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8:45:35 页码:14
2023年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通用19篇)
2023-11-23 18:45: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客观真实,不夸大和歪曲事实,做到实事求是。随着大家的进步和成长,下面是一些小伙伴们的心得体会,赶紧来看看吧。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一

最近,在高一年级初试新课改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课上先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然后请同学走上讲台,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勾画,并说明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看书,不勾画知识点,一味的聊天、扯淡,东瞅瞅,西看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就是不学习。等到找同学上去讲的时候就开始嚷嚷还没看完呢,很是头疼!

其次,在台上讲课的同学虽然课前有让他们准备,但可能是紧张的缘故,他们在台上讲的时候不能自由发挥,条理不清,思路不畅,而且和下面的同学交流甚少。有的时候台上同学已经开始讲下一个问题了,可是下面的同学还停留在上一个问题上,不知台上同学到底在讲些什么,真替他们着急!

第三,同学讲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可是,这活跃里面却有很多人是在起哄。庆幸的是,通过这次课,我发现了他们班的问题:帮派现象。大哥级的人物只要说句话,其他人肯定会附和,而且声势不小!以后上课时我就有办法了:只要制服那几个挑头的,课堂秩序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了!

第四,有的同学讲课时声音实在太小了,以致于即使全班没有一个人说话,后面的同学也还是听不清台上的同学在讲什么,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一现象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上课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声音洪亮,要让最后一排的同学听清楚我所讲的每一句话。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我自己一人在讲台上表演,其他人在下面“看戏”。

以上便是我初试新课改教学模式的一些感悟、教训。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善,将课讲的越来越生动、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主动地学!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日益关注,新课改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也在新课改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亲身参与了实践,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有效的教学方法(250字)。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发现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习主体性。我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我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模拟软件等,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第三段: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250字)。

在新课改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将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改良中,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250字)。

在新课改中,我发现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兴趣和动机,而情感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机的有效途径。我通过讲解有趣的化学实例、展示化学的应用领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的相互帮助和配合能力。

第五段:师生互动的重要性(250字)。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意识到师生互动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性。我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不仅能够及时解决问题,还能够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亲和关系,提升教学质量。

结尾(200字)。

通过新课改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与理论结合、情感教育以及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和体会不仅影响了我的教学方式和观念,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相信,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化学教育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职责。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三

内容提要:

2007年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全面体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怀柔一中首批实施新教材的地理教师,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确定以“学案”教学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在新课程实施中以“学案”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2007年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有幸成为第一批探路者,在经历了一系列地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课改带给教学的一些变化,这不单纯是教材内容和体系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是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学,学会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因此具有的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落实学习过程等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学案所具有的这些特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以此为抓手实施新课程。

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

1、学案的内涵和特点。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编制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的,因此学案具有的最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便于操作。学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与“教案”虽然都是由教师设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二。

者有着明显区别。二者反映的理念不同: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单边教授,而学案是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教学过程;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教案和学案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的方法不同:教案是在课前设计的教学程序,而学案则贯穿学习过程始终。此外,学案和教案在问题引领,方法落实等方面也不同。

3、学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完全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学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较为理想的载体。正是由于学案具有的这些特点又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抓手。其目的是建立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

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学案,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从促进主动建构这一角度来设计学习方案,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学案”的编制是由我们怀柔一中首批参加课改的3位地理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在开学初第一次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组长进行明确的分工,将每个人所负责的章节明确下来,同时让每位教师明确设计学案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的作用。因此学案不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再现,而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线,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我们所设计的学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旧知回顾、新课学习、课堂练兵和拓展提高。

1、旧知回顾。

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

识要点,并在学案上呈现出来。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达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这一环节具体操作要点有二: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紧密围绕课标的要求来设计,二是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动笔写,强调知识的落实。问题设置的形式可以是框架式的知识要点填空,也可以是选择题或者是画图题等。这一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不一定每份学案上都有,但如果两节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设计这一环节便很有必要。之所以在学案中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复习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齐答或个别学生回答。表面上看很热闹,实则只有少数学生在思考,多数学生是看热闹,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只注重说,没有落实写。通过在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有意识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同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激发对新课学习的热情,既深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对新课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课堂实效性好。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原理性很强,抽象不易理解,而这部分知识恰恰又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可是学生理解得并不好。在新课改中如何化解这部分重点和难点知识?我通过设计学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讲到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产生的地理意义时,由于此部分知识和上节课(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因此在学案“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并完成其内在联系,填框架(横线上为学生填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在图上用折线和箭头画出太阳直射点从当年春分到次年春分的移动轨迹,标注太阳直射a、b、c、d时的节气,并说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既回顾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强化了对已有知识的落实,同时引发新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热情,课堂效果很好。

2、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这一环节,主要突出两个作用:一要突出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二是要突出方法的落实,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提炼方法。新课学习包括:明确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知探究、归纳总结等。

新课程强调要以课标为依据,教材只是辅助材料,而课标才是根本。因此,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新知探究中: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再现,而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流程和意图。教学中,针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教师没必要讲,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即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这是我们实施“学案”教学要达到的第一层次要求。但有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则要大做文章。注重问题的引领,依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或者图表),分层次、有梯度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通过对案例(或者图表)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从中提炼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做到知识迁移。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把太阳高度角变化和昼夜长短状况进行动态演示,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地图册上二分二至日“静止”的图片,在“学案”上将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如下:

请你根据动态演示和读地图册第12页“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图,填表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填度数)冬至日(填度数)春分日或秋分日(填度数)。

北极点。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1、北半球的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2、北半球的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3、北半球的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南北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读图填数据,是浅层次要求(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但关键是通过数据分析得结论,这一高层次要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通过在学案上设计这样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逐渐深入,进而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这一难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数据得结论”的方法。

3、课堂练兵。

课堂练兵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巩固知识,训练方法。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强化,加深理解,并有意识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应精挑细选,力求起到点睛之作用。我们所设计的题,多是根据阅读材料,设计有梯度的串题或是图表题。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知识,在新课探究环节时我以“首钢的选址”为例,分析影响首钢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巩固知识,训练方法,我在课堂练兵这一环节设计这样一道题: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这一环节主要以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应用方法为核心。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科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和有用性,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设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学案时,我在拓展提高环节设计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架设”案例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效果很好。首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包括观察集热板的朝向,并分析为什么这样架设?集热板和楼顶或屋顶间的角度(a角)是否需要调整?如需调整,应怎样调整,才能最大地发挥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人们提建议。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他们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同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最大效能,为此还提了一些建议。

通过设计这样的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并学以致用。

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实施地理“学案”教学已经一年半,可以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变化大。

通过使用学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积极性很高。

我们设计的学案,一般是在上课前3-5分钟发到学生手中。我们的学生,现在只要一拿到学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看书,然后自己试着整理知识体系。上课时学生依照学案,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模块考试和地理会考复习中,学案更是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科能力的培养上,知识的落实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因有了学案,复习时有了抓手。由于学案的使用,在2009年地理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全年级地理优良率达88%,通过率达95.5%,分别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所教的四个班中有3个班优良率达100%。一些原本不太喜欢地理课的学生也开始喜欢地理课了,他们说:“原来以为地理课很难学,其实没那么难,学案上的有些题我也能独立做出来。地理课挺有意思的。”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指导的学生刘畅同学因受“学案”启发,通过实际观测,撰写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的证据”观测报告》在2008年北京市天文科技竞赛论文评比中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师素质的提高。

以“实施学案教学为抓手,深化新课改”这一探索,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时可见。真正地将课堂教给了学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谓是教学相长。我们独立开发了高一和高二地理学案,以及高中地理会考复习学案,深受学生欢迎。教改与教学获得了双丰收,我所撰写的研究课题《新课改中地理“学案”的设计》成为区级重点研究课题,并在全区推广,受到领导好评。

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实施“学案”的教学中,由于增加了科技含量、知识容量和学生思维量,讲练结合,正确处理了学生“减负”与增效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使地理教学有条不紊,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此外在实施学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和评价形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更注重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讲求课堂的时效性,切莫流于形式。

“学案”以提纲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归纳和整理。要有程序、有梯度。但一定要在课上完成,不要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讲求课堂的时效性。

2、“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挂钩。

“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讲、练、考相结合,检查与评价相结合。“学案”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管理挂钩,才能发挥学案的真正作用。

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是有差异的。使用“学案”一定要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之中,或者生生交流之中,也可以是让学生交“学案”(作为作业)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测验进行检查。评价要及时,通常我们采用的评价有两种: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知道学习成效及相对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状况并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具体的依据。

3、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用好、填好、留好。“学案”作为课上的学习材料,学习的依据和指导,要高效完成,做到“人人动脑,人人动手,全员行动”。学生要认真填写,并且要保存好,作为复习材料。

对教师的要求: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不做无用功,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作为平时成绩)。每节下课时就收,有时内容没完成,下次完成就收,这样不给“懒”学生制造偷懒的空间。

当然,“学案”的理念有待于深化和拓展,而我们的“学案”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让它更完善。

参考资料:

1、杜持红:《高中地理“学案”的目标分层及运用策略》杭州教师教育网2007年;

2、孙建文:《高中地理“六步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滨州教育》2000年第2期。

3、余小妹《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案的编写》江西教育2006年08期。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长此以往,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近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自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习说话,就无从说起。

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五

我作为一名教师,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工作这些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待,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才能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在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在孩子心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朋友。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助,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老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东西。教学经验表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你能耐心听别人倾诉,就等于告诉对方你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倾听,将使我们教师更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内涵深厚。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就有了灵性。

以上就是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在教育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六

当太阳在东方洒下它的第一缕晨光时,我们便已经起床做饭,迎接我们崭新的一天。

今天我们要吃完饭后步行到六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了解一下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吃完饭后,我们踏上了漫长的.路途,因为特殊原因今天身体有些不舒服,走了一段路程后,我就有点跟不上大家了,但幸好队长一直陪着我走,在我认为快要虚脱的时候,终于到了污水处理厂,那里的部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污水变清水的整个过程,并且给我们讲解其工作原理,让我们了解到好多知识,我们都听得很认真,有的队员拿出笔记本,详细的记录了整个过程。

中午,因为实在无法面对这么长的路,我们集体在外面吃过午饭后,准备下午去参观垃圾处理厂。很遗憾由于自己身体不舒服,不得不提前结束“旅程”,很抱歉没和大家一起走到最后。但是,我很感谢我不舒服时照顾我的朋友们,让我感到了温暖,也谢谢关心我的每个人。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七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亲身参与了其中的实践,通过这段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表现及自身成长等方面出发,谈谈对这次新课改实践的的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内容的变革。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加灵活和个性化。以语文课为例,传统的教学着重于背诵、默写和解题,而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在我教授语文课时,我不再强调学生背诵篇章,而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感受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这种课程设计的改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也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其次,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地充当着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合作性。我个人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改变了原来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数学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让学生们相互交流与合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此外,新课程改革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态度和表现的变化。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可以明显看到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学会了如何提问、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上。

最后,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个人的成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理念、更广泛的知识视野和更灵活的教学技能。在我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我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了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我深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通过参与新课程改革实践,我对教育的目标和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课程和学生的需求也更加了解。

总结而言,新课改实践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收获。新课程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和自我表现的变化,都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观念和经验。同时,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下,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八

20xx年8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教师在运城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标准培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变成5条基本理念,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同时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出"9.47÷2.7"竖式上的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此题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们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九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的形势。但是,无论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初中政治教学都应该彰显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关键词:初中政治;有效性;新课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拥有了兴趣,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下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爱上政治课堂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多媒体情境创设、联系生活教学法、小组活动教学法等等。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思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如何在材料中体现的,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学生积极发言,在纷纷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强化了对这一知识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承认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地位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将学生看作一个会变化,有思想、意志、情感、个性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将话语权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教师要采取目标学习指导法,让学生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浓缩指导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国家制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几个点来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有效结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不仅仅注重课堂教学,还应该将课外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多读课外书《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渠道拓宽知识视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实现政治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李振摇e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005年中考试题对数学学习的启示(二)[j].初中生世界,2005(30)。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

基于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求高中数学全面落实开展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不断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笔者基于以上背景,尝试就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做出浅要的论述,以期能够得到广大教育工作的指正。

一、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逐渐从传统教学的困境中走出来,一改以往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习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对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等三方面内容的整合作为教学重点。同时,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高度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所以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悟。通过制定各种分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客观来讲,高中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单调的学科,特别是纯理论知识教学部分,一般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也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将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实践的观察与体验来促使学生找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以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例,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能够回归生活,实现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形象化,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情感、思维、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一个变化比较频繁的时期,所以,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下,高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且随着计算机设备在人们生活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因而,在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版的北师大版的高中数学必修三中新增的《算法初步》正是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积极响应,通过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算法知识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算法思想,促进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进行更加系统的计算机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中学生减负的要求,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较大的幅度的调整与删改,比如新版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在过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这一章内容是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的,学习要求以理解和掌握为主,而在新版的教材中虽然也保留了相当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教学要求明显降低,对部分内容的讲解趋于笼统。相对在,在新版的北师大高中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对利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讲解,倡导学生借助向量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这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且利用向量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相对传统的立体几何解题方法,更具创新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转换和空间概念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而言,这无疑是有着较大的裨益的。

三、数学教学手段更加丰富。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型人才,因而,仅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更谈不上对现代新人才的培养。所以,新课改不仅更新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观念,同时也引进了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高中数学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手段,不仅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高效优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李建鹏单位:渭南市瑞泉中学。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一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为它学科的学习服务的,同时也是获取知识和住处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信息技术课不该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尝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我从三个方面做探讨,以抛砖引玉。

电脑知识的更新是最快的,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那么我怎么去应付电脑知识的快速发展呢?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目前的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的方法。而“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教学中的两个实例:

实例一:在如学生powerpoint时,给学生的任务是制作本班为主题的演示文稿,给学生的素材是最近在运动会和超野赛上的精彩瞬间。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这十足的好奇心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实例二:在最近九年级的vb程序设计课上有一节是制作万年历小时钟,先给学生一仆低起点的小任务,就是仅显示当前时间,学生完成后再提出显示日期和时间,最后提出更高的任务是不仅能显示日期和时间,而且能使用继续和暂停按钮控制小时钟的发生。

事实证明,这种低起点、小步子的教学任务能照顾能绝大多数的学生,同时,是对问题导学、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活学活用。

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很强,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可以以插入自己在图图软件中完成的作品。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七年级有很多学生对键盘和鼠标的操作不熟练,练习指法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不愿学,反而产生厌倦情绪。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的方法,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和《金山打字通》,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的操作就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鱼市中学杨焕良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二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物理新课程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落实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三、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李岚清同志指出:“发展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根本任务。”物理科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故现将一些粗浅的尝试,述之笔端,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兴趣,也只有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培养出较强的能力。那么,“情”缘于何处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而非训斥与嘲弄、苛刻与敌视,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倾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必须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若能痴爱学科,有惊诧于其魅力的感叹与着迷。有愿为物理献身的精神,这样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再次,要使学生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恰恰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导致了“尽管教师反复讲,学生依旧反复错”这一恶劣后果。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理想、有思维、能把知识加工和创新的活生生的求知者。只要让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学习中的呆板与僵滞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还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修养,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学科进行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由问题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擅长于“大江大河向东流,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气势,一泻千里。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而学生早已昏昏欲睡,魂飞千里了。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由此,设置的问题定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还要求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景象以及美妙的声音,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也会产生亲切感,感觉新知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然后自己动手探索,知识解决、理解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又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这部分知识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使用前,调节天平平衡,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2)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算天平平衡?

(3)天平平衡后,测量质量时,物体和砝码应分别放入天平的哪个盘中?

(4)天平若不平衡,

[1][2][3]。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三

5月4日,迎着新课改的春风,我们来到走在新课改探索前沿的清塘中心小学参观和学习,听完几位老师的上课,我感慨万分,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1、更新了教育理念。新课改的理论我也曾认真研读过,自已也有些体会,这次清塘中小的几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很好地阐述了新课改的理念,即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由课堂上的"主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转变了教学方式。清塘中小对如何进行新课改教学,实践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次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由原来的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各个小组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小组成员踊跃地讨论,认真地解决问题。

3、更换了教师角色。新课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多引导,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节课他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收获了许多知识的果实。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兼顾全体学生?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我认为,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3、双基知识如何定位?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是提高了,比如各小组都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小组的学习目标,但是我发现课堂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些欠缺,比如语文课的生字教学,数学课中计算能力的训练,英语课中的简单的口语对话,在课堂中所占时间就比较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还要牢固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4、老师们如何在新课改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在听课中我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但没有引起及时的关注,老师准备的内容没有完全处理完就下课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详细了解学生情况,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全面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每堂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作出各种预案,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合作、创新、探究、收获、能力等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快乐成长而努力,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xxxx。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四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发展日显弊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传统应试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的差异,对传统应试教衣进行辩证的'反思,同时对现代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作者:张秀群作者单位:滦县第二中学,河北滦县,063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突破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五

摘要:新课改对传统的课程教育理念和模式都有所改变,新课改中要求生物教学要结合生物课程的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改变生物教学的现状,传统的课程讲解力度将会降低。新课改下的中学生物教学,要不断利用多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学生物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动手的能力,学会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就是贯彻这一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观察、实验、调查、资料搜集等能力,以建构知识框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生物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也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锻炼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如,课程教学比较枯燥,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仍然呈现教师只顾讲授的“填鸭式”教育,实验教学的器材和设备也比较缺乏等,诸多问题都是生物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为了不断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在新课改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

一、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动手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更是进行有效的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因此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生物实验是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等,教师按照指定的条件去指导学生生物实践活动的过程。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看到生物现象,还可以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下,尤其要注重实验教学部分。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器材等硬件条件;其次要加强实验教师的队伍,很多时候,专业的实验教师队伍能给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再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验的空间,例如,实验课程的安排更丰富一些、实验室环境更加完备等,都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

二、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

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枯燥的知识点往往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情境设置恰好可以展开教学模式的创新。恰当的情境模式创建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有很大的帮助。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情境材料。例如,在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教学中,教师应将一些实际的.物体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有些什么问题需要注意、应该怎样使用显微镜等,并且不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情境教学的模式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三、利用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性学习可以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的探究过程中,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怎样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怎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怎样分析和解决问题、怎样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等。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的的。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尽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探讨的课题,将课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问题的解决,最后再进行问题探讨的汇总,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其表达能力。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旨在让学生之间学会互相帮助,实现互相进步。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促进下,生物教学应该用创新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白云山镇白云山中学)。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六

化学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的确立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传统的化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我校引进了新课改实践,旨在提高化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实践探索,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

第二段: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化学实验活动。在这些实验活动中,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装置的搭建和实验操作的执行。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实验安全知识的教育,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

第三段:实践带来的效果和体会。

通过新课改实践,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得到了增强。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实践活动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对化学有了更深的探索和研究。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配合的能力。

第四段:实践启示和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实验条件的不完善和实践设备的短缺给学生们的实验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个别学生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加强对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最后,实践课程的设计需要更加细致化和科学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段:结语。

新课改实践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然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升化学实践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篇文章共计409字,还需要继续写作以满足1200字的要求。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七

新课改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新课改实践中,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从中有了一些有益的体会。下面将就我的新课改实践心得进行总结。

首先,在新课改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改鼓励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和辅助的角色。我意识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团队协作,我发现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维更加灵活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其次,在新课改实践中,我深感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新课改提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更广泛丰富的知识。在实践中,我利用多媒体、网络和平板电脑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搜索资料等方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也意识到尽管新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把关内容的质量,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和消极影响。

第三,新课改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重视知识记忆而忽视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强调综合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操作,并将实践表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情况,并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四,新课改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主要扮演着讲解和解答的角色。而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更强调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我始终坚持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我发现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维方式。

最后,新课改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作为教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只有各方的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才能让新课改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改实践使我对教育的意义和教育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自身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形势的变化,我国教育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变,同时也让我深入思考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心态和角色。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监督者,而如今,我们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平等的合作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发挥“拔苗助长”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其次,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通常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应试技巧的掌握,而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贯彻实践与实际,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个性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不管学生个体差异。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通过充分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个性化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强调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而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和团队精神。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讨论和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也收获了许多。从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成绩提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新课程改革还激发了我们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实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明白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改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篇十九

(浙江宁波奉化高级中学)。

摘要:为了进一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不应该单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的粉笔式教学模式,而应该多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传达的理念,又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上课;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同一感。

中学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强调历史教学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为目标。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教师确实在逐步摒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满堂灌”教学,更多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是具备了现代化的特征,资料和图片也足够丰富,但倘若过度依赖于多媒体,从不教“书”转而为教“课件”,换汤不换药,这其实仍然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而让学生来上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走上讲台,用他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思路去演绎课堂,对他们才是一种真正的成长。

在近十年教学中,曾经做过多次该教学模式的尝试。近期我把高一历史必修一的专题九第二课“新兴力量的崛起”交给学生来上,四个子目录运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两个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通过对他们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的整个过程的观察与了解,确实让自己看到了很多积极方面。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

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思维,增加知识积累。让学生上课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而且它所持续的时间往往多于45分钟,空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在备课中发现,他们ppt的制作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更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在网络上查询资料时,增加了教材以外的历史学科知识,较全面地了解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欧洲、日本等几支新兴力量的崛起过程。上课之后,他们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更是有了新的认识。这种主动接受知识和拓宽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有深远意义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的一般学习能力主要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而这四项能力若是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上,它们能得到更好的体现。()鼓励学生上课就是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桥梁。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看它是否照顾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我认为,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它的覆盖面更广、更有渗透力。它不只让上课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还调动了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的.自主性。教育始终要保持一种新鲜感才有其生命力。在习惯了历史老师的上课风格之后,对于自己身边同学摇身一变为“小老师”的现象,听课者的心理上充满了更多的期待,部分学生为了密切同学的友谊,便在课堂上配合“小老师”,他们在课前更为积极地去预习这一课的内容。在上课时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也比平时更为集中,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会主动去关注“小老师”的纰漏,例如在小马老师书写关于“欧共体成立的原因”的板书时,只顾分析而忘了写,下面的听众就轻声直接指出,这既体现了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又促使他们发挥主人翁意识。

再则对上课学生而言,他们的备课就是在经历一场最为充裕的自学体验,据了解每个参与上课的学生都至少阅读教材内容三遍,并在阅读过程中圈划课本的关键语句,提取有效信息,试图理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外,他们不惜牺牲周末有限的休息时间,在网络上搜集“新兴力量的崛起”的有关课件或教案,个别学生在浏览了下载的课件之后表示不满,决定自己制作,他们始终把握着课件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在课堂中或课后穿插一些练习,尽管在后来的课堂演绎中显示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例如对练习的讲解准备不充分,但当他们与学生交流成果的刹那,让我感动的是背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然而,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就是他们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发挥的最高境界,所谓历史学科特殊能力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我这里以小邬老师设计的一教学环节为例。她在讲到“东方巨龙腾飞”的一目时,小邬老师运用了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中国“腾飞”的表现,一开始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年代尺,这既符合高中生的竞争意识,又锻炼了听课学生的绘图能力,复习了建国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后来又发动全体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列举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

三、促使学生自我同一感的顺利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其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科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中提到青少年期应建立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感,这对学生的忠诚品质的确立有重要作用。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在学校能否顺利实现同一感,关键是教师要鼓励并支持学生做一些尝试。

当我提前告知将“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交给学生自己来上时,每个班都有同学主动报名,其中有一些同学平时的成绩在班级表现一般,但他们的每一双眼睛里都盛满了对历史学科的热情。我除了提醒他们要注意把握时间之外,其他没做任何规定和指导。因为只有完全的放开,他们才能更好地去体验教师这个角色。整个流程后,有几位学生用文字和我这样交流道:“我感谢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拥有了很多第一次,整个过程中有紧张、有兴奋、有烦躁,但又夹杂着些许成就感和说不出的喜悦。”而这些许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就是她内心积极的自我同一感的建立。还有位学生在听了我对他的鼓励之后说:“当老师真的很不容易,肚子里要有足够的知识量,我的爷爷奶奶也是老师,经历了这一课,我更要为成为一名教师而奋斗!”在此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对个人,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完善了其人格,树立了人生奋斗目标。据我观察,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凡是参与上课的那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以往有了提高,丝毫看不到一种自我挫败的消极的同一感。

历史教学是一门学问,而追求一种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历史教学模式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学生是历史学科的学习者,也可以是历史学科的教授者。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发现不同问题,听辨不同声音,懂得多元理解,敢于“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所以请选择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历史教学的模式不再单一!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夏辉辉。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