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25:45 页码:14
2023年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通用12篇)
2023-11-19 05:25:45    小编:ZTFB

深入总结我们的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梳理并整理好自己的思路,确保条理清晰。以下是专家对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一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这里说的”多写“是指多做读书笔记.他做读书笔记,坚持不辍,内容广泛而精要,形式活泼而多样,确实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楷模.

1.摘录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可增大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一本,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长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

2.符号式。

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这些符合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

3.批注式。

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论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论.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真是言简意赅,鞭辟入显.

4.日记式。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5.纠谬式。

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

6.评荐式。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为“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断.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二

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怎样用最少的时间把新知识学到手?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谈了他长期坚持的两条学习原则:第一条原则是:对所有知识不要背,除了外文之外,什么也不要背.下课后只想一想今天讲了一个什么题目,一个题目分哪几个内容,每个问题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结论是什么.大考前从头到尾回想一下,把次要的东西删掉,留下你认为主要的东西.第二原则是:在学习中学会抓全局、抓重点.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踏步地前进.从全面来了解局部的困难是很容易解决的.钱伟长教授说,他一辈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坚持下来,收到了他自己满意的效果.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三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已厌倦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一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怯声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你呢,我的朋友,你是看似强硬,但遭遇痛苦和逆境后畏缩了,变软弱了,失去了力量的胡萝卜吗?你是内心原本可塑的鸡蛋吗?你先是个性情不定的人,但经过死亡、分手,离异或失业,是不是变得坚强了,变得倔强了?你的外壳看似从前,但你是不是因有了坚强的性格和内心而变得严厉强硬了?或者你像是咖啡豆吗?豆子改变了给它带来痛苦的开水,并在它达到华氏212度的高温时让它散发出香味。水最烫时,它的味道更好了。如果你像咖啡豆,你会在情况最糟糕时,变得有出息了,并使周围的情况变得更好。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四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的学习方法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密率:pi=355/113约率:pi=22/73.1415956)。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赞赏先泰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一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问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要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五

尼克松因“水门_事件”下台后,很长时间里闷闷不乐,导致不断感冒。那天早上,他去一家药店买药,老板递上药后说:“10美元25美分。”

尼克松翻遍了口袋,也只有10美元,于是不好意思地说:“出来得急,只带了这么多。”

老板接过10美元,说道:“药你拿去吧,治病要紧。”

尼克松说:“咱俩又不认识,你就不怕我忘了还钱?”

老板说:“忘了就忘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尼克松道了谢,便离去了。

经过一星期用药,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他还是有点儿不舒服,尼克松又去那家药店买药。老板给他拿了药,说:“10美元25美分。”并未提起上次欠的25美分。

尼克松将这次药款连同上次欠的25美分,一并递给老板。老板却微笑着问他:“你怎么多给了啊?”

尼克松说:“上次还欠了25美分,你忘了?”

老板依然笑道:“你不提醒,我还真就忘了呢。”

尼克松说:“你是小本生意,怎能忘了呢?”

老板说:“虽说是小本生意,但我对欠款从不记账。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总将欠款记在那里,免不了时不时翻开账本去回忆,时间长了,心理负担加重不说,弄不好还会累出病来,忘了倒是痛快!”

老板的话,让尼克松忽然意识到他是在暗示自己什么,就问道:“你一定认识我吧?”

老板说:“你以前不是当过总统吗?”

尼克松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道:“是该忘记了。”

临走前,他真诚地对老板说:“谢谢您给我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啊。”从此,尼克松放下了因丑闻带来的烦闷,愉快地享受起了退休生活。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六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简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2.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3.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

5.作家列夫托而斯泰的“思维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6.心理学家洛克的“多少法”:学识广博的诀窍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7.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要想一下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8.文学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9.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

10.历史学家陈恒的“读目法”:读书先读目录,心中有数。

11.学问家王盛鸣的“竭泽法”:知识如鱼,目录如网,要学会用网在书海中打捞。

12.教育家布鲁纳的“兴趣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3.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合精法”:要善于集合相近的学科的理论精华。

14.国学家章学诚的“切己法”:不切己者,虽泰山而不顾。

15.科学家巴斯德的“坚持法”: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是我的坚持精神。

16.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17.短篇小说家马克土温的“专注法”:只要能专注,就能取得连自己都会吃惊的成就。

18.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七

1.爱迪生“读书”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陶渊明“指点迷津”

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说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陶渊明说:“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现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3.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八

他学外文的方法是有计划地熟读课文,或以中译本为参考,熟读原著。每天读一新课,同时不断地温习旧课。

为了加深记忆,牢固掌握所学东西,他常采取有计划的重复的方法掌握所学的东西。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起来,组成一个“读”字的繁体字“”,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课温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二课温5遍,每一课温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二,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字的最后两只脚。这样1课课文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1课下面都写上一个完整的“”字像这样22遍分4天读,比一天读22遍收获更大。可见,丰子恺先生学外语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这种刻苦自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九

2.武则天的名字——日月空。

3.孔夫子上课——之乎者也。

4.杨乃武坐牢——屈打成招。

5.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6.赵子龙上阵——百战百胜。

7.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8.孔明借箭——满载而归。

9.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10.秦始皇的奶奶——有年纪了。

11.袁世凯当皇帝——短命的货。

12.程咬金做皇帝——当不得真。

13.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14.孔夫子讲学——满口仁义。

15.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16.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17.霸王围垓下——四面楚歌。

18.鲁班皱眉头——别有匠心。

19.诸葛亮用兵——出奇制胜。

20.袁世凯当皇帝——短命的货。

21.薛仁贵东征——劳而无功。

22.猪八戒西天拜佛——禅心不稳;禅心不稳。

23.包公打飞脚——黑人一跳;吓人一跳。

24.景阳冈上的武松——不是你死便是我活。

25.潘金莲的干娘——不出好主意。

26.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27.诸葛亮祭东风——将计就计。

28.唐僧打飞机——取经;取精。

29.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

30.猪八戒脊梁骨——无能之辈;无能悟能。

31.武松闹十字坡——不打不相识。

32.武大郎的炮仗——放不得。

33.关公面前舞大刀——献丑。

34.周瑜打他爹——吴人不孝;无人不晓。

35.孙悟空翻千个跟头——还在如来佛手掌心。

36.孙悟空看蟠桃园——非坏事不可。

37.猪八戒背火纸——假充识字人。

38.关公亮相——大红脸。

39.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吃得喝;得其所哉。

40.孔夫子做人情——只有一张纸。

41.包公审案——铁面无私。

42.猪八戒妈妈戴蓼子花——喜砍那个吊吊子。

43.孙悟空吃蟠桃——满不在乎。

44.猪八戒初进高家庄——装好汉;假装好人。

45.关公在曹营——心不在焉。

46.武大郎出摊——没好货。

47.武松放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48.刘禅小阿斗——扶不起。

49.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十

孔夫子上课——歇后语答案:之乎者也。

曹操诸葛亮——歇后语答案:脾气不一样。

赵子龙上阵——歇后语答案:百战百胜。

武松打虎——歇后语答案:一举成名。

孔明借箭——歇后语答案:满载而归。

关公斗李逵——歇后语答案:大刀阔斧。

袁世凯当皇帝——歇后语答案:短命的货。

霸王别姬——歇后语答案: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孔夫子讲学——歇后语答案:满口仁义。

孔夫子唱戏——歇后语答案:出口成章。

孙武用兵——歇后语答案:以一当十。

霸王围垓下——歇后语答案:四面楚歌。

鲁班皱眉头——歇后语答案:别有匠心。

诸葛亮用兵——歇后语答案:出奇制胜。

袁世凯当皇帝——歇后语答案:短命的货。

薛仁贵东征——歇后语答案:劳而无功。

姜太公的眼镜没镜片——歇后语答案:老框框。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十一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名人的散文有哪些怎么写篇十二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