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 朱自清写父亲的作品(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11:47:11 页码:11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 朱自清写父亲的作品(八篇)
2022-12-20 11:47:11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一

“燕子去了,有再归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呐?”

这句话想必大家都熟悉,它是来自《朱自清散文集》中的《匆匆》。

文段中:聪明的,你请告诉我为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这句话表明了朱自清先生留恋、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无比珍贵的,失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成了回忆,已经无法挽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如金子一般,但是用钱财却买不回来时间。

我们要珍惜时间!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发明,正是因为爱迪生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

伟大的作家鲁迅有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可见鲁迅也有多么珍惜时间呀。

世界上又有哪位有成就的人不是珍惜时间的呢?

时间匆匆而逝,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我们小学生中有的人天天看手机,打游戏,时间就这样被消磨了。不知道珍惜时间,这是多么可惜又可悲的一件事!

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要像爱迪生、鲁迅等众多伟大的人一样,惜时如金!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二

朱自清的散文写的大多是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我特别喜爱看他写人写景的文章,他的文章真所谓是平淡中见神奇。

其中一篇写了通过卖艺、卖物而生活的外国乞丐,这篇文章仔细地介绍了各色各样的外国乞丐,如画丐、乐丐,文章的描写极为细腻,其中还列举了乞丐画画的三种花样——双钩tolive、双钩goodluck和画四五方风景,对这三种花样描写的十分简练,其中描写道: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字母整齐匀净,通体一笔不苟。

充分体现出了这些画丐画画的熟练程度,更可见他们是通过无数的练习,才练就了这么一套求生的本领。而在朱自清的笔下,对于乞丐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他们也是值得尊重的,而乞丐也算是种特殊的职业。

而朱自清写景物时,更是生动形象,能十分巧妙地向人展现所描写的事物。他在描写白水漈的瀑布时,写道: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

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

简练的一段文字,已经生动详尽地写出了白水漈的瀑布奇观,让人感到那神奇的瀑布正在眼前,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则写出了瀑布临空处时的忽然消散之感,其写作手法着实让人叹服。

正因为朱自清的散文散发着非比寻常的文学韵味,才使得这些创作对世人产生巨大影响。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三

1、从文章所描绘的形像展开想像,感受散文绘画般的色彩美,诗歌般的韵味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加强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散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了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认真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事物的方法,练习准确的描述事物。

一、用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词,如《春晓》、〈咏柳〉、〈绝句〉等等。教师简单描述诗的内容及意境,学生回忆、想像。然后播放〈春〉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春的另一种美。

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春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更是一着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1、借助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神韵。听完朗诵,让学生按文章内容顺序口述自己在欣赏时脑海中出现的形像及自己的感受。

2、利用图画,让学生感受美的具体形像。选择两幅图画,如〈春草图〉、〈春花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观察、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想像、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像、姿态、性格”,让具体的形像在脑海中活起来。

3、为了使学生获得的美感具有持久性,巩固成果是很重要的。首先,再次感知文章(学生朗读,适当配乐),然后,让学生在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任选一幅,构思出一幅图画来。(或口述,或画草图表示)

三、通过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手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再次阅读中去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用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概括第一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心情。

2、作者写春草时,抓住了什么特征?是怎样具体描绘的?

3、作者写春花时是按照哪三个层次写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4、作者把无形、无色、无味的风写的具体又形像,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的感受上把风写活的?

5、作者写人们迎春的点睛之笔在哪里?

6、作者用了哪三个句子赞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颠倒三个句子的顺序行不行?为什么?

7、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思想。

四、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分析〈春〉这篇课文,对阅读抒情散文有哪些规律的认识?(从方法和能力两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文中长短句参差交错的写法,写一段秋景。

作业处理方法:

课下交流、互评,课上朗读好作品。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四

朱自清是一个大散文家,他为人学问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真的节操,他的文章令人佩服、羡慕,他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我很喜欢读他的散文。他的文章很抒情,很有艺术魅力。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后期的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最近,我在教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它又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再次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看了起来,这篇《春》引起了我更深的理解。朱自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读到这一段,心中充满欣喜之情,这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色彩多美!

这美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人们希望生命的形态也像五颜六色,鲜艳夺目这样。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学家;有的人安于平凡,希望安分守己,过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愿意东奔西跑,不断变换工作环境,虽无大的成就,但却充分体会品尝工作的乐趣。有的人外向,言语滔滔不绝;有的人内向,轻易不向人表露内心。但所有这些,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命都像这些花儿一样鲜活,饱满,充满生命的芬芳。

你不能用一种生命形态去规范另一种生命形态,你也不希望这样,犹如你不能因为喜欢桃花红得像火,你就让杏花、梨花都改变了颜色。你也许会说,我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这些,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景色描写却潜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态的趋向。

还有这几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一种充满生命鲜活的温情,足以使你饱受创伤的心灵、情感得到抚慰。人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总难免要受到许多委屈、伤痛,因此,特别希望得到一种温情,这也是你读到这段文字感到特别舒意的原因所在。

再看这一段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连续两三天的雨,本来是最让人心烦的,但当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时,再配以充满生机的树叶儿的绿,小草儿的青时,就让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润。

而我们的生命总盼望着友谊、温情、情趣、理解等等来滋润我们的心灵,而这种滋润,“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式的“润物细无声”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黄晕造成的温柔,细雨给人的滋润,正是人们心灵所渴求的家园。最妙的,还有这样几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稀稀疏疏”,让人感到了宇宙的大与人的小,但“静默着”,又让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润、家园的安宁而底气充沛、中气十足。

不同的景,蕴涵着对生命的不同的描述与理解,这正是作者选择、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在的思路,也许作者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一点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觉,按照自己的艺术理解去写的。

总之,读着朱自清的《春》,给人以启迪,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百读不厌。你也许会说,是作者描写的春色生动,感染、打动了你,我却说这是《春》的意境魅力所在吧!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五

一篇散文,能够点醒几代人,让读过的人明白了血浓于水的父爱之情;一篇散文,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清华园的朦胧、忧伤之美;一篇散文,让我们仅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春天的萌发和勃勃生机。

这些散文的作者便是朱自清。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散文开创了前程似锦的未来。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如同珍珠落入我的心盘,我记忆最深的是《轮雅俗共赏》。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表露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见解,分析了雅和俗的特质,指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俗到雅,在到雅俗共赏的变化。文章纵向梳理了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全文捡平实,但又充满了趣味性。

朱自清在北平生活了多年,对北平人的语言和说话方法都很熟悉,这一篇《人话》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篇文章仅选取了北平话中的“人话”一次铺开介绍了北平人讲究规矩的特点。在介绍人话时,还不忘和讲理一词作比较,虽然意思相近,但前者明显在表达上更鲜明。

朱自清在晚年患了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购买三袋面粉。一家十二口人吃的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还是抵抗住了面粉的诱惑,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美援“面粉”宣告书上签了名,并说“宁可在贫困中死去,也不接收这耻辱的面粉”

他珍珠般的语言中又不失自己的爱国心。字里行间又能看出他对帝国主义者的愤慨。《动乱时刻》深深打动了我,我明白帝国主义可恶的同时,还明白了当时生命的低贱。一个小孩子只值七毛钱,这行字就如针一般扎入了我的眼睛。朱自清先生不顾自己安危,用自己的民魂抨击了旧社会。这见义勇为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那些颓废者,投靠帝国主义的颓废者,是多么可恶,令人咬牙切齿,他们的生命才是最低贱的!

就因为有了这些英勇无畏,不向反动派低头的作家、政治家。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现在生活才会那么美好。他们是七月的星火,是民族的救星,唤醒了沉睡的巨龙!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六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

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

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

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

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

《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

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七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家,他的笔就象一支万能的神棒,不论什么题材,都能幻化成优美动人的散文。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43-01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的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了他文学创作的才华。接着,他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经过艰苦的艺术磨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真挚深厚的感情流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只强调抒情的技巧则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朱自清偏重借叙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缠绵,真切,一方面是注意到选材的详略、笔墨的浓淡、布局的虚实,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有时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极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归根结蒂,朱自清的“抒情小品”,在“五四”以后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这与他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中追求“真挚”的“声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3精巧紧缜密的艺术结构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4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

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创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写父亲、写亡妇、写叶圣陶、写韦杰三等,都是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作者抓住几个细节,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动作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均运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简炼、流畅、朴素、平实的语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运用的另外一种手法,而且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这么两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诉诸嗅觉的,他却用“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让人感觉到香气的悠远、飘缈,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谐,却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来比喻,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在《绿》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则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用“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柔滑、细腻。

结束语:在“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中,有“名士风”,有“绅士风”,有“隐士风”,而朱自清却能够独树一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建立了“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必须指出,朱自清的这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正是“五四”以后我国白话散文崭新的民族风格。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现代散文的发展,“正是顺势”。他的许多文章在“民众文学”、文学的“通俗化”、“雅俗共赏”、语言的“谈话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多围绕着关于散文的民族形式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如此,朱自清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努力通过文学的民族形式来体现散文的民族风格。如在艺术构思方面讲究“眼”的安设;在抒情方面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结构方面注重贯穿线索,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在语言方法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平易、雅俗共赏的作风。他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建树了他散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1]王昱.《〈从荷塘月色〉看朱自清散文之美》.辽宁行政学报.

[2]彭苏.《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3]章霖.《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朱自清散文父亲相关资料(精)八

朱自清是一个大散文家,他为人学问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真的节操,他的文章令人佩服、羡慕,他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我很喜欢读他的散文。他的文章很抒情,很有艺术魅力。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后期的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最近,我在教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它又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再次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看了起来,这篇《春》引起了我更深的理解。朱自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读到这一段,心中充满欣喜之情,这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色彩多美!

这美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人们希望生命的形态也像五颜六色,鲜艳夺目这样。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学家;有的人安于平凡,希望安分守己,过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愿意东奔西跑,不断变换工作环境,虽无大的成就,但却充分体会品尝工作的乐趣。有的人外向,言语滔滔不绝;有的人内向,轻易不向人表露内心。但所有这些,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命都像这些花儿一样鲜活,饱满,充满生命的芬芳。

你不能用一种生命形态去规范另一种生命形态,你也不希望这样,犹如你不能因为喜欢桃花红得像火,你就让杏花、梨花都改变了颜色。你也许会说,我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这些,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景色描写却潜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态的趋向。

还有这几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一种充满生命鲜活的温情,足以使你饱受创伤的心灵、情感得到抚慰。人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总难免要受到许多委屈、伤痛,因此,特别希望得到一种温情,这也是你读到这段文字感到特别舒意的原因所在。

再看这一段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连续两三天的雨,本来是最让人心烦的,但当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时,再配以充满生机的树叶儿的绿,小草儿的青时,就让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润。

而我们的生命总盼望着友谊、温情、情趣、理解等等来滋润我们的心灵,而这种滋润,“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式的“润物细无声”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黄晕造成的温柔,细雨给人的滋润,正是人们心灵所渴求的家园。最妙的,还有这样几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稀稀疏疏”,让人感到了宇宙的大与人的小,但“静默着”,又让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润、家园的安宁而底气充沛、中气十足。

不同的景,蕴涵着对生命的不同的描述与理解,这正是作者选择、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在的思路,也许作者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一点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觉,按照自己的艺术理解去写的。

总之,读着朱自清的《春》,给人以启迪,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百读不厌。你也许会说,是作者描写的春色生动,感染、打动了你,我却说这是《春》的意境魅力所在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