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银行会计学论文(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09:41 页码:8
最新银行会计学论文(优秀19篇)
2023-11-18 20:09:41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在某一领域所取得成绩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6.总结应该具备鲜明的个人或团队特色和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一

会计电算化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严格的内控制度的保证。内控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以。

明确员工的各自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以达到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30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减少错误和舞弊发生可能性的目的。

(4)加强内部稽核。

城商行要加强内部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宣传和学习,使风险防范意识真正深入到员工的思想意识里,体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防范会计方面的风险,维护城商行的利益。同时,应思想教育和实际惩罚相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违规惩罚措施,在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政治素质。二是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鼓励员工参加经济、会计、统计等系列职称资格考试,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坚持经常进行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不断丰富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此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懂政策、通技术、守规矩、能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三是培养良好的作风。要下决心克服形式主义和“三假”歪风,一定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地把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行的具体工作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进一步抓好一线营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人事部门要统一规划,分批落实,有计划的对基层机构和网点负责人按规定进行交流,并加强对干部的考核,31坚持平时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考核要注意德、能、勤、绩全面看,尤其要突出抓业务发展和抓管理防风险的实绩。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5.1.4优化股权环境,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

对于各支行的会计主管,城商行可实行委派制,即由总行选派会计主管进驻支行领。

(1)会计检查员制度。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二级治理的组织体。

从以往的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会计案件来看,往往不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而是因为会计人员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制度执行不力,所以,城市商业银行要重点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首先,加强银行战略,运营目标和会计管理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使各项会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既能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要求,又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易于操作和执行性。其次,要在会计人员中营造执行力文化氛围,既要通过制度和监督保证制度执行者的合法行为,又要依靠制度执行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约束,使执行制度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从而真正达到强化管理,规避风险的目的。第三,根据城商行的实际情况,调整会计业务流程和相应的组织结构,留给会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和集约处理,从而实现会计管理的综合化,核算一体化和内部控制的规范化。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防范会计风险是全行各部门,全体银行员工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会计人员、会计部门的事情。各支行在设计和完善岗位职责体系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对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部门、业务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要遵循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同时进行的原则,真正使风险管理落到实处;要遵循提高效率,相互牵制的原则,即精简会计业务流程中的多余环节,降低差错率,明确操作规范,实现职、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1)从源头抓起,录用高素质的人员。

在会计人员上岗之前要严格进行岗前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开展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通过集中学习,自学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坚持没有会计证和会计上岗证的人员决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的原则,确保会计36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3)提高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银行可以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具体形式可以根据银行的条件来决定,这些形式包括: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知识竞赛;开展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及思想觉悟;参观铁人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现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劳教基地参观,观看金融犯罪警示片,开展贪污腐败反面典型宣传教育,使员工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提高员工遵纪守法的意识,加强自律意识,使员工能够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员工正确理解法规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使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预防职务犯罪,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42]。

(4)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5.4.1防范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模糊性风险。

第一,正确认识会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首先,在定性的认识到不确定性普遍存。

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部门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及其他一些会计资料和统计数据为基础,查找责任预算,总预算和风险控制目标与银行实际经营结果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进行资产流动性分析。测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等。(2)进行资产安全性分析。测算质押,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并分析抵押品现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比率结构;测算银行营运资金充足度;按正常、次级、可疑、关注和损失的贷款五级分类,测算不同质量贷款的结构;分析计提的坏账准备是否提足;测算并分析全行贷款结构,分析风险与效益的关系等。(3)进行资产盈利性分析。测算无效资产占用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并着重分析其成因;测算各项贷款总额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同时测算相应各项利息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并分析其成因等。

本文研究了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会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评价体系,最后,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虽然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会计风险普遍。

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对会计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防范不够严格,需要各城市商业银行加强对会计风险的关注。

(2)对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量化研究成果很少,由于会计风险影响因素的模。

糊性,模糊评价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状况;由模糊评价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组成的会计风险量化评价体系,能够进行单个银行和多个银行的会计风险量化和比较。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二

该如何去完善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按照现行金融监管框架,金融管理职能主要由“一行三局”承担,而证券、保险行业在市、县的监管机构为空白,监管效率不足,形成监管真空;而银监在市、县的监管人员太少、监管力量太弱,其监管力度和监管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基层人民银行日常性监管手段不多,日常监管主要集中在金融统计、征信、账户、外汇管理等方面,较为突出的案例是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业务的检查,地(市)中支及支行没有检查权,必须先获得分行授权才能开展,处罚权更是集中在分行或总行;利率政策由人民银行制定,却没有相应的检查权限。此外,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是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对证券、保险机构仅仅有一个协调机制,而没有监管职能,基层人民银行在对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缺少抓手。

确定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的边界,首先须明确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的边界。主要应包括:一是地方金融服务。主要是为中央在各地的金融管理机关即“一行三局”服务,为当地金融机构服务,为当地的民众(即金融消费者)服务;二是地方金融管理。主要是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农村资金互助会等准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退出、经营业务进行管理,同时履行风险救助责任;三是促进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四是支持金融创新;五是管理地方国有金融资产。在确定了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的边界后,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的边界,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及不与银监、证监、保监和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重叠、交叉的原则确定。具体应是:(1)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适时调查反馈货币政策实施效果;(2)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方法,加强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准入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合规合法经营;(3)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统计、支付结算、国库、征信、外汇、银行卡、反假币、反洗钱等金融业务实施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检查,防范金融机构业务风险;(4)适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综合评价及稳健性现场评估,有效防范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及系统性金融风险;(5)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切实防范区域金融风险;(6)密切关注地方金融发展态势,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与稳定;(7)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金融稳定协调工作机制,实行监管信息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享,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发展。

(一)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为基层人民银行高效履职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建议尽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重点应对金融管理相关条文进行修改。首先要增加相关法律内容,将总行新“三定”方案中确立的相关金融管理职责写入人民银行法中。其次是要及时对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如“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报表和资料”,建议删除“银行业”三个字,应该是所有金融机构,而不仅仅限定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后是对相关具体执法检查处罚条款进行细化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增强检查处罚条款的可操作性。二是制定完善金融管理法规。尽快颁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法》、《信用法》、《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法》、《金融机构购并条例》、《金融清算条例》等,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三是建立中小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除按照有关制度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外,还可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委托直接履行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

(二)强化金融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地方法人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加强金融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基层人民银行可在不违背“三定”方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从现有执法职能部门中抽调高素质金融管理人员组建金融管理专职部门,负责金融管理日常工作。二是加强“一台两库”建设,即加强金融管理工作平台、金融管理信息库和金融管理人才库建设。三是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要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及相关金融管理法规,制定出台符合地方金融管理实际,以“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管理制度、办法、指引等。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升整体监管效率。要转变金融监管的理念以及调整监管目标与重点。在监管目标的模式上,要完成合规性监管向目标导向型监管的转变。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发挥监管的合力作用。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内部监管体系、外部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管体系三个部分。首先要加强自律性监管,即要筑牢金融从业人员自律、金融机构自律及协会自律三道防线;其次要加强专业性监管,培育独立且公正的社会监管机构,其中包含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特别是要强化审计意见对金融监管的作用;第三要加强社会性监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加强金融监管。

(四)积极创新金融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拓展金融管理的范围和空间。当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创新可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突破:一是开业管理。目前试行的开业管理工作,仅止于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必要时可由银行机构延伸到证券、保险机构及地方准金融机构;还应延伸到老金融机构开办的新金融服务与管理项目。二是重大事项报告。目前,金融机构报送《重大事项报告》中存在迟报、瞒报、漏报金融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为此,应增加瞒报、迟报、漏报金融突发事件等重大事项的惩戒、处罚条款,以确保金融重大突发事件报送的时效性。三是综合评价。要在现有《综合评价办法》的基础上,将综合评价范围拓宽到证券、保险机构,并建立分类别的《银行业法人机构综合评价办法》、《银行业金融分支机构综合评价办法》、《证券业综合评价办法》、《保险业综合评价办法》等评估办法,并适量增设定量指标数据及标准,以确保综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四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通过金融侵权案件深入挖掘违法违规线索,及时查处金融违法行为,督促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辖区金融安全与稳定。五是综合行政执法检查。应延伸综合行政执法检查触角,不仅应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而且要检查其衍生、代理及中间业务,着力消除金融风险隐患。同时综合行政执法检查也应延伸至保险、证券(期货)机构。

(五)加强金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和增强金融管理内外工作合力。要坚持“使用与培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培训、岗位交流、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执法实践等多渠道、多方式锻炼人才,促进成才,努力打造一支进得来、出得去、知识齐全、业务精通的金融管理队伍。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三

摘要:资金转移定价是一种能够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方法,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管理工具,其出现源于现代银行业绩评价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这是国际先进银行在股东价值创造与资金风险管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目前,国内银行业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工作还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本文就和大家一块探讨分析关于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的几点问题和思考,希望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思考探析。

一、财务资金转移定价的在商业银行的意义。

财务资金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优化决策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资金转移定价的实施对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利率敏感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资金转移定价对提高银行决策水平、增加银行整体盈利性、支持银行战略计划、加强内部交流、减少部门利益冲突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当前商业银行资金转移定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财务记录等数据信息技术缺乏系统性。

从银行的记账记录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对各种金额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系统的整理,以至于银行账户金额比较混论,使得财务组织架构分级管理未能做到集中化,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调配的不合理性,降低商业银行运营的收益率,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还没有引进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财务管理平台,单纯的靠手工记账,不能够做到快速和及时,加之银行工作人员的一些人为的因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错误的发生,进而导致财务系统的混乱,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此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客户信息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关键信息缺失。同时,商业银行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且数据系统之间衔接、整合程度有待提高。

2.没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由于商业银行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因此各方面还都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全适合自己运营模式的规章制度体系,从而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组织或者群体都要求有它自己的规章制度,因为这些是保证它能够成功运营的前提,否则它也不能够称得上是较为优秀的群体,因此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制度条例是商业银行有关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的处于利率管制下粗放式经营,对先进的风险测量方法了解较少,还没有建立健全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指标体系和测量模型,用来辨别利率变化情况下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并衡量利率风险度,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奉贤计量和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缺乏严格的监控制度。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实行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一体化,商业银行已经呈现出了职能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此种状况以及以上商业银行运营所出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要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高产品定价能力。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各分支机构的所有营运资金都通过ftp价格与总行发生转移,为评价绩效、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基础平台作用。因此,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实现分割净利差收入,使资产产品承担资金成本,负债产品获取资金收益,便于分产品盈利能力分析,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金运作效率。

各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按照先分行、后总行的步骤建立内部资金中心,推行内部资金借贷制和内部资金成本收益核算制,逐步实现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提升资金配置管理的决策层次,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将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与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等日常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的几点分析和思考。

2、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资金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资金管理则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利率的波动性不断加大,利率风险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着力于利率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形成理念科学、制度完善、行为一致、技术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借鉴西方知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建立覆盖全行所有业务、覆盖本外币、考虑表内外利率风险的统一度量、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强化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对利率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控制,保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损失暴露在合理的区间,保证经营安全,提高资本收益,达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还应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模型与机制,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

3、重整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管理机制。

4、为财务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创造外部资本市场环境。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证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是真实的,且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基准收益率曲线、央行货币政策等不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过多影响与冲击,也有利于保证整个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必须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合我国金融领域的其他改革、金融市场环境的完善、各项制度的建立来逐步推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率宏观调控机制。在存贷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条件下,通过更灵活的利率调控,适时引导利率走势,增加利率弹性,为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提供一个更市场化的环境。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构建一个统一、多层次、现代化、功能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和产品定价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总结:商业银行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资源配置管理,在实现较高盈利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以上几点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资金转移定价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以参考。

参考文献:

[1]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xx年18期。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四

(一)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

在目前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本专业上面,在有一定深度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在网络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要求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好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流程银行的普及,清算系统和清算手段层出不穷,清算渠道多种多样,各种系统的应用,对于设计流程和系统建设的银行会计人员来讲,具有很高的知识要求,不仅懂得整个的运营流程、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有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实现流程再造、风险控制、账务的自动处理;对于使用人员,要熟悉和了解系统原理,才能熟练操作,完成日常的工作。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好像是金字塔,在最上端,应该存储着专业学科知识,而中间部分,则是专业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在下端,则是对专业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的其他知识。换句话来讲,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更多、更丰富的掌握常规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数据库知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当然。同时,还应该熟知专业知识以及一系列金融知识。

(二)良好的业务操作技能。

伴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要求银行会计人员也朝着新的高度迈进,传统的纸笔账簿,传统的算盘早已与目前的形势不相适应。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经历了“会计电算化”、“银行电子化”后,现已进入“银行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早已成为了各大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工具。熟练掌握和操作各支付系统、管理系统、行内核心系统、业务系统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业务的正常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银行it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实现数据大集中,it正在向与业务深度融和的方向发展,各项业务与管理依赖it技术的支持,从系统的建设、运行、处理都需要与技术人员有良好的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地合作和解决问题。不管从业人员再怎么有经验,他们也总会有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对所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一个熟练的解决思路。因此,对于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来讲,经验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会计人员要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更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过正确地把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来,并能够有针对性且及时的把问题解决好。而这一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应该局限在银行高层会计人员,更应该普及到所有的银行业务人员。

(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1、业务需求的提炼和分析。

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市场机遇、效率改进、风险控制等要求,向it部门提出业务需求,该需求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论证形成,编制符合计算机软件系统需求,可以将业务目标和要求转换为技术人员需要的规格说明书,起到业务和技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翻译的作用。

2、系统处理和风险的分析。

系统完成后,对系统的每一个编码、步骤、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大量的、全面的、细致的'测试,业务人员除了具备精悍的专业知识、银行各岗位工作积累的经验,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手段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新系统的功能测试,有了高质量的测试,新系统上线运行才能确保功能正常、风险得到控制。

(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对于银行从业会计人员来讲,职业道德是他们开展会计工作所需要遵循的第一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可以分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态度等等,期所体现出来的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职业的一个基本责任要求。在这一标准中,详细对银行会计人员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需要做好的职责做出了规定。我们知道,只有思想正确了,会计人员的行为才能够正确,而职业道德标准,正是银行会计人员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标准,所以,这是目前银行会计人员所需要遵循的一项最基本素质要求。

(六)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银行会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抉择能力等等,都有了更加高的要求。而伴随着银行日常会计工作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伴随着银行业务处理的日趋多样化,伴随着业务处理难度的日益增加。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管理学原理,熟知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及计算机、互联网知识外,还要具备长远的见识、创新的思维、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来把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从容的应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总之,银行业是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队伍来进行保证。所以,必须要明确目前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并有针对性地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切实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能力素养,最终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一)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消费信贷中最主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个人消费信贷违约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贷款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贷款的潜在风险增大。

最后,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首先是内部欺诈风险。(1)利用职务之便虚假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发放虚假的个人贷款。(2)超权限放贷。银行一般都对基层处所授予了一定额度的低风险业务审批权,但有的基层处所负责人自行审批超审批权限的贷款。(3)质押物虚假或无效。主要表现为经办人员由于道德方面的原因,未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而形成的风险。(4)受贿发放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贿赂发放不合规定的个人贷款,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其次是外部欺诈风险。以个人住房贷款假按揭为例,假按揭行为具有以下共性特征:没有特殊原因,滞销楼盘忽然热销,楼盘售价与周围楼盘相比明显偏高;开发企业员工或其关联方集中购买同一楼盘,或一人购买多套;借款人收入证明与年龄、职业不相称;借款人对所购房屋位置、朝向、楼层、户型、交房时间等与所购房屋密切相关的信息不甚了解;借款人首付款非自己缴付或实际没有缴付;多名借款人还款账户内存款很少,还款日前由同一人或同一单位进行转账来还款;借款人集体中断还款。

最后是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1)制度操作失误。(2)管理失误。(3)缺乏法律文件。(4)任务执行错误。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

消费者的信用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得分法,应当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系统。该系统应包括下列因素:消费者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银行账户的大致数额和地点、赊账或其他债务、付账习惯、婚姻状况、诉讼、交易记录及品质、习惯、道德等因素。还应当确定这些因素彼此间关系及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等。要建立完善的公民和法人的个人诚信体系,除了银行的相关信息外,其他方面的信息,如社保信息、税收信息同样是商业银行评价客户、防范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当早日实现这些非银行数据的收集。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要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三)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

(四)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是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二是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浮动利率是指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只规定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利率,在合同到期后,就要根据事先约定的新利率计算方法,按照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确定下一阶段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包括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不同期限。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三是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河涛.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及难点探讨[j].金融经济,2006,(08).

[2]谢炳算.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策略选择[j].金融经济,2006,(02).

[3]吴亚,刘成起.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6,(07).

[4]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j].农村金融研究,2007,(12).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六

(一)私人银行会计与各项业务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私人银行需为私人银行客户的家庭和个人管理财富,为其商业活动提供金融和发展支持,可提供资金结算、投资理财、保险、贵金属、订制化服务方案、综合理财计划等,这一系列程序的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过程由私人银行会计完成。因此,私人银行各项业务存在的风险由会计体现出来,称为“银行会计风险”。

私人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社会性特征,包括国民经济部门和个人。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应严格按照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约束,特别是反洗钱相关业务,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业务或活动都会给私人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私人银行会计核算流程与其他业务存在差距。

私人银行与传统业务流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的不同,以及私行规章制度的细化,每一个服务环节都不可忽视,否则造成客户无法正常周转资金,最终给银行带来风险。

二、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现状。

(一)缺乏总体规划。

私人银行的会计风险控制建设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其中案件触发型制度较多,虽然这一制度在案发时具有针对性,能够抑制许多类似案件事故的发生,但是实际上,私人银行的点多面广,各种形式的案件层出不穷,会计风险控制制度无疑不能满足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控制滞后问题。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

私人银行的风险范防意识虽然在不断的强化当中,但是部分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却与其初衷有所背离。传统银行会计控制设计阶段陷入了一个误区,即“控制得越多越好”,但往往与现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不相适应。过多过严的传统会计制度往往使私人银行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而基层工作人员在面对多重管理时,容易出现两难的局面,因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近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一来更容易造成案件事故的发生,另外,过于繁琐的制度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符合实际工作内部控制制度才有利于私人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控制方式过于单一。

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这是根据其控制的方式与时点的不同进行划分的。现阶段,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主要方式为会计主管人员在现场进行检查、指导与授权,并且在差错发生之后进行稽核、检查与规范,这种控制方式属于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缺乏事前控制。如果只是单一的用这两种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进行控制,则控制效率极容易受到管理者业务水平、专业素养的限制。并且现场控制容易导致管理者与员工处于对立的尴尬局面,而事后控制时案件已经发生,由此可见私人银行现阶段的控制效率较低。

三、提高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效率的相关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私人银行要强化其会计风险控制效率,首先需要将控制环境进行改造,增强内部控制的动力。第一,应重视银行会计内控文化建设。在进行会计风险控制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让银行员工自愿配合会计内部控制行为,从而促使银行员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一同致力于银行内控目标的实现;第二,要建立健全的会计岗位体系,使之能高效、科学、合理的运转。各层会计管理部门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结合银行员工及银行设施等实际情况,对会计岗位进行合理分工,细化岗位职责,保证内部控制的有力进行;第三,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敬职爱岗的私人银行队伍,通过制定和完善私人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指导、培训、检查和监督流程,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私人银行风险管理氛围。

(二)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私人银行应在关注宏观金融政策的同时,致力于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一方面应改革现有的内部稽查制度,重新整合各项管理部门的职能,督促其发挥自身的'保障作用,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全体员工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检查责任制度,强化各岗位间的相互监督,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并将各项职责落实到个人或部门,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还应遵循交叉检查的原则,促使银行各项业务、活动都处于检查范围内。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私人银行的发展方向,迫切需要私人银行会计人员加强对其的重视,在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同时,强化对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标准构建银行组织体系,并付诸实践,从细节着手,提高私人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效率。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七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单薄是招致国际贸易融资发生风险的次要缘由,详细表如今业务开展的集约增长、银行内控制度生效、银行组织构造不合理等方面。其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集约增长指的就是在理论中银行展开业务时更多的是关注国际结算量和贸易融资的业务量,招致了局部银行了完成目标不顾风险,业务量不时增长,但风险也在不时扩展;银行内控制度的生效使得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局部业务员了完成考核目标没有严厉依照相关规则展开业务活动,更是添加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银行国际贸易业务组织构造设置不够合理次要指的是以后局部商业银行依旧处于审贷不别离的形态,由国际业务部单个部门来承当信贷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等责任,没有将国际贸易融资归入全行一致信贷管理中,对客户没有施行迷信的风险评价、无活期的信贷资金跟踪管理和风险剖析。

(2)国际贸易融资活动风险日趋严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发生风险一方面是银行本身的相关建立不够完善,另一方也是国际贸易融资行业风险日趋严重形成的,如企业的信誉认识较差、运营管理程度较低、诈骗活动猖狂等都变相的加大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在理论中,有些融资企业并没有制定还款规划,对融资款项临时占用,有的企业以为商业银行和企业同属国度一切,不存在还款成绩,逾期贸易融资居高不上等;也有局部国际贸易融资企业关于国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驾驭才能较差,企业不断处于盈余或许微利润边缘,招致企业还款才能缺乏;再加上国际外一些不法分子应用我国进出口企业扩展对外贸易额的热情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目标上的压力来骗取银行贸易融资例如国外客户采用假信誉证、假单据诈骗银行来获取贸易融资款项等。

(3)国度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维护不健全。

以后我国法律虽然对国际贸易融资有所规则,如《票据法》中关于国际贸易融资金融票据做出了相关规则等,但是细心剖析以后我国的`法律条文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并没无形成一个完好的体系,而是散落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此外,即便局部法律条文和细则触及到了票据、货物货权质押、保证担保等成绩,但是并没有做出详细的法律界定如押汇业务中押汇行对单据和货物的权益如何、出口业务中信托收据的无效性等,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解释,由此可见相关法律制度确实实也是招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加大的一个次要要素。

(1)优化制度建立,进步银行风险管理才能。

银行属于制度化单位,一切任务流程、环节和手续都有着严厉的规则制度约束,因而优化制度建立可以从基本上进步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备才能。对此一方面银行要依据企业的风险程度选择性施行买卖风险管理制度。即对每一笔贸易融资款项的收入、资金回笼、货物赊销流转等停止全程监视,经过对借款人上下游企业的管理将融资款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转,以此保证商品变现后能及时归还贸易融资;另一方面也要贯彻落实流程管控。例如经过岗位制衡制度来落实各个岗位在融资用处、信贷管理、资金流转等方面的监管职责,完成信息共享和互相制约。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战略即以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来降低发作风险的能够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战略即在授信客户风险曾经发生的状况下提早采取措施抑制风险的好转;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战略即对能够发生的风险经过担保和其它金融买卖的方式转移给第三者等手腕来进步银行的风险防备才能。

(2)增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剖析。

增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剖析可以从源头上进步国际贸易风险防备才能,详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严厉的审查进出口单方贸易的真实性。以后国际市场上诈骗活动的日趋猖狂是招致贸易融资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要素,对此在停止贸易融资时银行需求严厉的审查进出口单方贸易的真实性,例如审查商品合同编号和签署日期、运输方式、起运港和到货港、近期内的进出口量等;其次是做好客户的资信审核任务。一方面关于信誉较好的老客户银行该当树立起相应的客户信誉档案,以确定其信誉水准,另一方面关于银行初次接触的客户该当严厉审查该客户在其它银行的业务情况记载,避免客户套取融资;最初是仔细剖析进出口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普通来说,进出口企业普遍具有融资大、应收账款大、存货大、费用大、汇率影响大、本身资产小、偿债才能小等特点,使得进出口企业还款才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停止贸易融资之前需求对企业的短期偿债才能、盈利才能、资产负债状况等停止细心的剖析,在确定企业无财务风险或许财务风险较小的状况下停止贸易融资。

(3)完善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维护。

对此一方面积极呼吁并争取立法部门尽早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关于我国以后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条文散落各个相关法律中的现状要促使相关人员尽早对其停止整合,以此来保证国际贸易融资有法可依。此外,也要明白现行法律中对金融票据、保证担保等权益义务的规则;另一方面鉴于国际法律和国际法律存在一定的差别,因而银行也要深化的剖析研讨国际常规和国际法律之间的异同,防止因法律抵触形成不用要的损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全球贸易融资市场是一个宏大且在不时生长的市场,具有宽广的开展前景。这种状况下进出口企业愈发关注商业银行能否提供愈加便当的贸易融资效劳,这关于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应战。笔者置信随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备认识的增强,置信将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将成商业银行的中心利润点。

参考文献。

[1]张欣欣.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d].苏州大学.2014.09.

[2]刘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3.04.

[3]陈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成绩及风险防备[j].黑龙江迷信.2014.09.

[4]李雪涛,刘金珂.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其风险防备成绩研讨[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12.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八

会计结算工作对银行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结算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会计结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银行会计结算的质量。不断的分析与研究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对于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应认识并了解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了解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原因,从而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不断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以及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此来对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进而促进银行的快速有效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银行的各项工作需要不断地提升才能与之适应,而银行会计结算作为银行的基础性工作,可有效的反映出银行的经营成果,以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预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就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规避银行中会计结算的风险,我们就必需了解与认识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有效的规避银行会计结算中的风险,进而有效的促进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银行会计结算中的会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会计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会计结算工作作为银行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的管理职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会计的结算业务以及降低了银行的自身有效发展。随着现代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转型,现代的会计结算工作已逐渐向多个领域发展,包括业务拓展以及营销方面,已不再是传统的业务管理职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银行处理市场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难度,进而就增加了银行会计结算中的管理风险。第二,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中的管理者以及执行者,其业务素质的低下以及专业素质低等原因都会给会计结算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会计人员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培训工作的不到位以及会计人员缺少较为先进的管理意识等。因此,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欠缺也会为会计的结算工作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是一个银行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而信用风险就是指由于借款人的私人违约行为或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下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债权人的本金与利息的下降,甚至不能及时的收回,而存在的风险。因此,信用风险也是银行会计结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其中,信用风险主要有两个特征:风险的量和风险的质这两个明显的特征。风险的量主要是指违约人所违约相应的贷款金额,而风险的质主要是指相应借款人所发生违约行为的可能性,而由于违约事件属于一个不确定性事件,因此,信用风险又可分为三种,即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追偿风险等。

(三)操作风险。

倘若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会计操作时,若存在行为的不规范以及在操作的过程中不符合相应银行制定的要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的核算工作带来一定的操作风险。而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业务的执行者,其在银行业务执行过程中行为的规范与否,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而一旦会计人员在执行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的恶意或者对银行的业务随意的执行,这就大大加大了会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可能性,这样也就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操作风险。其中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领导为了满足客户的个别要求,而有意的要求会计人员忽略银行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特别程序,进而就给会计核算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此外,银行中的会计人员在执行一定的银行业务时,往往以自己所认为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核算带来了风险。

(四)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中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欺诈风险的构成主要是由第三方人员引起的。欺诈风险主要是由一些不法人员通过伪造银行中相关的会计凭证以及变更会计凭证而造成的欺诈风险。在现代存在的欺诈风险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犯罪分子对重要银行票据的篡改,进而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此外利用银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进而骗取银行的资金,从而就大大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欺诈风险。

(五)联行业务风险。

资金速度的高效运转可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因此,有些银行为了加快资金的运转速度,就在资金的运转过程中,采用多样的资金运转形式,大量的投入人力以及物力,通过实现一定的电子联行,进而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汇转,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联行业务风险。此外,在对银行资金的清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倘若银行会计人员在对联行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以及对有关银行数据出现错发或者漏发的情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自己的运转时间,还加大了不法分子的犯罪率。

(一)认识不充分,理解有偏差。

银行中会计人员对于银行中有关事务认识的不充分,以及对银行相应业务的理解存在偏差等都会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首先,会计人员在思想上就缺乏一定的偏差意识,对于银行有关事务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将银行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偏差的认为整章制度,进而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够全面,且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约机制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此外,由于会计人员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认识不深刻,把互相牵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全部,进而就导致对会计核算风险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正常的发挥功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

(二)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不够成熟。

虽然有关银行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的会计结算工作形如一盘散沙,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核算体系,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与银行的紧密度,还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针对当前的银行而言,其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具有较高的原则性。一些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内部制度往往设置较高的原则性,这样不仅没有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反而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性变低。第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建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控制体系,这样就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保密性和严谨性。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时俱进。虽然我国的银行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还缺乏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创新。此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性以及不完整性都为会计的结算工作带来了风险。

无论是传统的银行会计结算工作,还是现代的会计结算工作,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结算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双线核算”原则,即在对会计工作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运用交叉复核的方式。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银行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性就会在一定成都上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及时性,进而就不能对银行的结算工作进行有效的复核。此外,会计人员在执行相应的会计工作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流程,但是,有些银行所制定的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此外,也大大降低了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刚性的约束力,进而就给银行的结算工作带来了风险。

银行会计结算人员作为银行业务的控制者以及执行者,对促进银行的有效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会计结算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银行效益的好坏。但随着近些年来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往往与其他银行采取较为恶性的竞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这样就导致银行中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就加大了会计结算的风险。而一个综合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往往会减低会计业务执行效率,进而就加大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风险。此外,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获取较高的利益,就会在执行相关银行业务的工作时,忽略相应的会计准则,违背银行内部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些会计人员所出现的结算风险进行掩盖,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结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一)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中所出现的新理念以及新原理等也不断的出现在银行中。因此,银行应及时的将风险管理中的新理念、新原理传递给员工,进而让会计人员对所出现的新原理以及新理念有个较为正确的认识。只有当会计人员对银行业务中的新理念与新原理有较深的认识,才能够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态度,针对业务流程与工作结果进行细致检查,进而才能有效的避免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此外,银行不仅应促进会计人员了解会计结算的新原理以及新理念,而且还应加强员工对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学习,让员工在工作中具备应对风险并加以控制的能力。为了促进银行的长期发展,银行应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一定的会计结算风险的教育活动,让员工对会计结算风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工作中进行合理控制,如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得到真正提升,从而有效的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立完善的会计结算制度与体系对于有效防范会计结算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完善一定的电子支付会计结算管理制度以及相应法规的制定流程,来不断的规范会计结算制度。此外,我们还可设置一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一旦会计结算中出现一定的风险,风险预警机制就会立即启动,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风险预警与处理的效率,为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与损失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会计结算人员,我们应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于工作中操作规范,遵守业务流程的员工,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同时针对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甚至违规违纪的情况,也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并且可以将业务与薪酬挂钩,将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与工作业绩结合到一起,以此来增强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进而可有效的保证会计人员能够严格的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的结算风险。

只有不断的提高结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因此,银行应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的对会计人员宣传银行相应的制度工作,使员工的制度意识得到增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员工在制度上的学习,可以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让员工对相关制度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不断的加强控制银行中操作岗位的自控力和自律力,确保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具备规范的操作水平,避免违规违纪现象出现。同时还要严格的对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职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把关,使其监督与管理得到规范的同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在银行会计结算工作中扮演者较为重要的角色,会计计算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会计结算风险的控制水平。因此,为了降低会计结算工作中的风险,我们就应不断加强会计结算队伍建设,使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我们应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而促使会计人员有一个较为负责的态度,以此来不断的降低会计结算工作中的风险。此外,我们还应不断的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而才能有效的确保会计人员对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从而才能避免会计人员在会计结算工作中出现风险。对于会计人员进行相关风险的培训以及相关会计工作的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风险的敏感度,进而有效的减少会计结算工作中出现的风险。

结束语。

随着银行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银行中会计结算所出现的风险成为当前银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不断的分析与研究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对于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认识与了解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而了解到诱发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对于银行会计制度认识不充分,理解有偏差,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不够成熟,银行会计结算程序的约束较薄弱以及银行会计结算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从而从加强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不断完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以及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来有效的对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进而促进银行的快速有效发展。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九

近年来频繁发生金融系统案件,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例,很多都同银行内外勾结,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有关,并且缺乏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监管机制,以便来提供正确的信息,客观公正的反映相关问题,灵活机动的自我调节等等,银行中存在的风险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

1、通过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它长期存在的原因,致力于解决这些阻碍它发展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2、在了解银行会计风险的情况下,熟知会计风险水平,才能够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对风险提出有效的建议,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3、通过对提出的相关防范机制的运用,完善商业银行抵御力,加强防范机制的有效性能。全球金融市场的正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是近年中国重大金融案件没有停息的外界原因。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高要求、高风险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旨在尽可能提升自己。本文尽力为商业银行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防范措施及策略,使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能更加从容。

二、文献综述。

我国相关学者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上也做了一些研究,着重是对银行会计的风险识别、相关防范机制上面:冀川(2010)指出了在会计工作中,员工存在着操作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监管的制度和需求上需要不断改进。杨斌(2011)通过梳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是其外部原因,内部控制不力、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其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和建议。许郡(2012)在《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问题》中指出风险的表现形式,存在于会计核算、操作、监督、结算等方面;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究其原因是在于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最后提出相关防范对策,会计岗位轮岗制度及重要物品的保管制度。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金融相关行业也逐渐同国际接轨。在2001至期间,某商业银行总行资料显示一共发生746起案件,参与犯案的人员共达850多人,涉案金额超过13亿元,其中发生在会计部门的有160起,分别占三年案件总量的21.45%、23.66%、18.82%,犯案人员超过160人,涉案金额多达3.1亿元。由此可见,会计部门案件涉及的金额巨大,资金损失十分严重。从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更是发生了数起重大经济案件,仅仅上半年商业银行就发生案件超过240,涉案金额超过16亿。从上述的数据和相关案例可以得知,在我国迅猛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分析相关案件,我们应从根本上找到风险控制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较高的相关建议,全面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使之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主要表现为高估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资产质量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们把呆账准备金都列入了附属资本因此高估了资产充足率,并且无法完整准确反映商业银行贷款的占用形态、风险状况。二是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工作中的违规现象主要是在办理业务和会计操作中存在着,有点也是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三是会计风险监督缺乏独立性,由于监督的不到位,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没有能够很好地指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四是会计岗位设置不当,导致责任和职责不能有效区分,严重影响银行会计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五是会计人员意识淡薄、素质有待加强。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1、金融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鉴于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监督管理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有效的控制数量众多、发展迅速的现下的风险。2、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到位,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是导致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3、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如果不能合规,核算效率很低下,这些都将反应在信息传送的过程中,甚至影响银行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在会计核算时,错账和虚假账务,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4、会计稽核监督不到位,对纸质凭证进行账务的检查是现行商业银行会计稽核的主要内容,而此类监督大都是表面工作,缺乏有效性,使得稽核的只能没能充分发挥。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银行将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各种业务均在网上有所依据,而严格的内控制度将为会计电算化的真实可靠提供保障,防止发生违法行为。

(二)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我们应该从防范会计风险、促进银行业务的角度出发,严格遵循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结合相应的操作流程,加强各个制度之间的联系,加强岗位内控的建设,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员工的各项操作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三)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建立能够适应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相应考核的机制,不仅能促进行业的发展,也能在无形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奖罚分明、职责分明的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良性引导会计人员从业的行为。除了上岗前的培训以为,也应该定期组织安排实施一些培训课程,使其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在培训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不真实,使得判断、决策发生失误最终导致银行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存在,给规范整个金融业的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其业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在较大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的信誉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加剧。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问题展开探讨。

会计风险成因防范。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会计的核算风险。由于我国会计核算业务的,种类范围多而复杂,很多银行的风险都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这导致银行的每笔实际业务的会计核算中都要可能发生错误。

(二)、银行会计的操作风险。银行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有时出于某种利益的追求,选择有利于相关利益人的会计方法,提供虚假信息。这种风险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小,但是其破坏性大。

(三)、银行会计的监督风险。银行会计人员没有能进到监督的责任,监督工作没有能及时到位,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更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的发生。,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不高,有的甚至违规执业,使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未被充分揭示。

(四)、银行会计的结算风险。具体表现为票据的结算风险、电子汇划的结算风险、信用卡的结算风险。

(五)、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具体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岗位职责不清。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1.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2.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

近年来西方的管理理论逐渐为国内企业所接受,并且也结合了本身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总体来说,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三层内部控制体系,第一层为银行前台业务水员遵守职责岗位和业务操作的规范进行现金收付、转账结算等业务;第二层主要是各个营业网点内的相关业务负责人、监督员和业务管理部门的事后监督控制;第三层涉及内部审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营业网点的业务规范性进行常规及专项审计,对管理部门的财务核算的合规性、公允性进行会计监督,履行对业务管理层的再监督职责。虽然看起来这种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在监督方面却有很大的纰漏,监督重心不够明确,深层次的业务往来缺乏监管,再就是监督的力度偏小,也不够连贯,尤其在范围和内容两个方面还有待于深化。

(一)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

要降低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首先要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健全银行会计操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坚决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以建设法制型企业为目标。加强商业银行的制度改革,就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修订不同岗位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要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针对银行会计制度的薄弱环节,要及时查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并落实到相关的业务部门,让会计核算与新业务、新产品保持同步。

银行会计内控制度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要建立一个内控制度评价体系,对各个岗位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内控评价部门最好能独立组织建设,运用科学、专业的方法进行内部评价,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制定要严谨规范,同时也要注意综合风险防范方法的使用。具体操作办法有:银行可以通过授权控制法明确各级人员在其权限范围内完成自己的职责,采用岗位轮换法消除潜在的舞弊行为;将前台操作和后台管理进行分离,改进管理模式;加大监控和审查力度,完善内部稽审制度等。银行内部控制要合理科学,要根据不同机构的特点进行分析,采取适用的办法和制度,并认真执行,全体员工必须要维护内控制度的相关条款,任何人不得超越制度的约束。

(三)建立适应经营要求会计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就必须改变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产生的弊端就是使企业的利益难以在业务开展、风险防范中得到落实。要提高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可以选择在国家控股的环境下,通过市场的竞争压力优化银行的内部结构。其次,改革完善现行的会计制度,在统一会计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第一,在这种体制的管理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直接面向基层分行实施,大区核算中心负责指标计算和数据加工,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银行会计信息泄露或是被篡改,降低基层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四、强化监督,充分发挥会计检查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1.应根据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发展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检查形式。一是要重视三查,即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在注重对现金凭证实物检查的同时,注重业务制度、操作流程的检查,有错必纠,防微杜渐。二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强化内控管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联网通讯技术和数据共享技术,开发计算机监控软件,及时、准确地采集分析数据,实现实时、远程监控,为银行强化会计检查和内部审计提供依据,达到计算机后台对交易监控与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2.要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与职能。一是必须保持银行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行对一级法人负责,按下查一级的要求实行派驻制,以保证其独立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同时,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特别是较大案件要有严厉的经济处罚与纪律处分。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实监督管理人员力量,为强化银行内控管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监管支持。三是要转变观念,随着社会专业分工的不断提高,可以在实行银行内部审计之外,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地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

五、结论。

商业银行会计贯穿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始终,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与国外运作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风险管理的观念、技术、方法、体系和外部环境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因素,从风险管理的体系、机制和技术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抑制。

参考文献: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一

随着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掀起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大,银行更应提前制定战略目标,以积极应对复杂的金融环境。银行不应单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指导经营,应持有长期视角,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改变,调查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价值高、质量好的金融产品,形成竞争优势。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利用互联网、会计电算化技术,提高核算水平,改善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客户,维持市场份额。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在把握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做到规范市场化操作。银行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树立会计风险控制意识,避免因会计风险而造成的损失。

3.2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商业银行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积极研究日常业务活动的特殊性,针对日常业务的特征、基本程序,形成一个高效的业务核算流程。对于各项会计工作要明确分工、权责分明,明确会计人员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做好工作上的交接,便于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商业银行各部门的工作要衔接好,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而导致的会计工作失误。从整体而言,商业银行要根据主营业务,建立一套完备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让会计业务水平的提高能够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而言,每个部门要建立适合自己部门的会计内控制度,有针对地对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各部门也要树立风险意识,以会计内控为主,以风险意识为辅,有效地推进业务核算。

3.3加强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有效控制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要完善会计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使三者相互结合、协调,形成严密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事前监督,银行要积极完善会计监督相关规定,并落到实处,对于涉及会计重要信息的原始凭证、票据等,要专门保管,防止因个人利益原因而造成的违规操作现象;同时对于每项业务的核算要提前做好规定,规定会计人员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不得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造成业务核算程序不规范。对于事中监督,银行可建立轮班监督机制,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派人定期抽查账务、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对实际业务中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批评和纠正。对于事后监督,银行要根据反馈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对于失真的会计信息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并对错误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和解释。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实行上下级行监督机制,上级行要积极把控下级行的业务动态,定期查阅其财务报告。此外,还要加强外部审计工作,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政府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监督内部会计工作,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4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商业银行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知识的考核,此外还要评估会计人员道德,保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银行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业务,针对新增的业务或者一些特殊的业务,要做好会计核算规定,保证会计人员能够在业务核算中按规定操作。此外,银行也应开展一系列的后续教育,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有意识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提前做好准备,防止网络犯罪盗取银行内部数据。对于会计人员道德修养,银行可以定期开展培训讲座,培养会计人员对银行发展的责任感,防止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规操作,给银行带来损失。总之,银行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重视业务实操培训以及对银行整体业务的把握,建立一批具有整体思维和风险意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才能减少会计风险。

4结论。

面临着金融环境的复杂变化,商业银行的发展将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防范会计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因此,只要商业银行具备风险意识并能够认清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会计风险,对症下药,制定有效措施,完善会计核算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方可降低会计工作的风险,减少相应的损失。

参考文献:。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二

随着国内金融系统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融系统的改革使商业银行在面临较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作为直接经营资金的特殊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完善相关体系及规章制度,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健康良性发展。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特点及笔者的从业经历,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不仅仅是整理规章建立制度,而是将内部控制融入到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去,各个业务环节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动态机制,及时有效的防范各类经营风险。部分会计人员未能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岗位体系不能高效运转。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岗位分工不明,控制力度小,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较难适应当前内部控制的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度较低,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控,操作违规意识不高。未建立健全人事激励机制,没能对领导干部的权利进行相应的控制,其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存在较大的风险。

风险防范的规章制度不够系统化,较为琐碎,不利于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部控制的全面学习,从而应用成效往往较低。各部门各自为政,每个部门的会计核算规则由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制定,会计核算规则、会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统一,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各个控制系统未能有效结合,全面控制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未能结合银行实际,有的甚至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失去了内部控制的存在意义。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较为薄弱,系统开发投入不足,机房控制管理和数据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的业务和办理业务的各种手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新业务没有及时指定相应的控制办法,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建立健全良好的风险评估体系。

银行的经营风险普遍存在,关键是如何有效的防范、控制。现阶段,内部预警系统建设滞后,风险识别及防控方式较为落后,对相关会计业务的分析较为片面,对部分风险的认识评估还较为薄弱,识别评估能力较差,未形成良好的风险防控措施,商业银行若在风险发生后再进行事后控制,风险破坏力较大。对同类风险不能进行及时总结,不能有效规避防范银行日常经营中的风险。风险评估主要对单笔、单项业务进行评估,缺乏对银行整体经营风险的评估,且评估缺乏连续性。未建立风险量化体系,对风险的影响程度不能准确评估,不能实行差别化管理。

会计检查辅导不到位。会计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各类检查活动,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会计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辅导,因此,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较难被发现,不能扩展发展空间。内部稽核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自我诊断、自我修缮、查错防弊的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内部稽核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浮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修正的作用。稽核人员配备上未按实际的工作量进行配备,对稽核人员的素质未做具体要求,导致稽核人员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不能较好的适应工作需求。稽核人员缺乏系统培训,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导致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技能跟不上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形势。内部审计手段较为落后,对一些风险点未能进行有效的把控,工作流程缺乏标准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一)创造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

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内部控制意识融入到工作中,实现员工的自我管控,自觉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的工作作风,积极有效的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结合工作人员、设备情况,对岗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使会计岗位体系高效运转。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将真正素养高、专业精、能力高的会计人员充实到会计队伍中。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开展切实有效的业务培训,并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完善人事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员工诚信度,树立勤勉的工作态度,秉承公正严谨的工作作风,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使自身能力符合银行经营发展的要求。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

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控制结构,加大管理力度,促进内控制度与业务同步发展。梳理、归类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整理结果对现有制度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订。建立分级授权制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明确各岗位责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加强对重要岗位、重要物资的控制。健全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及时有效的对会计操作风险近视识别及防范,从而保证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加强对现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制度中的优缺点,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更新计算机知识,坚持制度优先,有效应对新业务的出现,使新产品、新业务的进入与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的变更同步进行,实现对新业务的有效控制。有效降低新业务开展带来各种风险,尽快形成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完善风险评估体制,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有效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敏感度,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预警系统,还会使日常的业务操作性更强,能及时发现问题,使会计日常业务的操作性更强。预警系统会在业务办理之后,持续跟踪业务进展情况,防止风险再次发生,如若发生也能在第一时间对风险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建立可以量化的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管理。针对不同层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使银行内部执行时有可以参考的标准,能够根据综合评价指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从而使企业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使银行能够借助银行外部的力量对银行内部进行必要的监管和检测,内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最大程度的促进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

组建监控小组,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控。有效的利用会计资源,合理安排工作,使监督小组不仅能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能够协助管理者有效的制定相关决策。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系统,提升会计人员自我管控的意识与能力,充分了解控制理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降低错误发生率。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工作经验丰富、综合分析能力高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加强对稽核人员的培训教育,充分发挥稽核部门在查错防弊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严格的责任追求制度,检查过程中若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或处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银行的第一道防线,在有效应对体制改革、经营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尚存在着未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风评评估评价体系不健全,内部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内部监督考核机制等相关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风险防控作用,减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2]曹青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天中学刊,2014(06).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三

1.1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银行的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生产出系统化的、可直接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因而是构建银行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

1.2是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在向现在银行迈进过程中,不仅要追求集约式的发展道路,而且还要讲究成本效益观念,要改变采取粗线条的切块方式管理运营费用的模式,对利息支出、运营费用和服务费用进行分别控制,并细分到产品、客户、部门和责任人;要改变成本管理仅仅出于节约支出、防止非常损失的成本维持阶段,真正过渡到成本低的高级形态,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推行管理会计。只有推行管理会计,才能达到细化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目的。

1.3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客观要求银行最出的正确决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那么再正确的决策也只能是一张空文。同时,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如果总行失去了统一法人体制下对分行及有关部门的控制,那么如此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银行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始终强调总行对分行及其部门的控制和评价。现代银行必须依靠科学、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其内部纵、横两个方向的有效控制,而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及责任会计、业绩考评等手段就为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手段。

1.4是实现经营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外贸银行的进入,国内银行之间竞争日趋剧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强化成本管理,才能实现经营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而银行要实现集约化经营,就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评价经营绩效等重要作用,挖掘内部潜力,将财务工作的重心由过去的费用核算和控制转变到全行追求最大效益、控制成本和考评绩效上来。

2.1建立科学的预测决策体系预测内容主要有:资金量的预测,贷款投放的预测,成本的预测,利润的预测,经营目标的预测等等:通过技术方法对业务活动中需要决策的项目,提供为达到同一目标的公众备选方案,从而经营管理者最终选定最优或次优方案服务。决策内容主要有:信贷规模及结构的决策,负责规模及结构的决策,资金合理运用的决策,利率决策,长、短期投资的决策等等。

2.2建立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是指管理会计中心根据银行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负资情况编制,并报经决策者批准的未来一定时期财务收支及效益的消息计划。全面预算是以编制全满预算的前提条件。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各业务部门的责任范围编制的预算及时部门预算,使经营业务活动能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就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而编制的预算。弹性预算就是根据预算期内可预见的不同业务量水平,分别确定其相应的预算额,以反映在不同业务量水平下所应开支的费用水平和收入水平。增量预算就是以上年(或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出发点,结合预算其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就是在编制预算时。对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从而确定预算成本。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四

摘要:教学设计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教的轻松,可以让学生学得愉悦。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企业实际工作情景,需要使用大量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教学资料,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完成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求,因此将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到专业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在上课前教师应当将课中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由于专业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将学生留在教室,使得会计专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迫使各高职院投入巨资进行教改。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几乎要求所有老师全力开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然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开发完成后,如何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没有学校去进行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上传到各学校相关的网站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学习。也有些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零散、无序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各学校大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个别学校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甚至于是为了学校的评估而使用,完成没有得到合理有理的利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利用好已完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设计。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个45分钟内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愉快,这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每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备课并不单纯的备教材,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看看本节课上课的内容,保证这堂课的内容不要讲错就可以了,至于这节课使有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留在教室内认真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少部分教师上课是教本宣课,按书上的教学内容读一遍就算完成上课内容,故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这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在课前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安排好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复比较和运用,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的运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因此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选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五章—第四节”。该教学内容可以修正会计账簿中的错账记录,又可以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保障。因此,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用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该内容的教学将分别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错账更正方法并能熟练应用。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错账更正方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及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错账更正方法及操作,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账,如何选择相应的更正方法。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动手意愿,自觉性不强,团队意识弱是该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已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错账的查找等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分组协作”、“归纳对比”、“岗位模拟”等方法,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通过职教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依托视频、动画实物展台及操作系统,构建工作情境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课后采用网中网财会专项技能实训平台等方式进行测评及反馈。

二、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组织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发布错账更正操作指南、网络课堂视频等预习资料以及企业实物错账纸质材料,要求学生按会计不同岗位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完成错账更正任务。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预习结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加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二)课中教学阶段分为六步骤进行。

1.课堂导入(4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汇总预习反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2.基础知识准备(15分钟)在基础知识准备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本校的一位毕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错账并寻求帮助过程。从而迅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工作情境。在视频结尾时该学生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错账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正。3.修正任务成果(10分钟)带着学长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错账更正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借助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演示操作过程,细说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动画视频,回答学长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错账类型及更正方法。学生总结完后重新对课前预习资料查找出的错账进行讨论并进行任务成果的修正。4.成果展示及纠错(10分钟)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实务展台及操作系统将学生做好的凭证、账簿投影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本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根据错账类型选择正确的更正方法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5.技能要点总结(5分钟)为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的方式进行错账更正方法选择的总结,并编制错账更正“口决”(凭证对账簿错,划线可更正;凭证错账簿错分类型选方法,科目、方向有错误,红字来更正;金额多红字冲、金额少蓝字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教学难点问题。6.布置课后任务(1分钟)在课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并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获取学生课后作业测评结果,同时汇总测评错误知识点,将汇总结果及正确操作发布到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并要求学生再次测评,直至学生完成操作正确为止。

三、教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及现场纠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帮助了学生对学习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记忆,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的在线测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掌握,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四、教学特色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应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程现以下教学特色:1.以设疑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及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果。2.使用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结合岗位模拟,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通过学生自主纠错与总结,结合“口诀”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4.利用网中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变得轻松,让学习成为享受。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5]管友桥,王峰.会计学基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6.

文档为doc格式。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五

一、现代支付系统概述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的核心支持系统。

二、现代支付清算系统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乡经济空前发展,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资金流量日益扩大,要求银行为其提供优质的支付清算服务。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有利于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速社会资金周转。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空前发展。金融市场交易资金量大、资金结算和清算的时效性强,需要银行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资金汇划和清算服务。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支持金融市场的资金清算;同时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三)中央银行进一步发挥职能的内在需要。

人民银行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可以有效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有利于防范支付风险。

三、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现状。

现代支付清算系统,主要提供跨行的支付清算服务,是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的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由国家处理中心、城市处理中心和与之连接的各相关系统组成,是一个跨开放系统和主机系统平台的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支付清算系统分为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城市处理中心(ccpc)两级,各ccpc除与npc连接外,还与本城市的各家商业银行前置机系统(mbfe)、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tbs)相连接。另外,中国黄金交易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系统、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和香港、澳门人民币清算行账务系统也成功接入了支付系统。

为适应各类支付业务处理的需要,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h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大额支付系统实行逐笔实时处理,全额清算资金。该系统处理同城和异地、商业银行跨行之间和行内的大额贷记及紧急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处理人民银行系统的贷记支付业务。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对多笔支付业务进行轧差处理,净额清算资金。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是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负责人民银行内部账务处理以及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者清算账户的最终账务处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负责处理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预算收入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会计核算业务。

四、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优势。

(一)同城支付清算和结算的高效与安全性。

分布在全国城市和县城的2500家同城票据清算所处理了2/3的支付清算额。这既是中国经济活动及由此而产生的支付交易的地区性所致,也是由于银行机构都在当地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开设清算和结算账户,以便于监管,控制支付结算风险。

(二)支付清算系统的综合性及较高的自动化。

同城票据清算所虽然以手工处理为主,但手工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已迅速提高,而且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还开始超越技术导向型阶段,逐步向技术业务混合型转化,使业务处理流程合理化,从而代之以新的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

(三)电子网络的普遍化。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还是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都对交易、结算的自动化、电子化进行了大量投资,基本上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通讯网络和各级各类支付清算系统,证券、期货等大额交易基本通过电子化方式实现支付结算。

此外,以各种支付卡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方式成为零售小款支付领域的重要形式,各类信用卡、借记卡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五、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不足。

目前,我国支持清算系统快速、高效、安全的特点初步显现。但同时,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处理中心(ccpc)灾难备份系统尚未建立。

虽然国家处理中心(npc)已经建立了灾难备份系统,但目前各地城市处理中心(ccpc)尚未建立灾难备份系统。各省辖内支付清算系统尚未建立有效的应对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二)大额支付系统缺少对清算账户信息的检验,容易形成支付风险。

企业账户是参与金融结算的最基本单位。但目前,大额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的运行往往孤立,缺少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因而在大额支付系统中,由于无法判断各金融机构提供的票据账号信息的合法性,从而有可能为未按要求开立的账户票据提供结算业务,造成金融风险,同时,这增加了金融机构为提高自己的信贷规模而向企业乱拉存款、帮企业乱开设账户、替企业躲避金融债务的可能性。

(三)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分立导致隐患增加。

目前的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在应用程序上是两个独立的支付清算系统,没有接口程序,金融机构在人行是否透支,必须要等待当日17点以后进行票据清分时才能发现,而此时票据已经交换入账。一旦出现透支,金融机构在人行账户的存款就会出现赤字。不但会给人行会计工作带来平账困难,更有可能对人行资金带来严重隐患。

(四)电子联行往账的抗风险能力弱。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ups不稳定而造成的掉电,或者由于硬件设施或地区上的电信通讯设备的故障而造成的通信不佳,这些都将会影响到业务操作人员的判断。对于某些正在发送的电子联行往账不能正确判断它们的发送状态,就会有重发往账或漏发往账的误操作。重发与漏发往往在操作员不经意间就发生了,而这小小的“误操作”,则潜伏着巨大的资金风险隐患,款项汇走后若没及时发现或追回,无疑是重大差错或责任事故。如果操作人员主观上有窃取资金的故意,那么防范利用电子联行往账作案的难度就更大了。

(五)联行清算系统运行过分依赖电信部门。

除卫星传递和人行内部的局域网外,当前的网络传输不管是普通电话线还是电信专用线,都过分依赖国家电信部门通信专线。而通信设施一般没有备用设备,出现故障后,势必造成支付信息的延压和信息传输的不完整。通信一出现故障,由业务操作员经过反复测试到确定故障然后再反馈到科技部门,由科技人员检查诊断后再与电信部门联系解决,此时往往已经是事故发生后一段时间了。过分依赖电信部门的网络构架会引起事故诊断及修复过程的繁琐,这些都会给支付系统的稳健高效运行埋下隐患。

六、对策建议。

(一)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强调自主研发能力,从现实问题着手,争取在技术层面上对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改造,不断完善其功能,解决运行中的问题与矛盾,为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培训,对维护、操作人员实行上岗证管理。适应商业银行人员轮岗的实际,定期对维护、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实行上岗证管理,以提高操作人员技能,减少差错发生。一是做好上线前的应急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二是对资金清算、日间日终资金往来核对、异常情况处理、直连和间连的业务操作等进行重点培训;三是对系统技术管理人员进行mbfe运行环境、数据库管理、数据清理备份、简单故障处理、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各商业银行负责清算账户头寸管理的资金专业人员培训。

(三)建立备份中心,完善应对紧急情况的机制,切实加强我国清算支付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

[4]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操作手册.电子联行操作手册.。

[7]《财经科学》欧阳卫民2009年第02期。

[8]《支付与金融》欧阳卫民2011中国金融出版社。

[9]《现代支付论》欧阳卫民2010中国长安出版社。

[10]《电子支付结算系统》帅青红2006西南财大。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六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基于中国国情,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的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将得到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对银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引入国际标准的过程,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银行业走国际化道路。

本次会计准则的制定及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其主要精神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内容已基本一致,这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国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已于20xx年上市。此前,中国银行的控股子公司——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已经在香港上市。在股份制改造及海外上市过程中,我们深感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管理和国际投融资活动的重要性。此前,由于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企业到海外融资,其财务报表往往得不到认可,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这次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可以使企业在海外上市时按照国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披露的信息符合国际标准,这有利于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中国银行在境外有众多分支机构,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利于中国银行与国际先进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中国银行向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努力。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管理水平。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经济行为确认、计量、列报的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提升管理理念,加强风险驾驭能力。例如:《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规定企业必须披露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公允价值、流动性风险等业务管理信息。为此,管理层必须理解准则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概念的含义,进而理解其中蕴涵的科学理念,将这些管理理念运用到银行的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并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增强银行防御风险的能力。

对此,中国银行在编制基于国际准则的财务报告中深有体会。详尽的披露要求对于企业改进内部管理理念,深化内部流程改革,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管理层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注银行运营过程中风险的变化,及时识别各种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把各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披露内容更加丰富、透明。这有利于加强监管部门、企业内部各层面、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有效的激励、监督与约束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良好形象。

从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反映,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表。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升企业良好诚信的形象。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中国银行在进行国际财务报告转换工作中,在财政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债券资产分类计量方面、衍生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负债)及相关损益方面、按照贴现现金流模型(dcf)和迁移模型(mm)提取贷款减值准备方面已率先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一步,中国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上述工作并落实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其他计量及披露要求。

需要看到的是,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其真正的实施工作将任重而道远。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绝不仅仅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变更,更是对现有业务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一个巨大挑战。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是一项需要全行员工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财会部门及各业务主管部门都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并对各自主管业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电算化系统状况、税务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新会计准则进行比照,寻找存在的差距,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新会计准则的精神要求嵌入到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并借此契机,进一步提升银行的业务发展水平及内部管理水平。

在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着四大挑战:是否具备足够的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财会人员;是否具备拥有丰富财务判断经验的业务人员;是否有合适的计量工具,准确测算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是否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新会计准则关于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要求。

针对上述影响和挑战,中国银行将积极准备,全力以赴,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及时修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要把这一要求贯彻到全行的日常财会工作中。

二是针对新会计准则组织全行范围内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高财会人员和其他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新会计准则深入人心,会计人员熟练掌握。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难题。

1.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商业银行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此外,新会计准则要求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估值,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求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对商业银行的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现值”概念,以贷款为例,如将贷款区分为未减值及减值贷款,由此涉及的信息维度将区别于传统上的应计和非应计贷款概念,由此所产生的贷款及应收息科目将主要反映“摊余成本”。为满足新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同时反映与客户端的债权,商业银行将必须设置两套账目,这对商业银行的电算化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他,如复杂衍生产品估值模型的确定,也需要较高的系统程序来实现。

(二)需要解决的配套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下,许多交易或事项采取了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公允价值相对容易取得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施比较容易。在我国,某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有待完善,完全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的态度。但应该注意到,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尤其是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将依赖各企业的模型来估算和验证,为增强各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应为公允价值的获取机制提供较为详细的指南。

2.监管政策配套问题。

与新会计准则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协调税收制度、监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从目标来看,会计部门趋向于建立对银行财务状况的“中性”评估,监管部门从审慎的角度则更趋向于保守的评估。从方法上看,会计部门要反映过去交易和时间的结果,强调回溯性方法,监管部门则更关注未来,强调前瞻性方法。此外,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商业银行利润中包含大量的“未实现”损益,对这部分“未实现”损益,税收制度该如何协调等等,都是摆在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解决。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票据截留票据电子信息。

摘要票据截留有利于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的效率,有效规避票据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篡改、丢失、被盗抢等风险,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有效促进区域及全社会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票据截留提出了建议。

票据截留一般是指票据在流动、使用或传递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环节被截留,在截留点通过计算机录入相关信息和要素,将纸制票据转换成电子信息,而再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完成其后续的流转周期。实现票据截留的必要条件有票据信息的电子化、票据真伪的电子核验、法律的保障和信用环境的完善。

(1)实现票据截留的首要条件是票据信息的电子化。票据电子信息包括票据电子影像与票面电子数据。近两年来,信息技术实现新的突破,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与图像识别技术的高速发展,高速度高容量设备的迅速降价,社会对扩大票据交换范围的迫切需求使票据截留的真正实现成为了可能。银行票据自动化处理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票据影像为处理核心,以自动清分技术、扫描技术、自动验印技术、支付密码技术、票据图像存储技术、传输技术为关键技术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可成功解决票据图像的采集、传递、票据要素的自动提取与票面合法性的自动审核等技术问题。

(2)技术和业务难点是电子核验票据真假。纸票据截流后,要确保各项业务处理的真实完整性,面临最大的技术与业务难点是票据真假的电子核验,尤其是电子印鉴识别。目前,银行接受委托支付资金时大多数都采用人工验证印鉴的方法,这从原理上不能防止资金的被盗用。同时,传统图章很难通过计算机传递,这种情况下,电子印鉴应运而生。电子印鉴实名为电子支付密码,是一种先进的防伪及身份识别技术。其含义不但包括图章本身,同时涵盖了票据上诸如日期、金额、银行账号、票据密码等全部信息,一举解决了传统图章所存在的缺陷,实现了印鉴的安全性和可传递性。电子印鉴系统经历了密码签模式,单一支付密码器模式、ic卡的支付密码器模式三个时期。因为支付密码只能由企业的授权人员计算,外部人员、银行内部人员、甚至软件开发商,都无法随意编制密码,从支付机制上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反过来,如果企业发现资金被外部人员盗用,一定能验证出支付密码、验证通过码的不正确,从而分清责任。电子印鉴的产生,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加密技术等融为一体,给银行业务带来了质的飞跃,不仅保障了银行资金的安全运行,还为国民经济的正常化运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使用票据电子信息。商业银行实行票据截留的现状。

商业银行实行票据截留的现实意义在于银行业务流程和工作管理上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第一,极大地扩大支票流通范围,资金清算效率大大提高,网上审核、网上清算、网上查询、数据分析成为了可能。第二,可以满足票据跨商业银行流通,实现票据实时到账、跨商业银行通存通兑、异地取现。第三,由于票据从纸质运转跃进到电子信息运转,银行将做到以自动化批量识别代替人工识别,以高效的集中处理代替低效的分散处理,以电子检索查询代替手工查找,以电子存储代替或部分代替实物存储,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票据结算效率。第四,可以实现电子退票,有效解决银行间退票纠纷。第五,可以提供票据映像及票据数据备份、管理、查询增值服务,既有利于票据信息的管理和分析,为银行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信息,又有利于客户实时核实自己账户的金额,从而有效防范支票诈骗。第六,票据截留在实现银行监督与控制作用方面也很有帮助,可以较好地实现对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自动监控与随机任务分配,使票据处理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减少风险点,提高票据业务风险防范水平。作为提高票据处理效率、扩大票据交换范围的关键性手段,票据截留已引起金融界普遍关注,国内部分城市已开始了试点工作。笔者认为,在考虑我国票据截留发展方案时,应当首先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1)我国银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电子图像应用基础。国内已有90%以上商业银行的60%以上的银行分支机构建立了电子验印系统;有的商业银行已建立起全国性的票据图像应用环境,其所有的分支机构都在柜台扫描票据送全国总中心进行帐务处理。

(2)票据交换运转规模逐步扩大,交换区域化已成雏形。经过近10年的培育与建设,人民银行下属已有17个大中城市的分支机构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票据交换中心,这些中心大多数都已在当地注册为事业法人机构,大体按市场规律运行。目前北京-天津-石家庄,广州-深圳,深圳与港澳地区,上海与其周边,成都-重庆、武汉与其周边7城市等地区实现了区域性票据交换。北京-天津-石家庄间的区域交换、深圳与港澳间的票据交换已采用电子票据图像。(3)网络系统支撑的条件已完全具备。人民银行主建的全国支付系统已投入运行,大额支付系统运行稳定,小额支付系统正全面上线,实现了我国清算系统建设的跨越式进步。

(4)各地发展不一。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存在相当的不平衡,交通、通信以及金融发展差距也很大。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商业银行在正式实行票据截留之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成为必然,票据在银行端的自动化处理及电子验真问题将成为制约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选择恰当的票据截留模式,既要有效地解决票据实物传递问题,又要解决票据在银行端的自动化处理问题。

(2)选择恰当的票据截留点。是截留在提出行还是截留在城市票据交换中心,应视业务具体发展情况而定。如果考虑票据档案电子化管理和会计事后稽核,笔者认为,截留在提出行网点或提出行票据处理中心较妥当;如果考虑集约化效益,则截留在城市票据交换中心较好。截留在提出行成本就比较高,影象处理系统的投入者、使用者均为商业银行。特别是在中等规模的城市,各行票据量并不大,那么,图像在城市票据交换中心采集就可较好发挥集约化效益,为商业银行节省人工与管理成本,也有益于票据图像处理的标准化。在已上了票据图像采集系统的部分城市及票据量日均6万以上的城市,也可以采用票据截在中心与截在提出行两种方式相混合。

(3)解决票据电子验真问题。目前,我国的票据截留实践,除了深圳以外,大多只进行电子信息交换,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电子影像交换。一部分软件专家正在寻求更多的辅助手段,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印鉴识别的能力,意图在印鉴规范与预留印鉴库的建立与运行上大做文章,实现更实用的人机结合安排。另一方面,商家不停推出各种不同规格的支付密码器,电子支付密码已在部分城市、区域推广试行,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鉴定的支付密码系统一般效果都不错。电子印鉴识别,技术手段目前乃至今后都不能达到完全替代人的程度,选择票据电子验真方案,要在风险成本与核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一般,一台支付密码器可以注册15~20个银行账号,企业花费几百元人民币,购买一台支付密码器就可以全面管理其在不同银行的账户。银行端,由于各家商业银行柜面系统都集中到总行,核验子系统可集中购买,网点只需安装一个读卡器,其成本也不高。相对于建立印鉴库来说,银行更乐于接受电子支付密码系统。但是,银行只有在验证支付密码、并验证印鉴后才能最终确认票据的真伪,产生“验证通过码”支付资金。

(4)配套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对我国现行的票据法规进行相应修改,赋予“票据截留”中的电子提示以与纸质票据提示相同的法律效力。同时,中央银行应出台有关的制度和管理规定,对“票据截留”各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并出台有关制度和规定。通过法律层次解决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电子票据的签发、兑付、托管、统一认证等方面进行规范。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迅速崛起,网络金融在我国交易中占重要地位。各大商业银行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应对会计风险,避免危机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列举商业银行风险的形式,提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积极探索新时代商业银行发展路径。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经营货币及其衍生品,资金的流转几乎发生于商业银行的每一笔业务中,每一笔业务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济收益。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性质的缘故,导致其将大部分资产都投放在市场,并且商业银行的信誉决定了它的发展。所以,商业银行隶属于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运行的全部过程都存在着会计风险。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商业银行本身的资本安全。在严重的情况下,支付危机就会出现,影响银行的声誉并使其信誉下降;更严重的,将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倒闭。因此,银行会计必须保证公平和公正,严禁欺诈、让客户蒙受损失,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会计风险防范,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对会计风险防范的能力。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背景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历史阶段被认为是目前全球银行业在其风险管理方面进入了最为迅速的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则是第一个历史阶段,此时由于美国经济出现了债务危机,银行业非常注意其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的资本和其他人并不相同,一些资本将承担着相当高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恶性金融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和出现,有关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问题的研究逐步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重视,每家银行也已经开始深入地研究并建立完善自己的风险防范和规避体系。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提出了审贷分离的信贷管理体系,这种信贷管理体系大大降低了建设银行放贷的风险,保证了银行资金的安全,而中国招商银行亦已经实行了贷款负责人的管理制度等。hongmeiwen,hualiwang针对国外大型商业投资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些操作性和风险,探究其可能产生的主要成因,并通过运用传统的故障识别树这一方法,对直接影响我国大型商业投资银行的操作性风险可能出现的主要成因和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这些故障识别树的结果,判别商业投资银行的操作性和风险品种,并据此研究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和风险评估防范措施。zhoulimeijing等深入研究了我国的私募股权在如今我国的快速繁荣和发展过程,所以为了实现共享利润,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各种渠道参与私募股权的业务。以硅谷银行代表的案件分析了其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些成功经验。基于对美国硅谷银行的主要风险的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据此建议制定了一套相应的风险预测和防范措施。李思宇通过深入研究商业会计背景,对我国企业商务会计管理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它们的出现所带来的优缺点和利弊,并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防范和控制管理商务会计风险的有效措施。王俏利用相关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典型案例分析,并充分利用我国的业务流程模型观察银行会计业务的发展,在会计业务中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了一套具有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的风险管理反应策略。

(二)商业银行会计的舞弊形式。aicpa将企业的会计舞弊划分为了两类:一种可能是企业管理人员舞弊;另一种可能是企业员工舞弊。其中,管理人员舞弊的后果可能更大、影响也就更大。并提出了一份全新的审计质量标准说明书,从三个角度列举了对于会计舞弊的潜在风险和影响的因素:其一,管理层舞弊的征兆及其可能造成影响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的原因,也就是说,管理层的经营人员管理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做事的风格以及他们对内部控制所持有的态度;其二,行业,主要是泛指这些产品行业发展时期所处的内、外部市场经济条件;其三,经营报表及其财务报表的稳定性,即商业银行的实物经济和其他社会和经济活动,银行财务条件及其盈利能力。bell,carcello以一部分来自apkpmg家审计公司实务中出现公司舞弊的77家审计公司和没有实施公司舞弊的305家审计公司案例作为一个统计资料作为基础,构建了一个logistic的公司回归审计模型,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一个回归模型特征性的分析测试。经过最后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不难发现,这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所可能涉及或遇到的重大内部风险及其影响控制因素主要可能包括:内部风险控制工作丧失实际效力,经济收入增长速度太慢,盈利实现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或与之直接偏离以往发展趋势,管理人员认为当局过分地过度强调了公司盈利的首要目标,传递虚假财务资料或是方法逃避了公司审计师的严格监督和进行审计,公司财务会计报表的资产所有权管理结构,对待公司财务报表的谨慎态度和公司内控控制执行工作力度之间的'巨大差异均与其存在较大互动性和联系性。吴殿波(20xx)探究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在其会计实务工作中可能还存在的一些困难:由于银行会计未能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体系,没有改变会计职能,而且他们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不够先进,没有严格控制成本,会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不够高。赵跃侧重于分析研究目前我国国内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商业分行所存在可能面临存在的各种类型会计业务风险的产生类型和表现种类,并深入分析研究其会计风险的产生原因、特征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并以20xx年中国建设银行上海连云港二级分行为主要代表的典型案例,对该行分别开展了以其近期会计业务风险综合防范管理工作情况为研究核心和重要主题的现场检查调研交流活动,通过会计数据收集分析综合对比目前发达国家的国有商业投资银行正在不断完善企业会计风险服务的管理职能和创新经营风险管理模式、对会计操作人员为对象的风险管理做到有效科学衡量与准确控制的一项新会计技术,并分别提出了关于加强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防范的具体风险应对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国外的大型商业投资银行久远的历史演变发展历程,使其在我国长达300年的大型投资企业风险管理规避项目管理培训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并逐步建立实施起来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大型投资企业风险管理培训制度,积累了一些重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此之后,经历了票据真实说、能力转化论、收入预期论等相关理论的持续演变和不断发展,通过对我国商业投资银行业务资产和资金负债的信息共享方式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我国商业投资银行业务盈利的稳定同时,也在努力不断寻求业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性和最小化,保障了我国商业投资银行日常业务经营的安全。保障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groveman用了一种大量高估存货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把激进的收入的确认方法、少量的准备或损失、低估的业务和管理成本、并未采取相关方之间的交易正常程序视为会计舞弊的迹象。green,choi采用了与人工神经网络相关的计算技术,在原来的会计财务舞弊信息库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依托的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关于20xx年会计金融欺诈的预算判断虚拟模型,可以在数据分析后初步了解到,这种舞弊虚拟模型对于判别随机样本舞弊很有成效。常华兵通过借助实践深入地探究了银行的会计风险,创设了关于银行会计风险的几个集中模型,在这些集中模型中,他将银行的会计风险大致细化成为了集中会计管理的规范、理论、行为、错误认识等,同时详细论述了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四个主要方面,并且提出了一套应对措施和控制的方法,这个研究成果在我国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个成果放在现在依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会计风险的形式表现,基于相关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会计风险的原因,讨论了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有关的相关理论知识,总结了外国商业银行研究会计预防风险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预防研究结果,总结了外国商业银行的共同特征,并将其作为商业银行预防风险的启发。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内部会计风险的类型和形成,对商业银行的现有会计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到了预防风险的有力方法。从内部环境建设和外部经济环境中,提出银行预防风险的措施。其中,外部措施包括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督,加强财政侵犯行为的执法力度,并充分表现审计、税收、金融等各个部门的作用。内部措施包括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审计和监督和核查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概念及特点。所谓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并不把普通的货物作为对象,它把货币和资本作为对象,并且把业务范围放到了货币信用领域,脱离了生产流通领域。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不像普通企业一样直接去进行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它是为这些公司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二是商业银行有着与中央银行和普通金融机构不一样的性质与目标,这也决定了它是一种特别的银行,它更加强调运营的利润原则和流动性原则,把盈利能力看得很重,并不受政府管理的影响。普通的商业银行不能发行货币,一般把业务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类型。

1、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会计的根本工作,即对银行业务进行真实、完整、及时的会计核算。由于会计业务繁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支付结算、交易等业务每天都要检查和核对大量的现金收付。账户申请和账户登录与风险直接或间接相关,很多银行风险都与会计环节失控有关。因此,如果会计方法不当,会计程序不规范,会计质量不高,就容易产生风险。

2、会计结算业务风险。会计的结算业务是对各种类型的票据进行结算,结算业务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会计结算过程中也存在着与结算相关的一些风险。主要包括:

(1)欺骗风险。欺骗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犯罪者对银行的布局非常熟悉。通过把银行票据和银行汇票当作实施犯罪的对象,借助现代手段,有计划地进行了大数额的票据欺骗。

(2)透支风险。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有机会办理信用卡,这也导致了恶意透支的发生,人们利用了银行的一些漏洞或者时间差进行了犯罪,并且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这是犯罪,从而给银行造成了经济上的很大损失。

(3)票据贴现风险。银行在票据到期后往往无法收回贴现的金额。

3、内部控制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

(1)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本质,没有相应的素质与工作岗位相对应,对办理银行业务的客户服务态度不够好,操作行为不规范,导致了一些会计事故的发生。

(2)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和犯罪人员内外勾结,共同侵害银行的利益,这也是我国经济案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会计岗位没有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一些人员利用这个漏洞违法乱纪,偷偷进行银行资金的挪用,给银行带来了风险。

(三)滞后的会计运作手段带来的风险。

随着社会手段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也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投入使用,它的出现,简化了会计人员的工作,一些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数据在会计软件里很快就可以得出,它加快了会计工作的速度,也把会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过,一个新的手段出现,利弊都会有,会计电算化的弊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适用范围不够广。电算化不能进行会计的一些事前工作,不能像人工一样进行预测事件并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

(2)应用水平不高。由于会计电算化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所以导致一些阅历高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顺利进行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各个银行还需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操作的讲解。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成因。首先,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会建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但这种程度的风险控制作用很小。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这也是风险防范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银行业务的繁重、简化和程序化,许多银行会计人员没有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规章制度成为一种形式,很容易导致银行会计风险。

1、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设。首先,建立金融风险识别、评价和预警体系,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风险水平或级别,根据风险水平或级别及时进行预警。其次,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最后,还要建立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

2、加强金融执法力度,规范银行经营。首先,应加强对银行业收费和贷款汇报的执法检查,降低企业不合理财务成本。其次,应加强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盘活存量信贷资源。及时解决地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最后,应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促进银行业规范化发展。整顿银行业收费秩序,取缔不合理收费项目,严肃查处非法违规收入,减少银行收费种类,减轻服务对象负担,更好地发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大众的金融作用。建立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企业帮扶机制,全力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简要阐述了商业银行所处的商业环境和历史背景,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相关研究。通过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共同特点,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总结了商业银行会计的四大风险,并深入探讨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认为商业银行要规避新时期的会计风险,应从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加强内部审计、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其他商业银行能够借鉴,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健康蓬勃发展。

银行会计学论文篇十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商业银行业务逐步拓展,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总结为四个部分: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

会计人员风险如何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遇到的金融会计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构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将详细剖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给出针对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风险和会计素质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表现为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

其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达标素质低而导致会计核算风险的产生进而影响了整个决策的失误,从而导致最终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会计风险中加强会计核算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尤为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因此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控制与防范,研究一套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方案,避免金融会计风险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影响了整体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影响。

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的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多以自身所具有的权利、权威,运用政府权力集中对社会的各种事务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也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机制下,存在不公平竞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频繁出现,导致菲菲活动猖獗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因此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当地政府本位主义的思想都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建设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之一,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票据结算机制、会计核算机制、会计监督机制、结算。

比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不健全,有的员工责任心不强,导致联行报单的错发漏发,银行内出现柜员之间混岗的现象,支票等先关票据核算审查不够严格都是因为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而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银行管理体制的优化关乎着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一套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增强银行效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加强银行财务管理,建立银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实现提高银行管理效率,促进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人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就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或者在风险预测,财务监督上不能严格按照规范实施,甚至参与犯罪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质量,增大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

在技术上杜绝操作失误,在道德和法律规范上做好自我约束与监督,了解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要求专业人员要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培养金融会计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进而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避免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根本保障,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各岗位人员责任的明确分工,坚决杜绝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从管理层次与操作层次进行会计人员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摸索创新,积极构建出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套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系,对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3]李思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