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3 14:19:59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读后感是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一次思想碰撞和智慧结晶。然后,读者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和象征,来增加读后感的表现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一
1、胡克:物理学家;发现了(f弹=kx)(英国胡克定律)。
2、伽利略:的著名物理学家;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说明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主要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意大利理想实验)。
3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英国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
4、的基础。(丹麦行星运动规律)。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扭秤装置)。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9、库仑:科学家;巧妙的利用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法国库仑扭秤)。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察。(1820年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1831年电磁感应)。
17、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1895年发表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洛伦兹力)。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二
2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利用物理学史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观,领悟科学家不畏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
5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引入物理学史,借助科学大师们的楷模形象、榜样作用,会给学生人生价值的追求以深刻的影响.总之,21世纪需要有真才实学、有文化底蕴、为祖国的发展勇于奉献的综合性人才,为实现中国崛起,物理教学责无旁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史和科学文化相融合,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有所领悟,乐在其中,进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三
3.在法拉第、纽曼、韦伯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人们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15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p19
5.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同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四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五
科学是严谨抽象的,而且还有一点枯燥乏味,尤其是其中还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这样对于普通的读者普及物理学知识,难度就显得大了一些,如果通过史话的方式,从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从物理学家的个人奋斗,从物理学解释那些奇妙的自然现象,从物理学在工农业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提炼,从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展示,用通俗的说话的方式谈一谈物理学历史上所发生的那些往事、故事,趣事、重要的事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我们推广和普及物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来说也是受益匪浅。著名哲学家马赫认为:物理学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科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二、如何在教学中应用物理学史。
(1)物理学史的渗透可以以问题为线索来引入物理学家的轶闻趣事或者以往物理学家研究的过程或片断,可以是大篇幅,也可以是几句话,甚至一幅图等,此举不仅可以缓解学习者的学习疲劳,激发物理学习的热情,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接近科学,增加物理学对学生的亲和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还可以使他们以一种移情的方式设身处地体验以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但在课堂渗透时,千万不可为了迎合学生们的需要而讲大量的科学家轶事等等,这样会喧宾夺主,冲淡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不能为了引入史料而引入史料,如果没有必要引入时,就不引入。既要注重与课本结合,注重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同时还要言简意赅。适时、适当、适度地的进行课堂渗透是一种有效的进行物理学史教育的主要途径。
(2)根据课程的需要也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组织后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原子物理的时候,原子本身就非常小,用肉眼根本观察不到它的结构,只能是抽象地去想象,讲解就非常的乏味,学生也不好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加上原子物理学史,对知识掌握和理解就容易多了。18,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再分,还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他就把原子想象成了一个枣糕模型,原子核就是蛋糕,电子就像枣镶嵌在原子核上。过了二十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用氦核散射实验证实了枣糕模型不成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的直径数量级比原子核直径数量级大十万多倍。把原子比作足球场,原子核也就是放在足球场中心的一颗绿豆那么大,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使学生很形象地知道了原子的结构。后来密立根又测出了电子电量,卢瑟福又发现质子,又认识了原子核还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1939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费米等人在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人类在原子物理上发展迅速,到1952年第一颗氢弹爆炸,人类在物理上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在给学生讲这些物理学史时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在还原那些重要的历史足迹的同时又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规律并从相关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把物理学史教育真正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三、广泛开展学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常常用“物理”一词作为“物理学”的简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研究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从宏观到微观,无论处于低速还是高速的运动状态之中,它们所产生的最普遍的现象和最一般的规律,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由于轻视物理学史教学的结果,使目前学史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一般仅限于讲故事,这显然不符合学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引导广大教师重视学史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物理教师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学史教育研究,深入分析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引入科学史料,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
物理学的发展时间只有短短的几百年,但是却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次巨大的科学革命,其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其中汇集了古人的智慧和力量,饱含着人们发现过程中的艰辛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人们在探索规律认识规律的过程中留下的实践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兴趣。
【参考文献】。
[1]田蕾。中学物理引入物理学史的实践[j].内蒙古教育,2009,(9):23.
[2]薛雷红,石永先。“准历史法”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b):57.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六
摘要:物理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史的主要内容是物理知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总结,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之中。
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追根溯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呈现物理这一科学理体系论的建立过程,再现物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介绍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牛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他经常思考,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在地球上?一次牛顿坐在果园中,突然听到苹果落地的声音,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了月球和地球的关系。在第二天,牛顿看见小外甥在玩小球,外甥慢慢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终小球被径直抛出。牛顿从这一现象中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月球对动力和重力的拉力同时作用于月球,使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而正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苹果才会落地。牛顿之后展开了实验研究,最终证明重力是“万有”的,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学生知道牛顿,知道万有引力,单纯直接学习这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崇拜之情,然后让学生把崇拜之情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物理学的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就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物理概念讲解中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正确全面地把握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在讲惯性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概念产生的历史。惯性的概念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进行理想的斜面实验,然后再到笛卡尔的惯性原理,最终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不同的物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进行优化和完善,终于确定了最后的概念内涵。教师在物理概念讲解时渗透物理学史,可以从纵向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以发展变化的思想去审视一切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但是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性传授,没有对科学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渐被削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物理学史。比如,在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可以突出科学家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在16岁时,就在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的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于是他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向前运动,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爱因斯坦学习了电磁学、力学的相关理论,并从哲学中吸收营养,对之前科学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理念,最终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培养问题意识和发展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可以认识到这二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物理学和哲学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将物理学史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以上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为例,教师可以把“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的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把“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入物理学史。
参考文献:
[3]李粉香.浅谈在高中物理学史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3(10).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七
通读这本书,作者以一种科学和人文素养相交织的语调向我们介绍了量子力学从发现,斗争,批驳,直至最终被广为接受的整个过程。从电脑到激光,从生物到核能,航天卫星理论皆赖以建立。从今天,现代的角度看过去,整个发展史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过去的4中两个派系数次交锋。起先,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依靠经典力学的奠基,在物理界获得了普遍的公认地位。随后,后起之秀托马斯杨悄然间发现了干涉现象,波动界的干涉条纹撼动了整个微粒世界。麦克斯韦于1856,1861,1865年连发三篇关于电磁理论的论文――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于1887年被赫兹证明,使波动说在第二次波粒战争中登顶加冕。历史总是这样,一边落英缤纷,乱花迷眼,一边又是乌云乍起,电闪雷鸣。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物理界阳光灿烂的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经典力学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波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问题。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而第二朵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的波粒战争接踵而至。而伟大的真理,则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在痛苦的上下求索的30年里,验证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是基于无数次试验和交锋中蹒跚中前进的。通读完这本书,我很明显的认识到。我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大胆假设和猜想的思想。有时,机遇,灵光稍纵即逝,或许他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一个个小的不起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预言了磁生电,海森堡在量子物理中引入了晦涩的矩阵……把握灵光,潜心钻研,即使不一定成功,其中的那些困惑,激动,恐惧和震惊也值得人品味。除此之外,仍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触碰自己想做的事。薛定谔,狄拉克博士大器晚成,依旧努力抓住时光的尾巴,在不确定度和p数上努力延伸,完成了量子物理学的部分奠基工作。三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甚至是十年磨一剑,在虚无缥缈的理论中,历史给予了他们最好的褒奖。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以此为题,揭示的是量子物理中最鲜明的特点――不确定度。回顾来看,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史扑朔迷离,但更可贵的是再这背后拓荒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史0世纪最可贵的财富。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八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怀疑、批判、求真、创新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展现物理学发展的历程,展现在这个历程中,物理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纷争与批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牛顿“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热质说到能量说;从光的微粒说、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和光子说,物理学史展现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知识,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既突显了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而深刻的促进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学、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时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导致了电子的发现。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迅速打破了物理学界沉闷的空气,极大的促进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掩盖。把动态的、进化的物理学理论异化为机械的公式、定律,繁、难、偏、旧的习题呈现给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必将使学生对原本不断深化的物理学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模糊了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九
必修1: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重力)决定的。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并通过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并提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他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加上合理的外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阅读必修146页全文)。
3、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阅读必修1,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伽利略否定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必修2: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发现了并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4、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后,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他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是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5、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其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分别计算出的,后来被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发现了它,因此,人们称天王星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6、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微观粒子。(阅读必修2,48页至51页内容)。
7、阅读课必修2,81页到82页,知道能量耗散的含义。
1、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e的数值。
4、法拉第第一次提出了场和电场线(磁感线)的观点。
5、焦耳定律最初是由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
6、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用以解释电流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7、美国物理学家霍尔首先观察到“霍尔效应”。
1、18,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2、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3、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4、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法拉第)。
5、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巩固练习: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一
(英国)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意大利)伽利略:伽利略望远镜;理想实验,科学探究思想:发现问题—对现象的观测—提出假设—运用数学和逻辑手段得出推论—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
(古希腊)托勒密:构建了地心宇宙说;
(波兰)哥白尼:构建了日心宇宙说;
(德国)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
(英国)卡文迪许:第一个秤出地球质量的人
(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制造人造卫星的设想;
(德国)亥姆霍之:建立能量守恒定律;
(德国)普朗克:能量的不连续性,建立量子论;
(美国)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的说法;
(法国)库仑:库仑扭称;库仑定律
(美国)密立根:密立根油滴实验确定了电荷量的不连续性,测定元电荷的数值
(英国)法拉第:引入电场线,磁生电,制造第一台发电机;
(德国)欧姆:欧姆定律;
(荷兰)昂内斯:发现超导现象,并获得诺贝尔物理谢奖;
(英国)焦耳:提出焦耳定律
(丹麦)奥斯特:电生磁,
(法国)安培:电流强度;磁现象具有电本质;安培定则
(德国)韦伯:发明了第一台有线电报机
(荷兰)洛伦兹:提出了洛伦兹变换和质量与速度关系式,使麦克斯韦方程组从一个惯性系变换到另一个惯性系时能够保持不变,为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美国)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
(荷兰)惠更斯:等时性原理,制成第一座摆钟;发现了土星的卫星和光环;惠更斯原理,提出了光是一种波。
(奥地利)多普勒:多普勒效应。
(英国)麦克斯韦:提出了系统的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计算出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认为光的电磁波的一种形态。
(德国)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用实验测定了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证实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德国)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同时是相对的”是指相隔一定距离发生的两件事,在一个参考系中观测是同时发生的,在相对于此参考系运动的'另一个参考系中观测就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如“运动时钟的变慢”,“动棒缩短”,对时间和空间的量度的相对性和相互联系的认识是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支点,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相对论的速度交换—光速不能达到;相对论质量和能量,质能方程;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统计物理等一起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德国)伦琴:伦琴发现x射线,又叫伦琴射线;穿透力强,可使底片感光,检查工件,医学检查。英国赫歇耳发现红外线,具有热作用,遥感作用;里特发现了紫外线。
(荷兰)斯涅耳:折射定律
(英国)托马斯-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充分表明光是一种波。
(法国)泊松:泊松亮斑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证实光是横波。
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理想模型、放大(或缩小)思想(比如累积)、比值定义法、归纳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方法等。 等效替代法: 控制变量法: 理想实验法: 理想模型:
放大(或缩小)思想(比如累积): 比值定义法: 归纳演绎法: 类比、推理等方法: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二
物理学史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研究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理学概念和思想的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物理学史中蕴含着科学发现的艰辛历程,蕴含着科学家在探究规律发现事实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蕴含着执着的科学态度、丰富的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具有重要作用。
1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史内容,如科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史上的奇闻轶事,科学实验的巧妙设计,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等,在教学中恰当渗入这些内容将对教学将起到促进作用。如在大学物理电磁部分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法拉第在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实验的启发下,运用逆向思维思考:既然电能生磁,磁是否能生电?经过多次实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线圈,总结了实验结果,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分为五类:a.变化中的电流;b.变化中的磁场;c.运动的稳恒电流;d.运动的磁铁;e.运动中的导线。进而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当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线圈中就会出现感应电流,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
2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学的发展始终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方法论观点。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在讲授原子物理学知识时,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都谈不上有“物理学”。但这一阶段仍是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和渊源。古代物理学思想对后世也有巨大的影响。墨家认为:“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非半弗著斤,则不动,说在端”。意思是‘端’无厚,不可再分。墨家观点的特征是:对物质可进行分割,但分割到‘端’就不能再分割下去。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观点,说明物质无限可分,古希腊原子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后人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断地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从卢瑟福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汤姆孙发现电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远比质子小得多的几种基本粒子。
3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史研究物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怎样不断开拓新领域,怎样产生新的飞跃,它的各个分支怎样互相渗透,怎样综合又怎样分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历史过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探索途径来“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可以使学生受到物理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如牛顿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数学上梅尔顿学派提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力学上,布里丹的冲力理论、笛卡尔的碰撞理论、伽利略的运动学研究等;天文学上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第谷的天文学观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哈雷和胡克关于平方反比的力场中物体的轨迹形状的探讨;以及吉尔伯特的引力思想等的基础上,得出了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将天上的力学和地上的力学统一起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综合,科学家通过抽象与概括得出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试验电荷等物理模型,运用这些模型使我们研究许多问题的时候得到了简化,物理学中还有一些假说如德布罗意假说等物理假说的建立,电与磁学习中的类比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物理量测量的转换法等,在物理教学中将方法进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比掌握物理理论本身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工作的,可以帮助学生奠定科研基础。
4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科学家的故事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帮助学生助理正确的学习态度。例如:我们知道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居里夫妇在艰苦的实验条件下不懈奋斗,历经4年,从8吨矿渣中提取了0.1克的纯镭盐,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的研究,得了白血病而逝世,五十年后,她用过的烹调书仍有放射性,居里夫人因放射性的发现,及钋和镭的发现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19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的诺贝尔化学奖,法拉第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物理实验室主任,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他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当“平民法拉第”;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培思考问题专心致治,曾因思考问题而把一辆马车的背面当作黑板演算而不自觉地跟着马车前行,直到追不上而看着马车渐渐远去。卢瑟福曾经因学生整日在实验室工作而训斥学生,你一直在实验,什么时候思考呢?他也曾因看到学生将实验记录随意记在零散的纸上而大发雷霆。通过生动的事例,学生们不仅会对科学家增加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明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要付出努力。
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引入物理学史,科学大师们的楷模形象、榜样作用,会给学生人生价值的追求以深刻的影响。如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奖后特意用中文发表了一封信,指出实验工作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者投身物理实验研究。李政道先生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他将毕生积蓄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的名义设立了“政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学物理教学中介绍这样的事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一切工程技术的基础,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如放射新的发现、电子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如激光、飞机、核能的利用、光纤通讯、量子卫星、量子计算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提出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等,利用第二课堂,带学生参观演示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都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2]李成友.物理学简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5).
[3]郭奕玲.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三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重力)决定的。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并通过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并提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他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加上合理的外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阅读必修146页全文)
3、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阅读必修1,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伽利略否定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发现了并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4、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后,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他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是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5、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其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分别计算出的,后来被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发现了它,因此,人们称天王星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6、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微观粒子。(阅读必修2,48页至51页内容)
7、阅读课必修2,81页到82页,知道能量耗散的含义。
1、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e的数值
3、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了库仑定律。
4、法拉第第一次提出了场和电场线(磁感线)的观点。
5、焦耳定律最初是由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
6、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用以解释电流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7、美国物理学家霍尔首先观察到“霍尔效应”。
3-2部分
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2、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3、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4、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法拉第)
5、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四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课程设置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五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六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量决定的。p46
近代力学的创始人。p49
7.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p56
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p68
9.英国科学家牛顿,动力学的奠基者,提出牛顿运动定律。p68
10.美国j.韦伯首创用铝棒做“天线”接收天体辐射的引力波的方法。p94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七
《物理学史》这是一本讨论物理―哲学问题的通俗读物。叙述了从巴比伦时期至1925年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事实。黑格尔有句名言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全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并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漫步其中如同走进了“物理学大厦”----“陶冶性情,感发志意“,翻开它,你就会浸沉在一团浓浓的“物理―哲学情绪”中;能把你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到“物理学境界”。
爱因斯坦是这方面的大师。可以说,正是设计、安排了一些关键性的“理想实验”才造就了爱因斯坦的伟大。爱因斯坦从幼年起,就凝神默想,思考过以下两个问题:
1.若是有人正在跟着光线跑,并努力去赶上它,将会发生什么?
2.把一个人关在一个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上,将会发生什么?
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都属于“理想实验”,因为我们不可能真正去做这样的实验。
在作者笔下,从一个旧概念过渡到一个新概念是件自然不可避免的事;前后衔接得平滑,以致于觉察不到中间有什么接缝。读者满怀激-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跟随作者深入到了“物理学严峻的大厦。”
我也感觉到在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也可以起到以下效果:
1、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讲一些物理学史中的有关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光的本质时,给学生讲托马斯。杨的故事。
托马斯。杨出生在英国米尔弗顿,他复兴了被忽略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光的波动说。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非凡的幼年时代。在他两岁的时候就能很流畅地读书,当他4岁的时,他已通读了两遍圣经;当他6岁时,他能整篇地背诵“哥德斯密思的荒村”。他一目数行,贪婪的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古典的、文学的或是科学上的着作。书中处处体现了伟大科学家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热爱读书,各个博闻强识,不仅仅读科学类的书籍,而且热爱阅读文学、哲学等种类的书籍。
杨的最早研究是关于眼睛的构造和光学特性。18,杨在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颜色的论文,他在这里表示他自己强烈地倾向光的波动说。干涉原理的引入是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他的发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生活中利用干涉现象制造的生活用品无处不在,比如自行车后面的尾灯,在黑暗的情况下依然能看到它的光亮,就是因为光的干涉原理制成的;还有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制服有的是也是利用了干涉现象,为了避免环卫工人在黑暗情况扫马路被汽车撞到。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干涉现象为我们带来了极大地便利。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科学家们的任何一项发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会经历一段坎坷的历程,科学家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坚持真理地科学精神也值得我认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秉承物理学科的严谨务实,对待工作脚踏实地,努力去奋斗争取能早日成长成熟起来。
2.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3.有助于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以及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等等,都蕴含着向学生渗透物理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现实的教材是:概念和规律的发现,已经被浓缩了,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是经过科学整理加工过的严密、抽象、精练的若干条言语。所以,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概念和规律在建立过程中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经受的磨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如牛顿在吸收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后,又采用了笛卡儿的数学演绎优点,并以自己精湛的创造力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就采用了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4.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着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原子物理及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讲述一些有关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感和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讲解原子核的裂变时,讲述我国着名科学家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放弃自己在居里实验室工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已经发现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回国。在他们回国之前居里夫人给他们回赠了一句话:“如果我是你们,我也会这样做的。”并且给他们赠了一些作为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发射源――镭。()以及后来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在我国科学技术上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心。
总之,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目的渗透物理学史。同时我也要抓紧学习,丰富自己。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八
摘要:物理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史的主要内容是物理知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总结,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之中。
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追根溯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呈现物理这一科学理体系论的建立过程,再现物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介绍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牛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他经常思考,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在地球上?一次牛顿坐在果园中,突然听到苹果落地的声音,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了月球和地球的关系。在第二天,牛顿看见小外甥在玩小球,外甥慢慢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终小球被径直抛出。牛顿从这一现象中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月球对动力和重力的拉力同时作用于月球,使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而正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苹果才会落地。牛顿之后展开了实验研究,最终证明重力是“万有”的,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学生知道牛顿,知道万有引力,单纯直接学习这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崇拜之情,然后让学生把崇拜之情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物理学的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就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物理概念讲解中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正确全面地把握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在讲惯性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概念产生的历史。惯性的概念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进行理想的斜面实验,然后再到笛卡尔的惯性原理,最终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不同的物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进行优化和完善,终于确定了最后的概念内涵。教师在物理概念讲解时渗透物理学史,可以从纵向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以发展变化的思想去审视一切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但是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性传授,没有对科学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渐被削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物理学史。比如,在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可以突出科学家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在16岁时,就在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的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于是他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向前运动,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爱因斯坦学习了电磁学、力学的相关理论,并从哲学中吸收营养,对之前科学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理念,最终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培养问题意识和发展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可以认识到这二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物理学和哲学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将物理学史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以上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为例,教师可以把“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的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把“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入物理学史。
参考文献:
[3]李粉香.浅谈在高中物理学史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与写:上,下旬,(10).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篇十九
姓名:
学号:
提交日期:
摘要:在研究这三大定律的过程中,不应仅限于对这些定律的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应更深一步了解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历史,理解牛顿三大定律实际意义。当然,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开发和锻炼物理思维的养料,使自己的物理思维从无到有、从浅到深。首先介绍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发展史以及定律的内容,然后对牛顿三大定律的实际意义和基于此产生的关于物理思维的思考进行论述。
关键词:牛顿三大定律、物理思维。
正文: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牛顿定律是进行了一系列整理、分析并结合多年的实验结果及经验的积累。
总结。
出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思想就是惯性,所谓惯性就是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经过多年的不懈研究,多位学者的不断修正,惯性的思想最终被牛顿完整地总结出,并广泛被人知晓。牛顿第二定律把力与运动结合在了一起,将加速度、质量、及合外力之间建立联系,所以这一部分的深度研究不仅需要强大的力学基础,同时运动学的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再看牛顿第三定律,它相比于其他两个定律就更加简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在发现三大定律的过程中,牛顿除了对他所目睹的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并做出大胆假设,建立模型外,仍大量参考了前人文献。康德、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学术贡献为牛顿提出“牛顿三大定律”铺好了前路。与其说是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不如说是牛顿总结并修改了前人的观点,对于眼前的自然现象提出了大家共认的暂时合理的解释。
其实,遍览古今中外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每一项重大发现的背后,总有前人铺路的影子。而物理思维在物理研究中扮演的恰恰是除了前人贡献之外的所有角色。其重要性可见的一般。所谓科学研究,不过是对前人成果的去繁就简,推陈出新。而物理思维,就是决定在研究过程中到底什么是该去掉的“繁”、该留下的“简”、该推走的“陈”、该出现的“新”。物理思维也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它区别于化学思维、生物思维、数学思维的地方,也就是它最显著的特质就是物理思维的主体是受过物理学思维训练的的人,客体是客观物理事物且与现实宏观世界联系异常紧密,不可分割。
最后,用物理思维的定义来做结尾: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我们要认识这种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相互作用等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就必须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物理世界本质的、完整的、深刻的反映,就要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并反复加工、合理改造、去粗取精,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即我所理解的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1)孙一丹.浅析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与原理.g633.7.中国知网。
2)佚名.浅析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与原理.中国论文网。
结课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青春的脐带(模板15篇)
- 预防溺水(模板19篇)
- 大学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汇总11篇)
- 2023年六十六大寿贺词汇总(精选13篇)
- 突破自我(大全15篇)
- 2023年监管场所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优质9篇)
- 最新运维事故报告范文通用(模板13篇)
- 双十二活动策划书(实用13篇)
- 君子自强不息教学设计如何写 君子以自强不息课后反思(七篇)
- 最新财务总监个人工作总结如何写(模板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参观胖东来心得体会(实用20篇)
37下载数 148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45下载数 784阅读数
-
在家里的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9篇)
39下载数 234阅读数
-
最新纪念八一建军节作文(通用19篇)
29下载数 895阅读数
-
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公开承诺书(精选19篇)
24下载数 499阅读数
-
人员配置的报告范文如何写(汇总19篇)
44下载数 672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