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赠汪伦设计教案(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04:23 页码:9
最新赠汪伦设计教案(模板9篇)
2023-11-11 10:04:23    小编:ZTFB

教案能够梳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教学的蓝图和框架。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学习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一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高适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北风吹雁雪纷纷。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莫愁前路无知己,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天下谁人不识君!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二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三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四

学情分析:我担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学生基础差,识字量少,没有主动认字的积极性。学生手中没有阅读材料,知识面窄,如果发给他们一本新书,没有一名学生会主动翻看,只有老师说:“打开书读一读”。他们才会翻开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没有阅读兴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感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学习方式。下面我讲讲自己在《赠汪伦》这首诗的教学中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艺宝库中的瑰宝,大家都已经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那么,你们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既是对以前所学古诗的复习,又能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成果的欢快心情中去学下一首古诗)。

二、交流资料。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交流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取长补短)。

三、学习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就作记号。

2、指名朗读。

3、同桌互读。

4、在小组内朗读,选一名组员参赛读,评选第一名(通过选第一名,激发朗读兴趣)。

5、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意思,然后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6、提出问题: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作者的情谊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诗)。

7、指导背诵,采取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诵、比赛背诵等多种方法来背诵,以达到背诵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人间最美的是真情,因为真情才使得这些送别的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些送别诗,建议下次班会时,搞一个诗歌朗诵会。

五、板书。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叙事       。

整体体现水深、情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抒情。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五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作。

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教学总结:

古诗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怎么教都要在学生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古诗先要诵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情感,编写故事。还可以吟唱古诗,打着节拍唱诵古诗,诗配画,诗配乐这些学习古诗的形式都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学习古诗,让孩子们喜欢古诗。我在讲这一课时就想;要让学生更加走近古诗,古诗跟我们并不遥远,不是那么艰涩难懂,遥不可及的。就像这首古诗意思简洁容易理解,表现诗人和好朋友汪伦的深情厚谊,如果按部就班的朗读,讲解,背诵。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是加入了古诗新编的内容,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这样要学会编新诗必须先掌握古诗的结构,意思。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古诗诗意,相信孩子们一定理解了诗意,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做古诗。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接受,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只要孩子们能够学完之后有所收获,这就是一节好课。我现在也终于知道古诗怎么讲了,一般要经历四个步骤:导入、初步感知古诗意思、细读古诗,想像意境、拓展延伸。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二、解诗。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三、了解诗的意思。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

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那里比得上……呢?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七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生小组讨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生:(齐声答)坐不住。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生:真情。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材简介】。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学习本课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感受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情之外,还想通过其他几首送别诗的展示让学生再次领略这种诗体的风格,希望做到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我的教学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为主导思想,所以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主,初读古诗,感知友情;再读课文,感受告别之情;三读诗文,体验深情厚意。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外界影响比较大。

2、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阅读资料进行简单分析,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3、学生对送别诗的认识还不多,对深刻的朋友体验不深,希望通过层层引导激发对友情的深入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赠、汪、舟、欲、踏、潭”等六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初步感知送别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的感悟也层层递进,真正读懂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资源准备: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理解诗题。

1、学生齐朗读。

2、简单介绍李白。

3、解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友情。

1、提读书要求,学生自由读诗。

2、请个别同学朗读。

3、齐读。

4、认识生字。

赠汪伦设计教案篇九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