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研究和思考,它能够引导我们认识自己和理解世界。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归纳的方式来总结所要总结的内容。以下是教育专家对于培养下一代的建议和经验分享,对教育工作者有启发。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一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目前有近400个矿业城市,其中50个城市的资源已面临枯竭.我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调整经济结构,建立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徐彬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4刊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circle年,卷(期):2005“”(10)分类号:f1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探讨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二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突出的地位。而郫县是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如何构建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炼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郫县智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取得的成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并阐述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围绕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所建立的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转化的条件支持和服务系统,其中涵盖了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管理服务等子系统,涉及到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社会公众等众多主体,通过对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公众满足其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需求和相关科技利益诉求提供系统、便捷、高效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
而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是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针对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需求特点,对原有科技公共服务的升级和拓展。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实现城市科技资源的全民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从而提高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服务档次,有力推进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和发展。
二、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绩。
一是郫县为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综合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郫县转化及其产业化,加速郫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郫县建设了一批独具本地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在“十二五”期间,持续的科技投入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财政科技投入和直接用于本级科技项目的专项资金持续增加,组织申报了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完成专利申请上千件。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郫县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虽然郫县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科技管理政策,但是政策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够。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全方位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三是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许多优势科技资源存在利用不够或闲置浪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对科技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度不够。一是智慧技术支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弱。
虽然郫县建立了一些服务平台,但由于智慧技术的使用不足,导致缺乏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与信息需要。二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包括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手段为建设智慧城市与维持其高效运行的决策、管理和协同创新服务,但目前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在为智慧城市提供这些服务方面是很欠缺的。
三、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智慧郫县科技强县的建设,需要加快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基于对其现状与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以智慧郫县建设为契机,抓住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从硬件上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智慧化建设。同时要反思如何让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智慧郫县的建设。
二是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郫县政府部门应继续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可操作性。
持续增加科技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体系运行长效支持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开拓多渠道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科技公共服务的局面。
三是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及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对智慧技术的使用,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汇总和整合,促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共享、互动。继续加大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平台的扶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科技公共服务的建设仅靠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寻找政府部门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对智慧郫县建设和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员来郫县创新创业,引办、创办研发机构(平台);强化各类科技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形成体系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互动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健全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三
小组学习模式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问题探究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习题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在习题练习中,我们要改变学生“单打独斗”的现象,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模式的价值,要鼓励学生以在小组内对相关的试题进行分析、思考,要鼓励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动下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解答该题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该题的考查点,即:导数的相关知识、函数的单调性等,然后,分析结束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解答,之后,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对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改错,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学生思维的拓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课改下,我们要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数学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参与、小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四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1][2][3][4]。
文档为doc格式。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五
摘要: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理由,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及理由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引言。
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进行研究,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那些单一依赖资源开采、“因矿而立,因矿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伴随着资源型产业由兴到盛再到衰的演变必定面对“矿尽城废”的严峻考验。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长期以来,由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这些城市在发展中积累了较多理由和矛盾,主要有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生态环境理由严重等。
这些理由和矛盾严重地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探索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跳出“矿竭城衰”的怪圈,对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土地总面积9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涉及总人口1.54亿,其中市区人口为4000万人;城市全部非农业人口为4700万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为3400万人。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地区分布见表2-2和图2-1。
黑龙江省最多,有13个;山西省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分别为7-10个。
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
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地区分布为:山西8个,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各7个,吉林6个。
东北三省合计20个,占全国的1/3。
3月,国家确定首批12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萍乡、大冶、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
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
3月,国家又确定了第二批三十二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1.资源掠夺式开发、粗放型生产,利用效率低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靠山吃山”,长期以来在资源幵采中采取“有水快流、涸泽而渔”的做法,对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掠夺式的,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缺乏仔细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安排。
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过量的滥采乱挖,加剧了资源的耗竭过程。
在资源生产加工过程中,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缺乏深加工,加之资源开发企业普遍的开采策略和技术装备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
2.先污染后治理。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传统思想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生产、后生活”,“重开发轻环保”。
这使得资源型城市不顾后果地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经济发展以牺牲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带来了资源耗竭的生态压力。
同时,城市环境脏乱差,城市面貌黑大粗,成为了污染制约重点区、生态敏感区。
3.资源开采一业独大,产业结构“短链”。
由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资源产品生产数量的扩张,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及粗加工,导致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资源采掘业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均占了极大的比重,部分城市曾占到9成以上,一业独大理由明显。
辽宁阜新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在以前,煤炭采掘业占地方工业产值的50%以上。
三、策略倡议。
资源型城市曾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困难。
分析其理由,主要在于资源型城市大多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主导产业链较短,资源型产业链前向关联效应大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这些特点造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降低。
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本章将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展开研究。
(一)前向一体化产业链。
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
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来讲,前向一体化延伸产业链一方面接通了产业前端断续和孤立的环节,使得整条产业链产生了原来断续或者孤立的产业部门所不能具备的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面的整体功能:
另一方面又衍生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链环,即新兴产业部门,通过形成产业迂回,既创造就业岗位又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还可以形成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达到保持生态平衡、节约资源、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目的。
(二)后向一体化产业链。
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的理由,下游加工业薄弱,对外输出的主要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这使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随着产业链的后向延伸,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量生产经营相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聚集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低运输成本,低交易费用,便捷的沟通和配套服务将导致聚集经济。
通过一系列的产业链延伸,可以将能源产业链发展成为:能源化工一重化工一精细化工一物流营销,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打通各个生产环节,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三)优化主导产业链。
主导产业是在资源型城市工业化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其关联效应大、产业链长,其增长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首先,要分析现有主导产业链的企业或项目情况。
根据该行业现有成熟或高新的产业链组合,初选出可尽量延长在产业链的项目作为补链和稱合的项目;其次,分析初选项目的生产过程,考察每个项目的相关生产工艺,及其产污环节,以便了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水等的性质、种类、主要成分等信息;再次,了解初选项目加工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性质、种类、用途等方面,考察其经济性、环境友好性、以及能够继续进行延长稱合产业链的可能;最后,优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加入到产业链中。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财经理由研究,01期.
[2]万会.我国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葛亮.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理由研究及政策倡议[d].山东大学,20.
[4]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6]徐向峰,孙康,侯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邓玲玲.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以六盘水市钟山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期.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六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借助三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在日常生活及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带动这些产业升级、发展与繁荣。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人们在家可以享受到更舒适的家居环境,家电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与管理,身处千里之外,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房屋状况,甚至可以远程喂养你的宠物,完善的安防系统,让您能够随时知道家中是否有火灾、煤气泄漏、漏水、房屋被撬,甚至下雨天,窗户可以自动关闭,而这都是借助物联网实现的,而这一天,已经到来。
当然,还有智能物流与智能医疗,城市货物与快递纳入云端大系统,对货物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监控,货物运到哪,在那一辆车上,驾驶员是谁,还有多少分钟到达,都可以通过手机app、web查看。老百姓关心的医疗也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远程医疗设备可以走入家庭,人们不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检查,医生可以在远程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并且人们的健康状态汇总到城市云端,在各个医院都可以联网查看,方便医生快速做出判断。而这,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稳定技术基础,城市智慧化发展也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囊括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建筑和家居、智慧集成六大领域,打造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各种关系和价值链。施耐德电气会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协作政府、企业等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需求,实现资源、利益最优化,并通过设计融资、人才发展模式,助力城市实现全方位发展模式。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七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3.3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通用篇八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包含了众多领域,各个领域之间有机互联,互为整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智能电网发展前景。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智慧发展、五化融合。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八部委文件精神,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1—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领域,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依托云计算中心及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等系统性软硬件设施,整合政企各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统筹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重复及浪费,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四)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五)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细化要求。
1、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2、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4、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3—保护。
三、发展前景及问题。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6—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采购的工作总结(精选10篇)
- 2023年管理学论文通用(精选18篇)
- 最新医疗纠纷总结如何写(汇总19篇)
- 2023年法务助理岗位职责通用(实用20篇)
- 火车的英文单词拼写范本 火车的英语单词怎样写(四篇)
- 最新矛盾论读书笔记范文通用(汇总14篇)
- 技能竞赛通讯稿范文(通用19篇)
- 精华聘用合同简短(大全18篇)
- 光盘行动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如何写 光盘行动个人心得体会500字(二篇)
- 2023年人员退休的通知(优秀1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