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4:42:42 页码:8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优秀16篇)
2023-11-20 14:42:42    小编:ZTFB

了解新事物,才能更好地总结和归纳。写总结时,要注意事实准确、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自己的肯定,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先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精髓,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申报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子课题,我有幸成为该课题研究组的负责人。一年来,我带领11名组员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扎扎实实进行理论研讨、课堂实践、课外展示、测试统计、分析总结,资料归档等每一项工作。我们和广大师生一同吮吸经典甘露,滋养丰厚心灵,享受人文快乐,收获颇丰。

一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和培训。

为了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推动经典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利用教科研活动时间以及工作之余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达成目标的相关资料,明确了“经典诵读”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注重学习别人比较成功的,可以借鉴的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理论,并力求把它们结合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经典诵读活动推进过程中,我带领实验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让大家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我当然也重温经典句子,加深了理解,更感受了她们的魅力,文化素养得以提高。我非常感谢经典诵读活动。我们每学期组织专题学习交流各一次,每一个月组织系统研究活动一次。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群策群力,逐步摸索出经典诵读教学的一般策略。

二、积极为活动的开展献言献策。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建议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说明: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同时我也组织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让学生从小就沉浸在美诗美文之中,从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

三、在班级开展多种形式诵读活动。

结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特点,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边学习边摸索编排了六个年级的校本教材。在每个实验班试行诵读。在诵读方面我首先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抓住文中经典的片段或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知文章语言的美丽,有时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有时让班上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展示读,牵动、感染学生的的情感,从而重视自己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和经典句段的积累。其次是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中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活动课上让小干部轮流示读、领读经典。有时还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再次是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确保诵读时间。这样就有意识营造起朗读经典的氛围,学生诵读兴趣盎然。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先后有三十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演讲、写作等多项奖励。

四、由点带面开展全校多样化的诵读。

有班级诵读活动尝试后,我建议学校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班级诵读比赛,及时评价;每天中午红领巾广播时间由大队辅导员协调安排1-2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情况;每周让学生和教师硬笔书法时练习诵读名句,选出了优秀的作品在文化长廊中进行展示;1——3年级所有班级还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师们精心设计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利于下午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活动的推进与展开,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明白学做“五小”儿童: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小组的小能人,科技宣传的小喇叭,家庭社会的小帮手。树立“七自”精神:思想上自辩、品德上自励、文化上自学、情感上自陶、智能上自开、科学上自创、社会上自立。

经典诵读更加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高雅情操。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间,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下,相信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二

《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一基本理念已经得到了多数教师的认同,但从实际落实看,却存在以下问题。

1.一些老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习惯和素养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和中考是两回事,培养素养和习惯耗时多,见效慢,“远水不解近渴”,于是教学中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认为素养培养可有可无,有时间就进行,没时间就不进行。

2.在实践中缺乏长远规划,跟着感觉走,缺乏四年的整体思路,和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学情的具体安排。

3.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日常教学和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其他教学任务的冲击下,习惯和素养培养活动往往有始无终,不能形成常态。

4.关于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宽泛,笼统,可操作性弱,没有具体的考量标准。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决定把“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确定为小课题研究的主题。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唤醒教师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这一理念的重视,帮助教师制定总体规划,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破解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系列化,精细化,常态化。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备习惯。

2.研究初中四年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思路和各学段的具体安排。

3.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习惯和素养的具体方法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4.将课标对写字,古诗词积累、读书,写作等方面的笼统要求细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交流研讨法教学实践法。

五、主要成员:

xxx等。

六、研究时间和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3年9月——2014年7月(习惯和素养的培养短时间内无法验证效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课题研究时间定为一年)。

研究步骤:

(一)理论准备期:

1.学习课标和相关理论书籍,提高思想认识,丰富理论知识。

2.请在本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激发感染成员的研究热情。

3.利用课题研究群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初步认识,制定出实施方案。

(二)实践期。

按照实施方案,分学段,分项目进行实践。研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正完善实施方案。成员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定期进行阶段性交流。

(三)总结期。

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将课题研究中产生的好想法,好做法总结提升,撰写解题报告。

六、成果预期。

1.推出观摩课两节,面向全区展示研究实践成果。

2.结题时预计出版作品集一本,展现我区各校或各位教师开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素养活动的做法和成果,将研究成果向全区辐射。完成呈现成果的“物化”向巩固成果的“固化”转变。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学经典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鉴于此,我们六年级组的语文教师积极申报《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研究内容:(1)精选与小学语文教材相辅,适合不同年段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2)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3)国学经典诵读课外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不同年段小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国学经典诵读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3.原有基础上布置教室环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前期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2月)。

1.在班级开展的基础上,开展校级古代贤人贤事演讲(讲故事)活动。2.对全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问卷调查)4.教师加强自学,通读《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通译》等经典书籍。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中期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1、积极开展多项活动全力保证诵读效果。

对于要求学生们必背的国学内容,我们紧抓“三个一”,确保诵读效果:“一日一诵”,每天安排早读课或晨会课10至15分钟进行诵读;各班级结合自己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在全校铺开。活动采用说、读、演、唱、画等个人或集体形式来进行表演比赛。经过学生自背,班级检查,学校比赛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先后开展了“《三字经》诵读表演”比赛、“国学经典演讲(讲故事)”比赛、“国学经典手抄报”评比活动、“做有根的中国人--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活动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也加深了学生对勤奋刻苦、文明礼仪、谦虚好学、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2.建设校园背景音乐,营造听觉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每天早读利用教室电子白板播放一些古典乐曲,特别是《国乐启蒙》系列乐曲:《春江花月夜》、《鱼舟唱晚》、《高山流水》等。学唱《三字经》《弟子规》歌曲,借用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

第四阶段:实验研究的后期阶段(2015年6月至7月)。

1.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写好阶段性的诵读分析。

2、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探索诵读方法。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利用地方课开展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弟子规时》时,我们采用“经典课堂五步法”:第一步:放声读;第二步:读而悟;第三步:明大意;第四步:我乐背;第五步:故事屋。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2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诵读内容。

在抓好经典诗文诵读的基础上,课题组还重视做好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

国学经典语文的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组成员都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一定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五、课题成果介绍自实施课题研究实验以来,让我们感到欣慰,国学经典已经犹如一条河流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第一,有声诵读法。首先形成一种氛围,每天指定一些内容,在科代表的带领下,有声诵读,直到熟读成诵。然后听其言观其行。

第二,尝试回忆法。如识记春天的诗文中,回忆写春之景有哪些句子?在冬天的记忆中有哪些是描写冬景的句子等,通过回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有效提示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力也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要形式。指导老师如果常在学生背诵经典名句遇困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致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四,交际运用法。运用是最积极的记忆,但运用往往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此法更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在班会课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通过交际比赛运用经典语言,让经典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提高经典的活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弟子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走进神木县矿区一小的校园,处处洋溢着“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师生在学习环境中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写作文也能够引经据典。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课题研究成效明显,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经典诵读研究,学生在大量的诵读的实践中提高了朗诵水平,逐步掌握了吟诵、唱诵、说唱等语言表现方面的技巧,在集体诵读和个体诵读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提升。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我们相信,通过开展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与研究,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一、导入。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离别情意也就成了诗人吟诵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诗人是谁(李白)?

2、介绍诗人。

3.这是一首送别诗,可以从哪个字看出来(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李白送谁?孟浩然是什么人?我们读过孟浩然写的什么诗?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要到什么地方去?“之”是什么意思?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三、读诗句,初知诗意。

1、自由读第一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听录音读,划节奏。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

5、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1)(黄鹤楼、扬州)。

(2)故人是指什么?“辞”?“西辞”?(3)烟花三月什么意思?(4)按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什么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6、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船。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四、品诗句,悟诗情。

1、看板书读出一、二句诗。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是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2、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后两句诗。

看板书读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站立江边,深情地凝视着水天相接的远方。这两行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3)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3、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首诗呢?

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学习。

黄鹤楼(地点)。

叙事。

长江流。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五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六

一、进一步明确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的意义两个层面,其一: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

其二:

1、促使教师学习经典,丰富教师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

2、促使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

3、促使教师合作探究。

4、促进自我反思,分析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创新。

5、促使教师进行科研实验,总结积累经验,形成教学风格。

6、促使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成为研究型教师。

我市38个课题单位,研究主题有六项,承担课题的负责人分别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教师等。

1.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17个单位)。

郧西县实验小学周代瑛郧西县土门镇中心小学张启银。

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陈国清房县实验小学万力。

十堰市五堰小学郝莉十堰市柳林小学余琴。

丹江口市泰山庙小学陈永玲郧县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杨刚。

十堰市实验小学侯小玉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马金萍。

十堰经济开发区马路小学陈君。

2.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8个单位)。

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学校王德康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学校李永寿。

郧西县马安镇中心小学李经十堰市张湾区实验小学潘明成。

十堰市广东路小学张伟民十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曹文珍。

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赵永爽郧县鲍峡镇中心小学董瑞明3.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研究(4个单位)。

竹溪县县河镇中心学校梁恩友竹溪县水坪镇中心小学杨广源。

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韩小玲十堰市外国语学校朱凤莲4.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5个单位)。

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学校程友权房县东城小学陈烁石力刚。

郧县实验小学陈立友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金晓十堰经济开发区白浪小学郑晓利龚小萍5.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研究(2个单位)。

三、研究进展情况。

(一)教材保障中国经典文化博大精深,如何选定适合少年儿童的教材呢?如十堰外国语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现代学生思想品德优缺点,通过认真的筛选,确定一年级以《弟子规》为主,二年级以《三字经》为主,三年级以《增广贤文》为主,四年级以《论语》为主,五年级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为主,同时每一学年还有适合本年龄段的经典古诗40首;六年级主要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归类以及运用。市东风小学统一使用了由省教研室主编,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诵读》读本,一至六年级人手一册。竹山实验小学为三、四、五年级每一名学生征订了省教研室专家编订的“经典诵读”读本,作为课题研究诵读教材。一、二、六年级在借鉴“读本”的基础上重新选定了诵读内容编印成册,供师生使用。

(二)时间保障。

如房县东城小学,十堰经济开发区马路小学利用每天20分钟早读时间和课前3分钟开展诵读;房县实验小学落实“五个一”的时间保证:每一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间由值日小班长负责,采用带齐读、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每月抽出一节课时间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与展示;每一节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吟诵的古诗词、佳句通过书写加强记忆;每一个节假日布置适当诵读任务,动员学生家长配合学生完成诵读任务;每月上一节经典美文赏析课,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运用、欣赏。每周一节国学课: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诵读;每天下午放学前集体诵读5分钟。郧县杨溪镇中心小学每天利用早上10分钟、课前三分钟、课外十分钟等时间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市重庆路小学早上晨读经典、阅读课学习经典、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课间操传送经典。

(三)经费保障。市广东路小学为师生集体购买了省教研室编写的《经典诵读》读本和《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诵读材料,累计教材支出26000余元,先后选派教师赴恩施、武汉等地参加湖北省小学生经典诵读展演和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累计差旅费支出近万元,校内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的展演、研讨、座谈、竞赛、交流等活动,累计活动经费支出近万元;十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去年投入两万元组织教师前去武汉、恩施等观摩学习,投入四万元,为学校图书室添置图书。投入近万元,用来打造校园文化。竹山县张振武小学投入十几万元建起校园文化墙。

(四)方法保障。竹溪城关镇小学每学期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三个“一”任务:上一节课题研究展示课;整理一篇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撰写一篇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科研论文。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学校持之以恒的做好了“读、听、写、赛”经典活动,即语文课前读经典,一日三餐听经典,每周一次写经典,一月一场赛经典。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采取了“看”、“听”、“抄”、“讲”、“赛”五项措施。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郧县鲍峡镇中心小学、市柳林小学、白浪开发区白浪小学开展“一日一诵”、“一周一评”、“一月一赛”。竹溪县县河镇中心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同读一本书”活动。一、二、三年级学生和四、五、六年级学生结对子同读一本书,老师和学生结对子同读一本书,学生和家长结对同读一本书。郧县新区小学采用发星计数,一首诗或一段美文背的又快又好奖2颗星,能背下来的一颗星。一星期一汇总,一月一兑星(十颗星兑换一个月亮,一个月亮兑换一个太阳。)一学期评出10-----15名读书星的评价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郧县城关三小为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经典诵读领导小组和考评小组,制订了《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及考级办法》,定期对各班的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检查、评估,并列入班主任考核。此外还规定每学期举行两次全校性的诵读比赛,并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颁发获奖证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在“大家唱,大家跳”活动中,学校还把经典诵读与唱、跳有机结合,营造出了诗词音画相得益彰的画面。张湾区张湾小学、茅箭实验学校将经典诵读与音乐、美术、语文等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市五堰小学、郧西县土门镇中心小学、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采取读,看、议、思、诵、评的诵读模式。房县青峰小学开展“一日五诵”。晨诵,课前诵,课堂诵,午诵,路诵,晚诵。丹江口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小学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各地、各校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大型展演活动,激发了师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在本地、本校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得到家长、社会的积极反响,萌发了许多动人的养成教育案例。

(五)环境保障。茅箭区二堰小学、竹溪水坪镇中心小学、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努力构建以经典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一是环境文化,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校园开辟了经典文化橱窗,教室走廊以礼、孝、忠、诚为主题,向学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经典美德故事。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郧西马鞍镇中心小学走廊文化、楼梯间文化、教室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乃至厕所文化。

(六)组织保障:郧西实验小学成立了以高低学段的业务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正副组长的课题指导小组;建立了以一至六年级六个语文组长为核心的课题实验小组;组建了以各年级骨干教师为力量的教材开发小组。郧县实验小学由副校长、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和各年级备课组长共同组成领导机构。年级组长与教导处主要负责活动的总策划,年级组具体负责诵读内容的安排,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比,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实验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平衡。38个课题负责人有的是校长、有的是副校长、有的是教研组长等,在实施的决策上存在着差异;在资金的投入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实施的效果上有一定的差距。

2.在诵读内容取舍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课题的研究方法缺乏规范性、科学性、操作性。4.课题实施的过程缺乏针对性。

5.阶段成果大多重点总结的是做法,而且有的做法大同小异,有的总结材料似乎从网上而来,缺乏实验目的所达成的效果。

五、如何推进。

(一)加强实验力度,提高实验效率。1.紧紧围绕课题进行研究。

(1)《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要研究怎么整合?成效如何?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有效整合,脱离语文学习的经典诵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合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广大语文教师指导经典诵读的热情和兴趣。如何实现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呢?要遵循自然延伸的原则,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课内一篇带出课外一组;二是题材相同或相近诗文比较诵读欣赏;三是诗文诵读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

课内一篇带出课外一组。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将不同的诗歌串成一组。可以将同一题材、内容相似的诗词组成一个专题,进行导读,如“唐朝的送别诗”将《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歌作为一组进行导读;“唐朝的边塞诗”将《出塞》《塞下曲》《前出塞》《从军行》等边塞诗整体介绍,诵读;此外,还可以“古人的咏物诗”“诗人笔下的‘春’”,“诗意童年”“诗人与月亮”等组成专题;也可以将同个诗人的不同诗歌组成一个专题,如“杜甫的诗”、“忧国忧民的陆游”,“**诗词介绍”;也可以是相同体裁的诗作串起来形成一个专题,如“一起读宋词”等。分组归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认识,对诗歌的对诗歌发展的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产生读更多诗的欲望。这种专题导读在高年级进行,可以跟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

比较欣赏,拓展延伸。与语文课整合还可以在在本册古诗文学习基础上,选取几首与课内古诗情感相似,题材相近的古诗,在比较中诵读,在比较中欣赏,在比较中拓展和积累,这样很自然地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补充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内古诗的理解,又扩大了视野。把经典诵读的目标与语文课的目标整合起来,如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的《卜算子咏梅》对比阅读,把课内白居易《忆江南》(其一)和课外《忆江南》(其二)(其三)整合,整体出现,加以比较,拓展诵读,实现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老师和学生也不会把经典诵读看成强加的负担。

(2)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读语文,讲语文,写语文,用语文,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课。

经典诵读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师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有厚实的阅读积累,有新的阅读发现,有对教材准确地理解与把握,这样才有可能懂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才可能建立新的阅读观念,才可能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4)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重点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而物质文化建设则是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上。

如何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竞赛法、表演法、情景模拟法、故事会、展示法、游戏法、配乐法等。

2)循序渐进原则:诵读材料编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内容由浅入深,诵读由易到难,篇幅由短到长,编排成一个序列,与学生认识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相适应。

3)自然延伸原则:自然延伸原则要求诵读材料与语文教学结合,与教材相联系,实现从课内到课外自然延伸。让师生乐于接受,不过度增大学生负担。

4)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原则:精选情趣健康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优秀经典作品。要求所选诗格调高雅、健康,积极向上,且艺术性文学性很强。

5)难易适中原则:不挑选篇幅过长,内容过深,生字过多,主题过于复杂,大大超过小学生理解能力的作品。

6)家校整合原则: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经典诵读的选材、诵读等全过程,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2.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法、筛选法、提炼法、资料寻疑法、现状分析法、比较法、测验法、统计法、3.强化研究过程。

有实用性计划,有精心提炼的总结,有研究进展的纪录,有课题组成员丰富的研究成果(有深度、有广度、真实性、价值性)。

4.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1)经典诵读理论培训。读经典,研经典,导经典。

(2)课题实验方法培训。研究目的、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研究过程、5.加强课题实施管理。

目标管理、组织管理、决策管理、制度管理、评价管理6.加强学习与交流。

重视引领,不断创新,形成特色。

7.加强资料的积累与整理。成果形式指阶段总结、实验报告、论文、案例、教材、文集等。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下”“烟花三月”、“孤帆”、“尽”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古诗拓展,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古诗拓展,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1、师:听着这首《送别》,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同学们,你们有过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有)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悲伤、难过、痛苦)这真是人生自古伤离别啊!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人称“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眼中(板书:李白),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2、生交流从题目中得到的信息。师相机板书(板书:送别孟浩然)。

3、师质疑:孟浩然是谁?简介孟浩然。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自由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请李鸿和王可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3、划节奏读诗。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光将古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的大概意思。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在边上做记号。

2、交流一、二两句诗。师:前两句你读懂了吗?

毛琳琳: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刘欢: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是下扬州。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真是太美了。有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春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跟老师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师: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练习说话:

许波: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日的离别是为了明日的再相见,我不在的日子,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啊,等我回来时我们再一起饮酒作诗!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一起读这两句诗。

3、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许波: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许波来读读这一句。

师: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什么却没有消失?(滚滚长江水、李孟之间的友谊、吴锦慧: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没有消失。于玉凤:滚滚长江水没有消失。

沈卫翔: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没有消失。

师:你能读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读,师评价。)。

4、齐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于是,在亲人朋友远行时,离别就格外令人伤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情深意重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嵇海盼同学领读,女生分组读。

2、师:古人有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厚意。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啊,这是何等的情深意长啊,轻一些再来一次。

3、师看着板书小结,生再次齐读全诗。

4、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短短的40分钟马上就要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古人离别赠诗,今天老师要送大家一首优美的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板书设计:

送别。

孟浩然。

依依惜别。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八

实验学校何基凤。

安徽省芜湖县实验学校是在2006年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改革的大潮中诞生的。她是原县一中初中部、三中、实验小学、三小四所学校整合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环境幽雅,布局合理,树木葱茏,假山池沼,雕塑喷泉,交相辉映。合并后的实验学校,更是坚持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谋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道路,校领导非常重视以课题研究来引领学校工作,积极创建书香氛围,让经典滋润孩子们的童年,让阅读伴随师生成长,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诵读中国经典著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我校小学部于07、4申报的省级陶研课题,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9—06.12):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讨“经典诵读”运作模式,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07.2—07.8):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学校组织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研讨、实践活动,定期开展课题组成员会议,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

第三阶段(2007.9—08.8):学校组织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检查、问卷调查、竞赛展示等活动,进行个案跟踪调查,组织阶段性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四阶段(2008.9—09.7):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进行阶段性实验案例调查分析,撰写系列论文。

第五阶段(2009.9—09.12):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编写论文文集,形成实验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是:

1、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创建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诵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课题现在正处于第四阶段。通过二年多的实验,我校从环境的营造、教学时间的保障、课程内容的设定,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列活动,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为保证课题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实施组织,由校长为课题负责人,教导主任为组长。制订了“芜湖县实验小学课题研究六项制度”、“芜湖县实验小学课题组长、副组长、执行人员职责及课题管理要求”,每个学期教导处、年级组、班级都要制定了课题实施计划。

同时我们还把课题研究纳入到教师量化考核之中,意在使活动正常开展,全面落实。

二、注重宣传、营造书香氛围。

1、加强环境建设,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艺术之环境”的主张,由此可见,他十分重视环境陶冶心情的作用。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这一本“活书”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的熏陶,让校园这一本蕴藏着无穷魅力的“活书”,在学生诵读过程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学校利用校园内长廊上的宣传窗建立“诵读长廊”,设固定栏目版块,每月一期,每期校刊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清新美观,既能使人受益,又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2)校园广播台设立“我读经典”专栏,由红领巾广播台的学生主持、播音。每天做广播操前,校园里就响起了清脆而洪亮的声音:“芜湖县实验学校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经典诵读现在开始„„《三字经》、《弟子规》„„,每天二首,千人而诵,笔直的队伍,整齐划一的动作,气势磅礴,音韵铿锵,响彻校园,这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此,红领巾广播站还利用每天午间广播时间诵读经典诗文、讲述经典成语故事、趣闻轶事等。让孩子每天走进校园,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皆为书影。让经典如春种播撒在孩子的心里,悄无声息中影响他们的习惯,深入他们的思想。

(3)教室内外的文化建设力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班都充分利用墙壁、黑板等空间,开辟“古诗角”“经典壁”版块,用诗文、诗画的名言名句装点教室,营造诵读经典的氛围。为减轻学生背古诗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4)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2007年10月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的主题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2007年和2008年举办了以“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诵读习惯”为主题的家长学校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开发家长的积极因素,提高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影响面和感染力。

2、提炼诵读内容,为师生提供精神正餐。

面对茫茫的书海,如何指导学生读那些对他们有帮助的书,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写了一篇《怎样选书》的文章,给一本书的好坏拟定了三个判断标准:

(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又一个动作的力量;

(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了的力量;

四年级:优秀唐诗、宋词20首;历史典故十则;《论语》;

另外,各班还成立了图书角,学校还添置了经典方面的书籍,开放了阅览室,拓展了师生阅读的空间和阅读量。

三、加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陶行知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中指出“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大阅读教育需要“与书为伴”的教师,教师要率先垂范,始终成为经典诵读的带头人。一是请进来,专家引领,邀请市陶研专家和县有关专家为我们课题作指导,二是走出去,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也是课题逐步成熟的必经阶段。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多次派骨干教师去南京合肥、安庆参加《经典与语文(数学)》教学观摩和研讨交流活动,以此来夯实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教师经典诵读的审美能力。除此,我们还自我加压,不断充电,加强学习。课题组成员的学习至少是每月一次,学习形式主要有:

(1)观念先导——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2)课题讲座、培训——引领成长;

(3)“经典诵读教学”专题业务学习(包括名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专家访谈);从实验开始到现在,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进行的培训和学习材料有:《从新课程标准看古诗词教学》讲座、《论语七则》教学设计、施茂枝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案例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访谈录《语文教学要以读书为本》、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实录、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在香港“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会上的演讲《传统阅读教学的现代启示》,等等。每次学习,我们都强调语文教学要搬掉“问答如山”、“习题如山”两座大山,语文教师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眼睛只盯着一本教科书,要以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实验为载体,注重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另外我们还观看经典教学录像、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等,每学期我们还要求教师必读一本教育专著,必写一篇读书心得,还多次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演讲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以此引领教师读书,提高阅读品味。

四、与教学教研相结合,提高学生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而课题研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教研质量的提高,不是孤立于教学教研之外的独行者,所以我们将“经典诵读”纳入常规教学中。每周各班一节“经典导读”课,已经排进了课表中;不仅要求老师上,而且要认真备课,并定时检查。每周二、周四的晨读课定为全校性的“经典晨读”;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了“诵读经典”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每次专题教研都要求在本组内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执教,然后进行集中研讨。

06—07学年第一学期,我校五、六年级承担了“探究古诗词教学”专题教研任务,由张玲丽、张向云、王郧军老师执教;06-07学年第二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又组织开展了“经典古诗”教研活动,陈凤琴、、张玲丽、王郧军老师又分别执教了《渔歌子》、《示儿》、《望庐山瀑布》,湾址片区语文教研组也安排吴朝霞、张伟老师也开设了“田园诗赏析”专题研讨;07-08第一学期湾址片区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以“送别”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专题课教学教研活动,由喻爱民、叶华两位老师分别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陈凤琴和张海梅两位老师向片区语文老师展示了“经典诗文”专题教学示范观摩课,在课堂上诠释了她们对《游园不值》和《秋思》的理解。在我校“教学能手”课堂教学比赛中,张定兰、陈凤琴两位老师执教的《游子吟》、《长相思》都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08-09年第一学期我们还将课题研究活动与素质教育开放周结合在一起,让课题深入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并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家长关心支持课题,主动参与课改的良好局面,真正达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大开放的素质教育新格局,崔佳羽、许德鸿两位老师为家长展示了《长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经典诵读课,得到一致好评。本学期为了进一步探索古诗词教学,进一步让小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小学部于4月28-30日开展了青年教师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比赛活动。

比赛中,18名青年教师演绎了不同的古诗词课堂教学风格,他们通过诵、吟、读、品、悟、唱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陶冶情操,领悟诗词的意境美,感悟古诗词的内涵。本次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王宗美、王凤英获得了一等奖,陈凤琴、崔佳羽、张玲丽、胡隽获得二等奖,张梅、许德鸿、王晓庆、胡巧云、王郧军、丁子萍获得三等奖。

从我校教师的“经典导读”教学课堂上,我们看到三个特点:(1)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诗情;(2)教学不拘泥于教材,能结合主题引经据典,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积累。(3)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去读经典,培养了学生自主诵读经典的能力。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教研是平台,课堂是舞台,促使教师们表现教学思想、展示教学才艺、分享教学成果,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教学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诗如生命,什么如诗。希望我们的教师以一颗如诗般的心,不仅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条古诗词教学的成功之路,而且要让我们的孩子们喜欢经典,了解经典的博大精深。

五、与家庭联系,发动、指导家庭、社区参与“诵读经典诗文”活动。

1、引导家庭制定“亲子共读”计划,设计读经记载表,每天抽出10至20分钟,每周双休日抽出一个小时集中家人在一起进行诵读活动,形成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的浓厚氛围。

2、开展周末游学,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社会调查,地方人文景观考察,当地诗文搜集活动,活学活用,加深经典诗文理解和感受。

3、每月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家庭读书会”,比如“诵诗会”、“诗文接龙赛”等,让诵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校2006年被评为芜湖市示范家长学校,2008年被评为省家长示范学校。

陶行知先生曾说: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为了让学生出学校后是能真正用当其学,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培养。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可以是你问我答,可以是对歌竞赛,也可以是游戏表演。班级与班级之间还开展“诵读古诗擂台赛”活动。

3、开设诗园,提供舞台。为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每个班级都开设“诗园”园地。其内容丰富多彩,不但有古诗文名篇摘录介绍,而且有关古诗文的书画作品、活用古诗文的习作等。

4、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为学生提供版面设计、选材、绘画、书法、编写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练机会。08-09第一学期我们开展了”亲子共设计”手抄报比赛活动。

5、我们还将经典诵读于其他学科整合,结合美术、手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文图兼美的节日诗词贺卡、诗文书签。(展示学生书签)。

同时让经典诗文融入到学生的规范写字活动中,不仅重视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更重要让学生在写字感受经典语言的魅力,感受汉字独具的形体美和艺术美。本学期我们将举行“书写经典,传承文化”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活动。

6、开展“读书日记”伴成长活动。“写”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分门别类摘录诗文名篇,做诵读笔记,一方面还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模仿写诗、写读经典心得体会。学生人手一本的读书笔记——《采典集》,由“日积月累”|“我说两句”、“每周一记”、“随心所欲”、“一周阅读大盘点”等形式进行摘录或写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还把自己的摘录本起上别致的书名,画上漂亮的插图,读书日记成了学生自动吸收和创造的天地,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诗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班级还经常开展“古诗文优秀摘抄”评比,“优秀日记”评选等。(展示学生作品)。

7、各班每月一次以“诵读经典”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有快板、诵读、讲故事、成语接龙、对对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情绪盎然。为了展示同学们的诵读成果,学校每学期都安排至少两次“经典诵读在行动”的全校主题队会,向全体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展示,创设了学生展示才艺的机会,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到诵读的快乐。

8、每个学期结束,我们都要对实验学生进行诵读经典诗文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学生对本学期要求诵读的经典诗文都能流利地背诵出来;同时,各实验班教师分析好本班学生测试的情况,对自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

9、体验诵读成果,举办大型的“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不管是“六一”儿童节还是庆祝“元旦”活动,各班都要开展以“诵读经典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除此,学校为了展示经典诵读成果,2007年举办了一次“我读经典书画展”,书画展中学生参与面较广,同学们将书法、绘画与经典精心融合,巧妙构思,很多作品创意独特,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展示了他们的才能,促使他们对“经典”的深入理解。2007年和2008年“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了以“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大型的联欢会,“六一’联欢会上共展示了十来个“经典”节目,有舞蹈、吟唱、诗词朗诵等,这些节目都是由老师们精心编排、组织排演,每个节目形式不一,内容丰富,构思新颖。同时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诗文香六一”文艺演出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思乡情》推荐参加2007年芜湖市首届少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获得了三等奖。

10、组织教师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和教学“研讨,在师生中开展有关的征文比赛,积极引导全体师生为开展好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献计献策,将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同读经典,共同进步。这已成了我们校园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1、开展评选“读书明星”、“书香班级”活动。为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通过班内推荐,评选出读书之星,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宣扬。

12、与“素质教育开放周”紧密结合,在这一个周,不仅将素质教育活动成果向家长展示,而且所有课堂向家长开放,在开放周内,学校安排了“经典诵读”“新型课例”等开放课、主题班会、手工制作、书画剪纸比赛、体育项目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要让各位家长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孩子发展的心理状况,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取得各位家长的支持、配合与信任,让新课改、经典诵读更进一步深入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并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家长关心支持课改,主动参与课改和课题研究的良好局面。真正达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大开放的素质教育新格局。

13、将经典诵读与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加快实验学校率先崛起,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本学期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将五月份定为“红五月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活动中,开展“传承文明、诵读经典、书写经典、咏唱经典”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感悟人生的真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此项活动正在进行)。

(二)、经典诵读活动成效明显。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近二年来,我校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使诸多亮点进行科学的融合,引领师生成长,取得了一点成效,有力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1、学生吟诗写诗的氛围越来越浓。通过近二年多的经典诵读活动,和活动前相比,大多数学生的诵读兴趣明显增强,很多学生以前不读经典或只读老师要求背诵的必备古诗,但现在所有学生的诵读量、背诵的篇目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平均每位学生每周都能背诵一至两篇,而且已经逐步成为学生的习惯。学生诵读经典以来,课外阅读时间多了,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扩大了,高年级学生知识储备量明显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有明显提高。许多同学因诵读诗词,走上了喜爱诗词,创作童诗之路。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兴趣广泛了,知识丰富了,想象力也丰富了,下笔有言、语气流畅,妙用诗文名句,随处可见。我校黄若尧、沈寅在芜湖市2008年中小学生读书演讲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2、陶冶了学生的品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学生们通过读经典,慢慢地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提升为内省的能力。在每一节课前的吟诵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自强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中华志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劳品质《“吾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民族精神的一切一切,在孩子与诗文的对话中融入心灵深入,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们学会了尊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自律、学会了奋斗„„如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和感恩节或是父亲节还是母亲节,孩子们都要为父母做事,再如,在去年四川特大地震面前,孩子学会了伸出友爱之手,纷纷为灾区小朋友捐款,达6万多元,在面对别人有困难面前,孩子学会关心,今年为横岗白血病患者捐款7万6千3百多元。

3、经典诵读活动也得到了支持,家长们也意识到了经典导读活动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参与并能配合老师指导、督促学生在家的诵读,促使他们养成每天诵读经典的好习惯。

4、浓浓的书香气息,使教师们不断的成长。2007年,我校陈凤琴老师在动漫教育人才培养计划自主创新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所执教的经典古诗词《渔歌子》一课获国家级一等奖。张海梅老师设计的古诗词《咏柳》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安徽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邓小莉老师辅导的学生诵读经典节目《思乡情》在2007年芜湖市首届少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获三等奖。在小学语文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中,陈凤琴老师所撰写的《开放语文课堂,让经典与我们同行》获三等奖。07-08第一学期,在湾址片区语文教师“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我校的陈凤琴、张玲丽、许德鸿等老师表现出众,在片区均获得一等奖。被推荐参加芜湖县小学教师“诵读经典”比赛,陈凤琴、张玲丽两位老师又分别获得了第一、二名的好成绩。在学校“诵读之星”评选和“素质教育展示周”活动中,在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主题队会中,更多教师和学生表现出色,显示出浓浓的“诗情画意漫校园”的氛围。省级教坛新星张海梅和市级教坛星星胡庆龙、张梅、崔佳羽等都是在课题研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我们的实验还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更在反思存在的问题:

1、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面、感染力不够大,没有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家长的积极因素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2、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实验中明显有管理层方面的强制性行为,今后应不断增强师生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力求“变外在的压力为内在的动力”,逐步使管理机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3、学校在“经典导读”工程方面还没形成系统、全面、长远的校园文化创建计划。以活动为载体,带动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待加强。

5、课题的经费问题。

(四)改进的设想与展望设想:

1、在本学期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建立跟踪调查表,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效;进一步探索诵读经典诗文有效性的策略,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2、加大宣传的力度,发动家庭教育力量,赢得他们对我校经典诵读工作的支持、配合。、以活动为平台,引进竞争机制,组织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能力评选,向社会、家庭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展望:

1、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教师们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初步积累了一些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方面的经验。下一步,我们课题组将探索课题研究更深层面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延续诵读经典诗文活动,让师生们更广泛地使用经典诗文”。

2、我们迫切希望总课题组今后更多地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方面的专题报告讲座和学习观摩活动,提升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导读实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是一项不带一丝“功利”性质的实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深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出追求真理的人。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开展经典诵读,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更浓”回首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诵读之路,看到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千古美文,传经典文化”活动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还将继续深入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们相信,今天读经典的稚子孩童,明天将是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九

旧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述、灌注知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现在,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使我更加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更加大的提高。

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指智能发展,而且包括意志、品德、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点的发展。祖国的建设需要大批人才,因此,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具备广博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才能。学生的发展与掌握知识是有密切联系的。

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呢?我认为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各种事物,启发他们从一件事物中看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他们越是进行精细的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越想弄懂某些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变化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好几个角度看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训练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时代在不断前进,科学技术在飞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未来,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严格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断吸取新的教法、理念,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好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十

《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中期汇报材料区级课题《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自立项以来,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进一步了解课题研究现状,交流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发现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保证课题成果质量,我校组织召开了区级重点课题中期成果交流会议。校领导和课题组教师参加了会议。以下是我们的研究情况。

一、课题组的成立及课题研究的阶段。

本课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为2010.4-----2011.3。

第二阶段的时间为2011.4-----2012.3。

本课题在区级立项,该课题研究对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研究队伍并构建高效的研究网络。为此,我们首先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由课题负责人筛选,建立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的研究队伍。第一阶段首先进行课题组成员业务学习,然后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撰写三篇论文:张连军老师撰写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途径》、白艳苓老师撰写的《农村美术教学如何展现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张文闯老师撰写的《农村英语教学中课外作业的改革》。

二、课题汇报。

本次区级重点课题中期成果交流会,课题负责人介绍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汇报中,她用多媒体的形式,生动的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关于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关于个性化培养的策略研究、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张连军老师介绍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途径》研究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了“有效”阅读的方法与途径,通过“有效”的阅读的尝试,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从而有效的把学生从题海里解放出来。

白艳苓老师介绍了《农村美术教学如何展现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研究情况,在美术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张文闯老师介绍了我们的课题《农村英语教学中课外作业的改革》的课题研究情况和成果,她们在英语教学中,探索了“课外作业”的改革方法与途径,通过“课外作业”的改革尝试,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课题研究取得了实效,直接的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

每位老师在介绍完课题研究情况以后,校领导对每一个课题都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为课题研究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校领导指出,承担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今后要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特别是重点课题。

会议在认真、严谨、求实的风气中进行,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十一

一.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列举如下:

1、对英语单词构词法做了深层次的研究,揭示了缩合词的构词原理,提出了缩合词普遍存在的学说,从而奠定了缩合词大面积研究的理论基础。

2、总结出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省时高效的“爱迪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方法,使得词汇学习的省时高效和大面积丰收成为可能。

3、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多篇执教的课例、教学设计、教学随笔等,在全国、沧州市、任丘市的教研活动中获奖,并有部分成果结集成册(《优秀论文集》)。

4、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词汇学习和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发展了智能,提高了能力。

5、实验中改变了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初步探索了体现“奥妙爱迪”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模式的教学方法。编写了《词汇教学优秀课例集锦》,制作了“爱迪英语”词汇教学课件。

6、编辑了“奥妙爱迪”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系列工具书:《初中英语词汇学习宝典》、《词汇学习方法集萃》、《英语词汇活动集锦》、《初中英语词汇总表》;制作了与教材同步的1-6册“奥妙爱迪”英语系列词汇活动幻灯片。

7、课题研究使课题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研究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和教学设计大赛屡屡获奖。我校英语教学整体水平位于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英语中考成绩在我市名列前茅。

二.不足:

有一些专业性强的东西运作不了,如多媒体人机互动软件单词游戏仍是幻想。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度的,一些研究还不够深入。再者,由于部分老师的局限,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还只停留在反思或案例的层面上,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

课题成果的自我评价怎样写课题自我评价。

课堂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的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明确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目标,努力探索出高效语文课堂导入的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

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提高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和方法,帮助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氛围,导入文本”,我们所选的这个课题对指导我校语文教师掌握课堂导入的方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和方法,可以使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主导与主体的'互动,最大可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研究的特色在于立足教学实践,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思考、感悟及时记录,在与学生智慧的碰撞、相互启发中感受教育艺术的魅力。

从研究效果来看,我们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形成了文字性的成果,包括论文、教育随笔、调查报告和课件等。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为了对教学艺术有更深的认识,我们小组成员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这是在以前没有的现象,这些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促进了我们的专业化成长。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十二

全力实施“五项攻坚”活动,是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市委、市政府精神的客观要求,是确保持续改善民生、切实构建和谐幸福社会的客观需求。红旗岭镇政府在实施“五项攻坚”活动上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实施力度,确保主要经济指标高质量、高速度、跨越式增长,在更高标准上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

红旗岭镇政府在5月9日召开“五项攻坚”立功竞赛活动动员大会后,各部门积极行动,围绕活动方案扎实推进,明确责任目标,在各方面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一是推进吉林省京辉振远矿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磐石和平镍矿矿山开发工程建设项目、磐石茂恒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家具制造项目、磐石市红旗岭镇圣达木制品厂板、方材加工项目几个实质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其早日达产达效。目前已签约项目3个,签约率达到42%,项目总投资达到8400万元。二是跟踪意向性项目,多方举措,提高洽谈成功率,促使项目早日落地。三是围绕产品、市场两大因素,结合产需定律,做好项目包装,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做好储备。

和问题。

与企业共同探讨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关注企业技改及新产品攻关,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及资金扶持,为企业提供扩能增产创造条件。

推进有色金属高新产业园规划进程,分析域内企业的发展后劲和项目结构,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奠定基础。

在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上。主要抓好都力河治理、体育馆建设、再就业商业一条街等7个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城镇绿化、美化、亮化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小城镇承载功能。

民生改善与提高工作要完成全年改水改厕、泥草房改造任务,满足群众需求,建成十里村新立桥,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子女上学难问题。

我们红旗岭镇的工作目标已经确定,实现目标的思路非常清晰,工作措施切实可行,我们全镇上下将团结一心以高昂的精神状态、以坚强的工作作风,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创先争优,保证按计划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旗岭镇人民政府2011年5月27日。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十三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创建书香校园,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树立师生同读经典的阅读观,引领学生和老师共同阅读中外优秀经典文化读物,引燃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让大家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经典交流、品析人物、明辨是非,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增长历史阅历,加深文化积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好读书,会读书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力,提高阅读质量,体会阅读带来的主观享受和精神文化。

2.促进学生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相关能力的提高。

3.加大中外优秀经典读物课内阅读教学的比重,课外阅读双轨并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4.研究以激励和主导为主要机能的学生评价方法和体系,促进学生读书品质与能力的形成。

5.学生教师读书交流汇报活动内容模式的交流研究。

三.实施措施。

1.创设班级读书氛围。

(1)班级张贴阅读书目、必背古诗词,好书推荐、读书感悟等,营造浓浓的书香班级氛围。

(2)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班级书架上要有充足的书,并且图书角的书每个月更新一次。图书角不仅书源要充足,而且要有完善的图书借阅管理制度,派专人负责记录图书的借阅、归还。

(3)鼓励学生每个学期至少买两本课外书,鼓励家长在生日及纪念日给孩子买书。学生可以把一本书放进书包,这样便于他们随时阅读。

(3)布置班级的学习园地,粘贴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大家一起分享。

2.培养读书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书边思考,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应只是简单的优美的词语、好听的句子和精彩的段落的摘抄,而应有自己读书的体会、收获等。对读书笔记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定期在班级中展出。因而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不断地指导学生。

3.开展各项活动。

(1)晨读每次的语文早自习,既是阅读时间,老师要为他们准备经典诗、词、文段等名篇,不仅课件有,尽量让他们人手一份。先学生有感情朗读,然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做到每天坚持,每天有收获。

(2)午读每天中午学生来到学校,可以阅读课外书,可以和语文老师交流,及时反馈阅读情况。

(3)每周一节阅读课,课型有基础课型,学生和老师在前25分钟安静的读书,后15分钟进行朗读交流。有展示课,分为美文读赏课,共度赏析课,推荐导读课,读后交流课。

(4)双休日及节假日,也要保证每天阅读不少于半个小时。

(5)学生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汇报活动,每次举行的活动材料要存档。

(6)教师读书,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每周要记一次读书笔记,每2个月集体交流一次。

4.优秀阅读学生评比。

每学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

征文等活动,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与一定的奖励。

总之,从现在做起,传承经典,阅读名著,构建学生的文化根基,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和持久的阅读热情,让师生在阅读中都有提升、有收获,真正地做到与书为友。

大阅读促进师生同读行动研究实验计划。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用教师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教师阅读的激情激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引导学生走进书中,感悟语言与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经的精神跋涉。我校开展大阅读促进师生同读行动的研究活动,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目标。

1.引导师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2.引导师生实现从“阅读”到“悦读”。

3.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措施。

2、图书进班级。学生可以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也可以看教师推荐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闲散时间和课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

3、图书角布置,保证每个同学至少2-3本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选出两名图书管理员,负责记录图书的借阅和归还,并及时向学生推荐身边优秀的读物,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4、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要相对集中和固定,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也要读书,做好学生的榜样。上好每周的一节阅读课,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然后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

5、开展其他各类读书活动。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汇报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读书期间,同学们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向同学介绍有意义的书籍。

三.总结评比。

期末开展大型读书交流会。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评选出“班级读书之星”“阅读能手”等。

四.本学期推荐书目。

1.2.3.总之,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求得知识,在读书中明了事理,在读书中学会做人。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十四

(2011年3月10日)。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按照分局党委组织部的要求,农场党委将领导点评工作在2011年春节前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积极地落实点评责任,明确点评主体,细化点评内容,创新点评形式,规范点评程序,确保点评质量。结合节前农场的中心工作、日常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了会议集中点评、工作现场点评、个别谈话点评、群众点评、职工代表点评、随机点评等形式,将领导点评工作落实到了全体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当中,做到点在“关键”出动力,评得“实在”有效果,领导点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农场党委在领导点评开始之初,组织召开了全场党组织书记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了上级文件精神,并对领导点评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各级党组织召开了党员大会,深入学习了上级和农场党委文件会议精神,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迅速统一了思想,快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农场创先争优领导小组把10名场级领导按照行业主管分工建立了10个联系点,切实增强了对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领导。在领1导点评工作中,农场党委大力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的内在动力,扎实有效地推进“4321”领导点评模式,即:

“四”:坚持“四个原则”,找准领导点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农场领导率先垂范,利用春节走访慰问、干部考核、现场办公、检查工作等时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在联系点,结合农场土地承包、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民生工程等重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真实了解职工群众思想动态,掌握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措施、进展和效果,做到点评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全场领导干部开展点评工作做出了表率。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区别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进行分类点评。三是坚持限期整改原则。对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中存在思想不重视、作用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及时提出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四是坚持典型示范原则。注重深入挖掘和总结先进事迹,选树了退休不褪色老党员刘明珍带领职工种白瓜、调结构、促增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第五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刘振洲和第二管理区党支部抓学习、强素质、调结构、促发展、创先争优等一批先进党员干部和先进集体典型。通过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典型宣传,以点带面,在全场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做到“三个明确”,严格点评程序,突出领导点评的科2学性和时效性。一是确定点评对象。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农场党委班子成员对基层党组织及支部书记进行点评,同时对所属党组织及班子成员进行点评;场级领导对联系点和分管战线及班子成员进行点评;党支部书记对党员进行点评。通过分类层层点评,确保了领导点评全方位、全覆盖,做到每名书记都做点评,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被点评。二是确定点评内容。农场党委在党组织点评上要求各级党组织以“三看三比”为主题,广泛开展以“看轻自己、看重群众、看淡权力、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点评活动,引导和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班子建设、民主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添新举措、做出新成绩,重点对引领发展、促进增收、服务群众、构建和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做出点评。在党员点评上要求广大党员以“三比三看”为主题,广泛开展以“比敬业、看谁工作更勤奋;比能力,看谁工作效率高;比业绩,看谁贡献大”点评活动,引导广大党员自觉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形象、彰显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特别对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承诺践诺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方面做出点评。三是确定点评程序。“点评”主要分四个步骤:首先召开了专题会议。农场党委及班子成员针对各自的联系点和点评对象进行了点评,各党支部书记针对广大党员集中进行了点评,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点评实现了全覆盖。其次是做好总结汇报。各基层3党组织和党员围绕创先争优相关要求,全面总结了开展活动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了整改措施,并以书面形式汇报。再次是提出点评意见。点评的领导根据汇报,实事求是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反馈。最后进行了整改落实。各级党组织及党员针对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讨论,查找问题不足,进一步完善了整改措施,认真做好点评写实,及时填写活动写实簿。目前,各级党组织制定创先争优活动记录簿15本,填写活动写实簿483本,填写《党组织点评登记表》和《党员点评登记表》483份。

“二”:点评活动把握“二个环节”,为确保领导点评工作取得实效,农场党委结合工作实际,联系当前工作重点,着重把握两个环节:一是灵活把握领导点评形式这个环节。在集中点评上,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支委会、党员大会、民主管理会等形式,各级党组织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邀请了联系点领导、职工群众代表、业务联系密切的单位和服务对象参加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动真格,查找问题有深度,制定整改措施具体。在个别点评上,通过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差距的单位和薄弱环节、个人表现较差的情况,采取了面对面个别点评的形式,指出问题,督促提高,帮助改造思想端正态度。在现场点评上,为增强点评的时效性,农场点评领导结合深入基层调研、检查工作、走访慰问时,及时了解督导创先争优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检查各基层党组织和党4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履职履责情况以及他们在工作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解决,随时随地现场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突出要求,给予鼓励。在党员组织相互点评上,农场党委要求开展了党员组织相互点评活动。支部与支部之间结成帮扶对子互相点评,从中查找差距共同促进;支部点评党员与党员点评支部相结合,达成共识形成互动;结对的支部相互邀请对方支部的优秀党员参加本支部点评会议,汇报事迹启发提高。通过互相学习、差漏补缺和业务交流,全场各级党组织之间的交流渠道通畅了,沟通理解增强了,减少了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简化了相互协作的工作程序,提供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二是具体把握点评内容这个环节。在党委点评支部上,依据场级领导深入联系点了解的情况和各单位汇报的工作,注重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结构调整、职工增收、构建和谐、民生工程等方面进行点评,促进农场经济快速发展。在职工群众点评支部和党员上,注重他们反映的问题、发表的意见、提出的建议,各支部和领导干部要虚心接受,详细解答,及时解决,认真整改。在支部组织互相点评上,注重学习对方优点,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在支部大会逐个点评党员上,支部书记在充分肯定每位党员成绩的同时,分别指出各个党员的缺点,查找不足,分析原因,认真整改。在党员之间互相点评上,注重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相互交流,提出建议,融洽关系,增强党支部5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点评活动取得“一个成效”。农场党委以看创争目标是否明确、看工作措施是否具体、看党员承诺是否兑现、看突出问题是否解决、看活动效果是否明显、看职工群众是否满意为点评标准,扎扎实实地开展领导点评工作,使全场形成了岗位争先进、业务争一流、个人争优秀的良好局面,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有效提高了党委班子的号召力。通过领导点评工作的开展,农场党委不断探索出适合我场开展创先争优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了农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影响力和战斗力。二是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领导点评工作促进了全场党员干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党员干部之间团结协作有效加强,接受任务坚决,完成任务到位,支部凝聚力明显提高。三是整体提升了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激发了党员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劲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农场经济社会建设当中,并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明显提高。四是全面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整体发展。通过开展领导点评活动,是全场上下思想高度的统一,步调高度的一致,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明显好转,各类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心进一步密切,拓宽了农场发展的路子,激活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提升了职工群众致富的干劲,6优化了农场经济发展环境,全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势头。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三、读通古诗。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出示节奏(4)齐读。

(5)谁来读一读?

(6)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8)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船,所以叫“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

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汇报。

(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

(齐读)。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板书设计。

(4)、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孤帆尽。

情永在。

经典诵读课题申请书篇十六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吟诵古诗。【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难点】。

1、体会“故人”“烟花”“尽”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亲近作品。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会会老朋友,ppt出示,猜猜他是谁?——李白。

3、《赠汪伦》是我们很久以前学过的一首送别诗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在音乐声中吟诵)。

4、今天还有一位老朋友,谁呢?——孟浩然。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春晓》《宿建德江》。

二、李孟友情故事导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1、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他们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可以说是忘年交了。李白26岁是在湖北一个叫安陆的地方定居,有一天,他得知他的偶像孟浩然住在湖北襄阳的鹿门山。激动不已。特意去鹿门山拜访。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才安陆。几年以后,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做官,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正值阳春三月,他们在江夏愉快地重逢,一起喝酒、一起欣赏美景、一起谈论家国大事,相互欣赏各自写的诗。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天后,孟浩然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在江夏的黄鹤楼设下酒宴,为孟浩然饯行。我们先这对好朋友再好好喝喝酒,说说话。同时老师要插播一个小问题,李白为什么会选择黄鹤楼饯行呢?这个黄鹤楼可不简单呐!大家看:(师出示ppt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开了一家酒店,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当然,这都是神话,事实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为了守城建的一座军事楼,取名为黄鹤楼。后来,魏国统一三国后,失去了军事价值,就成为了一座观赏楼。我们来看看黄鹤楼的庐山真面目。

此刻,酒喝完了,该启程了。李白拉着孟浩然的手说:孟夫子啊,我的朋友,你要好好保重啊。孟浩然说:太白小弟,今日一别,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舍不得和你分别呀!船还是开动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一艘大船离自己越来越远,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那长唯有那江水向天边流去。但他仍然久久地立在原地不肯离,他也忘记了自己腰站酸了,腿站麻了,只是望着朋友远去的方向,祝福再祝福,不舍又不舍,便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吟诵。

三、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同学们,看,只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七绝),这首七绝题目可长了。看好节奏,谁能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两遍。

这个“之”的意思是“去、往”,我们在《南辕北辙》中学过“我欲之楚。”也是这个意思。广陵是哪里呀!(扬州,别称)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1、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首诗。看到红色的字,它的意思是重复读一遍。(师示范,生学复踏读法。)。

四、吟诵,品读诗意。

1、你会自己吟诵吗?把吟诵口诀先背一背。

2、吟诵之前,先分析平仄,把二四六位圈出来,在上面写上平仄。(生动笔)。

3、谁来说说这首古诗是平起的还是仄起的。

(解释,这是一首仄起的七绝古诗,李白却在第二位放一个平声。是不是李白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太粗心了呢?还是李白故意为之呢?我们一起来看,如果李白这里用一个“仄”声,那我们吟诵的时候就要吟短,现在是“平”声,我们就要吟长。吟长吟短的差别可大了呢?如师如长的朋友要离开他了,李白的心里十分的不舍,他多么希望时间孟浩然慢一点走,船慢点开,让我再跟好朋友说说话。为了表达李白的不舍的心情,你觉得是用一个延长的平声还是短促的仄声好呢?(平声,因为更能表达不舍,仄声,吟太短)其实第一句已经有三个平声了,李白觉得还不够,还要再加一个平声,由此可知,李白的心里有多么的舍不得啊。

6所以第一句有一个四连平,特别不好吟,但我们依然要一口气吟完,中途不能叫断气。师范读,生跟读。我们一起来吟。

7、谁来说说“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辞:辞别。

8、老朋友辞别了西楚黄鹤楼要去哪里,说来吟一吟下一句?(学生评价)。

这么美的景色却不能与好朋友一起欣赏,心里又有一些遗憾,吟——。

11、目送友人离去,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痴痴地望啊,望啊,他望到了什么呢?(谁来吟诵此句,评价)(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师:此时的江面虽然千帆竞发,但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乘的那一叶孤舟。——吟。

12、帆尽了,不见了,能看见的是什么呢?(你能吟诵这一句吗?)。

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还在看,最后只见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浩浩荡荡地流去,李白依然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依依惜别)。

这真是帆尽——情未尽。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未尽之情。

五、迎送悟情。

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如果你是孟浩然,收到李白包含情谊的送别诗,你会说些什么?

人生总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带着李白的祝福流向了天际,留到孟浩然的心里——一起吟一吟整首诗。

六、拓展延伸,体悟送别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