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33:01 页码:12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汇总11篇)
2023-11-13 11:33:01    小编:ZTFB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事件或景物的一种文学作品。在总结中,要注意言之有物,不要空洞和冗长。以下是一些生活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一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母亲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母亲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母亲,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母亲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母亲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母亲,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母亲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母亲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母亲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二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一般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在1913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回国之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三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从小就很聪明,经常帮助村里人解决难题,人们都很喜欢他。

一天夜晚,村民约翰的毛驴被人偷走了,他跑来求小华盛顿帮忙。小华盛顿想:“现在又不是播种的季节,小偷偷驴干什么呢?一定是想卖出去换点钱。”他就让约翰先回去安心地睡觉,两人约好第二天一早就到邻村的集市上去。

第二天一早,小华盛顿和约翰果然在邻村的集市上发现了那头驴,小偷正牵着它起劲儿地叫卖呢。约翰一把抓住小偷,说这头驴是他的。可小偷一口咬定是自家的毛驴。于是两个人争执不休,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正在这时,警察闻讯赶来了,小偷还是一口咬定驴是他的。

这时,小华盛顿走上前,捂住了毛驴的双眼,问小偷:“既然你说驴是你的,那你一定知道它哪只眼睛有毛病啦?”

小偷挠了挠头,大声地说:“左眼。”

小华盛顿松开一只手,众人一看,驴的左眼好好的。小偷忙改口道:“我记错了,是右眼。”小华盛顿听了,哈哈大笑,他把另一只手也松开了。围观的人一看,驴的右眼也是好好的。小偷尴尬地低下了头。

小偷被警察带走了,约翰和小华盛顿也高高兴兴地牵着毛驴回家了。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四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更多。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五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他忽然站起来问道:“先生,”他指着《孟子》,“书上注释‘兵’是‘兵器’,不是‘兵丁’。”

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也恍然大悟,应声附和。“是‘兵丁’,不是‘兵器’!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中过秀才的。”老先生硬着头皮坚持自己的讲法。

茅盾见这位老先生硬是不认错,下了课就去问校长;徐晴梅校长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听后想了一想,对茅盾说:“可能周先生说的是一种古书的解释吧?”茅盾心想:校长大概觉得不能让周老秀才在学生面前丢脸,才会这样说的吧!

小小年纪的茅盾,总是觉得坚持正确的才是最重要的。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六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不能忘却的纪念。

鲁迅的故乡绍兴是一座近海的小城市,土地肥沃,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盛名。在绍兴城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像兰亭、鉴湖、大禹陵等,鲁迅小时候,常常随家里人去游玩。

鲁迅的祖父广置良田,设有许多商号。他家的大宅院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息,绕着铺着石板的天井就来到大厅,大厅前挂着高高大大的匾额,上面写着“德寿堂”。厅前的两旁立着两根圆柱,上面有一副对联:“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鲁迅出生后,家里渐渐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但还有四五十亩水田,一家老少不愁吃穿。

鲁迅家里有一个女工,她一年到头照顾着鲁迅。这个保姆,家里人都管她叫“阿长”,而鲁迅总是亲切地叫她“长妈妈”。长妈妈的脸色发黄,身材不高,却很胖,是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唠叨,她明白许多礼节,还会讲美女蛇的故事。她十分疼爱鲁迅,每到除夕的时候,她总是帮助鲁迅把那些压岁钱红纸包一个个放到枕头底下,又把一个福橘放在鲁迅的床头,以祈求来年的鲁迅有个好兆头。

有一天,鲁迅跟长妈妈说起喜欢《山海经》里的故事。原来,鲁迅在童年时就很喜欢图画书,他听远房叔祖讲,有一部绘画的书,叫做《山海经》,这本书非常好看,里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这些神奇的传说深深地吸引了鲁迅,他非常渴望读到《山海经》,但始终没有买到,长妈妈把鲁迅的话记在了心上。

隔了一阵日子,长妈妈风风火火地从老家探亲回来了。她来到鲁迅的房里,神秘地说:

“哥儿,你猜我给你带来了什么东西?”

“是泥人儿?”

“不是,你看!”长妈妈像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一个包扎整齐的纸包裹。

“哥儿,是有图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长妈妈大声地说。

从这件事情以后,鲁迅对长妈妈格外地敬重。认为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能够做成功。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啊,鲁迅这样想。这套四本的《山海经》画书,是鲁迅最早接受别人赠给的纪念,他把它看作是最心爱的宝书。

后来,长大了的鲁迅离开了绍兴,开始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的时候,长妈妈不久便重病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后,鲁迅非常难过,他想起长妈妈送他的绘画书《山海经》,想起与长妈妈在一起生活的那些日子,于是,鲁迅便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来纪念这位仁厚慈爱的保姆。

独角兽对比目鱼。

12岁那年,鲁迅离开家乡,到全城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古文书。私塾的老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他是个非常正直、质朴、博爱的人,他痛恶帝国主义,从来不用外国货,在教育学生上,他还是遵守私塾的老一套,每天教给学生的就是死板地背书、听书、写字。对于天资聪明的鲁迅来说,这些课程他学得都非常轻松。

这一天,塾师寿镜吾上课。在课上提出了一个“独角兽”对课题,老先生说:“大家都想想,谁想好了举手回答。”

不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独角兽应对一头蛇。”

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

“不妥,应该对三脚蟾。独对三,角对脚,兽对蟾。”

教室里的学生唧唧喳喳很热闹,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回答。这时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不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对法:

“应该对九头鸟。独就是一的意思嘛,独应该对九;这角嘛是名词,名词对名词,兽正好和鸟相对。”

寿老师听罢这番回答,又摇摇头。

“老师,对‘比目鱼’为妥!”鲁迅站起来说。

老师先是一愣,接着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让鲁迅坐下,大声对学生说:“比目鱼,对得好!”

刻着“早”字的书桌。

少年鲁迅不仅聪明勤奋,而且对自己也严格要求。在三味书屋上学后不久,鲁迅的爷爷在一场科举考试中因替亲友贿赂,触犯了法律,被逮捕入狱。鲁迅的父亲因为着急上火,不久就得了一场重病,躺在了床上。鲁迅作为家里的长子,就和母亲一起担起了探视爷爷、照顾父亲和弟弟的重担。他每天要去接医生,经常到药铺抓药。家里的钱越来越少,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经常拿着母亲给他的`东西送到当铺里、换了钱给父亲治病抓药。每天他都往返在当铺与药铺之间。

这一天,当他忙妥家里的事儿,赶到三味书屋时,老师已经上课了。站在门外的鲁迅非常为难,他既怕老师生气,又怕耽误课程,犹豫一会儿,就硬着头皮敲门进了教室。看见迟到的学生,老先生是满脸的不高兴,他停下正讲的课,问道:

“你怎么才到呢?”

鲁迅从座位上站起来,回答道:

“先生,我去药铺给父亲抓药,耽搁了一会儿,就来晚了。”

“无论什么理由,作为学生,迟到都是不妥的。今后应以此为训,你坐下吧。”老先生严厉地说。

鲁迅坐下后,没有埋怨老师的批评,他想:先生批评得对,一个总爱迟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不能原谅自己,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耽误上课。为了记住这次迟到的教训,鲁迅就在三味书屋自己书桌的右上方,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以“早”字来告诫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迟到,要勤奋,要遵守私塾的纪律。

从此以后,鲁迅起得比从前更早了,他一件一件地忙完家里的事情后,就赶紧背起书包,匆匆地向三味书屋走去,没有再迟到一次。鲁迅就是凭着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勤奋好学,在全班取得了最好的成绩。这件事,鲁迅始终没有忘记。许多年以后,他还告诉身边的亲人,要记住这个“早”字。

直到今天,在绍兴三味书屋纪念馆里,还摆着鲁迅当年用过的那张书桌,桌上那个刀刻的“早”字,还依稀可辨,它向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讲述着少年鲁迅的这段故事。

一、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二、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三、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七

鲁迅的故乡绍兴是一座近海的小城市,土地肥沃,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盛名。在绍兴城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像兰亭、鉴湖、大禹陵等,鲁迅小时候,常常随家里人去游玩。

鲁迅的祖父广置良田,设有许多商号。他家的大宅院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息,绕着铺着石板的天井就来到大厅,大厅前挂着高高大大的匾额,上面写着“德寿堂”。厅前的两旁立着两根圆柱,上面有一副对联:“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鲁迅出生后,家里渐渐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但是还有四五十亩水田,一家老少不愁吃穿。

鲁迅家里有一个女工,她一年到头照顾着鲁迅。这个保姆,家里人都管她叫“阿长”,而鲁迅总是亲切地叫她“长妈妈”。长妈妈的脸色发黄,身材不高,却很胖,是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唠叨,她明白许多礼节,还会讲美女蛇的故事。她十分疼爱鲁迅,每到除夕的时候,她总是帮助鲁迅把那些压岁钱红纸包一个个放到枕头底下,又把一个福橘放在鲁迅的床头,以祈求来年的鲁迅有一个好兆头。

有一天,鲁迅跟长妈妈说起喜欢《山海经》里的故事。原来,鲁迅在童年的时候就很喜欢图画书,他听远房叔祖讲,有一部绘画的书,叫做《山海经》,这本书非常好看,里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这些神奇的传说深深地吸引了鲁迅,他非常渴望读到《山海经》,但是始终没有买到,长妈妈把鲁迅的话记在了心上。

隔了一阵日子,长妈妈风风火火地从老家探亲回来了。她来到鲁迅的房里,神秘地说:

“哥儿,你猜我给你带来了什么东西?”

“是泥人儿?”

“不是,你看!”长妈妈像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一个包扎整齐的纸包裹。

“哥儿,是有图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长妈妈大声地说。

从这件事情以后,鲁迅对长妈妈格外地敬重。认为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能够做成功。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啊,鲁迅这样想。这套四本的《山海经》画书,是鲁迅最早接受别人赠给的纪念,他把它看作是最心爱的宝书。

后来,长大了的鲁迅离开了绍兴,开始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的时候,长妈妈不久便重病去世了。听到这一个消息后,鲁迅非常难过,他想起长妈妈送他的绘画书《山海经》,想起与长妈妈在一起生活的那些日子,于是,鲁迅便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来纪念这位仁厚慈爱的保姆。

独角兽对比目鱼。

12岁那年,鲁迅离开家乡,到全城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古文书。私塾的老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他是一个非常正直、质朴、博爱的人,他痛恶帝国主义,从来不用外国货,在教育学生上,他还是遵守私塾的老一套,每天教给学生的就是死板地背书、听书、写字。对于天资聪明的鲁迅来说,这些课程他学得都非常轻松。

这一天,塾师寿镜吾上课。在课上提出了一个“独角兽”对课题,老先生说:“大家都想想,谁想好了举手回答。”

不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独角兽应对一头蛇。”

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

“不妥,应该对三脚蟾。独对三,角对脚,兽对蟾。”

教室里的学生唧唧喳喳很热闹,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回答。这个时候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不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对法:

“应该对九头鸟。独就是一的意思嘛,独应该对九;这角嘛是名词,名词对名词,兽正好和鸟相对。”

寿老师听罢这番回答,又摇摇头。

“老师,对‘比目鱼’为妥!”鲁迅站起来说。

老师先是一愣,接着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让鲁迅坐下,大声对学生说:“比目鱼,对得好!”

刻着“早”字的书桌。

少年鲁迅不仅聪明勤奋,而且对自己也严格要求。在三味书屋上学后不久,鲁迅的爷爷在一场科举考试中因替亲友行贿,触犯了法律,被逮捕入狱。鲁迅的父亲因为着急上火,不久就得了一场重病,躺在了床上。鲁迅作为家里的长子,就跟母亲一起担起了探视爷爷、照顾父亲与弟弟的重担。他每天要去接医生,经常到药铺抓药。家里的钱越来越少,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经常拿着母亲给他的.东西送到当铺里、换了钱给父亲治病抓药。每天他都往返在当铺与药铺之间。

这一天,当他忙妥家里的事儿,赶到三味书屋的时候,老师已经上课了。站在门外的鲁迅非常为难,他既怕老师生气,又怕耽误课程,犹豫一会儿,就硬着头皮敲门进了教室。看见迟到的学生,老先生是满脸的不高兴,他停下正讲的课,问道:

“你怎么才到呢?”

鲁迅从座位上站起来,回答道:

“先生,我去药铺给父亲抓药,耽搁了一会儿,就来晚了。”

“无论什么理由,作为学生,迟到都是不妥的。今后应以此为训,你坐下吧。”老先生严厉地说。

鲁迅坐下后,没有埋怨老师的批评,他想:先生批评得对,一个总爱迟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不能原谅自己,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耽误上课。为了记住这次迟到的教训,鲁迅就在三味书屋自己书桌的右上方,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以“早”字来告诫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迟到,要勤奋,要遵守私塾的纪律。

从此以后,鲁迅起得比从前更早了,他一件一件地忙完家里的事情后,就赶紧背起书包,匆匆地向三味书屋走去,没有再迟到一次。鲁迅就是凭着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勤奋好学,在全班取得了最好的成绩。这件事,鲁迅始终没有忘记。许多年以后,他还告诉身边的亲人,要记住这个“早”字。

直到今天,在绍兴三味书屋纪念馆里,还摆着鲁迅当年用过的那张书桌,桌上那个刀刻的“早”字,还依稀可辨,它向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讲述着少年鲁迅的这段故事。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八

巴赫,德国作曲家、演奏家,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集文艺复兴音乐发展之大成,承前启后,以丰厚的音乐创作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鼻祖,以深远的历史影响被许多人尊称为“音乐之父”。他一生创作的五百多部作品中,绝大部分以宗教题材反映觉醒的平民精神和虔诚质朴的宗教情感。他的作品涉猎到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巴赫作品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奠定了交响乐发展的形式基础,高度发展了和声手段,把复调思维和对位技法推向了完美的高峰,巴赫音乐长久的生命力是根植于德国现实生活的民族风格。巴赫家族在19世纪近三百年中出现过52位音乐家,是音乐史上罕见的“音乐世家”。

1685年的春天,在德国图林根省的爱森纳哈市,诞生了一位被世人尊称为“音乐之父”的伟人,他就是巴赫。

巴赫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爸爸是家乡教会的小提琴手,而他的家人及亲戚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音乐有关系。所以,巴赫从小自然就有许多机会受到音乐方面的熏陶。

巴赫的爸爸非常疼爱巴赫,他每天回家后总会抱起被搁在摇篮里的小可爱——巴赫,逗着他玩,逗着他笑,尽情地享受着当爸爸的乐趣。

有一天,爸爸看见巴赫的手里紧紧地抓着一个东西,他担心不懂事的巴赫会把那个东西放进嘴里,于是就拨动巴赫的小手,取下那个东西。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巴赫的手指比一般的婴儿长得长,而且秀气灵巧,他咧嘴笑了一笑,然后得意地告诉妻子说:“你瞧,咱们儿子的手指长得多好哇!如果用心栽培,他将来一定是个了不得的风琴演奏家。”

说完,巴赫的爸爸就站在原地静静地想了一会儿,他在想:“趁早让巴赫接触音乐,或许这孩子就会越早懂音乐。”他一边想一边将巴赫放回摇篮,然后就顺手拉起小提琴来了。

说也奇怪,在巴赫幼小的心灵里,对音乐的感应似乎特别敏锐。当他听见小提琴的优美旋律时,身体竟然会随着琴音的节奏摇摆起来,小嘴巴还会咿咿呀呀地哼着,好像他也懂音乐似的陶醉得不得了呢!

9岁那年,巴赫的父母亲就相继离开人间了。失去双亲照顾的巴赫,只好投靠住在奥尔道夫城的大哥。

巴赫的大哥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风琴手,可是他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宽裕。巴赫跟着大哥一起过日子,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的三餐不继。为了不增加大哥的负担,巴赫加入了一家合唱团。这家合唱团每天可以供应他三餐,还可以发给他一些零用钱。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减轻大哥的负担,自己还能够利用练唱的机会学到一些演唱技巧。这样,巴赫每天一下课就得忙着练唱,把白天的时间都占用了,他只好利用晚上点燃烛火读书。

有时候巴赫很想多读点书,但又舍不得耗用太多蜡烛,只好缩在阁楼的小窗户旁边,拿着书本借着皎洁的月光一字一句地慢慢读。

有一天夜里,巴赫突然想要找张计算纸来演算数学习题。他东翻西找,就是找不着任何纸张。后来,他瞥见墙角有个小柜子,便走向前去打开柜子,里面果然摆着两沓厚厚的白纸。其中一沓是完全空白的,很适合拿来演算数学;另外的一沓,上面写满了乐谱。巴赫看了,眼睛为之一亮。这些纸一定是大哥花了不少时间和心血从各地收集的乐谱,其中还有不少是名音乐家所谱的名曲呢!

巴赫平常总是恳求着向大哥借乐谱,可是大哥每次都一口回绝他,现在正好被自己无意间翻到,巴赫当然不会错失机会,他一口气从头翻到尾。可是他前前后后翻看了好几遍,还是没法子全部记下来。再说,这是他大哥最珍爱的宝贝,总不能偷偷地拿走吧!到底该怎么办呢?巴赫犹豫了一下,最后决定自己抄写一遍。

从那一天开始,每当明月高挂天空的夜晚,巴赫除了温习功课之外,一定会再腾出一两个小时抄写乐谱。这一两个小时对巴赫来说,可是非常难熬的喔!由于白天已经很劳累了,晚上又得偷偷地抄写乐谱,因此经常猛打瞌睡不说,光是心里的恐惧就已经是不小的负担了。因为他害怕大哥知道这件事以后,会狠狠地揍他一顿。不过,事情进展得还算顺利,巴赫一连抄写了几天,他的大哥都没有起什么疑心。

可是有一天,当巴赫抄得正起劲时,突然有个巨大的身影压了过来。巴赫吓了一跳,猛然抬头一看,竟然是大哥来了。这回总算被大哥逮个正着,巴赫只好低下头来跟大哥道歉。既然巴赫都已经俯首认错了,于是大哥的表情也不再那么严肃,只是有点不高兴地问:“小弟,你知道你这种行为是不够光明磊落的吗?”巴赫很惭愧地说:“我知道,可是我想多学点东西,将来好跟哥哥一样,成为一位优秀的风琴演奏师。”

大哥听完,温和地说:“小弟,我知道你很好学,但是你现在年纪还小,有很多基本乐理你都还没搞清楚,就想学复杂的,这样不但不容易成功,反而容易失败。我不愿意把这些高难度的乐谱拿给你看,并不是我小心眼,而是这些乐谱不适合你现在学习。你先打稳基础再说吧!”

经过这件事情,巴赫终于明白,只有“踏实”才能走出一条平坦笔直的路,如果一味的求好、求快而学得不够彻底,反而会把成功的路给拉远了。

日后,巴赫也一直秉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从事音乐创作,尤其是他巧妙地结合了单音音乐与复音音乐,为后来的作曲者开拓了更宽广的创作空间。巴赫在音乐上的成就非常了不起,后世的人们为了感念他的贡献,便尊称他为“音乐之父”。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九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的时候,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的时候,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小的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的时候,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联想到他刻苦学习与勤奋工作的几个故事。

“我一定要超过他!”

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是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意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做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14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经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十

毕加索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注重于表现派的主题;后转入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间,画风又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改变风格明显地向超现实主义风格靠拢。毕加索晚期制作了超多的雕塑和陶器等,并且取得了必须的成就。

毕加索是划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派产生可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好处上讲,发现时最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极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但遗憾的是,许多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还是个孩子,他不会懂得太多,或者他此刻还不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说的这段话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也就是千里马还需要伯乐来发现。堂。何塞就是一位伯乐,因为他发现了毕加索这匹千里马。堂。何塞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画家,在所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能够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一天,刚刚学步的毕加索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明白他画的是什么,堂。何塞却看出小家伙画的是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这令他惊讶不已。

堂。何塞认为儿子身上具有绘画的天赋,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画家。他给儿子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墙壁周围贴满了他画的儿童画,这些画的资料都是日常用品,线条虽然过于简单,但是他都做了合理的变形,以此来诱发毕加索的想象力和空间变形潜力。堂。何塞经常把儿子带到房间里看这些画,告诉儿子这些画是怎样画成的。

到毕加索四岁时,何塞就开始教他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毕加索完全被迷住了,他把一张张平展展的纸,剪成了无数的公鸡和小狗……在何塞的刻意培养下,毕加索迷上了绘画。他常常能够以自己的理解将周围的事物给表现出来。渐渐的,有一些邻居也称他为“小天才”了。

毕加索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全神贯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而且他似乎对枯燥无味的算数永远都不感兴趣。

毕加索无奈地对父亲说:“我只明白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用功,我努力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我还是办不到。”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那些无聊的小伙伴们喜欢跑到毕加索面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然后看着索呆呆发愣的样貌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毕加索在老师眼里也是一个智力低下,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经常在毕加索父亲面前,有声有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羞恼交加,觉得毕加索给她丢了脸,让她无脸见人。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了,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应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数并不代表你毫无潜力,你是个绘画天才,你能够去绘画。”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地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十分惊叹,惊叹于毕加索的绘画天赋。

赏识、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是盲目地溺爱,而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做家长的又一味不顾实际状况,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无疑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能够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万万不能这样,以为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用心健康地对待自己,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汇总篇十一

爸爸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我特别爱听爸爸,经常让爸爸给我讲。

他们的学校离家有十几里。一次,爸爸走在学校的路上,他走到车站,心想坐车一定快,可又没拿钱。最后他还是坐上车,坐在车上,他很紧张,很怕买票的让他买票。心里好象有个小兔子七上八下。一会儿售票员问爸爸要钱,爸爸告诉他“我的钱放在学校了。”售票员就走了,不一会,车到了学校那一站我爸爸向学校跑去,生怕被捉住,进了学校教室冲窗口里看着车走了才放心了。

还有一次,爸爸有点饿了,他就偷了邻居家地里的玉米,不一会儿,突然,有人进来了,爸爸一看,是两个大孩子,他心想:“我打不过他们,我叫哥哥去。爸爸冲出去,把三个哥哥叫上,回到那家地里,和那俩个小孩打开了。

真是不打不相识,后来,爸爸跟那俩孩子一起到山上烤玉米,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真没想到,爸爸小时候比我还淘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