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心理健康评课简讯范文(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5:40:51 页码:10
最新心理健康评课简讯范文(大全9篇)
2023-11-20 15:40:51    小编:ZTFB

每个人都应该有总结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总结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读者容易理解。总结可以从各个领域中获取灵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的经验和观点。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一

王老师上了《爱上独特的我》这一课,感触颇多。王老师是我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本节课上,王老师语言亲切,教态大方;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氛围和谐均值得学习。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上课伊始,王老师安排了热身游戏,老师口述“大风吹”的内容,学生做相应的动作,这一活动设计非常有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克服了心理定势对行为的影响,充分显示了心理健康课的特点,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心理健康课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将活动有机引入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生活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如“画出我的树”认识自已,让学生兴奋不已;“说说我是怎样的人”让每个同学非常专注努力地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尤其是在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自己闪光点时更是心情激动,情绪热烈。为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而感到自豪。

王老师在教学“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这一环节时,大胆开发、利用课内外资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学生的优缺点。其次是巧用其他学科资源,如绘本《失落的一角》,当同学们在观看书的时候,配上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最后,在音乐声中以卡耐基名言“你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的琴法”结束了本节课。

纵观心理健康课,让我们明白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我们老师只有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窗,才能让他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二

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品质,能勇敢地面对失败,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下面的几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我们从教案上可以看出,王老师制定的活动目标。

1、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

2.能够正确地面对失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3、学生能初步感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为将来成功打下基础。

王老师的设计从“游戏导入,引出话题”,到“倾听故事,感悟事理”,再到“情境创设,正确仿行”,最后到“深化主题,总结延伸”,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学生的品德提升效果非常明显。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常态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王老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堂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学生兴趣高涨。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王老师能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渲染氛围,最后在孩子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中结课,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王老师设计的活动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让孩子们感悟到了不怕失败的意义;从名人的事例中,孩子们体悟到了成功来之不易;调查身边的人的故事,更让孩子们感悟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是让孩子们明白了失败时我们要找原因、想办法、不断努力,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引导了孩子们的行为。最后在制作自信卡的过程中,学生的品德得到了提升。这堂课就是由学生喜爱的活动作引领,课堂成了师生交往的舞台。

评价本身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王老师能及时把握课堂中孩子们的点滴亮点,进行精彩评价。从评价角度来说具有多元性,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厉害!让课堂增辉不少。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三

有个课例研修主题是《我是勇敢小宝贝》。可见,“勇敢”是该主题的核心词。那么,什么是勇敢,勇敢主题目标是什么?个人认为主题目标有三:让幼儿能有勇气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害怕,并学习表达自己的害怕情绪,初步掌握克服害怕的常用方法。

那么,幼儿一般会害怕什么呢?《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恐惧的对象是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这也是今天我为什么让孩子们体验黑洞后,特意强调了黑暗中有没有受伤的原因;而6、7岁则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妖魔鬼怪”特别害怕等。可见,“怕黑”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以我期望通过活动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黑暗,逐步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心理。具体的行为引导则落脚在激发幼儿敢于尝试一个人睡。现今家长的溺爱与不舍,许多大班幼儿是跟爸妈一个房间睡的,甚至是同一张床、同一个被窝,像今天上课的大二班幼儿,全班就只有6、7个小朋友是一个人睡的,这对独立性的培养是不利的。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激发幼儿自身对独睡的需求。基于上述考虑,我将本次活动定为大班心理健康活动《黑夜,我不怕你》。

1.通过故事和体验,对黑夜有初步认识,了解黑夜并不可怕。

2.想办法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愿意尝试一个人睡觉。

活动重点是感受、体验黑夜不可怕,进而激发愿意尝试独睡的勇敢心理。难点为“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

心理辅导活动,不同于一般教学,它是幼儿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整的过程。所以要帮助幼儿认识到“黑夜不可怕”,激发其愿意尝试一个人睡的勇气,仅靠教师的说教是没有用的,必须让幼儿在真实的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悟,继而主动建构勇气。所以整个活动我主要运用体验教学法,分体验唤醒、体验改善、体验深化、体验转化四大环节来逐步减弱幼儿对黑暗的恐惧心理:

第一大环节“体验黑夜,唤醒原有感受”:要帮助幼儿认识“黑夜不可怕”,首先要还原幼儿对黑夜的真实感受,大部分孩子的体会应该是“黑夜很可怕”,但在白天,要让幼儿表达对黑夜的感受,可能会因时间不对、体验不深而缺乏真实性,所以第一大环节我主要通过三个小环节来帮助幼儿唤醒对黑夜的实际感受。首先借助一张宁静的黑夜图将幼儿带入黑夜情境,然后用情境“黑夜蒙住我们的眼睛”,让幼儿通过蒙眼、听音乐感受黑夜,初步唤醒幼儿的黑暗感受。今日送教活动中虽然一开始有部分幼儿说自己不害怕,但在蒙眼倾听音乐时,有许多幼儿感受了黑夜的可怕,纷纷讲述黑夜中怕鬼怪的经历。有了这样的唤醒体验,幼儿对绘本故事中的豆豆不敢一个人睡,会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第三环节就是借助绘本故事讲述,将幼儿最主要的两大类黑夜恐惧:影子和声响呈现在幼儿面前,由此还原幼儿的原有经验“黑夜很可怕”。

第二大环节“挑战黑隧道,改善黑暗恐惧体验”:让幼儿在隧道中亲身体验、感受黑暗,从最初的不敢到后来的喜欢,让幼儿感悟“黑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黑暗中没有怪兽、没有伤害,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这个环节主要有两次挑战,第一次个体挑战黑隧道,第二次集体感受,可能有老师会质疑,从挑战的难度系数来说,第二次比较简单,因为那是集体行动,确实如此,但我安排这一环节的重点并不是让幼儿体验“勇敢挑战黑暗”,而是让每个幼儿在亲身体验黑隧道中来明白、验证黑暗中没有妖怪、没有伤害,有时还很有趣。毕竟他人的经验不能替代自己的亲身体验。

第三大环节“澄清故事,加深体验:黑夜不可怕,揭示:恐惧来自想象”:借助豆豆不敢一个人睡的后半段故事讲述,运用拟人化的语句“那是风爷爷为小老鼠唱的摇篮曲”(今日很多孩子在听到这句话时,不由自主地微笑了,轻松化解了原本紧张的心情),开灯验证“原来那不是妖怪,而是大衣的影子”,来进一步化解幼儿对黑暗的恐惧。最后,借小老鼠对自己说的话“哎,原来不是怪兽,是我想多了”来暗示幼儿黑夜恐惧都是自己吓唬自己的,向幼儿揭示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黑夜,就能战胜恐惧,成功缓和了幼儿怕黑情绪。

第四环节“分发独睡体验卡,推动行为转化”:积极的体验与感悟要趁胜追击,抓住时机,帮助幼儿落实在具体行为。借助独睡体验卡的分发、克服黑夜恐惧办法的绘画,来激励幼儿尝试一个人睡,将“黑夜,不可怕”的新体验转化为具体的独睡行为。其实,我也曾纠结过,要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克服黑夜恐惧的方法,也曾想过让幼儿现场采访教师独睡经验,但最终我放弃了,因为幼儿教育是一种慢教育艺术,幼儿经验的积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所以我留下空白,就是希望今后让孩子们在反复实践中自己获知、去填补。所以也请他们的老师配合我,明天让他们谈谈独睡后的感觉,检验今天绘画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分发给幼儿的“独睡体验卡”是可以反复使用,如果现在绘画的方法不实用,还可以重新擦去,绘画或者补充新的好办法,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远比现在我直接告知有意义的多。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四

每次听姚老师的课都会有许多启发。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她既像是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又像是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母亲,让人不禁陶醉于她的课堂。

这次听了姚老师上的《行道树》,同样也让我有许多收获。总的感受可以用“高效”两个字来概括。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下面我就谈谈感受最深的三点,也就是姚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三个方面的有效性。

一、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姚老师的课堂提问就是高效的。比如,文本解读时姚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我仿佛看到了“”。b、读了“”,我体会到了“”。c、读了“”,我不理解的是“”。这三个句式看似零散,其实很好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a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外形,bc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于是之后归纳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也就水到渠成了。又比如,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是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姚老师采用的是分层提问,各个击破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了“神圣”、“痛苦”、“深沉”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提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会痛苦?深沉是什么意思?能否找出它的同义词?之后又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整合起来。这种先分后合的提问方法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无疑是高效的。

二、关注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姚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她在文本解读这一环节刚开始时就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答案。又比如,学生齐读课文后,姚老师及时作出评价:读得整齐,响亮,但是行道树的感情没有很好体现出来。这一评价其实也渗透着朗读方法的指导。相信这些学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将会受益匪浅。

三、关注课堂拓展的有效性。目前,有一些课堂拓展存在着偏差,只是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而姚老师的这堂课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却能够和文本有机整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她首先设计了第一个小环节:面对行道树,请你选择一种修辞,用形象的语言,对他们说一句心里话。(学生当堂写并交流)我觉得这个设计不仅能以读促写,也能以写带读,让学生在写中更深刻地领悟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延伸和深化。接着又设计了第二个小环节:社会上有没有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呢?这是对前面这个环节的进一步延伸:由对行道树内心和品质的领悟延伸到了无私奉献这一类人,这就很好地把文本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是谈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不成熟的体会,还望在座各位老师指正。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五

王老师说:“有了人,才有了文;为了人,才有文。因此,语文是人的教育。”《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经过,赞扬了钱学森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壮志。教材语言朴素、叙事清楚、层次清晰,洋溢着荡人心魄的爱国心、华夏情,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爱祖国是孩子人生画布上应该染上的底色,钱学森在当时祖国那么贫穷和落后的情况下,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天之骄子一去不返,据不完全统计,留学生学有所成后,仅有百分之三十回国,北京大学物理系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大部分都出国了,仅在美国就有500余人,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回国呢?刨去种种客观原因,我想,在他们的人生画布的底色上缺了至关重要的一色,这种颜色应该在孩提时代去着,爱国的种子应该洒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上。是的,柳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语言感悟中播洒爱国的种子。即从语言文字入手,朗读感悟文章蕴涵的情感;以情感为牵引,分析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从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语言内容,再从语言内容的理解学习语言。

如何弘扬语文的人文性,用高尚的情操教育人,感染人;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教学的难点。柳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们一个示范,她的课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感悟大于感知,情感的感悟训练得十分到位,把一个忠心爱国的钱学森,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整堂课深深地围绕着一个“爱国”展开,以情感人,训练得十分出色。我深深地被柳老师的那堂课所感动了,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来谈一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这是一堂激情洋溢的人文课堂。

柳老师淡化分析,引导学生逐层地感悟。语文本体观认为: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抠词抠句。柳老师的课正是这样,他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设计教法,环节不多,却针针见血。整个课堂教学安排新颖独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全文共四个环节,这些环节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只有投入激情,才能点燃学生精神的火焰。课一开始,柳老师就指着课题,让学生畅谈对“终于”一词更深的体会后,以简短而又沉重的话语把学生导入了课文的情感,奠定了全课的基调: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在围绕“为什么说终于回来了”这个问题的探究下,柳老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动笔在文中划找钱学森回国艰辛的相关词句,品味词句,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柳老师让学生在“潜心涵泳”中感悟。这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就是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再掂量比较,获得情味感,意蕴感。

柳老师充分体现了这一感悟的策略,在“研读艰辛,体会坚强的意志”这一环节中,有重点地、有意识地抓住重点词句,由细节感受情感。引导学生从句子的整体理解,词语理解和数字的变化,让学生反复揣摩、体验,感受美国当局对钱学森迫害手段之卑劣,钱学森斗争意志之坚强,进而为接下来对钱学森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要回国的那颗爱国心的感受作好了铺垫。指导时,还抓住了钱学森“始终没有屈服”这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激情引读,渲染气氛,让学生情感层层推进地读,学生在反复诵读“始终没有屈服”这句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体会到人物精神之伟大。

在“文本对话,体会赤子之心”这一环节中,柳老师抓住“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句话的“一切”一词的再三地品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学森要求回国的坚定与炽热的爱国之情,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决态度。通过个别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激起爱国情感的共鸣,有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一字一句,字字浸润着回国的艰辛,语语包涵着爱国的情怀。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柳老师非常注意,让学生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就是从自己身上求取,就是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只有真正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才是真感悟。如:在感受美国当局对钱学森迫害手段之卑劣,钱学森斗争意志之坚强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柳老师特地从外面找了一些有关监狱里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折磨。还有联系自己的实际,让学生谈谈体重下降15千克是什么概念,还有,在通过看了解放初期新中国的旧貌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钱学森在美国过着怎样的生活,等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到钱学森那份浓浓爱国情,悠悠赤子心。

(五)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你才能更深切地感悟到遣词造句之真义,某篇布局之技巧,绘形摹状之韵致,表情达意之魅力,柳老师通过深情言说创设表达氛围。如:升华情感,体验幸福激情,这一环节,教师激情导入,抓住钱学森踏上国土,回归母亲怀抱时的泪花,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体会钱学森此时的百感交集的心情,教师巧妙抓住学生已被撩起的情感,设计了颇有训练价值的说话训练。这样的练习设计,揉合了课文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大的训练容量,这个说话练习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的容量和力度。

老师让学生感情说话训练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课题。此时,学生设身处地,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喊出了内心肺腑之言:“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幸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之水已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柳老师始终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去体验、感悟人物的感人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洋溢着荡人心魄的爱国心,华夏情。

二、课堂开放,从课内走向课外。

语文是一个异常丰富的信息系统,教材不是唯一的信源,课堂不是唯一的“信道”,教学时补充的一些有震撼力的钱学森轶事,为丰富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而学生的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资源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感悟。如:课中,新中国初期旧照片的展示,监狱里各种声音的感受,以及课堂最后“200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出现,都无不拓展了文本,丰满了人物形象。(以及“留学生滞留不归”现象。)。

三、课堂语言巧妙而有气势。

气势磅礴的排比式语言让人荡气回肠,课中不乏听到柳老师那巧妙的导语,煽情的引言,如:在指导读“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一句时,柳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当……当……当……,在柳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情感已经呼吁而出了。

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为主线,把语境、情境融为一体,积极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不仅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深刻地体会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心,而且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感悟过程。

总之,这节课是一节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文本与资源相辅相成的课堂;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心中”体验的至高境界。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六

今天听了一节张老师的课,本节课真可谓是我听过的所有课里面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一节自主高效的新授课。

说学生讲的好,倒不如说学生预习的好,刚开始我就被学生的表现深深吸引了,张老师请一名学生汇报预习的成果,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主要靠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反思、总结),前一天老师布置好预习的内容,然后讲课的内容是与学生的预习相吻合的,本节课老师仅仅用多媒体打出了两个题目:

1、什么叫真分数,真分数有何特点?

2、什么叫假分数,假分数有何特点?

下面就是学生展示阶段,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小组六个人全部到讲台上面,并且分工明确,你讲那个知识点,我讲哪个知识点,他讲那个知识点。在讲的过程中问题意识特别显眼,比如:我想画3/4,谁能来帮我完成?有问既有答,每名学生都认真参与,并且同学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格,提出的问题有好多是让班里最后几名差生回答(后来老师解释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是不看成绩的,即使成绩很差,也不影响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这样差生在小组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催促其积极向上)。

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展示时,老师在课堂上要来回的巡视学生听讲的情况,并且要注意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跑偏时,当学生经过合作还未解决问题时,当学生总结不到位时,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引导。

我还听到了一点,当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有学生讲解完毕后,不要忘记再找一名中下游的学生起来再叙述一遍。(特别是总结方法、解题规律)。

最后老师与我们做了短暂的交流,关于预习表的问题,特别是重难点的问题的引导和自主探索,让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写写是怎么解决的。最能打动我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我相信老师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张老师说刚开始时学生一节课提不出一个问题来,而现在学生是带着问题在上课、听课的。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准备向张老师学习,本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名学生都能带着问题听课,我觉得带着问题来,将它解决了,学生就高兴了,自主高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七

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品质,能勇敢地面对失败,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下面的几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我们从教案上可以看出,王老师制定的活动目标。

1、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

2.能够正确地面对失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3、学生能初步感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为将来成功打下基础。

王老师的设计从“游戏导入,引出话题”,到“倾听故事,感悟事理”,再到“情境创设,正确仿行”,最后到“深化主题,总结延伸”,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学生的品德提升效果非常明显。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常态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王老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堂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学生兴趣高涨。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王老师能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渲染氛围,最后在孩子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中结课,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形式多样,活动有效。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王老师设计的活动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让孩子们感悟到了不怕失败的意义;从名人的事例中,孩子们体悟到了成功来之不易;调查身边的人的故事,更让孩子们感悟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是让孩子们明白了失败时我们要找原因、想办法、不断努力,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引导了孩子们的行为。最后在制作自信卡的过程中,学生的品德得到了提升。这堂课就是由学生喜爱的活动作引领,课堂成了师生交往的舞台。

四、精彩评价,让课堂生辉。

评价本身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王老师能及时把握课堂中孩子们的点滴亮点,进行精彩评价。从评价角度来说具有多元性,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厉害!让课堂增辉不少。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八

按上周工作安排,本周进行我校第二轮教学常规听课,原计划听课七节,因临时有变,听课四节,分别为xx老师《数学广角-搭配》、xx老师《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xx老师《修辞方法的复习》和xx老师《一次成功的实验》。听课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教师素质、工作态度和课堂驾控能力的综合展示,通过听课,还能发现一个班级的学习状态。

以《十六周听课反思》作为标题发表日志,是经过思考再三的,首先不是放大自己的工作,其次我知道自己从未参与过正式的、高水平的评课,只能算是现买现卖,自以为是的经验别人也不一定认可,但我想,既然是交流,就应该发言,就应该去探索,优点要肯定,但必须正视我们课堂中的不足,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总体感受:

4、听课是上周四布置的,老师们都在赶教学进度,以至于大家准备的不是特别充分,听课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听课,即便是不评课,也应是讲一回能有所收获。

具体如下:

xx老师《数学广角-搭配》一课,刘老师设置上衣、下衣搭配的一个生活情境,自己在黑板上绘制图画,非常形象。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答案,老师用粉笔相连,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理解的很好,但如让学生去连印象会更深一些。教学活动1中,用1、2两个数字可摆出几个十位数,这句话中首先不能说成十位数,而应说成两位数,属于语误,其次在预留问题后给学生的考虑时间短,很多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开始反馈了。教学活动2中,用1、2、3三张卡片可以摆出几个两位数?学生到台前展示,学生的方法是先将一个数字扣在桌子上,然后将另外两个数字交叉,之后扣另一张。老师对这种方法肯定推广。个人认为还是采用将1放十位,2、3分放个位,再将2放十位,1、3放个位。更好一些,因为如果在今后学习中,出现四个数、五个数时,将卡片扣桌上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出错,以学生角度考虑,先入为主的思想很重要。习题中3名学生排成一排照相,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刘老师让3名学生台前展示,再找一名学生做摄像师,将问题抛给学生,既调动了的兴趣,又启发了孩子的思考。

xx老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是一堂复习课,董老师提前在黑板上绘制了表格,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习题分梯度展示,包括口算、估算、计算等多种形式,用a4纸遮挡,吊足了学生胃口,也使知识点进行回放,设置非常用心。听后感觉有三点,一是表格将知识点分的略细,如114/52、430/62、197/28与240/26、182/24、728/28、728/75两组题区别不是很大,个人认为可减少或提炼一组,为后面的教学争取时间;二是将商是几位数的判断方面适当放大一下,在每道计算题中都先让学生说出商是几位数,你是如何判断的?因为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是学生理解的入手点;三是教学时间紧,后面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没能完成。

xx老师《修辞方法的复习》,每次听课中,都能感受到建利老师对课堂很强的管理能力,学生养成的这种学与思的习惯。本堂课中,建利老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学生答出了很多,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这里,有的学生认为对偶是,有的认为不是,老师没有当场给出答复,因有学生拿不准,应举例说明对偶句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设计非常好,我认为比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去判断更能达到效果。这一教学时间为15分钟,时间不短,足够用,但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之后的反馈中体现出来了,就是因为修辞手法多,学生不能一一记下来,或是记下后一个前面的就忘记了。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先找比喻、拟人、排比三种,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一下分解,效果会好些。再有就是课后和金友校长交流的,课堂不完整,一听下课铃声,马上就下课了,没有课堂小结,作业,这一点,是不可取的。

xx老师《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一堂新授课,我对这课不熟悉,听课时我坐在一名学生旁边读了一遍,主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已的精神。个人认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点,高效不高效放在一边,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如同我们读文章时受感动一样,让他们也去感动一下,说出自己的想法。丽丽老师的素质很好,教学基本功很扎实,普通话很标准,读文章能融入感情,适合搞语文教学,本堂课也达到了目标要求,过程完整。听课过程中有几点需要交流,一是我们在讲的时候需要投入,也需要关注一下孩子听的状态,是否在跟进、思考;二是给学生编学号,在小学是否合适,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接手一个班级,由于对学生不是很熟悉,提问时随口问道,“穿红衣服的女孩回答一下!”,这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情境,可女孩顿了一下,将红外套脱了,老师很尴尬,学生的理由是这么长时间,老师不认识我,不能叫出我的名字吗?。班里人数不多,个人认为课堂上招呼学生的名字作为学生角度会更舒服;三是课上三人冲门小游戏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对理解课文有帮助,但存在危险性,应取消。

以上是自己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多多交流!

心理健康评课简讯篇九

听了欧老师的《张开隐形的翅膀》这堂心理辅导活动课,这堂有关自信心的心理课演绎得很精彩。在课堂上,带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信心之旅。

教学目标明确。欧老师这节课活动目标的确立,是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确定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当一个人处于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时,他的心情就会比较放松,用这种放松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感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的个人魅力很重要,一开始就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上,欧老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欧老师怀着愉快的心情,以亲切自然的教态面对学生,真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课伊始,欧老师对学生说:“今天开始上课前,我们要完成一件重要的大事,我们有几支新组建的营队要来招募队员了,我很好奇他们需要怎样的人呢?你们好奇吗?快听听他们有什么要求吧!欧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招募新成员的游戏方式,学生很感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新奇感,感到老师很亲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开来。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当然是相当活跃的,这就是积极情绪带来的课堂效果。其次是学生的积极行为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课中,欧老师让学生写下自身的优点,每个人至少要写一个优点。每写好一个就用彩笔画上一轮翅膀,你找到的优点越多,你的翅膀就会张得越大。欧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生写的优点很多,老师及时表扬了他。后来在汇报的时候,学生踊跃、快乐地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优点,看着一双双美丽的翅膀贴到黑板的大翅膀上,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为自己骄傲、喝彩。还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学生写自身优点的时候,老师配以愉快的轻音乐,营造一种轻松安全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以美的精神愉悦。以及结尾入营仪式,播放歌曲的旋律,呈现一段文字,学生在歌曲的旋律声中朗诵《为自己喝彩》。自然而然,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能调动起来了。

纵观整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提问法、情境教学法等,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学习同一内容,教师不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很丰富,让学生听一听——《韦尔奇的故事》;找一找——发掘自身的优点;说一说——互相分享优点;写一写——张开隐形的翅膀;诵一诵——为自己喝彩。谢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内容相互动静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去很好地感知、学习。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一直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从教学方法看教师基本功十分扎实,但是我觉得传授的内容可以更多一些,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去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情绪才能铺展开来。欧老师用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体验积极的情绪,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你猜他是谁呢?”

“多么了不起的韦尔奇!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20年中,韦尔奇显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而小时候的他曾经默默无闻,也曾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成,想知道是什么让他发生改变吗?”

“同学们,他犹豫什么呢?他将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同学们,你说男孩子心里会怎样想呢?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跟他说些什么?”

“韦尔奇的故事让你感受到什么?”

交给学生听猜的任务,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集中,以此来继续提高积极学习的情绪。

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都具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均面临着一个发展危机,每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从这一意义上说,开设“心育”活动课,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特点设计活动课内容,解决学生内心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就包括了在初中阶段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冲动性行为。在高中阶段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等。现在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许多个性的偏差,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等,他们渴望认识自我,希望在遇到心理冲突时有人能够成为他们的朋友。今天的活动课,都是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学生渴望得到解决,因此乐于参与其中。

过这节活动课,我们能体验到这种和谐的气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平等、信任、合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性评价,杜绝说“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赞美、鼓励、肯定。学生的情绪也达到兴奋状态,对同学精彩的表现不由自主地给以掌声,这本身就是积极的情绪表现,是合作带来的快乐。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有效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以积极情绪点燃积极情绪,以自信生命影响自信生命。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或急于解决的问题确定活动内容。,但从这堂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还是偏重于“知识传授”,忽略了“能力培养”,注重于课程的“知识性”,轻视了课程的“教育性”、同时,听完这堂课后,我感觉我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心理健康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型综合课程。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指导生活,真正让孩子受益,应教给孩子学会选择,因为讲台属于孩子,交流属于孩子,收获属于孩子!

此外,心理辅导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原理,或掌握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帮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发展。

我想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