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1:56:59 页码:7
2023年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优质8篇)
2023-11-23 21:56:5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从个人角度出发,客观描述所经历的事情,深入分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体验,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尝试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例、对比或对比,以丰富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他们还不能像学龄儿童那样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言语跟行动的关系。

实验证明: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同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言语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这样,儿童的行动就带上了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我们在学前儿童那里,开始可以明显看到这些特点。

培养学前儿童思维能力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这位伟人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其说做父母是个义务,还不如说做父母是项艰苦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为恰当。巴甫洛夫曾很形象的指出:“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一句话道出了学前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家庭并没有把学前教育放在重视的位置,而是认为学前教育是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只要照顾好婴儿的生活起居就足够了,对他们实施教育无异于“对牛弹琴”,认为那是等他长大以后的事。

1、儿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6岁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在他们身上也常有表现,有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了解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家长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实施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了。针对儿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家长可以多带儿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看、多听、多讲。让他们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开拓思维领域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抽象思维的萌芽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而又良好的物质基础。

2、对孩子的思维活动给予表扬。

家长应该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哪怕只是偶尔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给予第一时间的赞美、肯定和鼓励,这样做会强化儿童的理念,逐渐地养成意识,并成为一种习惯。正如英国大科学家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潜能,拓展思维的维度,因而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二)促进社会教育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社会对于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他们很难理解它的含义,这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家庭或幼儿园中进行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儿童的社会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教育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初步形成,社会规章制度的初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初步了解等等。

1、创造一个充满意识和行为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使儿童从小就从周围的环境中感受到这种氛围,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意识的种子就会孕育在他们的思维中,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2、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和谐社会。

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和谐社会,让儿童能在一个充满爱,充满欢乐,充满安全感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不仅是儿童思维能力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儿童成长、教育、发展所需要的。

3、开办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课。

在社会教育中开办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或举办同类型的竞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该课程采用与孩子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多方面训练孩子的基本思维技能,如比较、排列、分类、推理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路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概括性、敏捷性、逻辑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以基本思维技能为基础。因此,思维技能训练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摘要: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应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为幼儿教育保驾护航。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幼儿在入园后,突然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变得脆弱、敏感,甚至有一些幼儿会厌恶到幼儿园上学,出现哭闹的情况。

如果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会大大减轻幼儿入园的不适应感和焦虑感,并使其对幼儿园学习产生向往。

家长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期,要多给幼儿讲一些关于幼儿园的故事和有趣的事情,并多带着幼儿到幼儿园转转,看其他小朋友做游戏、上课学习,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熟悉感和兴趣。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家庭教育也应该辅助幼儿园教育,给幼儿设立一定规则,告诉他什么是必须要遵守的。

如:在平时生活中,不能因为幼儿的哭闹就答应他的无理要求。

家长还应多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表现,在家里的时候也要像在幼儿园的要求一样要求幼儿做到,以此来巩固幼儿的学习、生活习惯。

家长要多与幼儿沟通,了解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

可以在离园后问一些他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今天在幼儿园都学了些什么啊?有没有让你特别开心和很不高兴的事情呢?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呀?等等。

家长要从幼儿的回答中了解其心理,对不正确的价值观要及时给予纠正。

并且,在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其记忆力。

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是幼儿行为的指导者,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多倾向于专业化,家庭教育情感性更重。

并且在平时的幼儿园教育中,提供给幼儿的`只是图片和视频,因为安全隐患等问题,很难带领幼儿接触真实场景。

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平时与父母外出看到的场景,接触真实的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人文教师。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并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巩固。

总之,幼儿园教育不能完全代替家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双方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幼儿科学、长远、健康的发展。

摘要: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家庭是儿童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日后的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倡家长重视对儿童的学前启蒙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成长。

前言:

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

因此,要求每个家庭都要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对儿童的正确的启蒙教育,让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

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

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

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

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

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

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

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

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

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

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

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

对学前期的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不能跟随幼儿园教育思想的步伐,将不利于儿童今后的学习发展。

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要在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方式的基础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

这就要求家长首先把握好孩子现阶段的接受能力,做一个详尽的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孩子的状态来决定学习的进度,最后确定出来孩子具体的学习项目。

此外,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的综合技能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否允许,按家庭经济能力来衡量应学的科目。

结束语:

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

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仕强,2006,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赵忠心,1991,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3]杨冰,2004,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在倡导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农村学前儿童教育问题已然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中的家庭教育更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就成了研究重点。

农村学前儿童,是指其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为农村,年龄处在0-6岁的学龄前阶段的婴幼儿。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其他成员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影响,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成员构成将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有主干家庭、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再组家庭这几种家庭结构模式。

主干家庭是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儿童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双方与一个或两个学前儿童所组成的家庭,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当地就业,共同养育和教育孩子。隔代家庭一般是指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跟孙辈居住在一起,由祖辈代替孩子父母履行监护责任,这种家庭一般是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有的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团聚,甚至有的几年都无法回家看望和教育孩子。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者父亲、母亲一方过世所形成的家庭模式。再组家庭是两个残缺家庭重新组合构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可能无血缘关系。

(一)在教育理念上: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对现代教育理念了解不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比如有的父母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认为孩子年龄小,给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只有通过打带来的疼痛感让孩子记住规则。另外,由于农村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现在隔代教育现象严重,爷爷奶奶缺乏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只管对孩子的生活加以照顾,更不懂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知道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二)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家长的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等的不同,很多家长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知识拥有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不重视,导致孩子不遵守社会规则,不懂礼貌,肆意妄为。

(三)在教育内容上:重智力开发,但缺乏对智力的科学认识,同时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文化学科知识的传递,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智力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界定。在我国,一般认为,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在广大农村,很多家长简单地以为记忆力好就是智力水平高,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背诵儿歌、诗词等,但是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培养却相对缺乏。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狭义说来是指与智力因素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其实,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面对困难的意志程度及其性格往往会影响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个性格急躁、没有耐心的人,那么他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就不会长,这将对他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一个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的人,他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就会受到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农村的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传递,从小就让孩子学习拼音、识字,计算。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作业本写字,做计算题。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做得不到位,我们从媒体报道可知,农村学前儿童在家误食农药、溺水、被电击、烫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幼女被的案件。另外,有的农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味地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尊重老人等。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家庭生活不完整,往往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胆小、怯懦。

(四)在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

(五)在教育要求上: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一致。

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祖辈与父辈要求的不一致,也会出现父母要求的不一致。尤其是在主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宠溺有余,约束不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让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由于成长经历、对教育的认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中国一直有“严父慈母”,也有“虎妈猫爸”,一个松,一个紧,这也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在再婚家庭中,由于缺乏血缘关系的一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往往也会出现和稀泥的现象,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严格。

(六)在家庭教育的外界支持上: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的教育经验要么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要么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事、朋友的'交流,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祖辈的交友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对于现代教育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更没有得到外界的相关指导。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指出,把家庭教育指导按照0-18岁分成5个阶段,其中的0-3,4-6岁的指导就属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这2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大纲》还提出指导中的“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者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虽然有规定,但是对于农村的现实来看,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开展相应教育。

(一)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现在的学前儿童的父母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现在主要缺乏的是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渠道。因此,各地方教育机构、社区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让家长实时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扩充家庭教育内容,智力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齐头并进,同时兼顾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非智力因素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此,家长在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时也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培养应从小抓起。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等。

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讲故事、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等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从小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磨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长可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募捐、看望老人院的老人的活动,培养其爱心与同情心;也可大胆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多激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刻帮助解决,而是让其自己解决,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而言,安全教育是一个重大突出的问题。由于家长看管不力或者是缺乏相关教育,导致孩子被电击、误食农药、溺水、被拐卖、被猥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各位家长首先应该有安全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时刻警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议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步调一致。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主要通过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情景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陪孩子看动画片、带领孩子进入现场等方式,通过家长的身教让孩子进行模仿。比如家长教孩子乘坐电梯注意安全、过马路注意安全,教孩子注意防水、讲卫生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优秀示范行为开展。不能只通过给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因为对于0-6岁的儿童来说,有些道理他们是不能明白的。另外,家庭成员应该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达到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做到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地方政府借助教育机构的力量,落实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水平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自身的问题,缺乏必备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力。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等不同,导致家长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当家长遇到教育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借助各教育机构的力量,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家长培训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儿童家长的事,而且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事情,只有三方协调,共同关注,才能使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儿童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的成长关键期。通过观察和接触学前儿童,我深刻认识到他们的独特性和可爱之处。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一阶段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无穷的好奇,他们渴望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物。我曾经观察到,一个孩子在公园里看到一只小昆虫,立马跑过去捡起来,惊喜地观察它。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创造力是学前儿童独有的品质,也是他们未来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其次,学前儿童善于模仿和表达。在与学前儿童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我经常发现他们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当我和他们一起玩做饭游戏时,他们会模仿我的动作和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能力是学前儿童发展语言和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认知的桥梁。

第三,学前儿童需要一个安全、温暖和充满爱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有足够的亲子和师生互动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呵护。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和表达。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学前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关怀,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而充满爱的环境,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第四,与学前儿童的相处需要耐心和理解。学前儿童在情绪和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不稳定和多变的特点,这是他们正在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表现。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并尽力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例如,当一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发脾气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释放情绪,同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最后,学前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学前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通过合理的游戏和活动,孩子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通过与他人互动,他们可以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还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力。

总之,学前儿童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可塑性的群体,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掘到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观察,我深刻认识到学前儿童的独特性和可爱之处,同时也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安全、温暖和爱的环境来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或者家长,我们应该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有益、有趣和富有挑战的学前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1.课前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课前学习习惯存在的不良问题首先便是难以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是广所周知的,可是小学生基础知识不多、学习自觉性也较差,课前预习工作实施起来仍然难度很大。其次便是上课铃响心却难以收回,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通常会在课间进行一些剧烈的活动,追逐打闹使得情绪和身体都很难再短时间内得以平复,等到上课铃声响了便很难把心及时收回到课堂上来。

2.课中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听课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精神集中时间相对比较短,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周遭环境、事物的影响,容易做一些小动作、东张西望严重影响听课效率;其次是课堂上的发言情况,有些学生对课堂提问表现的极为积极,,有些学生对答案没有信心便悄不吱声,有的同学虽然内心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可是胆小要么不敢举手要么回答声音很小;最后是与同学的课堂合作情况不好,如今小学生中基本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精神,不怎么喜欢与同学一起交流合作。

3.课后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生课后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小学生不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据了解很多小学生写作业的时候,家长都会陪在身边,帮忙看、读题目、叮嘱他们字迹不要潦草或者坐姿要端正之类的;二是小学生几乎不会自己去检查作业,这个学习环节都是家长来代替完成;三是小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大部分的小学生回家写作业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的,他们很少积极主动的离开电视机自觉的去想要完成家庭作业。

二、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

1.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一个孩子其成长发展的情况怎样,很大情况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但从笔者的调查结果看来,对孩子教育不上心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在孩子们面前不注意收敛自己的坏习气,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传染给孩子。很多家长虽然知道要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是自己却没有带好头,没有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还有一些家长在生活中过分宠爱孩子,不利于之后吃苦耐劳学习习惯的养成。

2.家长的文化程度。

直接监管孩子学习的家庭人员的文化程度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拥有良好的文化教养,那么对于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若是他们自身都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陋习,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肯定会是很大的。父母亲外出打工无法监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这已经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留守儿童”在此一方面的学习问题较为突出,他们的学习通常是在爷爷和奶奶的看管下进行但这个阶段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高的并不多。

虽然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家庭中的精神氛围也事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家庭精神氛围即整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风格和价值取向的融合而表现出的一种整体家庭风貌。这种整合后的精神氛围对整个家庭之中所有成员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处于小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孩子来说影响力远远大于家庭中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很多家长便想错误的认为家长主要负责孩子的监护责任,而孩子的教育责任则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其实,相比于学校与老师,家长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虽然小学生大部分的是时间实在学校度过的,可是父母与家人才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孩子对生活学习中很多事情的认识、了解,都是通过自己的父母得知的。所以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成长的避风港,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因此一个家庭的风气对中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其家长的正确的引导和熏陶,便会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反,一个生活在充满陋习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必不可少的会被家中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养成一些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坏习惯。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

孩子学习教育不仅仅是校方的责任,家长需要对学校方面安排的学习任务,布置的工作全力配合,全力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平时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定期与老师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达到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了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的局面。

四、小结。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孩子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身处小学阶段的他们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时机不遗余力的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出孩子优良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晓.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2003(5)。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成人永远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习惯性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指导。“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虽然长者的经验教训总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可有时这显然是亲子沟通中的一大难以逾越的鸿沟。

许多爸爸妈妈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慢慢发展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

许多爸爸妈妈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插进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爸爸妈妈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许多爸爸妈妈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就是爸爸妈妈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1、有效的聆听比所谓的经验更重要。

亲子沟通时,爸爸妈妈最难做到的是“聆听”,最容易犯错误的是“说教”。如何打破这种现象呢?首先,爸爸妈妈要积极地参与对话,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虽然有些时候,他们话多得可能会让你忍无可忍,但是如果经常打断他们,他们就会感到与你分享想法和感受是很不安全的一件事。其次,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的话做出反应——当你同意他说的什么事情时,就点点头或者微笑;当孩子说出某件伤心的事情时,就应该表达出难过的样子。当然,爸爸妈妈还可以表达一些这样的评论:“我明白”,“你一定很不开心”,“真棒”,那么你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话对你真的很重要。

2、肢体语言比对话措辞更受欢迎。

耸耸肩膀,交叉双臂,皱皱眉头——很多时候,这些肢体语言要比说话有效得多。当爸爸妈妈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先蹲下来或者坐下来,把自己放在跟他一样高的位置上,站在孩子的角度和思维特点上考虑问题,就会知道他那样想有出发点的,是可被接受的。

其实,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或者用一只胳膊搂住他的腰——这些都是很好的信号,表达你在关注他说的话,同时也能让孩子产生很强烈的被爱和被关心的感觉。

3、换位思考和语言技巧也是必不可少。

爸爸妈妈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事情,将心比心,这有助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彼此之间更贴近。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1.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 家庭生活中由 对学前儿童进行的 和施加的 。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和原则。

3.学前儿童家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 ,启发孩子 ,鼓励孩子 ,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4.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评价途径有: 、、 、洞察孩子的心理、透视孩子的个性。

5.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有以下几个特点: 、 、、 、差异性和无价性。

6.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有: 、、 。

7.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有: 、 、 __________、 、 、 、。

9.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 之间的相互 和 。

10学前儿童家庭品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 ,塑造孩子,陶冶孩子 ,提高孩子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的性格。

11.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 、 、 、差异性和无价性。

12.儿童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指的是 和 的综合特性。

13.日本学者奥平洋子通过对201名4~5岁幼儿及其中的129名母亲进行研究,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为 、 、和 四种类型。

14.50~90年代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发展特点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个体性和区域性、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5.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时代性和社会性, __________和 , 和 ,连续性和一贯性, 和_________。

1.布卢姆提出,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儿童在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的话,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 )的智力。

a.20% b.30% c.50% d.60%

2.在家庭情商教育中,家长就家庭中重要规划、重大事情等邀请孩子参与讨论,培养孩子自立意识和自主精神的方法叫( )

a.讨论法 b.体验法 c.风暴法 d.谈话法

3.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4.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因果关系的学前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称为(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历史法

5.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

a.1~3岁 b.2~4岁 c.3~5岁 d.4~6岁

6.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方法称为( )。

a.环境熏陶法 b.兴趣诱导法 c.暗示提醒法 d.活动探索法

7.布卢姆提出,( )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a.4岁 b.5岁 c.3岁 d.6岁

8.( )左右是形状和大小辨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a.1~3个月 b.6~9个月 c.12~18个月 d.4~6个月

1.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活动有哪些?

2. 学前儿童家庭认知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3.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有哪些?

4.家长教养态度调整与矫正的方式有哪些?

5.家长应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6.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任务。

7.兴趣诱导法的含义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8.家长如何训练和提高孩子的分享合作能力。

9.家长如何增强了解孩子的能力?

10.简述家庭情商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试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2.结合下列案例,分析妈妈的做法对不对?违背了哪些家庭创造教育的原则?家长应如何进行家庭创造教育。

案例:妈妈喜欢插“花”,不论是什么样的蔬菜、水果,只要一到她的手里,就能变成个个美丽的“花蓝”,儿子羡慕极了,嚷着想跟妈妈一起插,想看妈妈究竟是怎么插的?妈妈总以“别给我添乱”拒绝他。

3.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渠道有哪些?你常用哪一种?为什么?

4.试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围绕“庆十一”,设计一个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简案。

2. 设计一个家园合作学习活动(如参观书店或书城、报亭)简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村父母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将教育误认为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任务。父母和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关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心理健康;还要摒弃传统的“智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积极引导;并且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