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鲁迅散文集通用(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54:15 页码:13
最新鲁迅散文集通用(精选17篇)
2023-11-11 22:54:1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以下是一些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一

雪花,簌簌地飘落,伸出手,接住晶莹一朵儿,正当我惊叹于她的精巧冰洁,她却落在地上消失不见了,那地面上的斑斑水迹,不知那一处是她的归宿,不禁生出美好的东西总短暂的叹慨。然而,地面上的斑斑水迹不多时已汇成了一摊摊水直至又由一层积雪增高好几尺,雪花,向往着大地的雪花,终究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执着与团结,为自己争取到了拥抱大地的长一点的时间。

想飞奔到雪地,不曾想才迈开了几步,便不忍心再踏下一步,破坏那一大片白茫茫的净地。于是,便静立原地观望起美景来。雪落在屋顶,鳞次栉比的雪瓦煞是好看;雪落在树枝,那错落有致的雪条儿,像一件件冰雕艺术品;雪落在红梅上,那白雪间微露出红蕊,又或者红梅朵朵间掩映着雪花,那画面总是那么谐和完满,不知是雪装饰了梅还是梅衬托了雪。正如此想着,一阵倒塌声将我的思绪拉回,原来是这些苗条的枝条终于承受不住渐次厚重的雪花,来了次雪崩。崩落下来的雪花却也分外平静,直投入湖心的怀抱,并融入其温热的胸膛。又或许她是去追随另一朵早前入湖的雪花了吧。其中并定也会有一朵雪花,在观遍了世事之后,借着周遭的一点温度重新又变回一丝气流,回到了她的故土亦即心灵家园——天空。

每朵雪花都各自怀揣着希望,而她们终也都有了自己的归宿。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二

头痛的难受,习惯性地拿出精致的卡布奇诺小罐,用小勺轻轻地往咖啡杯中舀入咖啡粉,拿起电水壶往杯中注入开水,放块方糖后用小勺缓缓地搅拌,一杯芳香四溢的咖啡就好了,慢慢地饮着,思绪飞了,头也不痛了,咖啡总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情境。

不知不觉中恋上了咖啡,喝着咖啡的同时也总喜欢听听汤潮唱的那首《苦咖啡》。饮咖啡,听音乐,品人生,看似惬意却藏有无奈。

没人知道我为什么会恋上咖啡,也没人知道曾经“苦咖啡”带给我什么样的震撼,是“苦咖啡”让我学会了很多,让自己逐渐成长,也让自己学会着放弃。

都说咖啡是好东西,能提神还能治头痛,可不知咖啡是有毒的,饮多了也会伤身体,明知有毒,而我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咖啡,恋上了她的苦与香醇!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三

理想,在实现以前,有很多名字,它们是:幻想、妄想、白日梦,和不可能。

可是,就是它,使得一个只能爬行的看鸭子的小男孩,变成了受众人崇敬的学者与勇者。也就是它,使得一个患病二十多年,只有小学学历的女孩写出那么多本喜悦和美丽的书。

我们不能再找借口说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得天独厚”了。非承认不可的是: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并且,坚信不移。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四

太阳给予我蓝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阅读光明人生。人生就像一本写不完的书。而我们的成长就像是一双渴望的眼睛,不断的领略着四季的传承和前程的开拓,感受着花一样的年华和水一样的岁月。

每一本书都酝酿着一份感动、一种希望、一股超脱……它有着宇宙的空间去阐释着“厚德载物”不管你有什么样的郁闷,或是什么样的困惑,它都毫怜吝的接纳你。把世间万物所有的答案都拥聚一体,就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把,为我们照亮前程,指点了方向,让我们在航行中感受着一波波由文字铸成的浪潮在不断的鼓动。

阅读每一本书就像是生命的翅膀,永远都是绽放的翱翔。因为阅读,所以我成长。我不觉得风会把我腐朽,更不愿意去相信雨会把我融化,即便是电闪雷鸣我也会化作一只海燕,在生命的顶端呐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只愿点燃自己的青春,让溢出的光芒,在阅读的书海中照亮人生,去读懂每一滴水、每一寸土、每一首诗,让大海不再感到迷茫,让高山不再孤独,让小鸟从此获得自由,不再错过每一片落叶的情絮,不再辜负每一棵草的孤独。

书是我从小就喜爱的朋友,没有人会比书更懂我,虽然书不想人会有嘴巴想你说话,但我更愿意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静静聆听着,书是内心所发出的声音又一种无法表达的温馨,如歌在流淌着那动听的旋律,如诗在诠释着你向往的人生。

如果你迷茫了,请不要在网络里追求一种安逸而无味的生活你;如果你迷茫了,请不要在傻笑中沉坠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迷茫了,请不要借助于酒精的麻痹来伤害自己的身体。不妨让你最忠诚的朋友来开导自己,寻找新的希望,让书的影子永远都在。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五

张爱玲的《流言》...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张爱玲语录都是从她的散文中摘来的,而且我比较喜欢她的文字。

三毛《送你一匹马》也是散文集...但是我不是很喜欢。

简桢的散文写的也挺好的...总能看到读者意林上...若有眠,枕的是月。

安妮宝贝的也挺好...素年锦时我也买了,文字很安静的感觉。

至于刘墉、林清玄...太有过来人的感觉,作为一个学生,我觉得读这些文章会把人读老掉。

周国平...读几篇还可以,看多了好像只能读出一个味道...

张爱玲的《流言》·必也正名乎。

一个人,做他自己份内的事,得到他份内的一点注意。不上十年八年,他做完他所要做的事了,或者做不动了,也就被忘怀了。社会的记忆力不很强,那也是理所当然,谁也没有权利可抱怨。……大家该记得而不记得的事正多着呢!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告一结束。对于字眼儿的过份的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话又说回来了。要做俗人,先从一个俗气的名字着手,依旧还是“字眼儿崇拜”。也许我这些全是借口而已。我之所以恋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字的时候那一点回忆。十岁的时候,为了我母亲主张送我进学校,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她一时踌躇着不知道填什么名字好。我的小名叫煐,张煐两个字嗡嗡地不甚响亮。她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没有改,到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六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七

无以起承,用何转合。但论烦忧,苦自心间。无以为题,用甚情爱。尚无半百,强言赋愁。研世为墨,挥倦而迹。凝秋为忧,温酒为忧。和泪溶溶,尽目花瘦。但问萦怀,欲说还休。

落日楼头,亭连水空,孤鸿渺渺,彩霞悠悠,欹枕烟雨,琴书换日。笛音问询,北城诗客,酒尚卖无,甚时同赋。飞花杳杳,维舟水陌。未解天籁,山岚堪笑。句无新韵,词无新曲。岁月未稠,凌波未行。来世尚梦,往事未醒。兀得心忧,但以苦吟。千篇一题,字迹浅浅。春暮枝头,阙辞依旧。顿为情愁,复得一忧。

芙蓉落尽,日暮沧波。灯花空巷,轩窗澄霜。冰凝泪烛,星斗西斜。漫卷诗书,耳涩目倦。额似坠铅,心乱如山。恨饮醉狂,长夜无眠。

无关音尘,未减清光。无关相思,未消清浅。料得今宵,只因烦愁。醒时乱怀,参差闲幽。恼怨横生,秋又几寸。忧且未名,恍若自来。

月圆相欢,笑点人间。斗酒朝天,觥筹云烟。喜语连连,怎会生厌。愁肠殢酒,道只依然。风流云散,温热呢喃。踏莎南山,芳菲流连。人境悠闲,犹行东篱。花软情懒,疏烟晴暖。莺燕相缠,自绕琴端。欲言缱绻,暮色空尽。虚实怎辩,真假难分。宿鸟归飞,一帘云霁。持酒拨愁,强乐无味。愁容浮现,宛转额前。银线扶摇,悬挂鬓斑。何以堪忧,应待迟暮。

何处仙归,携忧同去。且向花间,怎生美意。无晴无雨,无忧无喜。落寞千里,恼添几许。野哭吟魄,笑问离魂。和曲调愁,与酒同忧。何畏满愁,少年心事。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八

我记得在读鲁迅这篇”颓败线的颤动"的时候,读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读下去。

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通过一个梦,两个梦境,寥寥几句的对话,寥寥几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把一个感人至深悲苦无助隐忍的伟大母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间的忘恩负义,给予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暇想。

在这两个梦境中,这个母亲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这个母亲几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颤动,是在多年前,她为了要养活两岁的女儿,被迫去身赚钱,“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

她对饿着的两岁女儿说,“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声音低微、悲凉地发抖,默默地抬眼看着破旧屋顶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颤动,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个垂老的女人,她的两岁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那个小屋内,可是,他们都怨恨鄙夷地看着她。因为他们认为是她让他们没脸见人,还以为是养大了女儿,其实是害苦了她,让她委屈一世,还要带累了他们的孩子。

她听到这一切,她一怔,接着便平静,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在深夜中,在无边的荒野,在没有虫鸟飞过的高天,她想着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个女人,这个母亲,一辈子的人生,就浓缩在这颤动中,无比地凄凉绝决,从而更让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义的焰火越烧越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九

每次送儿子去外地读书,我总要主动要求送他去车站,一辆电瓶车,一路晃悠,他骑我就坐在后面,一面欣赏沿途的风景,一面殷殷叮咛好好学习身体当心。

来来回回的接送中,一年又一年,儿子初长成,我也半老徐娘。

时间真是沙漏,任你如何用心也不可能为你停留分毫。

记得上次送儿子去学校,沿途的树木还是枯枝秃顶,胡乱的戟干斜枝逸出,倏忽间一抹抹新绿的叶片便挂满枝头,还有车站广场前的那一大片草地,上次来的时候还是枯草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绿色贴伏在泥土表面,现在那绿莹莹的女儿绿足足高出地面一尺多,欣欣向荣葳蕤蓬勃,顿时让人有种“春深不知处,清溪淡淡流”的怦然心动,恰原来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刚刚好的开始,花是新的叶子是新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接连几场春雨的飘摇,地上满是零落的旧时树叶和碎红点点,天潮潮地湿湿,人也跟着有些惆怅,昨天还在欣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桃红黎白的十里长堤曾迷醉了多少眼眸,多少妙手丹青的画卷。

转眼便已春红碎落一地,真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

花开一季零落成泥更护花,人生一世皆成空唯留成果在人间。

花儿谢了明年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明年有再回来的时候,可我们的人生去了终究去了,不可逆转不可回头,甚至不要期望什么来世的六道轮回,人生就是汩汩向前流淌的溪流,不紧不慢却永不回头。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场自我历练自我完善的过程,谁也不可能彩排,过去的无法回头,无论经历什么都是过去式,成功也罢失败也好。

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都无法预知,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好好的把握今天要做的每一件事,若能让自己做到不受外界影响,顺从自己的内心做好手头的事,那也应该是我们最好最美的收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可我们既然选择了在路上,就应该承受这一路上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不忘初心不改初衷,默默前行慢慢坚守苦苦付出。

不受外界的喧嚣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心,一直给自己鼓劲往前走。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别人进不去的一扇门,门里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晓,是苦是甜有时不愿和别人诉说,伤痛了独自舔舐,独自坚强,追梦的路上不可能平平仄仄。

不热也不冷的四月,暖融融的太阳徐徐的微风,各种花草都在这个时候起身开花了,哪怕是犄角旮旯的杂草也开出了淡淡的小野花,它们也在努力的绽放自己的春天。

有时真想放下所有的负累,去踏青,一个人背一个简单的行囊出发。

不管不顾,让自己徜徉在满眼的春色里,看远山的靑翠,闻近处的花香。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被禁锢在现实面前,面对不如意的生活,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我们往往选择默默承受默默隐忍,因为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我们是家庭的依靠,自己的主宰,为生活劳累奔波竭尽全力,为梦想忙里偷闲痛并快乐着。

四月雨水多,窗外又是雨蒙蒙,真想拥在被窝里不起来,有多久没好好的睡个懒觉了?可是我不能懈怠不能放纵自己,“问渠那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为自己好好珍惜当下,四月芳菲尽人生醉流年。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

弟弟从我头上,拔下发针来,很小心的挑开了一本新寄来的月刊。

看完了目录,便反卷起来,握在手里。

笑说,“莹哥,你真是太沉默了,一年无有消息。”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忙中偷闲;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

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

除了一天几次吃药的时间,是苦的以外,我觉得没有一时,不沉浸在轻微的愉快之中。

庭院无声,

枕簟生凉。

温暖的阳光,穿过苇帘,照在淡黄色的壁上。

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遥窗外不时的有好鸟飞鸣。

这时世上一切,都已抛弃隔绝,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树声,都含妙理。

是一年来最难得的光阴呵,可惜只有七天!

黄昏时,弟弟归来,音乐声起,静境便砉然破了。

一块暗绿色的绸子,蒙在灯上,屋里一切都是幽凉的,好似悲剧的一幕。

镜中照见自己玲珑的白衣,竟悄然的觉得空灵神秘。

当屋隅的四弦琴,颤动的,生涩的,徐徐奏起,两个歌喉,由不同的调子,渐渐合一,由悠扬,而宛转,由高亢,而沉缓的时候,怔忡的我,竟感到了无限的怅惘与不宁。

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来了,放下几束花,又走了。

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放在床边几上。

开眼瞥见了,黄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

……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

终日休息着,睡和醒的时间界限,便分得不清。

有时在中夜,觉得精神很圆满。

听得疾雷杂以疏雨,每次电光穿入,将窗台上的金钟花,轻淡清切的映在窗帘上,又急速的隐抹了去。

而余影极分明的,印在我的脑膜上。

我看见“自然”的淡墨画,这是第一次。

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

轻凉袭人。

迟缓的步履之间,自觉很弱,而弱中隐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愉快。

这情景恰如小时在海舟上,我完全不记得了,是母亲告诉我的,众人都晕卧,我独不理会,颠顿的自己走上舱面,去看海。

凝注之顷,不时的觉得身子一转,已跌坐在甲板上,以为很新鲜,很有趣。

每坐下一次,便喜笑个不住,笑完再起来,希望再跌倒。

忽忽又是十余年了,不想以弱点为愉乐的心情,至今不改。

一个朋友写信来慰问我,说:“东坡云‘因病得闲殊不恶’,我亦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闲真是大功夫,大学问……如能于养神之外,偶阅《维摩经》尤妙,以天女能道尽众生之病,断无不能自已其病也!恐扰清神,余不敢及。”

因病得闲,是第一慊心事,但佛经却没有看。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一

5、《孤独》。

6、《淡泊》。

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生活中一味的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个性。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山如此,人亦然。

生活之中,适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常常本末倒置。

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是一种美德,而雨果先生生平的一大愿望是要把巴黎改为自己的名字也并非缺德。画家的个性挥洒在作品的线条里;诗人的个性倾注在作品的感情里;音乐家的个性融汇在作品的旋律里。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二

7月11日,是我们“七月天”社会实践服务队三下乡的第四天了,今天的天气特别热,校长的办公室就更像是一个大火炉,里面的空气都是闷热的,无论风扇怎么吹都感觉不到一丁点的凉,而我们新闻组的亲们一整天都是大汗淋漓的在这里写稿、发稿,大家表面看起来好像都不是很在乎,其实心里多少有那么一点不是很愉快,这也是人之常情。

再后来,天边那抹堇色的云霞的色彩如郁金香的魔幻渐渐地淡去了,犹如一张童年时的照片在岁月的时光里日渐朦胧,那火光不经意间刺痛了我的眼,忽的一张开双眼,蔷薇的奔放变成了晚霞的颜色,暗黄色的广阔天空一点点的沾染些须红晕,听,它走向抽象,走向了虚幻,好似在映出,美丽的消逝会记载永恒。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突然想到了这句诗。如果没有今天这种闷热的天气,可能我也就不会看到那么美的风景,一种远离喧嚣纯粹自然无须任何修饰的天籁美,想到这样,原本心里的那么一点不愉快也就荡然无存了。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三

题记:站在春天的路口,望细雨中的步行街,花木正浓,草地绿荫,小溪流淌,风随垂柳,一切是那样的寂然详和;远处,翠矶山在细雨中烟雾缭绕,澜幽影黛,青山氤氲着仙气,缥缈翻腾,层峦叠翠。

静观近赏,这是一幅飘逸无幻的景致,似泼墨山水的氤氲画作。

春雨宛若娉婷妩媚的清雅女子,扑朔迷离,踏着细碎的足音,缓缓地弥漫着、轻吻着绿意,叩响了静谧的步行街,款款的来了。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垂柳莹嫩的枝条似含着泪水、舒展着曼妙的身姿,婀娜柔美,翩跹而舞;似少女的裙摆在微风中摇曳多姿,似天庭的卷帘绝丽而奇秀。

它从嫩芽初绽的初春,到花谢花飞的暮春,掣笔御风,拢倾心的想念,悉数描摹在时光摆佛的之中,让清冽与质朴珍藏成雅致折叠的字句,如初的一挥而就,成风、成雨、成珠、成露,在细细的风里,在微微弱弱的雨中。

花蕾包绽朵犹存,敢叫新姿绿无芽。

玉兰花白的莹亮而洁白、红的朴素净亮,细腻而柔软,朵朵花瓣韵含着露珠、莹润亮而剔透着,怒叠朵堆在枝头,独领凤骚,似云朵在枝头戴纱。

花木扶疏,树影婆娑,香气幽远、疑心清淡,谢香细雨中、播洒清风后,似蔚蓝星空的裙摆,白赋章华,绰约轻盈,成风、成景、似云、似纱,在润的柔弱之中。

小草在脚下的地上,细嫩细嫩的,细小的叶尖上珠雨园润而透明,它们吸吮着甜甜的雨滴,在风的邀约下,挣脱着泥土的束缚,做着长长的梦,绿熏着褐黄的泥土,绿染着大地的庄重,成片、成堆、成色、成莹,在蒙蒙细雨中。

湿湿的大理石路面,被细雨润湿了一路的埋怨,那横七乱八的纹络,不知被谁踏断了寻找,又被一滴一滴的细雨捡拾了起来,异常的清晰而言责,它默忆着过往的曾经,盼望着懂它的人,静望着两端的玉兰花一朵朵盛开,一朵朵落败,守候着看玉兰花开的人,守候着垂柳成萌如荫,在细雨守望中。

清澈的小溪,河面被细雨敲打着,吹皱起一圈圈的美丽漩窝,碧波荡漾,幽谷见地的蓝,碧绿莹莹的清,唱着悠长的小曲,那一流西去,时而温柔,时而咆哮,在弯弯曲曲的岁月里,目睹了两岸花木草事几多的分分合合,开开落落,都揉搓成那系着溪水而长、而生的绿绿的鲜苔,在河底蕴蓄地长着、流着,在岁月历经的流淌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步行街。

美丽的步行街到春天了,春来了,它正等着它要约的人,等着你、等着我、等着人们……。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四

昨夜的风,经过了我的窗外,轻轻吻上了桃花的蕊,香满了浅浅的梦境,那样安静,又妥帖。

季节的变迁就是这样,无论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迎接它的方式,总会如约而来。

从冬到春,仿若,我们只是出了一趟远门,再回来时,已是满园春色关不住。

站在有些空旷的原野,无论望向哪一个方向,迎面而来的,全是和煦的风。

走在绵软的土地上,看着星星点点的绿映入眼底,就会情不自禁的俯下身,想亲吻这刚刚萌动的新芽。

这绿,是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希冀,是大地最美的初妆。

熙熙攘攘的陌上,早已经人头攒动,不是留恋于鸟语花香,就是忙碌于田间地头。

那一垄一垄的新植的作物,一粒种,一嫩芽,生机勃勃。

尽管,有些枝头还是荒芜着的,并不影响此刻心情的悸动。

那岸边的柳,早已绿成一条条丝绦,随风飘逸出一幅浅绿的水墨画。

草木在慢慢发芽,溪水在潺潺流淌,梁间燕子在轻轻呢喃。

浅行于悠长的田间小径,不必呼朋引伴,一个人,一身粗布棉麻,浅浅行,款款走,也很好。

这春呀,道是寻常,却无法掩饰它的明媚。

看呀,那些不知名的小草,或者小花,悄悄然,就开满了田间地垄。

山坡上,那片浅浅的黄,或者淡淡的粉,或迎风,或安静,或摇曳。

伫立风中,无论从哪个方向来,无论向哪个方向去,都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而我,便也入了这画中的静好。

“萧萧花絮晚,菲菲红素轻。”向来,都是喜欢春天的,如同喜欢杜甫《春运》中的这句诗词一样。

春天便是这个样子的吧,素生生,红艳艳。

无论是青草离离,还是细雨霏霏;无论是春风十里,还是桃花满园,望向田野,都是令人舒适的温度与和煦。

再过不久,陌上将会被大片的绿与大片的花朵覆盖。

最喜欢最期待的,就是寒冬过后,等着春风拂绿一切。

然后,在盎然中,抽出一朵桃红,或者一朵梨白。

那些,被春风拂过的时光。

也被染了香,或者沁了暖。

就连呼吸,也是清香的味道。

站在春天的风里,静默,回眸。

每一个方向,都滋生着一份美好。

吹面不寒杨柳风,霏霏细雨不须归。

忽然,就想到了“醉。”此时,此刻,也只有一个“醉”字。

才可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感动。

眸里,那些红绡,那些翠减,在每一个轮回的四季,永如初见。

十里春风,处处芬芳。

春回大地,草木繁荣,到处一片生机勃勃。

心也被沾染了绿色,绯红,浅粉。

忽然,就醉在枝头的那一抹鹅黄,醉在田边的一株新芽,醉在一缕春风的和煦,醉在一场场霏霏的细雨。

追随着春天的脚步,我只需带一颗诗心与一份悠然,去更远的远方,看更深的春色。

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说这春天呵,却如酒一般醇!不饮,亦会醉。

许多年以前就曾想徒步,邂逅那个叫做杏花村的地方。

沿着一路杏花香,不知,会不会逢着一个吹笛的牧童,告诉我,那里的杏花酒,早已经等你等了很久。

而且,那里还有等你的故人,你们可以不醉不归。

这迷人的春色,依旧那么浅,不禁一掬。

没有人,可以拒绝它的浩荡,与美丽。

那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新悠然,那是,“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不饮自醉。

红尘婆娑呵,漂泊的脚步无论走出多远,春天总会不期而至,一如,每一个春暖,都会花开。

远方,那安静的'村落里,谁家的炊烟又开始袅袅,飘荡着熟悉的烟火味。

原来,每天穿行于熙攘的人群与车流,最眷恋的还是这朴素而安稳的岁月。

今夜,就让我,枕着老院里的那弯月光白,呼吸着久违的香草气息,就让我慢慢回归到生命的原乡。

再醉一回柳絮轻,再醉一笺花色红。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五

她是孤儿,从小被他爹爹所救,他爹爹教她学医,教她认字,对她来说,就是她亲身爹爹一般。

为了报恩,她便从小答应保护他,学**武功,从小伴他。

10年后,他对她说:“我喜欢你,想娶你。”

她错愕,却答应了。

她做了一个贤良的妻子,温顺乖巧,

但不是他想要的,“你可否爱我?”

她一如既往的温柔,“你是我夫君。”

“你可否爱我。”

她微微叹口气,“未曾。”

他自嘲般的笑,有些苦涩。“罢,尽管你不爱我,却把所有都给了我。”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六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人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些困惑。

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把一个人的“心”提到与众生请佛平等的地位,稍为可以解开一些迷团。

一个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相若的地位。在新竹狮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第,壁上用苍润的楷书,写上“心即是佛”四个大字。同样的,在江苏西园寺大雄宝殿里也有四个大字“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摆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其实,这四个字学问极大,它有十六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意义几乎是一样的,以心字开头有四种组合:“心即是佛,心是即佛,心佛即是,心即佛是”,以佛字开头也有四种组合:“佛即是心,佛是即心,佛心即是,佛即心是”,几乎完全肯定了心的作用,佛在这里不再那么高深,而是一切佛法全从行念的转变中产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不再从“空”的角度在经文中索解,有时一个平常心就能在佛里转动自如了。

我最喜欢的讲佛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何等为如来种?(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文殊并且进一步解释:“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这里,文殊把人世间烦恼的意义肯定了,因为有一个多情多欲的身体,有愚昧,有情爱,有烦恼才能生出佛法来,才能生出如来的种子,也就是“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把佛经里讲受,想、行、识诸空的理论往人世推进了一大步,渺小的人突然变得可以巨大,有变化的弹性。

在我的心目中,佛家的思想应该是瘸子的拐杖,顽者的净言,弱者的力量、懦者的勇气、愚者的聪明、悲者的喜乐,是一切人生行为中的镜子。可惜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讲佛法的“有道高僧”大部分忽略了生命的真实经验,讲轮回,讲行云。讲青天,讲流水,无法让一般人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过去旅行访问的经验,使我时常有机会借宿庙宇,并在星夜交辉的夜晚与许多有道的僧人纵谈世事,我所遇到的僧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为僧的,大多数并在生命的行程遇到难以克服的哀伤烦恼挫折痛苦等等,愤而出家为僧,苦修佛道,可是当他饲入了“空门”以后,就再也不敢触及尘世的经验,用这些经验为后人证法,确实是一件憾事。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住在佛光山,与一位中年的和尚谈道。他本是一名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因为爱情受挫,顿觉人生茫然而适入空门,提到过去的生命经验他还忍不住眼湿,他含泪说:“离开众生没有个人的完成,离开个人也没有众生的完成;离开情感没有生命的完成,离开生命也没有情感的完成。”也许,他在孵说里是一个“六根不净”的和尚,但是在他的泪眼中我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人世观照而得到启发,他的心中有一颗悲悯的如来的种子,因为,只有不畏惧情感的人,才能映照出不畏惧的道理。

心有时很大,大到可以和诸佛平等,我们应该勇于进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勇于肯定心的感觉,无明如是,有爱如是,一切烦恼也应该做如是观。

更多。

鲁迅散文集通用篇十七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是: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为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

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平庸化现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的。不过,其中又有区别。据我观察,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反应又因性情和观念的差异而有区别。大抵而论,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现为愤怒,视这个世道为末世,对之发出正义的谴责乃至神圣的诅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寻回盛世,或者--审判世人,以先知的口吻预言某种末日审判。张承志是当今最典型的代表。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现为忧虑,视这个世道为乱世,试图规划出某种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复或营造他们心目中的治世。相当一批人文学者正在为此竭精殚虑,摇唇鼓舌。不论愤怒还是忧虑,救世是共同的立场,所以我把两者归作一个类别。

另一类人是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相对而言,他们没有太直接的救世抱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活动。他们对于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精神平庸化过程同样反感,但似乎不像前一类人那样有切肤之痛,如坐针毡,为之寝食不安。由于他们更多地生活在一个相当稳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隔膜于或超脱于他们所反感的那种外部变化了。他们的反应主要不是愤怒或忧虑,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近乎宽容的淡漠和蔑视。属于这一类的大抵是一些真正迷于艺术的艺术家,真正迷于学术的学者,以及执著于人生和人类根本问题之思索的哲人智者。在这样的人看来,乱世论似乎都有些危言耸听,这个世道和别的世道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是一个俗世罢了。时代变迁,俗的表现形式相异,或官或商,无精神性则为一。所以,他们始终与俗世保持距离,而把精神上的独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视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意义上,他们的立场可归结为自救。

当然,上述划分只是相对的,毕竟可能有一些个人性和社会性皆很强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场会发生重叠。我无意在这两种立场之间评优劣,以我之见,真诚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宝贵的,我们之缺乏有感召力的传道士和启蒙思想家,一如缺乏埋头于自己园地的耕耘者。不过,就目前而言,说句老实话,我实在听厌了各种名目的文化讨论,从这些热闹中只听出了一种浮躁和空洞。无论是标榜为“新国学”的复古主张,还是以“后现代”名义装饰现状的学术拼贴,事实上都没有提出切实的救世良策,很可能只是成全了个人的一种功利欲|望。至于种种关于“文化失落”、“人文精神失落”的喟叹,透出的多是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为自救的立场作一辩护,尽管真正的自救者是不需要任何理论上的辩护的。

一个人立志从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应该是出于自身最内在的精神需要。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围内几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所以对于他来说,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惟自救才有生路。可是,在精神生活与世俗的功利生活之间,他的价值取向是明确而坚定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困惑。张三不耐贫困,弃文经商,成了大款,李四文人无行,媚俗哗众,成了大腕,这一切与他何干?他自己是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环境还允许(事实上允许)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那些面对浮躁世态而自己心态也失衡的人,他们也许救世心切也心诚,但同时我又很怀疑他们自己内心缺乏精神生活的牢固根基,要不何至于如此惶惶不安。

在当今时代,最容易产生失落感的或许是一些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济世雄心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做民众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可是商业化大潮把他们冲刷到了社会的边缘地带,抛掷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他们是很难自甘寂寞的,因为他们恰好需要一个轰轰烈烈的舞台才能发挥作用。我不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脱离社会实践,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精英或想当精英的人太多,而智者太少了。我所说的智者是指那样一种知识分子,他们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不看重事功,而是始终不渝地思考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们在寂寞中守护圣杯,使之不被汹涌的世俗潮流淹没。我相信,这样的人的存在本身就会对社会进程发生有益的制衡作用。智者是不会有失落感的。领袖无民众不成其领袖,导师无弟子不成其导师,可是,对于智者来说,只要他守护着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即使天下无一人听他,他仍然是一个智者。

我确实相信,至少在精神生活领域内,自救是更为切实的救世之道。当今之世不像是一个能诞生新救主和新信仰的时代,但这并不妨碍每一个热爱精神文化事业的人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从事独立的探索和创造。这样的人多了,时代的精神文化水准自然会提高。遗憾的是,我们拥有许多不甘寂寞的信仰呼唤者、精神呐喊者和文化讨论者,少的是宗教、哲学、艺术上的真信徒甚至真虚无主义者。透底地说,真正精神性的东西是完全独立于时代的,它的根子要深邃得多,植根于人类与大地的某种永恒关系之中。惟有从这个根源中才能生长出天才和精神杰作,他(它)们不属于时代,而时代将跟随他(它)们。当然,一个人是否天才,能否创造出精神杰作,这是无把握的,其实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不失去与这个永恒源泉的联系,如果这样,他就一定会怀有与罗曼·罗兰同样的信念:“这里无所谓精神的死亡或新生,因为它的光明从未消失,它只是熄隐了又在别处重新闪耀而已。”于是他就不会在任何世道下悲观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人类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从未也决不会中断,而他的看来似乎孤独的精神旅程便属于这个整体,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泯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