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左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如何写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吗(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04:54:00 页码:7
左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如何写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吗(二篇)
2022-12-20 04:54:00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左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如何写一

但是《春秋左传正义》对于初学文献学的我来说,阅读比较困难。甚至于对上文所提及的“注”、“疏”的含义,我也不甚了解。幸运的是,文献老师前段时间刚好提及“注”、“疏”并讲述了其含义,我方知:对古书的注解叫“注”,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解释就叫作“疏”。

对于此书的注,大多数我不是特别明了,因此我均是借助疏,即《正义》,来弄清文章的大概意思的。但我在书中却看见一个奇怪的现象:书中大多数采用杜预的注,而极少看见其他人所著的注,这个给了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感觉。之所以会认为这个现象很奇怪,是因为在文选课上,老师通常会用毛传、郑笺、集传等作为比较,然后取最佳解释,而该书却反其道而行。并且据文选老师所讲,对《左传》做过注的大有人在,如西汉刘歆、东汉贾逵、服虔以及隋朝刘炫等,并且也大有可取之处。但为什么孔颖达却极少用其他人所著的注呢?于是我便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并从一堆书籍中找到了一个我认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清人焦循的《春秋左传补疏序》是这样解释的:“唐高祖之于隋亦踵魏晋之余习,故用预说作《正义》,而贾、服诸家由是而废”。大概是因为唐高祖沿袭了魏晋旧习,所以孔颖达独尊杜注,舍弃了其他人的注解。

众所周知,“疏不破注”是著疏的原则。华中师范大学安敏博士曾对其做过解释:“‘疏不破注’是指在一般情况下,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以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发挥,但不得对注进行纠正反驳”。文献老师也曾说过“疏不破注”这个原则及其含义,而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的疏证过程中也始终坚守这个原则,这也是此书最大的特点之一。

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则,使得孔颖达独尊杜注,而独尊杜注又使许多前人的有价值的注疏消失、亡佚,使白璧微瑕。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各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选择了支持杜注。如:“《左传---隠公三年》:‘庚戌,郑伯之车僨于济。’”《正义》曰:“案:‘检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既考校元由,据当时所见,载于《释例》,今一皆依杜。虽与《水经》乖异,亦不复根寻也。’”明知与《水经》的说法不相同,却用“今古或殊”这个简单的理由简单地带过,并且不再找寻资料查证、找出正确的解释,实在是有失偏颇。“不复寻根”的态度也不利于我们读者继续探索、寻求正确合理的注解,此瑕疵之一。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杜注存在错误的情况下,还是选择避而不谈。如:“《左传---僖22年》: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矣。’”《杜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后文,可知“固”乃是“固执、坚持”意,并不是杜注所解释的庄公之孙公孙固;大司马乃官名,这里指作大司马的那个人。但孔颖达却未对其进行修改,甚至未指出杜注的错误。这样使得正义不够严谨,此瑕疵之二。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杜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依旧言辞隐晦缓和。如:“《左传---庄公三十年》:‘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正义》曰:“杜此注与《谱》并以射师与鬭廉为一人,不知何据也。”“不知何据”说明孔颖达也认为杜注此言缺乏依据,没有材料支撑,但他也只是随便一提,并没有明确反对杜注。这样做显然有失偏颇,缺少客观性,此瑕疵之三。

但又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使得注释庞杂、内容混乱的局面被避免了。孔颖达当然不是不懂变通之辈,在杜预没有为其作注时,孔颖达也直接采用了前人的有价值的注作疏。这非但没有违背“疏不破注”原则,而且也使得《正义》更加完备、具体、准确、客观。

如:“《左传---桓公九年》:‘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夫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正义曰:“服虔云:‘古之为享食,所以观威仪、省祸福,无丧而戚忧必仇焉。今大子临乐而叹,是父将死而兆先见也。’”他把曹大子的哀叹看作是其父将死的先兆,我认为此处孔颖达取服虔注疏是极好的。因为第二年曹大子的父亲曹桓公便过世,曹大子即位,为曹庄公,刚好应了那句“是父将死而兆先见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书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在我看来此书的的确确是一部佳作。该书始终坚持贯彻“疏不破注”的原则,完全达到了著疏的标准。虽然在这个原则下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那也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不管怎样,总体上也是极其好的。并且孔颖达对《左传》中一些杜预未著注处采用了服虔等人的注作疏,对原文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说明,既未违背原则,又取其精华,也算弥补了一些缺陷。

阅读完该书,我对文献学的认识又更深了一步,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等也更加的了解,对著疏的原则、方法等也有所涉猎,实在是受益颇多。

左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如何写二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2、夫妇和,而后家道成。——清·程允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3、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5、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6、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8、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9、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1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1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2、轻诺必寡信。——《老子》

13、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14、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8、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19、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2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2、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2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2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2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7、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28、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在少年。

29、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30、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3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3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6、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3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39、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40、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4、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4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46、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47、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48、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49、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50、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5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5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53、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55、得意安然,失意泰然。

56、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

5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58、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59、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6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6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63、床头金尽,壮士无颜。

6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6、劝君作福便无钱,祸到临头使万千。

67、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6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69、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7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