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7:40:01 页码:8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精选8篇)
2023-11-24 07:40:01    小编:ZTFB

分析是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而系统的观察,以求更好地了解其本质和特征。总结要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探索总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一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件、信封。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20xx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

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

生:救火队长。“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还有谁?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6、是什么信念让儿子如此坚强的`在废墟中活下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在危险的时刻还想到是别人,感受阿曼达对别人的责任感。

你觉得这对父子怎么样?你更喜欢谁?

8、带着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拿起书让我们齐读课外。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二

翻开语文课本,在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中夹杂着为数众多的阿拉伯数字,也有一些是汉字数字。语文和数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常常有一些老师忽略了对涉及数字的语句的教读,而事实上,这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大好机会。

一、重视数字教读的意义。

小而言之,是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而言之,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精确细致的思维品质;总而言之,是为了学生学懂语文,学好语文,爱好语文,受用终身。

1、理解文章。

文章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语言表述。入选课本的范文更是如此。夸张点说,不管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还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下意识流露,没有那个词语不是表达思想的。数字作为作者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出现在文章中,有其不同于文字表达的特殊性,就这一点而言,数学较一般的表述语言更应在阅读教学中受到重视。

无论在记叙文还是是说明文中,数字都广泛出现,议论文中也少不了数字,其表达的内容涉及数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温度、时间、年代等方方面面;其表现形式有整数、分散、确数、约数、基数、序数等多种多样。作者在使用这些数词时在都经过测算,统计与调查,大都思考过使用还是不用这些数词。在对这些数字的阅读理解中,我们抓住了数字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思想。其中,有的数字的使用还恰恰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决不能放过。

比如《绞刑架下的报告》的开头,“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要让学生会背这一句,简直太简单了,学生也很快能理解这是说牢房太小,但这还远远不够。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还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还不能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因而这时学生的脸上一般没有什么表情,这样教太肤浅。那么,如何让学生惊叹愁苦于牢房的小,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出这是作者走了七百、七千步的结果呢?这就要看教师如何来教这数字了。再如,《一双手》中引用林业局同志的介绍:“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从1981至1985年就造林33响,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是文中的一个关键句子,紧扣文章的主旨--“奇”。但也许因为学生能一眼就看出上千上万的数字当然是多,有了老师便不再深入。其实,学生此时的'认识中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并没有在心中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很可能过目“即”忘。怎么办?学生理解不深入,有待老师来引导。引导得好,就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深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这样的含有数字的关键句在很多课文中都有,大多数都可以以对数字的理解为突破口来组织教学。

2、发展思维。

“想,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洪宗礼语。)在遇到有数字表述的句子中尤其要打开这个开关。因为,作为数字所表述的原物基本上是有形象的,但表达为数字后就成为抽象的,学生对此进行理解的过程就是把抽象的符号还原成具象的原物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再者,该原物又常常是学生所不熟知的事物,要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以必须调动大脑中既有的思维表象,这个思维表象在各人的心中又各各不同,这个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苏教版语文第一册前有篇《名人学语文》中写道:“鲁迅……笔耕30载,留下900多万字的光辉著述。”这里作者的统计数字,旨在教育学生鲁迅成就之大来自于坚实的语文基础。学生无疑是读得懂这一句的,但十几岁的学生很明显不可能理解30年的真正意味,也不会有多少同学知道900多万字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两个数据在学生大脑里缺少形象。怎么办,老师应调动学生固有表象,让他加以创造,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对鲁迅心服口服,从而学习他,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全脑速读记忆》p.59,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昌武平主编。)因此,我们不应放弃研读数字这一开发学生思维潜力的绝好工具。再者,词语的使用必须精确,对此详加揣摹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精确性、细致性早有定论,课本中亦有这方面的思考练习题,在此不必赘述。

3、热爱语文。

有很多学生不爱学语文,问其原因,大都答曰语文枯燥无味,不像数学要动脑筋等等。实在令人痛心!诚然,文字本身是枯燥的,语言分析枯燥的,但文字中蕴含的形象则是鲜活的,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真正理解了文章又开发了左右脑的思维,知道了文章和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他还会觉得语文枯燥吗?对数字这个具体概念的教学仅是如何让学生热爱语文这个大问题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让学生读懂数字的深意,可以开发学生智力,使之热爱语文。

以笔者粗浅的认识,要教好数字,至少应遵循四个原则:生活化、形象化、特殊性和真实性。

1、生活化。

语文即是生活,数字也不例外。他来自作者的生活,教师要通过指导阅读使之进入学生的生活。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思维表象。教师要做好在数字和和学生生活之间架桥的工作。

仍以《一双手》中引句为例。学生不能体会26万棵的意思,可以问如果隔一米栽一棵,这排树有多长。学生立即得出结论:26万米,即260公里。这还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大多没走过这么远,但很多人去过南京。可以问,如果树是沿宁镇铁路种的,可以种几排。去过南京的同学可以想像一下,坐在火车上,从车窗向外看,有4排树,隔一米一棵,密密匝匝全都是张迎善的功劳,学生会惊叹不已--“奇”,教学目的达到了。再有,学生不知道垧有多大,让学生算一算张迎善种了多少个学校大面积的树即可。

再以刚才所举鲁迅写作句为例。学生对30年没有明确认识,但他们对父母的年纪是有感性认识的,可以说:从你上小学一年级会写字起就进行写作,一直写到你父母现在这般年纪。900多万字学生不可感,但语文书有多厚学生是知道的,可以说:如果用像语文课本这样大小的字号来印刷有一米多高。

再如,《愚公移山》中有:“高万丈。”学生无法确知,可让学生算一算,当时的万丈约合今天的15000米,有两个珠穆朗玛峰高。学生立即会明白这是夸张,这时再追问为什么即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题。

2、形象化。

如前所述,形象化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字深意的重要过程,教学中应有所体现,才能切实感染、熏陶学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再者,措助形象加强记忆的记忆术早已有之,其理论基础这里不多涉及。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其所学留下深刻印象。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背书,而是应研究如何提高当堂的记忆效率。形象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仍以前述《名人学语文》选句为例,要使教学形象化,可以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指着他说《鲁迅全集》有这么高。

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写到记念碑有“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本来就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形象的说明,但这还不够,因为一算可知这里的一层有3.794米,远高于学生所熟悉的住宅楼层、教室高度,当以大商场为准,可以说“比商业城还高”。

再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写道:“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宽的12榀钢屋架。”句中也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但对没有去过北京的学生来说,仍不够形象,可描述为:“把屋架放在学校300米的操场上正好一样长。”

3、趣味性。

初中学生尚小,有时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刺激信息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厌学心理,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如果每节课都能在开心一笑中学到知识,学生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兴趣,爱上语文课,学生便爱上了语文。

趣味性可以来自参与性。如理解“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一句,可以让学生走七步,真切地感受一下牢房之小;理解“柱身要四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以让四个学生手拉手抱一圈,看看柱子到底有多粗;理解“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便让学生排一排,一定要排到九个,才能体会出“排”是需要时间的,进而领会孔乙己是在利用这段时间来稳定情绪,最终把握其性格。

趣味性还可以来自于新奇性。这要看教师是不是有创造性思维,能不能化平淡的数字为新奇的意象。久而久之,学生深受感染也就能进行创造性思维了。解说数字时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拿校园中路途上能看到的事物作比,赋平日之所见以新意,学生每有新得,趣味自然而生。同时,这也收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效果。比如《万里长城的构造》一文中有对长城高度、宽度的列数字说明。这时即可拿学生脚下的教学楼作比,一一比来,宛如置身长城之上,趣味盎然。

4、真实性。

解说时一定要符合事实,解说数字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不是为了博学生一笑。千万不能夸张。教师在解说数字时的教学语言当属主动说明,也应遵循说明文真实性的要求。

另外,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两个注意点。文中涉及作者思想感情、创作意图的数字才有必要重点讲解;讲解中必须牢牢把握授之以法这一教育的永恒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否则教师就成了一出不甚精彩的独角戏的演员,而不是一个善于指导演员的好导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三

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当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我读后非常感动。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吃的,喝的,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四

父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他也有可能体现在一些百年难得一遇的灾难之中。我想假如当我遇到了灾难,我的爸爸也一定会来救我,来帮助我。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赖吧!“信赖,往往创造出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在父亲与孩子的爱中我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份含义。信赖,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难怪文中的孩子也就是通过这份对爸爸的信赖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小时候人们都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现在我知道不仅妈妈好,爸爸也很好。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是一首歌颂父爱的赞歌!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谱写了一曲父爱的赞歌。读了之后,我们心灵有何触动?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父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他也有可能体现在一些百年难得一遇的灾难之中。我想假如当我遇到了灾难,我的爸爸也一定会来救我,来帮助我。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赖吧!“信赖,往往创造出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在父亲与孩子的爱中我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份含义。信赖,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难怪文中的孩子也就是通过这份对爸爸的信赖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小时候人们都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现在我知道不仅妈妈好,爸爸也很好。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是一首歌颂父爱的赞歌!

今天,我学习了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令我沉思不已,心灵久久无法平静,也使我更深切的了解父爱的伟大。

课文是这样的:在1987年的一天,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使十几万人在同一时间收到了不同的伤害,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靠着对儿子许下的承诺,不顾自身,勇往直前,足足挖了36个小时,最终就出了在废墟下的儿子和同学。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看后,大家有何感想?是否觉得这对父与子非常不可思议,他们靠着对对方独有的信赖造就了不可想象的奇迹。父爱犹如一片汪洋大海,总是带给我们独有的感受、父爱犹如大山,总是带给我们永恒的力量、父爱犹如一块价值不菲的玛瑙,总是带给我们一种安全;父爱也许母爱那样含蓄,却是那样的深沉,天底下的父亲一样的,他们总会用同一种心去给予给我们不同的爱,我的父亲也是那样的伟大,却又是那么凡尘。

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我津津有味的享受着带给的愉快,“叮咚”门铃响了,我打开门,又进入了多彩的游戏世界里,爸爸急匆匆的做下饭就急匆匆的走了,走前说:”宝贝,爸有点事,自己把饭吃了。”可我的”馋嘴”又发作了,非要让爸爸给买汉堡,傍晚,累喘如牛的爸爸回来了,手里拿着汉堡,我心安理得的吃着汉堡,后来才知道爸爸晚上要开好几个会,这汉堡是爸爸”长途跋涉”得来的,我哭了,我第一次才感受到父爱也是那么庞大。

我爱父亲,胜过一切我最爱的东西。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以为父亲安顿好妻子,去救儿子。38小时过去了,父亲救出孩子和14个小孩。他们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文中最催人泪下的是这句:“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它让我想象出那位父亲挖了36小时,而且不停歇,肯定非常疲劳,我们通常学习4小时就叫苦连天,而他为了完成诺言却坚持了下来了,那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坚持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如果他当时放弃了,就不会再见到自己的儿子。

父亲救出儿子,当然离不开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在废墟下心中一定充满信心:爸爸肯定在找我,他会遵守自己说过的诺言!只要他活着,一定会救我和同学出去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跟我在一起!接着他组织大家:“大家不要慌!总会有人救我们!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救我们出去!在这里,不乱动,总会出去的!再坚持一会儿!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不能放弃!”

坚持,创造奇迹。如果父亲不坚持救出儿子,儿子不坚持等待父亲,他们就不会在39小时候相见和拥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六

爱的感受“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子,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与儿子的同学,歌颂了伟大的父爱与浓浓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马克汉林,他是一他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20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00万人演讲了4000次,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等,主要作品《地震中的父与子》。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尽管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但他心里总是想着“不管发生什么我总要和你在一起。”这种念想使它救出了,他的儿子与儿子的同学。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太阳般的执着月亮般的清澈。各自有各自的语言和疼爱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家营造一个幸福缔造一个未来。大树般的伟岸花枝般的温柔。沉默地话语藏着深沉的爱。芳香的'惦记藏着无私的情。微风般的和煦白云般的轻绕。拍却孩身上的尘土漂洗孩身上的的污点。缓缓柔情恋恋亲情。捂暖一颗受冷的心。拯救一个远离轨道的灵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七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如何写篇八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自己7岁的儿子和儿子的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亲的颂歌。表达了无私的、伟大的父爱。

我觉得这对父子上了不起的,因为他们都是意志坚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他们以坚定的信念来创造出奇迹,这可是用爱的力量创造出来的奇迹啊。

文中的他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再等待着儿子,也可以知道父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里可以知道儿子也在等着父亲来救他。这里原本是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三层教室楼,现在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了。父亲就是在这片废墟里的左后角把“我”挖掘出来的。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信念是精神支柱、生命支柱。本文就是讲了这件感人的故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