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22:02 页码:10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实用20篇)
2023-11-19 08:22:02    小编:ZTFB

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己学习的规律,迈向更高的层次。如何撰写一本生动有趣的回忆录?想要写出一篇精彩的总结吗?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一

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特别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特别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时期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二

前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美丽的古城西安逛钟楼。

从高处看钟楼时,它就像被一个巨大的“花环”包围着,显得格外气派,雅致。它的下部是正方形的基座,上面是具有明代风格的双层楼体。顶上是一个钟形的“金顶”,在微微上翘的屋檐上各挂着一个小钟,随风飘摆,声音清脆动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三

我的家乡在西安,说到西安大家都会想到兵马俑,“西安的兵马俑甚是好玩!”这可是句老俗话了,作为一个西安的本地人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个比兵马俑还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钟楼。

四面有四个像波浪一样拱起的小屋顶,中间有一个像金字塔型的大屋顶,看起来像用一顶金色的帽子盖上去一样,屋顶的瓦都是绿色的,墙壁和屋檐都红色的。我和爸爸上到钟楼的二楼,远远望去,有四条大街以钟楼为中心,笔直的伸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起来很么壮观、很雄伟。大街上的车穿流不息,两边商店的霓虹灯灯光闪耀,把城市打扮的更加漂亮,更加美丽,里面陈列了很多古代用的生活用品和古代乐器,里面的墙壁上还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壁画,非常优美。四周的房檐挂满了非常大的大红灯笼,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二楼的一个角挂着一个大大的'钟,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是用铁铸成的,是古代人用来报时的晨钟。还远远看到一座跟钟楼的形状很相似的,就是鼓楼,钟楼和鼓楼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矗立在西安的市中心。

古老的西安真是多姿多彩,我爱家乡。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陕西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陕西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陕西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陕西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陕西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陕西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到陕西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陕西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们,大雁塔自建成至今,历代名人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赞语,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的名句。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五

各位团友:

欢迎来到帝都西安!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从神话和传说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

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西安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

西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

秦中自古帝王州。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20__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人类起源地。

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世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得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黄河文化。

距今约6000—7020__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020__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时代。历史由混沌步入朦胧。

丝绸之路。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和中心位置,汉唐两带尤为突出。

佛教文化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长安与西方各国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往依然络绎不绝于途。自印度传入的佛教这时逐渐与中国传统伦理、宗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并广泛流传。长安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佛教文化中心。

中心东移。

公元10世纪后,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西安失去首都地位。但仍是整个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在。

在祖国开发大西部的战略下,西安这个沧桑的老人正焕发着青春,以无限坚定的信心奔向未来!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六

西安钟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怎么去介绍比较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安钟楼导游词,欢迎参考阅读!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00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七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座与钟楼遥相呼应的楼就是鼓楼,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迎祥观是唐朝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观,唐睿宗李旦为了给自已的母亲过寿,特制了一口钟安放在迎祥观内。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安城不断地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再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天的位置。

钟楼的主要作用就是击钟报时。每天清晨,当钟声响起,四个城门就打开,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傍晚鼓楼的鼓声一响,人们就回到城里关闭城门,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过去用来报时的钟是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720xx年)命人制作的,取名“景云钟”。景云钟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声音洪亮,充分表现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铸钟水平,原钟现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景云钟的复制品,它的体态、大小、重量、纹饰与原景云钟都是相同的。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钟纽部分:据传海中有一种大兽叫蒲牢,它虽然凶猛,但是非常害怕鲸鱼,每当鲸鱼攻击它,它就会拼命大叫,由于它的叫声非常响亮,人们在铸钟的时候就将它缚在钟上,以祈求钟声洪亮,我们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钟就像张着大嘴的蒲牢,撞钟之木就像鲸鱼,鲸鱼咬一口,蒲牢叫一声,鲸鱼咬得越急,蒲牢叫得越响,如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来试试。关于蒲牢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蒲牢”是龙王爷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位蒲牢平素爱大声喊叫,声音非常洪亮,因此钟纽常常做成蒲牢的样子,希望能使钟声洪亮,总之有了蒲牢,钟声就会洪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事了。

再来看看钟面,这里有龙、凤、鹤、狮、独角牛,以及飞天、彩云、蔓草等,花纹线条流畅、首尾相接,它们分别代表着道教法规、富贵权势、天上人间,以及现世未来,是一幅集福、权、贵为一体的宗教纹饰画,特别珍贵的是这篇唐睿宗李旦亲笔所书的铭文。李旦的真迹共有三处:孔子庙堂碑、顺陵碑以及景云钟铭文。因孔子庙堂碑和顺陵碑都己被毁,所以现在李旦的真迹就仅存景云钟铭文一处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道教的玄妙,以及景云钟的制作,无论是从书法的角度,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座坐落于四条大街交会处己600多年的钟楼吧,我们先从屋檐讲起,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钟楼有三层屋檐,其实它只有两层,也就是说在二楼是一层楼两层檐,那么为什么要把屋檐做得这么复杂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屋檐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就是统治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就是同样的重檐屋顶也有着最尊与次之的区别,重檐庑殿为最尊,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重檐歇山次之,比如北京天安门。钟楼采用的四角攒尖顶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上,此外在宋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楼、台、亭、阁采用这种形式,到了明清这种形式就更加兴盛起来。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四周的建筑都很漂亮,可这在过去是完全行不通的。普通老百姓盖房子只能盖单檐房屋,重檐在皇家建筑里才能出现。也许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在屋顶的四翼角戗脊上有一排动物形状的构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仙人、走兽。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个是仙人,在它后边分别是行龙、飞凤、行狮、天马、海马、飞鱼、押鱼,这几种走兽都有其一定的寓意。龙风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狮子是兽中之王、镇山之王;天马、海马象征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飞鱼、押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兴云作雨、镇火防灾。建筑工匠们巧妙地将政治象征、艺术装饰和实用构件统一在一起,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再往下看,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为什么叫斗拱呢?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故需要有一种构件托住屋檐下的仿和椽。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弓形短木称为拱;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相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即称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的确是一种很奇特的构件,一块块小木料组合起来居然可以挑托起那么沉重、那样深远的屋檐,这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建筑首先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同时也产生了美的形象,在房屋的整体和房屋各种构件的制作中,人们都对它进行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装饰就是这样开始在建筑上出现的。古建筑的门窗是与人接触最多的部分,在它们身上自然集中地进行了多种装饰处理。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若朋友们感兴趣,不妨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您能猜对多少。

进入钟楼一楼大厅。首先请大家抬兴看:顶部一个个的木方框叫天花,中央圆形的叫藻井。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古代工匠常常在梁的下方用天花枋组成一个一个的木方框,上面贴有彩色图案的纸,或者直接在上面施彩绘。钟楼的天花都是直接施彩绘的,共184块,有艳丽的牡丹,有素雅的水仙,有傲雪的红梅,有清幽的兰花,一年四季就在这小小的四方之间争娇斗奇。在讲藻井之前,我想先请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案呢?有朋友说这是城市的中心点,还有朋友说是云彩,我给大家讲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听完后大家就会明白了:传说关中地区过去常闹水灾,每一年都会发生一次,有位道十看过风水后说:钟楼东半里,地下有一川口,川口里有一条大鳌鱼,每一年这条大鳌鱼都会按时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它这一露头,关中地区便会汪洋一片,知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命工匠将原钟楼拆除,在它的东半里,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处重新建了一座钟楼,钟楼建好后,果然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工匠在施藻井彩绘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幅“霞光万道”图,大家看这幅图案像不像太阳照在井眼里泛出的七色波纹呢?这正是: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八

上回说到回民街在钟鼓楼附近,那我们下一站就去钟鼓楼。钟鼓楼其实是两栋遥相呼应的建筑,顾名思义,一栋上面是大钟,一栋上面是大鼓。

登上钟楼,一口巨钟引入眼帘,那象般巨大的铜钟被高高地挂在一个红色的的木架上,光是边上的木杵直径就有二十多厘米。可以想象清晨那古老的钟声是怎样将人们从梦中唤醒。

到了晚上,很多盏刺眼的灯光打在钟鼓楼上,钟鼓楼顿时变得金碧辉煌!妈妈说,那在建筑学上叫“光雕”。

钟鼓楼真是古城西安的一大奇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九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钟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的西安钟鼓楼。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大家就叫我常导吧。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参观西安钟楼吧!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看,在我们眼前的两层建筑就是钟楼,它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钟楼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砖瓦结构,四角挑檐翘起,凌空欲飞,楼顶有各色玻璃瓦鲜艳夺目,美丽极了。钟楼四周鲜花环绕,增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砖筑成,沿着基座北面的楼梯而上,我们便来到钟楼楼身观光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钟,重五吨,里面能容纳五六个人,钟面上雕刻着精美的八卦图案,浑厚洪亮的钟声好像闷雷滚动,告诉周边的人们新一天的到来;如今,钟声祈祷老人的长寿、可以让小孩健康快乐……一跨入展厅大门,就看见三排钟从小到大的排列着,其中的一排钟形状大小一模一样,但一排和一排形状不同;周围还有许多美丽的水墨画和刚劲有力的书法,钟和书画向我们展现了明代人的技艺高超。站在钟楼上极目远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今天,我很高兴为大家服务。鼓楼和钟楼遥相呼应,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下次有机会再带大家一起参观西安鼓楼。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20xx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20xx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座与钟楼遥相呼应的楼就是鼓楼,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迎祥观是唐朝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观,唐睿宗李旦为了给自已的母亲过寿,特制了一口钟安放在迎祥观内。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安城不断地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再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天的位置。

钟楼的主要作用就是击钟报时。每天清晨,当钟声响起,四个城门就打开,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傍晚鼓楼的鼓声一响,人们就回到城里关闭城门,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过去用来报时的钟是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720xx年)命人制作的,取名“景云钟”。景云钟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声音洪亮,充分表现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铸钟水平,原钟现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景云钟的复制品,它的体态、大小、重量、纹饰与原景云钟都是相同的。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钟纽部分:据传海中有一种大兽叫蒲牢,它虽然凶猛,但是非常害怕鲸鱼,每当鲸鱼攻击它,它就会拼命大叫,由于它的叫声非常响亮,人们在铸钟的时候就将它缚在钟上,以祈求钟声洪亮,我们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钟就像张着大嘴的蒲牢,撞钟之木就像鲸鱼,鲸鱼咬一口,蒲牢叫一声,鲸鱼咬得越急,蒲牢叫得越响,如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来试试。关于蒲牢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蒲牢”是龙王爷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位蒲牢平素爱大声喊叫,声音非常洪亮,因此钟纽常常做成蒲牢的样子,希望能使钟声洪亮,总之有了蒲牢,钟声就会洪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事了。

再来看看钟面,这里有龙、凤、鹤、狮、独角牛,以及飞天、彩云、蔓草等,花纹线条流畅、首尾相接,它们分别代表着道教法规、富贵权势、天上人间,以及现世未来,是一幅集福、权、贵为一体的宗教纹饰画,特别珍贵的是这篇唐睿宗李旦亲笔所书的铭文。李旦的真迹共有三处:孔子庙堂碑、顺陵碑以及景云钟铭文。因孔子庙堂碑和顺陵碑都己被毁,所以现在李旦的真迹就仅存景云钟铭文一处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道教的玄妙,以及景云钟的制作,无论是从书法的角度,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座坐落于四条大街交会处己600多年的钟楼吧,我们先从屋檐讲起,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钟楼有三层屋檐,其实它只有两层,也就是说在二楼是一层楼两层檐,那么为什么要把屋檐做得这么复杂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屋檐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就是统治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就是同样的重檐屋顶也有着最尊与次之的区别,重檐庑殿为最尊,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重檐歇山次之,比如北京天安门。钟楼采用的四角攒尖顶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上,此外在宋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楼、台、亭、阁采用这种形式,到了明清这种形式就更加兴盛起来。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四周的建筑都很漂亮,可这在过去是完全行不通的。普通老百姓盖房子只能盖单檐房屋,重檐在皇家建筑里才能出现。也许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在屋顶的四翼角戗脊上有一排动物形状的构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仙人、走兽。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个是仙人,在它后边分别是行龙、飞凤、行狮、天马、海马、飞鱼、押鱼,这几种走兽都有其一定的寓意。龙风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狮子是兽中之王、镇山之王;天马、海马象征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飞鱼、押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兴云作雨、镇火防灾。建筑工匠们巧妙地将政治象征、艺术装饰和实用构件统一在一起,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再往下看,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为什么叫斗拱呢?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故需要有一种构件托住屋檐下的仿和椽。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弓形短木称为拱;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相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即称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的确是一种很奇特的构件,一块块小木料组合起来居然可以挑托起那么沉重、那样深远的屋檐,这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建筑首先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同时也产生了美的形象,在房屋的整体和房屋各种构件的制作中,人们都对它进行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装饰就是这样开始在建筑上出现的。古建筑的门窗是与人接触最多的部分,在它们身上自然集中地进行了多种装饰处理。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若朋友们感兴趣,不妨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您能猜对多少。

进入钟楼一楼大厅。首先请大家抬兴看:顶部一个个的木方框叫天花,中央圆形的叫藻井。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古代工匠常常在梁的下方用天花枋组成一个一个的木方框,上面贴有彩色图案的纸,或者直接在上面施彩绘。钟楼的天花都是直接施彩绘的,共184块,有艳丽的牡丹,有素雅的水仙,有傲雪的红梅,有清幽的兰花,一年四季就在这小小的四方之间争娇斗奇。在讲藻井之前,我想先请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案呢?有朋友说这是城市的中心点,还有朋友说是云彩,我给大家讲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听完后大家就会明白了:传说关中地区过去常闹水灾,每一年都会发生一次,有位道十看过风水后说:钟楼东半里,地下有一川口,川口里有一条大鳌鱼,每一年这条大鳌鱼都会按时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它这一露头,关中地区便会汪洋一片,知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命工匠将原钟楼拆除,在它的东半里,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处重新建了一座钟楼,钟楼建好后,果然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工匠在施藻井彩绘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幅“霞光万道”图,大家看这幅图案像不像太阳照在井眼里泛出的七色波纹呢?这正是: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

西安钟楼,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钟楼处于西安的中心地带,是古城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西安的鼓楼,原先在西边的广济街上,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将钟楼迁徙到了鼓楼东边,今天的位置。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覆着深绿色琉璃瓦,顶尖用真金铂包裹。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门洞,门洞间互通,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门洞通过,如今门洞已封闭,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通道。

进入钟楼的入口就在这地下通道内,有楼梯可盘旋登楼。钟楼内有一口仿制“景云钟”,原件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现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

站在钟楼上,能够看到从钟楼延伸出来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钟楼周边西安最繁华的商区、及不远处的鼓楼。

游客在游玩钟楼时,还能欣赏到美妙的访古表演,每天日间6场,具体演出时间可详见官网。在钟楼和鼓楼之间为钟鼓楼广场,有音乐喷泉。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座与钟楼遥相呼应的楼就是鼓楼,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迎祥观是唐朝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观,唐睿宗李旦为了给自己的母亲过寿,特制了一口钟安放在迎祥观内。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安城不断地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再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天的位置。

钟楼的主要作用就是击钟报时。每天清晨,当钟声响起,四个城门就打开,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傍晚鼓楼的鼓声一响,人们就回到城里关闭城门,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过去用来报时的钟是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711年)命人制作的,取名“景云钟”。景云钟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声音洪亮,充分表现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铸钟水平,原钟现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景云钟的复制品,它的体态、大小、重量、纹饰与原景云钟都是相同的。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钟纽部分:据传海中有一种大兽叫蒲牢,它虽然凶猛,但是非常害怕鲸鱼,每当鲸鱼攻击它,它就会拼命大叫,由于它的叫声非常响亮,人们在铸钟的时候就将它缚在钟上,以祈求钟声洪亮,我们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钟就像张着大嘴的蒲牢,撞钟之木就像鲸鱼,鲸鱼咬一口,蒲牢叫一声,鲸鱼咬得越急,蒲牢叫得越响,如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来试试。关于蒲牢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蒲牢”是龙王爷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位蒲牢平素爱大声喊叫,声音非常洪亮,因此钟纽常常做成蒲牢的样子,希望能使钟声洪亮,总之有了蒲牢,钟声就会洪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事了。

再来看看钟面,这里有龙、凤、鹤、狮、独角牛,以及飞天、彩云、蔓草等,花纹线条流畅、首尾相接,它们分别代表着道教法规、富贵权势、天上人间,以及现世未来,是一幅集福、权、贵为一体的宗教纹饰画,特别珍贵的是这篇唐睿宗李旦亲笔所书的铭文。李旦的真迹共有三处:孔子庙堂碑、顺陵碑以及景云钟铭文。因孔子庙堂碑和顺陵碑都己被毁,所以现在李旦的真迹就仅存景云钟铭文一处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道教的玄妙,以及景云钟的制作,无论是从书法的`角度,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座坐落于四条大街交会处己600多年的钟楼吧,我们先从屋檐讲起,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钟楼有三层屋檐,其实它只有两层,也就是说在二楼是一层楼两层檐,那么为什么要把屋檐做得这么复杂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屋檐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就是统治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就是同样的重檐屋顶也有着最尊与次之的区别,重檐庑殿为最尊,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重檐歇山次之,比如北京天安门。钟楼采用的四角攒尖顶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上,此外在宋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楼、台、亭、阁采用这种形式,到了明清这种形式就更加兴盛起来。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四周的建筑都很漂亮,可这在过去是完全行不通的。普通老百姓盖房子只能盖单檐房屋,重檐在皇家建筑里才能出现。也许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在屋顶的四翼角戗脊上有一排动物形状的构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仙人、走兽。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个是仙人,在它后边分别是行龙、飞凤、行狮、天马、海马、飞鱼、押鱼,这几种走兽都有其一定的寓意。龙风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狮子是兽中之王、镇山之王;天马、海马象征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飞鱼、押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兴云作雨、镇火防灾。建筑工匠们巧妙地将政治象征、艺术装饰和实用构件统一在一起,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再往下看,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为什么叫斗拱呢?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故需要有一种构件托住屋檐下的仿和椽。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弓形短木称为拱;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相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即称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的确是一种很奇特的构件,一块块小木料组合起来居然可以挑托起那么沉重、那样深远的屋檐,这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建筑首先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同时也产生了美的形象,在房屋的整体和房屋各种构件的制作中,人们都对它进行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装饰就是这样开始在建筑上出现的。古建筑的门窗是与人接触最多的部分,在它们身上自然集中地进行了多种装饰处理。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若朋友们感兴趣,不妨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您能猜对多少。

进入钟楼一楼大厅。首先请大家抬兴看:顶部一个个的木方框叫天花,中央圆形的叫藻井。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古代工匠常常在梁的下方用天花枋组成一个一个的木方框,上面贴有彩色图案的纸,或者直接在上面施彩绘。钟楼的天花都是直接施彩绘的,共184块,有艳丽的牡丹,有素雅的水仙,有傲雪的红梅,有清幽的兰花,一年四季就在这小小的四方之间争娇斗奇。在讲藻井之前,我想先请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案呢?有朋友说这是城市的中心点,还有朋友说是云彩,我给大家讲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听完后大家就会明白了:传说关中地区过去常闹水灾,每一年都会发生一次,有位道十看过风水后说:钟楼东半里,地下有一川口,川口里有一条大鳌鱼,每一年这条大鳌鱼都会按时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它这一露头,关中地区便会汪洋一片,知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命工匠将原钟楼拆除,在它的东半里,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处重新建了一座钟楼,钟楼建好后,果然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工匠在施藻井彩绘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幅“霞光万道”图,大家看这幅图案像不像太阳照在井眼里泛出的七色波纹呢?这正是: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

文档为doc格式。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二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故乡西安,这里已经大雪飞扬。树木、楼房、草地、街道等万物都披上了白色的银装。

我和爸爸一起去参观了西安的钟楼。钟楼是正方形的,外表是用跟城墙一样的灰色大专砌成的,钟楼由三层组成,四面有四个像波浪一样拱起的小屋顶,中间有一个像金字塔型的大屋顶,看起来像用一顶金色的帽子盖上去一样,屋顶的瓦都是绿色的,墙壁和屋檐都红色的。我和爸爸上到钟楼的二楼,远远望去,有四条大街以钟楼为中心,笔直的伸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起来很么壮观、很雄伟。大街上的车穿流不息,两边商店的霓虹灯灯光闪耀,把城市打扮的更加漂亮,更加美丽,里面陈列了很多古代用的生活用品和古代乐器,里面的墙壁上还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壁画,非常优美。四周的房檐挂满了非常大的`大红灯笼,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二楼的一个角挂着一个大大的钟,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是用铁铸成的,是古代人用来报时的晨钟。还远远看到一座跟钟楼的形状很相似的,就是鼓楼,钟楼和鼓楼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矗立在西安的市中心。

古老的西安真是多姿多彩,我爱家乡。

文档为doc格式。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三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们这回在西安之旅的导游。我姓徐,大家都叫我徐导就好了。今天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世界遗产之一,秦兵马俑。景点位于西安临潼,我们坐的车也是去临潼的,行程大约四十分钟。我想提到西安的临潼,你们肯定会想到举世无双的秦兵马桶。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秦始皇陵园,请大家按次序下车。你们知道秦兵马俑的来历吗?原来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来到了秦朝,一个大臣对秦始皇说:“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觉得这样对您不是很妥当,不如让能工巧匠们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如何?”秦始皇觉得这个想法挺不错,就答应了下来。其实要不是那时候秦始皇的一点头,今天就见不着这气魄雄伟的兵马俑j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目前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xx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时的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8000个左右。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一号坑,也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你看都点了三个俑坑总面积一半还多呢!既然面积那么大,那么数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个。一号坑上面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可以走进大厅再细细游赏,游览时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们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曷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是将军俑。有的神态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有的则是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虑如果作战,战胜敌人。满是大将风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个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上翘起的战靴,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

接着继续来看骑兵俑,仔细观察,它们身上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左手持弓箭,仿佛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打仗时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驹。看前方,那陶马跟真马一样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如果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将军俑、武士俑还是骑兵俑,都好像在暗下决心,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连陶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报国,走进它的身旁,似乎能感爱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慨。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四

雁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这座塔初名为经塔。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赞叹。

这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则是后人为了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登塔,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大雁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两块石碑,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贞观廿二年(648),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另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所作的纪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谊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因规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时间较晚,故称小雁塔。

荐福寺原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为高宗荐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义诤在荐福寺译经,共译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极有价值。

现寺内存有的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层,高约46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门。塔身从下至下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门框为青石彻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明清两代因屡经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13层。今寺内还保存一口重万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臣大铁钟,钟声宏亮,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五

西安钟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西安钟楼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钟楼。

导游词。

欢迎参考!

钟楼地处西安繁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它古时用来在清晨敲钟报时,故称钟楼。从建成之日起,钟楼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征,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始建于1384年。钟楼的基座是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宽35.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外部重檐3层,但内部仅上下两层。楼檐四角攒顶,檐下饰有彩绘斗拱。“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筑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观。斗拱在商代就已出现,在我国青铜器的花纹上,可以看到较完整的斗拱图象。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巨钟轶闻: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西安钟楼,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钟楼处于西安的中心地带,是古城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西安的鼓楼,原先在西边的广济街上,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将钟楼迁徙到了鼓楼东边,今天的位置。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覆着深绿色琉璃瓦,顶尖用真金铂包裹。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门洞,门洞间互通,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门洞通过,如今门洞已封闭,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通道。

进入钟楼的入口就在这地下通道内,有楼梯可盘旋登楼。钟楼内有一口仿制“景云钟”,原件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20xx年),现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

站在钟楼上,能够看到从钟楼延伸出来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钟楼周边西安最繁华的商区、及不远处的鼓楼。

游客在游玩钟楼时,还能欣赏到美妙的访古表演,每天日间6场,具体演出时间可详见官网。在钟楼和鼓楼之间为钟鼓楼广场,有音乐喷泉。

钟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广济街口。万历九年迁址到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成为一做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万历年间,关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断言,有万年鳌鱼在地下作怪,于是知府将钟楼迁到现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从此西安天下太平,万民乐业。钟楼正面的楹联就反应了这段传说。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憔悴,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天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六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梁。今天由我负责向大家介绍我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000米处的秦兵马俑。它南依骊山,北依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陪葬品众多,是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馆内参观。

欢迎大家来到秦兵马俑馆内参观。兵马俑三个俑坑,最大的是一号坑。三个俑坑面积有20000平方米多,相当于50个篮球场。坑内兵马俑近8000多个,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一个整齐的长方形军阵,真像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大家猜这位头戴着鶡冠,身披铠甲,手持宝剑,挺着胸,威风凛凛的俑是谁?a武士俑b骑兵俑c将军俑。你们猜出来了吗?什么,猜不出来!我告诉答案吧,是c将军俑。

哈哈,接下来,我说一下骑兵俑。他的头戴圆形小帽,身着紧袖,下穿紧口被足蹬、长筒马靴,披挂短小的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

武士俑平均身高1米8左右,一个个体格健壮,体型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好了,今天的游览接近尾声了,愿你们这次参观秦兵马俑的经历成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我是导游,谢谢!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七

欢迎来到帝都西安!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从神话和传说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2019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世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得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距今约6000-702019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02019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时代。历史由混沌步入朦胧。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和中心位置,汉唐两带尤为突出。

魏晋南北朝时,长安与西方各国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往依然络绎不绝于途。自印度传入的佛教这时逐渐与中国传统伦理、宗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并广泛流传。长安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佛教文化中心。

公元10世纪后,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西安失去首都地位。但仍是整个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祖国开发大西部的战略下,西安这个沧桑的老人正焕发着青春,以无限坚定的信心奔向未来!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十九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们这回西安之旅的导游。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导好了。今天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世界遗产之一,秦兵马俑。景点位于西安临潼,我们坐的车也是去临潼的,行程大约四十分钟。我想提到西安的临潼,你们肯定会想到举世无双的秦兵马桶。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秦始皇陵园,请大家按次序下车。你们知道秦兵马俑的来历吗?原来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来到了秦朝,一个大臣对秦始皇说:“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觉得这样对您不是很妥当,不如让能工巧匠们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如何?”秦始皇觉得这个想法挺不错,就答应了下来。其实要不是那时候秦始皇的一点头,今天就见不着这气魄雄伟的.兵马俑军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目前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时的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8000个左右。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一号坑,也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你看都点了三个俑坑总面积一半还多呢!既然面积那么大,那么数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个。一号坑上面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可以走进大厅再细细游赏,游览时也要注意安全哦!你们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曷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是将军俑。有的神态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有的则是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虑如果作战,战胜敌人。满是大将风范。再看那些武士俑,各个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上翘起的战靴,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接着继续来看骑兵俑,仔细观察,它们身上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左手持弓箭,仿佛随时准备上马冲杀。打仗时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驹。看前方,那陶马跟真马一样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如果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跳上征程。不管是将军俑、武士俑还是骑兵俑,都好像在暗下决心,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连陶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报国,走进它的身旁,似乎能感爱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慨。

文档为doc格式。

西安钟楼介绍导游词篇二十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座与钟楼遥相呼应的楼就是鼓楼,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迎祥观是唐朝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观,唐睿宗李旦为了给自已的母亲过寿,特制了一口钟安放在迎祥观内。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安城不断地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再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天的位置。

钟楼的主要作用就是击钟报时。每天清晨,当钟声响起,四个城门就打开,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傍晚鼓楼的鼓声一响,人们就回到城里关闭城门,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过去用来报时的钟是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711年)命人制作的,取名“景云钟”。景云钟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声音洪亮,充分表现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铸钟水平,原钟现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景云钟的复制品,它的体态、大小、重量、纹饰与原景云钟都是相同的。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钟纽部分:据传海中有一种大兽叫蒲牢,它虽然凶猛,但是非常害怕鲸鱼,每当鲸鱼攻击它,它就会拼命大叫,由于它的叫声非常响亮,人们在铸钟的时候就将它缚在钟上,以祈求钟声洪亮,我们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钟就像张着大嘴的'蒲牢,撞钟之木就像鲸鱼,鲸鱼咬一口,蒲牢叫一声,鲸鱼咬得越急,蒲牢叫得越响,如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来试试。

关于蒲牢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蒲牢”是龙王爷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位蒲牢平素爱大声喊叫,声音非常洪亮,因此钟纽常常做成蒲牢的样子,希望能使钟声洪亮,总之有了蒲牢,钟声就会洪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事了。

再来看看钟面,这里有龙、凤、鹤、狮、独角牛,以及飞天、彩云、蔓草等,花纹线条流畅、首尾相接,它们分别代表着道教法规、富贵权势、天上人间,以及现世未来,是一幅集福、权、贵为一体的宗教纹饰画,特别珍贵的是这篇唐睿宗李旦亲笔所书的铭文。李旦的真迹共有三处:孔子庙堂碑、顺陵碑以及景云钟铭文。因孔子庙堂碑和顺陵碑都己被毁,所以现在李旦的真迹就仅存景云钟铭文一处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道教的玄妙,以及景云钟的制作,无论是从书法的角度,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座坐落于四条大街交会处己600多年的钟楼吧,我们先从屋檐讲起,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钟楼有三层屋檐,其实它只有两层,也就是说在二楼是一层楼两层檐,那么为什么要把屋檐做得这么复杂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屋檐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就是统治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就是同样的重檐屋顶也有着最尊与次之的区别,重檐庑殿为最尊,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重檐歇山次之,比如北京天安门。钟楼采用的四角攒尖顶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上,此外在宋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楼、台、亭、阁采用这种形式,到了明清这种形式就更加兴盛起来。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四周的建筑都很漂亮,可这在过去是完全行不通的。

普通老百姓盖房子只能盖单檐房屋,重檐在皇家建筑里才能出现。也许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在屋顶的四翼角戗脊上有一排动物形状的构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仙人、走兽。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个是仙人,在它后边分别是行龙、飞凤、行狮、天马、海马、飞鱼、押鱼,这几种走兽都有其一定的寓意。龙风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狮子是兽中之王、镇山之王;天马、海马象征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飞鱼、押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兴云作雨、镇火防灾。建筑工匠们巧妙地将政治象征、艺术装饰和实用构件统一在一起,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再往下看,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为什么叫斗拱呢?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故需要有一种构件托住屋檐下的仿和椽。

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弓形短木称为拱;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相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即称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的确是一种很奇特的构件,一块块小木料组合起来居然可以挑托起那么沉重、那样深远的屋檐,这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建筑首先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同时也产生了美的形象,在房屋的整体和房屋各种构件的制作中,人们都对它进行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装饰就是这样开始在建筑上出现的。古建筑的门窗是与人接触最多的部分,在它们身上自然集中地进行了多种装饰处理。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若朋友们感兴趣,不妨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您能猜对多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