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8:44:53 页码:12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汇总10篇)
2023-11-13 08:44:53    小编:ZTFB

教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激励。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编写教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借鉴以下范例,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一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2课时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二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三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研读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初步体会叶老对文的认真负责,对人的平和真诚,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之情。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初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2、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片断)

3、根据课题,猜测内容,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读课文的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2、检查词语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一)

(一篇、推荐、眼帘、删掉、动词、规范、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余晖、

楷模、模模糊糊、)

指名学生朗读并重点理解“推荐”。

3、理清层次。

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样两件事。

(三)学习第一部分,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人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作者肖复兴的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真、平和、温暖

2、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理解“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感受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讨论:从哪两个词中特别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批改的认真?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叶老帮我的作文做具体改动的句子。

(2)叶老帮肖复兴的作文修改了题目,还修改了词句。你能不能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呢?(板书:1、用词要准确,2、简洁,不啰嗦,3、长句改短)

(3)出示经过叶老修改的肖复兴的作文,以证实叶老对作文修改的精细,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慑。

(4)叶老是怎样评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评语并谈感受

读着这样的评语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春风拂面)

(5)理解“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舒适、柔和、暖洋洋、温暖)这种感觉仅仅是拂在脸上吗?

(6)练习写话,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了叶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说,他看到了什么?他又听到了什么?在横线上各写一个句子。

(四)质疑课题,小结激趣

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却用爬山虎来作为课题?肖复兴与叶老的交往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背学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四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五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六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七

发展幼儿的抛、接、钻、爬能力,提高灵活性。

用软垫制作的“乌龟壳”、山洞、音乐、即时贴、玩具老鼠

一、 热身运动

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咱们一起去郊游吧。

放音乐,带领幼儿绕活动场地爬一圈。

二、创设情景

乌龟壳累了,咱们把它摘下来放到这条线上休息一下吧

乌龟宝宝们也累了,咱们也到这里坐下来休息一会吧

三、引导幼儿爬过小桥再走过小桥

乌龟宝宝们,快来看这里有一座小河,(把放到线上的乌龟壳当做小桥),咱们要爬过这条小河,再来走过这条小河。

小老鼠的家还要爬过一座山坡才能到呢,(把“乌龟壳”堆成小山坡),快来看,山坡在这呢,咱们爬过山坡就能找到小乌龟了。

小乌龟的家到了,咱们一起叫他出来玩吧:“小老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另一位教师出示小老鼠。

小老鼠说他想和乌龟壳到天上去玩,咱们一起把它们扔到天上去玩吧。引导孩子把“乌龟壳”扔到天上去。

四、放松活动

玩得好累呀,咱们背上乌龟壳坐到这里说一说关于小老鼠的手指歌:“大拇哥,二拇弟,中古楼,四兄弟,五老鼠,爬呀爬呀爬呀爬,叽里咕噜滚下来。”

另一位教师扮演乌龟妈妈说:“乌龟宝宝们,天晚了,该回家吃饭了。”

乌龟妈妈叫咱们回家吃饭了,咱们把小老鼠送回家吧。

带领幼儿钻过山洞“爬”回家吃饭。

体育教学设计:神奇运球手

1、幼儿主动探索滚球、自抛自接、拍球、传球等玩球的方法和技能。

2、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体验玩球的兴趣。

3、提高幼儿控制能力,锻炼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圈、皮球、体操垫、小椅子、球架、磁带、红黄绿大球若干

活动重难点:练习自抛自接球;按颜色进行分类

1、幼儿探索玩球的方法。幼儿自由玩球鼓励幼儿想出多种玩球的方法,并让幼儿做示范(拍球、滚球、抛接球等)。

2、教师表演花样玩球,吸引幼儿组织幼儿练习玩球的方法。

3、《夺球游戏》:三分之二的幼儿有球,要有球的孩子保护好球,没球的孩子动脑筋把别人的球夺过来。

情景表演:《赶小猪》

隔壁王大爷家的养殖场的小猪跑出去了,他打电话给老师让咱小朋友去帮忙,我们要助人为乐,帮王大爷把小猪赶回家。这里有一群小猪(红黄绿若干大球),你喜欢什么颜色就参加哪个队,想各种办法把小猪赶回家。

(1)集体赶:分三路纵队进行滚球接力,哪队先完成为胜。

(2)个别赶:请幼儿探索多种玩法赶小猪。 三、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做放松活动。(教师领幼儿做皮球韵律操) 多元价值分析:

1、通过玩各种游戏,启发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

2、通过游戏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幼儿的良好个性发展。

3、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使幼儿的肌肉不同层次的得到了发展,幼儿也体验到了玩球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八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九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教案怎么写篇十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然后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爬山虎的特点。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