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需要客观地看待问题,不掩饰也不夸大。总结的语言要简练明了,突出重点,避免过多的赘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一
·计算机应用行业公开信息;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的运行和发展趋势;·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第一章行业发展概述。
一、国内外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概况1.全球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普遍萎缩,新兴国家肩负着产业增长的重任。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市场规模增速超过5%的只有中国、巴西、印度3个金砖国家;美国的市场增速仅为1%,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国有望在3到5年之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市场。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份额微弱下降,新兴国家市场将成为带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被引入到我国,在这段时期里计算机应用技术尚不成熟,只有被应用于数值领域,其中主要包括研发和生产国防武器这一方面。50年代后,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在非数值应用领域得到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应用于管理企业信息、处理工商业事物以及处理、分析数据信息等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计算机在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的应用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在我国社会科学、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更是逐渐扩大,它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了文化教育行业、服务行业以及农业等行业,甚至在各家各户也可以看到计算机应有技术带来的方便。
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给用户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便捷,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会对电子科学技术进行访问、数据分析以及处理,通过采用数学方法以及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所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也逐渐转向为宽带网络数据业务。除此之外,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与大数据相结合。以下是计算机主要的应用领域:
1、数据管理。
据不完全非官方统计,八成以上的计算机应用主要是数据管理,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导方向。数据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事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与决策、情报检索、图书馆、电影电视动画设计、会计电算化等各行各业。
2、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计算机较早的应用领域之一,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经常会遇到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这些问题利用计算机高速的处理能力、数据存储量大和连续运算能力强等特性来进行处理。
目前石油开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力行业等都是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cai)。cad技术已应用于集成电路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工程建筑设计等领域;将cad和cam技术集成,可以实现设计产品生产的自动化,这种技术被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应用。如:制作教学课件可以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工具软件。
5、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work),又称为因特网,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互联网上可以进行信息检索、收发电子邮件、学习、娱乐、购物、网络会议、远程医疗服务等。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2014年我国计算机应用行业人才市场需求量649万人,同比增长15.7%。其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为128.7万人,计算机应用和维修人才市场需求量为60.5万人。
二、产业链及传导机制。
计算机产业链中,硬件制造业和数据通讯业是上游,软件业是中游,终端用户是下游。硬件制造业和数据通讯业往往直接应用并依赖于物理学的科研成果。从历史上看,物理学的突破使我们能造出更为强大的计算机硬件,进而为软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软件技术也随之发生了突破和进步。其次数据通讯业的技术突破会让信息流动得越来越快,加速软件技术的发展。最终软件行业发展也会人们对软件的使用量。
同时下游用户的需求直接导致软件业的产量,进而影响硬件制造业和数据通讯业的产量。
三、计算机应用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和各国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作为信息经济社会支柱的信息产业在全世界迅猛崛起。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国家信息产业部成立以来,计算机应用这个新兴的产业群逐渐从传统的信息产业中独立出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动漫设计发展如此迅速,计算机应用产业又具有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四、计算机应用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幼稚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2)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3)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4)衰退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下降,需求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进入成长期了,其市场份额、利润增长和发展速度都明显领先其他行业。而计算机应用行业等则已经进入成长期的后期阶段,在未来几年逐渐进入成熟期。
一、宏观经济环境。
(一)全国经济总量。
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201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5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9648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65亿元,增长8.4%。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二)北京地区经济总量。
2013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6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292.56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5348.61亿元,增长12.3%。2014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1.7:77.5调整为0.7:21.4:77.9。2015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78.3亿元,同比增长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5.6亿元,下降16.5%;第二产业增加值1964.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8557.8亿元,增长7.9%。近三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二、国际贸易环境。
据海关初步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11.5万亿元,同比(下同)下降6.9%。其中,出口6.57万亿元,增长0.9%;进口4.96万亿元,下降15.5%;顺差1.61万亿元,增长1.5倍。按美元计,全国进出口18808亿美元,下降6.9%。其中,出口10720亿美元,增长1%;进口8088亿美元,下降15.5%;顺差2632亿美元,增长1.5倍。上半年外贸运行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是出口降幅有所收窄,进口受价格下降影响较大。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其中3-5月连续负增长,但降幅逐月收窄,6月份转为正增长,增速为2.1%。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出口形势好于主要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有明显提升。进口呈持续下滑态势,上半年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下降10.9%,拉低进口增速10.3个百分点,但6月份进口降幅已明显收窄。
二是中美贸易增长较快,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上升。在美国经济稳步向好的带动下,对美国进出口增长4%,其中出口增长9.3%,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5个百分点。对日本和欧盟进出口分别下降10.6%和6.8%。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自贸伙伴(不含港澳台地区)占我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约0.4个和1.2个百分点。自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等资源富集国家进口分别下降41.6%、28.9%、26.1%和23.9%,合计拉低整体进口增速3.7个百分点。
亿元,下降8.6%,已连续四个月负增长。其他贸易进出口15785亿元,下降5.3%。
四是机电产品出口好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机电产品出口37827亿元,增长3%,拉动整体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57.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3404亿元,增长0.7%。部分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增长,但价格降幅较大,其中,铜矿砂、液化石油气、原油、成品油和大豆进口量分别增长11.6%、10.4%、7.5%、3.3%和2.8%,进口价格分别下跌14.9%、24.5%、45.8%、37.5%和24.1%,这五种商品因价格下跌合计拉低整体进口增速7.6个百分点。
五是民营企业引领出口增长,国有和外资企业持续低迷。民营企业进出口41406亿元,下降5.8%,其中出口增长6.8%,拉动全国出口增长2.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19709亿元,外资企业进出口54201亿元,分别下降14%和4.8%。
六是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中西部地区对出口拉动作用增强。中部地区进出口8501亿元,增长0.3%,西部地区进出口8715亿元,下降6.2%,速度分别高于东部地区7.8个和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7.3%和3.5%,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5%和34.5%。东部地区进出口98100亿元,下降7.5%,其中出口增长0.1%、进口下降15.6%。
三、宏观政策环境1.货币政策。
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加快孕育,结构调整起步较早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走势较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但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物价涨幅有所回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0%,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
央行将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
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工具组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开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的渠道。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供长期流动性。运用多种工具组合有效弥补了因外汇占款变化形成的流动性缺口。同时,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逆回购操作利率相应有所下降。通过量价工具搭配共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稳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各项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3倍,《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出台,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总体看,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市场广阔,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强,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的新双引擎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宏观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
当前我国财政面临着总量意义上的收支矛盾和结构意义上的央地矛盾。这两种矛盾实质上是我国财政体制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协调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民生支出等问题将会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新特征,这将导致收支矛盾和央地矛盾合成的财政困局进一步加深,财政风险加大,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对此需要提前布局,找到这种环境中可能的经济结构调整之路。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调控能力。2015年,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和节能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支持。
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带动性强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大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严格控制新的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切实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累积。三是切实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财税、金融政策措施,全面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领域,进一步提高民间资本在投资中的比重。四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支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培育扶植信息、养老、健康等新型消费业态。五是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构筑社会保障网。六是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利息优惠政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支持产业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
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二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营改增试点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加快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三是稳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以逐步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四是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性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采取由中央确定总规模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正式启动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市级政府独立发行市政债。继续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五是逐步完善全口径预算制度,将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预算等政府全部收入统一纳入预算管理,让政府收支能够充分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审查,从而提高预算质量。
3.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
限。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
本届政府履新至今,已经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此次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上述政策的延续,也是操作性最强的指引之一。根据《通知》精神,理论上可以出现1元公司。由于注册资本有实缴制转为认缴制,1元注册资本也可以分期缴纳并不限缴纳期限,这相当于取消了注册资本要求。《通知》取消了货币资金占注册资本的比重,便利创业者以无形资产出资设立公司。创业门槛大幅降低。
近年来,国家实施多项优惠措施鼓励民间投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从税收角度来看,先后给予小微企业流转税和所得税优惠,此次《通知》的公布将更有力地释放民间创业热情。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
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尽快取得新突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发改系统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胡祖才副主任主持会议。前一天,受徐绍史主任委托,胡祖才副主任召集14个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了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两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推进城镇化工作进展,研究和部署了2015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
会议认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出台了一批重大政策意见,涉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的人、地、钱等多个领域;启动了一批关键领域改革试点,这些试点既有覆盖全面的综合试点,也有瞄准某一领域的专项试点;研究制定了一批新的标准规范,宏观层面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和中观、微观层面的相关标准修订完善有序推进;开展了一批重点城市群规划的编制,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和省级层面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实施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些工作为新型城镇化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点地区大胆探索、闯出新路,确保届时试点经验能出得来、能推得开。
四、产业政策环境。
2012年7月20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信息惠民工程等20项重大工程。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2013年2月,为促进我市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新发展,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软件产业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支柱作用,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作用,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014年4月,为贯彻落实《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政发〔2014〕6号),加强软件企业认定和软件产品登记工作,促进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北京市软件企业认定和软件产品登记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5年1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促进创业兴业、释放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云计算,打造信息产业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到2017年,我国云计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降低创业门槛、服务民生、培育新业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域布局初步优化,发展环境更加安全可靠。到2020年,云计算成为我国信息化重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
五、工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城域宽带的应用环境相对复杂,汇聚多种网络协议以及数据业务。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网络带宽管理、网络的服务质量以及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
有:多协议标记交换、资源预留、和区分服务。在网络管理技术中分为“带内”与“带外”网络管理,宽带城域网根据网络拓扑结构,采用一个网络管理中心,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宽带城域网的网络安全问题设计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主要通过制定科学的网络管理规范,网络管理人员依照规范执行,保证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计算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未来将呈现微型化、智能化、高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纳米技术、计算机体系机构、网络、软件等将在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我国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速度,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1.微型化。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应用的微型化。在工业发展中,控制系统的庞大导致反应的笨拙与复杂。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的核心部分中,微型化大型器材,降低了投入资金外,还增大了计算准确性。
2.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这一词汇深入人心。据报道,新一代的计算机,将可以高效的模拟人的思维逻辑过程和简单的感官行为。这就意味着它可以与人互动起来,具有听、说、读、写等互动行为。这一趋势,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工作难度和繁冗的操作步骤。
3.巨型化。
这里的巨型化并不是指体积的增大,而是储存空间和运行空间的增大。我国所研究巨型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具有超快的运算速度,几乎可以达到每秒几百亿次。
4.网络化。
网络化是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的趋势,尤其计算机的网络化在社会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对于交通运输,银行系统,甚至网络交易等领域来说,计算机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的中心对计算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延伸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市场需求分析。
一、市场需求现状。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迅速。2014年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
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
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较大,每年都在递增。2014年我国计算机应用行业人才市场需求量649万人,同比增长15.7%。其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为128.7万人,计算机应用和维修人才市场需求量为60.5万人。
201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48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28.5%。201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4%。2014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1万亿元,同比增长21.2%。
影响计算机应用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情况。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越繁荣,对人才的需求量越大,尤其是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国家对计算机应用行业持鼓励政策也会促进市场加大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本报告对中国计算机应用行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74.5x+421,r2=0.9892,非常接近于1,说明线性拟合效果很好。利用线性方程对中国计算机应用行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得到2015-2019年中国计算机应用行业人才市场需求量为724万人、798万人、873万人、947万人、1022万人。
本报告对中国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15.9x+80.2,r2=0.9925,非常接近于1,说明线性拟合效果很好。利用线性方程对中国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得到2015-2019年中国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市场需求量为144.6万人、160.5万人、176.4万人、192.3万人、208.2万人。
本报告对中国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人才需求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线性方程为y=6.55x+40.633,r2=0.9967,非常接近于1,说明线性拟合效果很好。利用线性方程对中国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人才需求量进行预测,得到2015-2019年中国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人才需求量为67.1万人、73.6万人、80.2万人、86.7万人、93.3万人。
五、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未来对计算机应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整个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会促进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等人才的需求,未来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二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我国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虽然我国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本报告分别就先进集成电路芯片与光电子器件、高性能计算机与软件、下一代互联网与信息安全、第三代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音视频编码,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等六方面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创新。
作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对我国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正视在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重视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一直如影随形。信息技术问题,也包括了各种管理、人员认识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因此,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方法、技术和方案。现实生活的很多事务,逐步在网络上进行,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信用和信任问题,已经在网络上暂露头角,如何面对,也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普遍使用,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将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效的利用和处理个人数据,降低在不经意间违反隐私条例的风险,同时加强对隐私违规的认识,都可以有效的保护个人隐私。
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可能会加剧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选择居住地标准从重视城市空间区位转向重视生活环境,这要求政府加强对环保的管理。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否少于其取代的就业岗位还有争议,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的就业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却是共识。因而至少现代信息技术会导致结构性失业。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办法在于人们要“终身学习”,这要求城市教育信息网提供方便。信息高速公路可以使地域的空间差别缩小到最小,但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有时序性的,其到达的地域有先有后,这就造成了地域之间的信息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差距有可能扩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全盘考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三、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教育意义。
我们知道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对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对自身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前景。
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灵魂。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然而,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如何,关系到他们自己甚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信息技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市场中数据的处理和汇总,教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生活中的娱乐,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信息海洋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帮助都明显体现出来了。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对生活,面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实际,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延长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触角,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更深、更广的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的未来。
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放性价值,对于完善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其它课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其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过程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手段的多媒体形式更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五大神经系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意义。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信息素养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其教育的对象是所有自然人;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终身学习、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逐步普及的今天,在中小学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在中小学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结束语。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论述了其所带来的教育意义,这使我们重新的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也反映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向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三
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选择是人类在追求某些技术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或文化的目标时使用判断力和鉴赏力的结果。对计算机技术的选择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因素决定着计算机技术的选择。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看,都是由企业的需求决定。所有企业都离不开重要的一个目标——盈利。虽然计算机技术选择首先是以技术上的优越性为前提的,但经济因素最终将决定技术的方向。其次,军事因素是计算机技术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让各国都看到了机会,如今的信息化技术已被各国广泛应用到军事领域。此外,计算机技术的选择也与社会的发展协同并进,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技术对社会的选择,两者一同协同进化。
参考文献:
[1]论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j].王璐.电脑迷.2016(12).
[2]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造与选择[j].徐哲.硅谷.2010(08).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四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返回目录。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是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科。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后,关于现实计算机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输入输出方式、机器工作状态等。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的出现,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变革。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实现的技术,均属于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计算机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返回目录。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六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5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1、运算器。
计算机硬件中的运算器主要功能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运算和加工。运算器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通用寄存器、状态寄存器、累加器和关键的算术逻辑单元。运算器可以进行算术计算(加减乘除)和逻辑运算(与或非)。
2、控制器。
控制器和运算器共同组成了中央处理器(cpu)。控制器可以看作计算机的大脑和指挥中心,它通过整合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可以让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序地完成指令。
3、存储器。
顾名思义,存储器就是计算机的记忆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事本。而和记事本不同的是,存储器不仅可以保存信息,还能接受计算机系统内不同的信息并对保存的信息进行读取。存储器由主存和辅存组成,主存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存,分为ram和rom两个部分。辅存即外存,但是计算机在处理外存的信息时,必须首先经过内外存之间的信息交换才能够进行。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都是进行人机互动的关键设备。鼠标、键盘等输入设备的出现,给计算机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有的鼠标主要有两类:光电鼠标和机械式鼠标。通过鼠标,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坐标的定位,可以很好地操作图形和软件处理,为人类提供了最大的便捷。键盘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输入设备,计算机大部分的指令都是通过键盘输入来进行的。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也是计算机人机互动的关键设备,它的特点是可以将计算机的信息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语音和视频输出装置等。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七
然而,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用于密电的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却要比eniac早两年(1943年12),巨人计算机是第一部全然电子化的电脑器件,使用了数量庞大的真空管,以纸带作为输入器件,能够执行各种布林逻辑的运算,但仍未具备图灵完全的标准。巨人计算机建造到第9部"马克二号"4,但是其实体器件、设计图样和操作方法,直到1970年代都还是一个谜。后来温斯顿·丘吉尔亲自下达一项销毁命令,将巨人计算机全都拆解成巴掌大小的废铁,巨人计算机才因此在许多计算机历史里都未留下一纸纪录。英国布莱切利园目前展有巨人计算机的重建机种。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存储器,输入与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冯·诺依曼为代表。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储器,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计算机高级语言。晶体管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第一代,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的元件。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就更容易实现了。
第三代。
第四代。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6)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软件系统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自动化。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
第五代。
第五代计算机指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它具有推理、联想、判断、决策、学习等功能。计算机的发展将在什么时候进入第五代?什么是第五代计算机?对于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了。
ibm发表声明称,该公司已经研制出一款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突触功能以及其他脑功能的微芯片,从而完成计算功能,这是模拟人脑芯片领域所取得的又一大进展。ibm表示,这款微芯片擅长完成模式识别和物体分类等繁琐任务,而且功耗还远低于传统硬件。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想要用新的芯片取代原有的计算机芯片。ibm在其网站上介绍,传统的计算机关注语言和分析思考,而神经突触核心能够解决感知和形状识别的问题,它们分别像人类的左脑和右脑一样;而ibm接下来想要做的,就是让"左脑"和"右脑"连接起来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整体计算智能"。从这个说法上来看,传统的芯片擅长大量的符号运算和数字处理,而神经突触核心的优势在于多感官和实时传感器数据处理。比如,modha曾经表示,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头戴设备,能够帮助盲人感知外部环境;而这一次ibm称,经过实验测试,这种芯片可以在录像片段中检测人、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并识别出了它们。这其实就是依靠神经突触核心来完成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现在的智能社会中,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会三位一体化。新世纪的计算机将把人从重复、枯燥的信息处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给人类和社会拓展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时,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未来计算机。
返回目录。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八
【文章摘要】计算机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而成,随之而来的便是现代化科技信息时代。至今,计算机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现代社会中的计算机容易携带,属于多功能便携式计算机。现代化计算机发展飞速,且帮助人们解决了日常生产生活问题。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且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策略,为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九
众所周知的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该机使用了1500个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重量重达30多吨,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开机时让周围居民暂时停电。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然而,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用于密电的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却要比eniac早两年(1943年12),巨人计算机是第一部全然电子化的电脑器件,使用了数量庞大的真空管,以纸带作为输入器件,能够执行各种布林逻辑的运算,但仍未具备图灵完全的标准。巨人计算机建造到第9部"马克二号"4,但是其实体器件、设计图样和操作方法,直到1970年代都还是一个谜。后来温斯顿·丘吉尔亲自下达一项销毁命令,将巨人计算机全都拆解成巴掌大小的废铁,巨人计算机才因此在许多计算机历史里都未留下一纸纪录。英国布莱切利园目前展有巨人计算机的重建机种。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存储器,输入与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冯·诺依曼为代表。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储器,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计算机高级语言。晶体管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第一代,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的元件。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就更容易实现了。
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成功制造了集成电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主存储器也渐渐过渡到半导体存储器,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计算时的功耗,由于减少了焊点和接插件,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在软件方面,有了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其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第四代。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6)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软件系统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自动化。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
第五代。
第五代计算机指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它具有推理、联想、判断、决策、学习等功能。计算机的发展将在什么时候进入第五代?什么是第五代计算机?对于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了。
ibm发表声明称,该公司已经研制出一款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突触功能以及其他脑功能的微芯片,从而完成计算功能,这是模拟人脑芯片领域所取得的又一大进展。ibm表示,这款微芯片擅长完成模式识别和物体分类等繁琐任务,而且功耗还远低于传统硬件。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想要用新的芯片取代原有的计算机芯片。ibm在其网站上介绍,传统的计算机关注语言和分析思考,而神经突触核心能够解决感知和形状识别的问题,它们分别像人类的左脑和右脑一样;而ibm接下来想要做的,就是让"左脑"和"右脑"连接起来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整体计算智能"。从这个说法上来看,传统的芯片擅长大量的符号运算和数字处理,而神经突触核心的优势在于多感官和实时传感器数据处理。比如,modha曾经表示,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头戴设备,能够帮助盲人感知外部环境;而这一次ibm称,经过实验测试,这种芯片可以在录像片段中检测人、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并识别出了它们。这其实就是依靠神经突触核心来完成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现在的智能社会中,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会三位一体化。新世纪的计算机将把人从重复、枯燥的信息处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给人类和社会拓展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时,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未来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
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需要;二是围绕计算机技术的选择是明显的和迅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推广,人们看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能量,比如大数据分析系统、信息控制系统等等,这些技术在给人类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文明和自由产生了挑战,基于此,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又受到业界人士的担忧。因此,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就是各类技术的选择。因此,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创造和发展选择既要立足于社会生活需要,又要把握技术的选择方向,让计算机技术为我们的工作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创新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社会将没有了活力。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事实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方面都是因生产和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当然很多方面的技术创造更多的被看作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也不例外。无论是企业办公还是工业化生产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创造都属于经济范畴,更多考虑的是技术的应用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当然,计算机技术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首先要有社会需求来驱动,其次,各方面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会受到来自设计人员、外在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从现代市场营销角度看,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的创造与革新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这也从另外一方面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创造。第一,社会需求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选择和创造技术的'过程中进行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显著的社会特征,每个时期都有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基础。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基础就是社会需求,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需求,当然也包括战争需求等。比如,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研发了机器人,节约了人力成本。各国为了准确掌握各类信息制造了大数据库,为了提升战斗能力不断研发更加精准的武器等等。对于计算的需要,自有了人类活动就已产生,又因计算需求的不断提高,促使计算工具的不断改进。因此,需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第二,创造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另一种模式。社会需求促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使其不断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人类对计算机性能表现出永不满足的渴望,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速度和需求变化的不可预测。这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再是需求导向的,而是提供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这是一种超前的不以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思维。
第一,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虽然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企业不断盈利。但技术不等于市场,技术的创造也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的成本、价格和服务等。第二,企业组织规模的制约。企业的规模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影响很大,因为企业创新的成本很高,对一般小型企业的风险就很大,而对于大企业的创新活动就相对要容易。当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技术标准的确立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了资本的增加、设备的淘汰等限制。第三,内部参与者的制约。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和创新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同时又受设计者、生产者或企业家等的影响。比如,进行计算机技术创造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他们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背景都会对技术创造产生影响。另外,企业家以及消费者的喜好、消费倾向也会对产品的创造产生较大影响。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一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随后于1946年6月,冯·诺伊曼等人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同年7~8月间,他们又在莫尔学院为美国和英国二十多个机构的专家讲授了专门课程《电子计算机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实验室率先制成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edsac);美国则于1950年制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sfac)等。至此,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萌芽时期遂告结束,开始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
在创制数字计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另一类重要的计算工具--模拟计算机。物理学家在总结自然规律时,常用数学方程描述某一过程;相反,解数学方程的过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过程模拟方法,对数发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计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为加法、减法进行计算。麦克斯韦巧妙地把积分(面积)的计算转变为长度的测量,于1855年制成了积分仪。
19世纪数学物理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傅里叶分析,对模拟机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相继制成了多种计算傅里叶系数的分析机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等。但是当试图推广微分分析机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拟机解决一般科学计算问题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模拟机在通用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数字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后,模拟计算机仍然继续有所发展,并且与数字计算机相结合而产生了混合式计算机。模拟机和混合机已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特殊品种,即用在特定领域的高效信息处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一直处于高速度发展时期,计算机由仅包含硬件发展到包含硬件、软件和固件三类子系统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两个数量级。计算机种类也一再分化,发展成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以及各种专用机(如各种控制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
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1964年,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大量应用后,一座办公楼、一所学校、一个仓库常常拥有数十台以至数百台计算机。实现它们互连的局部网随即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从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一些计算机配置了汇编语言和子程序库,科学计算用的高级语言fortran初露头角。在晶体管计算机阶段,事务处理的cobol语言、科学计算机用的algol语言,和符号处理用的lisp等高级语言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操作系统初步成型,使计算机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变为自动作业管理。
进入集成电路计算机发展时期以后,在计算机中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软件子系统,高级语言种类进一步增加,操作系统日趋完善,具备批量处理、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等多种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处理程序、网络软件等也不断增添到软件子系统中。软件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明显地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属性,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现代计算机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外围设备包括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两大类。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磁鼓、磁带、激光存储器、海量存储器和缩微存储器等;输入输出设备又分为输入、输出、转换、、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这些品种繁多的设备中,对计算机技术面貌影响最大的是磁盘、终端设备、模式信息处理设备和转换设备等。
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不仅能进行一般信息处理,而且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将能帮助人类开拓未知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
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特别是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二
访谈方式:qq访谈。
访谈对象介绍:李明,我校2009级学长,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参加过许多社团工作,在acm,挑战杯等比赛中都有不错的表现。现在就职于一家网络公司,从事web前端开发的工作。
访谈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更好地制定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今后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意义。
访谈内容:
问:李明学长,你好。感谢你在百忙之中还能接受我的采访。
答:嘿嘿,作为学长,这点事应该的。
问:当初在考研还是工作之间是否有所犹豫?
答:的确,感觉每一个选择其实都可以;对于我来说,我是想先参加工作,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去学习;考研的话,可以让自己的理论有进一步提高,以后工作也有好的机会;这个,还是看自己的认识。
问:当初你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答:我大三的时候在学校的招聘会上到了一个公司实习,当时我的表现还不错,我也觉得在这里挺好的,毕业以后蛮顺利的就继续在这里工作了。
问:您现在每天具体做哪些工作?
答:与交互设计师据设计图完成页面制作,增强用户体验;维护及优化网站前端性能,并设计制作前端交互组件;以及对新人的一些培训。
问:对于这项工作来说,你认为需要什么样的人?
答:网站前端开发这项工作不仅要掌握基本的web前端开发技术,网站性能优化、seo和服务器端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辅助开发以及理论层面的知识。要想做的很好,就要在繁杂的体系中有目的的学习发展。哈哈,就要耐得住寂寞!
问:学校中的哪些课程对这个行业或职业比较有帮助?
答: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都挺重要的,一方面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再有就是为以后工作提供多种选择性的同时又有好的基础;学习的课程大部分偏于基本知识,从事某项工作的书和课程就要在图书馆跟互联网上探索了。
问:这个行业目前出于什么状态,发展前景如何?
答:随着web2.0思想的日益普及,让企业都慢慢认识到前端的重要性。前端开发工程师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相应的技术要求要是越来越高,开发程序的可移植性,交互增强的体验体现出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以后的发展道路还挺光明的。
问:对于一个即将进入本行业的人,您能不能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答:我想对于计算机这一行业的人来说,自主学习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计算机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也要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几乎每一个好的设计都是有许多人一起完成的。
感悟与收获:
说: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能否在自己选择的职业上坚持走下去,关键在于自己对这份事业的付出;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的职业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专业的技能,这是基础也是基本条件,同样,职场生存不同于学校,要有团队意识,与同事客户的沟通能力等;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网络,有时候我们回感觉到找工作很苦恼,无论是对公司的选择,福利的考虑还是专业的要求都很纠结,但是认识很多朋友的话,可以通过有所经验的他们帮助自己更好的抉择。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三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逐渐广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亦随之不断成熟,计算机体积亦持续变小,且其运转速度飞速提升,这时其制造成本亦不断降低,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行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且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对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2.1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化、综合化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计算机更为大众化、综合化,现代化计算机应用亦是十分专业。为了能够满足许多特殊专业人员的业务需求,则计算机专业化水平飞速提升,目前的计算机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服务。2.2计算机高层次着眼于计算机性能及其运行速度而言,计算机主频精密度已实现更高等级的发展。而英特尔公司目前已经具备10亿以上的晶体管处理其,于同个计算机中运用成百上千的处理器,现代化社会发展下的许多国家最高级计算机均是并行处理来实现运行的。此类计算机运行方式,使得计算机更高级,人们对此类高等级的计算机运行方式十分青睐。2.3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行业、各个国家,可以称得上是无处不在的,近些年来的计算机逐渐渗透于多个领域,这时的计算机则有着更大程度的拓展。未来的每个家庭中都会有计算机,而人们的日常学习及工作均实现完全电子化,且计算机价格亦会逐渐降低,从而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着眼于计算机而言,其早期主要是服务于军事的,早期的计算机体积极大,其实际应用局限性极大。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计算机效率更高、且其体积很小,当代人们使用的服务器、个人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这些均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亦随之出现。而信息网络属于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性资源,人们可以采用各种终端来获得所需的信息,终端系统会对其进行详细处理,最终尽数呈现。且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数据传输速度不断提高,且其数据传输亦十分安全。而现代社会更强调云计算技术与云服务模式,这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至这一阶段的重要表现,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下述几方面分析:
3.1计算机硅芯片超高性能可以说超高性能的计算机硅芯片决定着计算机的价值,硅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计算机研究亦开始定型,当代的超高性能计算机包括量子计算机、分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光子计算机。而量子计算机的`储存量很大,其计算速度极快;分子计算机储存信息很多,且其运算速度亦是非常快,体积要比普通计算机小,耗电量小;纳米计算机价值很高,其体积小,且制造成本低,运算速度极快,且储存量亦大,若该项技术被真正落实,则会取代硅芯片计算机;光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是较为客观的,其主要是采用光子换掉电子,从而进行数字计算,且不同数据采用不同长度的波替换的,能够处理极其复杂的数据。
3.2计算机微型化早期的计算机就像是个庞然大物,各项基本功能的发挥均需宽大且庞大的体积而实现,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且其功能亦在不断健全与完善,很小软件的结合都可发挥及其强大的功能。微型化计算机可促使计算机逐渐渗透进人们的各方面生活;计算机体积的缩小,人们可以自由携带,以便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3.3光学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强调的是以电子或者是电流促使计算机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它具有极高的运算速度及耗电量极地的特点,其间不可缺少的器件就是空间调制器,用光内连技术实现储存部分与运算部门的链接,且其运算部分是可以直接存取的。光的传播速度极快,且光子计算机可以在室温下使用,并且不容易出现错误。光学计算机的思想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但在现阶段,光学计算机仍处于研发阶段。
3.4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结合现代化电子技术发展飞速,网络化早已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实现,手机快速普及,且与人们现代化生活早已合二为一,使得人们的通信更便捷,且现代人的行踪已经不是秘密,电话联系就可将人们变为社会透明人。加上移动商务与移动办公的涌现,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模式早已被打破,而各种移动通信设备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与通信变得更便捷。
通过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的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多功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完善过程的迈进,计算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关键就是构建不同的计算机相关的功能体系。
5.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工程的大量普及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被广泛使用。根据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能够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加大力度开发新的计算机技术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四
计算机技术,最重要的当然是计算机的核心技术:cpu和操作系统。1.中央处理器(cpu)。
“godson小名狗剩,是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处理器,目前已经有2代产品,已经能达到现在市场上intel和amd的低端cpu的水平,现在龙芯的英文名是loogson。”
——出自百度百科“中央处理器”词条。
2001年5月,在(中国大陆)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
2001年8月19日,龙芯1号设计与验证系统成功启动linux操作系统,10月10日通过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鉴定。
2002年8月10日,首片龙芯1号龙芯xia50流片成功。
2002年9月22日龙芯1号通过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鉴定。
2003年10月17日,龙芯2号首片mzd110流片成功。
2004年9月28日,经过多次改进后的龙芯2c芯片dxp100流片成功。2005年4月24日,龙芯研发团队负责人胡伟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龙芯3号将进入预研阶段,十一五期间将完成研发。
2006年3月3日,从中科院计算所传出消息,计算所计划将自主开发的cpu龙芯3号植入到曙光高性能超级服务器中,这项计划称为“超光计划”。
——出自百度百科“龙芯”词条。
龙芯3号处理器的研制目标是研制出满足我国信息化建设基本需求,尤其是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的,面向服务器和高性能机的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多核cpu芯片和与之配套的套片和基础软件,并作为主cpu用于国产千万亿次高性能机及国产服务器。龙芯3号将采用65纳米或更先进工艺,在片内集成16个改进后的龙芯2号处理器核。目前,龙芯3号正处于前期设计阶段。
——出自ic视界网()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等媒体经营的网站。
但4月份,支持美国的黑客涂改了至少350个中国网站,支持中国的黑客则击中37个美国目标网站。
当时,全世界的黑客都已介入这场网络战,而且阵营分明。
支持美国的黑客来自沙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印度、巴西、阿根廷和马来西亚,中国黑客则得到韩国、印尼和日本黑客的支持。
到5月3号,两天内两国700多家网站被黑。
国人又翻旧帐,想起1999年美国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
中国红客联盟宣称网上卫国战在8日已攻陷美国3个海军网站,纪念美国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罹难的3名中国人,并且以此役为终结战代表作。
未来的战争是计算机技术的战争。
自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病毒流行以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给社会各领域电子信息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破坏,尤其是军事领域。正如国外媒体所论,“这种‘隐形杀手’大有取代传统核生化武器之势,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新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以上是网上对计算机战争的预言。
但由上面的“中国病毒发展史”和“中美黑客大战”可以看出,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性人才是严重缺乏啊!国产病毒,能拿出手的也就那几个,“熊猫烧香”、“灰鸽子”等。人们常说,高手一般都在民间,但大家在“中美黑客大战”中双方战绩可以看出,我们与别人的差距,那不是一般的大!
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是十分复杂的计算机病毒研发费用也很低廉,与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导弹和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其它武器相比,其费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先进武器,其破坏威力却是十分巨大的。在信息时代,经济越发达、军队信息化程度越高,就越是害怕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因此,各国在发展中愈来愈高度关注和重视计算机病毒武器的研制与突破,并把它视为军事打击的“杀手锏”。
军用计算机病毒不像传统武器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它传染、寄生、发作都是在极为隐蔽的网络空间内完成。其攻击方式灵活多样,神出鬼没,一般在系统受到破坏后才能发现,而且很难查出,令对手防不胜防。它们既能通过与敌计算机网络相连的有线信道采取黑客入侵和发送电子邮件,或派遣特工人员接近敌网络终端、通信枢纽等节点,采取“搭线”、“开口”等方法将病毒直接注入敌计算机网络系统(网/节点注入法);又可将计算机病毒转换成病毒代码数据流,将其调制到电磁波中,通过无线电发射机辐射到敌方无线电接收机中,使其接受辐射时吸入病毒(辐射法);还可把计算机病毒固体化,做成电子信息的某个元器件,或将某个元器件内植入病毒,预先或事后将固态病毒组装进电子信息设备内,使计算机病毒以固态化形式存在其中,一旦需要即利用敌方的计算机网络,或通过空间无线电遥控等方式把固态病毒激活,破坏或瘫痪敌方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固化埋入法),达成军事目的。
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快,作用范围广,难以发现,难以清除,不仅能对军事武器系统实施有效的攻击,还能破坏国家和民用信息系统。在信息化战场上,军队各种庞大的信息系统一旦被计算机病毒武器击中,病毒就会在整个系统中迅速传播和蔓延,发生连锁反应,使指挥控制系统失灵,武器系统失效,部队战斗力丧失殆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反计算机病毒技术的迅速提高,计算机病毒的威力也在不断增强。未来,计算机病毒已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迅疾发展。
第9页。
系统感染敌计算机系统,真正做到无孔不入。
具有更高超的隐蔽能力。未来的计算机病毒能更好地适应各种计算机网络体制,在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中隐蔽生存。能通过各种先进技术、高超策略巧妙伪装、灵活欺骗,对侵染文件、传播途径、攻击行动及攻击效果实施全程、全时伪装;能通过自身代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代码空间位置的随机变动,进一步增加不确定性,令对方无法对比查杀,跟踪消除;能通过自动变形,使病毒不断推陈出新,让人难以设防。
具有更强的攻击能力。未来计算机病毒将通过对网格技术体制、结构特征,自我适应,自我修复。能灵活采取特洛伊木马、暗杀等攻击策略,通过多种攻击途径对各级指挥系统和作战单元乃至单兵作战系统实施攻击。
而今,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信息攻击武器,以其隐蔽的方式、巨大的毁伤破坏效果和极难消除等特性而备受各国关注。国外有评论认为,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谁掌握了过硬的计算机病毒攻防技术,谁就将获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网络安全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没有攻不破的防线,再完美的防御,总会有漏洞,只是暂时没发现而已”。
由我们的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结构来看,只要敌人控制了最高指挥阶层的计算机中心,可以说,我们已经输了,而且输得很惨烈。他可以让你自己的军队打自己,也可以让你的军队往他们枪口上送,甚至可以直接给军队发出投降的命令!
军事观察家认为:到21世纪,计算机的应用将遍布整个军事领域,大到战略c4i网络,小到单兵装具,到处都将充斥计算机的身影,计算机在给军事机器注入强大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重要的作战武器和战场,战争史上一种新的军兵种———计算机兵将脱颖而出。计算机兵以计算机及其相应的知识为武器,主要任务是攻击敌计算机系统,保护己方的计算机系统。其作战手段主要有:通过软件设计,生产计算机病毒,并对敌方计算机网络实施攻击,使敌整个系统陷于瘫痪;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破译敌方计算机密码,进入敌方计算机系统,窃取机密材料,制造混乱;防止敌方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和敌方计算机兵的侵入,并对遭敌破坏的软硬件进行修复。随着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之上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战争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参战人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硝烟”的战争将重新演绎古典战争的内涵。
第10页。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五
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红牌警告专业是连续三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的专业。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从2000年来持续几年的热门专业到2008年变为冷门专业,其就业也初步进入困难期。是社会不需要,还是不能完成对社会的需求?根据这次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做了如下分析: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总体供求形势。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人才一直是人才市场上最活跃的群体。需求、供给及价格都大幅上涨。当前,计算机人才的总需求量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计算机行业的收入水平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有放慢的趋势。1、区域需求差异显著。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将更激烈。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据有关数据统计,仅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达到了600多万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曾经就业相对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作为竞争力相对弱的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社会、院校发展及个人本身都显得十分紧迫。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it市场的需求往往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当前大部分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师范专科院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本科院校,以教师教育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相对偏向于理论,造成在就业时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一来理论知识比不上那些老牌的本科院校毕业生;二来动手能力方面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相比又没有任何的优势。
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以及社会办学渠道的不断增多,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断减少,除了高校扩招等客观因素外,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变化的不一致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面对考验与压力,新建本科类院校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二、就业市场分析。
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广、交叉面多、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这也就决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先看看国内近几年专业发展较好及其专业人才比较紧缺的行业。
1、web应用程序设计,具有美工基础和网页动画设计能力,掌握交互式网页程序的设计技术,能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获取macromedia多媒体互动设计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delphi快速网络开发工程师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web应用程序员。
2、图形图像制作,精通国际上流行的图形/图像制作工具(如coreldraw、photoshop、pagemaker等)。获取平面设计师相关的认证。就业方向:广告制作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包装装璜设计公司、居室装修公司、出版印刷公司。
3、网络系统管理,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掌握建网方法,能利用工具分析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获取cisco路由配置或华为网络工程或amp应用工程师认证。获取window2000server或turbolinux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网络系统管理员。
4、多媒体制作,具有多媒体程序设计与多媒体制作策划的能力。基本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建模、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原理等技能。获取多媒体设计师相关的认证。就业方向: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公司、动画美术制作出版公司、广告制作公司。
5、系统集成工程师,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要求越来越全面。但系统集成人才一直是it人才链上的软肋。所以,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6、游戏设计师,在我国,电子游戏、电脑动画和特别效果业求才若渴,年营业额50亿美元的电子游戏业需求量惊人。电子竞技,此外,游戏策划人员、美工等也是热销的职位。有经验的策划人月薪也能达到上万元,而资深的美工如果设计的速度和质量俱佳,最高月薪能达到2-3万元,而一般美工月薪维持在4000-5000元。
7、网络安全师,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各类违法行为在国内呈上升之势。黑客及攻击方法已超过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总数达近千种。我国电子信息网络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网络安全系统脆弱,给黑客留下了可乘之机,而“监守自盗”式的内部攻击对网络安全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美国,仅华盛顿就有3支电脑犯罪侦查队,中央情报局专门将1000名员工调到一个专门负责研究遏制电脑犯罪的信息技术中心去,我国也在组建自己的网络安全队伍。由于信息安全主管单位主办的中国网络安全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数十家网络安全公司将在各地兴起,网络安全正在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行业的岗位还是非常多的,那么校出现就业难和招生遇冷的问题,而社会上很多围绕计算机技能或培训的一些培训机构却能得以生存的原因,是因为大学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计算机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计算机课程与培养人才的模式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素质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差距。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就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非常看重,其中包括基本素质、个性特征和核心技能等。
1、基础素质。
(1)诚信意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受到置疑。例如:很多学生在毕业推荐函上对于自己的能力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了解的”被夸张成“熟练的”,“熟练的”被描述成“精通的”,企业不经意中“上当”了,结果招来的毕业生与期望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很多单位不敢贸然聘用应届毕业生。所以,学生必须树立诚信意识,这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2)吃苦耐劳精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在学校里就把自己定位为“白领”,甚至“高级白领”,且对于“白领”的工作性质并不了解,简单的认为是每天“拿高薪、吃闲饭”。久而久之,很多学生明显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上,计算机行业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高职毕业生的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将“吃苦耐劳”明确写在招聘要求里。
(3)眼高手低,工作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工作能力不足”是目前新一代大学生的通病,特别是沾有“高新科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总认为自己是畅游网络世界,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小事杂事不屑一顾,殊不知,“眼高手低,工作能力不足”成为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致命弱点。从另一方面讲,动手实践能力本应是高职学生的强项,实际上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非如此,表现出只想做大事,不想做小事;认为自己什么都行,而实际却不行。
2、个性特征。
在大量的调研中发现,知识和技能是最看重的因素,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9.4%,其次是工作经验,占总数的52.7%,排在第三位的是个性特征,占总数的47.9%。而在对高职毕业生自身的调查中发现,回答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对口、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由此可看出,性格特和态度这个因素,高职毕业生认为其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而用人单位却十分重视高职毕业生的个性特征,把它列为第三位,且重要程度与工作经验差距不大。用人单位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个性关注表现在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和应变能力等方面。
3、核心技能。
高职学生能力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核心技能,因此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核心技能的要求,不同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侧重不同的能力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涉及的生产类、研发类、服务类、文化传播业、政府部门等等,由于企业岗位所处行业种类太多而且企业岗位间的实力参差有别,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条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四、调研心得。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中可看出来,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对专门人才培养的培养还非常。
薄弱。当今社会对计算机高级人才需求较大,而从事计算机行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比较缺乏。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也更为激烈,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成为各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通过本次社会调研的实际活动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计算机工作者应该如何让去做,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学校里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诚信处事。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学校中的一门必修课。
珍惜校园学习生活,如果想在计算机高层职业有所突破,就要学好数学和英语。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用业余时间去做点兼职工作,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包括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个条件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无论在哪个行业,干好都是不容易的。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才可以把握好自己方向,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其次,做一个“谦虚”、“执著”和"有勇气“的人。再次,掌握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二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在计算机产业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内,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六
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和普及,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必将加速信息革命的进程。计算机不仅能代替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更广泛的普及,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是由各种电子元器件组成的,是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运算、逻辑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设备。自从其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等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人们通常按照构成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及其电路的变革,划分若干“代”来标志计算机的发展。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及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各国正加紧研制和开发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
计算机的诞生、发展和普及,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必将加速信息革命的进程。计算机不仅能代替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更广泛的普及,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是由各种电子阿元器件组成的,是能够自动、高速、精确地进行算术运算、逻辑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设备。自从其诞生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等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人们通常按照构成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及其电路的变革,划分若干“代”来标志计算机的发展。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及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各国正加紧研制和开发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七
巨型化是指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特别是在军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对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行速度等要求会越来越高。此外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微型化。
随着微型处理器(cpu)的出现,计算机中开始使用微型处理器,使计算机体积缩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计算机内部操作系统的便捷度,计算机外部设备也趋于完善。四十年来,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的缩小,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体积逐步微型化。
网络化。
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教育资源共享、信息查阅共享等,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便捷性。
人工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不断在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能够更好的反应人类思维,使计算机能够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可以通过思考与人类沟通交流,抛弃以往的依靠通过编码程序来运行计算机的方法。
多媒体化。
传统的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主要是字符和数字。事实上,人们更习惯的是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为一体,使信息处理的对象和内容更加接近真实世界。
返回目录。
计算机发展总结篇十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是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学科。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后,关于现实计算机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输入输出方式、机器工作状态等。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的出现,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变革。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是研究组成计算机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实现的技术,均属于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计算机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发票自查报告如何写(汇总20篇)
- 最新爱情与青春散文汇总(精选17篇)
- 教师本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怎么写(精选11篇)
- 2023年电厂汽机大修总结(汇总20篇)
- 最新银行会计实习周记范文(精选13篇)
- 2023年推荐实习反馈个人总结汇总(实用20篇)
- 2023年食堂安全工作会议记录范本(优质15篇)
- 美丽的世纪(实用18篇)
- 2023年军训成长梦想范本(模板12篇)
- 2023年血液内科总结如何写(模板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