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7:21:10 页码:7
最新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模板13篇)
2023-11-18 07:21:10    小编:ZTFB

人们常常在一段时间过后回顾自己的行动,这样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改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一

1.1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巴南区南部的安澜镇,介于东经106°33′58″-106°36′42″,北纬29°14′29″-29°16′55.34″地处川东南褶皱带与盆周山地交接边缘,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荧壤土、潮土等。地质构造为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延伸形成的龙岗向斜和石油沟背斜,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紫灰、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层。海拔225-322米。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南北长4500米,东西宽4430米,总面积100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0hm2,缓冲区面积127hm2实验区面积787hm2[1]。

1.2气候与动植物资源。

安澜自然保护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春季气温回暖早。但常有寒潮。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但常有伏旱,秋季降温快而多绵雨,冬季暖和,云雾多,湿度大。该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长期人为生产活动影响,现仅残存小面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大部分地区逐渐为次生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所替代。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没有垂直带谱,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草丛5个植被型。属国家保护的植物50余种,其中二级保护品种有水杉、银杉、红豆杉等,三级保护品种有穗花杉、木荷等;区内还有大量的花卉品种和药材品种[2]。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8种,动植物丰富多样。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石板垭村境内。由鹭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管理。安澜鹭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与,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白鹭、牛背鹭、黄竹、野生生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3]。

2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保护区面积不大,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未标定边界制定相关管理方法制度,没有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管理要求不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土地权属管理、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不是很明确。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不是很到位,未彻底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及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没有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活动并协调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及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不到位,未对自然保护区日常巡逻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对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改善的对策。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三大基本原则,规划科学合理,保护目标明确,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等功能等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实现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

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要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严格自然保护区规划分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土地权属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管理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要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加强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条例》与当地群众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保护自然区。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严格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执行重庆市关于天然林禁伐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科学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结构,营造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栖息环境,尽可能增加森林植被对水分。气候的调控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形成并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原生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特别注意不要破坏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鹭类生活环境。

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管理,要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

5)自然保护区标准化管理,要推进自然保护区相关技术标准修制定、推广使用工作,规范自然保护区标志、标识的使用及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工装管理。

6)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市、区县两级财政年度核算,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筹安排部分国家生态类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要制定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2]宋志强.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8-10.

[3]吴逸群.我国鹭类的保护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39(29):17949+17952.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把握职业教育特色,以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充分就业。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围绕社会职业需要培养人才,所以,职业教育教学首先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课程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技能训练项目要符合行业的岗位要求,营造实践教学环境,配备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让教、学、练、做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做好校企对接,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时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教育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办学的好坏关键是看是否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为谁服务,这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大问题。所以,地方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要与区域的产业行业密切相关,专业建设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及手段要符合行业职业技术要求,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办好特色专业,把职业教育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的链条中,创新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服务理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地方人才。

三、着眼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大批转岗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需要转岗培训,一些新兴产业、支柱性产业、优势产业等需要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早在国家教委就提出了职教重点工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社会再就业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不断的流动,使人们的职业存在着不稳定性,每个人一生中可能要变换几种职业,这也就形成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大量需求。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劳动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21世纪需要的是知识广博、与时俱进、永于开拓、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人才,职业学院要强化终身教育理念,为社会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

四、注意培养学生就业通用能力。

做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就好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成败。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学校办学社会效益的'最好评判标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密切合作的社会,不仅需要懂专业技术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就业通用能力。这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考核标准。所以,职业院校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既要重视核心专业理论、技能的培养和专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还应重视人文核心能力和从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重点是把握教学标准的内涵,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上行之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教学中要突出体现综合职业素养,注意培养通用职业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基本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跨文化交际沟通等能力;还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能够拥有团队协作能意识,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抵御风险,承担责任,经受失败。同时应让他们掌握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必须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的通用能力等。我国中长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改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手段。作为职业院校,只有打造好职业专业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俞洪敏曾说:“教育之道在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之道就是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国民。”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危机和发展并存,挑战和机遇比肩,我们要坚持创新和变革,要展现远见和智慧,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写下更加壮丽的篇章。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四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

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有机污染。

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

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

4)磷污染。

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

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20xx年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随之而来,如果人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同时各种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今后我们的子孙将如何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着重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1、节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开始,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为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无限制的扩产,对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业进行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国家要鼓励大型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挖潜,技术革新,进行节能降耗,将国内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将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能耗高的小型企业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关、停、并转,降低各种能源的消耗,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3、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森林建设,要坚决与乱砍乱伐现象作斗争,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完好的家园,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平衡。

4、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与其他部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保护标准,要加强环保监察工作,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及个人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建设时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监督工作,对环境评价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发证。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要爱护野生动物,要坚决抵制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纵观各国的发展史,发展就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开采和耗费,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已成跨越式进步,这意味着人们的开发手段日益高效,对资源的索取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冲击。因此,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营林工程对林业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条新出路。

1我国林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我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我国疆域辽阔,跨多个气候带,为不同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力条件。例如,北方地区以针叶林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热带雨林为主,这就使林业资源的种类包含了世界上林木的大部分品种[1]。

2营林工程肩负的首要任务和营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林业对生态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政府相继出台有力政策,在开发的同时,保证林业能够迅速恢复,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然而在实际的营林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

2.1营林工程首要任务。

2.1.1营林工程自身的建设营林工程的成功首先要有自身完善的体系。营林的自身建设是指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和林业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营林建设要实事求是,从我国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实际出发,摒弃以前简单的发展方式,以全面林发展业产业为依托,满足供需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1.2林业资源的恢复和扩展如前所述,我国既有令世界羡慕的林业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人均占有量少,林业面积覆盖率低等问题。机会与挑战同在。政府早已出台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地方的生态得以恢复。但是,我们还必须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大面的退耕还林对农业也会造成影响。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严格按时间地点有目的、有秩序的退耕还林。

2.2营林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2.2.1营林方式老旧营林工程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营林建设不到位,缺乏先进的营林工具,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后的生产工具必然会限制营林的效率,耗费大量人工而没有巨大成效。因此,各地区在营林护林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成功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使现代科技真正有用武之地[3]。2.2.2监管无力即使是在示范点或地区,也存在监管无力的现象。在营林成功后,必须巩固劳动成果,实行有力严格的监管制度。这样千辛万苦营造的林区才会得到保护,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要做到这一切,还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法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3营林工程的重要性。

3.1改善气候。

近几年来,北京等北方城市沙尘暴频发。尤其是在春天,随着气候转暖,季风的来临,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沙尘滚滚而来。并且呈向南方扩散的趋势。这已经为人们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敲响了警钟。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的根本原因,防林护林是有效减低沙尘暴爆发频率的最有效手段。

3.2水土保持。

营林工程能够最有效地保持水土。由于植被破坏,无数的宝贵土壤随雨水进入江河。以黄土高原为例,其每年流失的土壤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水土的流失会在让土地贫瘠的同时,堵塞河道,甚至抬高河床,导致堤坝决堤。给沿河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营林的成功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林区本身就是丰富而活跃的生态系统。

3.3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营林工程在恢复林区后,自然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林木原料,其相应的动植物资源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除了林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林区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增值价值,如林产品产业链、观光旅游景点等等。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其本身就能能改良人们的生存环境,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在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产环境。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营林工程,进一步加大营林投入力度,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的实际生产,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宛江.营林造林基础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

[2]赵岩峰.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民营科技,2011(08):90.

[3]蓝林忠,付芬芳.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34.

[4]雷洪玉,刘伶利.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化进程加快虽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但是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也逐渐产生,噪音污染就是其中一个。其实,不管在坐车过程中还是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少量的噪音还构不成污染,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工厂和交通线路也相继增多,所产生的噪声也成倍的增长,噪声污染由此产生。噪声的出现在很多人眼里是正常现象,没有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低分贝的噪音在短时间内对人体的危害不会显现出来,但是长期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建筑物时人们躲避这些噪音危害的主要场所,所以说建筑中对噪音控制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产生噪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四个主要来源,交通噪音、工业噪音、建筑噪音和社会噪音。其中交通噪音是产生噪音污染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多。为方便人们的出行,也为了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越来越多的交通线路被建造。川流不息的车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释放者噪音污染。如果在相当空旷的环境下,产生的噪音会在空气中很快的挥发掉,但是由于道路两边都矗立着高层建筑,使噪音在狭小的空间中来回反弹,经久不散,不仅没有消失,还在反射过程中增强了噪音。再加上建筑设计师对噪音控制的意识不够,导致建筑物无法有效的防止噪音的侵入,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2、噪声控制在居民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既然噪声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那么噪声控制在居民建筑设计中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以前建筑设计人员对噪声的控制设计意识不够,使居民在居住的过程中受到噪音的迫害。所以首先要提高设计人员对噪音防控设计的意识;其次要采用隔音效果较好的墙体;最后,在整个建筑设计中灌输环保节能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对建筑设计的需要。

3、居住区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3.1优化总体规划设计。

减少噪音污染的有效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噪声源入手,一是在噪音传播过程中进行阻断。因为噪声的来源太多,不可能完全杜绝噪声的产生,所以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大多数人还是采用第二种防治手段。优化总体规划设计是减少居住区交通噪声的`有效办法。简单点说就是从噪音源入手,合理的控制小区内车流量的进出,不能只顾环境的优美而让噪声污染有机可趁。

3.2合理设置道路声屏障。

在建筑物与干道间设置专门的声屏障,是指特别设计以阻挡交通噪声直接传播来减低噪声水平的构件,比没有屏障时环境噪声有所降低。这个降低值,被称为声屏障的插入损失,它是衡量声屏障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有效的插入损失值在5~10db(a)左右。设置声屏障必须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实际降噪效果预测工作。建设隔声屏障毕竟投资较大,声屏障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会是一时的时髦而已,这是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并值得借鉴的地方。广义地讲,地形的利用,诸如路堤、路堑、土堆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学效果,我们必须结合地形及经济条件等选用,例如地面道路利用已有的绿化土堤作为声屏障是经济有效的办法,绿化土堤背向路边的面还可以兼作居民的休息地。

3.3利用绿化的降噪作用。

上面我们曾说过,大多数人采用阻碍噪音传播途径来减少噪音污染。设置绿化带进行隔音就是这种手段的表现方式之一。其实,绿色植被不仅能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能产生降噪的作用。绿化带就像是一堵无形的墙,能把多数的噪音挡在了墙外。这是因为,树木拥有很多分布复杂的树叶,声音在遇到树叶时会产生不规则的反射,由于树叶很多,反射面不平行,所以在不断地反射过程中,噪音逐渐弱化直至消失。所以说,利用绿化是减少噪音的有效手段。而且,越是结构坚硬的叶片越能够有效的隔断噪音。因此,在住宅区进行合理的绿化是十分必要的。

4.1水泵机组。

4.1.1水泵机组的设置。

住宅内的水泵房可布置在商业用房、架空层等房间下方的地下室内,不得布置在住宅下方。

4.1.2水泵机组的选型。

选用低噪声水泵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4.2水箱和蓄水池。

住宅内的水箱有屋顶水箱和泵房内的蓄水池。现在水箱基本采用不锈钢拼装水箱,进水时的水流冲击声和浮球阀启闭时的撞击声是噪声源之一。设计时,采用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水箱和蓄水池产生的噪声。

4.2.1水箱的设置。

屋顶水箱尽可能设置在电梯机房上,既能满足顶层住户对水压的要求,又能防止水箱产生的噪声影响顶层住户。如果屋顶水箱只能布置在住户屋面上,应避开起居室和卧室,并要求建筑专业设计在水箱间底设计夹层,另外,顶层用户的加压水泵也应选用于运转声小于40db的产品。

4.2.2水箱进水管。

水箱进水管设计成淹没出流,可有效控制水箱进水时的噪声;水箱进水管上阀门选用液压水位控制阀,可控制浮球阀启闭时的撞击声。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的控制噪音设计时十分必要的。保障建筑物的隔音效果,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城市现代化、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七

如果我们评选近3年来使用率最高的10个管理术语,“核心能力”无疑榜上有名,得到了业界、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响应,关于核心能力的著述也层出不穷。但是更多的是从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培育等方面来研究,而没有从保持、提高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没有从进一步让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核心能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竞争优势的保障,而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企业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战略手段。那么,不断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现今乃至未来追求的战略核心和制胜之本。[1]怎样使企业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地市场上进行保持、增值及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五方面来不断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一、打造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所有动力及疑聚力不是来自资源和技术,而是企业文化。综观世界500强,那一家企业没有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如微软、惠普、ibm、ge等公司的成功都是源自其企业文化。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能力。企业要不断成长为世界级大企业,拥有自身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2]因为企业文化孕育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且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核心能力的成长。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团队精神,鼓励企业创新,进而构筑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是如何提出和统一价值观,如何规划企业的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育:1、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2、对企业精神正确的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重要作用;3、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4、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总之,良好的、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能力成长和发展的基石。[3]每个企业都必须建立鼓励创新、卓越的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核心能力与时俱进,是企业永保竞争优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不断发展。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增强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性的核心。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而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和核心。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3]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包含于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过程之中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持续快速的成长,最佳的策略就是:1、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能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职能与能力;2、人力资源管理以企业战略管理为指导;3、人性化的选拔任用人才;4、有效的培训机制,帮助人力资源不断的保值、增值,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企业长治久安、保持持续的创新和竞争活力的战略工作来抓;5、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并与合理的薪酬管理模式想结合;6、以及员工发展计划和内部升迁降级制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所以说,企业必须运用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利用多元化和具有灵活性的人才激励机制,使员工将其知识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和进步,并最终使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三、建立企业学习力的能力。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总和,企业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力,才能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才能获得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因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2]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企业必将是那些能够想方设法使组织内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因为学习是提高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惟一渠道;学习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学习有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作为公司如何迎接挑战?如何使组织学习成为现实?如何利用学习能力产生实际的、强有力的效果?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告诉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但我们知道,没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现成模式。我们必须牢记除非持续学习成为组织的一部分,否则它是无效的。在一个持续学习的企业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以下关键性因素:战略与愿景、决策行为、管理行为、组织氛围、组织结构。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出现,才能具备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因此企业更因建立学习性组织,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4]。

四、建设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5]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五、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3]所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能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能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发展等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展望等确定出为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所应建立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是指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通过事先的统筹规划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以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培育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应用是指如何寻找核心能力的应用机会,尽可能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3]核心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核心能力的适应性、领先性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保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领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2、管理的循环性。

对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能力,或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能力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实时性。

对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所以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持续的发挥其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想企业核心能力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通过企业的学习力、优秀企业文化、有效的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相结合、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动态的核心能力管理等手段,使企业赢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快发展,使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参考文献。

[1]拉母·查兰.《持续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李世成.《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5.。

[5]余来文.《战略决定成败》[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重点学科即医院创立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医院发展具备推动力量。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医院重点能力,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根本。增强人员队伍建设,学科领军人是重点学科行列的威望与精神,重点学科团队需要团队团体的中坚骨干,重视学科队伍的培养,鼓励科学研究的成长,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增加科技经费支持力度,抓准研究方向,搭建科研平台建立,扩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重点学科的整体能力,培育品质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培育开拓进取的学术型人员。重点学科建设是持久而艰苦的使命,一定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实行。遵循学科的成长转化,连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人才,增强多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医院发展。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即医院创立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医院发展具备推动力量[1]。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医院重点能力,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根本。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坚持遵循“科技兴院”的主旨,萦绕学科特点,造就学术梯队建设,努力促进医院学科上水平[2]。

1增强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发展的后劲即增强重点学科的整体能力,培育品质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培育具有开拓进取心灵的学科中坚人才,建造规模适宜的学科人员队伍建设,设立完整规范的学科发展方向,聚集集体的智慧打造高品质的亮点学科[3]。

2增强人员队伍建设,推动重点学科发展。

人员队伍建设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劲头。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医院发挥多种办法,主动吸收具有专长的高水平人员,及时补充各学科急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注重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充实加强不同人才的进取、自觉、团队联合和凝集性,有力发掘人才潜力,全部实现人才体系,增进医院的学科进步[4]。

2.1学科领军人是重点学科行列的威望与精神学科领军人即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一面旗帜,在临床工作中业务熟练,学术理论踏实,思维敏捷,具有革新认识,为人谦虚,心胸豁达,具有集体合作精神和组织经营才干。

2.2重点学科团队需要团体的中坚骨干一个学术团队,不但要拥有领军人物即学科带头人,而且还应有一定水准的精良的中坚骨干。没有中坚骨干,就不会精炼成为优秀的学科目标,很难呈现水准高的立异新颖的科研成果。所以,学科的中青年中坚力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力军,是后劲。

2.3重视学科队伍的培养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医院每年年初制订中青年出众拔尖人才培养选拔,选拔条件即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明确的`科研思维,英语四级及以上,已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并形成科研成果,在团队中乐于奉献,团结、配合。医院努力支持他们进修学习,针对某个学术点投稿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开阔眼界,明晰学科发展前沿,提升本专业学术地位[5]。

3鼓励医院科学研究的成长。

重点学科建设是繁杂的体系,医院发展医疗是基本,科学研究是推动力。重视科研,找准研究立题目标,搭建研究平台,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利用学科建设主攻思索研究方向,结合医院肝胆特色,保持科研与临床密切融合的方式,加强科技资金投入,踏实进行科研攻关,鼓励科技发明创新,科研立题项目档次、科技经费数额、科技成果水平明显提升,增强了整个科研水平的提高。

3.1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医院主动深层次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设立一整套科技工作管理与嘉奖办法,拟定科研管理文件,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公布、公正、公允的办法,接连采取嘉奖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热情。建立重点学科扶植小组,聘任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参谋,成立学术委员会,有利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持久良性成长。

3.2增加科技经费支持力度丰富的科技经费是科研工作顺利实施和学科设立的基本,医院每年度积极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医院给予等额匹配经费,有力地确保每项科研工作及时高效实施,确保学科建设强健持久开展。

4抓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目标。

综合性医院的发展,学科进步方能吸引人才。医院推出“创建优势学科,形成突出学术行列”的方向,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先进行列的重点学科,不止须要提升医疗和科研实力,而且须要高水准的研究队伍。针对这样一支研究队伍,也须要确立发展目标,成为能矗立在国内外学科建设前列,熟识和把握所涉及学科最新科研成果,拥有引领学科成长方向并拥有能担当一线水准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力。经过创建,医院出现具备临床和科研实力的学术队列,延续提高我院的医疗、科研水平。

4.1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综合性医院具备研究生带教,科研,临床任务,尽量运用学科发展的有利形势,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4.2加强各学科间联络,开拓研究生眼界将研究生教育放置于综合医院学科中,可以让研究生有时机亲身体验相关联医学范畴的位于前列的学问与发展情况,开拓研究生们的眼界。增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学问的宣传。医院设立基础实验室、临床药理基地等研究部门,形成从基本到临床的合规的研究单元,并对全院立项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予以研讨。医院设立的人工细胞研究中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实施和科研课题钻研的场地,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研究中心研究学习互相传播知识,增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

5搭建科研平台建立。

医院贯彻“科技兴院”的主旨,硬件设施不断加强,设立实验中心、核心技术实验室、肝胆疾病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增强科研设备设置,拥有pcr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积极引进人才,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每个重点学科设立研究人员,辅助学科带头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增强学科的繁荣;科研平台的设立,创造优质的科技境况,保证科研课题顺利开展实施,良性加快重点学科进程。

6扩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实力。

学科建设进程,应及时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中坚力量培植,鼓励和支持各学科有的放矢的外出进修学习、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医院及时组织各重点学科专家学者及学术中坚人员进行专题学术讲座,聘请全市、全国及国外知名专家来院学术指教,为学科进一步建设出谋献策。激励科室医师积极投稿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总而言之,重点学科建设势必是持久而艰苦的使命,一定遵照学科的发展规律实行。遵循学科的成长转化,连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人才,增强多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下的新生产物,是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一起共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但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其中师德建设效果更是收效甚微,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投入热情、工作态度及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公办学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求,本文对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旨在为研究师德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分析;师德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就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历史长河延绵至今,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师德要求。随着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师德状况呈复杂化趋势,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忽视。

由于办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经济待遇及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等都异于公办学校,致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教师的师德状况令人担忧。

(一)科研积极性不高。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校通过教学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但科学研究同样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睿智的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与钻研。科学研究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深度思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高校教师应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双管齐下,但在民办高校中,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经费或科研奖励不足,上课课酬是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屑于科研活动,又或者因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暇顾及科研,凡此种种,都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热情不高,出现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

(二)职业认同感低。高校老师职业认同感是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师行业的感知体验及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全面接纳与认同,属于老师的情意系统[1]。职业认同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成正比,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投入程度、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处于中低下水平,由于民办学校报酬待遇不高、教师地位社会认同感低、生源素质不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空间条件不够充分等原因,使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所以在工作中总是对民办学校的各种不足怨声载道,但碍于谋生只得无奈继续任职。这种抵触情绪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令他们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三)重功利轻奉献。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职业,塑造人的灵魂是教师这特殊职业最终的工作目标。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多变思想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生活导师和心理导师。所以,相对于其他行业,教师职业突显其复杂性和烦琐性。教育行业不是商业,教师的收获不能用经济利益衡量,既为教师,就应该有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然而在民办高校,某些教师出现重功利轻奉献的心理,表现之一是只关注收入待遇,由于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有些教师仅把教师工作看做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斤斤计较,“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成为许多民办教师的流行语。表现之二是只关注自己职业前途,对职业前途有利的工作积极配合,对职业无关的工作漠不关心。

(四)职业理想淡薄,缺乏职业信仰。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老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青年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立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职业理想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就所从事职业而确立起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高校老师的职业理想是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2]。职业理想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树立教师职业理想最基本的就是坚守讲坛,其次就是谋求职业发展。在民办高校中,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坚守精神,心态浮躁,不能脚踏实地从事教学工作,不愿花时间深入钻研教学科研,选择教师职业只是无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只把民办教师工作作为跳板。这样的工作心态必然使他们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及应有的工作热情,不会规划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二、原因分析。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规模不断壮大,民办高校在全国遍地开花,民办高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建设都有很大提高,有些知名学校办学实力、招生数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但即便如此,民办学校所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民办高校的师德水平与公办高校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这受到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发展空间、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制度不健全。随着民办教育的深化发展,民办教师队伍迅速壮大,但民办教师的发展却受到社会及学校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制约。如职称评定机制,一些层次不高的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太重视,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教师职称评审的各项工作,各地职称评审委员会给予民办高校的职称指标有限,职称越高,名额越少,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在科研成果申报渠道上也没有公办教师畅顺,所以即使在一些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每年能评上副教授的只是凤毛麟角。不少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流失,对学生百般呵护,盲目迁就,评价教师的优与良以学生的喜恶为标准,强化学生的评价作用而削弱同行或学校教学管理层的评价地位,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极大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某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只追求教学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深邃。此外,培训机制缺失是制约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每年实施的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都不少,但民办教师能有机会参加的培训项目不多,尤其是高端培训基本上与民办学校无缘,缺少培训机会,民办教师学术视野的拓展及教学技能的提高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三)缺乏应有的社会关注。由于社会地位低微,很多民办高校教师戏称自己是“知识型民工”。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相当大,他们承担着与公民教师一样的科研任务,但教学任务却要重得多,很多民办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上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工作压力大,收入少,这是他们的写照,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却从来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极少见诸新闻或报端,没有任何一级的人大代表站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角度为他们争取权益,他们成了被社会忽视的群体。

(一)政府重视,一视同仁。民办高校虽然在资产所有权性质上与公办高校有着本质区别,但民办高校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公办学校一样承担着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重任,国家对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教学要求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跟公办教师一样的,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就是因为“身份不同”而导致物质及精神待遇有着天渊之别。政府从政策上应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全速合理权益,体现公平性,杜绝“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首先,政府提高民办高校建校准入门槛,因资金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资待遇的不予获批建校;其次,把民办高校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在教师编制管理、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五险一金”、培训进修等方面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条件。

(二)民办学校改变办学观念。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但真正掌握这条生命线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在任何学校,教学工作必然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而教师又是教学实力的.创造者。所以民办高校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不能只着眼于知名度、生源等眼前利益,更应把眼光放长远,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民办学校,教师既是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和被雇佣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不能用管理企业员工的那套机械生硬的方法管理教师,老师必须得到学校的尊重和重视。除了投资学校的硬件建设外,学校应更多地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与科研条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实力自然会得到不断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优秀看他的内在本质,同样,一所学校是否强大也看其内在实力。办学实力增强了,优秀的学生源源不断走向社会,学校自然就会美名远播。所以,教学实力是知名度的根本,是决定民办学校是否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民办高校必须树立教学为本的理念。

(三)废除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的工作过程跟其他行业相比较特殊,劳动方式是知识输出,劳动产品是专业人才,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个性化特点,使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目前高校对专职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学和科研能力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机制都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机械等弊端,教学评价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那些工作态度很严谨但没有迎合学生喜好的教师可能就会万劫不复;科研能力评价是简单的量化计算,并没有区别成果质量的优良,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的心理,那些追求真理知识的本意便日渐被淡忘,很难创造出真正优质的成果。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应涵盖教学任务、工作难度、教学结果、工作态度、教学外工作(如临时安排的比赛任务、指导性工作等)、科研成果的质和量等几方面全面衡量,体现个体工作的差异性。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提高教育成效的根本,民办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战略地位,长抓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也发展较快,在青海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注重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发展经验看,将林业资源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将不利于林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只有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是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青海林业虽然提出了分类经营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落实,分类经营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领域,缺乏实际行动做支撑,而在进行生态公益林的规划时,没有把那些脆弱的`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归入其中,而却把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当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分类经营这个理念的,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

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青海林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对于林业品种的引进缺少重视,没有很好的引进优良品种,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青海省中,沙棘面积就达到了将近16万公顷,而现在对这部分的改造面积却不到5%,还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改造,要想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优良的新品种以及合理的划归经济林。

3.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使得青海林业发展陷入困境。从青海林业的发展现状看,由于政府对林业扶持较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制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得青海林业发展受阻,青海省在发展林业时没有起到很好的鼓励、支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而且全省从事林业发展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为实现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了解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

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是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入手,重视经营理念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无疑将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青海林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注重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青海林业的宣传,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使青海林业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

林业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效益。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即根据青海林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并合理划归经济林。青海省地处高原,一方面,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如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花卉或者是灌木等,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

3.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对青海林业体制建设,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完善林业产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产权和经营权,使青海林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会收到侵害,使收益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林业产业的建设中。不仅如此,通过以政府为向导,结合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林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特色的产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将推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面对青海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青海林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06).

[2]徐通.基于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08).

[3]何文萍.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4]李航.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6).

[5]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0).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一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学难度比较大。

由于民办高校影响力小等诸多原因,高素质学生较少,并且个体差异性大,有的学生不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投入学习的时间不足,导致专业课掌握度不高。国际贸易专业有其特殊性,对外语水平要求高,但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整体水平不一,影响教学进度,有效互动不多,积极性低。

(二)民办高校实践教学设施比较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人才必须通过大量实践才能成为可用人才,但是民办高校教育经费不足,软件配置不合理,教学软件跟不上时代需求,且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自由,因此校内实验不够真实,模式化,不能体现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又名不符实,流于形式。这些都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

(三)民办高校国际贸易没有建立起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由于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低,教师体会不到社会价值,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福利比公办高校差,难以吸收新血液,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现有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研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传统,模式化,实践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需求。

(四)民办高校国际贸易教学计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700余所高校中有部分综合类大学更重视理论教学,部分民办高校照搬名校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不足,实践能力又匮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虽然部分民办高校课程有一定的系统性,但课程开设不合理,不能做到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开设时间与实际需求不合适。国际贸易毕业后,工作时来往对象来自世界各地,不仅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还要有开阔的视野,高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精神。然而,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学时,专业选修课不能自由选择,所有学生课程均一致,不能满足多元需求,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性培养。少部分民办高校只有很少数量的专业选修课供选择,选择范围太小。

二、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教学内容前沿、新颖、热点、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具有国际视野,不仅要有理论、技能的.支撑,也要了解前沿理论和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因此,要鼓励学生关注前沿,热点问题,以便于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全球贸易。

(二)民办高校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民办高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要建立激励机制,督促教师增加实践课,结合理论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教学实验中心,注重实际操作。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

(三)民办高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与公办高校竞争,就要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只从硬件方面建设远远不足,必须从软件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第一,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吸引高级人才,提高有工作经验教师比例;第二,提高年轻教师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以老带小,快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也要探索新方法,跟紧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最终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现状制定,可以提前调研,总结市场需求,研究需求趋势,之后再合理规划课程。同时也可以压缩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实践课。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就业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来真正使得民办高校培养成一批又一批专业知识水平比较高、综合素质能力比较强的专业化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民办高校在具体的培养专业化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多给学生创造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国际经贸的重要性,从而自主的去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公务员之家:。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三

从20起,中央每年向每个行政村拨付10000元(包括体育器材、文化下乡、资源共享、电影、农家书屋各元),支持新农村建设。笔者建议,除中央拨付资金外,将农家书屋纳入当地乡政*财政预算和目标考核,保证有一定的运作经费,包括购书费、人员工资、水电、读者活动费用等,同时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引起领导重视,增加农家书屋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2按农民的需求配备农家书屋图书。

统一按照行政村范围来组织农家书屋图书配备的思路,无法适应各地农村文化的.实际需求,应根据农民的图书需求,因地制宜,了解各地区、各行政村农民的真实需求意向,科学归纳后,再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方法,以保证发展投入的科学有效[2]。这样才能使农家书屋办出特色来,既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又避免了农家书屋千屋一面。同时,建议将每年中央下拨的2000元农家书屋专项经费由当地的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统一掌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配备图书和设备,避免挪作他用。

4.3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图书利用率。

首先,让村民了解农家书屋的特性―――农家书屋是为民众免费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次,让农家书屋的服务理念―――公平、免费、无差别服务深入人心,消除村民对农家书屋的误解;第三,向村民宣传农家书屋的各项服务[3]。可利用挂横幅、发传单、开大会、上媒体广泛宣传。同时向村民推荐可读书目,开展读书竞赛、知识讲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村民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并不定期邀请一些农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劳动技能传授、农业成果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增强村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4]。

4.4灵活弹性安排开放时间。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农忙和农闲时节区分开来,农忙时节可在晚上对村民开放,特别是在节假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保证村民正常阅读时间不受限制。有条件的村可在书屋安装空调,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场所。寒暑假可以让留守儿童来这里写作业,或者开展他们喜欢的文娱活动。

4.5进行资源整合,实行总分馆制。

偃师市整合现有资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外借点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总分馆制采用统一配送图书、统一编目、统一管理制度、统一配备设备、统一管理系统的模式对全市的农家书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称赞。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