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9:46:20 页码:11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模板9篇)
2023-11-13 19:46:20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为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时所制定的一种文件或书面材料。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答案:

9、d“申”为“反复陈述”。

10、b例句的“于”,到……去,介词;a,比,b同例句,c对于d在……上。

11、c树,动词,种上。

12、a“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二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导语有其可取之处,但所用时间过长。

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

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

教学的方向: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三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四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导语有其可取之处,但所用时间过长。

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

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

教学的方向: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五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六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七

教学目标:

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以读促悟。

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明王道,解仁政。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八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篇九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句,了解设喻作答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以诵读指导为主线;了解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儒家的王道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与王道思想。

[教学难点]了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勿失其时”与“勿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第一层:

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笑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

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

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是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二是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

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

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

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

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

结句是否有省略?(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册。

彭玉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