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性,注重知识的逐步展开和巩固。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一
一对对快乐的影子。
在柳树下跳跃。
一声声欢歌笑语。
在心里游荡。
孩子们快乐的奔跑着。
要躲开树爷爷头发漏出来的光。
大海。
没有巨浪翻滚。
没有轮船轰鸣。
一切是那么快乐。
一切是那么安静。
啾啾啾。
树上的鸟儿在啼鸣。
课堂。
一会儿书声琅琅。
一会儿反转课堂。
勇敢的举手发言。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一双双明亮的眼眸。
映出希望的光亮。
操场。
一声声欢呼。
一声声巨响。
一会儿足球架。
一会儿篮球框。
塑胶跑道上一滴滴汗水。
窗边。
听不见汽车的轰鸣,
看不见辽阔的原野。
有那安静的音乐声,
也有那让人陶醉的书乡。
我浸泡在其中无法自拔,
从没留意阳光穿透玻璃从脚尖爬到手指。
船上。
没有广播声在耳边,
没有电子游戏在眼前。
只有鸟语花香的环境,
和那芬芳扑鼻的花香。
在小船中迎风飘荡,
不会在意鸟儿在身边飞翔和鱼儿在身边嬉戏。
树下。
由一片片树叶组成的茂密大树,
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笼罩在一起。
聊天,打牌,爬树,
生龙活虎。
一阵风轻轻吹来,
树叶快活地抖动着。
河边。
几只小脚丫在水里拍打,
裤子上,衣裙上,满是溅起的水花。
扑通一声,溅起的水花。
抓住的鱼儿蹦进了河里,
垂柳的影子和孩子们的.笑脸碎了,
留下的是一滩水花。
大海。
海鸥在蓝天鸣叫,
大海在诉说着心声。
海滩上,人影在闪动。
不时传来笑哈哈。
忽然大海像一层一层的书,
让人们饱览海洋的知识。
森林。
森林是一片绿洲,
凉爽的风不断向我吹来。
可爱的鸟儿在歌唱,
有趣的树叶一边伴奏,一边伴舞。
我们在森林里呼吸着新鲜空气,
唱着献给大自然的歌。
图书馆。
四周一片静悄悄,
只有偶尔的翻书声。
在这安静的环境下,
每个人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书的有趣,
让人废寝忘食。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二
1.听写词语。
水墨染绿钓竿扑腾。
打碎拨开浪花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三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词理论也非常有效。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
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兴奋,都充满着期待。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其实我就是想让他们用喜欢的美术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去感悟作者的画,以及画中的情。我简单几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画框,并让同学们思考“用刚刚分析的画画的理论,来想想该往这三副童年的画中添上什么景致?”这一步其实是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意,第一次引入了读诗歌的阶段。然而,这仅仅是从了解诗歌大意层面出发的,而更深的层面在于觉得这三副画中的情。于是我在本节课上又渗透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概念。
引导道:根据同学们刚刚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我们基本完成了“画意”的了解,然而“诗情”也就是作者表现的情感却有待发掘。进而学生通过一遍一遍有感情的朗读,其中包含了我的正确、错误示范朗读的比较,引导他们发现朗读应该注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为何这样读。因此在这一系列多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自己也能够抓住一些“诗眼”读出感情了。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五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林中。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七
1.听写词语。
水墨染绿钓竿扑腾。
打碎拨开浪花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九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十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十一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十二
童年是一幅水墨画。童年是欢声笑语的春天。童年是你追我赶的游戏。
放学后,我惊奇的发现,我的语文书不见了。我翻遍书包也没有找到它,到后来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思前想后,估计可能书是放在学校了。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去了学校。我翻遍了座位和教室也没有找到语文书。上语文课之前,我只能苦苦乞求同桌,让我与他同看一本语文书。我的同桌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他最后经不住我的死缠烂打,瞪了我一眼之后,无奈地把语文书移了过来,让我和他一起看。
下课时,我们一起做作业。同桌的语文书掉到了地上,我急忙弯腰帮他捡起来。我捡起语文书时,发现书里写着“陈祺睿”。原来,我苦苦乞求和他共读的语文书,是我的。
我把语文书拿在手里,问他:“这是谁的.书?”他很肯定地说:“我的。”我就把名字翻给他看,他惊讶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个。其实,那么,我的书呢?”
我们俩异口同声,哈哈大笑。
从此,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童年,我还有很多的快乐,藏在捉迷藏的游戏里。
记得有一次,捉迷藏游戏很有意思,很好笑。有一位从来没有当过“猫”的玩伴,终于当了一次猫,可以像名侦探柯?{一样了。我和其他同学,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一个藏在教室的门后;一个藏在操场的灌木从里;我也躲进了灌木丛;还有一位,跑得快,我也不知道他藏那里了。上课铃响了,我们纷纷就位。可是,还有一位同学,却一直没有回位,这事急得我们到处去找他。
最后一位进教室的同学说,有人在男厕所睡着了,还流着梦口水呢。我们相视而笑。班主任在全班批评我们说,以后不准在学校玩捉迷藏。
童年是诗情画意的快乐成长,童年是跑来跑去的欢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林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十四
溪边: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林中: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张继楼(1926),男,籍贯江苏宜兴,中共党员,汉族,大专学历,文学创作一级。重庆市作家协会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重庆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十五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一课时。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项目完成总结如何写(大全8篇)
- 最新社区议事会记录范本(汇总14篇)
- 最新送给叛逆儿子的一封信范本(优质20篇)
- 2023年第一次做服务员(精选17篇)
- 最新软件正版化自查报告(优质8篇)
- 我的心事范文(大全14篇)
- 最新美丽的浮龙湖(大全18篇)
- 最新公共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总结(实用11篇)
- 最新青春啊青春(模板11篇)
- 测试员个人简历范文范本(优秀1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