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2:46:41 页码:14
2023年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通用8篇)
2023-11-18 12:46:41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升自己。总结要经常反思和修正,力求越写越好。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一

走近中国最底层让人心酸震惊的草根生活写实目睹种种的社会现象,无不令人痛心。下面请欣赏关于描写社会底层人物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你永远没见过的霓虹!可这里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山.....

社会最低成的人,我们就是那些人,我们什么都没有,整天在大山深处来回徘徊,没有好吃的让你买,我们可以说与世隔绝,也许你会说,山里多好。空气清新,有一种田园的生活,可是你并不知道,我们浪费最好的青春,我们去最近的一个村上,都要走好长时间的山路,,如果下雨,还有泥石流,滑坡,多危险可想而知!

我们20出头,就来到这里,来到山里,来这里半年多了,认识的人不超过三十个,每天面对同样的面孔,我们落后了,有了地铁,有了高铁,可是我们不会坐,谁能想到,当初修建铁路的那些人竟然不会坐,这该是多么大的嘲讽啊,这个工程完了之后,又要去另外一个山里,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我们没有对象,过年放一次假,只放一周,来回坐车就四天,回到家里只剩几天了,呵呵,一家人在一起呆的日子有十几天呢,什么假都不放,什么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孤独的夜,孤独的山丘.....

我抱怨,我抱怨这个社会,为什么只会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人,我抱怨这个社会的人们,只看到舞台上的那些人,幕后工作者又有多少,我抱怨,我们连一丝丝的安慰也没有,如果可以,我想要说当你们坐在这趟火车上,想想这趟铁路,埋下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要的并不多。我们只要一丝丝的安慰,只希望别人记得我们—社会最底层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二

骑行在车来人往的路上,眼看着一位骑乘电动自行车的中年女人,被停在便道上的一位猛开车门的司机撞飞,被撞的中年女人趴在路上因为疼痛哭起来。行人有的打120,有的赶到妇女身边问情况。司机骂骂咧咧,被几个老年人围着怒斥才声音低下去。自行车道本就狭窄,司机把车停过来占了自行车道,却毫不顾忌安全,不看后面有没有人就开车门,不但给自己造成了麻烦,也给别人带来了伤害。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彰显文明,文明决定一个社会的幸福指数。生活中,类似司机随意开车们这种行为多多,这些人的潜意识里没有公共场所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甚至就算有公益性的提醒,人们也依然故我,不以为意。这座城市的街头,不知道何时在人行横道上安了语音提示:“红灯亮,请不要闯红灯,红灯亮,请注意安全。”警示提醒中,部分人或骑车或步行,在车流中穿行而过。刹车声和着汽车的喇叭声,还有司机把头伸出窗外的咒骂声,一时间路口声音嘈杂,人人惊慌,个个感觉不愉快。通过的行人或许会埋怨司机摁喇叭、骂人,司机或许会埋怨行人闯红灯不文明。换个场景来说这事儿,如果这个骂人的司机就是人行道上哪个猛开车门的人呢?假如闯红灯的行人就是那个被车门撞飞的人呢?文明的指数取决于社会的大多数,而不是个体,幸福的指数也取决于社会文明程度绝对化的提高。不然,就只能开着车在路口与闯红灯的`人“躲猫猫”;走在人行道上,也得时刻防备着别让停着的汽车猛开车门给撞倒。

文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不然就算富起来也只能叫“土豪”,而不会被叫企业家。这就像某些个企业家在报纸、电视上的形象落到现实生活中,都会被人不屑甚至贬低一样。富而不贵,肯定是缺乏文明这一课造成的。就算花再多的钱买媒体鼓吹形象,也抵不消企业排放污水,污染空气自我抹黑的现实。没有经济和文明的同步发展就只能结出愚昧的苦果。比如,雾霾、地沟油……当人人都“小我”而选择疏离公共文明的活着,把文明行为当成“傻”,那么食有毒、吸有霾、喝“化学周期表”就一定是生活的常态。社会系统性的文明缺乏,人人道德患了软骨症,始终利我的活着,这个社会就会“戾气”越来越浓,最终变成人人无意识的互害。当所有的人不会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所有的人只会抱怨社会不好,那么没有个体何以成众?何以组成社会?没有个体行为的“无拘无束”,何以构成社会整体道德的滑坡?社会如果没有了反思的能力,个人如果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文明就撂了荒。人人衣冠楚楚的活着,心却感受不到丝毫的高贵。

梁启超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私德修身,公德惠群,私德就算修成了圣人,也只能一室一家好,如果缺少了公德,那么一家的好也只不过在百十平米内安然,走出去一样乱了心,脏了身。文明兼具了私德和公德,缺少任何一项,社会文明就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想想梁启超先生所见所识,1前已如此,时到今日社会公德还是如此缺乏,不得不承认文明发展的艰难。

前些时候,北京召开国际大会,周边省市的小企业停产、汽车限行,何因?政府预算,京津冀比着赛的增加环境治理投资。钱有了,环境没了,回头用钱买环境,专家一句话让人颇感失望,据说治理好环境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有时候钱再多也无济于事。这就是文明与经济脱节的恶果,这就是社会盲目追求财富而忽视文明培育的巨大代价,这个代价不单上一代人要承受,这一代的人也要承受,而且被我们爱护如珍宝的孩子也得承受。

文明是一个人的名片,文明是社会幸福的基础,文明你我,幸福生活。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三

出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的他,在以着优异的成绩走向美国普渡大学之后,又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他,不忘祖国,不忘国耻。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投身科学事业。而邓稼先由美国回返中国这件事,使我很受感动。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被侵掠者蹂躏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既将要告别这个世界一样。邓稼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回到祖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科学家。

这一伟大的“科星”,使我感受到他为人的忠诚纯正。他去世的消息也使我永远的记住了这一位为祖国为事业而献身的邓稼先,他不在了,但他留下的东西是无价永恒的。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四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们的成长,取决于和他们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们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们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教育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

一个人如果没有获得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半很难在其身上正常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妈妈”的重要性超过老师。

不陪孩子写作业。

我女儿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并要求家长每天检查孩子作业。但我没那样做,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

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圆圆对作业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那神情就像对待刚买回来的一个洋娃娃似的。时间稍长,她就失去新鲜感了。回家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当我们发现已经有好多天,圆圆都是需要我们提醒才去做作业时,就决定以后连提醒这句话也省了。我和她爸爸达成默契,我们装作完全忘掉写作业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我们说这话时,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啊,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错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

我们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圆圆停止了哭泣。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了不少。

她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这时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圆圆当时已困了,她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作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尊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们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我赶快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圆圆当时面临的不外乎这几种选择。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他们以前不曾遭遇学前班或幼儿园布置作业的困惑,如果他们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他们是不会同意不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已树立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都让他们不会随便放弃作业。

圆圆当时看起来是有些困了,我心里希望她第二天早上写。但她可能是觉得不写完心里总有个事,不舒服,就说要现在写。我们说好,现在写也行。她跳下床,从书包中掏出书本,说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写,要到客厅写,可能是觉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觉的愿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什么也没说,只给她找个小凳,让她到茶几上写,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过了一小会儿我们也该睡了,洗漱完后,我过来看了一下圆圆。她刚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房间睡觉吧。

平时她睡得早,都是我们送她进房间。这时,她抬起头,有些嫉妒地说,为什么你们大人就没有作业,就是小孩有作业!我们被逗笑了,说我们其实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都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要按时完成;并说我们可不愿意没作业,没作业就下岗了。写作业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实也明白,就不用给她讲了。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像平时一样愉快地跟她打过招呼,就回自己房间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厅写作业。

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圆圆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自己收拾了书包去睡了,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再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接下来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淡淡地告诉她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早早把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一点就透,即使对小孩子,也毋须多说。

无论如何,还是坚持不陪。

孩子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我女儿就又开始在写作业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记写作业大约10天,圆圆又一次忘了写作业。本来那天准备睡觉的时间就比平时晚,她想起来作业忘了写,说今天的作业还留得多,得写好长时间,说着又愁得要哭。我们还是采取和前一次大体相同的方法,宽慰过她,就把她一人留在书桌前,我们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不忍心,觉得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那样会有几个坏处: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们写作业的专心程度,又影响速度;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们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们一个人的事,是他们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特别不利于他们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这个时候,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所以即使有时间,也不要陪他们;即使家长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那天圆圆确实写得比较晚,我们一直竖着耳朵听她的动静,到她睡觉时都快12点了。很心疼她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她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我们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这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圆圆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她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都写得很快。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们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们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孩子作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剥夺儿童好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内心绝不会听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将儿童自制力日渐磨损。

替孩子写作业。

我们决定不陪孩子学习,就真正做到了“不管”。每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她写得如何,我们都不去问,也不去检查,一切都交给她自己安排。她在完成作业方面也没让我们操心,总是很自觉。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对作业表现出厌烦,抱怨说一个生字干吗要写两行呀;而且这一课的生字前天就写了一遍,昨天写了一遍,今天还要再写。

有一天,她又在写作业时表现出不耐烦,我就认真地了解了一下她当天的作业内容,感觉有些东西确实是不需要写,或不需要写那么多。比如生字,老师总是以“行”为单位布置,几乎没有以“个”来布置。动不动就两行、三行,甚至五行。我相信一个孩子如果愿意去记住一个字的话,是用不着写这么多遍的,于是和圆圆商量,你去找老师说一下,可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一个字该写几遍就写几遍;你要是不愿意去说,妈妈去和老师说一下。圆圆一听就摇头。以她的直觉,老师是不可能同意的。

圆圆又兴奋又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当天语文一共要写8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两行。这几个生字里只有一个字圆圆不会写,她就把这一个字写了三遍,其余的都只写了一个。原本160个字的作业,现在变成了11个字——这一下子多么轻松啊。我注意到,圆圆写这11个字时分外认真,尤其是她不会写的那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了三遍,我相信以这样的认真,三遍足以让她记住这个字如何写了。剩下的由我照着圆圆的笔迹认真地去写,尽量使老师看不出差异。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替她写作业。每次孩子写什么,哪些剩下由我来写,这事一定是由孩子自己来作决定,我从不代替圆圆进行判断。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测自己,二是让她更愿意把该记的记住,因为她对学习内容掌握得越多越好,自己需要写的作业就越少。

她爸爸开始不同意我这样做,担心我替她写作业会惯坏了她,让她形成依赖思想。我说不用担心,以我对圆圆的了解,她绝不可能拿一些她还没掌握的.功课让我做。她让我代劳的,一定是她认为自己没必要写的。孩子天生有善恶观,而人的天性就是趋善避恶的。一个心地纯洁、有自尊心的孩子,绝不可能利用别人的善意去弄虚作假。

事实确实如此,自从我开始替圆圆写作业,她对写作业这件事越来越坦然了。心理上轻松了,她反而更自觉了。但凡自己再多花点工夫就能写完的,她一般就不用我帮忙。她从没有因为自己想偷懒,给我布置“作业”。这一点我在帮忙中能感觉出来。所以尽管我断断续续的“帮忙”一直到她上初一,但频次并不是很多。印象中除了刚开始那阶段多些,后来差不多平均每学期只有三四次。

我发现,替孩子写作业不但没有坏处,而且有很多好处。

首先是没让作业为难孩子,没有让孩子觉得上学是在受苦,保护了她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让她知道,学习是个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事,既不是为了为难自己,也不是为了逢迎他人,这让她更务实,也更高效;此外,让她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

圆圆读课外书一直没断过,初中时还花很多时间玩游戏,偷偷地写小说;上高中后,功课虽忙,还是没间断读课外书,甚至读英文原版小说、看漫画——这些都占用了她不少时间,但她都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成绩也一直不错。有人奇怪,她哪里来那么多时间?我想,这与她从小懂得在学习上把握轻重缓急,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有关。而她的大量阅读又给她带来了知识和智力上的进步,使她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趣。总的来说,她一直把自我学习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两套工作协调得很好,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中。这比那些让作业倒了学习胃口、挤占了业余时间,以至于根本不会自己学习的孩子幸运得多。

不写“暴力作业”

圆圆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数学老师突然在课堂上搞小测验,要求学生默写一条前两天讲过的定理。那条定理大约有二三十个字,老师并没有提前布置背诵,课堂上突然测验,又要求一字不能错,只要有一字与原文不符,就罚当晚把定理抄写10遍。结果她班里的同学全军覆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错,所以大家当天的数学作业,除了常规的一些内容外,还多了抄写十遍定理这一项。

圆圆晚上回家写作业时对我讲了这事,表现出对抄写10遍定理很发愁。

再说,抄10遍下来,那要多长时间啊,这点时间干什么不好呢。我们经常对孩子说要珍惜时间,可花一两个小时去写这种没有意义的作业,不也是在浪费时间吗。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凡和学习有关联的任何不痛快的事都要尽量规避。所以我想,既然这样的作业已带有了“惩治”的味道,就不能去写,不能让这事在她心中种下对“作业”的厌恶。

我问圆圆现在背没背会这条定理,她说会了。我让她在作业本上写一遍,果然已经一字不差。我笑笑对圆圆说,你已经会了,一个字都不错,写一遍就行了。好了,你这个作业已完成了。

圆圆一听有点高兴,但马上又发愁地说不行,老师要求写10遍,写不够可不行。

我说,老师是因为你们没背会,才要求你们写10遍;现在会了,就不用写10遍了。

圆圆有些担心。说班里同学肯定都写了10遍?要是就我没写,那老师不就要说我了吗。我看圆圆在意识中已不由自主地把这个作业当作为老师而写了,这是多么糟糕的意识啊。

我说,没事,干吗非得人人都写10遍。你现在写了一遍已写得一字不差了,哪里有必要写10遍。学习是为了学会,既然已达到这个目的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呢?我这样把圆圆“为老师”写作业拉回到为“学会”写作业,也是为了培养她心中对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

圆圆还是很担心,怕老师明天看她只写了一遍,会教训她。我们猜测,如果不写10遍,老师明天可能会生气,批评几句还是小事,可能会罚站,也可能会请家长到校。我给圆圆打气说,明天老师要问为什么只写一遍,你就告诉老师说我妈妈不让写那么多遍,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老师如果要批评,你就乖乖听着,什么也不要说;要罚站,你就站上一节课;如果老师要叫家长,你就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去和老师沟通,向老师解释。无论怎样,你都不用太在意,因为你没做错什么事。

听我这样说,圆圆虽有犹豫,但因再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就同意了。

在让孩子痛苦地把作业写完和被老师批评这两个选择中,我宁可选择后者。现实中我见过许多家长,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老师布置“暴力作业”,却只是一边抱怨老师,一边又不停地督促孩子赶快写作业,担心孩子写不完明天挨老师的批评。这样其实是把“不要让老师批评”当作了首选,把孩子的个人体验当作次选。

保护孩子的面子,让他们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老师批评—这当然重要,但这破坏了作业本身的目的性,让孩子在学习上逐渐变得虚假做作,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教会孩子去迎合权威。这样做其实损失更大。

我当然心里十分不愿圆圆挨老师批评,但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不是说我不可以替孩子写,但今天这个作业不同于平时我替她写的那些作业,今天这个有明确的惩罚性,我不想写。我想让圆圆知道,作业是不可以用来惩罚的,要对这种作业说“不”。

圆圆还是有些不放心,但看我很静定,她信任我,就只写一遍。这时我想到她班里有那么多孩子,小小的手握着笔,一遍又一遍地写那条定理,心里真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二三百个字,对大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些4年级的小孩子,怀着恐惧和厌恶的心情写上10遍,这条定理多半就再也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了。

第二天我在单位一天,没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以为没事了。结果晚上回家,圆圆一见我就要哭,说今天一上数学课,老师第一句话就说“那条定理谁昨天没写够10遍,站起来”,根本没给她解释的机会。圆圆和另外七八个同学站起来,老师不光罚他们站了一节课,还让这几个人当天晚上回家把整个一本数学书的全部定理都默写一遍,并说要是写不够,明天就默写两遍,再不够就写三遍。

圆圆有些抱怨地说,还不如昨天写10遍,今天就不用写那么多了。

我翻了翻她的书,把书合起来放到桌子上,用轻松的口气对她说,这个作业不用写,一个字也不用写。圆圆有些吃惊地瞪大眼睛。

我说,你看,刚刚开学,数学只学了这么一点点,这条定理你已经会背会写,就不需要再写了;后面的内容还没学,抄一遍有什么用呢?没用的事就不去做。

圆圆说不行,要是今天不写,明天就得写两遍。她说这话时眼神里充满担忧,数学作业在孩子的眼中已是如此可怕了。这是我最担心的。

呵护好孩子的学习情感。

如何能尽量保护孩子的学习情感,让她在面对数学作业时有正常的心理,而不是只想到数学老师和作业惩罚?而且,由于儿童的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骨子里都是崇拜老师的,如果我只是教她不听老师的话,孩子内心可能会有微微的负罪感。所以我考虑如何让女儿真正从内心想开了,正确认识这件事,把这件事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我想到圆圆平时最爱吃饼干,就用这个她最喜欢的东西来问她:你喜欢吃饼干是吧,你觉得每天吃几块好?圆圆觉得我突然说饼干很诧异,但还是回答了:5块。

我说:“每天至少吃10块好不好?”我平时是限制她吃过量的饼干的,她一般每天吃两三块。我这样说让她更感到奇怪,有些兴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太多了,吃7块吧——她折中了一下,肯定是想多吃几块的。

她一定是觉得我既残忍又不可理喻,吃惊地看着我,不知该说什么,可爱的饼干一瞬间变得恐怖了。

这下圆圆完全明白了,表情坦然了不少。她还是有些担心,问我老师要是天天让抄定理怎么办。我明白孩子的心,她在道理上再明白,也不可能有勇气天天去学校对抗老师,不愿意天天接受罚站和批评。我说,妈妈明天早上送你到学校,去找找老师,跟她解释一下,老师要是明白了写合适的作业才对孩子好,肯定就不会再为难你了。圆圆听我这样说,一下变得非常轻松了。她相信我会帮她把问题解决了,而不会把事情做砸,让她更为难。

第二天早上我去找了数学老师,这位数学老师三、四十岁的样子,一脸冷漠。我试探着和她提了一下圆圆的作业,但感觉根本就没有沟通的可能。她一听出我的来意,情绪马上非常对立,一边陈述她如何呕心沥血地教学生,生怕他们在学业上有一点问题,一边又抱怨现在的家长不理解老师,抱怨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气势汹汹地和我说话,仿佛她胸中有一个火药桶,只要我有一点点言词不慎,就可点燃她,让她爆炸。

我非常害怕和老师把关系搞僵了,就俯首贴耳,陪着笑脸,一脸谦虚地听老师的教训,把责任全揽我自己头上。我的态度终于平息了老师的怒火,她的情绪有所缓解。我又进一步拉近和她的关系,使她终于表示出对这一次作业不再追究。唉,我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值得提的,但作为家长,在那样一种情况下,不知自己除了这样做,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

我其实很理解这位数学老师,她主观上很想把数学教好,但在工作上很力不从心。一个自身学习能力低下的人其实也不会教别人如何学,这也导致她会采用一些蠢笨的办法去教学,经常有些变态的做法。

比如,她在课堂上给学生发作业本时有几种发放方法。如果都做对了,她就把本发到学生手上;如果有错题,就扔到地上,让学生弯腰去捡;如果学生的错题较多,不但作业本扔地上,还要捏学生的脸蛋,圆圆还被她捏哭过一次。学校严格禁止老师打学生,这个老师只能采用捏的方法。为这事我曾给校长打电话反映过,校长说感谢家长的反映,要下去问问,但事情并没有什么改变。

在这样的老师面前,家长能有什么办法。我只能更多地寻找机会和这位老师接触,尽量和她把关系处好,以便下一次再发生什么事时,方便和她说话。

但我不能告诉圆圆我的这些无奈与方法。那天我回家只是告诉圆圆找过数学老师了,说老师也意识到多抄定理没什么用,同意不抄写了。别的没对她多讲,让孩子简单些吧。

现在许多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暴力作业”,“暴力作业”的本质是对学生的奴役。

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精神病。儿童当然也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也能全面地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家长一定要首先注意,自己绝不制造“暴力作业”;同时要支持孩子对来自学校的这种作业说不。家长要积极寻求和教师、学校的正面沟通,可以找老师谈,可以向学校反映,也可以自己想办法保护孩子。许多家长一边抱怨老师留得作业太多太不合理,一边看孩子在“暴力作业”中苦苦挣扎而无可奈何,袖手旁观,这是最坏的。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五

谁也没有想到,繁衍生息了多少年、多少辈子子孙孙的村子,说不行就不行了,说空心就空心了,那些拍过胸部、信势旦旦的坚守者,那些死也要死在村里的老观念者,在残酷的现实中,似乎一夜间打通了思想,放弃了抵抗,急忙收拾东西,奔城里而去。

我知道,他们进城是不甘心的,是无奈的,是被动的。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养不活高消费时代子孙的,因此中青年一个个出去了,一个个进城了,年底回来时,带回来一把把票子,后来票子挣多了,他们却再不回来了,在城里买了房,在城里安了家,穿惯皮鞋的脚却不再习惯走泥泞的路。

人越来越少了,路越来越窄了,孩子们从小就被送进城里,要和城里的孩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技,村里的学校便撤了,昔日像喜雀一样叽叽扎扎的孩童,像被关进笼子送到城里,村子便像死一般寂静。

老鲁是村里唯一半家还在村里的守望者。

之所以称之为半家守望者,是半家进城半家留村,也可说是子女进城老留村。

老鲁儿女双全,凑了好字。起初说到移民进城时,老鲁是坚决的反对者,说五十多岁了,到那找活,与其三天找活,两日闲转,受人白眼,还不如弄几只羊养着,每年也落个三两万元。

后来,女儿出嫁的邻村,也整体移民进城了,不能像原来那样隔三差五来看他,看着他一下就憔悴了许多。

前几年,儿子又到结婚年龄了,老鲁家虽家境厚实,农村小院宽阔明亮,二层带帽,清一色瓷砖到顶,到城里就叫别墅,提亲的不少,但都先问城里有单元楼吗?听说设有,其他便免谈了,眼看着儿子一天天被耽误,抱孙子心切的老鲁,赶忙到城里为儿子买了单元楼,年底娶了儿媳,如今,孙子都上学了。

老鲁和老伴在家里果真养了群羊,四五十只。

现在,村里的守望者,除了老鲁这半家子,就是那群羊了。

从早到晚,老鲁和这群羊的眼睛,都瞪得圆圆的,眨也不敢眨,老鲁是看这羊少没少,这羊是看那的草更嫩。

儿子进城了,媳妇在超市,一个月千把元,儿子打零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月收入不够孩子入幼儿园的花销,钱紧时,便骑上摩托车,轰隆隆回村找老爸,好吃好喝一顿,拿上钱就走了,又是一只羊或两三只羊的收入,老鲁会心疼上一阵。

老鲁有时也会动员儿子回来养羊,苦上几年,攒上一点余钱,儿子呵呵笑笑,有你老爸在,我就在城里给你养孙子吧,我真不适应没有人气、没有网络的村子了。

村里人刚出去时,都还会在宅门上搭把锁,逢年过节时还会回来看看,贴副对子,时间长了,房子漏了,土窑倒塌了,土坯围墙变成了残垣断壁,院子里长滿荒草,那把生锈的铁锁己失去把门的作用,只是一个心结的象征。

我不知道,老鲁还能守望多久,那群羊还能守望多久。

老鲁之后,谁来守望?

缺少了守望,乡村将会变成怎样……。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六

接下来跟大管共事的这些年,丝毫没觉着大管像人们口中描述的那样古怪,刁钻,尖刻。大管在我眼里和心里,却是一位为人行事都很低调,很谨慎,很绅士的艺术家的风度。

能做的住这个百八十人的歌剧团掌门人,那些年,也只有大管了。大管大红大紫的时候,那可是举国上下,江南大地的男高音“一哥”,歌坛上民歌领域的“一霸”。他独树一帜的声音和高音,无人比拟,型腔自如,酣畅,圆润,每首歌中的装饰音,都能唱出男高音的花腔来。一致公认大管会唱歌,这个“会唱”已经到了极其高级的地步。能让人觉着,他口中唱出的江苏地方民歌只有韵味,没有土味儿,只有美味儿,没有腥味儿。

可以说,大管引领了那些年,江苏民歌的一个时代,用他的歌声撰写了一本极有艺术价值的声乐指导教科书。大管首唱和唱红过的《梅岭三章》,《五月栽秧》,《赞美我的祖国》至今还在我们这一代歌唱演员耳畔久久回荡。

我来省歌那些年,大管好像已经很少再登舞台演唱了,是他激流勇退还是另有原因,至今仍是个谜团。

90年代末,大管是歌剧团的一把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团长,掌管着百八十人的“吃喝拉撒”,“大情小事”,“鸡毛蒜皮”。属于歌剧团的那间办公室,共三张办公桌,大管坐在最靠里的那张。大管人高马大,更显得办公桌的小巧简陋。一进门,感觉大管是坐在一张茶几跟前。

大管的那张桌子的抽屉像是他的一个“月光宝盒”,隔三差五,一到团里集合排练或是分配演出费的时候,会有不少歌唱演员围拢在大管办公桌前,伸长脖子,向他那两只抽屉张望。他们知道,他们每个阶段的考勤和演出绩效,决定着团里每一位那一刻的喜怒哀乐和艺术价值,或多或少,都在大管抽屉里的那个小本本里记着。每到那些日子,人们都像是去拜见寺庙里的老住持,眼巴巴的看着他翻牌,抽签,然后一一为你破解疑问。

当然,大管每回都会遇见满足的,知足的,也有不满足,不知足的,甚至还会有得了便宜卖乖,明知故问,没事找事儿的主儿。

我觉着,大管对我已经超乎寻常的加倍关照了。我当然属于知足和感恩的一类。每回来上班,大管都会咬着我耳朵,神神秘秘悄声跟我说:用不着每天来上班,外边有事儿尽管去忙你的,有重要的事,我会电话你,我们一块商量着办。

我真的很感动,也很内疚。觉着使不上劲,也帮不上他什么忙。除了团里的演出,外面请我演出的活儿也很多,特别是当时还有了电视台《非常周末》的“外遇”,常常顾不上团里的演出。每回跟大管请假,大管都没有二话,眼睛一眨,下巴一扬,意思说;没事,忙你的去吧!

是凡轮到院里有事找我,大管都会挺身而出,帮我几句话搪塞过去,是在搪不过去了,只能一个电话小声悄悄跟我先透个底,让我提前有个应对。

当然,我也主动向大管请战过一些看上去辛苦的演出,比如,三下乡,比如下徐州煤矿慰问,高雅艺术进校园,比如请缨加入合唱队,去哈尔滨参加合唱节等等。回来之后,大管总是嘘寒问暖的关切我。

每到季度和年终奖金分配时,大管总会召集黄团长和我一道,统筹商议分配方案。大管像一位可亲可敬的家长,他把歌剧团的孩子们当成自己孩子了,任由他们往自己身上撒欢,撒野,撒泼。从没见过人们所说的他怎么怎么地那个什么什么的。

怪了,这么些年下来,我并没觉着大管,黄团他俩有什么各色,难处的,相反,我们彼此之间相处的很好,很融洽,很投缘。

这么大牌过的一位歌唱家,艺术家,每天却为团里一些婆婆妈妈的小事伤身,操劳,大管不是一点委屈也没有,但他很少跟我嘀咕过。

大管从一开始就从没把我当成谁谁谁的人,谁谁谁一个派系的人。当他发现,我果真也不是谁谁谁的人,而且属于有着独立个性的人,大管跟我好像更为亲近一些了。

只是我直到今天仍然在心里深深内疚,没有当好大管的助手,没有能力为大管分忧解愁。反而获得过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宽容和大度,关怀和照顾。我却从大管身上,偷学了他身上很多优良品质和艺术内涵。当然,“偷学”到我身上,也仅仅学到一些皮毛。

如今回想起来,其实,大管是把他最黄金的一段歌唱生涯,生生浪费在操持歌剧团的家务琐事之中了。尽管他后来,又投身到声乐教学中,我还是为他过早离开舞台歌唱而深深惋惜,他的提前淡出也许有他难以言传的隐情,有他的苦衷,这也许是留在江苏民族声乐史上一段隐隐的颤音吧。

离开省歌很少再见到大管了,也很少听见他的音讯,心里却一直在挂念着他,丝毫没改变我对大管的敬重和仰慕。

前不久,巧合在新街口遇见迎面而来的大管夫妇,十多年没见,大管夫妇好像一点没变,没老。从他们踌躇而迟疑的短暂目光中,我反倒意识到,他们觉察出我的老态。寒暄过分手时我约过大管夫妇,约他们有空聚聚。

一觉醒来,戴上耳机,一边听着大管唱的那首《五月栽秧》,一边写下了这篇随笔。

“五月里来哎,是秧场。

村村栽秧忙又忙,十八个姑娘来拔秧,

十八双秧篮呀满满装啊!

巧手栽下千株苗哇,

精心育出呀万担粮。

哎呜哎,哎呜哎,哎呜哎”。。。。。。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七

说起来,在小城混到四十那个岁数上,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去省歌报到的那天,刚一迈进歌剧团那间不大一点的办公室,见到正襟危坐在桌子跟前的大管,心里还是有点犯毛。

来之前,不止一位在耳朵边跟我嘀咕过;大管那位爷可难相处了,那叫一个各色,难缠啊!你去跟他搭档,有你的苦头吃啊!

我不信,不信我从年轻时就在心目中一直崇敬,仰慕着的这位歌唱家,会是别人嘴里的那个样子,会是那个“魔头”,“刺儿头”大管。

至今我还明晃晃的记得,是“护送”我来省歌报到的邬白领我进门,把我亲手交接给了大管。他是带着小城广电局领导班子的使命来的,还是作为朋友身份来的,我前后也从没再考证过。

大管慢悠悠的从他的座椅上起身,圆乎乎,胖墩墩,颧骨以下明显鼓起,超过了额头的宽度。站直身子的大管,感觉高出我一大截,我一米八,他足有一米八五,这是舞台上,男高音歌唱家最帅,最霸气的身高。如此近距离,能清晰看见大管嘴角礼节性的挂着一串机械的微笑,伸过来一双大手同我又礼节性触动握了握。

我赶紧先向大管引荐了送我来的乌白,邬局长。邬白不容我分说,自顾抢先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来意。邬白做电台领导之前首先做的是文艺编辑,他跟大管套近乎时说,他当初是听着管老师的歌做起文艺编辑的。大管听了明显笑容增多,面部神经也渐渐松弛下来。

大管招呼我们在办公室里一张长条靠背椅上坐下,确实,三个大块头杵在那儿,也显得那间屋子的空间格外局促。

邬白跟大管相聊甚欢,按说,邬白在自家门里,也是一位不善言辞的内秀男人,我甚至萌生些许猜疑;莫非他“护送”我来省歌报到是假,当面膜拜大管才是。。。。。。

我当时好像突然觉得,自己像是一位被父亲领着去幼儿园报到的学龄前儿童,大管却像是幼儿园的一位阿姨,公事公办从父亲手上接受了我。

其实,那次报到,是我见过大管的第二次。在这之前,大管作为省歌的几位领导专家之一,由人事部主任陪同,专程来小城看过我离开小城之前演的最后一部歌剧《海龄》。

那年的那一天,邬白就这样把我交给大管之后,转身返回小城了。我也就在洪武北路上省歌办公和排练大楼三楼的那间办公室里一座就坐了好些年。

头一次与歌剧团全体团员见面,是在一间大排练厅里。那是一个寒冬的个早晨,我见到的所有人都被厚厚的棉衣棉裤包裹着,好几位还带着口罩,透过口罩还喷出阵阵雾气。

另一位黄副团长也到了,据说,他也是传说中很难合得来的一位。但看上去,眼镜以外的那张脸上,他的笑容比大管要多出许多。个头不高,是一位合唱指挥,站在那里都像准备要征服一切,一派傲视群雄的架势。

大管介绍我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我身上来回扫射,探寻。变换着各种各样的眼神,嘴角形态和面部肌肉蠕动频率。

尽管暗自哆嗦,毕竟干过嘴把式的活儿,讲了一番漂亮话,也赢得了一阵不同声部发出的“起哄架秧子”所谓“欢呼”。后来才知道,“副团长”这把交椅,多少人眼睁睁的一直在瞄着,谁也没想到会被我这么一个小城来的人,把这好端端,鲜亮亮的“塘子”给“操了”。

大管和黄团长接过我的话茬,又讲了一番好话,算是给足了我的面儿,为我风风光光的接风洗尘了。

有关人物经典散文二姨夫简短篇八

乡村是两个饱蘸着情和爱的字眼,总是让人倾注着无限的思念和向往。离开乡村30多年了,乡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乡村的山峦、小河、古树、老井、田野、村庄;乡村的鸡鸣狗吠、春夏秋冬、晨雾暮霭、牛羊啃青;还有乡村的村情民俗、南北西东……乡村与我老相识,我与乡村老感情。每每回忆起乡村来,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说:我的乡村我的情。

乡村又是两个亲切的字眼。因为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的老家。假若把时间上推三代,我们都是乡村人。乡村,那是你、我、他的根,我们的祖先都在乡村,即使后来进了小城、大城、都市的人们,甚而到了国外的人们,他们的根仍在乡村,都是从乡村里出来的,始终有一种乡情在系着他们。所以,无论是谁,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把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乡村,他们始终放不下远方的祖居之地,那是血脉皈依的地方啊!每每提起乡村,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了古人所说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其实说的就是乡村和家的情结,看来怀恋乡村情结自古有之,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建设和思念自己的乡村和家园,古代先贤圣哲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我从小在乡村长大,经历了乡村风霜雪雨的洗礼,经受过乡村艰苦生活的历练,听惯了乡村民间俗语,听熟了乡村老人讲的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清晨,朦朦胧胧中听到了乡村召唤下地的铃声;中午,乡间徜徉中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留恋拇堆躺冢黄昏,放学回家时看到的是收工回家的男人,倚门而立的女人,还有哞哞大声叫着的老牛。我看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我在乡村耳闻目睹的还有那鸡鸣狗吠,牛马狂奔,山间走马灯,老太太掐辫子,老爷们讲古典……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乡村的美丽在四季,春夏秋冬描画着不一样的乡村,使乡村在大自然的妙笔中生辉,幻化出各种美丽的色彩。

乡村的春天,令人向往。和煦的春风总是令人醉,明媚的春光总是惹人爱,描绘的都是乡村的春天。徜徉在弯弯的乡间小路,满眼尽是春色,树梢上写满了春意。乡村山峦里,高高的绿树、五彩的山花、青青的小草映入眼帘。斑斓的山花被明媚春光照耀着,涨红了柔嫩的笑脸,摇曳着点头微笑,朵朵山花的眉宇间传递着春天的美丽。静思中还会听到“叮咚、叮咚”声,那是泉水在歌唱春天的美好。漫步在春雨所润泽的青青乡村小路上,心驰神往,缭绕的云雾把乡村、房舍、炊烟、田野、行人、牲畜笼罩在朦胧中,好一幅乡村情趣图,那是乡村百姓营造出的田园之乐,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观乡情野趣,赏蜂鸣碟飞,听鸟儿细语,闻瓜果飘香,览乡村风景,追逐大自然和人生的风景。

乡村的夏天,令人陶醉。回忆起乡村的夏天,我首先想到的是乡村夏天的夜晚。人们欢快地围拢在一起,有听收音机播放刘兰芳说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的,听得津津有味;有围着老人听乡村版《杨家将》、《岳飞传》、《孙膑》的,似乎比刘兰芳讲得还逼真、生动,傍边还有插话补充的,更来了兴趣,听着听着就入了迷,直到人走的差不多了,说书的老人也有点累了,就来个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还有的中年男女凑到一起,哪有那么多好话说?平时不好说的话也说出来了,时不时地还说几句荤话,那时没有黄段子,就开几句玩笑,耍耍嘴皮子,也会引来一阵阵笑声,划破了乡村夏夜的长空,有的乘兴再说上一、二个略带黄的小故事,渲染一下夏夜的气氛,孩子们装没听着,兀自玩着。青壮年男女则打着手电到村子的河里,借着夜色的掩护,分段裸浴,女人们则选择比较隐蔽的上游,无所顾忌地嘻嘻哈哈洗澡,现在想来,乡村的夏夜还是值得令人回味的,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了,家乡的夏夜总是令人难忘。

乡村的冬天,令人回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乡村冬天里的雪。雪,就像一个个天宫里下凡的舞女,浮浮摇摇地从四面八方来了,有的还是随风打着旋儿来的,飘到了乡村,飘到了身上,亲吻着脸庞,凉凉的、湿湿的,痒酥酥的,感到很舒适。刚飘来的雪可触可摸,有实感,一会儿就融化了,变为虚无,不,不是虚无,已变为一滴水,待雪下得多了,来不及融化的时候,就纷纷飘落到地上,堆积起来,感觉不长时间,就是厚厚的、白茫茫的一片,煞是好看,这个时候的乡村大地又变了一副模样,许多人在望雪。大地被厚厚的一层白雪覆盖着,静悄悄的,雪后的大地一点声息都没有,真是“雪落大地悄无声。”再举目四望,近处的槐树、洋槐树、枣树的枝桠上都挂上了雪的花环,造型别致,楚楚动人,远处那数百年的老槐树上更是披上了银花,漂亮极了,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雪给乡村带来了美丽,披上了盛装。再举目远眺周边的群山,已变成了一座座“银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增添了美好的景致。雪后的早晨,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观奇景,常常惊喜地发现,在红霞的辉映下,白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无数的星星眨着眼,闪耀着瑰丽无比的奇光异彩,洁白晶莹,纯净明亮,美极了,心情好极了。

乡村的冬天是闲适的,劳累了春、夏、秋三季的人们,就开始休养生息了,也叫“猫冬”,享受一个冬季的欢乐,有聚在一起打牌的,有串门拉家常的,还有结伴到大街上跳广场舞的,乡村的冬天也是欢乐的。

乡村是一本大书,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说了乡村的春夏秋冬,还有乡村的村情民俗、山川河流、鸡鸣狗吠、风霜雪雨……乡村于我,是眷恋和向往,凝聚在脑海深处的是我对乡村的梦想,那就是:我的乡村我的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