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文蝴蝶的家的教学设计如何写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17:27:36 页码:14
课文蝴蝶的家的教学设计如何写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三篇)
2022-12-20 17:27:36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课文蝴蝶的家的教学设计如何写一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主席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主席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主席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主席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主席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主席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长征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乐观

课文蝴蝶的家的教学设计如何写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人与动物的那种和谐、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珍珠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图片,学生欣赏。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这和谐的氛围、悦耳的鸟鸣令人回味无穷。大家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过,也许是因为人类对它的伤害太多,所以鸟在人面前总是显得生性胆小,心存戒备。人和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从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2)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

(3)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着重对雏、咂、卷、拨、蔓等字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大声朗读课文,字、词、句要读好。

2.分段朗读,师生相机点评。重点指导读好第四段。

3.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相机出示:我为珍珠鸟精心做巢。

小珍珠鸟非常可爱。

珍珠鸟跟我越来越亲密。

5、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节);第二段(第3节);第三段(4~7)节。

6、按照每段大意连贯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板书:信赖?喜欢』

四、学习第一段(1-2)

1.自读课文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巢指什么?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安排的?这反映了我对珍珠鸟什么样的感情?

(3)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4)齐读第2自然段

3.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4.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给珍珠鸟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爱鸟之人,他处处为鸟儿着想,他珍爱着它们。

课文蝴蝶的家的教学设计如何写三

1、学习第1,2,3自然段,明白每段写小艇的哪一方面内容。

2、边读边想象,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特别是第二段的几个比喻句。

3、感情朗读,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4、背诵课文。(上限是背诵第二段,下限是背诵第2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划出重点句。讨论后板书:重要交通工具。

(2)想想重点句与前后句子是什么关系("水上城市"点明为什么重要,"等于街头的汽车"形象写出如何重要。)

(3)小结: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概括段意,还可以抓住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2、学习第2。3自然段。

过渡: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小艇"幻灯片(或画片),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艇的特点。(注意引导想象小艇行动起来的情形和坐在舱里的感觉。)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圈划写得准确而生动的语句,朗读体会。

(3)交流(重点体会几个比喻句),相机指导朗读。

长,窄,深像独木船

板书外形翘像新月

轻巧,灵活仿佛一条蛇

感觉:软,有意思。

(4)借助板书,背诵第2自然段。(能力强的可背诵2,3自然段。)

(5)小结:作者从小艇的外表写到船舱里,两个自然段的观察角度不同。概括段意时,就要把两段的内容归并起来。

3、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段,思考课后习题1(2)。

(2)交流后板书;一般特殊

(3)指导感情朗读第4段,边读边想象船夫驾驶小艇的情形。

(重点引导想象在三种特殊情况下,船夫是如何操纵小艇的,进一步理解"操纵自如"的意思。)

(4)概括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5)小结: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方面是船夫在水上城市长期训练的结果,另一方是由小艇自身的外形特点决定的,我们只有边读边联系,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4、作业选做其中一题。

背诵并默写第之自然段。

(2)用"像……"造几个比喻句。

(3)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用自己的话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外形。(鼓励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