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重阳节的意义(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0:46:13 页码:10
重阳节的意义(通用12篇)
2023-11-10 10:46:13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表达的准确性。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

重阳节的意义篇一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是该节日的传统习俗。你知道重阳节赏菊的意义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重阳节赏菊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古人认为季秋是土德当令,土为黄色,所以此节令中的花为黄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国很早便有记载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荣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说明九月时菊花开放。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由于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有清热明目之效,在我国馔历史悠久,唐元结在《菊谱记》中就记载:“在药品是良药,在蔬菜是佳蔬”。

《御香缥缈录》中更八卦披露:慈禧爱吃白菊花美容。而且菊花做菜用途广,焖、蒸、煮、炒、烧、拌都有,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其中按颜色分菊花入肴多用黄、白菊,若按品种分,则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菊花入膳,除了增添馥郁花香外,还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外散肌表之风热,内清肺肝之火热,但药力和缓,安全无毒。全国不少地方均有闻名遐迩的菜式,如广州的腊肉菊花饼、菊花羹,杭州的菊花咕老肉、菊花烩三丝等。在中山,历史上更是有炮制菊花宴的传统。

重阳节的意义篇二

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非常的悠久。你知道过重阳节的意义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过重阳节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1、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重阳节喝菊花酒更好。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重阳节的意义篇三

农历的九月初九就是我们非常的传统的节日重阳节,你知道重阳节的意义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重阳节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民间曾流传有一个谜面为“九九重阳节”,猜一生肖的。

谜语。

有种说法是,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一即是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一的鼠九九归一虽然指的是“周而复始”或“归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轮回,而是由起点到终点、由终点再到新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

这则谜语,体现了人类对一切事物发展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为“最”。要想“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九九归一即从来处来,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状态。其实,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盘,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

吃羊肉面。“羊”与“阳”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温,特别是冬季天冷时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清茶。吃的东西太多了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消化过滤肠道,只有茶,健康,绿色饮料。

重阳节的意义篇四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你知道重阳节习俗的意义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重阳节习俗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曾有无数人赋诗吟诵。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阳习俗感怀时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赏菊、喝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季节,因此,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在此期间,常常举办各种赏菊大会,吸引着全城的人争相前往,觥筹交错之际,赋诗抒怀。菊花素来有养生的成分,用菊花制成的菊花酒,也因此成为重阳节的特饮,含“祛灾祈福”的寓意。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顶头还要做两只小羊,以表“重阳”之意。古人常在这天,将重阳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

祝福语。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普遍。茱萸本身是一种植物,茱萸味道浓郁,可驱虫、逐风邪,将其制酒可养身祛病。古人认为九月九是逢凶之日,这一天将茱萸带在身上可辟邪。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

重阳节的意义篇五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夏历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为阳数,故称重阳。历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会”。此俗源于一个古怪离奇的避邪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有详述。从魏晋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阳风俗犹盛。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为最著。此山汉时建有一亭,晋元帝渡江传说“马化为龙”,遂命此亭为“化龙亭”;山侧有梁达摩古洞,游者甚众,形成“幕府登高”之俗。清嘉庆十年(1805),由胡兰川太守(江宁知府)等府县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有制军、抚军主其事在山上建“望江楼”,长夜明灯,既为导航灯塔,又可观览胜景,被远近百姓誉为善事。

重阳节,南京人喜食重阳糕,“或粉或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称骆驼蹄”,饮菊酒,赏菊花,制重阳旗赏给儿女,如此日嫁女必送旗及时鲜盒,谓“重阳节盒”。

如今人们逢重阳也欣然登高,但不为避邪,而是欣赏祖国壮丽河山及建设新貌,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节的意义篇六

1、祈福:如今人们过重阳节的目的就是为了祈福平安、祈福吉祥、祈福好运、祈福健康,所以即便如今重阳节不是法定节假日,但民间依旧会庆祝重阳节,并保留了登高祈福、吃重阳糕、喝菊花酒、飨宴祈寿、晒秋、佩戴茱萸等等习俗,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达到祈福的目的。

2、表达对天象鬼神的敬畏:重阳节最开始出现的目的就是表达对天象鬼神的敬畏,所以每当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古人们都会祭祀天神、祭祀祖先。直到今天祭祀鬼神的事情已不常见了,只有在个别地区会祭祀鬼神,但重阳节最初的节日目的依旧被人们铭记着。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天天都是“重阳节”,日日都是尽孝日,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唐朝诗人王维一首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除了把自身思乡怀亲之情倾诉,还把当时重阳节的习俗道明。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曾有无数人赋诗吟诵。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阳习俗感怀时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赏菊、喝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季节,因此,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在此期间,常常举办各种赏菊大会,吸引着全城的人争相前往,觥筹交错之际,赋诗抒怀。菊花素来有养生的成分,用菊花制成的菊花酒,也因此成为重阳节的特饮,含“祛灾祈福”的寓意。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顶头还要做两只小羊,以表“重阳”之意。古人常在这天,将重阳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祝福语。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普遍。茱萸本身是一种植物,茱萸味道浓郁,可驱虫、逐风邪,将其制酒可养身祛病。古人认为九月九是逢凶之日,这一天将茱萸带在身上可辟邪。

重阳节的意义篇七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1、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重阳节喝菊花酒更好。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重阳节的意义篇八

重阳佳节,对于我国意义甚重,寓意深远,你知道九九重阳节的意义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九九重阳节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节的意义篇九

今天,我突出其然的想起了重阳节,这个重阳节在我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地位也是非常重大的!

妈妈也想到了重阳节代表什么意义吗不知道。妈妈妈妈在我说完这句话的一瞬间真是大吃一惊,她说:我的天啊!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呀!后来,妈妈的情绪要好一点了,她就对我说:这个重阳节呀,是专门思念家人和登高。敬老的节日。你们学过一首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吗?我回答妈妈:学过,要不要我来背一下呀!

“九月九日忆山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陪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背完了,妈妈就给我打了一个比方是这样的,我们的姐姐也是你的大娘,她现在在外面遥远的地方打工,但是,我们很思念她,想去找她,但就会更加思念她了,希望她能回来,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顿饭,你说是不是呀!

后来我知道了这个重阳节的意义了,这不仅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知识!所以我说这个重阳节在我的心目中,地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日子呢!

重阳节的意义篇十

在我国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之一的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重阳节不仅在古代非常受重视在当今社会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九”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长长久久的意思,“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寓意寿命长,为了图个吉利,寄托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于是就把重阳节叫成老人节。“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具有很好的寓意。九九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九月九又恰逢秋季这个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九九重阳”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据说这个时候喝菊花酒会更加长寿。

1、不能说节日快乐

重阳节的当天是不可以说节日快乐的,并不是所有节日都能说节日快乐的;九九重阳,九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又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一系列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而设立。所以在这个原本是辟邪的日子里,说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更为恰当。

2、忌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

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比如鲁西南地区的滕县一带,嫁出去三年之内的闺女这天不能回娘家,三年以后就可以回。当然这只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全国其他地区一般是没有禁忌,都是可以随便的。

1、辟邪

茱萸雅号“辟邪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另外,还有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1、重九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所以重阳节又叫重九节。

2、踏秋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相对应。依据传统,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现代社会,很多传统在变化,但是重阳登高依然盛行。

3、菊花节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所以重阳节又叫菊花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4、登高节

因为重阳节最重要的风俗活动之一就是登高,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一种说法是因为重阳节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在《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5、茱萸节

重阳节也登高佩茱萸、佩茱萸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而茱萸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6、女儿节

重阳节又叫“女儿节”,明朝末期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每到重阳,“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在这天出嫁的女子,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送“重阳节盒”。而已经婚嫁的女子,每逢重阳节都要回娘家团聚,实质上“女儿家”也是让妇女休息的意思。

重阳节的意义篇十一

用钱买的礼物怎么样?唉,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可爱的钱包兄又“危在旦夕”了。它的肚子里面已经没有存货了,就像包子没有了馅——不好吃了。给老人捶捶背,洗洗脚怎么样?额,这还能再老套一点吗?20xx的重阳节也得过得有新意一点吧!正当我抓着头皮绞尽脑汁想着到底送些什么礼物时,眼光落在了一本闪闪发光的成语故事书上,脑海里面蹦出这样一个念头:不如给爷爷奶奶讲一个故事吧!这种主意恐怕只有我想得出来。我嘿嘿干笑了两声,便打开书挑选起故事来。没过一会儿,我就找到一篇《邯郸学步》,开始试着朗读起来。争取把它读熟练。

这个重阳节虽然我没有送给奶奶贵重的礼物,但是,只要听到她的笑声,我就知道她已经非常非常满足了。

重阳节的意义篇十二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质朴素雅的诗句,使我身居省会闹市,强烈的感受到了重阳节思故乡思朋友之情。爱不过古人如醉如痴。王勃《九日》直白道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张籍《重阳日至狭道》的诗作,菊中有酒,酒中有菊。“无限青山行不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2、重阳节,每逢这一天,我已渐渐的向菊花靠拢。观菊花展,赏菊花诗,喝菊花茶,饮菊花酒,如此亲近菊花,只因她是一年四季最后争芳斗艳的“傲霜花”。

3、重阳节里话菊花,秋色的霜晨,秋阳的朝霞,公园广场马路街道社区庭院,五颜六色的秋菊,到处洒满着爱的秋晖。近伏远眺,仿佛站在一块可爱的五色土上。

4、尊敬的各位前辈,您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美好的年华、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您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共话平山教育不老的情结。

5、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6、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