所谓大陆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以武力威胁和逼迫台湾的情绪,引起和加深两岸民意的敌对,破坏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推动台湾民众心绪向台独方向发展。
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根据这样一种赌徒心理在进行冒险和进行危险的游戏,在分裂的路上越走越远。1996年大陆对李登辉的批评和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并没有阻止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的发展,李登辉还照样当选总统,台湾当局领导人还继续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访,没有任何收敛,并导致1999年特殊两国论的出台;在特殊两国论遭到大陆的批判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后,台湾当局又一再表示决不收回两国论;李登辉还选择在这一时候在美国的《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再次表示坚持其两国论。大陆对台湾当局的挑衅的回应起什么作用也还难以估计。
面对李登辉这些挑衅手法,我们应当思考,作出什么样的回应会更有利祖国的统一的大业?有三点值得提出来进一步思考:
其一是关于台湾当局进行挑衅的方式与大陆回应方式的对应问题。
台湾当局为了造成国际轰动效应,不惜花巨金到美国和欧洲国家进行公交活动,以所谓私人身份出访外国,在国外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种分裂祖国的谬论,这些活动产生一定的恶劣的效应,一些对中国怀有图谋的国外势力也对其给予支持和同情;大陆对此则回应以长期的批判文章,并多次进行针对台湾当局的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一方面向国际宣示了中国保卫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但在效果上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用来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大陆进行攻击以制造国外公众对台湾当局的同情。从大陆的立场来看,这种回应似乎成本高效果太高。
其二是国内建设与反击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
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对大陆来说,只要台湾当局的挑衅还没有走到非要武力的程度,那么大陆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和繁荣和强大就应当始终是最根本的核心利益。现在我们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内外所瞩目,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世界前例,但下岗人数增多,国企改革难度大,反贪污腐败面临如此艰巨任务,经济紧缩,外国投资减少,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哪一个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强根固本的大事。在这样的时刻似乎不宜急于把现代化建设放一边而太过于突出国家统一问题的紧迫性。
其三是大陆回应的现有模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最初的较显著的效果?
我们在指出大陆对台回应模式产生的积极作用时也要看到,大陆对台方略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台湾当局并不因此而收敛其台独倾向,反而一再对大陆的善意采取挑衅,现在,台湾当局和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还未了,又有人提出什么“台湾新生论”的观点。可以预料,今后台湾当局的什么登辉们会不断地在分离的路上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会有各种谬论出笼,使台湾在台独的方向走得更远。
应当说,大陆回应模式在第一次第二次产生的效果还是很重要的很显著的。但1996年大陆对李登辉的批评和针对台湾的军事演习,并没有阻止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的发展,李登辉还照样当选总统,台湾当局领导人还继续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出访,没有任何收敛,并导致1999年特殊两国论的出台;在此谬论出台后,大陆仍以大批判+军事演习回应之,希望借此使其收回两国论,但看来大陆也再次难以达到目标,台湾当局一再表示决不收回两国论。
所以,现在大陆实在有必要反思对台方略。拥有12亿人口的大陆,在国际上是代表整个国家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的许多事务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却要被一个象李登辉这样一个地方当局领导人的举动所影响,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的形象不相称。
其实,对台湾当局的挑衅言论,一定的有份量的正面的批判文章是必要的,但大批判从根本上说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希望他收回特殊两国论恐怕也是对牛弹琴;对李登辉这样的拿台湾人民的福利作赌注的的顽固的分裂分子,保持一定的军事威慑是必要的,但每次都以规模较大军事演习作为回应恐怕也不对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喊打声在大陆逐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大陆也应克制台湾问题上的急躁情绪,现在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并不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大陆在与海峡两岸的关系的举动,也应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在与台湾当局的周旋中,在处理台湾事务方面,也要树立这样的形象。
在统一台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中国一定要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基本原则,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这首先是指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在中国,中国在始终坚持和平统一的大原则时不放弃最后使用武力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台湾是一个带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的特殊的国内问题,对中美两国和亚太局势乃至于世界和平都有重大影响。台湾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正是因为外部势力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台湾事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这就产生了两个使用武力的前提:
第一,在国内和平方式的潜力没有用尽之前,决不要轻言“打“字。现在海峡两岸可以说还没有进入到实际进入政治谈判的阶段,台湾当局一再提出所谓双方政治实体的对等谈判等进行政治谈判的前提,为政治谈判设置障碍。
其实,大陆提出的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的主张,其实是包括着和平统一的许多可能性的。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设想,它在港澳的实施证明这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而且,一国两制的思想首先运用于港澳但又不局限于港澳模式。一国两制思想还会在实践中产生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所以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一国两制和一个中国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的思路,但思考问题时思路要更广阔一些。甚至一国三制的设想也是可以考虑的。当然这里的一国三制是指国家形式和国家制度,而不是指根本的社会制度。
第二,在考虑动武之前,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国际影响。这首先是指大陆最后对台湾动武除了国家主权和内政问题等根本的依据外,还必须考虑最大限度的合理合情。如果台湾当局仅以分裂言论或其他一些小动作挑衅大陆就实施武力解决,恐怕不是最好的方案。
这里值得考虑的就是中东和谈进程的例子。当矛盾的双方在和平谈判上陷于僵局时,外部的善意中立卷入可能会对打破僵局有利。当然,中东和谈与台湾问题有不可比性,就是前者实际上两个国际主体之间的谈判,而台湾问题则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两方的谈判,但两者的共同性是都由于大国的卷入而复杂化。就这一点而言,也许中东和谈进程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台湾海峡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差得太远,台湾当局不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要打破这种僵局如果没有外部的善意中立进行调解恐怕难度太大。
所以,我们以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也要使用一切方法,其中既包括运用国内资源,也包括运用外部资源。任何方式,只要有利于和平统一台湾,都是可以采用的,不必太拘泥于某些原则。
同时,要从被动接受外国强加于中国的对台湾问题的消积影响,转变为争取外国对和平统一台湾进程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应当把台湾问题上的外部因素外部势力和外部影响,以是否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是否有利于台湾和平统一为标准,区分为对华友好的,敌对、恶意和怀有不轨图谋的,中立的和善意的三种;中国也应当以此为标准把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的立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把争取外部介入的主动权完全让给台湾当局,而大陆只是对台湾在国际上的攻势做出被动地反击、拒绝和说“不”。
从美国已经卷入,从台湾当局积极地让那些对台可能有利的势力的卷入的图谋和行动看,我们似乎不应简单地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由把所有的外国因素完全加以拒绝(要拒绝也拒绝不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当不惧怕外部因素已经深深地卷入台湾问题这种复杂的局势。
现在台湾问题的复杂化是对台湾当局有利,中国作为大国,不妨让它更复杂一些,使这种更复杂化的台湾局势变得不完全对台湾当局有利。
既然台湾问题并不因中国宣布它是一个内政,任何外国不应进行以干涉而使外部因素消失,既然台湾并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总想把更多的有利于台湾的外部因素引入其间,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考虑修改一下游戏规则呢?过去我们总因为台湾让外部势力卷入而担心,为什么我们大陆不能改变立场、让那些有利于我们,有利于台湾和平统一的势力卷入而让台湾当局也对此担心呢?大陆作为全中国在国际上的代表,拥有比台湾更多的外部资源,应当有信心在外交战线上压倒台湾所谓“拓展国际空间”的攻势,使外部势力卷入台湾问题的总趋势变得对和平统一台湾有利。
中国应当从拒绝一切外部卷入转变为拒绝一切敌对和恶意的外部卷入,转变为争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台湾的外部势力的卷入,争取让那些支持台湾的外部势力转变为中立,从反对阻挠和平统一变为支持和平统一。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有过借用外部力量促进国内革命进程、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国内和平等目标的思想。孙中山曾谋求外国支持来进行反清革命;抗战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曾设想,从中国抗战的民族大义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利益出发,从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立场出发,成立由美国军队,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组成的统一指挥部,由美国将军担任司令官。
在所有影响台湾事务的外部因素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不仅已经干涉了台湾事务,而且卷入很深,是台湾统一的一个关键因素。既然如此,那么中国政府向美国表明中国政府和平统一台湾问题的严正立场并进一步交换有关的观点就是绝对有必要的。
现在人们都看到了美国可能军事卷入的前景。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向美国表示,中国人民将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任何外国的干涉都必将失败;另一方面,也不要认定美国一定会始终支持台湾当局。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是两面派,一方面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另一方面又压中国承诺不使用武力,同时还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是注重自己的利益的国家,支持台湾并不一定是美国最重大的利益,美国的利益在不同时期也是会有变化的,所以,中国也要以各种方式做美国的工作,试探美国在和平统一台湾问题上有没有可能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在必要时可以在不牺牲原则的条件下,在某些问题上做让步。中国政府可以向美国表示有条件不使用武力的承诺:只要台湾当局不宣布独立或采取独立的实际措施,只要外国不进一步军事卷入台湾局势,中国可在最近20—30年内不对台湾动武;同时,中国还要向美国表明中国重申以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台湾的立场,但中国也不可能无限期地拖延统一问题。
克林顿政府近几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多次表明三不立场,也表明美国政府并不完全是反对中国政府而支持台湾的。中国对克林顿政府在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坚持三不政策并批判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的立场是欢迎的,这也是中国政府争取改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敌意卷入的一种尝试。
美国是和平统一的关键,但不等于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中美两国的立场的协调上来,要开辟新的外部渠道。既然台湾局势事关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东亚不少国家既支持一个中国,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又关注台湾局势的和平解决的前景,不少国家既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又与台湾方面有较多的经济关系,所以,中国也可以邀请一些有意在台湾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政府或有影响的政治家,就和平统一问题做一些穿针引线的工作,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秘密进行。现在有报道说李登辉和台湾当局曾提出联合印日对抗中国,也表明台湾一直在做东亚国家的工作。
我认为,大陆在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上,要充分考虑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如现在大选后印尼的新领导人表示出重视发展中国与印尼关系的意向,中国可以在恢复中印两国关系上采取更积极的立场,最好能恢复到毛泽东--苏加诺时期两国兄弟般的睦邻关系。在与其他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时,也要有意识地从处理台湾问题统一的角度来思考。对日本也是这样。俄罗斯在中国和平统一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尤其不能低估。
欧洲也是应当考虑进来的一个因素。中东和谈的成功经验证明,欧洲中立国家从外部善意的参与和平谈判的进程可能对和谈的成功起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两岸关系中,大陆应改变对台工作的战略思路,打破那种台当局挑衅-大陆批判+演习---缓和---再挑衅---再批判+演习-再缓和的被动模式,打破台当局以金钱拉拢小国变节承认台湾---大陆与之断交,设法以经济援助使之承认大陆---台湾再拉---大陆再压的被动模式,变成大陆主动的大国模式。要从有理有利有节,合法合理合情,利大陆利台湾利东亚来考虑问题的解决。总的来说是要有时间表,要有明确的政治进程,要有政治军事压力,要考虑祖国统一的根本利益,但也要考虑大陆的现代化建设;以和为上,争取最好前景,但也做好最坏打算,做好两手准备。
大陆应宣布:在新中国建国100年以前以50年为最后期限分两阶段解决台湾统一问题(毛泽东在70年代曾经认为,台湾问题很复杂,没有100年解决不了)。
第二阶段从2025年到2049年,在和平谈判的潜力已经用尽而没有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大陆应宣布采用各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其中还包括和平方式,但对台进行封锁包围,另起炉灶成立台湾临时地方政府,考虑利用各种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并在建国100周年前完成中国再统一的伟大事业。
这种模式等于正式启动台湾统一进程,使台湾统一走上不归路,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不管台湾当局是否同意,大陆应当强拉硬拖把台湾推向统一轨道,而不是让台湾当局一步步把台湾拖向独立的道路,同时在第一阶段从现在的军事威慑、舆论批判为主的被动模式变为政治压力为主辅之以军事威慑主动模式。
第一阶段是和平为上,攻心为上,不战为上,双赢为上,是上上策,对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都是仁至义尽,做了大陆应当做的一切;第二阶段表明和平统一不等于不考虑非和平解决办法,不等于统一无限期拖延。虽然这会造成巨大损失,会带来流血牺牲,是下策,但为了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又而不得不为之。
在此同时,大陆还要宣布,台湾当局宣布独立,或操纵民意表决台湾独立,或通过金钱外交使“承认台湾独立”的国家超过一定数目等使台湾独立成为既成事实,使台湾独立走向不归路的任何行动在任何时候均应被视为自动对大陆宣战。
这种模式的主要之点就是以50年为统一进程的最高限度为政治目的,把舆论压力、政治压力与军事威慑结合起来,以政治压力为主体,以宣布启动统一的政治进程作为保持长期的政治压力的方式,以时间作为施加压力的主要手段,离设定的时间期限越近,压力越大,以政治压力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认真考虑政治统一问题;军事威慑要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正常的和长期的进程联系起来,一定规模的适度的军事演习要常规化例行进行;舆论宣传要以理服人,少批判多讲理,以争取台湾民心为主;新模式是以政治解决和平解决为先,但又不允许无限制拖延。
这样就把球抛到台湾一边,要和要打自行选择,大陆今后不再跟着台湾当局跑,一切以两条大限为界,对台湾的许多小动作和挑衅都不必太理睬。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有充分的自信心:只要大陆不承认台湾独立,台湾任何时候也不能独立;只要中国不承认台湾独立,任何大国也不能压服中国作出放弃统一台湾的决定;时间的延长虽然充满变数,但这种变化不一定对中国多么不利。台湾统一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但也实在没有理由太着急,目前也没有走到台湾独立不可逆的程度。
从今后,大陆的工作要把统一台湾问题提上日程,以此团结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图精励治,为这一伟大目标而奋斗。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三
台湾省,缩写为“ldquo设置”,台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和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北临东海,南临巴什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台湾问题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研究》。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四、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五、结语。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二、我们的对策。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三、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一、一国两制”。
台湾问题伴随着中国历史而长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中国,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美国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台湾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收回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更是迫切地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四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2.影响台湾问题的新因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
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五
台湾省,缩写为“ldquo设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北临东海,南临巴什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2.影响台湾问题的新因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
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六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七
台湾省,简称“台湾省”设置”,台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会和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临东海,南临巴什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
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去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二是“习朱会”。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2016年举行台湾“大选”前,蔡英文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其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维持两岸现状”,即“维系台海和平及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6月蔡英文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总结: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摘要: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之间的危机。一个中国,是中美共识的基础。和平统一,是中国的目标;不独不统,是美国的目标。为避免在双方不情愿的情况下因第三者挑动而误判发生军事冲突,中美正在并将继续就台湾问题以及其他国际危机管理交换政策,加强沟通。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两岸统一虽然任重道远,但两岸稳定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很难改变,并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台湾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个方面就是分离主义或者叫分裂势力。二次大战以后,成立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统一问题或者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分离主义加剧成为国际政治中显著的现象和问题。前不久,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也闹出了独立。分离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世界上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比如苏联解体后,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一转身就变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还有东帝汶,2002年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尽管前面提到的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的状况还不确定,但是冷战后南联盟解体之下也分成了克罗地亚、波黑等好几个国家。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这在二战后亚洲涌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比较突出,像20世纪50年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像越南也是,从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到1976年才完成国家统一,十几年间,经历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之,普遍地来讲,二战后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有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分离和统一这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趋势是国家的数量在增加。
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内战打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结果,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使得当时败逃到台湾岛的国民党存活了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内部出现了沿袭至目前的台湾和中国分裂的趋势,他们在寻找国际上的事件、趋势包括对原有国际条约的歪曲,并寻找一些台湾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还利用所谓的民主自决权,作为自己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合法理由。台湾内部分裂势力的恶性膨胀是造成台湾局势紧张的主因,当然其背后也有着国际政治势力的支持,主要就是美国的介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来说,就出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的问题。
那么,台独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用战争遏制?从目前来看,战争是手段之一,大陆方面现在也在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其他的都很难做。但军事手段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对中国大陆来说,所谓台独涉及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从中国内部来讲,海峡两岸之间的博弈有很多层次的问题,中国大陆近一段时间采取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多重措施: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加大经济贸易的往来,扩大两岸交流的渠道、方式,对台湾民众到大陆发展采取激励的措施。大陆利用这样的方式,迫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受到来自台湾内部的抵制。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上讲,通过外交的手段,如双边的、多边的各种活动,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至于说到两岸会不会爆发战争,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会,他的看法是战争会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他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台湾使用武力,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还能维持?因为背后有一个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存在。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根据,因为我们国家要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其实,就大陆的基本政策来说,无论是最后统一还是遏制台独都是争取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威慑手段自然是防止最坏情况出现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对所有的国家来说,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武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因此,我觉得那种完全没有使用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的说法,根据不够。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了,但很多人只是简单地把用军事手段解决理解为解放军几十万人打过海峡。其实,所谓用军事手段解决,本身就有好多种:军事威慑、军事封锁、局部的军事打击,等等。在当今时代,作战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像过去一般老百姓想象的,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样开着大船就过去了……再一个,随着我们国防力量的不断发展,使用军事手段解决也未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关键就看你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也没有说其国家经济就怎么样了。再比如,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吧,但是在战争开始大概半年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就回到经济上来了,朝鲜战争很快就局部化了。总之,战争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绝非简单的一加一减,而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力量、军事能力和指挥艺术,使用军事手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军事行动并不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建设陷入停滞,什么现代化也不能实现了。
台海危机背后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台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中美之间的危机。从历史的经验看,台湾问题长期延续下来,与美国介入国共内战有很大关系。如果1950年不是美国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也支持不了多久,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在冷战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支持蒋介石,包括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那时候还不是支持台独),主要是反对大陆,防止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的统一。到了冷战结束以后,我觉得一般地说美国支持台独有点太笼统,因为美国国内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但是美国的总体政策还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状况。所谓不统不独,也就是说既阻止中国大陆完成国家统一,也反对台独发展到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的状态。事实也是如此,历届美国政府都反对台湾内部极端的台独势力,包括一些主张和活动。同样,美国内部的确也有一些政治势力是支持台独的,并和台独勾结在一起。
那么,中美危机怎么处理?目前,中美两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双方的政策基于“一个中国”:1972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讲得非常清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美国对台独势力的发展也还是尽量采取遏制的态度,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但是,也应该看到双方的目标是有差异的:和平的方式对中国政府来说就是统一,但是美国只是在口头上讲,只要海峡两岸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美国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美国通过它的实际行动,包括对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对台湾承担所谓的安全义务,销售武器,等等,表明其实际上还是想维持两岸处于分离的不统不独的状态。这样,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危机:就是在台湾,特别是在台湾内部台独势力还在发展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因为台独势力的挑动,或者双方对台海地区形势的误判,或者对对方协同能力的误判,导致双方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个地区为什么被视为热点地区和高危险地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美两国已经不断就台湾问题交换政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对国际危机的管理进行交流、研究,其原因就是双方都看到了这样的危险:在双方都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第三者的挑动,对对方意图和决心的判断错误,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预先设计出有效地预防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措施?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在进行研究,两国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继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之后,最近两国国防部部长的热线也建立了,再加上两国频繁的政治交流,这种可能性在降低。这中间,有一个情况值得双方重视:因为意外发生军事冲突以后的管理,这也是对双方很严峻的考验。
无论是国际危机管理还是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国家都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相对而言,我们处理国际危机的经验比处理国内危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重视一些。这可能与国际危机的特殊性有关,国际危机比国内公共危机种类少一些,无非就是防止一般的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或者发生了军事冲突防止它扩大成更全面的战争。而国内公共危机就太复杂了,包括大规模的传染病像sars、今年南方的大雪灾,等等。有人认为,今年南方大雪灾,暴露出我们国家在必要的石油、电力、煤炭的储备上做得非常差,并且据此判断说,我们缺乏对台湾军事摊牌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能和台湾问题相比的,只能笼而统之地讲,我们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低。但是公共危机的种类太多了,要说南方雪灾严重也严重,但是死人的数量还不如1998年的洪灾多呢,实际上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算可以吧,所以做这种联想比较不太合适,我觉得差别太大了,太不是一类问题了。我想,如果台湾地区真的发生军事冲突绝不会存在没水没电的问题。
最后,关于台湾问题的未来,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未来稳定这个趋势是很难改变了,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现国家统一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总之,要维持两岸目前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觉得从目前来讲,台海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八
xxx县与好孩子集团,自去年4月29日在上海国际自行车展初次对接,到今年3月29日刘市长亲自带队前往上海促成该项目成功签约,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
期间xxx县主要领导先后5次前往好孩子集团进行对接洽谈,并通过电话、邮件、信函等方式联系沟通不下200余次。
(一)营造氛围,实施责任招商。
对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各单位招商引资工作情况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排队,年底严格兑现奖惩。
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压力传递下去,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抓项目、抓招商、抓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关心招商,个个热心招商”的浓厚氛围,进而使服务招商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县财政把300万元招商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切实为招商工作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宣传,扩大了我县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瞄准重点,实施敲门招商。
一是面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京津、上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集中精力,全力突破,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小团组式敲门招商,主动出击,走出去宣传xxx、推介xxx,邀请客商进来考察。
二是在每次敲门招商活动中定时间、定项目、定企业、定责任单位、定人员、定洽谈对象,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做到月月有招商活动,每个单位有招商任务,推介招商项目,寻找合作商机。
今年以来,全县外出敲门招商180余次,县领导带队先后赴台湾、江苏、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广东等地进行敲门招商30余次,效果明显。
成功促使江苏好孩子集团、xxx大尔投资有限公司、石家庄八五零电子有限公司、江苏安腾集团、天津玉泉工贸有限公司、武汉凯迪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成功落户,上海凤凰集团、江苏ab集团、霸州贝司克斯乐器有限公司、xxx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洽谈之中。
(三)发挥优势、实施产业招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xxx县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提升,同时自行车主导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水平,产业配套环境和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
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实现资源有效对接,我们以自行车产业、机械制造、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等为重点,瞄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瞄准世界500强、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展“产业招商”。
(四)借助平台、实施展会招商。
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充分利用知名大型企业、商会、协会云集的大好时机,加强与各类商会、协会的联络,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利用商会、协会人熟面广的优势开展各类活动,推介宣传xxx,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
(五)突出载体、实施以商招商。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招商载体作用,利用各种方式,调动企业的招商积极性,并帮助督促他们进行项目包装、外出寻求合资合作伙伴,或拉长产业链条,扩大规模,促其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并利用他们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捕捉关联企业的投资信息,引进资金和项目。
二是通过认真做好已引进客商的工作,将其作为xxx的名片和最好的广告,充分挖掘他们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让他们现身说法、推介xxx,介绍客商入驻。
三是为调动企业参与招商工作的积极性,选拔了6名对在支持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负责人担任招商局名誉副局长。
(六)优化环境、实施服务招商。
一是在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上,加大了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电力、供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合理划分园区产业功能,努力为外商打造优质的投资硬环境。
二是积极主动服务,对重大招商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式”跟踪服务,实行县领导分包责任制,严格落实已制定实施的投资优惠政策,加强跟踪管理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
三是建立健全了政府联系企业制度,定期走访沟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盈利,进而通过企业扩大宣传xxx的投资环境、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九
形势与政策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之一。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课程改革后,我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进行了调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一、一国两制”。
台湾问题伴随着中国历史而长生,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中国,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另外,台湾问题的产生以及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一些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在其间插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美国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台湾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收回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更是迫切地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一个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法领域内有两种重要的理论:构成说和宣告说。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宣告说达到自己“独立”的目的。本文作者从两种理论的缺陷说起提出了“折中混合说”,提出只有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要素,从而驳斥了台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台湾问题构成说宣告说国际法。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声言,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并非一个合法政府与一个叛乱团体的关系,或一个中央政府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关系。到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承其衣钵,更放出“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两岸关系由此进入紧张状态。对此,我想就自己学过的国际法知识对台湾问题进行试析。
台独分子在国际法上一直妄图为“台独”找到论据,为其行径披上合法的外衣。现在台独分子所持的所谓依据主要是1933年的《关于国家权力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简称《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国际法上承认理论中的“宣告说”。
针对以上说法,我想首先应指明的是,在现代国际法上,从来都没有对国家做出过统一的概念规定。而《蒙得维的亚公约》在第一条中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规定: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即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也只是一种简要的列举,在形式上对国家的一个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国家构成要素的基础,而非标准。
在国际法学界,不论是印度国际法学家兴戈兰尼,我国的国际学家王铁崖先生,还是《奥本海国际法》都承认“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即:主权是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甚至是根本属性。因为一个国际法上的国家,首先必须意味着独立,不依赖其他国家,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即使拥有了固定的人口,确定的土地和对外交往,一个傀儡政府始终都不会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国际主体。
如果一个政府或国家只有依靠外国的支持才能得以维系,那么,在他所控制的确定领土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因为它已经丧失了主权的独立这作为其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一点,在国际法的实践中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惯例。
就台湾而言,它拥有2200万的人口,其地区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台湾当局也已对台湾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也可以称得上有一个完整的政府虽然现阶段民进党台湾当局在民众中声望大减,同样现在还有二十六个国家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并与之建交台湾民众为此每年要付出高昂的所谓的友善费。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政府取代了旧政府即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国民党政府。并未在国际关系上增加一个新的国际成员,而是旧中国的延续,只是在阶级上,由一个新的阶级代替了另一个阶级。
差异,但是,同样的,台湾现存政府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同样不能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主体。主权是一个国家构成的第一属性,虽然台湾拥有《蒙得维的亚公约》中规定的国家构成的一定的人口,确定的领土,政府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国家构成的形式要素,但没有主权的存在,正如一个失去灵魂的人不能成其为人一样,台湾同样不会成为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国际法上的“宣告说”,我想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宣告说”认为,新的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现存国家的承认仅具有宣告或确认的性质。“宣告说”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对承认的法律后果估计不足。
承认是使一个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对外交往,成为一个独立、完全的国际法人格者必要前提。虽然在传统国际法上认为承认是一个国家单方的自主的行为,但在国际实践中只有得到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这个国家才能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活动。而承认的效果,在国际法上得到的一致是,承认国对被承认国的国内法律法令和司法裁决的效力及豁免权予以尊重。所以,依照“宣告说”,容易造成对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过早承认,给承认国在国际交往中带来不便和法律上或国际道义上的限制。
但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对于政府或国家承认这一问题,一直也都处于一种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惯例。完全采取“宣告说”抑或是完全采取“构成说”的情况甚至都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时期,各国根据本国利益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在国际法实践中,各国更多采纳的应是一种“折衷混合说”自己命名,知道很不恰当,但还未想到更贴切的名称:即一个政治实体成为自然国家取决于其构成国家的事实,但其成为国际法主体及完整国际法人格者,需为国际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承认。
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政治实体的出现,都不会只涉及到局部国家利益,更多的是全球利益,而对一个国家的承认,已不再是一个只涉及本国利益的单方行为,它必须考虑到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所以,在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后尚未得到承认前,他只是享有生存生活权,而不会享有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所享有的共同发展交流权及其平等交往权,即这个政治实体在国际法上限制性主体类比于国内法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对于后种权利,是一个主权国家才所能够享有的。
而针对台湾的现状,在国际社会中,绝大部分国家拒绝承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二十六个国家仍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的外交关系,但这些国家都缺乏国际影响力,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也不过是几千万,当然不能引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当然地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所以国际社会中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已明确地做出答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
综合以上,通过对国际法上的国际承认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台湾某些分裂势力在国际法中为“台独”寻找依据的做法是枉费心机的!
参考文献:
[1]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3]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
[4]肖佳灵.国际主权论.时事出版社.
[5]刘颖,吕国民.国际法资料选编.中信出版社.
摘要:台湾问题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台湾问题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深刻认识台独的本质,从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并且意识到“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台湾问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已经人为地分离了近60年,台独势力对大陆的丑化宣传,从文化上、传统上割断了两岸联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陆对台宣传存在政策性偏差,这些都使得两岸同胞产生了心理隔阂,和平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曲折性,使学生认清台独的本质,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自觉投身到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去。
台湾包括台湾岛及附近岛屿即台、澎、金、马等,陆地面积35961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00多万。绝大部分台湾居民的祖先来自祖国大陆,文化传统与大陆同一源流。台湾在先秦被称为“岛夷、夷洲、蓬莱”等;三国时称“夷州”,公元230年孙权曾派人率兵到台湾;隋炀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于1340年左右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明朝先将台湾称为小琉球,1620年后称为“台湾”,同样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在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台湾,164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并在台湾进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朽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从此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即使在这50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中、美、英三巨头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等在战后必须归还给中国。二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至此台湾在游离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分离状态。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地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无论台独分子如何狡辩、破坏,台湾与大陆系出同源,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而如今大陆与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统一,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所谓台独,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其本质是分裂祖国,谋求“台湾独立”。台独分子说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中出现的“台湾民主国”是其起源,事实上当时台湾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抛弃又不愿当亡国奴的情况下才自立为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就算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人民依然坚持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主国”的国号为“永清”就是明证,这与后来的台独运动非但毫无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台独源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一些不甘失败的日本少壮派分子与极少数卖国的台湾士绅相勾结,搞起了所谓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一分裂活动很快被国民政府镇压。20世纪80年代,李登辉通过伪装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在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得以继任。开始李登辉对外界还有所遮掩,但后来其台独倾向逐步显现,1999年抛出“两国论”彻底暴露其本来面目。李登辉是台独的总后台,在他的纵容支持下,民进党由小到大,最后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尤其是2004年获得连任之后,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独运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陈水扁先是承诺“四不一没有”,后来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谓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事端,疯狂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鼓吹一国论、两国论,搞所谓的制宪公投、正名运动、去中国化、去蒋化、废统终统,企图强行挤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叫嚣出台台独时间表、建立台湾共和国等。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挡的。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考虑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既要考虑到台湾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要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既要考虑到祖国统一是大趋势,又要保持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分裂,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祖国统一看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并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尽管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于祖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熏陶于相同的中华文明,因而海峡两岸人民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一国两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维护稳定、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是针对“台独”分子和国际上妄图分裂中国的反华势力的。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精神具体体现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潮流,充分照顾了各方利益,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不仅要正确认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认清台独的本质,还要以实际行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随着现代电脑网络的普及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与台湾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贡献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强大的祖国必定也是一个统一的祖国。
参考文献:
[1]莫绍深.关于《概论》课中“台湾问题”的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10.
[2]李曼.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杨华洋.“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3.
《台湾问题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研究》。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治互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是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为推进祖国统一,历代领导集体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中心都是以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为出发点。促进并推动台湾问题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政治互信的基础。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统一构想,由浅入深逐步从台湾历史、现行政策、两岸关系构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历史、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一、台湾问题的形成。
台湾问题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问题本身,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大国间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牵扯到多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内战结束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又遇到朝鲜战争和美国干预解放台湾而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1.台湾问题的历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退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及其所属的澎湖列岛归日本所有,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包括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签署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后,于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湾最终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退守台湾,为了最终实现统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战略储备,准备攻打台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了大陆攻打台湾的计划,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重心由东南战场迅速转移到东北战场,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
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外国势力的干预等等。台湾问题原本是中国内政问题,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其实质是阻止中国拓展利益维护其自身的大国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中国的政体不同,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意识形态之间本身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导致两个意识形态层面的自身的激战。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利益拓展点在沿海地区,冲出第一岛链是中国的现实目标,美国想要阻止中国在太平洋上获得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台湾问题,使中国利益无法拓宽和延伸,也为自己在太平洋上谋取经济利益做打算。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直接严重的干预中国内政,抑制中国的发展阻碍中国崛起,其真实意图是控制亚太地区防线的需要。
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虽然二战日本战败,将台湾归还中国,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结“台独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至此,日本的干预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症结所在。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日本是岛国其想要向亚洲大陆地区延伸,就必须依靠台湾。日本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台湾作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战略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图干涉台湾问题,是为日本经济的安全考虑,如果台湾回归中国,中国对日本的制约力必然会加大,这就会造成日本被动的接受中国给日本施加的压力,呈现出国际外交的紧张局势。
台湾问题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国内各种势力以其自身利益为由干涉台湾回归祖国,我们不允许“台独”势力的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企图分裂中国。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这六十多年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解决台湾,在不同历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毛泽东时期,主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主,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做出攻打金门的战略决策,最终攻打金门失利,其事实证明只靠单一陆军作战而无海军、空军的配合无法与美国支持下的台湾抗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没有建立好足够完整的军队配备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国内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内陆地区需要和平安定的内部环境发展经济,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目四纲”的对台政策,最终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时期,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实际为原则,以新的语言、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境界为导向,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政策选择,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现实路径,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政策的重大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主张”“四点意见”“四不”原则,一脉相承的继承并发扬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促进两岸和谈,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加强两岸经贸往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坚定性。刚柔并进地应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打击企图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为中国共产党在主张和平,加强中美合作,稳定台海局势,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台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在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向更高领域迈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高瞻远瞩,谋求中国和台湾地区未来的良好发展。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以和平发展的态势面临更多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历史证实,已不会太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首先,缩短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划定在2030―2035年之间,这一时间的确定,是大陆政治经济稳定时期,也是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确定表明不再继续容忍“台独”势力玩阴谋,也表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中不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对台湾的一次讲话中,充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也在讲话中等同于设定了路线图――突破搁置争议、先经济后政治的思维模式,将解决台湾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虑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曾经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上层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来占有很大的优势。那么此次,将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作为关注点,照顾弱势群体,关注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作为最终目的,充分扩大了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了民众支持。
最后,向台湾人民表达心声,切入民族情感,促进多交流,多来往。从民族情怀谈起,在理解台湾历史过程中发展两岸关系,增进台、中友好交流,将民族情感融入台湾历史之中,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将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化解台湾人民同大陆之间的矛盾,鼓励青少年多来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促进两岸互信,增强凝聚力。
四、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过去的六十多年两岸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坚持“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可靠保证。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主要从民族情感、共同打击外部势力,以及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等措施来真诚交流,促进两岸交流互通更顺畅。
1.促进文化互通,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决台湾问题,首先从民众的情感归宿入手,只有台湾民众的认可,血脉贯通,祖国统一才有希望。增强民族的、和谐的、大众的情感纽带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
2.共同打击外部势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打击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不允许任何分裂、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允许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来干扰中国民族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3.将大陆政策惠及台湾民众,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大陆对台的惠民政策,能够给两岸的发展增添动力,为两岸发展增温,继而争取台湾大多数民意的支持。为争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国能够尽快统一,大陆和台湾签署了有关两岸经济、民生、社会等十二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对接,使两岸迈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五、结语。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两岸关系的维系将会进入新的领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是其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大陆也应尽快完善时间表,落实现有工作,促进交流、沟通和政策的制定,将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丽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齐向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01.
[3]李刚.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朱芳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进的历史追述与启示[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新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
[6]任惠兰.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王在希.论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韩春霞.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摘要: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国家,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作为中美关系谈话中,台湾问题一直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从建国以来,台湾问题的起起伏伏不断影响着两国关系,本篇文章将以讲述这几次起伏的过程和分析这几次起伏的原因切入点分析新中国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美三次联合公报《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关系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逃至台湾,为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埋下伏笔。对于想要“重返亚洲”和迫切希望制约苏联的美国来说,台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蒋介石败退,美国国务远东会议上得出中共的军队将攻占台湾的结论,使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的转变。在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承当义务”、“美国不会卷入台湾[1]”,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关于台湾的声明》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之心。”这表明了美国是“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无意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2]台湾被美国列为了“不管区”。对于这此美国放弃台湾,有着诸多的原因:第一,代价的考虑,在蒋介石政府即将被打败时,美国其实主要面临就是出不出兵的问题。出兵,就免不了与中共的军队进行正面的冲突和对抗,且长期卷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而如果要保证胜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军援并且要动用到美国的军队,而这样大量的投资是美国不愿意的,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军方代表时表示:“还没有人会认为台湾在战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丧失,真的会打断美国队的防线。所以美国不值得为台湾这么高的代价。”[3]第二,配合新亚洲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争取与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特别是要加强日本和菲律宾为首的国家防务,用来抵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蔓延。美国为了保证想要局势,首先,就不能过多的染指台湾问题,这种行为会造成亚太地区小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国成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被逐出大陆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大为下跌,如果这是的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话,于美国来说不利。第三,苏联问题,中苏交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这对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有着重大的威胁。艾奇逊也提出国关于分离中苏的看法:“美国应该利用苏联在满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国人民的“领土首付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美国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引向美国,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作出一点高姿态。”这些都促使美国“弃台”。
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打破了美国幻想,加之台湾海峡的气候使中共军队不能及时的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随后“放蒋出笼”、《共同防御条约》,都显示美国对于台湾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鲜战争爆发后,迫使了美国美国重新对远东战略进行考虑,加之社会主义“铁幕”的出现,促使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全球战略。[4]第二点,“不沉的航空母舰”论指出:只要台湾落入中共之手,那么台湾一定会成为苏联海军和空军基地,这显然对美国极为不利。第三点,在朝鲜战争的拖延,使美国进退两难,这促使“放蒋出笼”政策的出台。但实际上这种“放蒋出笼”政策位的不是要蒋介石反攻,而是“以攻为守”,确保台湾。第四点,《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美国不得不重新规划对于苏联的牵制方式,美国希望台湾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一道,成为西太平洋上的防线,《共同防御条约》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两极格局的逐渐打破和多极格局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的失败;中苏分裂;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衰疲。这些都促使着美国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报》。在上海公报中强调,只有一个中国,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他国不得干预,要求美国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在《中美建国公报》中,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美方则希望保持同台湾的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报》中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国”的问题,也就美国对台出售武器的问题进行相关规定。而在这一时期,台湾就被美国“冷落”了不少,“毁约”、“断交”、“撤军”、在联合国被驱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华制苏”[5]可以说这些公报,特别《八一七公报》就是冷战的产物。但在三个月后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台湾再次被美国拾起,台湾问题逐渐尖锐,接下来的克林顿总统的对台调整政策、李登辉访美和布什总统的“中国威胁论”,美台的关系都一直加强。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战略的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国当心中国会迅速的占据亚洲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则是霸权主义的施行者,而中国以反霸权主义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台湾和中国周围对中国进行限制:用日本牵制中国,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用东盟牵制中国南海。三、美国长期的对台投资,使台湾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该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作为一个很好的市场和亚洲的立足点,使美国爱不释手。
如今的中美关系友好促进的双方的发展,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一支是所有中华民族的心头的一个坎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湾问题也会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步步的到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始终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所有作为的“一中一台”不顺应历史潮流,定会被扼杀,统一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福昌,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国青年出版社,74.
[2]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骏,主编.当代台湾[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5]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浅析解决台湾问题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应立足于内政性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之下,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对策。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台湾问题”的形成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因为美国等国的反华政策,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将如何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
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推行的是“接触”加“抑制”政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绝不是为了台湾,而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政治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日益感到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其防范与遏制的重点目标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移到中国身上来,而台湾问题当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力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关系,控制海峡两岸局势来阻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维持亚太地区目前的战略均势,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在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军事上,台湾海峡是美国在亚洲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台湾可以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力量时的补给、休整地。而如果中国统一,美国失去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对它的军事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台湾是中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岛屿,海峡两岸的分离有助于限制中国海权的发展。战时通过控制台湾海峡,可以切断中国与海南舰队的衔接。第三,中国东南地区是经济重镇,台湾距离中国东南地区很近,美国控制台湾,可以对东南沿海构成巨大威胁。
迄今为止,美国巧妙利用各方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台海战略。它从大陆和台湾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它公开宣称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甚至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它又暗地里怂恿台独势力,从对台军售中获取巨额利润。美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台湾的战略牵制作用,企图遏制中国,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另外,同样处于美国保护伞下的日本也积极参与台湾问题。由于中日两国历史的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日本必然积极参与台湾问题,它最希望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因素使和平统一台湾更加复杂化和困难。
(二)台湾当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台湾现在有完整的“国家”架构,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其下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院,这五个院之下又有许多部委;除立法院,还有国民代表大会;军队也是中央政府的建制,设有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法院和监察院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养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失去现有的统治地位,从而失去权利和利益。因此,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抵制“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
由于台湾和大陆目前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两岸暂时维持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因为两岸隔绝的时间太长,以及台湾当局长期对大陆刻意的歪曲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不深,心存疑虑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台湾人民有过两次痛苦的殖民回忆。一次是甲午战败,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使他们受到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另一次是台湾光复后,台湾人民满怀希望和欣喜,但迎来的却是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高压统治,令人大失所望。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最后遭到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于这种任人宰割的痛苦经历,台湾人民一直盼望当家作主。而现在台湾实行的“总统”直选满足了他们多年的愿望,所以大部分台湾民众不希望改变现状。
其次,现实原因。台湾的一些“台独分子”,在感觉到“政治台独”是死胡同后,就试图走“文化台独”这条路,采取以“台语”取代汉语,削减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等手段,影响岛内二、三代青年台胞,以割断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削弱和淡化青年台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大陆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所造成的一些台商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问题,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台胞对统一后的前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
二、我们的对策。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由法理“一个中国”与分裂的中国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台湾问题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今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祖国统一模式仍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之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一)国际上,促使中美关系平稳发展,使台湾当局和日本失去靠山。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美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稳定中美关系大局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则把开拓中国市场看作是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作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并把抢先占有中国市场作为美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战略重点之一。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前景将不可估量。无论是美国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决不会把自己拴在“台独”的战车上,为“台独”分子流血卖命,决不会为了“台独”而丢掉大陆市场。
(二)国内,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及民族凝聚力。
逆差。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对台湾有能力大有作为。其次,军事上,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台海地区达到与美日军事势力的平衡。目前如果单独和台湾比,大陆的军事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关键在于我们要考虑美国和日本因素。如果把美日和台湾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大陆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军备建设。
另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和人心向背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我们能靠“小米加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和装备精良的美国达成平手。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果不允许台湾独立,那台湾独立会比登天还难!
(三)做好对台工作。
一方面,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技术人员达40多万人,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500多名,在大陆定居的台胞有3万多人。两岸日益密切的广泛交流为我们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提供了空前的机会。台湾与大陆有着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同根、同宗、同源、同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维系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继续做好台湾同胞的工作。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拥护祖国统一,我们都坚持同他们的联系,达到瓦解“台独”势力、争取“观望”民众、扩大“统一”力量,实现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
另一方面,坚决遏制台独。台独不等于台湾,台独分子不等于台湾人民。对台独势力决不能姑息容忍,要坚决打击和消灭。这方面我们国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非常好的举措,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台独行为的违法性。真有台独分子敢踩红线,我们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我想这其实很简单:台独之日就是统一台湾之时!中国高层早就在几年前说过:奥运会对于中国就像“锦上添花”,锦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花啊?台独分子真要敢触犯底线,那我们武力统一就有理有据,任何外国的介入就是侵略中国。
三、结语。
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是中美日三国的博弈中中国胜利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统一台湾的时间表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的军事实力上去了,我们就有能力控制台海局势;只要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能处理好统一后的治理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两岸的分歧一定会越来越小,外部条件一定会越来越有利于和平统一,台独势力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压制,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一定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十
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不同层次,职责明确。各单位招商工作1月份通报,第一季度排队,年终严格兑现奖惩。切实转嫁招商引资压力,充分调动全县关注项目、关注投资、关注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关心投资、人人热心投资”的浓厚氛围,服务投资意识进一步增强。县财政将300万元的招商引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有效地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保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扩大我县的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针对重点,实施敲门招商。
一是以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小群体敲门招商,主动走出去宣传xxx,推广xxx,邀请客户进来考察。第二,在每一次敲门,我们设定时间、项目、企业、责任单位、人员、谈判对象,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这样每个月都会有招商活动,每个单位都会有招商任务,介绍招商项目,寻找合作机会。
今年以来,全县外出敲门招商180多次,县领导去台湾省、江苏、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广东等地敲门招商30多次,成效明显。江苏好孩子集团、xxx达尔投资有限公司、石家庄850电子有限公司、江苏安腾集团、天津玉泉工贸有限公司、武汉凯蒂集团等龙头企业已成功入驻,上海凤凰集团、江苏ab集团、霸州北科思乐器有限公司、xxx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正在紧张洽谈中。
(3)发挥优势,实施产业招商。
经过几年的发展,xxx县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自行车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水平,产业支撑环境和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为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我们重点发展自行车产业、机械制造、城市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瞄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高标准开展“产业招商”。
(四)利用平台实施展会招商。
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充分利用汇聚知名大企业、商会、协会的绝佳机会,加强与各商会、协会的联络,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利用商会、协会的广泛熟悉开展各种活动,宣传xxx,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
(五)突出载体,实施企业投资。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帮助督促企业进行项目打包,走出去寻找合资伙伴,或者拉长产业链,扩大规模,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上品、上规模、上水平。并利用其信息和多种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捕捉关联企业的投资信息,引进资金和项目。第二,通过做好引进商家,把他们作为xxx的名片和最好的广告,充分挖掘他们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让他们展示自己,推荐xxx,介绍商家入驻。第三,为了调动企业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选择了6位对支持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有突出影响的企业领导担任招商局名誉副局长。
(6)优化环境,实施服务投资。
一是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交通、电力、供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合理划分园区产业功能,努力为外商创造优质投资硬环境。二是主动为重大投资项目提供“保姆式”跟踪服务,落实县领导分包责任制,严格执行已制定实施的投资优惠政策,加强跟踪管理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系制度,定期走访沟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有效解决问题,促进盈利,进而通过企业扩大xxx投资环境和政策的宣传。
三。启示。
(a)领导层的关注是做好吸引投资工作的重要先决条件。
领导重视是把所有工作做好的前提,招商也是。领导的参与,方便了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使得招商引资更加方便快捷。在引进好孩子的过程中,市县领导和相关部门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市长刘大群亲自带领相关部门到好孩子集团对接洽谈,为项目顺利签约做出了贡献。县委、县政府甚至将其视为全县“第一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并指定专人负责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全程代表,全方位服务。
(二)项目的充分准备是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
没有好的项目,就吸引不了大资金;没有科学包装的项目,对投资者不会有任何吸引力。为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增强项目推广和招商的可操作性,确保项目在招商过程中能够获得、提出和讨论,必须认真结合行业优势和特点,根据行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认真规划招商项目,进行认真的调查、规划和论证。与凯蒂集团谈判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在xxx县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项目顺利签约。
(三)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做好招商引资的有效途径。
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带来大量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理念,甚至可以带来一批相关的项目,带动一个行业,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因此,要把引进战略投资者放在首位,以主导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重点,以引进战略投资企业为重点,大力加强与大型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4)环境建设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基础。
优秀的投资环境能有效提升招商竞争力。在交通日益发达、信息更加畅通的今天,除了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产业优势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区域发展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软环境的竞争。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对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建立一支懂招商、爱招商的专职队伍是招商的保障。
成败的关键在于人。通过组织招商专项培训,对专职招商人员进行招商技能、知识、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整体招商能力和素质,打造一批熟悉xx优势、懂得推广宣传、能热情介绍、能帮助搭建的专业招商团队。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方法,高效推广,吸引人才。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篇十一
当国旗冉冉升起,百年壮阔的场景犹在眼前,书记铿锵的讲话仍在回响!
党,是冉冉升起的旭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将可爱的中国照亮!党,是高高飘扬的旗帜,昭示信念、指明方向,为可爱的中国领航!
百年前,嘉兴红船上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全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艰难求索,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华民族创造了百年辉煌,实现了千年梦想。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回望百年风雨如晦,遍地英雄下夕烟,先人在经历痛苦、煎熬、绝望中抵达信仰。放眼今朝大地飞歌,东方风来满眼春。前辈在忠诚担当、奉献贡献中抵达信仰。这信仰遍布中华大地,引领新的百年在新时代启航。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我们幸运地赶上了这个新时代,新时代幸运地拥有了我们。前人拥抱沧桑,后人承启辉煌,我们怎能懈怠!大潮奔涌,船行中流,浪遏飞舟中,我希望有一朵浪花,来自我的木桨。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做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们要积极响应书记的伟大号召,时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勇敢地担当起祖国未来的先锋和中坚,用热血和青春挺直胸膛,以少年意气,汇众人之力,紧跟飘扬的党旗,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一百年风雨无阻成就中国一梦,五千年华夏民族喜看今朝腾飞!百年仍是少年!壮哉我少年中国,美哉我中国少年!生逢盛世,吾当不负盛世。新的百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同心向党,奔赴远方!我们要以心中的荣光,青春的辉煌,厚实的肩膀,撑起科技强国的民族脊梁!今天,我们对党庄严承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生活需要自信初二范文(精选12篇)
- 公司宣传文章范文企业宣传稿件怎么写 企业宣传稿题目(6篇)
- 职工受雇劳动合同(汇总13篇)
- 2023年运营年度总结报告范本(汇总9篇)
- 最新学生会纪检部工作总结纪检部工作总结范本(实用20篇)
- 最新建筑方案设计范文范本(精选11篇)
- 处分的通报范文范本(模板10篇)
- 时间读流浪汉与时光老人有感简短(大全17篇)
- 学习共产党党史心得体会(实用17篇)
- 土木工程论文参考范文通用(优质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