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3:51:42 页码:8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优质9篇)
2023-11-20 23:51:42    小编:ZTFB

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怎样打造一个生动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总结?总结范文可以鼓励我们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成就,激发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一

评价机构(加盖公章)。

2、封二。

评价机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3、封三。

承担单位:评价机构。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报告审核人:

1、前言。

2、企业概况。

3.1主要评价标准。

3.2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和范围;

b.工程建设概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其试运行情况;

c.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

d..组织实施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

3.3现场调查。

评价单位在接受评价委托后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3.1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和确定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c.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病病原体。

3.3.2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学卫生要求、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3.3.3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职业卫生审查意见。

b.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

c.职业健康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健康监护情况;

3.4现场监测: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

3.4.1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2测试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

3.4.3测试频次:根据生产工艺、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危害程度分类,一般连续采样测定三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测试结果取其均值(放射、噪声等物理因素测试结果除外)。

特殊情况按相应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4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测试点的设置原则见附件4。

3.5职业性健康检查。

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确定职业性健康检查项目,依据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评价职业危害控制效果。

3.6评价结果。

a.评价选址、总平面布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b.工程防护设施及其效果;

e.评价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警示标识配置情况;。

f.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3.7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项目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和内容;

b.建设项目及其试运行概况;

e.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f.评价结论及建议。

1、化学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

1.1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1.1.1测试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毒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操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入收集器内。

1.1.2选择的测试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点,并引作为重点测试点。

1.1.3在测试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距地面1.5米。

1.2工作场所测尘点选择原则。

1.2.1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尘地点。

1.2.2测尘位置应选择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有气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2、物理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

2.1车间内噪声测试点选择原则。

2.1.1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差别不大(小于3分贝),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测点。

2.1.2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分贝),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的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分贝,每个区域内的声级波动必须小于3分贝,每个区域取1-3个测点。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劳动者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的地点和范围。

2.1.3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操作人员的耳朵位置(人离开)。

2.2微波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2.2.1为测得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所受辐射强度,必须在各操作岗位分别予以测定,应以头和胸部为代表。

2.2.2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需眼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分别加测眼部或下腹部。

2.2.3当需要探索其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试,其所测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2.3超高频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2.3.1工作场所场强测量时,应分别测量操作点的头、胸、腹各部位。

2.3.2对设备泄漏场强测量时,可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0mm处测量,其所测数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2.4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测试点的设置原则按相关标准规定执行。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二

摘要: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农民工的特点、常见的职业病、职业性伤害事故以及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现状,提出了尽快建立职业安全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安全意识,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等预防措施,为保障农民工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民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农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特别是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揭示与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现状,对比国内外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等多方面的不同,借鉴国外的经验启示,提出建立职业卫生体系,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安全意识,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等措施,为保障农民工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关于农民工的定义。

目前,对农民工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农民工概念的内涵是指户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其外延则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流动农民工)和那些在农村就地被其他人雇去从事有偿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非流动农民工)。这与国外对农民工的概念有些不同,国外认为,农业和园艺业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1-2],发达国家或地区常雇用一些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来从事农业、园艺工作,这些人员也被称为农民工[3]。本文中的农民工是指那些进城务工的流动农民工。

2关于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均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但其流动的原因不同。学术界一致认为,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是因为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这其中就包括农村的经济结构,如蒸汽机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对水力等自然动力的依赖状态。而中国的`情况则有些不同,现阶段农民工的出现与工业化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动时,工业总产值已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三

长效管理作为一项管理理念和工作要求,常见于各类报道和领导讲话中。但就某项具体工作来说,什么样的管理属于长效管理,什么样的管理机制是长效管理机制,它包含了哪些基本要素,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积极探索。笔者通过对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对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和实施的认识,提高基层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水平,使职业卫生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与职业卫生需求相适应。

1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职业卫生管理需求和水平高低不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职业病危害和其后果也日益凸现。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14 821例,比2001年增加12.1%,急性职业中毒205起,共59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19. 0%,慢性职业中毒1 300例,比2001年同期增加11.5%,尤其是三资企业病例为2001年的2.1倍。有关卫生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防制措施,今后10年将有大批职业病患者出现,因职业病危害导致的死亡、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将不断增加,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从法律层面规范了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但相关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还存在滞后甚至缺失现象,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置不平衡,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手段单一。新职业病危害的不断出现,职业病发病形势日趋严峻,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投入不足,都使得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基层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框架构想

2. 1机构

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卫生管理相对人总量,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从人员、装备、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满足日常管理和提供职业卫生服务的需求。

2. 2人员

职业卫生管理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内容广泛。因此,人员配备必须综合考虑人员的数量、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等。要保持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结合日常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

2. 3网络

建立市、区、社区及企业多层次的基层职业病防治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管理有序、运转有效,使管理职能按能级逐级下移,管理措施有效落实到位。

2. 4经费

各级政府保障职业卫生日常管理和职业病防治的经费投入,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逐年调整。用人单位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给予经费支持,纳入企业支出预算,保证日常管理的需要和管理措施的具体落实。

2. 5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为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体系,增强可操作性,使职业卫生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效运行,有序推进。

2. 6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职能部门依据当地政府年度或阶段性工作计划及要求,积极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及工作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依法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及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2.7评估

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对本地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年度或阶段性评估。根据本地区职业卫生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关注热点,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完善工作机制,使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大化,不断提高本地区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3基层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

3. 1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宣传和培训

本文所述的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框架构想,就目前来讲,还只是一个理想中的架构。虽然有些地区在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要建立并实现这样的架构,其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首先是地区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及企业主很难将职业病防治及管理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业人员不会对自身的健康安全有较高的认知和需求。其次是领导重视程度。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职业卫生管理也不例外。在一个地区只要领导重视,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予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之内,该地区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就一定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有序推进。

第三是人员的综合素质。就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来说,没有专业知识不行,没有与企业主及从业人员良好沟通的能力不行。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只强调监督,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的也不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职业病防治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有效落实。因此,要经常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使相关领导了解并支持职业病防治和管理工作。使企业主认识到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生产作业环境,落实相关措施,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有效性。使从业人员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安全的潜在危害,增强自身保护意识,自觉地正确使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将职业病危害对自身的影响降到最低。

3. 2充分认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职业病防治工作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纵观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历史,老一辈职业卫生工作者为之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劳动。目前的职业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成果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

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大量存在,职业病发病的形势严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奢望在短期内改变目前现状。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病危害对从业人员和家庭、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 3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从经费上给予保障,支持和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加强职业病防治和管理的网络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网络和队伍建设;从人员数量及专业知识结构上给予合理配备以及实施管理所必需的装备支持;要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和督察,使各项管理工作依法开展,有效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要确定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协会和工会等群众组织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各项管理措施在不同层次依职责落实到位。

3. 4实施动态管理、分级管理

由于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设立、职业危害因素的不断出现、从业人员的流动等众多因素,使得职业卫生管理相对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等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因此,要加强横向协作和纵向的联动,定期交流工作信息,对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予以解决,实行动态管理。又由于目前管理工作面广量大,管理人员相对不足,要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性分级、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程度和生产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实施分级管理。

3. 5积极探索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

职业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多部法律。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据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多部门合作的有效工作机制,加强交流沟通,实施信息共享,互相协作支持,使部门间监管形成合力,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努力。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四

4.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安全卫生体系13世纪德国的《矿工保护法》可以算作是人类最早的职业安全法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安全立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世界各国分别根据各自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立法体系的不同,制定出具有各自国家特点的职业安全卫生法。例如,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早在150多年前,就制定了有关生产安全与健康的规章。1974年颁布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可是迄今,我国大陆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仅从雇主的职责、雇员的权利和监督管理三方面对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作了一些规范;从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机构来看,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负责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监管“缺位”现象。例如,卫生、安监、煤炭等部门有职责交叉,又缺少协调配合,常使监管相互脱节。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五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接着提出“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初级卫生保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居民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解决。

1997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要求改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接着中央10大部委局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原则、目标和配套政策,提出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配套政策,到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17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由吴仪副任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了社区卫生发展的第二个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10号),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承担12项公共卫生服务,这些服务要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免费向居民提供。

何谓社区卫生服务?笔者以为:社区卫生服务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以全科医生为骨干,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的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便捷、安全、有效的人性化,连续化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卫生服务形式。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人民群众需要,是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基础,它与医院服务有明显区别:第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更明显,除基本医疗服务外,许多都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第二、医院是等病人上门,社区卫生服务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以及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第三、医院仅仅是为病人或者说主要为病人提供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对象除病人外,亚健康和健康人群也包括在内,通过健康教育,防止亚健康人群向病人转移,防止健康人群变成亚健康状态;第四、医院主要是医疗服务且不回访追踪,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六位一体的从出生到临终关怀的综合性、全程性及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的可及性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从总体构架上来说是于民有益的,通过“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能有效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在实际推行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观念转变。思想的解放程度,观念的更新程度直接决定发展的速度,这个转变涉及到政府领导、辖区居民、全科医生等观念的转变。政府领导观念的转变主要在于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宗旨以及利民性的认识,从而在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等上面给予鼓励与支持;辖区居民观念的转变主要在于正确认识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对自我疾病以及对健康保健持一种理性认识;全科医生观念的转变主要是转以往坐等病人上门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上门的主动式服务,认识到服务不是单纯的开医嘱,而是对未患病者的一种健康教育,对暴露在危险因素下的居民的一种预防,对已经患病的人的一种协助康复,以及对生命垂危者的一种痛苦减轻等等。

(二)财政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很多项目都是免费的,普通的治疗也要求零利润,而转型的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来都有百名职工,不再以医疗业务收入为基础,这一群体要生存,要有基本的工资保障,那么财政就要有必要的投入,用于结构的改造,功能分区,设备添制,服务人员的基本工资,人员培训有及未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前退休人员的费用,药品零利润的差价等等,社会力量举办的服务机构中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是要求免费的,这也需要财政给予补助,只有这样,社区卫生服务才不会出现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局面,工作人员才能完全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

《长风社区职业卫生服务现状和对策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六

摘要:硕士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同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其他环节,是综合训练大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大学的扩招,学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导致硕士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滑。探索新形势下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归纳分析了现今硕士毕业论文的现状,探讨了改善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毕业论文;本科生教学;教学改革。

硕士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也是对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测试[1]。所以,如果认真对待毕业论文,严格按照教学要求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2]。但是,多年的本科论文教学工作让我感觉到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据此,笔者从当前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存在的问题,对改善论文教学现状略述己见。

一、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毕业论文管理力度不夠。学校在大学教育其他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力度远大于毕业论文。虽然学校也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条例,但是,没有真实了解毕业论文过程中,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生对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是否真的落实,导致很多管理规定成为形式。

2.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学生知道考试挂科,会无法毕业,但是,很少有因为毕业论文不能毕业的,所以,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毕业论文。一些学生找的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学生就认为毕业不做这一方向,没必要认真做毕业论文。

3.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较弱。虽然有些学生能力较强,能很好的完成老师安排的论文训练任务,但是,这样的学生比例太小,大多数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操作和写作能力欠缺。学生书写毕业论文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不知道引用文献需要注明出处,用词不准确,口语化严重,行文中逻辑思路不清晰,图表不分析不对比。

4.毕业论文时间与学生考研就业冲突。因为毕业论文都是在最后一学期开展,此期间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研究生复试、出国及出国深造考试,为自己工作或学习到处奔波,无法安心做毕业论文[3]。在这一学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忧虑中。有的担心找不到工作,有的担心找的工作不好,有的一直努力准备研究生复试。这一普遍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

5.教师指导不到位。毕业论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老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部分教师指导不到位。随着大学的扩招,教师们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部分老师还需要指导研究生,按期完成各种项目,导致精力分散,无暇顾及本科生的指导。也有个别教师认为毕业论文工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没有必要如此严格要求。

6.学校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在学生实习实践教学中,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但毕业论文的投入严重不足。学生多,老师少,几乎所有老师都在承担毕业论文的任务,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科研经费不足,为了节省成本,在毕业论文工作中不能好好发挥,一些很重要的、能说明问题的表征和测试都省略了,导致论文表述不清,证据不足,甚至层次都不清晰。

二、改善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毕业论文监管力度。要建立和完善论文质量监控程序,在毕业论文各个环节都要制定不同的质量监控措施[4]。院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即选题、实验、答辩。对论文选题做出相关评价,考察论文选题是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实验过程中,学院督查人员应进行中期检查,跟踪论文工作进展。论文答辩由答辩委员会负责,应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完后对整个毕业论文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大力宣传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这项工作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也要让老师了解。毕业论文的质量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科研能力的体现,同时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毕业论文不同于本科教学的其他环节,它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会知识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是学生自主应用知识和迈向创新的关键环节。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今后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无论是学校、指导老师还是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才能严肃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完成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能力等目标的培养。

3.培养大量优秀指导教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得提高指导毕业论文教师的水平[5],优秀指导教师是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的保障。在很多学校,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因为学生多,只要是教师,就全部上岗,都去指导毕业论文。其实,教师也是需要培训的,教师应加强学术规范的学习,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的学生,学习如何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指导学生的实力[6]。对优秀指导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在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毕业论文指导中表现优秀的教师。

4.提前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于科研训练完全不了解。不知道毕业论文是干什么,不知道毕业论文题目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很多学生只等待着老师安排任务,做毕业论文从来不思索为什么要做,目的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自己做的实验数据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分析,写论文的时候机械地将数据放到论文中,图表不符合要求,分析文字几乎没有。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毕业论文训练状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逐步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科研论文的写作。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大二和大三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中进行引导。

5.改变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及形式。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可不只限于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论文时间的拉长,有利于缓解学生考研和就业与毕业论文时间上的冲突。学生也可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完成毕业论文的部分工作,提前设计实验方案及完成部分实验。此外,毕业论文的提交形式可以更为灵活,不局限毕业论文这唯一的形式。如果毕业论文可以是小发明、期刊论文、专利或者获奖作品等多种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6.加大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相应的药品和测试费用还得适量投入。不能因为经费紧张导致论文严重缺乏相应的测试表征。

总之,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学校敢于创新和改革,需要指导教师认真负责,需要学生全力配合。学校的系列改革政策,教学计划的改变,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指导教师的激励导向,学生兴趣的激发都将大大改变毕业论文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七

一、问题提出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芹胡宝林作者单位:高芹(东南大学,高教所,江苏,南京,210096)。

胡宝林(华东理工大学,高教所,上海,200237)。

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关键词: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八

要识别和了解工人在工作活动中所有可能接触到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品。应考虑以下几点:

•使用的原料(如酸、碱、碳氢化合物、氟化物等)。

•原料或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中间产物。

•最终产品。

•维修或维护用的化学品。

•实验室用的化学品。

识别各种化学危害因素之后,应确定它们对人体的暴露危害到底有多大。例如,工人接触的是化学品是ppm级别的还是ppb级别的?是高风险的暴露还是出于安全线以下?应确保考虑到如下因素:

•处理的原料的数量。

•暴露时间。

•暴露的频率。

•什么情况下发生暴露(如化学品是如何处理和使用的)。

•环境变量(温度、湿度等的影响)。

•工作场所控制措施的类型(工程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

进行危害评价时,应考虑化学品暴露进入人体的所有可能的途径(吸入,吸收,摄取)以及它们不同的物理形态。例如,在生产过程或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品可能会因为形态的不同(气体、蒸气或气溶胶)而呈现不同性质的暴露危害。下表是在评价时应注意的一些要点。

化学品可能的暴露途径。

物理形态注意要点。

气体•操作中是否有使用气体或者会生成某种气体(观察控制措施现状)•有无固定的监测系统检测这些气体(如碱厂里氨和二氧化硫的监测系统)。

•操作处理时是否会吸入的危险。

蒸气•是否有蒸气产生(蒸气压高的物质易产生蒸气)。

•生产中是否有液体的加热过程。

•能否被吸入或通过直接接触刺激皮肤、眼睛或黏膜。

气溶胶•物质是何种形式存在:粉尘、液滴、烟尘或烟雾。

•能否被吸入或通过直接接触刺激皮肤、眼镜或黏膜。

液体或固体•原料是否手动处理,是否有直接接触皮肤、眼睛或黏膜的危险。

•是否有通用的防范措施以降低此类暴露确定评价结果的优先级别。

•职工关注点。

•公司内部标准。

•新材料和新工艺。

确定评价结果优先级别的指导方针。

法规要求需进行定量监测(如铅、石棉、苯、甲醛等)职工/公司关注需进行定量监测。

新材料/工艺如有潜在危害,则需选定进行监测。

最高优先级评价结果在需要监测的项目中具有最高优先级需合资格人士参与定性评价,并确立采样监测计划。

前面已有提及,这里就不详述,关键是需要评价人员有足够的相关知识背景和经验。

上面提到的定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应用较广的方法,各个公司可能都有各自的评。

价方法,但基本是大同小异。关于定性评价,暂时写到这里吧,在实际工作中,基本都是把它跟后续的监测采样评价合在一起做的。

定量评价也即监测采样先开个头。

定量评价(采样监测及评估)。

与采样监测方法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纳和接受。熟悉工作场所、工艺流程。

样品应该在职工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最高浓度的那些天或时段进行采集(事实上这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何时浓度最高,企业内部最清楚。有些企业并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样监测,因为这个时候浓度往往会超标,他们会觉得冤,觉得平常情况下并不超标,所以一般企业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采用个体采样来确定职工的接触危害。区域采样(定点采样)通常用来评估工程控制措施的效果或是最差的一种状况。

•最大暴露风险的职工。

一个好的采样方案,能够模拟典型的以及最差的状况下职工的暴露水平。由于成本上的控制,不可能对接触某种危害因素的所有职工进行采样,此时,应考虑对具有最大暴露风险的职工(如离操作位置最近或者在高暴露区域工作时间最长)进行采样监测(参见nioshsamplingstrategy)。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结果未超标,则认为各种情况下职工都是安全的;反之,则应采取措施以降低危害。关于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gbz159-2004也有规定,基本与国外相一致。

•个体采样。

个体采样是指代表个体暴露水平的空气采样方式。采样时,将个体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鼻子和口),采集的样品用来代表被职工吸入的有害物质的浓度。之所以要用个体采样,有多种因素,主要是为了与规定的标准相一致,另外当职工需要在不同区域频繁走动时,个体采样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尽管gbz159-2004详细描述了个体采样的方法,而且gbz2-2002中的职业接触限值又是代表个体暴露水平,但是国内在实际的监测采样中,各级政府的cdc绝大多数还是采用区域采样,且采样时间不长,因此数据的代表性也不够。这是现有的国情决定的,一是受国标的分析采样方法所限,二是各地cdc的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一。根据国标,很多物质的是需要溶液吸收采样,有些还有腐蚀性,任谁都不敢把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戴在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采用区域采样了。

个体采样监测有四种适用于呼吸区采样的方法,详见下表。通常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便更精确地评估职工地暴露危害。不管是选用何种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收集足够多的样品,以确保能精确确定暴露水平在统计学的置信区间内。

个体采样的方法。

方法种类应用。

full-periodsingle整个班次单样品采集整个班次内化学物质的浓度。

提供有代表性的8小时暴露值。

full-periodconsecutive整个班次多个样品在整个班次内连续采集样品,可评估峰值浓度。

通常用于急性有毒物质,由于收集容量所限而无法采集单个的长时间的样品。

样品数目多,可以改进统计分析。

一致时。

估算职工的日暴露浓度。

grab随机采样提供直读的化学品浓度。

识别任务相关的暴露及区域的最高浓度。

确定暴露控制方法是否有效。

•区域采样(定点采样)。

域采样还可用来确定与特定的操作或设备相关的潜在高暴露浓度。

当把采样的结果与制定的化学品暴露限值比较的时候,应采用下面的树型决策序列。

a如果该化学物质存在法定的暴露限值(例如gbz2-2002的oel或是osha的pel),则引用法定暴露限值。在有些情况下,如tlv值低于法定暴露限值时,应引用acgih的tlv值。

b当法定暴露限值缺失时,可引用acgih的tlv值。

c当a和b都缺失时,可参考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的工作场所暴露评估限值(weel)。

d当abc都缺失时,可参考供应商或制造商内部制定的的职业接触限值。e当以上任何限值都缺失时,应向公司总部ehs部门寻求帮助。同时评估物料处理方式,已知的毒性,以及制造商提供的暴露指南。采样方案的确定(twa和stel采样)。

当把采样的结果与制定的化学品暴露限值比较的时候,应采用下面的树型决策序列。

a如果该化学物质存在法定的暴露限值(例如gbz2-2002的oel或是osha的pel),则引用法定暴露限值。在有些情况下,如tlv值低于法定暴露限值时,应引用acgih的tlv值。

b当法定暴露限值缺失时,可引用acgih的tlv值。

c当a和b都缺失时,可参考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的工作场所暴露评估限值(weel)。

d当abc都缺失时,可参考供应商或制造商内部制定的的职业接触限值。e当以上任何限值都缺失时,应向公司总部ehs部门寻求帮助。同时评估物料处理方式,已知的毒性,以及制造商提供的暴露指南。采样方案的确定(twa和stel采样)。

采样方案或者说计划必须要确保获得的样品能代表在暴露评估(定性评估)中确认的物质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及短时间接触浓度。根据危害定性评估收集的信息,确定采样结果究竟是与8小时twa比较还是同15分钟的stel比较。采样的方式取决于操作的持续时间,职工在操作期间的暴露,以及法律是否规定需要何种类型的采样方式。

职业卫生现状评协议书简短篇九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陆外出打工者多达余万人,到了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全方位、大规模的转移阶段。1994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达到6000万人,进一步达到9400万人[4]。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更是增加到1.2亿人,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大陆的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我国的工伤和职业病主要集中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三个行业,其中农民工是主要的受害群体。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职业病患者、新发及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5]。3.1尘肺1995年4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职业卫生联合委员会曾提出“ilo-who全球消除矽肺的国际规划”,其目标是在前明显降低矽肺发病率,在消除矽肺这一可预防的职业卫生问题。

我国大陆尘肺的防治形式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尘肺患者主要集中在金矿采挖、石英砂粉碎和坑道工程建设等行业。

20国家卫生部共收到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未包括西藏、港、澳、台的数据)各类职业病报告12212例,其中尘肺病例报告9173例,占75.11%。矽肺和煤工尘肺仍是最主要的尘肺病,分别为4358例和3967例,两者共占尘肺病例总数的90.8%;其次是水泥尘肺177例、石棉肺170例和电焊工尘肺148例。尘肺新病例主要来自煤炭行业4477例,占48.80%;其次是冶金行业905例,占9.87%。截至年,中国大陆的尘肺累积病例数达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为470089例。

3.2职业中毒。

目前,我国大陆职业中毒的发病特点表现为在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中发生,其职业防护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的恶性事件有增无减,且危害具有群体性,致死、致残率高;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工艺的引进和使用,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控制,过去未曾见过或很少发生的新危害又不断产生,如正己烷中毒、三氯乙烯中毒等新发职业病。有调查显示,430例急性职业中毒患者的患病率为68.9%,病死率为4.2%。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溶剂引起的中毒最常见,刺激性气体引起中毒的人数最多,且农民工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正式职工[6]。

3.3职业伤害。

又称工伤,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以我国大陆建筑业为例,该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主要行业。具有现场作业环境复杂,条件变动大,临时性强、危险性高的特点。据20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上是农民工,总人数达3201万人。2005年全建筑行业的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稳定好转的趋势,全年建筑业共发生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2005年建筑施工伤亡主要发生于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事故之中。其中,高处坠落致死人数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45.52%,坍塌占18.61%,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7-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