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4:29:28 页码:10
2023年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大全10篇)
2023-11-19 04:29:28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进行设计和规划的一种教学文稿。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实施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所以,编写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二

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成语)。

2、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解题】。

谏:进谏;疏:一种文体,专指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写作背景】。

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贞观十一年写的奏议。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眼前的各种事物。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个奏章放在案头,经常对照反省。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字词、文言知识点、内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了话题。文章起笔,先从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本段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先总结历史: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取天下时,“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接着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

本段成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本段成语: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知识。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5)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2)纵情,文中是“放纵情感”,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3)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同学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以便,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介词把。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所恩所加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被。

三、找成语,学典故。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从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五、作业:默写全文。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四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1、诵读t领悟t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t检校侍中,领导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五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4)本段可分为几层?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六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复习流程。

一、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诤臣_”称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八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九

1.背诵全文。

2.“根本”“纵情”等词的古今义。

3.积累“倍”“以”“所”等六个词语。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默写3分,共21分)。

1.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阳人。谥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b.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c.疏,原意为“分条陈述”。后指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也叫“条陈”。

d.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十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