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苦难中成功的人物高考范文通用 经历苦难后成功的名人作文素材(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7 07:03:03 页码:8
苦难中成功的人物高考范文通用 经历苦难后成功的名人作文素材(4篇)
2023-01-17 07:03:03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苦难中成功的人物高考范文通用一

我心里很感慨,想想我们现在,口袋富足了,精神却匮乏了,房子变高了,灵魂却渺小了。我们看着历史,却在忘记过去,重温党的苦难,洗涤我们的心灵,鞭策我们的灵魂。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苦难史。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两座大山,依旧压在贫苦大众的肩上,国家依旧千疮百孔,军阀割据,日寇侵华,民不聊生。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只有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

正如记录片中所描述的那样,1920xx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没有多少人相信,仅有50多人的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那个弱小的、被无数困难挫折所围绕的部队能够完成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长征,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面对如此多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还能继续前进,答案我想只有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他们正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

我禁不住地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们,在历史重大关头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我想支撑他们的一定是共产主义信仰,新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正是当年那些拥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在经历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妥协、队伍的弥合分裂、以及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之后,以巨大的牺牲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

除此之外,还有吗?

还有,我觉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必胜决心与坚强意志。面对南昌起义即将崩溃的部队,朱德同志力挽狂澜,他激励部队,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前途;黑暗也是暂时的,共产主义必定胜利。在面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同志们情绪低落到谷底的时候,他指出了光明的革命前途,增加了同志们的革命信念,保住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从此以后,星火燎原,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发展成为了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

先辈们的那种信仰、那种决心、那种坚强的意志力,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在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所有的未来都还需要我们去创造,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因此,通过观看《苦难辉煌》,使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动摇,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在我的脑海里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苦难辉煌》开篇的提问:“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引领着我思索: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易,我珍惜生命吗?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不停地问,不停地寻找我心中的答案,回想从1997年来机关工作,至今已有16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我忙碌工作着,麻木地工作着,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行走在沙漠中,无论种什么梦,从不结果。

我反省那个充满了抱怨的我,常常没心没肺、口无遮拦的语言脱口而出,那时的我常常被失控的情绪所左右,伤害别人的同时,更多的是伤害自己。

我反省那个常常自以为是的我,活在他人眼里的我,为了达到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断地努力着,但内心只有一个声音:我不能比别人差。表面上看我很要强,很倔强、强势,有时甚至是自傲,但其实是骨子里面深深的自卑感,内心的脆弱,而且没有力量反省自己。那是一种扭曲,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当我那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时,我思考我从事的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为领导决策服务,及时有效提供各种数据分析;另一方面为同志们服务,为基层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是在做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

信息化和业务工作又是紧密结合的,是将我们手工的工作高度精炼和梳理后,形成规范的模式,通过电脑程序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我们是桥梁,是建立在用户和系统研发人员之间的桥梁。根据领导的需求,业务上的需求,协助设计研发人员做好需求分析。同时,做好每天的系统维护,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我们的工作虽然不直接面对群众,但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坐的很多同志都是我的老师,是他们一点一滴耐心给我传授信访业务知识,是他们的包容和理解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此我要感谢:曾经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曾经语重心长对我教诲的人,甚至曾经被我怒吼过的人,是他们对我的包容和理解,是他们的善良和美德,唤醒了我的良知,让我打出去的拳头碰到的是柔软的心,让我自形残悔。

我想在人生这条不平坦的道路上,只有经过苦难和磨难,我们才学会长大,更何况现在我所经历的这点苦,相对于革命者很言又能算什么?真是微不足道,面对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很惭愧,我常常做了自己欲望的奴隶。不知足啊!

什么是苦难?什么又是磨难?没有苦难就没有辉煌吗? 现在来看:苦难也好,磨难也好,那是幸福来敲门,那是生命成长最好的磨刀石,也是生命成长最好的试金石。因为只有战胜磨难,才能有突破,才能有成就,否则,一切得意顺利安好,是难以成就道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曾经经历的苦难的历史也证实了这一切。

什么是人生的辉煌?我现在的理解人生的辉煌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获得到了什么,而是在你敢于面对现实,面对失败,面对磨难的那一刻开始,直到努力战胜它的时刻。因此,苦难成就辉煌。

此时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对自己一次次地剖析反省中,当那些垃圾思想观念被清理之后,我的心态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因此而改变,我学会了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我学会了倾听,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幸福生活。

因此,作为后来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需要我们拥有顽强不屈、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我们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立足本职,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具体地说就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推荐苦难中成功的人物高考范文通用二

从2013年5月13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日起,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晚间的黄金时间段"魅力纪录"隆重推出《苦难辉煌》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总共12集,在播放期间的我都推掉了所有的宴请与繁杂事情,每天晚上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苦难辉煌》。以下是我观后这部纪录片后的心得体会 :

《苦难辉煌》纪录片根据著名作家金一南同名著作改编,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该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难辉煌》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该片首次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实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回答了在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各条道路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苦难辉煌》的多维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征程和革命精神;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但"看似写历史,实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回答了1840年以来,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试过了,各条道路走过了,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的是这个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强意志。高扬的是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旗帜,鼓荡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观看《苦难辉煌》就是就能通过电视画面看中国的苦难史,看中国的辉煌历史。我们触摸的是厚重的中国历史,思考的是中国的未来。

在和平和发展作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p枰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而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的教诲,传承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坛兴们的信仰,完成他们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我最重要的是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去工作,增加为群众服务意识。

苦难之后是辉煌,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青年!向上吧,青年!

以上就是我观看纪录片《苦难辉煌》的感想。

推荐苦难中成功的人物高考范文通用三

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的心灵也从阳关到江南做了一次苦旅。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书名充满了疑惑:你为什么这么辛苦的旅行?既然是旅行,何必突出苦口婆心的话?带着疑问走进书里,知道了作者的身世,豁然开朗,不禁感叹。这个苦字是什么意思?体力劳动。作者的旅行完全是自费的,去的地方大多冷清偏僻,走着走着自然就累了。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大概这漫长的旅途,这艰辛的工作,已经变成了和朝觐圣地的朝拜者一样虔诚的心情,去朝觐几千年的废弃古迹。

看到旧址被毁的痛苦。作者去过的新疆、阳关、敦煌、渤海国、天一阁,都毁于一旦,残缺不全。面对损毁的遗址,作者自然痛心疾首,痛苦不堪。

攻击谣言的痛苦。作者在苦不堪言的旅途中以及旅途之后,遭受了谣言、诽谤、谩骂和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然而,在这个辱骂的声音中,没有媒体,一家报纸为他说了一句公道话。为了躲避袭击,提交人与妻子从上海搬到了深圳。然而,在这种谩骂和孤独之中,作者继续修改这本书,写出新的作品,是难得的,也是有价值的。

文明衰落的辛酸。作者出国访问了中东、希腊、埃及等世界文明遗址,然后去欧洲与中国进行比较。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利与弊,对各地文明的衰落深感痛心。迫切提醒当代文明也是痛苦的。

理解这些“苦涩”,也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理解作者深沉的风格,悲凉的风格。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痛苦”和“徘徊”。

从阳关到江南,只有苦,不只是苦。这个词的内涵太丰富了,让人至今不解,就这样走完了全程。

初中生写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2

第一次接触《文化苦旅》是在同学的课桌上,翻了前言,感觉很趣味。最开始买的精装版,之后又买了一本简装的。

那时还是高中,但《文化苦旅》我断断续续看了接近两年,学业的繁忙,诸事的不顺,让我对人生有一张慢慢颓废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我也没有放弃阅读《文化苦旅》,在阅读途中渐从中感受到与此刻世界所不一样的东西。

一种学者对文化的诚恳,一种前人对文化的赤诚,一种从不放弃对自我内心所渴求的力量。反映到现实世界,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__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经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经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杭州,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在普通人眼里无非是西湖美景、三潭映月、断桥残雪,以及灵隐的幽静,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

因为看了这篇文章,我还专程到杭州西湖边走了一走。

走在苏堤上,慢慢的回味这着杭州西湖的发展历程,无处不笼罩着文化熏染的气息。

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中并没有重复常人的思维,而是冷静思考,用一种看似水利专家的眼光,静静的述说杭州西湖建设的历史脉络。

在文章里,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变成了水利专家,利用当时有限的政治权利维护着西湖的生态环境,为西湖为杭州的人文历史创造着基础条件。

他们是博学多才的大家,也是有文化有信仰的旅客。

他们在西湖建设,亦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

它让我看到一种同席慕蓉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向来是一种坚韧的生物,他们在最深的泥土里翻滚,他们用自我的骨血和肉体来换回一个新中国”。

在这些大爱中,我逐渐的感觉到了我身上所拥抱的小爱的不足之处。

它让我反思、让我羞愧,让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有不一样的一面,还有更加不一样的一面。

这都是阅读所带来的一段历史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状况,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社会之间人与人的相处一种人性和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这才是历史发生的意义,我们挖掘历史的意义。

当然,从文化苦旅中我们也能更多的了解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中国人教版的科教书中,我们所理解的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名声大噪的散文家。

他最令人熟知《都江堰》让人感觉到的是对老祖宗的敬畏和感恩,对完美事物的留恋和赞颂。

都江堰是这样讲的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礼貌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礼貌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热枕,一位文人对文化的温柔,这其实也是他对文化苦旅的态度。

而《文化苦旅》它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一种以“文化大散文”的新的写作潮流。

阅读《文化苦旅》,抛却阅读本身能带给你的平静与积累之外,他在书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读的理由。

直到此刻还记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时也常常湿润了眼眶。那种热爱将会传递给你,让你思考,感慨,重新唤起对文化的赞叹。

它会让你从内心里骄傲于五千年历史的深邃,也会感慨时代的终结。

而文化苦旅的苦并不是浅意上风餐露宿之苦,它真正苦在看到礼貌的衰败而无力拯救,内心所承受的巨大悲痛。

这场旅途不仅仅是余秋雨的科考之旅,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华礼貌的再一次追溯之旅,各处腹地历尽之后,方才展现给我们一个由远及近的中华礼貌之旅。

我们容易被这本书的厚重震撼,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的过程中,正是感受文化的最好契机。

余秋雨先生在旅途中,体味各地文化,将各地文化糅合在文字中,为我们带来一场别致的文化盛宴,让我们由衷产生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文化苦旅》的灵魂在于一个“苦”字。

这个苦不是旅途中收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国文化历史”像一个苦命的老者,经历风雨,苦行至今。

中国文化体现一种“苦涩”的承载,一种艰苦的传承。这种苦最能激发每个国人深爱中国文化,敬爱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文化是滋养一个民族灵魂的源泉,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

中国文化经历千年时间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已受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甚至灭亡。

我们惋惜的同时,余秋雨先生经过此书告知文化的沧桑和唤醒传统文化重建苦难意识。

余秋雨先生在最末文曾说“可能会有那么一天,可我等不到了”。和他散文集中“我等不到了”感触是一样的。

但彼时,我为了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苦旅以及余秋雨先生而在网上查询了一些资料。

有些言论,对余秋雨先生确实很不公平。否认了余秋雨先生的人品,以及对文化苦旅书中那些华丽的藻的批判。

我在想,人必须是要遵循自我最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在没有这些对余秋雨先生不利的言论中,我从文化苦旅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热忱。

我相信一个能写出如此文章的人也必须不是一位心胸狭窄,只爱卖弄才华的人。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总而言之,余秋雨先生的才华值得敬佩,《文化苦旅》也绝对值得一阅。

初中生写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3

语文老师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的时间给我们朗读了《道士塔》,全篇弥漫着浓浓的愤怒、彷徨,夕阳之下无家可归的中国文化,就都被压进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动不已,然后买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来翻去。但一个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遥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现在的我也只是凭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小心地去寻找若有若无的踪迹。

由于先前已经多次阅读了《文化苦旅》,读后难免少了些新鲜感。我会尽力表述自己的体会。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初中生写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4

起初,只因喜欢余秋雨古朴典雅的文笔,于是,床头开始有《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存在。

余秋雨的文章有着儒生的清绝,却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笔力千钧,一派奔流不息的洒脱。借山水之景、风雅之物,寻求文化的灵魂直至生命的真谛,让人叹服。

他走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用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品味,去深思,一次苦旅,然而,他将心置入其中,去品味那上千年文化所积累下的芳香。

对于文章,我喜爱细品,所以至今,也才读了一半。若说影响最深的,不是柔丽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不是给人以深邃苍凉之感的《道士塔》、《阳关雪》;也不是重在文化人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而是那默然不语,一呆上千年的“都江堰”。

文章初始,作者对都江堰并不怎么上心。这点我倒是一样,不过秉着看完全本的习惯,还是跟着作者一同走进了那存在近千年的古老建筑。年龄比长城更古老的它,明明鲜有人注意,却不辞辛劳地为着无数民众输送姑姑清流,若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便确确实实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若把他们比做人,长城便像父亲保卫着民族与家园,而都江堰便是只知奉献的乡间母亲,不炫耀,无所求,这样的它,让我敬,却也怜。

都江堰的水,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不似大海的深沉,以奔腾的方式展现它层层叠叠的精神力量和恣意奔放的生命力。

万古清流今犹在,鲜闻当年都江堰。喜欢都江堰之水的奔腾不息,喜欢都江堰的无私奉献。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古老的建筑,也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

初中生写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5

“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化史上毫无疑问的耻辱,一场由最浅薄的妒忌心编织的闹剧,却险些葬送了宋朝江山中最伟大的诗人,苏东坡。

被抓的时候,他几乎完全不知事情的始末。一群小人在这位大诗人尚还悠然自得之际,无比牵强地在他的诗文中挑挑拣拣,臆测出一篇“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对政府的讥讽,自此舆论在朝廷中大肆蔓延,这盆脏水,也终于泼到了木秀于林的苏东坡头上,将原本处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他,一把拉进了污浊的泥沼。

泥沼中的苏东坡,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听一群小人将他的诗文狠狠地错捏,最后完全变了形,面目全非地向他涌来、将他淹没。这位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诗人面对这邪恶、低贱、粗暴的语言和行为系统,笨拙得说不出话来。

直到他经受不住这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直到泥沼的污浊滞塞了他的胸口,苏东坡只能伸出手去,捧起污泥,浇到他的诗文上去。“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在讥刺当朝大人。”这样的黑白颠倒,让我看了,都觉得寒心。一段无比瑰丽的文明,就这样在肮脏的水中浸了又浸,被洗掉了原本的颜色。

幸好还有良知,幸好还有仗义,幸好那些敢于表露真心、不怕受到牵连的人向皇帝进言,救下了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大诗人。也幸得如此,否则这一步之差,会让整个文化历史全盘改易,如今的我们,也不可能阅读到这么多苏东坡的笔触了。

初中生写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6

读罢《文化苦旅》,对我来说,的确是漂泊于中国莽莽苍苍大地的一次苦旅。多少深夜床畔,零零散散地翻动书页,努力了解它藏在背后的真实,所得大概只有那模糊不清的脚印。余秋雨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而我却时时与他感同身受,这不禁让我感叹“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在我眼中余秋雨是一个“多情”的人,他总是能在人们遗忘的角落,找到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然后“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也许有人会认为“多情”应发生在“爱上层楼强说愁”的年纪,而余秋雨却“一提笔就感受年岁陡增”,这使他们感到不解。但在我看来“多情”可以发生在“爱上层楼强说愁”的年纪,但也可以是在历尽沧桑之后,有些“多情”写在山水里,有些多情写在历史里,只要心中有一份“情”在,年轻的脚印仍然可以记录老年的“智慧”,一如当你在“行万里路”的同时,仍然可以坐在案头“读万卷书”。是的,余秋雨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我无法不老,……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于是他“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去进行文化的苦旅!

初中生写关于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7

琴瑟为伴,共谱生活乐章,激昂澎湃;纸笔为伴,共写人生,绚烂辉煌;我与你为伴,探访中华,走过漫漫文化长路。与你为伴,我触摸到你朴实的笔风;与你为伴,我感受到你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感悟;与你为伴,我听到了你发自内心的呐喊。

读你,仿佛一股股暖流缓缓流入心间。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这种写作方法令人称奇。“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你用你那朴实的风格,生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诉说那远古的悲哀。

读你,另一片文化天空开启了。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你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另一面的与众不同,了解到更多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人们似乎总是歌颂万里长城,而作者却从当今实用的角度提出都江堰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在道士塔前,由一座碑追溯莫高窟所受的侵略;在宁古塔前,遥想古代对犯人的惩罚。有理有据,使人深深信服,改变了以往的观点,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一个全新认识。

读你,你的呐喊在我的耳畔回响。读莫高窟,我听到你对中华文化的喜爱赞美;读道士塔,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我听到你对卖国求荣的先人的训斥和对流失的文化的惋惜;读风雨天一隔,我听到你对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哀叹。读你,我感受到你作为文人和爱国者的情怀。

你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陪我走过一段漫漫文化历程。因为你的陪伴,我的文学诗篇更加优美;因为你的陪伴,我的文学之路鲜花满径;也是因为你的陪伴,我的人生墨香四溢。我愿与你一起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行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赏识中华文化。

推荐苦难中成功的人物高考范文通用四

真正的爱上苦,才能体会到它的乐趣。在人生道路上,酸甜苦辣应有尽有,但谁愿意像杜甫那样颠沛流离度过一生?谁又愿意像屈原那样放逐流亡郁郁而死?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平安快乐地度过美好的一生,当我们回首过往,却又发现,真正让人回味到乐趣的是在那困苦难熬的日子里。

阳光透过落地窗射进我的房间,此时的它再也不是那么柔和,反而显得愈来愈刺眼;房间里正在弹柳琴的我似乎也越来焦躁。随着考级的时间越来越近,它对于我不再是爱不释书,反倒像我在折磨它。我正在练习一首旋律本事柔和多情的舞曲,随着我浮躁的心情它便也加快了脚步,我再低头看看手指上硬邦邦的茧,泪痕无声地划过琴面。这时窗外的鸟儿发出低沉的鸣叫声,似乎都在无情地嘲笑我,劝我放弃……我又怎么能甘心呢?当初是我自己选择学习柳琴,都坚持到最后一次考级我却又想要放弃,这无疑是在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不放弃,再努力,也许我还可以更好。擦干眼泪,我又重新振作起来。

这一次,我静下心来,不再去听窗外的噪杂声音。从舒缓的轮音起,拨弦,跨度,换调,从低音到中音,再以中音到高音……我仿佛看到一位羞涩的维吾尔族姑娘在热情奔放地翩翩起舞。再以一个滑音划上完美的句号。不再刺眼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我的肩膀,我骄傲地再看向手上又厚起一层的茧,动听悦耳的鸟鸣声也在为我歌唱。身后又突然传来明亮的掌声,倚在门边的爸爸妈妈回给了我一个温暖的笑容。

后来的每天早晨,我都会捧起它与窗外的鸟鸣声一唱一和。烈日下,在这段困苦难熬的日子里,我的琴枝飞速提升收获了更多的赞美,这是因为我重新拾起了对它的热爱,在坚持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妙音符。

以苦趣为话题的中考作文2

茶,蕴含着一种如人生般的苦趣。

小时候,父亲爱泡茶、品茶,常常架起白瓷的小火炉,点上火,煮一壶水,再放入几片如浮萍般的菊。待几分钟,香气氤氲在空气中,父亲轻轻将茶倒入杯中,招呼年幼的我尝一尝。我不懂什么品尝的艺术,直接举杯畅饮,体味到了一种难言的苦涩。父亲微笑地抚着我的头,说:品茶,就是欣赏人生,要仔细的慢慢来,才能品出乐趣。”

多年后一个漆黑的夜,台灯亮光之下的我正在写一篇作文。一个个黑色的字杂乱无章地挤成一团,使我的笔、我的心也乱成一团突然,一只宽厚而温暖的手掌搭在我的肩上,是父亲。他拍拍我,轻声说:我们一起泡茶吧。”

父亲泡好茶,递给我,水汽下的茶水透着些许橙红,不淡也不浓,恰到好处地在瓷杯四周散开一层晕,朦胧而别致。我接过瓷杯,只抿了一小口,却尝到了不同于小时候的味道,菊花的香气融在茶水中,透着丝丝的苦,却有淡淡的甜。

父亲为自己也斟了一杯茶,转头对我说:还记得小时候我和你一起喝茶吗?你总心急,喜欢一大口喝完,又嫌茶苦。”他端起瓷杯,晃了晃,笑道:你现在,应该能品出茶的味道了吧。其实,你的写作、人生都是这样的,当你心急而无心欣赏生活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苦涩的,都是杂乱无章的,而当你用心欣赏时,你才会发现乐趣。”

我继续写作。我将我的所见缓缓地描绘进去,将我的情感倾注进去,将文章当做一个手工艺品。渐渐地,在原先我所感受到的乏味中,我找到了乐趣。我端起桌边的茶,饮一小口,在它的茶香中,是父亲对我的教诲,是它给予我的用心欣赏、苦中觅乐的态度。

以苦趣为话题的中考作文3

一抓一粒一扔,我带着一顶圆檐的草帽穿梭于玉米地中,奋力地将一颗玉米从玉米杆上掰下来。玉米杆一颤,我也跟着一颤,豆大的汗珠从父母,上滴下来,滴在松软的玉米地上。我抬头拂去汗珠,望着亮得发白的太阳。心想,掰玉米真是又苦又累。

就在不久前,我兴冲冲地跑到玉米地里。放眼望去,一大片金黄色的玉米地伴随着微风轻轻摇晃,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好像在演奏着一首动听的交响曲。我背着落矿干劲十足。可是没过一会儿,我便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不断迸涌而出的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掰玉米的速度也渐渐变慢。有时,我甚至直接坐在玉米筐上,拿着帽子扇扇风。诺大的玉米地中一点声音也没有,只有远处的树上的蝉在聒噪地鸣叫着,诉说着天气的炎热。

就这样,我一边抱怨着累,一边手又不自主地掰着玉米。箩筐渐渐满了起来,多的玉米便随手扔在一边。一排的玉米地终于摘完了,我抬头寻找家人们的身影,想看看他们进度如何。我却惊奇地发现,被我们踩倒的玉米杆一齐地倾斜,一根压在另一个根上方,十分整齐、壮观。满地的玉米铺成了一条金黄色的道路,一直从入口通道我脚边。眼前的竞相使我心旷神怡,农村虽比不上城市高楼大厦那般繁华,但它那么朴实的美景深深吸引着我。我沉醉于这美景中,竟发现掰玉米时也有乐趣。不知不觉中,我们掰完了玉米,满载而归,坐在三轮车上,体悟丰收之乐。

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就是如此。正如汪国真诗中说道:“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过程中将苦难视为一种享受,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乐趣。融苦于乐,在痛苦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获得苦趣。

以苦趣为话题的中考作文4

人生是坎,不平的路途,它的苦不能用言语表述,只有当我们经历过人生的苦,人生的风雨,才能看到雨后的彩虹,才能品尝到甘甜,才能收获乐趣。

每一次苦的经历,都标志着自己的进步,每一次苦的历练,都代表着自己的收获,每一次苦的回味,都饱含着无穷的乐趣。

记得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这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生活,并不都是苦,我们要善于发现乐趣,苦中之乐才是真正的乐趣。

李嘉诚曾在讨论会上说:”我的成功,我的乐趣,都和小时候所尝的苦密不可分。”他小时候卖过报,给人家擦过窗户,抬过箱子……他把人生的苦几乎都尝遍了,可以说吃苦无数,但同时也品乐无数,这告诉我们在吃苦的同时,也在品尝着乐趣。

在我小学时,我喜欢踢足球,可谁知在那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时间,多少……每天下午放学我和我的队友一起训练,我们带球跑步,带球过人,起脚射门,实战比赛。这都需要我们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赛场上那一个个动作,那一次次进球都离不开我们的付出。这都是我们所承受的苦,可这些苦也带着乐趣,每一次进球为我们带来了掌声,为我们带来了喝彩。学校也因我们而自豪,这便是苦中真乐。

苏轼说过:“人生不如意者,十之_九”就是一时的不如意,一时的苦都不算什么。因为苦中有甜,因为苦,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因为苦,我们才能更加坚韧;因为苦,我们才能笑看人间百态,才能体会到真乐。

“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只有品尝过苦,才能收获快乐与趣味。让我们勇敢的去面对生活中的苦与趣吧!

以苦趣为话题的中考作文5

记忆中,外公是喜欢喝茶的.。

每每到了下午,总见得外公将瓷壶和瓷杯放在院中的木桌上,泡上一小壶清茶。霎时间,茶香氤氲。我常坐在外公身边看着外公品茶,茶的清香味使我挪不开腿,外公倒了一小杯给我,我一饮而尽,苦涩顺着舌间蔓延到全身,使我紧皱眉头,不禁叹道:“好苦!”

真不知这茶有什么好喝的,不就是苦中稍微带了点涩吗?难道像爷爷这般的老一辈都这么喜欢吃苦?我向来比较喜欢吃甜,我总认为,凡是跟甜有关的东西才是美味。所以这茶,我是真吃不来,应算是跟它无缘吧。

对茶失去了兴趣后,我在家就呆不住了,老是想往外跑。

那时的我十分好动,每隔几天便要去田野“疯”一回。依稀记得,在田野与田野交界处,有几棵蒲公英,小小的、白白的,似蓬松的小绒球,我静静地坐在地上观赏。突然一阵风吹来,将蒲公英带到了天上,在空中飘转了几个来回,之后又一股风将它们带去了远方,我看着在那空中的一个个的小白点,不禁叹息,美丽总是那么短暂,心中不觉苦涩起来。兴致全无,起身,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条小溪,又驻足观赏,小溪的中央有一个石块,溪水正努力翻过石块,继续流淌。可一次次冲击,却一次次粉身碎骨,我不禁觉得溪水好傻,绕过石块,明明就可以到达远方,又为何要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心中的苦涩又加重了一层,转身,快步离开。

回到了家,见爷爷又在品茶,我坐下,思考了很久,自己倒了一杯茶,爷爷说:“茶要慢慢品,不能一饮而尽。”我端起瓷杯,轻抿一口,果然,这铺天盖地的苦涩后,竟是甘甜!

没有想到,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在第二年又变得更多;被石块阻挡的溪水,竟有几滴水珠落到石块后;苦涩背后,竟是如此地甘甜。

以苦趣为话题的中考作文6

竹竿轻轻一敲,青绿色的栗子纷纷落下,我忙跑去,捡拾那地上的小刺猬”。长长的硬刺扎入我的手心,血珠沿着伤口滑落,生疼生疼的落矿里的栗子越推越高,手心越来越痛。我拾起最后一个栗子,如释重负,收获满满一筐板栗,心中涌上一种自豪感,一股趣意油然而生。

回到家,爷爷很快剥完毛栗。支口大锅,架炉,生火,小心加入沙,撒上薄薄桂花糖汁。要吃靠自己炒”,他一脸严肃。我拿起粗重的铁铲,不停铲动。开始还觉得十分轻松,不一会儿,手臂酸痛,仿佛炒的不是栗子,而是锅板粘的胶水,死死粘住铲子。我咬牙奋力挥动铲子,滚滚白气扑面而来。桂花糖清幽,淡淡的香气氤氲开来,夹着栗子阵阵焦香,让烦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那种满满的充实感,洋溢着无穷的乐趣。突然,一个不留神,滚烫沙子飞溅出来,落在手上,通红的水泡冒出来,疼得眼泪充满眼眶。褐色的栗子在沙子磨砺下色泽加深,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一股板栗特有的果香扑面而来,黄色的果肉中实充满。拿起栗子,虽有些烫,却让我有自食其力的成就感,身心都被乐趣驱动着,雀跃着,再次充满了激情。

手微剥板栗,红褐色的果壳内还包裹着浅红色果衣,轻轻撕开果衣,露出黄白的果肉,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伴着点点甜丝丝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不由深吸一口气,咀嚼着果肉香甜糯爽,回味无穷,配上桂花酿,甚美,一股从未有过的满足漫上心头,经历苦中作乐的过程,也算一种趣吧。

炒栗子让我感慨良多,不经历一番疼痛和磨砺,不经历一番坚持和奋斗,怎能获得丰厚果实?苦中有乐,坚持不懈,才能品味甜蜜果实。

人生不也如同这炒栗子,只有不停翻炒与磨砺才能绽放最灿烂的光芒?

以苦趣为话题的中考作文7

六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来到了黄山。

对于在苏北平原长大的我来说,这山是多么高峻,连绵的苍翠不见终际,嶙峋的奇峰割破阴阳。我不禁怔住了,心存敬畏:这么雄伟的山峰,要我去征服?不敢想象!几番心理争斗之后,我和妈妈放弃了乘坐缆车,从前山直登而上。

曾听闻登山很累?幸好早有准备,在上山之前我就将背包清理一空,仅留下干粮。可毕竟技术生疏。前一段路程,我爬得飞快,心中充满对山顶的向往。不出半个小时,我和妈妈来到了一个休息站,稍作休息。出于好奇,我问了问工作人员何时到顶,他呵呵一笑:“早哩,省点力气,才走了十分之一!”啊?听了这话,我的斗志立刻打消一半。妈妈递了一杯水给我,几口凉水下肚,才稍精神一点,望了望上山的单行道,心想后退已无可能,不如硬着头皮上吧!我们俩又重新上了台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级一级向上攀登。神志有一些不清,眼前的景物开始有些迷离,腿更是没有知觉。心中没什么可想也无法去想,只是默默祈祷快点到山顶。

正午时分,我们到了峰顶!

累得已无法察觉身处何处,周围也无任何指示牌,人却很多。拨弄了手机的导航定位,十足吓我一跳。这比前路遥远更惊人的消息就是:我现在处于一千八百多米高的莲花峰顶!

向四周望去,看不到任何山峰,因为我在最高峰!所有的山都在我之下。眺眼望去,山脉蜿蜒起伏,伸向远方,直至消失于地平线之下,这惊人的峰顶高度竟令地球的圆弧状呈现于我眼前。在我之上,是深邃的蓝天;与我脚下,是无尽的山涧。在这天地交界之处,我忘了一路登来的苦,这雄壮的气魄,在我心中激荡!

苦事有其苦,也定有其趣。苦趣,实是美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