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11:40 页码:12
2023年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实用12篇)
2023-11-18 21:11:40    小编:ZTFB

教案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参与。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精选教学设计的教案范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一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二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

自主合作探究。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四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3)瞋()目视项王(4)目眦()尽裂(5)项王按剑而跽()曰(6)拔剑切而啖()之(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8)刑人如恐不胜()。

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2)头发上()指(3)哙拜谢()(4)臣死且()不避(5)刑()人如恐不胜()(6)而听细说()。

师:提问重点句子: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师:“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如今人方为刀俎()(2)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3)道芷阳间()行(4)度()我至军中(5)沛公不胜杯杓()。

师:提问重点句子。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项王曰:“沛公安在?”

师:这三段讲述了哪几个情节故事?

刘邦脱逃张良留谢刘邦诛曹。

师:鸿门宴是为谁设的一场宴会?最后得利的人又是谁?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方面去谈)。

找出能刻画人物的语言。

整理知识点在笔记上。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

等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

1、相互讨论,对比概括出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

2、了解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从多个角度作出有依。

据的评说。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法、自读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机、粉笔。

课时安排:至少4课时。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之余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理论书籍和专家论著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组兴我荣,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指导本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每人认真通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鼓励教师每人订阅报刊,平时通读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

3、鼓励本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完善教育教学五认真,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评价。

四、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公开教学,认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根据校本研修计划我们本学期推出3个形式不一的公开课例,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五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提示: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

二、背景: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

2、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去报道?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4、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5、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

四、精读课文。

提示: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1.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2.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3.内容上: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出了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提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提示: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写法指导。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5.从分析艺术手法入手。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

五、深层分析。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比较的方面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已发生的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

(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

(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六、拓展延伸。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火烧南京城7周之久,遇难者达30万以上。

(图片展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六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情况。

高一(9)班是我校的快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4、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生1: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史记》的不朽!

师: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对司马迁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才是最有价值的认识。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认识写在书上,然后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思考,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认识。约一分钟后,自由结合分组,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认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纪录下我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云变化,沧桑巨变。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

生3: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

生4:解剖三千年历史,刀刀见血,字字含泪,小人虽胜永耻,英雄虽败犹荣;昂起高贵的头颅,宁折不弯,傲然卓立,汉武化为尘埃,子长名垂史册!

……。

师:同学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崇拜英雄,不然就是个卑鄙小人。有对这种崇拜加以嘲笑的,也是卑鄙之徒。”对英雄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老师很高兴能从大家的身上看到这种美德!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七

一、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设计鲁迅先生曾把司马迁的《史记》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第一,知识目的,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2.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第三德育目标,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本文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载而下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其次是.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一是.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二是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理解作品的人物和冲突,掌握更多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本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利用此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三、学法点拨与指导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同时,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四、教学程序设计几个主要程序的设计说明: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生情境。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今人、细说等)4、为的用法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如、举、意、谢等)。

八是拓展练习,活学活用。出示2003年北京高考试卷中《三国志》介绍邴原的古文。

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也是教者教学思路的轨迹,是教学流程的凝固。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本课板书设计原则是,主副结合,求实求精。本课的主板书为情节流程图,使学生对情节了然于心,并且用四字格短语概括情节,统一用主谓式,突出作品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点。副板书主要内容是对项羽的解说和古文知识举要,力求课文学习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九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十

1、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教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二、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

1、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以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

(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声声慢》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极具音乐性。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2、提问:朗读《声声慢》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愁苦。

3、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本词的朗诵方法并作示范朗读。

4、全班同学按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方法齐读全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

5、(出示flash朗读课件),听范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师总结: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好我们的声音。诵读时还应尽快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象自己现在就是孤苦零丁、凄婉哀绝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讨,理解意象。

1、提问:请大家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2、词中描写了哪些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

淡酒浇愁。

秋风急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3、过渡:是啊,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虑到高一学生较难理解“意象”,在教学中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运用。)。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4、本词写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样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梧桐,黄花,细雨。

教师示范分析“过雁”这一意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其他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老师适时点拨释疑。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五、鉴赏品味。

让学生说说《声声慢》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师生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鉴赏。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鉴赏。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七、联想拓展,体验创造美。

请同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创造美。1、读或唱。

2、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可以相互讨论,集中集体智慧。(多媒体呈现上联。)。

学生讨论酝酿后,交流发言。教师随机评点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读: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出示幻灯片,显示佳作)。

3.请大家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写自己的酸甜苦辣,试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写法。

八、布置作业。

为了帮助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我选了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首,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九、课堂小结。

教师自作一首小诗,师生共读一遍表达我们对一代才女的钟爱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诗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归去,

心向故土度进退。

梧桐细雨藏离愁,

天接云涛溢豪情。

清丽婉约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灯片,显示诗作)。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十一

1.了解鸿门宴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个性化解读。

3.落实文言知识考点,史记语言魅力。

项羽、刘邦二人,对话描写。

2课时。

一、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由毛泽东的诗导入,为什么写“不可学霸王”,霸王指项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项羽刘邦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鸿门宴》。

二、解题。

鸿门宴:刘邦赴项羽的宴会,暗藏杀机,惊心动魄的饭局。后人常用“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

时间:bc206,陈胜吴广起义的`第三年。

背景: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破函谷关,驻扎鸿门。刘邦取道攻占咸阳后,驻军霸上。

师生齐读全文,解决一些字的正确读法。

譬如:王(四声)、飨、尹、语(四声)、鯫、内(纳)、长、卮、彘、骑、不、樊哙、眦、跽、俎、靳、彊(强)、桮(杯)。

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开后朗读,也没啥。我不能强迫学生做,好的老师能引导他们去做。

文章共才4段。让学生明确,第三段在描写鸿门宴的惊心场面,重点段。

四、析文。

明确:

刘邦——霸上,十万兵。

项羽——鸿门,四十万。

曹无伤告密,沛公想称王关中,降秦王子婴,为之相。项羽想攻打刘邦,谋士范增力劝项羽杀了刘邦,并言刘邦具有天子气,勿失机会,趁机消灭。交代了鸿门宴的缘由。

知识考点:

实词:军、霸、王、飨、山东、小、采。

虚词:为、之、为、于、为。

句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为击破沛公军、贪于财货、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明确:项伯夜访张良,劝其亡之。张良献计刘邦,刘邦用婚姻关系,收买项伯。项伯归来告诉项羽,刘邦不敢背叛大王。这为第二天,鸿门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身翼护之,买下浓重的伏笔。项羽对付刘邦,有了转机,天助刘邦。

知识考点:

(三)、第三段,本人最精彩的文字。鸿门宴,绵里藏针,惊心动魄,学生该读二遍。全段朗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一段里,留给你们深刻印象有什么?你们喜欢哪个人物?樊哙语言动作的描写入神(文学色彩),尤其生动形象。

明确:沛公拜谢项王,项王留饮沛公。范增玉玦示目,项庄舞剑击杀,项伯翼蔽刘邦,张良见樊哙,樊哙勇闯军门解围,指责项羽,最后沛公如厕而出。

项羽:为人不忍,英勇重义,英雄重英雄。

樊哙:忠勇、威壮、辩才、有谋。

范增:老谋深算,

张良:足智多谋,

项庄——项伯。

学生可能会喜欢的人物——樊哙,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瞋目,发指,目眦,覆其盾,加彘在肩,拔剑切而啗。文学性语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无韵离骚之文。

勇闯军门,尽职尽忠,善辨多谋。

知识考点:

(四)、第四段,鸿门宴的收场。读一读,真得有必要,课堂里,学生不愿意读,这是很失败的。刘邦如厕抽身,如何脱身回营,计划精密,狡猾至极。

明确:沛公脱身,张良献璧玉,项羽受璧(正),范增破斗(反),诛杀无伤。

鸿门宴以刘邦成功脱身而收场,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聪明狡猾,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

知识考点:

实词:细谨、让、会、军、去、置、道、间、度、间、桮杓、拜、过、坐、破。

虚词:为、为、乃、为、乃、之、而。

句式: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赏人。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邦: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樊哙:忠勇豪爽,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骄傲。

范增:老谋深算。

高三语文鸿门宴教案汇总篇十二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鸿门宴(节选)。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事:事情b.素善留侯张良素:向来。

c.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d.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8.下面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且为之奈何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臣为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与君少长失其所与,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9.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b.使使以闻大王。

c.秦武阳色变震恐,群臣怪之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0.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安与项伯有故(3分)。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答案:

7.a(事,对待)。

8.d(的原因)。

9.c(意动用法)。

10.(1)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采分点:安、故)。

(2)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采分点:出入、非常)。

11.c“者”这里为“…的人”,与前面的部分共同构成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十万众”为名词,意思还是“十万军队”,作“可得”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从”的意思是“跟从”,作“谁”的谓语,“一下令谁不愿从”的意思是“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因此,“从”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现在汾、晋等地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我平时就知道他们都是豪杰,一旦号召,十万军队是可以召集到的.加上公府士兵几万,命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大张旗鼓进关,以此来威震天下,王的大业就成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