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2:35:03 页码:12
2023年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优质19篇)
2023-11-09 22:35:03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写作细节和描写的能力。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出国留学的必备准备清单,快来查看吧。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由于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更青睐于小型灌溉,同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要求也不再仅限于灌溉功能。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工程除了要具有传统的灌溉功能外,伴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还可以与当地的其他产业,特别是由农业衍生出来的产业相结合,开发利用更多的价值,使农田水利工程辐射下的小型灌溉区的综合实用性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

和技术,才能顺利展开。要做好灌溉规划设计工作,首先要进行实地勘察,对当地的气候、土质、降水量等因素要做到了如执掌;其次对当地已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要进行调查,包括这些工程的施工历史都要做到详细了解;最后要对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进行调查了解,为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打好基础。

4.2.2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符。

或相违背的情况,此时就需要设计方与施工方及时沟通交流,了解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解决方法,甚至是直接修改设计方案,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也要对施工管理工作做好规划设计,例如如果施工期处于雨季,在设计方案中就要体现出对储水和排水、清淤等工作的合理安排和设计。

利工程的管理,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和建设,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在长期范围内正常运转,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水利支持。

5结束语。

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农业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如果无法稳定的发展农业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为对农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农田水利工程,其灌溉规划设计是发展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农业生产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必须要更加重视灌溉规划设计,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1.1桩基的方法。

在大多的施工方法中,桩基可以概括为灌注桩和预制桩两个方面。对于上拔力和水平的荷载时桩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受的,在3种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得到利用,分别为在沉降的过程中,所属的建筑物具备非常高的要求;竖向的荷载的结构非常集中,并且很大;相应的结构,受到了大面积地面的荷载影响。

1.2预压的方法。

所谓预压就是进行事先的加载,对于场地的土排水固结进行相应的加速,最终将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以及沉降的减少得以完善。预压的方法具备的优点之处为:荷载持续保持的情况下,体积相对来说会产生非常大的压缩,对于水闸的强度会拥有明显的增长度。例如:黏性的土地基以及淤泥质土都会呈现较好的成效。预压的方法存在的缺点在于:在确定的工期内不能够将施工部分有效完成,一般情况下,在施工的工期相对很紧的时候,是不提倡采用此方式的。因为闸基地下水是与河水紧密相连的,自然就得不到有效的降水,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使用很久的时间。

1.3换土垫层的方法。

换土垫层的方法是比较传统的`方式,所以在操作上相对简单些,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使用换土垫层的方法时,基本上没有出现过问题。因此,换土垫层的方法一直是首选的地基处理方法。软弱的土层如果3m的情况下,指的是浅层地基,相反,承载力特别高的土层就是下卧层地基。

二、闸型的正确选择。

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包含的闸型是多种多样的,在这诸多闸型当中具备着不同的优缺点以及具体的功能,选择闸型的过程当中,不应该只是选择新颖度高的闸型,一定要根据实用度进行选择。水闸的形式千姿百态,由非常多的不同因素来形成的。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多方面对施工的管理、河道的特性、当地的实际地质地形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选择闸型的目标,必须是将合理并科学的闸型优先选择。

三、水闸的排水问题。

3.1防冲槽。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防冲槽就是对于水闸的关卡末端实施的加固措施。水流在经过关卡的时候,由于关卡的作用使得水流的速度和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可是经过关卡末端部位时,会重现原来的冲击能力,水流的强力冲击对于河床一定会造成危害。往往在关卡末端设置的通常为抛石防冲槽,其设置流程是将在关卡的末端进行挖槽抛石,在水流冲击河床的过程中,由于末端具备了非常多的石块,使得在形成冲坑的过程中,留下的石块根据水流的冲击方向,沿着陡坡的方向顺势滚下,所以在冲坑上游的斜坡上要设置铺盖。主要的流程为的是将冲刷坑的向上游扩展的流程能够有效避免,为水利水电工程营造安全性能。

3.2消力池底板的排水孔设计。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消力池底板必须承载着不同因素所带来的力量,其中包含水流的脉动压力、水流的冲击力等等,一定要充分的耐磨静压,对于重物的冲击能够合理的抗击,并且要具备很大程度上的强度和重量。垂直的排水孔可以设置在水平护板的后半部分,并且反滤层一定要铺在排水孔的下面。在布置形态上,将排水孔布置成梅花形,以使排水通畅,减轻护板低端的渗透压力。

3.3闸基防渗面层的排水。

水利水电工程的上游以及下游有非常明显的水位差,从而起到了强力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流程进行中可以有效的开展排水的活动。其具体的流程为:上游水渗透进河床中,然后经过闸底板、防渗铺盖和板桩,最后经过消力池的时候,通过反滤层的排水孔顺畅的流进下游地段,有效的排水自然生成。对于地基的渗水方面,最优质的效率是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排出去,想要速度加快,就要对于防渗止水的设施大量布置在高水位的一侧,具体布置防渗止水的设施可以是板桩、浅齿墙或铺盖,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底板上游的相关渗透路径有效延长,使得渗透压力在消力池底板上能够压缩减小。同时,滤水层的设置可以有效排水,排渗管可以合理的进行排渗。

四、水闸的底板高程。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确定的水闸底板高程是极其重要的,绝对不能够粗心大意,闸的质量、造价、制作以及施工与闸底板高程的选取有着直接的联系。闸底板高程要多角度、多方面的考虑到是否满足正常的运行、经济、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是否符合标准等。例如:过低的闸底板高程会导致拦河闸的功效,对于防沙冲的布置,以及闸门的启闭力都会存在严重的困难,同时对地基的处理和开挖也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因此,闸底板高程能否正确的选定,意味着整个流程的顺畅与否,一定要把最佳的方案放到首位,然后进行综合考虑。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现阶段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正在日益提升,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手段,以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当前建设较多的工程也引起极大的关注度,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方面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中具体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予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水利水电工程能够真正受益于大众。

从目前情况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是迫在眉睫,如不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必然会影响到该工程带给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影响到其整体效益,所以必须予以重视。从调查分析可知,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弊端:第一,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对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并不完整,这直接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初衷受到影响;第二,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并未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没有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导致的不良因素,而且并未由此设立相应的预防措施,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土地的占用问题,而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的居民的安置也存在问题,导致大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其对工程建设怨声载道,这些都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对工程长远利益是非常不利的。

(一)具有环保意识,重视生态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重视该工程的建设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其中需要强化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从工程规划设计,再到调度运行,乃至管理方面,相关人员都必须参与其中,并且能够从现状分析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及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满足生态效益,加强管理人员环保意识。要想提升环保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借助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约束功效;其二,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宣传,并且优化相关奖励机制,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根据以往研究显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针对其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一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在实施过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趋利避害。有关单位需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予以科学的评价,确保其最大价值。进行评价过程中,考虑在工程环境价值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经济效益,从多个层面分析确保不会影响到该其区域生态环境,立足现状,展望未来,考虑到长远利益。

(二)完善环境评估,予以优化策略。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其作用性受到影响,因而需要做好环境评估工作,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梳理各项经济评价,做好风险评估,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工程建设中,对于各项不确定因素需要做好全面的分析,然后针对于此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以葛洲坝为例,在建设过程中,中华鲟存在即将濒临的现状,针对现状采取扶助放养的措施,从而让中华鲟能够得以绵延,防止珍贵物种即将灭绝的困境。而青铜峡水库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借助淤积改善不利的情况,使其成为农田与湿地,进一步促进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会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

(三)科学移民政策,保障移民利益。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当地民众的妥善安置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应用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保护生态环境,以此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而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角度分析,能够增加其经济及社会效益,并且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完善移民政策,从而确保移民合法权益。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就会耗费很多的精力与财力,还需要支付高额移民安置费,从而减少工程投资利益。然而对于相关领导单位来说,必须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由此才能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造福于大众,确保工程有序实施展开。移民政策的推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淹没的土地、房屋、其它有价设施,对上述几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对当地居民进行有效的补偿,可以通过给予股份的形式,共同参与水电工程,这样移民与开发商具存在共同的利益,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当地政府及人大代可以作为股东,有权进行股东参与决策管理,这一建议需要给予合理采纳并实施。结语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生态环境破坏将至最低,甚至是没有,这样才能将水流水电工程能够效益最大化,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在水电工程的推动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2]任小朝.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ol].科技与企业,(20).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一直以来十分匮乏,但我国的农业灌溉又需要大量水资源,基于两者之间的矛盾,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其中,低压管道灌溉成为主要的农业灌溉方式。笔者在文中重点分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有效应用低压管道灌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低压管道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

与传统的水浇地灌溉相比,低压管道灌溉能够有效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并且能够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究其工作原理,利用机泵和管道系统的结合,形成低气压,然后将水资源引入田地,在田地中设置放水口,同时,在防水口下挖出一些流水沟,最后,将水管插入流水沟,实现水资源的输送,达到灌溉的目的。

1农田灌溉低压管道的组成。

可以通过低压管道输送的水源众多,包括水井水源、水库水源,以及水沟荷塘的水源等,这些水源均符合农业用水对水质的.要求。水泵:水源位水位低于水平面八米之内时,则需要是一个离心泵,这是由于离心泵具有扬程高,并且吸水量小的特征,而潜水电泵的动力与离心泵相比,其动力更强,适用于从深度较大的井中吸水,因此,在水泵需要将水资源从八米以下的位置将水资源吸出时,可使用潜水电泵。电动机及动力设备:电动机顾名思义,需要电方可工作,因此,想要使用电动机提供动力,首先要考虑到当地是否可以为其提供充沛的电力。与此同时,在购买电动机之前,要充分了解电动机的型号、功率,以及工作时需要的电压、还有转速等,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该电动机和水泵的连接方式,考虑是否符合需求。根据实践经验,笔者建议购买国家认定的、具有节能特性的发电机和水泵一体化的产品,或是原机套装产品。输水管网:材料主要由混凝土管以及塑料管,管与管件搭配,形成完整的环状网,或者是像树枝形状的网。pvc塑料管道:该管道一般用于地埋管道,通常由专业的加工厂进行批量生产,单节长度为四米到六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性能稳定,抗腐蚀,优势明显,其内壁光滑,重量轻,搬运方便,安装使用便捷,管道寿命在,且国家对该管道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为其推广提供了基础。塑料软管:该软管可以两种,第一种是由白颜色的塑料通过吹塑制作而成的薄膜塑料软管,第二种是维纶涂塑料管,这种软管不仅可以进行低压输水,还可以与移动式喷灌机进行配套使用。给水栓:给水栓的作用是为地面管道提供压力水源,给水栓的工作原理是机械升降,转动螺旋杆时,若将其提起,则水源流出,当下压时,水源停止流出,通过此方法控制水量[1]。

2低压管道灌溉方式的设置。

为使低压管道灌溉方式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提高灵活性,可以在密封导管中安置闸阀,建议两个闸阀的距离为四十米,闸阀的功能是实现两个相邻的导管之间的连接,在进行农田灌溉时,将软管与闸阀连接,进而开闸放水,从灌溉实践中可以得知,此种灌溉设置优势明显,有效灌溉面积大,同时,可以减少人工移动软管的次数,极大的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以笔者实际工作中遇到真实案例分析,某农田使用低压管道灌溉进行灌溉,进行准备工作时,将软管放置到蓄水池的闸阀位置,通过低压进引导,将水资源引入软管,最后,利用软管,将水资源引入灌溉设备进行灌溉,这一过程中,整套灌溉设备的协调性能较高,能够实现同时对多棵进行灌溉的目标,此种做法,一方面减少了软管的移动次数,切实节约了水资源,另一方面,减少了灌溉时间,提升了灌溉效率[2]。

3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实际应用的效益。

低压管道灌溉的使用,不仅能够切实提高灌溉效率,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的是经济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实际效益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点是低压管道灌溉不易受外界条件和因素影响小,稳定性能高,科学合理的应用管道低压进行灌溉,可以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点,水在低压管道内,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符合目前水利灌溉的环保要求和环保理念,真正的提高农田灌溉质量。第三点,在低压管道灌溉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实际的灌溉需求,控制灌溉用水量,调解水流速度,进而满足不同农田灌溉的需求,灵活性强,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管道系统运行管理中应注意事项。

管理工作水平对低压管道灌溉的应用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管理过程汇中,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专人管理,即立足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工程量和工期,安排专人对低压管道进行管理,若工程较大,则可以是成立管理部门,明确分工,实行管理责任制。二是制定管理制度,从管理学角度出发,任何管理都需要依托具有针对性的制度,管理制度由工程内部自行制定,制度内容一般涵盖系统的运营管理,灌溉的用水管理,以及灌溉设备的检查维修制度等相关制度。三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护,对设备的保护重在预防,如为水井修建井台,或是井房,重视检查工作,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如给水栓、水泵等组件的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维修处理[3]。

5结语。

综上所述,低压管灌技术是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工程中较为先进的技术,是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立足工作实践,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为我国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换填法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中最为常用,原理也较为简单,是用符合施工要求的土质来替换软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首先用大型的机械设备将软土全部挖出,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填充满足工程施工质量等级要求的土质,并根据施工设计要求对填充的土质进行分层夯实,经检测合格后再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为主体工程施工奠定基础。为了保障地基的承载力,应选择合适填充材料,主要有粗砂、卵石和碎石等。填充时材料要根据设计级配要求分层夯填,强度要满足承载力要求。一般而言,第一层为强度较高的碎石和矿渣垫层,这样的垫层缝隙较大,可以实现地基的具有较高透水性,能减少降雨和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第二层多为灰土和素土垫层,可以保证地基的受力均匀,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第三层多为粗砂垫层,有利于地基内部气体的排出,加快地基的固结。当然,填充的方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将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最大化。

2.2排水砂垫层法。

排水砂垫层法多用于水分含量较大的淤泥粘性土和泥炭土等,其原理是在软土地基的底部填充渗水性较强的砂垫层,让地基的水分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排出来,进而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有时为了防止地下水的反渗,还会在砂垫层下铺设粘土层,让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更好。

砂垫层一般选择卵石和粗砂等,保证材料之间有较大的缝隙。在施工的时候,要按照设计配合比要求把材料搅拌均匀,从基础底部分层夯实、压平。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排水砂垫层法一定要预留出排水槽,让地基渗透出的水及时排出。同时,还要有防止水倒流的施工措施,加快固结速度,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3化学固结法。

在一些特殊的软土地基中,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起到较好的效果,这时就要采用化学固结法。化学固结法是指用化学材料填充地基,实现对地基的改造,进而提升其强度,减少其压缩性,使地基能满足水利工程施工的要求。一般而言,化学固结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a.灌浆。利用电化学和气压的原理,在软土地基中添加石灰石等,使之发生反应,实现对淤泥粘性土的加固,进而增加软土地基的强度。b.高分子合成材料填充。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中,还可以将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填充在其中,合成材料和软土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软土地基的韧性。同时,合成填充材料还可以减少水分的侵入,保证地基的稳固性。c.硅化加固。硅化加固是利用硅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将软土黏合在一起,生成胶状的凝聚物。凝聚之后的软土底层硬度会增加,承载力也有所提升,可以达到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

2.4加载法。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中,加载法的目的在于对地基施加过量的荷载,从而加速地基下沉,增加软土地基的整体强度。该基础处理技术主要通过增加应力降低软土地基中的水分,减少土壤空隙,提高地基的.总压。加载法分为大气加压法和预压加载法两种。其中大气加压法是通过竖井降低软土地基中的含水量,在土层表面铺设沙土形成真空环境,由大气压力进行加载;而预压加载法是指在软土地基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荷载进行预压。使用加载法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比选多方案后确定是否采用。

2.5夯实法。

夯实法是指借助机械的压力对软土地基进行夯实处理。由于软土地基含水量高,土壤颗粒间隙大,通过夯实法的技术应用,通过外力作用缩小地基中的土壤颗粒间隙,排出土壤中的水分,以此达到固结土壤,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避免建筑物下沉或坍塌的目的。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夯实法具有成本低、效果佳、工具简单、施工难度小等特点,适合于大部分土质,特别是对于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采用此法效果更为明显。但是夯实法也存在施工进度较慢、周期长等缺点,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进度。因此,需要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选用夯实法软基基础处理技术。

3结束语。

软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好坏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采取合理的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使之能够满足施工的需求。当前,在水利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中,可选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结合工程地质的实际,才能让软土地基的处理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软土地基的具体情况,还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在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上,确保质量、安全和工期,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实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目标。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白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8%左右,夏季占全年的80%左右,秋冬季占12%左右。全市发生春旱频率为91.4%,夏旱发生频率为77.9%,秋旱发生频率为89%。而且,在发生干旱的同时,还常常伴有外洪内涝发生。即使在丰水年,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也有干旱造成的减产。近年来,白城市的旱情越来越严重,不仅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每年的1—6月几乎没有有效降水过程,致使严重的春旱连接严重的夏旱发生。春天抗旱播种出的苗,因无后续水补充,凋萎、干枯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灾害。几年来的连续干旱,使全市地下水水位下降1.5~3m,全市8座大中型水库,除月亮湖和团结水库引蓄了部分洪水外,其余水位都在死库容以下,300多个自然泡塘几乎全部干涸,除嫩江外,其它河流全部断流。严重的干旱不仅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造人口、牲畜饮水困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近年来,面对干旱的自然特点,白城市全面加强了重点江河堤防、水库除险加固和抗旱水源及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已建成抗旱水源井10万眼,大型灌区2处(洮儿河灌区和镇赉白沙滩灌区),小型抽水站11处,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3座,并拥有喷灌设备1万多台套,抗旱水箱10万多只。全市抗春旱坐水种和播前灌能力已达到53.33万hm2以上,作物苗期抗旱喷灌能力达到28万hm2以上,其中喷灌能力12万hm2以上,软管输水灌溉10.67万hm2以上。

白城市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水利工程设计不合理。

白城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当时水利设计技术人员数量极少,且设计设备配备不完善,囿于技术原因,部分水利工程在设计没有保证完全根据现场勘测情况,或者现场勘测不够详细、精确,导致了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的勘测数据无法详实提供,或者只能参照地图进行粗略估算,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成果无法与建设地点实际相符。一方面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量,大量开挖或者填埋不必要的土石方,严重破坏了河道和工程区生态平衡。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基层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上,由于基层水利工程建设地区较为偏僻,或者荒无人烟,水利工程的设计上由于设备配备不完善或者技术人员素质不高,人员不足,极其容易造成设计成果与实际工程建设相脱节。加之如今大型机械设备投入工程建设中,对于工程地区生态破坏和河道生态系统影响更为严重。

2水利建设重大轻小,忽视配套工程建设。

多年来,我国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投入的重点却偏向于大江大河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同时也表现在重视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于水利配套工程的建设却极少有相关的专项投入,致使基层水利工程建设受益范围缩小,灌溉面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水利枢纽工程效益无法最大化发挥出来,灌溉渠道淤塞严重,一旦到了雨水季节,极其容易导致水利工程上游淹死,下游旱死,渠水运输不通,灌溉用水白白流失。

3水利建设项目报批时间与季节错位。

水利工程建设有着非常特殊的时间要求,就我国而言,秋冬季节为雨水较少季节,河道水流减少,比较适宜水利工程的建设。基层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提出,到上级部门批复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近年来一些需要建设的水利工程项目上报后,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往往不结合实际情况的需要,作了比较大的后延,错过了秋收结束到冬季这一段兴修水利的宝贵时间,人为造成了工程建设时间缩短,增加了工程设计、施工方的工作压力。部分水利工程无法按期完成,严重影响了农民耕作安排。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运用。

生态水利工程主要是指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兼顾到工程建设区域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系统,保证相关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需求的一种理念。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水利工程选址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小化原则,力求在工程开始阶段就尽量减少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利开发前期的生态系统自组织原理,在水利工程设计开发的初期阶段,应当充分研究论证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把工程区生态系统平衡过程的维持作为工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并将此作为水利工程设计的制约因素,使得水利工程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即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过程,保证水利工程的生态环保;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大的生态破坏、地形地貌改变等巨大环境成本代价的付出;水利工程运行期实际用水量应当遵循河道生态需水规律,保证河道正常的水量输送和河道生态系统平衡。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持和恢复工程区空间异质性原则。

保持和恢复多样化的工程区生态系统,是维持工程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要求。生物学研究表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依存和耦合关系。换句话说,当一个地区的生物空间异质性越高,它能够创造的多样小生物环境就越多,允许的物种生命共同生存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会形成单调的非生物环境,允许生存的生命族群就少,生物多样性就受到限制。因此,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要首先考虑保持和恢复工程区,包括与工程区紧密联系的非工程区的空间异质性,始终保持自然河流渠道化和河流的非连续化,使得工程区的生境保持工程建设前与工程建设运营后的同一水平的多样化,保护工程区原本所拥有的多样化的生物栖息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从选址到设计,从施工到建成运行都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学、生态学、水文学、工程力学等相关学科的规律、原理,充分考虑到河流自身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掌握河流泥沙运移规律、淤积规律及河流侵蚀、冲刷等特性及河势变化规律,确保建成的水利工程安全、有效、经久耐用。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中各类用地也随之紧张。而高校的用地面积不仅在减少,周边的环境也已是高楼林立、繁杂喧闹,周边日趋复杂的环境无法保证教学所需的环境及文化氛围。高校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周边环境下,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迫在眉睫。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现代高校校园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其建设必须考虑教学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创造一个人性化、综合性、有内涵的大学环境,让莘莘学子能从高校的每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而这其中,高校的校园景观环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高校育人环境的标志,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品味。

1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现状。

如今高校所处的位置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喧嚣繁杂、高楼林立已经把高校校园围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校园园林景观的改造来提升大学校园的内涵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周边环境恶化的新形式下,高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有新的思路。只有拥有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才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激励师生的进取意识,培养严谨的治学风气。大学生的许多思维方法和行为意识,都是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悄然养成[1]。

2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总体构思。

因各高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有所不同,因此,高校的校园环境景观建设要结合高校本身特点。应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直接体现学校当地的地域特点、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及文化内涵等,使之成为学校乃至当地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2]。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先确定一个发展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来达到提升内涵建设的目的,而内涵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和教学方面,整体的文化环境的营造是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有效途径。针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特点,确定校园景观的主题定位——“生态校园、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展示自然、阳光的校园风光。

学校南门入口属于校前区部分,是进入校园后比较独立的空间,也是校内最大的一块绿地,是改善周边因高楼林立而产生压抑感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校园入口与其他校园景观的联系所在。这一部分是整个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该部分设计成校园入口广场即校园中心广场(见图1)。整个校园的景观设计确定自然式园林的风格,校园中心广场的设计首先选择自然式的高地形,抬高该处地形主要是为了能平衡校外高层建筑的高度,降低在校内形成的视觉压抑感。在抬高地形的过程中,还把握住地形与两侧建筑之间的空间平衡,在两侧建筑的前部空间里同时设计与中心广场风格统一协调的微地形,同样赋予自然式园林的风格。当然,在处理两侧的微地形景观时,也把握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原则。比如,在植物的选择上,主地形主要选用高大的乔灌木,达到以绿色为主的比较庄重的效果;而两侧微地形选择了色彩比较明快、树形低矮的花灌木,形成与主地形互补的轻松活泼的效果。这样不仅丰富了整个校前区部分的植被类型,而且从色彩上也有了变化,使得主地形与微地形相辅相成,形成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的独特风格。这3个部分的组合完成了校园南门入口中心广场区域,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协调中有特色,因地制宜,宛若天成。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师生感到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心情愉悦,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每天清晨久违的鸟鸣声伴随着师生的朗朗书声,确有心旷神怡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育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融入环境,环境辅助教学,得到的教育远远超出知识本身。

教学区小游园本是一片银杏林,因为过密,银杏树的生长势都很弱,没有形成景观,且银杏林中没有活动场地,造成空间的浪费,学生无法利用。在新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采用自然式可进入园林的形式(见图2)。具体的做法是,在原地形的基础上改造微地形,与校园主景区保持风格的一致性。该区域面积较大,同时肩负着师生晨读及休憩的功能,所以在设计时注意“静谧”的要求,植物的选择多以树冠丰满、树形高大、隔音效果强的树种为主。为达到可进入的目的,设计各种类型的汀步,同时兼顾景观美和文化氛围,在路灯、雕塑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增加文化元素和自然野趣。改造完成后的小游园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地方,在优美的园林中享受自然和文化的熏陶,这是新时代的教育者更应肩负的责任。

生活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围绕餐厅与宿舍区域,主体风格依然是自然式园林,因为餐厅周边人流量较大,在保证正常交通及集散的前提下,尽量增大绿地面积,在原地形基础上增加比较平缓的微地形,植物的选择上保留原有的大树,其他树种以中乔木及灌木地被花卉为主,形成具有野趣的田园风格。师生在就餐及返回休息区的沿途可以欣赏到美景,在诗情画意中放松心情。

4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不仅仅是要有教育模式的突破,同时还要兼顾利用有限的资源塑造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使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能沐浴在大教育的环境下,不仅是学业上,更要在综合品质上,在点点滴滴的熏陶中逐步成长和发展,高校的校园是培养学生高素质情操的阵地,一个科学、生态、优美、宜人、有文化的校园环境将给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通过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能给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我国的农业发展史长达上千年,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自古有之。不管是传统的人力耕种时代的农业,还是机械耕种的现代化农业,都离不开水利工程,都需要水利灌溉,因此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发展农业,首先要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做好水利灌溉工作。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循序继承性原则。所谓的继承性原则,就是指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方案要根据建设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也就是说要因地制宜,对平面布局、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使农田水利工程既能满足农业的灌溉需求,产生经济价值,又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做好经济与环保兼顾。

3.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时,要对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全面把握这些因素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影响。如地质地貌、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制定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方案时,就要做好各方面因素的协调和统一,以免顾此失彼,最终影响灌溉功能的发挥。

3.3动态性原则。

所谓的动态原则,是指要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不定期的实地勘察,并对实地勘察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农田水利工程做动态建设。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会对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灌溉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持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在长时间内一直保持最佳状态,为农业提供灌溉服务,必须要对农田水利工程进动态的跟踪和建设,保护农田水利工程能够长期正常发挥灌溉功能。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摘要〕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具体保护措施。

〔关键词〕环境污染;保护措施;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责任和义务。

1工程概况。

黄河内蒙古河段堤防的改造工程从内蒙古准格尔旗出境,穿越内蒙古6个地区20个旗,县(市、区),流程843.5km。黄河内蒙古段两岸土地辽阔,引黄灌溉历史悠久,是本地区主要产粮区,也是西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堤防保护范围内有耕地69.3万hm2,人口332.67万人,多处引黄取水口。

2水利工程施工的不利因素。

水利堤防工程施工工期比较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工程工程施工造成尘土飞扬粉尘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均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水利工程施工废水排放量大、悬浮物含量较高。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下游水质下降,影响城镇和居民用水质量,有时还可造成局部河道淤塞。三是水利工程施工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量土地,施工结束后又未进行复垦和绿化,对地貌景观和植被破坏很大。随意弃渣,极易造成局部水土流失,淤塞河道,抬高下游河道水位等。四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施工人员的聚集引起传染疾病的变化等均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1环保制度的设立。

在黄河内蒙古防洪工程第八标段得施工中,我们为了不破坏环境,达到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专门组建了环境保护得机构,设环境主管一名,环保员3~5名负责施工过程得环境管理并接受环境状况得检查。

3.2施工过程中环保措施。

(1)施工过程中空气质量的保护,对施工道路进行养护,采用铺砂,洒水的方式,防止道路扬尘,对于易引起粉尘的细料或散料予以遮盖或适当洒水,运送散料和淤泥渣土的车辆必须装载适量,严禁沿途漏洒污染路面,运送易被风吹落的粉状料时,如水泥,粉煤灰等,应进行必要的覆盖。(2)施工水,油污染防护,施工排水采用渠道衬砌和管道输送,防止污水跑漏,施工用水采用管道连接,阀门控制,避免管道水发生渗出和跑漏等现象。施工污水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施工过程中严禁将含有污染物的物质或可见悬浮物的水排入河渠,水道。(3)现场垃圾的管理。办公室,生活区设专人保洁,经常清理垃圾废物,在办公生活区及施工现场设置垃圾箱,每天的生活垃圾收集在垃圾箱内。(4)施工生态保护: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工程施工同步进行,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和良田。地下工程完工后,及时回填且不改变土壤的属性和结构。若有破坏的植被完工后按原样恢复。

4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4.1工程措施。

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工程裸露开挖面和渣场边坡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应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故其施工条件与设施利用主体工程已有施工条件和设施。

4.2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主要包括部分挖填边坡植物护坡,周边绿化,施工临时占地植被,种草,植物措施的实施应与水土保持,林业部门协调合作,同时这些种植的种苗和草籽尽量在本地采购,来减少成本费和运输费,同时要选择有经验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以保证林木的.成活。除此以上几项的保证措施外,我们还要对参与项目的施工人员进行环境意识的培训和定期的学习。

5总结。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所以我们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这方面的任务尤为重要。让水利建设为民造福不要成为为民破坏,我们要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寻找更合适的水利施工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自己的家园,是我们水利施工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

建国以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区水利电力事业在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关心下,在全区水电系统广大职工奋力拼搏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水电管理,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水利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2776处,工程蓄引提水能力3.08亿立方米,供水量6.75亿立方米。建成水库14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5座,水库蓄水总量2.52亿立方米。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46.1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29.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7.03万亩。

二是地方电力发展较快。已建成水、火电站68处,装机容量25.3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其中骨干电站有石板水电厂(4台/11.5万千瓦)、龙桥电厂(3台/5.6万千瓦)、青烟洞水电厂(12台/1.996万千瓦)、土坎电厂(12台/1.875万千瓦),其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83%。地方电网逐步配套完善,建成110千伏等级变电站5处33.5万千伏安,形成了以110千伏线路为骨架,以35千伏、10千伏线路为主要配电网络的区域性地方电网。涪陵电网与周边区县小网连接并以110千伏线路与重庆大网联网运行,余缺电量与大网相互调剂。全区已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2001年乡、村、户通电率分别为100%、100%和99.72%,人均用电量939千瓦时/年,户均生活用电量684千瓦时/年。

三是水土保持取得长足进步。已完成25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累计治理面积748.7平方公里。涪陵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工作于2000年3月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并被水利部、财务部联合命名为十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之一。

四是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逐步得到缓解。至2001年底,累计兴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3396处,场镇集中供水工程50处,解决了24.15万人、24.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五是水电系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区拥有水利电力资产23亿元,其中电力资产21亿元,水利资产2亿元。水电局所属企事业单位69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2001年,全系统实现水利经济总收入6.28亿元,创利润366万元,上交税金5243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投入不足,重建轻管,涪陵水利电力事业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还处于传统水利阶段。

一是水利化程度低,保障能力不强。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8.6%,蓄水保水能力差,广大乡镇缺水严重,农业人均灌溉面积仅0.53亩,还有4.56万人饮水困难。全区起调控作用的中型水库仅有3座(含在建的天宝寺水利工程),尚有50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整治,江河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安全隐患突出。

二是水环境恶化,治理任务繁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986平方公里,按以前每年治理25平方公里计算,需要80年方能完成治理任务,而且预防监督力度不够,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呈加剧趋势。区境内的长、乌江段正处于三峡水库尾水端,随着2003年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发电后,涪陵水域污染将更加严重,沿江城镇饮水水质堪忧。

三是区内电源点基本开发完毕,用电形势日趋紧张。目前涪陵没有大的电源点可供建设,如不寻找和开发区外电源,到2002年全区电力供需差将达到2.5亿千瓦时。

四是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效益发挥。

(二)优势和机遇。

涪陵建设现代水利主要优势有:一是有较雄厚的`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全区有已成水库143座,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5.3万千瓦;二是有较强大的系统经济实力;三是系统内人才济济,职工队伍素质较高,有中级职称401人,高级职称134人;四是发展后劲较强,以堤防工程、龙潭水利工程、龙河流域梯级开发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电力工程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我区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一个高潮时期;五是涪陵水电事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区四大班子的高度重视,赢得了重庆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具有较好的环境优势。

其主要机遇有:一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二是三峡移民迁建及对口扶贫机遇;三是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机遇;四是中央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的机遇。

三、现代水利发展思路。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中央和重庆市的治水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全局,围绕全区“三化一强”目标,坚持治水兴涪不动摇,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强化管理,完善机制,提高效率,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涪陵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

涪陵现代水利发展的目标是:壮大水利电力资产,构筑四大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现代水管理机制。到2010年,现代水利发展要初见成效。

1.壮大水利电力资产。加快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水利电力企事业单位管理,不断提高行业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2010年,全区水利电力资产要达到60亿元,在现有基础上翻一倍多。

2.构筑四大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保安保障体系。加强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使全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到2010年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沿江乡镇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全区59座病险水库的整治销号任务,进一步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起水资源供给与保护的保障体系。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建立起区乡水保防治体系、水质监督检测体系,有效遏制水域污染,初步改善水环境状况。到2010年,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68平方公里;达到有效灌面65万亩,保证灌面4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到80%;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乡镇自来水覆盖率达100%,确保城区清洁优质用水。三是建立、完善电力供应保障体系。加强电源建设,完成农网城网改造,实现农村水电电气化,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的需求。四是建立、完善水利电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保障体系。组建区水利电力资产经营机构,实行水利电力国有资产统一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设科学合理的现代水管理机制。成立水务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机制。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现代水利宣传,树立现代水利意识。水利宣传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灵活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现代水利的意义,定期向社会发布水资源公报、水质公报、水情公报,同时组织现代水利知识讲座,让公众积极参与现代水利建设。同时,要创新思想观念,强化五个意识。一是强化开放意识,把涪陵水利的发展与全区经济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从全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发现不足,更好地改进工作。二是强化市场意识。水利虽然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但同样存在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问题,在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三是强化经济意识。即坚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提高建设、管理等各项行为的投入产出比。四是强化环境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一种水质良好、环境优美的自然氛围。五是强化法制意识。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从严治政,规范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水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水。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建设一批骨干工程。发展现代水利,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为此,要狠抓水利电力建设。一要集中技术力量,增加资金投入,赶抢时间,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搞好项目储备。二要上下衔接,各方协调,加强汇报,争资立项,力争多上项目。三要严格执行“三制”,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强化质量监督,确保建一项工程成一项工程,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上级的肯定和倾斜扶持。四要建管并重,加强管理,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

当前,要以水电系统为主体组建业主单位,建设十大骨干工程,并实现建设、管理、开发一体化。十大骨干工程指的是:天宝寺水利工程、滨江路堤工程、立交桥工程、龙潭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整治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病害水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及节水灌溉工程、火电扩建工程。

3.改革现有水资源体制,着力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强化地方水法规建设,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按照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的要求和政事、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改革水务管理模式,改革水务企、事业单位。龙潭水利工程上马后,要以坤源水利开发公司为主体,对城乡供、排水资产进行重组,成立区水务集团。

4.深化改革,注重效益,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改革能出生产力,依靠改革提高效益,是涪陵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水土资源是商品,水利工程是企业”的观点,改革水费、电费、水利规费征收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水利价格体系。在争取上级投入的同时,增强地方配套能力,鼓励社会多方面投资水利电力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国企改革,盘活水电存量,走以电养电,以水养水,水电互补的道路。坚持独立调度,开辟电力市场,巩固发展地方电网,抓紧电力股份公司上市工作,积极探索区域地方电力大集团的建立和营运。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工程养护、安全、防汛、水质保护职责,引导和帮助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提高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能力。

5.重视科技,培养人才,保障水利现代化顺利进行。大力研究和推广河道整治、清淤疏浚、节约用水、水土保持、水文测报、电网运行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装备,广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利电力建设和管理的科技含量。采用最新科研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挖潜降耗,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加大在职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学术带头人,提高水利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现代水利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一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当前,世界上的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极为短缺,因此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将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到农田水利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文章对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1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水资源的调配、灌溉用水的输送、浇灌和作物吸收是农田灌溉的基本过程。然而在水资源的输送和灌溉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如土壤蒸发、输送渠道出现渗漏等,使农作物实际获得的水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进而使农作物减产,效益降低。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输送水资源的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减少水的蒸发和泄漏。在灌溉的过程中,使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降低,提高灌溉质量,减少深层渗漏以及地表径流。做到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田的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从管理的角度入手,采取合理的灌溉方法,提高用水效益以及农作物产量。

1.1减少输水过程水量流失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灌溉技术也不断发展起来。挖土成渠是农业灌溉中所采用的主要灌溉方式,这种方法较为传统,在输送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蒸发和渗漏的问题,从而导致灌溉用水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输水环节的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1.1.1渠道防渗。为减少水资源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渠道防渗材料,干砌块石和浆砌块石是目前节水灌溉工程所采用的主要防渗材料。对于渠道较小的混凝土护面,为提高输水流量,可以采用u型混凝土渠道,从而达到减小过水断面的效果。

1.1.2管道输水。导致水资源损耗的因素很多,渠床杂草和水面蒸发就是输水过程中造成水资源损耗的主要原因,而利用管道输水则可以使蒸发的损失降低。采用喷灌、滴灌进行灌溉时,需使用高压的输水管。

1.2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的应用。

1.2.1喷灌技术的应用。喷灌技术具有保证灌溉面均匀的作用,其原理是利用管道来输送水资源,在压力的作用下,输送水资源到需要灌溉的农田,接下来使用喷头将水均匀地喷射到农作物上,喷到农作物上的水量较为均匀,因此能够实现节水的目的。

1.2.2微灌技术的应用。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由灌水器、水资源、灌区首部和输配水管网组成,是在滴灌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小管涌流管、滴灌、微喷灌、渗灌等方式。微灌技术主要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灌溉,具有灌水流量小的显著特点,灌水的周期相对较短,一次灌溉的时间长,其优点就是能够准确控制水量,可以直接输送水分和养分到农作物根部的土壤中,节水效果非常好。

1.2.3步行式灌溉技术的应用。以电力和农用机械作为灌溉的动力是步行式灌溉技术的主要特点,可以提高移动灌溉的适应性,并且能够结合配套的灌溉设备使用。简单的说,步行式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地融合了机械化技术和节水技术的优点,所需的配套设施较为简单,流动性和适应性强,采用组装的方式装配机器,能够很方便地对急需作物和地区进行灌溉。该技术还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所需的资金和劳动力较少,同时还能确保灌溉的有效性。

1.2.4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应用。自然降水是灌溉用水的有益补充,雨水集蓄技术有助于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通过采用工程措施收集自然降水,并利用管道来输送雨水到田地。该项技术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利于农民种植模式的改变。在干旱和季节性缺水的区域尤为适用,既补充了人畜饮水,又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1.3节水灌溉的系统制度。

1.3.1不充分灌溉方法的应用。为提高单位水量的收益,可以采取不充分灌溉的方式。与之相对比,充分灌溉的方式,其单位水量的收益难以保证,虽然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单位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却不高。

1.3.2水稻的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应用。长期以来,水稻的种植一般采用漫灌和串灌的灌溉方法,使水稻的灌溉保持在较深的水层,造成水肥的严重流失。目前研究的水稻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具有很好的灌溉效果和节水效果。水稻的薄、浅、湿、晒灌溉就是利用薄水插秧,返青时是浅水灌溉,在分蘖前期保持田间湿润,分蘖后期要进行晒田,水稻拔节抽穗时薄水灌溉,乳熟时要田间湿润,水稻黄熟期湿润落干。

1.4田间灌溉节水处理各种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而选择灌溉技术的根本原则就是确保农作物生长和吸收的需要,使农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保持湿润的状态,而中耕保墒和麦秆覆盖就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中耕保墒防止水分蒸发是通过切断水分蒸发的毛细管道来实现的,需要在灌溉后将土壤的表层耙松。麦秆覆盖方法减少水分的蒸发是通过覆盖表面来实现的,需要在土壤的表层覆盖上切碎的`麦秆。

2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2.1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的根本原则,应根据罐区的具体情况,如农作物类型、农田的水土条件等,科学选择相应的灌溉技术,防止因灌溉技术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甚至造成环境的破坏。如果资金较为充足,条件较好,可以选择需要较高投资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技术、喷灌技术。对于一些投资较小的灌溉技术,如膜垄沟灌技术等,也应该加大应用和推广的力度。根据农作物的类型选取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大田粮食作物,其产出效益较低,因此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时应以地面灌溉为主要方式。

2.2依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的调整确定节水灌溉技术的选用和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就是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压缩耕地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以及扩大耗水较低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耗水高农作物的种植而积,以此来选择和确定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单位用水量的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产出。

3结束语。

每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自身的特性,都具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此外,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节水科技的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华.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思考[j].中华民居,2011(12).

[2]刘汉进.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2(12).

[3]尹利海.浅析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j].科技资讯,2010(11).

[4]王连春.阐述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5]吴建环.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运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5).

文档为doc格式。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二

本文主要阐述了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工作面临的困难,并对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规划原则进行了探讨。

水利工程指具有防洪、排涝、河道整治、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环境等单一功能或多种功能的兴利除害的工程,这就是传统的水利工程。传统的水利工程规划规划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需要满足工程本身的生态规划要求,又要满足整个流域水系的生态要求,或者说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防洪、河道整治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和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建设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工程的服务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别,因为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来说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生态水利工程每个地区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对于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也有了一些大体的方法和规划标准,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工程来说就没有具体的规划指标和参考模式。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来说还具有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缺乏针对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把握以及因地制宜的不同规划方案。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原有单一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说有所不同,它更加注意维护和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发展,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所以基于这种特殊的任务,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规划的目标和建设标准,对于工程要达到的标准都要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的目标还都处于定向描述的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也没有具体量化的一些要求,所以这也就给工程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建设以及工程的建设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一些前期必备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依然如此。生态水文的测验资料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关键和重要参考内容。如果不能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就很难基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参数。当前,我国水文测验工作相对落后,水文测验站还不能适应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对资料的需求。有关生态水文站方面的规划与布局在我国还未正式开展,国内也少有报道,不过我国已经提高了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的。

不管对于什么类型的工程来说,人才都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需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人员不仅具备水利工程规划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学的理论和知识。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使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具有两方面综合知识和规划能力技术人才匮乏,加之生态水利工程的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规划项目有限,难以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和质量。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外,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2)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上分析,应准寻风险小效益大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是随机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具有一定的风险,这需要在规划规划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应该合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获的规划路线。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是其重要特征。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依靠生态系统自规划、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规划和实现规划。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3.3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1)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同时,必须重视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3)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动。

(4)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长期的工作。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到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4反馈调整式规划原则。

3.4.1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3.4.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按照规划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规划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

3.4.3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规划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规划方法。是按照“规划-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这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

3.4.4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评估的结果不外乎有几种可能:

(1)生态系统大体按照预定目标演进,不需要规划变更;。

(2)需要局部调整规划,适应新的状况;。

(3)原来制定的目标需要重大调整,相应进行规划。

4.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将生态学和工程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也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很好的运用于实际的学科。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三

(1)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于非大型灌溉区灌溉面积的发展要求。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水资源是保证粮食安全及其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小型灌溉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大中型灌溉区的灌溉面积发展要求来分析,从而将其粮食的生产目标确定。与此同时还要对整个小型农田水利对于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影响进行一个整体分析,然后再确定整个小型灌溉区域内的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同时还要确定新建的小型水源工程和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对两个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2)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分析。我国各大地区的耕地资源都不一样,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对此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过程,分析其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在该区域内的整体发展素质极其发展潜力。(3)小型灌区内灌溉面积中可供给灌溉的水资源的发展潜力分析。我国很多地区的水资源都很贫乏,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县为单位带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测试,从而从水资源这一角度来分析整个小型灌区内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对此进行分析之后就能够根据当地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预测,并分析整个博年工业内部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并适当的对当地的区域进行改造与规划,合理的分配可供水的资源量。这样就能够保证该区域内的供水与农民的需求情况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4)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规模预测。以上3点的分析是分步骤进行的,但是在整体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水、土的资源供需保持在一个平衡发展的状态,同时还要在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的5个方面。(1)对小型扬水灌区内建筑物的.整体建设进行一个整体的改造及其加固。(2)更新并改进灌排泵站。(3)建设小型水库自流灌区内的固定渠道和续建配套、取水枢纽、涵闸等。(4)建设排涝泵站。(5)建设水源工程。

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的主要内容分为了4个点,分别以下几点。(1)整体规划及其改造小型扬水灌区内的泵站,并将渠道的节水改在和续建配套设施固定,对于完好率低于50%的涵闸要进行拆除并重建。(2)要对水库中的自流灌区和取水枢纽进行一个整体的改造或者重建,并固定好渠道的节水改造及其徐建配套,同时也要将完好率低于50%的涵闸进行拆除并重建。(3)对于完好率高于50%的排涝泵站的机电设备要进行更新,若是有需要重建的则可以重新拟建并对其进行整体改造。(4)要对水源工程进行新建、改造和除险加固。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该规划区内的经济效益将会有稳步提升。在对其进行整个更新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及其生产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还丰富了土壤,改善了自然环境,在水土流失这方面也有显著作用。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降低了农民的耕种风险,增加了其农作物的产量。从整体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有益无害的工程建设,无论是对于自然、生态还是经济利益都有提高。

1.5加强管理水利工程。

在农田水利工程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其管理力度也必须要随之加强,原有的松散型已经不具备有管理的力度,现今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要采取“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所合作的”新型紧密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对整个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管理。

2保障灌溉设计实施的具体措施。

(1)组织实施机构。实施机构是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按期实施的重要条件,所以相关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初就必须拟建好领导小组,其中小组成员应该有水利局、财政局、发改委、监察局的成员。该领导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一定要做好相互的共同,明确自己的责任。

(2)投入保障。该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应该是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三者共同承担,并且还要尽可能的争取较多的补助资金。在“谁受益、谁负担”的这个原则中可以看出,其资金是需要改工程区域内将会使用到的群众自动筹集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则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来规划。

(3)技术保障。并不是所有研发的新技术都适合当地的环境,这就要求在新技术研发过程中将当地的承受能力考虑在内,并要确保其实施过程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同时,还要尽量保证其技术的使用简单方便,但是实用的价值也相对较高,还不能够影响其正常的运行过程。

(4)运行管理政策及其事故处理方法。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是实行的法人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和招投标制度,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还要保证工程能够在不影响其质量的情况下按期完成。整个工程改造建成并投入运行之后,还要在社会市场中进行运作与管理,所以成立用水协会是必然的,在其使用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到社会效益和农村水利发展的效益,使之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3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保证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提,在其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要从农业发展及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效益,选择一种较为科学合理且安全有效的水利灌溉技术。当然,水利工程建设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要合理分配及利用水资源,这就要求相关的监督人员一定要对人水关系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协调,妥善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四

所谓的水利工程,实际上是为了对自然界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和调配而修建的一种工程,主要是为了减少人们财产和安全的损失与伤害,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在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水利工程开始摆脱以往单项工程的束缚和阻碍,顺利成为流域综合开发中的一员。在水利工程建设速度和规模不断深化的情况下,环境受到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在对水利工程规划进行生态效应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从生态基础上着手,深入分析和研究生态学原理,对水利工程规划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保留已有的水利工程,以及对保留的工程进行改善和升级。

水利工程规划的生态效应涉及领域和范围非常大,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觑。水利工程规划生态效应的特征主要为:(1)时间动态性,水利工程在修建完成之后,它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和未修建之前不一样,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水利工程从修建完成之后就会产生生态影响,有的是随着时间来进行变化和体现的;(2)空间变异性,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特征都不一样,所以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3)两面性,生态效应主要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我们应该对因水利工程导致的生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全面具体地分析和研究;(4)系统性,一个流域因水利工程的存在而形成了一个工程―社会―自然―生态的人类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是一个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集群;(5)滞后性,从短时间来看,水利工程带给人们的都是经济效应,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效应一般都是在后期发展中呈现出来,而且会因为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具有潜在性或出现缓慢的特点;(6)生态效应和影响具有传递性,在对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源影响层面入手,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到最后的结果;(7)放大性,环境在受到人类的影响之后,会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态势;(8)生态效应具有积累性,梯级开发很容易影响流域的经济资源结构、生态系统的冲突与平衡、社会结构的解体与重构,而且这种影响较单项工程而言具有群体性、系统性、累积性、潜在性等显著特征,因此更加深远复杂[1]。

3.1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规划很容易对库区的微气候环境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会改变库区的气温、风速、湿度和降水。通过分析和研究大量的研究资料可以知道,水利工程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的空气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比陆地上空的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也比陆地的温度低4~5℃,相对湿度会增加10%~15%。在一般条件下,地区性气候都是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进行变化的,但是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气候就会出现变化,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1)对降雨量的影响。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降雨量会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水库的蓄水面积非常大,蒸发量增加,形成降雨。同时,降雨的地区也会出现变化,因为水库的低温效应,水库和周边地区的降雨会减少,较远地区的降雨会增加。此外,地势高的迎风面会增加降雨。降雨的时间也会出现变化,夏季水面的温度比一般地区温度要低,所以大气层比较稳定,降雨会减少。冬季水面温度较高,大气对流比较强烈,所以降雨会增加。2)对气温的影响。在水库修建完成之后,库区和空间需要通过水面进行连接,和空气间交换能量的方式和强度也不同于以往,一般情况下,水库的平均气温要高一些。3)对大气的影响。大坝建设对大气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国际上将该问题当成第一位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这种程度的重视,因为我国的电站一般都分布在高山峡谷中,水库的面积也比较小。同时我国并没有大量的大面积森林库区。

3.2对河道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规划的过程中,对河道的整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水生态环境离不开河道,在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护岸工程能够很好地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价值。此外,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对河道产生多种影响[2]。1)河道的顺直化会对自然水系产生影响,降低河水的净化功能,危害到生物的发展和繁衍,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2)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这种情况下,自然化的河流会从以往的复杂形态转变为若干种几何规则断面,会对河流横断面深潭浅滩交错的自然格局产生影响。3)修建堤防会导致河流侧向的非连续化,在汛期中,主流和分流会因为堤防而受到影响,阻止水流的横向扩展,形成另一种侧向的水流非连续性。4)对河口进行整治会影响该地区的潮水位,影响排涝总水量。5)人工裁弯改直工程会造成河床演变,引发河道冲刷,导致河道水位下降。

3.3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规划过程中,会引起水质的变化,一方面,水体在长距离的`运送或存储过程中,复氧过程完成得非常成熟和成功,水体中的环境容量资源会增加。另一方面,库区的水体高度会增加,水流的速度降低,污染物不容易进行扩散和排解。

3.4对土壤和环境地质的影响。

1)对土壤的影响。水库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后,沿岸地区的地下水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靠近堤坝地区的地下水位会升高,将土地变为盐碱地。在被地下水浸没的地区,土壤中的氧气会减少,微生物的活动频率减少,土壤营养流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地表过度湿润,植物的根系无法有序进行呼吸作用,包气带会受到损坏[3]。此外,从水库沿岸向地下渗透的水体会在蒸发作用下将水中的盐分留在地表中,导致土地变成盐碱地。水利工程并不一定会引起盐碱化,但如果水库的设计和施工不当,盐碱化就一定会出现。2)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在修建大坝之后,该地区很容易出现地震、滑坡、塌岸、水库渗漏等地质灾害。水库之所以会导致地震的出现,是因为大面积的蓄水会增加水压,岩石和断裂面因为水压的影响出现缝隙,岩层和地壳的地应力平衡被打破,所以地震就会出现。水库在投入使用之后,水库水位增高,堤坝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弱,很容易出现塌方、山体滑坡和岩体掉落现象。水库一旦出现渗漏,周边的水文条件也会出现变化,很容易影响水库周边地下水的质量。

3.5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规划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移民这一问题。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移民以往的生产、生活以及人际社会关系都会被打破,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移民进行安置的过程中,还需应对和解决安置地人口增加,资源和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水利工程范围和规模的不同,对移民产生的影响不一样。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通过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和文献可以知道,该水利工程的移民问题并不明显。万家寨水利枢纽及引黄工程也对移民进行了很好的安置,增强了移民的生活质量。从宏观层面来分析,水利工程的规划会加剧人口的迁移,也会导致人地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周边的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都会受到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伤害。

4结语。

一个水利工程的规划涉及多个部门,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1)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选定合适的目标,尽可能避免大量移民问题的出现,避免对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开发。同时,应该对已有的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危害和不利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根源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2)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对水利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我国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在重点保护地区和景区,对负面影响较大的水利工程进行深入审查和评定。(4)应该秉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不能忽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孙华林单位:天津市华淼给排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五

水资源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保证工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农田水利工程一直是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并且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了许多大型水渠、水坝等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加富有现代化气息。例如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是典型的经济型工程,缺乏环境方面的措施和建设,但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工程拟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将经济型的农田水利工程转变为绿色环保型水利工程,将经济与环保集于一身,既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又符合现代的环保意识,这是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六

灌溉规划设计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对农业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灌溉功能必不可少,而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良好的灌溉功能,就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为了保证良好的灌溉功能,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就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保证灌溉用水就是最重要的设计标准,而如何使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功能发展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更细致的规划设计,如灌溉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水利建设和水资源情况以及经济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影响。

2.1保证灌溉率。

展的支持作用,从而失去了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意义。

2.2达到农田抗旱这一目标。

农田抗旱是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另一个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同时是否具有良好的农田抗旱作用,也是农田水利工程达标的另一重要标准。一旦遇到旱情,对农业生产就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农产品绝收。为了预防旱情对农业生产的阻碍,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设计必须要保证在干旱无雨的天气里,可以对农田进行连续80天的灌溉期限。少于这一期限,则说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存在缺陷。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七

一是反馈调整式原则。水利工程修复所需时间较长,生态系统成长比较漫长,但针对不同情况,生态系统也需不同的恢复时间,若时间较短恢复河流生态是无法实现的,若时间较长,生态系统结构在进化中将增加复杂性及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稳定性增加,对外抵抗力也明显提高。通常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应实现对较为成熟的自然界河流生态体系尽可能模拟后,再建设水利生态系统。投入建设的水利工程已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但其发展可能不是按照设计计划进行,可能向着可能性较多的方向发展。通常外界对最高层不能胁迫是最理想的演替,但在实际中,若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施工中,难以避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演替是以不受干扰的状态为上限,若没有修复水利生态工程,系统将不断恶化甚至不能修复,这是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下限。在两个极限之间,生态系统恢复存在的可能性较多。任何生态恢复系统都无法恢复到最佳的自然生态状态,只能尽可能减少所受的危害,使其发展向着良好的生态方向。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存在不断变化性。不仅系统逐渐更替,生态系统状态也会受到人类行为状态的干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受这种非静态特征的影响,与传统工程设计方法存在明显差别,采用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遵循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的流程。监测是基础,在监测工作中水文及生物监测是主体。因此建立的监测系统在确立项目时应完善,将监测贯穿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在阶段性评估中善于应用数据集资料,实现预期评果。评估对象主要是河流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主要采用参照比较法进行评估。该方法应用便捷,具有较高的效率及较广的普及性。二是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以长远的发展观点而言,尽竟可能选择具有较大尺度的景观区域开展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与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若选择较小尺度,短期内在局部分散的范围内进行,不具有较高的效率及较高的成功率。但若在较大尺度的景观上修复生态河流,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预期良好的目标。此外,还应严格遵循整体性原则,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为关键,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的提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对水域和生态环境特点提高重视。对动态扩展的生境边界予以充分考虑,因迁徙的动物和随机扩散的植物将动态影响生境边界的变化。控制好修复河流生态的时间尺度,由于都需要较长时间,更要做好充分准备。三是生态系统自设计与恢复原则。生态系统的典型特点就是自组织功能,生态学采用自组织功能对丰富的物种分布进行解释,可证明对时间变化食物网也不断变化。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是其自组织功能的主要表现,物种以自组织机理为自然选择,物种与生态系统具有比较和谐的关系,能够接受自然选择考验,对适应其发展的`良好环境也能找到。基于此情况,生物环境对具有足够繁殖数量的种群提供相应支持。自组织功能原理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只是在研究尺度方面存在差别。四是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分析经济效益应掌握风险不断降低,逐渐获得更大效益的原则。因随机性是水域环境生态系统演变的一个主要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风险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需要在初选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过程中进行比较研究,注重长远利益,高度重视评估监测水域生态环境。还要将投入的经费不断降低,对生态系统恢复力充分利用,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不只是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具体要求,使生态水利工程达到耐久性、安全性、稳定性,与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相符。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学科的生态水利工程,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有关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不断吸取先进的技术并提高创新性,才能有利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蕾,李丽.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民营科技,,11.

[2]禹博.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10.

[3]杨建叶,王德建,李季.南阳市生态水利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8.

[4]银建庆.浅谈我国发展生态水利的重要性[j].甘肃农业,2013,17.

[5]徐冰,邬佳宾,郭克贞等.西藏牧区生态水利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5.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八

摘要:农业发展,必须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因为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想要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近些年来随着我们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各地对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相信农田水利设施也将更好地发挥出防汛抗旱的功能。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洪抗旱;管理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新疆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水资源属于农田水利管理的一方面。但是农田水利的不完善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仅如此,它还影响着防汛抗旱功能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将以北方地区为例简单的通过对目前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和农田水利管理对防洪抗旱影响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把农田水利管理和防洪抗旱两者结合起来。水是万物之源,人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水。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用到水农业就更不必说了。众所周知,我国是水资源储量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和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不多,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水资源十分匮乏。但是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我们必须把农田水利与防洪抗旱的问题紧密结合。

1.1我国的农田水利管理的基础设施陈旧要想发展农业,就需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备最重要的功能是灌溉农作物、水多的时候进行排涝和储备。虽然我国政府重视农业的水利建设,不断的对灌溉、进行排洪和储存水资源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是逐年地提高,但是由于这些设施的建立时间在上个世纪后半期,距今已经有一些年代,已经运作了很长时间,使得了很多的设施都存在老化问题,很难满足现在高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需求。同时,很多的灌溉设施由于时间长,不符合现在的使用状况与此同时相关设置也比较差,从而使得其灌溉效率十分的低。

1.2农田水利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农田水利管理十分薄弱与基础设施老化都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农田水利管理和运行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比如说,农田水利管理与众多单位有关但是涉及到的各单位存在着产权不明确、责任不能明确落实的.情况。以前传统的农田水利管理主要归属于基层的乡镇水利服务站,但是乡镇水利服务站在以前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撤消。并且乡镇水利服务站撤销以后没有相应的体系建立,与此同时在很多农村农民的用水不协调容易出现矛盾,这也使得农田水利管理难度加大。

1.3我国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使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转变,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也就弱化。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各地政府认识到水力设施的重要性,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毕竟那些设施的使用时间都较长了,所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老化问题。所以各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并不乐观,对农田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防洪抗旱和农田水利管理。

2.1积极的推广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节水灌溉的技术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对于节水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些技术在农田水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要想加大农田水利管理需要全面的推广节水的设施和节水技术,政府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设备,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水分的流失,而且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收入。更甚者对于农业污染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所以,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把一些在节水灌溉方面做得突出的地区列为典型代表学习经验,不断地完善灌溉设备,进而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因地制宜发展高产作物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各地农业对高标准的灌排要求也越来越高,灌排设施的建设也因此必须加快进行。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标准灌排的需求,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适应相应的需要,进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更好发展。

2.3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虽然天天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但是如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的现象数不胜数。并且,人们的环保意识仍不高,乱砍乱伐现象严重,进而产生了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2.4加强防洪的工程管理农田水利管理中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尤其是山洪暴雨水库地段。我们知道防洪工程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大力量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

3.结语。

农业是立国之本,要想人民生活的幸福,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发展高产作物,农田水利的建设就需要重点关注,而防洪抗旱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把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洪抗旱的作用紧密结合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了,不断地追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周长春.浅谈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汛抗旱[j].建材发展导向:下,,(2):79.

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九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河道治理、防洪抗旱、农田灌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与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水利工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加倍重视。工程设计作为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对于水利建设职能的发挥、平稳运行以及其运营效益等具有直接的联系,工程设计阶段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水利工程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探究由此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为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工程设计;现状;要点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对于周围的水利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建设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步成为社会的焦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水利工程不仅要保证其整体的质量,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逐步成为工程设计的考虑方面,现代水利工程的应用而生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和人民对于水利建设的高需求,因此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其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亟待完善,以下笔者简要就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点加以阐释。

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开展现状分析。

(一)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及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全面转变,而这种工程的发展与变革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整体管理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水利工程的设计管理的中心逐步由专业化及综合化向项目管理转变。与此同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标注体系在内容、指标以及监督等方面的调整,相关部门也对部分法律法规、准则条例、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等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与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二)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水利工程设计可以说是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近年来,针对多数设计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不同的设计单位加强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并在改善用人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设计人才的合理选用和强化培养,使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三)水利工程设计对生态因素与美学价值的强调更加突出。

现代水利工程在注重其基本功能的导向作用下,对景观设计的重视度也有所提升,水利工程的设计强调工程的艺术、人文与自然景观之间在关系上的调和性。随着工程设计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环境景观化和建筑艺术化水平越来越高,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逐渐融入到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当中。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状态分析。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把握“工程与生态、景观与文化、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主题,做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水利建筑整体与景观设计内容相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水工建筑物个性、布局、色彩和创新,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性、整体性等因素,真正做到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美观、可持续性等。

可以说,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正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不管是相关的法规、制度体系、设计的结构体制还是设计的生态和美学价值,都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加强和提升。但从工程设计的执行与落实现状来看,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发展状态并不是很好。

首先,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偷工减料”的问题普遍存在;其次,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计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尽管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的整体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态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依然存在部分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只有立足于这些问题,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

(一)安全第一,经济合理的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水利工程应满足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要求,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做到经济合理。例如现代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除应满足一般的防洪要求外,还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工程建成后将会有大量的游人进入,因此,在工程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亲水、嬉水的要求,同时还要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坚持生态化和自然化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景观以及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

(三)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给水利工程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现代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利工程的设计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四)将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相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并运用生态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所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应重视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五)设计时应重视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

作为城市景观的现代水利工程,其文化品位通常是决定该城市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计应在对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风俗等特点深刻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建筑、水域、绿地的布局和规划,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氛围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融为一体。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六)水利工程设计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工程的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必须对工程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保证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解决好工程与环境协调这一问题,保障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必须摒除传统世俗的审美及评判标准,避免病态空间的构建和国务装饰问题的发生,在减少视觉污染的同时,使整个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1]张宇.针对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15:247.

[2]周英安.简述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的要点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7:195.

[3]王振锋.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08:42.

[4]吴涛.新时期水利工程设计关键点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12:113.

[5]杨清义,贾海滨,孙业海,王立宣.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及关键点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13,13:54+56.

[7]姚南翔.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4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