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审美的散文汇总(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1:32:52 页码:9
审美的散文汇总(优秀14篇)
2023-11-19 01:32:5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提炼与总结经验和智慧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在这里,我们汇总了一些精华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一

美,是身体以及心灵上的需求。美,能让身体乃至内心放松,洗涤心灵。历史上,从远古到现代,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美也伴随其共同发展。美,它包含着物质与精神。

罗丹曾经说过:“世上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表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审美的能力必不可少。

然而,目前国内审美状况并不容乐观。随着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兴起,一批批“网红”兴起,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越来越多人的审美逐渐低端化:网红脸――清一色的大眼睛、高鼻梁、锥子脸;装丑卖笑的低俗恶趣味视频以博取眼球……更有甚者,为了成为网红,拍小视频,在大街上公然影响秩序:嘴里含了一口水,对着路人就喷出来。然而这种低端的审美却迅速传开,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这看似难以置信,实则有背后原因: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崇尚物质的普遍心态使得人们没时间,也不愿意静下心来休息,给内心一个放松。那么短视频无疑成为紧张,快节奏下的闲暇放松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现象倘若我们置之不理,放任其发展下去,那么最终后果便是:短视频会逐渐扭曲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如此一代接着一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快节奏下的社会,我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放松时应该学会让心静下来,欣赏真正的美,比如练一练书法,观一场画展,听一场音乐会,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我们应该培养一个自己的爱好,养成高级的审美,在放松时沉浸在美中,让心灵得到放松。

高级的审美,让我们闲暇之余,沉溺于美中不能自拔,犹如出行一天的小船在傍晚时回归温暖的港湾,在夕阳地抚摸下缓缓睡去。我们应学会静下来,在审美的帮助下,畅游美的海洋,进行心灵的洗礼,摆脱精神的枷锁,得到灵魂的解脱。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培养正确的审美,用真正的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之美,向全国乃至世界宏扬中华美丽!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二

美,是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的感受,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外貌和身材上,更体现在我们的行为和言语中。审美,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作为人类,我们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让自己对美具有感知能力。在这个日益注重审美的时代,掌握一套好的审美标准变得尤为必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一些关于审美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审美不只是外在。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语——外貌协会。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和标准,对于外貌的形象要求,确实是人们所关心的一大方面。但是,审美并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外貌上。审美也可以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娱乐、学术、音乐、艺术等等。事实上,外在和内在的审美都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颜色、形状、音乐、文字等能激发审美感、塑造审美意识的事物,都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审美能力的。

第三段:审美是因人而异的。

面对审美,人的主观性和个性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在成长和生活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所接受的美学熏陶也不尽相同,因此,审美标准自然有着个体化的差异。另外,离不开的是审美的审批力——一个人通常不难审美,但审美的能力不在被审美者本身,而在于能否被大部分人认可。审美也是一种意识,“这样做好看不好看?”等自问自答的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意识到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增强自己的审美独立性。

第四段:审美不断改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发展,我们的审美观也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的审美趋势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同的审美场景需要不同的审美类型。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审美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和泛化。面对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保持思想和心态的积极开放和活泼,拥有审美的灵敏度与观察力,去对新的审美载体进行感知和理解,从而正确掌握当下审美的趋势。

第五段:结论。

总之,审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作领域,也可以在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运用和展现。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驾驭好生活中的审美这一重要的语汇,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对于我的个人而言,针对这些心得感悟,我将从不断学习,塑造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自信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态度。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三

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受和评判能力,从艺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审美的影响。在我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深刻理解到审美的重要性。审美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沟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个人经历和理论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和分享关于审美的心得体会。

首先,审美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使我们更能欣赏和理解美。在我年幼的时候,我对于艺术和美丽的事物并没有太深的理解和感受。然而,在接触到各种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后,我逐渐培养了对美的敏感,并且能够在琳琅满目的事物中选择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例如,当我仔细观赏一幅名画时,我不仅仅只看到了画面上的形象,更能够领悟到画家的意境和情感传达,体会到艺术品中蕴含的价值和思考。通过不断的欣赏与鉴赏,我对美的品味和理解逐渐提高,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其次,审美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当我们迷恋于一种固定的审美观念时,我们的视野会变得狭窄而受限。然而,一旦我们拥有了开放的审美观念,并且愿意接纳不同的审美体验,我们会发现世界的多样性和美的无穷之处。例如,当我开始接触到不同种类的音乐时,我发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传统中都有独特的美。我渐渐明白,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美,而是有各种不同的美并存。从那时起,我开始主动去探索和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进一步开阔了我的视野与思维方式。

此外,审美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沟通。当我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审美风格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通过欣赏和批判的过程,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共鸣。在我的经历中,我曾经与一位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虽然我当时对古典音乐知之甚少,但是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开始欣赏并理解了古典音乐所代表的严肃和精致,同时也向朋友介绍了我所喜欢的流行音乐中所表达的自由和创新。通过这次对话,我们更加了解了彼此的审美追求和思考方式,也因此建立起了更深厚的友谊。

最后,审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对美的探索和追求。美是多元和变化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一种美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和理解上。作为审美的主体,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通过学习艺术史、观看艺术影片、向艺术家请教等途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独特观点。在艺术创作、生活品味和社交交流中,我们都可以不断地追求和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念。

总结起来,审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提高我们的品味、拓宽我们的视野、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追求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价值,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快乐和启迪。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保持对美的敏感和追求,用心去体验和欣赏身边的美,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发现和感受美的力量。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四

作者丨李冬君(历史学博士,独立历史学者)。

摘编丨张进。

古人对美的细腻体贴,比比皆是安顿生活的智慧。耗费了几个轮回的光阴,我们才敢肯定自己的真正需求,重启对生活的审美勇气。

“美”,这顶人类最高的荣誉桂冠,它属于过去,也属于我们,更属于未来。唯美永恒。

美是一种约束力,它提示我们生活的边界在于勿过度。而当下高科技正以摧枯拉朽的激情,不断刷新我们的分寸感。不得不承认,它在提升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将我们的心智羁绊于它飞速运转的传送带上,节奏如离弦之矢。

科技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吗?显然不能。对于人类心灵的需求,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令人焦虑的终极问题,常常就是一杯茶的生活状态。因为这种“飞矢不动”的悬停状态,对人的生命以及心灵有一种美的慰藉。

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有唯美的生活样式,由那些有趣味的文人在生活中慢慢提炼。他们为衣食住行制定雅仪,用琴棋书画诗酒茶配给生命的趣味,以供我们参考打样自己的生活,复苏我们沉寂的热情,在审美的观照下,来一场生活上的“文艺复兴”。

与他们相遇是我们的福缘。

一、生命的清供。

“清供”,各见其主人的品位,摆在居室、书房,清雅一隅。香花蔬果氤氲奇石墨砚,点染方寸之间,供的是日常的心境。踱步止步,如翻看册页,锦色琳琅,侍弄的是一份生活的趣味。

茶酒皆醉心。

素心向隅是一扇窗,它推开我们的生命之幽,给出一点审美的缝隙,插花品茶、饭蔬饮酒、园冶修葺等,就会在文人笔下涨潮,浩瀚为生命里的“清供”,诸如从《茶经》到《随园食单》等等,不过是一波潮汐,但阅读它们,会纾解心灵之淤。

唐人陆羽为茶抒写了一首情诗,就像唐人写格律诗那样,推敲一生。其深情与专一,治愈了全世界的焦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经》开篇就这样悦人耳目。有形有声,将你代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佳境,静听鄂君子晳收到的爱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开门见树,读者心甘情愿,为“嘉木”添枝加叶。

可陆羽又说,嘉木兮生乱石,让人心疼。嫩绿绿的雀芽,却蓬勃于乱石寒壤之间,不挑不拣,不执不念。也许就是这一副简淡的品性,感悟了一位孤苦的僧人,卷起千年的舌尖,衔着万古的思念,为它择水选炭、立规制仪,不厌繁文,遣词细剪,只为一枚清嫩的灵魂,提取一丝亘古的甜,与饮者灵犀一点。

宋代有“喊山”习俗。春来了,草木还在憨睡,万物复苏之际,只待春雷惊蛰,第一醒来的是茶芽。茶农们会提前摆齐锣鼓,润好喉咙,模仿春雷,准备与自然一齐造化。锣鼓接雷,喧天动地,喊声荡山,此起彼伏,“我家茶,快发芽!我的茶,快发芽……”一声声,一槌槌,震碎了雾花,清凉凉地洒落在被吵醒的芽头上。这种擂鼓催春的场景,恐怕是最感人的天人合一了。

《煎茶图式》酒井忠恒编,松谷山人吉村画,1865年。

生命呼唤生命,生命唤醒生命,人与自然扺掌共生,那茶便是生命的“清供”了,是陆羽追求的茶境。

熙宁、元祐间的党争,没有赢家。窦苹深感窒息,便开始写中国第一本《酒谱》。也许他读过《茶经》,《酒谱》的目次很像《茶经》。随后,医学博士朱肱,在宋徽宗朝的巅峰时刻,他归隐西湖去了,在湖边著述《酒经》。

大隐隐于酒,魏晋人最擅长。酒在魏晋,是美的药引,发酵人生和人性。人生在微醉中尽兴,人性在尽兴时圆润丰满。看魏晋人的姿态,线条微醉,人有一种酒格之美。

士林酒格,要看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看嵇康与阮籍。

阮籍醉眼看江山,越看越难受。司马家阴谋横流,他突然一吼:“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然后倒头醉睡,竟然睡了六十天,这样的功夫,在今天,也算世界纪录。睡时长短,要看醉之深浅,而醉之深浅,则基于城府之深浅。醉眼风云看透,醒来如同死而复生,隔世一般,世事纷纭,都被他醉了,以示他与司马家的不合作。嵇康则偏要像酒神那样酣畅,绝不委屈自己的酒格,劈面强权。正如山涛说:“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说他醉了也巍峨,有关酒格绝不妥协,宁愿死在美的形式中,是中国式酒神的风采。

还有一种田园风酒格,非陶翁莫属。晚明画家陈洪绶,作《归去来图》,写陶渊明高逸生活中的十一个情节,规劝老友周亮工大可不必折腰清朝,不如学陶翁挂印归去。归到哪里去?当然是将自己安放在田园里。陶翁要“贳酒”喝,陈老莲便为他题款:“有钱不守,吾媚吾口”。写诗写到拈花微笑的诗句,喝酒喝到这个份儿上,皆高妙无以复加矣。为了“吾媚吾口”,陶翁还亲自“漉酒”,以衣襟为滤布。运笔至此,老莲又拈出一句,“衣则我累,粬则我醉”,如此淡定平常,皆酒中真人。与叔夜之“玉碎”之酒格,各美其美。一则高高山顶立,一则深深海底行。酒过江山之后,田园轻风掠过,据乱世的出处,悲喜皆因酒的风格不同。而太平之世,混迹于市井,多半屈于浅斟低唱。那不是酒格,权称一味酒款吧。

陈洪绶《归去来图》。

闻琴听留白。

中国人生活中有七大风雅之事,琴为第一。

为什么琴第一?因为曲高和寡,因为天籁并非触手可得。琴,是君子人格的标配。“曲高”与“天籁”,并非对天才琴技的赞美,而是对琴者内在修为的综合考量。尼采说:“在眼泪与音乐之间我无法加以区分。”这句话深邃直渗心幽,应该奉为对“曲高”和“天籁”的最好解惑。音乐是写在灵魂上的密码,应人的崇高之约而来,调理人性的不适。

我们常在古画上看,古君子身背瑶琴,游历名山大川,修炼的正是在俗世即将堕毁的崇高感。高山流水间,他们十指抚琴,弹的是心弦。烟峦夕阳下,遗世独立的伟大孤独,难以名状。倘若于月夜水榭,香焚琴挑,则琴声或幽幽咽咽,或嘈嘈切切,即便穿林打叶,也还是一种有限的形式美。可古人深知,听琴非止于听音,更要听“无”。于是,琴声每每戛然悬空,无声无音,屏息之间,最吊人情绪。当内心开始充盈一个至广大的朦胧状态时,再起的琴声,无论多么惊艳,似乎都是为那一瞬间的“无”凭吊缅怀。这种琴弦之“无”,如书法之飞白,泼墨之留白,姑且称之琴弦之“留白”吧。

听琴听“无”,这一渺然细节在音乐中的专业趣旨非我能论,但闻琴听留白历来为我所钟。“留白”的瞬间净化,休止尘世的杂念,却是额外赐予精神的有氧运动。“无”是“有”的虚拟,用以解释琴之“留白”,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它源自庄禅的审美格调。陶渊明弹无弦琴,应该是一个大大的留白,是他献给前辈庄子和他自己人生的一个“清供”。

琴史上,似乎魏晋人最擅长弹琴复长啸。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曲《广陵散》为之绝唱。他选择了死,是为了让正义之美活下去。如今不管《广陵散》是不是当年嵇康的“安魂曲”,它已然流传为悦耳的纪念碑,永恒为他的生命清供。

孔子弦诗三百篇,将华丽稀释,普罗为温柔敦厚的大众教化,矫正勤劳的怨声。《诗经》配乐吟诵,音乐纾解了诗的忧伤。人民“哀而无怨”“宜其家室”,在琴瑟和鸣中,终于把日子过成了教科书。其实,北宋朱长文著《琴史》的初衷,就是想用琴音教化人的心灵。只不过,艺术的真谛一旦在人的内心苏醒,那颗不羁的灵魂便无论如何都会找到自己的节拍。

书法是精神上的芭蕾舞。

唐代不仅盛产诗歌,还盛产书法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初唐四杰、中唐“颜柳”之外,还有一位让米芾都惊艳的孙过庭。米芾叹其书法直追“二王”。孙过庭还著《书谱》一书,品评先贤书法。

米芾擅长书法却不屑写“书史”,偏写《画史》。他的画评,机锋烧脑,是画史上绕不开的艺评重镇。

书法是线的艺术,唐以前书画皆在线条上追逐光昌流丽,以吴道子所创“吴家样”为集大成者。到宋代,士人那颗自由的艺术之心,无法忍受千家一条的格式化线条,便开始越过唐代,直奔东晋“二王”了。从那位后主李煜开始,在线条上迟滞,在笔锋上苦涩。人生的艺术,因自由意志受阻而偏向于不流畅的悲剧表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行动艺术,它不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在精神上自我训练,培养审美能力。

米芾与李煜一样,书法直追晋风,却不想在“二王”脚下盘泥,他不想对着“二王”学“鹅”步,所以总念叨“老厌奴书不换鹅”。有人批评孙过庭习“二王”“千字一律,如风偃草”,却不知孙过庭偏执着于以假乱真的功夫。他可以在任何不同的场合,写出一模一样的同一个王羲之写过的“字”,不要说人的情绪以及运笔时的气息会不同,除非忘我,想必孙过庭练的就是这种忘我的功夫。

米芾可不能“忘我”,“我”是艺术的主体。他曾给友人写诗一卷,发表“独立宣言”:“芾自会道言语,不袭古人。”他“刷字”五十余年,才松了口气,见有人说他书画,不知师法何处,才终于释然。

米芾《紫金研帖》。

据说米芾“伟岸不羁,口无俗语”,任性独啸,浑然一个“人欲”,高蹈于世。一个人看到了自我,他该多么快活!

难怪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苏、米疾言厉色,项穆是理学之徒,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无我”。虽然历史已经是万历朝了,而且本朝亦不乏与米芾息息相通的性灵文人,在米芾和项穆之间,还有倡导“唐宋诗”的归有光、因赞美“人欲”而惊世骇俗的李贽,以及独抒性灵的“公安三袁”等,项穆不会不知。人的精神进化,是多么参差不齐,连时间都会脸红,不要说五百年前米芾那颗自由的性灵,就是同朝为人,分野亦明。

毫无疑问,项穆认为书法应该是一门“载道”的艺术,正如理学主张“文以载道”,“道”是“正人心”,是《书法雅言》初衷,是项穆的学术抱负,他将书法艺术提升到理学意识形态的高度。书法被天理纠缠,还有审美的可能吗?如果天理否定人性和人欲,那就无法审美,因为那条优美的中国线的艺术,属于流畅的人性,不属于概念,它不为任何概念做广告贴士。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经世致用,是中国学问的正根,用在帝王家。可袁枚偏不,在对王朝举行了淡淡的默哀之后,他便辞官归隐,住进江宁织造府,这里曾是《红楼梦》大观园的故址。那年他三十三岁,冥冥之中幸运降临,这块精华之地不知给了他多少灵感。

那时,他还不知有《红楼梦》,可远近皆知他是坚定的“性灵说”诗歌流派的掌舵人。他在任江宁知县时,购买了小仓山废园,修整后改名“随园”。也许真有随缘的顿悟,他把自己从体制内自我放逐了,皈依美味,过一种舌尖上的真实生活,做梦也要做一场性灵的故园清梦,或许还能梦见贾府盛宴。

文豪写吃,历来有趣。文心不雕龙,只雕琢味蕾上的性灵。袁枚捍卫美味的姿态,表现出超常的使命感和整合能力。《随园食单》不载道,不禁欲,若舌尖上的思念,能得之于美味的灵启,那将是人生最圆满的乐事。就像他说的“笔性要灵”一样,“食单”里的每一道美味,都与他的笔底灵魂押韵。

中国的饭桌对自然界是全方位开放的,大凡自然赐予的物质,都可以在饭桌上争艳。在食不厌精和脍不厌细的祖训下,吃食除了果腹外,还有养生的关照,以及必须满足的两个生理层面的诉求:味觉的丰满和视觉的盛宴,在审美中喂饱精神,这是袁枚美食的“清供”,也是中国士人饮食文化的精髓。

二、儒歌到晚明的走板。

从《菜根谭》《围炉夜话》到《幽梦影》《小窗幽记》,一本本翻过来,不禁哑然。在这几位儒生的精神世界里,“荒腔走板”就是检验时代的真理标准。

审度荒腔的美感,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不妨试试。

《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并誉,“并誉”也是两百年以后的事儿了。作者王永彬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乡贤,教书之余,编写一些教材。《围炉夜话》是一部不足万字的修身教材,犹如儒家励志的橱窗,展示修身敬己的老生常谈,在科技迅猛不及回眸的历史瞬间,于个人偶有拾遗,即便一枚人性的灵光一闪,亦不失为一次温暖的补遗。

明末清初,太湖流域,应该是中国士大夫最后的精神据点了。文华绝代的松江府是文人的天堂,陈眉公就隐居在天堂里。

徽商黄汴曾编纂了一本《天下水陆路程》,松江府为枢纽,那里水路通达,商贾逐利而来,画舫日夜流连。这样的商业文明,比“宫斗”那种恶劣的政治环境更具魅力,给晚明的名士们一个逃避的去处,他们在此扎堆隐居。

据明末士人王沄编《云间第宅志》记,松江府当时有别业名园二百多家,徐阶之水西园,董其昌之醉白池,陈眉公居东佘,陈子龙的别墅也相距不远。在陈眉公的生日宴上,当柳如是第二次见到陈子龙时,便以为可以“如是”此生了。

眉公名继儒,二十九岁时,果断焚烧儒衣冠,绝意仕途,来一次告别“继儒”的行为艺术。以彻底的荒腔走板,破了理学障碍,在隐居中还原一个人的真实生活,三吴名士争相效仿并与之结交。

有人说他假隐士,什么是真隐?

像他这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怎么会在乎往来人的身份?管他是布衣白丁,还是封疆大吏,他在意的只是人。隐居不一定非要躲进山林,或与往日朋友像病菌一样隔离。今天看来,脱离某种体制化,做一位独立的自由人,就是真隐。既然体制让人受苦,那就转个身离开它。归隐,是中国文化所能给予中国士人奔向自我的唯一途径了,唯有对审美不妥协的人,才会选择这一具有终极美的生活方式。当然,眉公到曲阜,还是要拜先哲的。

他书法宗苏、米,宗的是苏东坡与米芾的人格美。他为西晋吴郡大名士陆机、陆云建祭拜庙宇,以栽植四方名花祭之,取名“乞花场”,并言“我贫,以此娱二先生”,痴的是高士风流。他的“荒腔”启蒙了一代年轻人,如张岱、陆绍珩等。

当年,陆绍珩从吴江松陵镇来拜访陈眉公,由水路乘船也是很方便的。他辑录了一本名人名言集,其中有苏东坡、米芾、唐寅、以及陈眉公等人的言论,他们的精神一脉相承,请《狂夫之言》的作者陈眉公作序,可谓锦上添花。

如果说《围炉夜话》是一部纯正的儒歌的话,那么《菜根谭》就是一本走板的儒歌,而《小窗幽记》则是在荒腔走板上长啸。读本书陆绍珩的自序,看得出他与眉公心有灵犀。他说:“若能与二三知己抱膝长啸,欣然忘归,则是人生一大乐事。”仅看本书十二卷的题目,就知陆绍珩安身立命的趣味,与眉公一样别有怀抱。

《幽梦影》为张潮一人之论,文辞锦绣,以一当十,与《小窗幽记》中的群贤比读,亦无愧之。张潮是语言大师,并以一往情深翘楚。

天给了他才气,他用天眼看世事,事无大小皆文章;神给了他一支笔,所过花草树木、历史遗踪甚至日常琐碎,便都有了醒人精神的仙气;父母给了他仁慈之心,他总能以优雅的反讽、浓缩的诗意、温和的点拨,给予读者精悍的修辞格调,点亮我们惰于惯常的昏蒙。

有人说,《幽梦影》“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是说常识如故旧,而张潮则能从我们习以为常的故旧中看到新。比如,他看柳,看花,看书,对着四季轮回的旧事物自言自语,却总能提亮人心被蒙尘遮蔽的幽暗处。

他亦痴,直痴如女娲补天遗下的那块石头。他直言不讳:“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既然他对人生抱有如此的乐观,我们就不要辜负他的治愈力。

读他的书也许会因“文过于质”而审美疲劳,可读书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而读“两幽”则更有一种“璀璨的阴影”之华美。

三、晚明以来士人心灵艺文志。

张岱有个陶庵梦。

汉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明末甲申国变,积攒了两千六百多年的风华至明朝末年而绝代。张岱的审美生涯,就是在这样一帧锦如汉赋的终极篇章里徜徉走过的。对汉文化繁复的精致与极致的精美,他那份单纯的沉醉,却表现如饕餮,以他那颗冲破伪道学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性灵之心,乐此不疲在物欲缤纷的世界里,展示他的名士风流,骚动上流社会追逐名士以及名士手上的长物风流。

可耗尽他倾情大半生的华美,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却不过是回眸的一抹惊艳。1644年清人入关,大明江山如多米诺骨牌,从北向南最后一块倒在这枚“性灵纨绔”的脚前,他以历史之眼观摩了这场王朝易代的演出。好友苏松总督祁彪佳在杭州沉池殉明,而另一位好友大明的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铎,与大明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则在清人兵临南京城下时,携手打开城门,亲自迎清军入城。

此情此景,张公子怎么办?张岱没有功名,可以不殉国,也不必殉国,那国不过是一家一姓的朱家王朝,而他的江山在文化,文化的江山里的精华就在他的脑子里、身体里,与他的生命共一体,他要将文化的江山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他还不能死。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饥饿之余,惟弄笔墨。”

去冬还轻裘珍馐,今冬却无钱举火,这种从巅峰跌入深渊的体验,如梦中惊醒,提示他作为兴亡遗续的使命。祁彪佳殉明前,叮嘱张岱不能死,汉人的历史唯张岱这般锦绣人物才能完成。

跌入深渊反而踏实了,就在深渊里写作。记得林风眠先生说的,“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每一个时代皆自誉为伟大的时代。可伟大的时代一个接一个过去,我依然沉默。”

历史呼啸而过,王朝是历史之鞭下的陀螺。

张岱不再恣意放纵,不再叛逆,而是沉浸在深渊里静默观看,回忆思索如梦一般的绝代风华。

对痴人不能说破梦,于是,他痴于梦而将醒沉于梦底。王国维与张岱一样痴,却又绝望于梦醒,于是,将醒沉于湖底。而张岱在梦底,每忆一美,每一忏悔,每一记之,每一泣之。

这期间,他完成了《石匮书》这部重要史学著作,以告慰他的老友祁彪佳。当年他想与祁彪佳同殉大明,老友不允,嘱他汉人的历史要汉人来写,要他活下去,完成《石匮书》。他有这个能力,可以说他甚至比谈迁、全祖望、査继佐更有资格列为“浙东四大史家”之一。

《陶庵梦忆》留住了文化的根,无论阳春白雪,还是市井玩好等诸诸般般,都在他伤心的俏皮绝句里纷纭呈现,一部汉文化两千年的百科全书。

这是一卷张岱手里的“清明上河图”,从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从北宋末宣和年到大明末崇祯年,从开封汴梁走到会稽山阴,襟带扬淮、金陵、苏、杭,汉文化走了五百多年的锦绣之路,以其丰赡培养了一批百科全书式的士人精英。

《陶庵梦忆》在前,《红楼梦》在后,张公子的痴狂启示了贾宝玉的叛逆,又无可奈何轮回为世俗观念中的痴癫,最终被逼向出世;而曹雪芹的痛惜与悲悯,则在缅怀张岱那一时代的华彩中萃取并挽留了中国古典风范。一部伟大的作品,必有诗性和人性打底子,表现苦涩的时代之狂。

明代狂人多,“狂”的代表有两位,一位是思想家李贽,另一位是艺术家徐渭,此二人皆以“狂”名世,亦因“狂”而被世人铲除。李贽是狂人的先驱,徐渭是张岱的父辈;李贽要我理我穷,我物我格,其狂若高高山顶行;徐渭则要泼墨大写意,其狂光芒夜半如鬼语。

徐渭去世的第三年,山阴同郡张岱出生。张岱少年时就痴嗜徐渭之狂格,遍访搜集徐渭诗稿,二十六岁时刊印《徐文长诗稿》。狂人陈眉公是张岱的父辈,也是他的忘年交;狂人陈洪绶是张岱形影不离的至交同伴。

葬完义士祁彪佳,陈洪绶作陪,张岱在自家府邸,接驾鲁王朱以海,并请鲁王观赏自家戏班演出的《卖油郎》,以此绝唱辞别鲁王,归隐山林,表明自己的决绝心迹。几年后,他的次子欲博取功名,去参加大清顺治十一年的省试,寄身于异族篱下为臣。想来他也别有心情,一种烟波各自愁吧。幸亏还有一座文化的江山,“愁”还有个去处,在《陶庵梦忆》里慢慢纾解。

晚明士人心苦,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中,他们以放纵寻求自由独立的人格样式,以“痴狂”的天真与稚嫩,从太湖流域啸傲到西湖岸边,以为找到了新时代的自我定位。

文明倒挂了,落后战胜了先进。明亡后,在这巨大的历史时差中,顾炎武似乎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亡明可以,不能亡天下。而天下就是中国文化,读书人要守住文化的根,作最后的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陶庵梦忆》以审美的眼光,一边扫描文化中国,一边留下了珍贵的中国文化之遗产。今天,我们读狂人书,似乎可以触摸到文明的哀伤。

《陶庵梦忆》是晚明繁华世相的一个立此存照,张岱是悲凉的,他披发归隐,不与新朝合作,将生命终止于前朝旧梦中,供后人凭吊。

陈洪绶《瓶花图》。

李渔把生存过成诗。

明清之际,历史轰然飚过,尘埃落定之后,新秩序下,人们还得照旧生活。生活与生存不同,生存可以将就,而生活就要讲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而生活得遵循价值规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荣辱得失是价值规律。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告诉我们“闲情”是生活,生活是生存的偶得,必须料理好生存,生活的感应频率才会显现,在生存之闲时必须锦上添花,才是人的生活。

不必忌讳锦上添花,“添花”应该是人生的坐标。

李渔的一生,是一介寒士的奋斗史。

他总是涉险于贫困的边缘,起伏如冲浪,但无论浪尖还是谷底,无论前浪还是后浪,他始终会坐在浪尖上,抓住瞬间的峰巅,钟情于生活的审美,沉浸在生活的所有细节与趣味里,顽强地活出品位来。他对生活的挚爱,使他给予《闲情偶寄》的精神基调,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执着。他写作,带戏班子演戏,携一大家人游历,品吃、养生、造园子,把一个“芥子园”营造成生存与生活的“两重天”。事实上,有关生活的品位,他都不妥协。

李渔比张岱小十几岁,为同代人,两人时间重叠,但他早于张岱而逝。他们,一个生活在过去的回忆里,一个生活在当下。隐居后,张岱开始写《陶庵梦忆》,直到一百三十年后,西历1775年,乾隆四十四年,这本书才面世。而李渔五十六岁时,便开始总结他的戏剧理论和生活美学,着手著《闲情偶寄》,1671年刻印全稿,与张岱的《西湖梦寻》同年付梓。看来,李渔没有读过《陶庵梦忆》,甚至在写作《闲情偶寄》时,亦未睹《西湖梦寻》。而张岱则有可能知道或看过《闲情偶寄》?不知两人是否有过交集,以张岱对戏曲的痴,不会不知道李渔,他在《陶庵梦忆》里说:“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可供一刻受用。”这说明他们“性相近”呐,也许他们因生活于不同圈子而“习相远”。一个是富家纨绔,一个是乡里村娃,习惯必然霄壤。

李渔萍寄杭州发展时,张岱在绍兴快园隐居,还时常泛游西湖。不过,那时张岱已经隐逸,写作、挑水、莳田;而李渔正一边游走于达官贵人的府邸讨生活,一边在市场里寻求安身的方寸,以他有骨有节有性灵的审美原则,才不至沉沦于“唯物”的生存。

李渔身上有市井气,这是张岱不具备的。李渔是金华兰溪伊山头村人,游埠溪从村里流过,舟行数里,就到了游埠镇码头。码头,唐初就建了,唐代诗人戴叔伦曾放棹兰溪,有诗句“兰溪三日桃花雨”,此后有几位大诗人都来过。小时候,李渔常从游埠镇码头乘船到衢州看各种戏班子演戏。那时,镇上百业兴旺,码头有“三缸”

(酱、酒、染)。

“五坊”

(糖、油、炒、磨、豆腐)。

“六行”

(米、猪、药、茧、竹木、运)。

“十匠”

(铁、锡、铜、银……)。

等,四方贾商云集。

中国士人一般都会自带诗文气,而对市井气则避之唯恐不及。一介寒士在体制外生存,必须有市井气。李渔就是这样,可以建园造景,可以自带戏班子,亦可写畅销书。不愉快就迁徙辗转,把一个大家庭背在肩上,或建在书斋园林中,一家人过着自由平等真爱的生活,艰难的生活硬给他过成了一首有结构的诗。

《陶庵梦忆》也写市井玩好,但那是“隔岸观火”式的观察与审美,而李渔则生活其中,被人以“俳优”鄙之。张公子是真“闲情”,他有富庶的家底和才情供他尽情挥霍,而李渔则是忙里偷“闲”,对他来讲,忙是生存,“闲”是生活,生活是精神和心灵上的闲暇,他只要有才情一项技能仅供差遣就够了。他没有像张岱那样披发归隐,而是选择了剃发,他把头发上交了大清王朝,算作“人头税”,同时,他把大脑以及情感与思想,作为“投名状”入伙了文化的江山,他要在文化的江山里艺术地活着。总之,李渔和张岱各持各的人格操守,各有各的命运吧。

汉文化到晚明的精致样式,定格在《陶庵梦忆》里,又在《闲情偶寄》里鲜活。林语堂说《闲情偶寄》可以看作是新一代中国人艺术生活的指南。

李渔还有一股豪杰气,一生结交很多朋友。在南京与曹雪芹的曾祖江南织造曹玺有走动,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忘年交,看来在《红楼梦》之前,那些经历易代的士人,不约而同对即将终结的晚明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启式的彩排。如果说“重启”是一次文艺复兴的话,那么《红楼梦》则是这一次彩排的伟大成果。

陈洪绶《瓶花图》。

沈三白浮生沧浪。

北宋庆历年间,一位诗人在体制内很郁闷,便从开封府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锦绣江南去,在江枫渔火处,购得一园,开始经营起自家的精神据点。

诗人临水筑亭,心似沧浪,故名之曰“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此乃苏子美也。

此后,光阴似箭,穿越了两三个王朝,又来了一介布衣书生,姓沈,名三白,身旁还有一位女子,亭亭玉立,眼色纤纤地落在潮湿的苔藓、古树皮的褶皱中,如惊鸿一瞥,那便是芸娘了。

俊男美女,轻罗小扇,借住于沧浪亭,伏于窗前月下,清风徐来,暑气顿解,品花赏月,其乐何之!

十八世纪的沧浪亭,还是可以登叠石远眺的。中秋日,三白携芸娘登亭赏月,晚暮炊烟四起之际,二人还可以极目四望,见西山,水连天,一片疏阔。

沈三白,略晚于曹雪芹,两人身世、性情相似,都能诗会画,一个写了《浮生六记》,一个作了《红楼梦》,都有凄美的爱情故事,滋生在情感的原始湿地里,过着远离清廷体制的性灵生活。《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带给读者对爱情的审美寄托,不输于《红楼梦》的“宝黛”悲剧。沈三白与妻子芸娘,在沧浪亭里浮生,烹茶煮字,品花赏月,日子虽时有捉襟见肘,但他们物欲不高,日子过得如诗如画。三白喜谈《战国策》和《庄子》,前者是入世的,后者是出世的。芸娘也有自己的审美,她说学“杜诗之森严,不如学李诗之活泼”,根性里与夫君心有灵犀。

“人弃我取”是三白的生活美学观,他和芸娘的居所,名之为“我取轩”。可惜,怎奈红颜薄命,芸娘独自西去。三白笔下,不依不饶的悼亡,将芸娘兰心蕙质、典雅朴素的气度美,定格为中国文化对女性审美的标杆。

十九世纪末,王韬的妻兄在苏州的一个冷摊上,发现了沈三白的这本自传残稿,经王韬之手,《浮生六记》。才得以流传后世。不知这位三白公子是怎样倾慕李白,反正,他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诗眼人生。

三白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看到却是一介布衣可供审美的自选集。人在“沧浪”中浮生,不仅可以像苏子美那样高蹈隐居,还可以像沈三白这样平淡地过日子。

林语堂读罢《浮生六记》叹曰:芸娘之美不可及。曹聚仁云游至沧浪亭,忽有所悟,叹息道:在那样精致的曲榭中,住着沈三白这样的画家,配着陈芸这样的美人,是一幅很好的仕女图,只有在工笔画里才能看到。

本文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生活美学”丛书(共十七本)总序,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有删节。

作者丨李冬君。

摘编丨张进。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王心。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五

众所周知,审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会因为其所受到的教育、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等诸多因素而产生巨大的差异。我的审美观也不例外,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一些关于审美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体悟和感受。

1.审美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方式。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但是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物时,却会有千差万别的看法。这让我意识到,审美是一种跳脱固有逻辑和惯性思维的独立思考方式。要想拥有敏锐的审美眼光,必须先学会在欣赏的时候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去除,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观察事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一件事物的本质与精神所在。

2.审美需要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受新的美好事物,也可以使我们快乐地欣赏自己以前未曾了解过的艺术表现形式。开放的心态还能帮助我们避免盲目赞美或批判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当我们用心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内在的共鸣感。这种体验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思想,接受新鲜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以便尽可能完整和丰富地把握美的内涵。

3.审美的时候需要做正确的取舍。在芸芸众生的世界里,我们面对了许多美丑参半、多种色彩和多样化的事物,如何做出自己的评价成了审美的难点。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经验和判断能力,但是如何用正确的判断去对待某个创作或场景就取决了我们自身的要求和标准。对于那些令人喜爱的作品和事物,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赞美它,但是对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和事物,我们需要分析其中的问题,从而去发掘更好的方向并给出建设性的评价,而非仅仅否定它。

4.审美鉴别需要学习。要提高审美鉴别能力需要我们学习,学习与文化和风格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概念。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的审美眼光,推动事物的发展与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要多了解分类、处置、处理媒体信息、图像和音响。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方式和形式的表达,而且也可以准确评价和把握它们的优缺点。

5.审美需要良好的文化素质。我认为审美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基础。各种艺术形式、思想、历史背景、人民民间文化和当代流行文化等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掌握。良好的文化素质可以让我们更好了解和欣赏那些高价值的、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从而更好地领略和理解美的内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使我们走得更为广阔和开放,说不定也能启示自己的创作和设计思路。

总之,审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思维方式和精神要求。正确对待和理解审美,可以使我们生活的方式更为充实和开阔。它不仅能让我们自我感知更强,而且能激励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意思维。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对于审美的热情和好奇,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独立和有文化素质的审美经验家。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六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150字)。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和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经过多年的聆听和思考,我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一些深入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旋律和节奏,还有其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本文将从个人经验出发,探讨音乐审美带给我的心灵享受和启示。

第二段:音乐的情感表达(250字)。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方式。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曲风带给人们的感觉千差万别。例如,古典音乐常常让人陷入沉思和寻思之中,而摇滚音乐则表达出激昂和奔放的情绪。作为观众和听众,我们能够通过音乐与歌曲中的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要传递的意义。有时候,当我感到忧伤或低落时,一首抒情的钢琴曲或者柔美的小提琴独奏能够让我找到安慰和慰籍。在这些瞬间,我对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美妙的旋律的喜爱,更是对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第三段:音乐的个人体验(300字)。

音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体验。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听众和业余吉他手,我醉心于弹奏和创作音乐。当我用吉他弹奏时,我能够感受到音乐对我内心的震撼和激励。音符和和弦的组合构成了美妙的旋律,而这些旋律则彰显了我的情感和思绪。每当我创作一首新的曲子,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音乐也成为我的心灵庇护所,让我找到自我和平静。

第四段:音乐与社会文化(250字)。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还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音乐可以传承和表达不同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世界上各种音乐类型和民族音乐,如中东的阿拉伯音乐、非洲的民间音乐、欧洲的古典音乐等等,都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音乐的审美是多元且包容的,正因为不同文化的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有机会开拓自己的音乐视野,并尊重和欣赏其他音乐文化的美。

第五段:音乐改变生活的力量(250字)。

音乐的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力量。当人们陷入困境和痛苦之中时,音乐可以作为一种疗愈方式。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减轻焦虑和压力。此外,音乐还能够激励人们取得更好的成就。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经常听音乐来提高士气和专注力。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动力,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梦想和超越自我。

结论(150字)。

音乐审美可以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和启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通过音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分享共鸣。音乐对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尊重各种音乐。音乐的影响力超越了个人和文化的界限,它有着改变生活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困难,追求幸福。因此,我们应该珍惜音乐审美体验,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七

审美,顾名思义就是判断,评析美好的事物。但其实,审美也是一门学问,单是“美”这件事有多么抽象,就可以看出审美之难。6月10日,一场由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掀起的“审美”战争在互联网上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ai技术在中国又掀起了一阵狂潮。不知是否出于无意,ai修复老照片的技术用在了林徽因身上。左右两张照片相对比,左边那张照片如同蒙着水雾一般,黑白两种色彩晕开来,显得十分模糊;而右边那张照片,一条条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网红脸:丹凤眼含情脉脉而富有生机,嘴上抹着口红娇艳欲滴。这着实体现出ai技术的惊人之处,然而,在无意之间,又引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纷争。

审美究竟是什么,内涵,或表面。网民们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辩论。有的人赞叹道:“ai修复的16岁的林徽因,又美又有气质还那么有才。”但也有人痛心道:“跟真实长相差距太大,才女的文艺气质尽失。”

审美究竟是什么?!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犹如在问你:“整数多还是正整数多?”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甚至无解。“呀,瞧!那个女生真漂亮。”“那个男生挺有做明星的资质的。”是的,这些都能算作审美,但是,这只能被算作最浅层的,即物体在外形上使人感到身心愉快。

但是来自更深层次的,如陈景润沉浸在数学中而忘记图书馆关门时间,王羲之沉浸书法而误食墨汁,牛顿沉浸实验忘记吃饭。到达这种废寝忘食的境地才算是审美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心中有所爱,生活才更有趣味,对美的见解才能更独到,更全面。

新闻上,常常会有勇者义士奋不顾身救人的事迹。用没有想过这么做的意义。往往这些人心中都会有丰富的内涵,有高尚的品质,有更深层次的美。而这种美是会在人群中传染的。人们在新闻中汲取这种美,这种对人性美的向往,人的审美能力在这过程中得到提升。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美。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美,这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愈加狭隘;也不能只追求内在之美,否则我们的生活也未免太过无趣。而审美之心就是这么一个标准,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我们以更成熟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八

诗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九

音乐,是一种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每个人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音乐的审美都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什么是音乐审美,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音乐审美是一种感知和领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观众需要通过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元素,以及歌词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从而领悟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例如,在听一首悲伤的小夜曲时,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忧伤和寂寞,进而对歌曲产生共鸣。感知和领悟是音乐审美的基础,也是赏析音乐的第一步。

其次,音乐审美是一种审美价值的主观判断。每个个体对音乐的喜好和审美评价都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个体的生活背景、音乐文化素养、情感经历等因素。例如,对于一些人来说,摇滚乐可能是他们欣赏的首选,因为它能够激发他们的激情和活力;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古典音乐可能更符合他们的审美偏好,因为它能够给他们带来宁静和思考的空间。因此,音乐审美是主观性很强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评判标准。

再次,音乐审美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表达。音乐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它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振。当我们听到一首喜悦的歌曲时,会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舒畅;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一首励志的歌曲可以给我们力量和勇气。音乐不仅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也能够让听者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音乐都能够成为情感的媒介和宣泄。音乐审美是通过情感共鸣和表达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

此外,音乐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音乐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融合了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在空灵或豪华、快乐或悲伤之间自由穿梭。美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可以通过音乐得以实现。当我们欣赏美妙的音乐时,心灵可以在音符之间自由翱翔,感受到一种人间仙境般的美丽。音乐审美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它带给我们无尽的美妙体验和心灵享受。

最后,音乐审美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寻找。音乐能够反映人生百态,传递人生的真谛和哲理。在艰难困苦的时刻,一首励志的歌曲可以激励人们坚持下去;在忧伤的日子里,一首慰藉的曲子可以给人力量。音乐通过旋律和歌词的组合,将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的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对音乐和美的感受,更是对人生和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音乐审美是一种感知和领悟、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的共鸣和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寻找。在这个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和心得体会。通过欣赏音乐,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生活。音乐审美,让我们的心灵在旋律中迸发,让我们的生命因音乐而绽放。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十

在森林中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最佳审美员”的评选比赛。所谓的最佳审美员比赛就是让小动物们去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事物,并说出理由。最终谁的理由和事物是大家最喜爱或得到赞同,依次排名。

今年的比赛就安排在后天在小河旁举行,所以,小动物们都忙着寻找漂亮的事物。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比赛日了。当天晚上小河旁聚集了许多小动物,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蟋蟀也来观看比赛。

往年的比赛中选手们无非就是赞美山林明星和植物美人,大家早已厌烦了,不过,今年的比赛中出现了一个例外。

小刺猬被排在最后一个演讲,而他要介绍的事物是最默默无闻的也是最美的小草,或许你会认为小草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介绍的呢?别着急,让我们先听听小刺猬的演讲吧。

“大家好,我是小刺猬,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小草,有些人觉得小草与牡丹、玫瑰比起来逊色多了,那我就会更正他的观点。小草也很美啊,只不过她美的不是外貌而是心灵。当我们在树林间玩耍时、在地上打滚时,是成千上万根小草为我们铺在土地上,提供着柔软和清香。在我们中间谁不是依靠小草进行着食物链的循环?又有谁的心灵能象小草那般纯洁和善良?最后,我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结束今天的演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刺猬演讲完后再一次向大家鞠了一躬,霎时,周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一周后,比赛结果出来了,最佳审美员竟然是小刺猬,全山林的动物们都震惊不已。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心灵美和能发现心灵美的人。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十一

我们不能单以外貌来评价一个人。这如同苹果一样,有的苹果外形大而光泽红润,漂亮诱人,但你咬上一口,却“味同嚼蜡”;而有些苹果外形不显眼,甚至有点难看,但吃起来,却甘甜爽口。

事实上,有时外表误导了我们。我们通常看到的是“金玉其外”,却很少想到“败絮其中”。这就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物是这样,人亦如此。

人的相貌美和形体美,是形成人外在美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生活、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美自然也应该主要表现在精神境界、思想品德以及聪明才智等方面。

外在美是天生的,不可选择,难以改变;而内在美则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塑造的。世界上许多外貌不美的人(如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等),都成了大有出息的人。所以,外貌不美的人不必苦恼,更不必自卑。相貌不如人,未必智力不如人,更不等于品德、才能不如人。可以在心灵美方面下工夫,以自己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和学识才能去赢得人们的爱戴。而对于那些相貌长得美的人来讲,也不必以此作为骄傲的资本,如果不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光有漂亮的外表,而没有美的灵魂,是不能算做真正的美的。

美并不在于外表的张扬,而取决于心灵的纯净与美丽。一切美丽的光辉都来自内心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丽;一切动人的旋律都发自内心的弦,没有心灵的拨动,就无所谓美丽,就不能产生震撼的力量。心灵美了,人格会因此而绽放光彩,信念会因此而展开翅膀,成功会因此而高歌吟唱,幸福的彩虹会踏着薄雾飞舞。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自觉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平凡是美,不矫揉,不造作;自然是美,不加修饰,不追求时尚。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不能只注重外表,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事事、处处严于自律,宽以待人,给人以真诚的微笑和力所能及的帮助:随手拾起一片纸屑,自觉排队买饭用餐,坐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骑车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这样,你就用你的道德力量表现出一种无比崇高之美。美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高雅的审美情趣能使整个社会变得文明和进步。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审美,做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十二

审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琐碎,引领人们走向精神高雅的能力。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和感官体验,通过欣赏美的事物,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满足。而我的审美心得体会也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积累逐渐形成,并深深地影响着我对世界的看法。以下将从对艺术、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审美体验入手,阐述一下我的审美心得。

第一段:对艺术的审美体验。

艺术是审美的最佳载体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领域之一。当我站在艺术展览馆前,迈进其中,我总能被不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所深深吸引。曾经,我在一幅奇妙的绘画作品前驻足良久,那幅画展现了一片凌乱的色彩,仿佛打破了现实的束缚,带我进入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在此刻,我惊叹于艺术家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让我明白了艺术可以是无界限的,可以让人们超越尘世的琐事和日常的枷锁,去探索和追求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

第二段: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艺术杰作,也是我触动内心最强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旅行带我来到了一片风光绝美的山区,我置身于壮丽的群山之间,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被山峦起伏的线条所震撼,被流动的河水的优雅所感动,被如诗如画的云朵所迷醉。当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它们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尽管人们对自然进行了改造和破坏,但大自然依旧展现出无穷的神奇和美丽,它让我相信生命的伟大和奇迹。

第三段:对社会现象的审美体验。

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予了我很多审美的启发。有一次,我不期而遇一位街头艺人,他利用自己的声音和吉他演奏出了一曲动人的歌曲。他的声音情感真挚,音乐旋律悠扬,每个人都被他的表演深深吸引。我在这个瞬间领悟到,审美不仅存在于大师的杰作中,也存在于我们身边平凡的生活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无论是街头艺人的演奏,还是一群儿童快乐奔跑的场景,都能使人心生共鸣和快乐。

审美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我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名画和雕塑、聆听经典音乐和观赏古典舞蹈等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我也学会了用全神贯注的心态去欣赏和感受事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美。我发现,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感受。只有将自己的心灵与世界相连接,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美。

审美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迪。正因为我注重审美,我更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从中获得快乐和启示。而且,审美让我更加关注内在的品味和修养,追求心灵上的升华和愉悦。通过审美,我懂得了如何欣赏每一个细节,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所以,我始终相信,审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升华。

总结:

通过对艺术、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审美体验,以及对审美的培养与提升,我不断积累了关于审美的心得体会。审美不仅仅是追求美的过程,更是一种能让人们超脱尘世的能力,让人们通过欣赏美的事物,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审美启迪了我对美的追求,让我更加关注内心的升华与愉悦。审美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终究,审美是一种美好的心灵修炼,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十三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的乐舞,还是现代的流行音乐,音乐都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我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和体会也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深化,它给我带来的是无穷的快乐和启迪。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音乐审美的心得体会,从音乐的元素到表达方式,以及音乐对人心灵的疗愈作用。

首先,音乐的审美要素是音乐创作和欣赏的基础。对于音乐的审美来说,旋律和节奏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通过音高和音符的组合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而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它规定了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给音乐赋予节奏感和活力。除此之外,音色和和声也是音乐审美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音色决定了音乐的质感和风味,而和声则体现了音乐的和谐与内在的逻辑。

其次,音乐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从交响乐到民谣,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交响乐通过庞大的管弦乐队和交响乐团,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着庄严、激昂或者温柔的情感。而民谣则以简单的旋律和词语抒发着人们的心声,它通常是一种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无论是何种音乐形式,都能够通过共鸣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纽带,使人们能够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音乐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还有着强大的心灵疗愈作用。无论是忧伤的时候需要慰藉,还是愉悦的时候需要放松,音乐都能够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科学研究证明,音乐能够对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慢节奏的音乐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系统,降低压力,提高睡眠质量。快节奏的音乐则能够激发人们的活力和动力,改善情绪。因此,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心理学和健康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最后,音乐审美不仅是个人的感知和理解,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对音乐的审美产生影响。例如,古典音乐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高雅和正统,而在东方文化中则更多地注重旋律的优美和和声的和谐。这种多样化的音乐审美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达方式,也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多元性。正是因为音乐所具有的这种凝结着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特点,使得音乐审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音乐审美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让我沉醉其中的快乐,它还让我学会欣赏美,理解人情世故。无论是欣赏一首经典的钢琴曲,还是跟随着流行乐曲扭动身体,音乐都能带给我无尽的欢愉和启迪。我相信音乐审美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凸显,它将继续引领我们抒发情感、寻求心灵慰藉的旅程。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括了音乐的要素、表达方式和其对人心灵的疗愈作用。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语言和文化传承,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和体验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能够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和心灵的满足。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聆听音乐的美妙,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魅力。

审美的散文汇总篇十四

美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人与世界社会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美学是以理性和情感、主观和客观认识、理解、感知和判断世界的存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abstract】appreciationofthebeautydifferentiationisreallynotinterivewithinsomessocietything,interestbeinggoverninginsocietyinsome,reatedbyartistli,mixesinterestintothingpraisedhighlybysociety,theunifiedconnectionbeingtocomposeinreplywithlife-styleaninterestidealisintogether.

当前,我们对于审美意识的普遍认识是: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本来,在古希腊,艺术理论的中心是“模仿说”,这种理论――按照加达默尔的理解――规定了艺术和自然的所谓积极的互补关系。即艺术的规定性就是在“由自然所给予和提供的空间内去实现其补充和充实的活动,尽管这种规定性也包含着一切有意识地把自然改造成人为需要的活动。甚至‘美的艺术’,只要在这个视界中去看它,也是实在的某种完善化,而不是对实在的外在的修饰、遮掩或美化”。也就是说,此时的艺术是因着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而被理解的。但这种情形,加达默尔认为,随着康德的美学理论特别是席勒在其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的一些“杰出”观点而发生了改变。因为席勒把一种通过艺术的教育变成了通向艺术的教育。这样,“在真正的道德和政治自由――这种自由本应是由艺术提供的――的位置上,出现了某个‘审美国度’的教化,即某个爱好艺术的文化社会的教化。”此即是说,“通过艺术”是在现实世界形成“真正的道德和政治自由”,艺术只是作为媒介而存在,其真正目的在于道德和政治自由;而“通向艺术”则是在现实世界中形成某个“审美国度”或“理想王国”,这个审美国度自身成了目的,在这里,反对一切的限制,也反对国家和社会所给予的道德约束。因此,加达默尔得出结论:现在艺术即作为美的现象的艺术是与实际的现实相对立的,而且艺术是由这种对立而被理解的。尽管加达默尔对艺术的这种转向持批评态度,但他依然认为,同古老的“模仿说”相比,这种审美意识转向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他说:

所有想从实在经验出发思考审美特性的存在方式,并把它理解为实在经验的变相的尝试,都是错误的。所有这些概念,如模仿、假象、虚构、幻觉、巫术、梦幻等,都是以与某种有别于审美存在的本真存在的关联为前提的。但现在对审美经验的现象学还原却表明,审美经验根本不是从这种关联出发去思考的,而是审美经验在其所谓经验的东西里看到了真正真理。与此相应的还表明,审美经验按其本质是不能由于实在的真正经验而失望。与此相反,所有上面称之为实在经验的变相的东西,其本质特征就是有一种失望经验必然地与它们相符合。因为只是假象的东西终究要被识破,虚构的东西要成为现实的,属巫术的东西要失去其巫术性,属幻觉的东西要被看透,属梦幻的东西,我们由之而觉醒。如果审美性的东西也在这个意义上是假象,那么它的效用――如梦幻的恐怖性――也只能在我们尚未怀疑现象的实在性的时候才存在,而随着我们的觉醒将失去它的真理。

在加达默尔看来,正是自然科学认识模式的统治导致了对一切立于这种方法论之外的认识可能性的非议,才把审美特性的本体论规定推至审美假象概念上。这里就显示审美意识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来。依加达默尔的想法,若这种审美意识从模仿、虚构等审美假象概念中超拔出来以后,能真正地在其所经验的东西里看到真理,则是把这种积极的意义坚持到底了。可惜的是,审美意识并没有沿着加达默尔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是形成了一个与生活世界无关的自足体系。这个自足体系不再使任何一种内容上的标准生效,并废除了艺术作品所从属于它的世界的统一性。审美教化的功用在于不断地扩大审美意识自身所要求的占有物,这个占有物有其自身的“质量”,它不想成为某个生活选择的标准,同时也不需要某种生活选择的标准来对它称斤论两。这样,“艺术作品从属于它的世界不再适用了,情况相反,审美意识就是感受活动的中心,由这中心出发,一切被视为艺术的东西衡量着自身。”最终审美意识的活动形成了审美区分,它把艺术作品和审美地加以体验的东西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加达默尔说:由于撇开了一部作品作为其原始生命关系而生根于其中的一切东西,撇开了一部作品存在于其中并在其中获得其意义的一切宗教的或世俗的影响,这部作品将作为“纯粹的艺术作品”而显然可见。就此而言,审美意识的抽象进行了一种对它自身来说是积极的活动。它让人看到什么是纯粹的艺术作品,并使这东西自为地存在。这种审美意识的活动,我称之为“审美区分”。

加达默尔认为,审美区分并不是一种因趣味而来的选择和拒斥。因为趣味还遵循一种内容上的标准。在某个社会里有效的东西,在某个社会里主宰着的趣味,便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在趣味里,艺术家所创造的东西和社会所推崇的东西,都是与生活方式和趣味理想的统一联系在一起的。但审美区分是一种单独从“审美质量”出发进行选择的抽象,它撇开了作品里所包含的非审美性的要素:目的、作用、内容意义,而这些要素――就它们使作品适应于它的世界并因而规定了作品原来所特有的整个丰富意义而言――可能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在审美区分那里,作品的艺术本质必须与所有这些要素区分开来。因此审美意识的本质规定就是:对审美意指物和所有非审美性东西的区分。“它从一切内容要素――这些内容要素规定我们发表内容上的、道德上的和宗教上的见解――区分出了一部作品的审美质量,并且只在其审美存在中来呈现这种质量本身。”也就是说,审美意识能到处实现这种审美区分,并能“审美地”对待一切事物。既然审美意识把审美体验的世界从具体的生活世界中抽离了出来,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了历史性,我们把它称之为“纯审美体验世界”,之所以“纯”就是因为它把一切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无时间性地聚集在那里。这样一来,加达默尔指出:由于作品归属于纯审美体验世界,它也就丧失了它本有的地盘与世界。同时,艺术家也由此而失去了他在世界中的立足之地。这样,艺术家似乎就是这样一批人,即他们是没有任务感地进行创造的。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正是通过创造的完全独立性而被标志的,并因而在社会上获得了某种局外人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用公众伦理标准来衡量的。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是:这种人在社会上可能存在吗?因此加达默尔严正地指出:“‘如鸟如鱼一般自由的’艺术家却同时受制于某种使他成为双重角色的使命。因为某个从其宗教传统中生发出来的教化社会对艺术所期待的,随即就要比在‘艺术的立足点’上与审美意识相符合这一点多得多。……艺术家就如同一个‘现世的救世主’,他在尘世中的创作应当造就对沉沦的调解,而这种调解已成为不可救药的世界所指望的。”既然艺术家回应社会的期待要比在“艺术的立足点”上与审美意识相符合这一点多得多,则纯审美体验世界是不可能的,纯审美体验世界有其不可避免的抽象性与虚幻性。

从加达默尔对纯粹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批判中我们可知,所谓纯粹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总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我们既不能以纯粹艺术为藉口,从而逃避艺术所本应执持的社会伦理责任,又不可以艺术与社会生活相关而去迎合社会大众庸俗之情趣,而失去其教化提升民众道德情操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加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我自己的理论,之前回答中也说过。

美是什么,美是人类处理大数据的方法。

即使在计算机时代,有很多数据的处理,依然是计算能力无法达到的,最简单例子是围棋,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走法。比围棋更加复杂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猴子敲出莎士比亚全集的例子。知乎上也有很好的回答。怎么处理这类事情,就要用美丑的区分来做模糊判断。吴清源的走法是美的,莎士比亚的文字是美的,而我写出来就是丑的。有了美丑的模糊区分,才能处理这类的事情。

接下来说为什么追求更高级审美,美是模糊处理,但是怎样处理还是有方法的。简单说,越接近本能越低级,越远离本能越高级。

以美女为例,看到美女照片,照片上包含了各种信息,五官的形状大小距离,肤色,身高,三围等等等等。这些数据显然是超出计算能力的,这时其实类似机器学习的方法在起作用,人类进化以来的积累,什么样的数据是有利于生育的,这些经验代代传承下来,就形成了美女的标准。

这样的审美,是审美的出发点,也是美的来源,但确实相对低级。

向高级过度的过程,是算法的参数改变的过程,以生育为指向就是丰乳肥臀,这也接近动物本能。

向上一些,卫生作为一个指标加入,就有了干净的要求;生命力作为指标加入,就有了气质的要求;谈吐举止等等逐渐加入,整个要求就在向高级过度。

片面的追求高级审美,并没有意义;而是审美要和自己的身份相符。比如身处现代社会只追求动物本能,那么你就是尚未进化完全的野兽。而如果平民家庭,非要追求皇室标准、林妹妹标准那就是装。

审美可以提前,但要伴随着追求更好生活的行动。审美不能落后,如果落后周边所有人,还要觉得其他人装的话,恰恰装的是你,不仅仅喝咖啡是装的,吃大蒜也可能是装的。

我们可以发现宋代文人精神层面的丰富。宋代为何会有这麽高的美学品味,关键是在於文人。宋代文风鼎盛,禅学、道学、理学盛行,耳濡目染下,宋代文人不仅心中多有一套自己整合消化後的哲学认同,而且在这些文人所组成的群体中,诸般个性化的哲思又能取得最大公约数凝聚成文化氛围,因此,宋代文人是有意识的将内心哲学所感投射到生活中,投射到赏玩的趣味上;文人群体的活动,自然也是涵盖在此种文化共识的氛围中,并且不约而同的形成一致性的收藏、审美品味。这种带有意识、思想的赏玩,自然很容易先透过理性的感官,打开感受之窗,从形象进入心象,从器物的形、色,进入到感受层面,与器物的内涵、甚至是创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反观当代,我们丢失了太多的传统,当中国传统日渐稀薄,个人很难再从传统中汲取到足够的文化养分,使得个人在精神面的哲学认同贫乏,以致於大环境的群体更是难以形成相当的文化共识及氛围。所以,当文化共识不足,就很难形成一致的『语言』去懂得作品的内涵,加上商业社会利益导向的驱使,使得当代收藏,常见者,往往是从个别器物去编织其中的内容与故事,甚至参杂太多的神话,加上市场炒作下,更常见到为了哄抬价值价格的强加附会,使得身在其中的当局者,时而疯狂痴迷,时而心怯生疑,忽冷忽热。这样的收藏风气总让人觉得喧嚣、紧张、压迫,这与赏玩所要追求的悠闲是大相迳庭。

在我们心目中,举凡唐朝李白、魏晋陶潜、宋代苏轼,都是令人心之所向的文人典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并不会囿於世俗的权力与财富,他们忠於自己,有自己的品格坚持,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行事洒脱风雅,敬天也乐天。在现代工商社会下,我们为了养家餬口,不得不屈於世俗而折腰,虽然生活中我们得在红尘中打滚拼搏,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心中留有一片撇开名利纷扰的山水乐土,我们可以延展精神生活的高度深度,效法古代文人的美好特质,时时自我凝视、反省。正如蒋勳所讲的:『文人胸中当有一片山水,山水是我们心里面的品性。』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胸怀,当更清楚生活中美的意义在哪,更懂得依着自己的个性把握自我生活的品味。反映在收藏上,自然能摆脱跟风,摆脱商业意识,不再焦虑於市场价值,玩得悠闲自在,玩得有个性,玩得有品味,我想这才是当代文人审美的新体现。

当代文人应该要给社会一个真正美的价值跟意义,当社会慌乱、旁徨,当大家看到的都是贪婪的东西,这是因为没有人出来做出示范,文人应该告诉大家,生活可以这麽简单,生活可以很纯粹,文人应该让大家知道,生命中除了财富外还有更值得追求的东西。所以除了个人美学品味的树立外,当有越来越多人认同这样的理念并付诸实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会形成一股文化氛围,这种清新的感染力一定会让整个社会变得很不一样,我想这是现在急躁功利的大环境所最需要的美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