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6:16:25 页码:14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优质10篇)
2023-11-10 06:16:25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反思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成长。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学习它们的结构、语言和思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时间管理的实用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合理安排时间。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一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二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消除了这个念头。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谚语来说最适宜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的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生途中云。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三

这本书作者是吕思勉,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四大史家”。这本书主要概括了中国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初的历史故事。作者首先子在开头就写到:史学之所求,无外乎。1、搜求既往的事实。2、加以解释3、用以说明现社会4、因已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这一节里主要讲了古代的开化以盘古开天辟地说起,然后讲了三皇五帝的故事,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

接下来就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和魏国)的故事,前246年,秦始皇立,秦大发兵以攻燕。前226年,燕王喜奔辽东。前225年,秦人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发兵攻辽东,灭燕。前2,即以灭燕之兵南灭齐,而天下遂统一。这一节还讲了秦朝治理天下的政策,对内不仅消除其他人的武器,还从思想上消灭不同的声音,典型的事迹是焚书坑儒,目标是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对外则是动用战争将其收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然后秦朝灭,汉朝兴。这与秦始皇不无关联,后来贪图享乐,穷奢极欲,又大兴建造宫殿,加上苛捐杂税多且大,搞地民不聊生,最后各个地方群起而攻之,最后走向灭亡。

汉朝灭亡,后汉从公元25年到2为魏所灭,共192年。原因总结有几点:皇帝的权力到了后汉被宰相掌控,皇帝与宦官之间,官与官之间有利益和权力之争,官与民之间有冲突,矛盾重重,并且日益突出,内部政治甚是紊乱。二,中国边境也太乱。原先的界限被打乱,想同化他们,却因为实力不够,同时又遭到了他们的反抗,而当时派兵剿办花了很多金钱,将帅又腐败。后汉分裂后预示着中国就进入三国时代。

再讲,讲到了魏,吴,蜀国三国的故事,从2开始经过近60年的战争,魏国的匹马炎(匹马懿的孙子),最后灭了吴,于265年统一了中国,是为晋武帝。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是为宋武帝,后天下遂分为南北朝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时,历时较久。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迁为界限,其治乱则以尔朱氏的侵入为关键。自尔朱氏、宇文氏等相继失败后,五胡之族,都力尽而衰,中国就复见盛运了。

南北朝时期,无如在政治上,为国为民之义,未能彻底明了,而自封建时代相沿下来的自私其子孙,以及徒效忠于豢养自己的主人的观念,未能打破,而君主时代所谓继承之法,遂因之而立。而权利和意气,都是人所不能不争的,尤其以英雄为甚。同干一番事业的人,遂至不能互相辅助,反要互相残杀,其成功的一个人,传之于其子孙,则都是生长于富贵之中的,好者仅得中主,坏的并不免荒淫昏暴,或者懦弱无用。前人的功业,遂至付诸流水,而国与民亦受其弊。这亦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病态了。”

隋文帝则勤政恤民,俭于自奉,的确是代表了汉族的文化。自西晋覆亡以来,北方至此才复建立汉人统一的政权。此时南方的陈后主,亦极荒淫。589年,为隋所灭,南北朝的对立,起于公元420年宋之代晋,终于公元589年隋之灭陈,共170年。西梁则前两年已被灭。天下复见统一。两晋、南北朝之世,是向来被看作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形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时局的动荡,而文化乃得为更大的发展。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直到公元9朱全忠篡位为止,唐朝一共还有了152年的天下。在这一个时期中,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

唐朝中叶后的痼疾,不是藩镇,实在是宦官。因为唐朝的藩镇,并没有敢公然背叛,或者互相攻击,不过据土自专,更代之际,不听命令而已。而且始终如此的,还不过河北三镇。倘使朝廷能够振作,实在未尝不可削平。而唐朝中叶后的君主,如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昭宗等,又都未尝不可与有为。其始终不能有为,则全是因被宦官把持之故。事势至此,已非用兵力铲除,不能有别的路走了。一个集团当其恶贯满盈,走向灭亡之路时,在他自己,亦是无法拔出泥淖的。。。。。。于是中国复见统一。自907年朱梁篡唐至此,共计72年。若从880年僖宗奔蜀,唐朝的中央政权实际崩溃算起,则适得100年。”

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一时未能急剧转变,以适应于竞争之故。原来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产,而其生活又极适宜于战斗,所以其势甚强,文明民族,往往为其所乘,罗马的见轭于蛮族,和中国的见轭于五胡和辽、金、元、清,正是一个道理。

于是成吉思汗以1264年定都燕京。蒙古的根据地,就移到中国来了。明年,理宗崩,子度宗立。宋将刘整叛降元,劝元人攻襄阳。自1279年,元朝灭宋至1368年顺帝北走,凡89年。

明朝从武宗15即位起到1627年熹宗之死,此122年,内忧外患,迭起交乘,明朝已成不可收拾之局。1647年,清人遣吴三桂陷四川,张献忠败死,清兵入福建,隆武帝殉国。

到了清朝,康、雍之世,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也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却已经损失严重了。从1683年台湾郑氏灭亡起,到1793年白莲教起兵和清朝反抗为止,凡1,海内可说无大兵革。清朝的灭亡和西方的交涉有很大关联,从初期友好往来直到最后的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开通通商口岸,割让土地,赔偿金钱,不计其数。

辛亥革命即1910月10号起事于武昌,至此,沦陷了268年地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来的君主专制体制加以颠覆。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四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学,因为它是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希望你喜欢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五

《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开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开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还发现了,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里根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可以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确实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可以更深入地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如今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方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互相的思念。

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熟悉,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宏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那么是一个伟大的英雄。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但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六

这本书作者是吕思勉,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四大史家”。这本书主要概括了中国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初的历史故事。作者首先子在开头就写到:史学之所求,无外乎。1、搜求既往的事实。2、加以解释3、用以说明现社会4、因已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这一节里主要讲了古代的开化以盘古开天辟地说起,然后讲了三皇五帝的故事,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

接下来就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和魏国)的故事,前246年,秦始皇立,秦大发兵以攻燕。前220xx年,燕王喜奔辽东。前220xx年,秦人灭魏。前220xx年,灭楚。前220xx年,发兵攻辽东,灭燕。前220xx年,即以灭燕之兵南灭齐,而天下遂统一。这一节还讲了秦朝治理天下的政策,对内不仅消除其他人的武器,还从思想上消灭不同的声音,典型的事迹是焚书坑儒,目标是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对外则是动用战争将其收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然后秦朝灭,汉朝兴。这与秦始皇不无关联,后来贪图享乐,穷奢极欲,又大兴建造宫殿,加上苛捐杂税多且大,搞地民不聊生,最后各个地方群起而攻之,最后走向灭亡。

汉朝灭亡,后汉从公元20xx年到220xx年为魏所灭,共192年。原因总结有几点:皇帝的权力到了后汉被宰相掌控,皇帝与宦官之间,官与官之间有利益和权力之争,官与民之间有冲突,矛盾重重,并且日益突出,内部政治甚是紊乱。二,中国边境也太乱。原先的界限被打乱,想同化他们,却因为实力不够,同时又遭到了他们的反抗,而当时派兵剿办花了很多金钱,将帅又腐败。后汉分裂后预示着中国就进入三国时代。

再讲,讲到了魏,吴,蜀国三国的故事,从220xx年开始经过近60年的战争,魏国的匹马炎(匹马懿的孙子),最后灭了吴,于265年统一了中国,是为晋武帝。

公元420xx年,刘裕篡晋,是为宋武帝,后天下遂分为南北朝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时,历时较久。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迁为界限,其治乱则以尔朱氏的侵入为关键。自尔朱氏、宇文氏等相继失败后,五胡之族,都力尽而衰,中国就复见盛运了。

南北朝时期,无如在政治上,为国为民之义,未能彻底明了,而自封建时代相沿下来的自私其子孙,以及徒效忠于豢养自己的主人的观念,未能打破,而君主时代所谓继承之法,遂因之而立。而权利和意气,都是人所不能不争的,尤其以英雄为甚。同干一番事业的人,遂至不能互相辅助,反要互相残杀,其成功的一个人,传之于其子孙,则都是生长于富贵之中的,好者仅得中主,坏的并不免荒淫昏暴,或者懦弱无用。前人的功业,遂至付诸流水,而国与民亦受其弊。这亦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病态了。”

隋文帝则勤政恤民,俭于自奉,的确是代表了汉族的文化。自西晋覆亡以来,北方至此才复建立汉人统一的政权。此时南方的陈后主,亦极荒淫。589年,为隋所灭,南北朝的对立,起于公元420xx年宋之代晋,终于公元589年隋之灭陈,共170年。西梁则前两年已被灭。天下复见统一。两晋、南北朝之世,是向来被看作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形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时局的动荡,而文化乃得为更大的发展。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直到公元920xx年朱全忠篡位为止,唐朝一共还有了152年的天下。在这一个时期中,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

唐朝中叶后的痼疾,不是藩镇,实在是宦官。因为唐朝的藩镇,并没有敢公然背叛,或者互相攻击,不过据土自专,更代之际,不听命令而已。而且始终如此的,还不过河北三镇。倘使朝廷能够振作,实在未尝不可削平。而唐朝中叶后的君主,如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昭宗等,又都未尝不可与有为。其始终不能有为,则全是因被宦官把持之故。事势至此,已非用兵力铲除,不能有别的路走了。一个集团当其恶贯满盈,走向灭亡之路时,在他自己,亦是无法拔出泥淖的。。。。。。于是中国复见统一。自920xx年朱梁篡唐至此,共计72年。若从880年僖宗奔蜀,唐朝的中央政权实际崩溃算起,则适得120xx年。”

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一时未能急剧转变,以适应于竞争之故。原来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产,而其生活又极适宜于战斗,所以其势甚强,文明民族,往往为其所乘,罗马的见轭于蛮族,和中国的见轭于五胡和辽、金、元、清,正是一个道理。

于是成吉思汗以1264年定都燕京。蒙古的根据地,就移到中国来了。明年,理宗崩,子度宗立。宋将刘整叛降元,劝元人攻襄阳。自1279年,元朝灭宋至1368年顺帝北走,凡89年。

明朝从武宗1520xx年即位起到1620xx年熹宗之死,此120xx年,内忧外患,迭起交乘,明朝已成不可收拾之局。1647年,清人遣吴三桂陷四川,张献忠败死,清兵入福建,隆武帝殉国。

到了清朝,康、雍之世,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也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却已经损失严重了。从1683年中国台湾郑氏灭亡起,到1793年白莲教起兵和清朝反抗为止,凡120xx年,海内可说无大兵革。清朝的灭亡和西方的交涉有很大关联,从初期友好往来直到最后的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开通通商口岸,割让土地,赔偿金钱,不计其数。

辛亥革命即1920xx年10月10号起事于武昌,至此,沦陷了268年地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来的君主专制体制加以颠覆。。。。。。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七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是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斯莱德说,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得出什么事来,使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不能以史为鉴,但是历史很有趣。

而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是这样说的。

第一,当信任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第二,所谓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第三,所谓对对本国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之最高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却与古人。

第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必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2,

钱穆,字宾四,出生于清光绪年间,一代通儒,具有“一代宗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等称号,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先生曾执教于国内一流大学,包括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1950年于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即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学作品,出版近80余种,可谓是著作等身。

在北大教授“中国通史”期间,他与胡适均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有“北胡南钱”之称,后来,将其教授的“中国通史”内容整理成书,名为《国史大纲》,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材。

“中国通史”曾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三度开讲,在北大教授四年,除本校学生外,许多外校学生慕名而来,课堂每每人满为患,可谓是盛况空前,西南联大亦是有过之无不及,钱先生上讲坛无路可走,需要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

20xx年3月由钱先生的学生叶龙整理出版了《中国通史》,此书可视为《国史大纲》的课堂版,因为有五十万字的《国史大纲》在前,又因是课堂内容的整理,故《中国通史》偏重简约,要言不烦,全书十万余字。

《中国通史》按时间主线叙述,自神话传说起(皇帝、蚩尤),一直到孙中山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均有讲述,内容涉及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十篇,各篇或讲一个王朝(第七篇、第八篇)或讲几个王朝(第一篇、第二篇),总之叶龙先生既能还原当时真实的上课场景,又能秉承要言不烦的原则记录课堂内容。

3,

书中对钱穆先生独到的历史解读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例如钱穆先生认为王莽并非篡位而是禅让,原因有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

必然方面,王莽是读书的贫苦子弟,并非伪君子;王莽的太太打扮简朴,可见王莽并无做王之意。

偶然方面,如果王莽的姑姑早死,则王莽不能出头;太后傅氏如果晚死,则王莽也不能出头。

所以,钱穆先生说,王莽并非处心积虑,亦非篡位,即使假装数十年,亦极伟大。

钱穆先生除了对历史有新的.解读之外,此外对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亦有评述。

在对待匈奴的政策上,钱穆先生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秦始皇对付匈奴筑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政策。

第二,汉高祖刘邦以后,因为建国初期,国贫兵疲,故采用和亲政策。

第三,汉武帝时期,采取挞伐政策,一直将匈奴追至西域,最后逃至罗马,西人称为“黄祸”。

第四,唐朝时期则是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少数民族融为一家,甚至任用少数民族将领,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是突厥人。

第五,之后的王朝已无汉唐雄风,宋朝时有“靖康之耻”明朝也有“土木之变”,元和清就更不用说了。

4,

《中国通史》讲授于国难之秋,外患刺激,巨变的生活环境,使得钱穆先生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这种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末,最终凝聚成充满了人的自觉精神、以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为纲的中国通史。

正如钱穆先生在书中所言,每一个国人均要对本国以往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八

《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个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

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熟悉,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但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历史著作而言,仅影响深远,卷浩繁者,就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至于《二十四史》,则更是浩如烟还非一般人能看的了。

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历史了。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潮中,人们都忙着去发家致富,换思维,赶潮流,文史艺术性的东西自然被冷落了。

不过作为教师,受职业性质的限制,无暇他顾,工作之余,偶尔“旧病复发”(从小喜爱文艺),翻看一点文史之类的东西。

近日看到一本《中国通史》,(课外阅读经典丛书之一),颇受启迪。其实这本所谓的“通史”,并不是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著作,而是本能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历史故事。该书文字简练生动,明白如话,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叙述了上至远古传说,下至“五四”运动中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对于一部文明史,虽然挂一漏万,倒也略见一斑,好像把气象万千的上下五千年浓缩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球,岁小巧玲珑,却熠熠生辉,融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对于青少年朋友,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中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性格突出。如尧舜禅让的高风亮节,姜太公助周灭商的聪明睿智,伍子胥、勾践的“隐小愤就大谋”,屈原的爱国情怀,刘项争霸,三国割据;唐代的“贞观之治”,宋代的“安史之乱”,成吉思汗的“威震四海”,康熙皇帝的“平定三藩??,还有那一位位起义领袖,一个个草莽英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千百年来,教育着人们,激励着后昆,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这几年小学阶段及有专门的史地教材,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比较贫乏的,让小学生读这本“通史”,很有必要。该书虽简单,但作为“史”,毕竟是按朝代顺序排列的,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跟着历史电视剧不同,所以建议青少年朋友,尤其是小学生,不妨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十

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场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兴盛!到了民国晚期,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顿了内斗,开场一致对外。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黎民,创始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奉献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兴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