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范文(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3:30:36 页码:12
2023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范文(模板20篇)
2023-11-09 23:30:3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表达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怎样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请您仔细阅读以下范文,从中提取有用的写作经验和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一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被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情况:某生倾诉,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柔弱的男生,曾经是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可是由于身体的疾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影响了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使我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产生很强的自卑感。为了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我常常和同学打闹,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我越是这样,同学越讨厌我,不理睬我,甚至讥讽我,取笑我,说我有“毛病”。我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人,处处不如别人,我感到孤独、离群、绝望,甚至认为不如一死了之。说实在,我真的很想从这个泥潭中挣脱出来,可又无能为力,希望老师能帮帮我。

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你由于身体疾病而影响学习,造成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又逐渐出现个性行为异常,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比较严重的抑郁。针对这种情况,咨询老师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自我认识中老是夸大自己的弱点,就会丧失自信心。你曾经是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这说明你基础不差,智力也良好。你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总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在承认差距的基础上正视差距,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迎头赶上,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要不断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行为的能力。生病已成过去,成绩下降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轻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还有什么“沟坎”跨不过去?只要你敢于面对眼前的一切,把挫折当成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勇敢地振作起来,相信你能走出困境。

3、调整学习目标,发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被动思想,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还应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除了上课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外,对不懂的知识,要主动请教老师,及时解决,不要日积月累,最后导致无法跟上进度。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知道自己基础不行,就加倍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如果总是消沉,不思进取,混日子,那无非是作茧自缚,永远摆脱不了自卑的境地。

4、主动交际,矫正自己的个性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在交往中,人的个性行为应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若是为了故意引起他人注意,而退化为儿童行为或异常行为,喜怒无常,则会引起别人反感。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男子汉刚强性格,说话做事和待人接物,要有适有度;注意克服封闭思想,逐步融洽与同学的关系;对小事不必太敏感,看淡一点,总之,应保持乐观的心境。

5、多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取得宽慰。父母无论在各方面经验都较多,应多和他们交流,获得他们的帮助和安慰,在心理上找到一个支柱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想不通的问题,可向老师诉说,通过咨询解疑释惑。

一、学生情况介绍。

李荣盛,男,14岁,家庭组成成员有爸爸、妈妈、爷爷。他爸爸、妈妈在他小学二年级时离异。母亲改嫁,父亲自离婚后远走他乡,杳无音讯。他自此跟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他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爷爷很少让他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人很聪明,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打人。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他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自制力较弱,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爷爷的无原则溺爱。爷爷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父母爱的缺失。李荣盛的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各自打工赚钱,父亲多年未曾回家,母亲又已重组家庭。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爷爷很少让他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性格孤僻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也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他的易暴易怒情绪。他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爷爷。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他的爷爷在教育孩子时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父母不在他的身边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李荣盛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他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靠打人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

三、具体教育措施。

(一)营造爱的氛围。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我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当他调皮时,不直接批评,先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他与老师同学接触的机会,通过“一对一帮扶制度”,让他得到学校、老师、同学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让他在“同学群体中成长”,经常动员他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大家沟通交流,慰藉他那残缺的感情。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学校开运动会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在学校运动会上,他获得了男子二百米第三名的好成绩。当他第一次拿到奖品时,既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又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是一举两得。

(二)增加爱的力量。

我积极与李荣盛的母亲加强联系,要求她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的内容上,我还要求他的母亲不能只谈学习、考试成绩,要更多的关心他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让他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鼓励李荣盛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三)转变爱的方式。

我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经常和孩子的爷爷联系,告诉他的爷爷一味的娇纵孩子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及时调查,及时批评教育;让孩子的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母爱。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孩子出人意料地得了八十六分,这着实让他高兴了好几天。他把这个好消息及时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也打电话主动和我取得联系,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快乐。我还让同学们选他做了纪律委员的助手,让他负责检查班中的违规行为,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负责。一开始,他把违规同学带到我身边时,我就让他自己负责教育他们,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一段时间下来,我问李荣盛:“当你看到同学们违规时,你心里怎样想的?”他说:“我看见了非常难过,非常着急,很想让他们快点转变。但就是不知道让他们怎么做才能转变?”“对,其实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老师不会真正讨厌一个孩子,只是真诚的希望孩子们都能遵守纪律,做个文明学生。老师相信你会用实际行动来转变自己,让同学们对你刮目相看的!”听了我的话,李荣盛很难为情,低下了头,什么话也没说……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确实看到李荣盛不再打人了,大家也愿意服从他的看管了。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在以后的日子里,李荣盛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听,并且时不时地举起右手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开始融入集体,作业也能及时完成。在老师和帮教队员的带动下,他的成绩开始逐渐上升。这时,我适时找他谈心,探询他下一步该怎么做?想不到李荣盛的话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他告诉我他一定会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的。果然,经过他的努力,他在以后的各次考试中均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增强自信心。

分慢慢地升到七八十分,这些进步让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李荣盛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还记得有一次他错拿了别人的一只乐扣茶杯,当他发现后就主动放在讲台上,等第二天来校后及时与老师讲了事情的经过,并且把茶杯还给了茶杯的主人。

五、反思。

李荣盛的成功转变,使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喜悦。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是两个典型的关于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我听后心里也是感到异常的沉重,二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至于这些留守儿童为什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想到的是:

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爱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岁,正是成长中的青春期,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个留守儿童吗,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朋友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一件小事都能让他想到找人打群仗。

对策: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环境浓浓的爱,这样他们才能走出自卑的阴影,开心的学习和生活。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监护人,要时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时时的了解他们心里的需求,时时的掌握他们心中所想,不能只是一味的溺爱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无条件的满足,在孩子需求中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心里感到什么是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涉足的。

在学校教师要给这些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便是一个良好的渠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如果老师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便能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在学习上针对留守孩子不愿学习的毛病,时时的和孩子谈心,了解他们不愿学习的原因,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的把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让他们答,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和别的孩子一样,一点不差,这样他们就会慢慢的对学习感兴趣,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是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若班集体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团结友爱,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留守学生才能感受到他们是与整个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班主任还可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让留守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才是解除其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相信他们终能成为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的好学生。

生命只有一次,今天对于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而言,做人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中,绝不能让他们被虚伪自私虚荣自负失信等不良心理行为所沾染和毒害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来关心和关注留守儿童使他们学会做人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二

徐x,女,14岁,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协作,让双方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校情况,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留守儿童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爱,让学生体会爱——这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用爱去灌溉教育吧!别让这些留守儿童成为“情感饥饿”的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三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欧博文,男,十四岁,2019年9月升入我校,现为我校七年级1908班学生。

该生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课,睡觉,吃东西,课后不交作业,多次被老师发现其爬树,爬水管;时常在学校里制造一些事端,学校领导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于在课堂上批评过他的老师有抵触情绪,甚至有轻生举动,在老师对他解释之后,仍不能理解,为此,老师们对该生极为担忧。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经过调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到,由于该生为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家里还有个上小学的弟弟,其生活起居均由妈妈照顾,由于妈妈工作忙,从小常常被反锁在家里,想出去玩就通过窗户爬水管出去,爱发脾气,好吃各种奇怪的东西,如虫子,素描纸,生蔬菜,对学习没兴趣,体育课喜欢到处乱跑。不讲究卫生,穿着邋遢,有时在课堂上脱鞋,用衣服擦鼻涕。与母亲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对母亲的话经常是听进去做不到,逆反心理极强。

三、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该生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怪异行为、攻击行为、逆反心理等。

在本案例中,此学生缺少与母亲沟通交流的机会,妈妈对其极少约束与指导,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制能力较差。因此,该生内心极其孤独、空虚,形成了一种孤僻、负能量、厌学等不良行为,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四、个案处理。

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在辅导之前,我认真分析了形成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问题—缺爱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一)进行沟通、谈话。

首先,我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母亲的抱怨,他觉得在与母亲相处的极少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他认为,在母亲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因此,形成了极强的逆反心理。

(二)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学生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此学生由于与母亲接触较少,母亲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我首先让该生明白,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母亲的苦心,母亲常年在外打拼为的就是让他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另外,我通过与其母亲沟通,让她明白,陪伴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母亲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母亲的支持、鼓励和关爱,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学生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表扬激励,促使其发扬优点改正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而恰当地给予激发和促进,而激发与促进的关键又在于赏识。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及时地予以激励性的赏识,是非常有利于教育的。在家访过程中,我发现他特别亲自己的弟弟,当年迈的弟弟说口渴时,他马上给弟弟倒水,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心、亲情。我不失时机的给予了表扬,他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听他母亲说,平时都是他给弟弟做早饭,照顾弟弟。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有了转变,他在课堂上睡觉的次数逐渐减少,不再跟老师作对,学习也有了一些改观。

五、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

教学。

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学生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学生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尊,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四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他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渐地他的成绩也上升了,他的父亲对此一再在电话里表示对老师们付出的感谢;同时我更欣慰他在性格上的极大转变,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他为班级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最终顺利升入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五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好动的学生,他叫郑鹏瑞,他人长得瘦小,好动爱讲话。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的时候总管不住自己的手。不是弄同桌,就是自己玩,有时一个笔头就能玩大半节课。跟他坐在一起的同学换了又换,有的受到他的感染,也都开始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他对任课老师的批评教育非但不能谦虚接受,而且还处处找借口,刁难老师。任课老师经常向我反映他的不是,也许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在我的课堂上他还算能够“识相”。

对,但画却画得相当不错。抓住这个机会,我就让他展示自己的画,同学们都认为画的不错。跟着我向他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认真地做作业,我及时表扬他。

还有一次,班里大扫除,他非常积极,抢着拿扫把打扫清洁,并用抹布把自己座位的周围打扫得很干净。我立刻就在班里表扬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看他多会劳动啊!打那以后,他扔垃圾少了,有时还看见他自觉地捡地上的垃圾。课间也没有和同学追打了,并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纪律小卫士,他非常开心,看到老师如此器重自己,学习劲头更大了,成绩进步神速。

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有就是不要吝惜我们老师的赞扬之词,有问题及时处理,有了进步更要及时表扬。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更渴望得到表扬,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信心。转化一名后进生可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进行,所以其意义非常重大。

班主任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不枯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各具特色、鲜活的个体,特别是帮助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走出“问题”阴影,那种胜利的喜悦、独有的享受,只有做班主任的才能感受到。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六

怕学习的孩子陆启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吴昊,男,5岁,小学学前班学生,单亲家庭。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分析: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七

这是两个典型的关于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我听后心里也是感到异常的沉重,二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至于这些留守儿童为什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想到的是:

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爱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岁,正是成长中的青春期,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个留守儿童吗,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朋友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一件小事都能让他想到找人打群仗。

对策: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环境浓浓的爱,这样他们才能走出自卑的阴影,开心的学习和生活。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监护人,要时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时时的了解他们心里的需求,时时的掌握他们心中所想,不能只是一味的溺爱孩子,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无条件的满足,在孩子需求中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心里感到什么是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涉足的。

在学校教师要给这些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便是一个良好的渠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如果老师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便能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在学习上针对留守孩子不愿学习的毛病,时时的和孩子谈心,了解他们不愿学习的原因,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的把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让他们答,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我和别的孩子一样,一点不差,这样他们就会慢慢的对学习感兴趣,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是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若班集体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团结友爱,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留守学生才能感受到他们是与整个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班主任还可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让留守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才是解除其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相信他们终能成为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的好学生。

生命只有一次,今天对于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而言,做人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中,绝不能让他们被虚伪自私虚荣自负失信等不良心理行为所沾染和毒害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来关心和关注留守儿童使他们学会做人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八

我班有个怕学习的男生杨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不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家庭作业更是一塌糊涂。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母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虽没放弃,但也感觉无能为力。用家长的话说,在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自由惯了,现在谁的话都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学校要求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玩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因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认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五(1)班吴立彦。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九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21―0037―01。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1.“我当官了”。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妈妈,您在哪儿”。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一次我看到了她的日记《妈妈,您在哪儿》。日记中写道:每到过年时,看着别的人家都开开心心地过年,我心里就非常难过。每次年夜饭只有我和爸爸在一起吃,也没有多少菜,一切显得很冷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问:“妈妈,您在哪儿?为什么别人都有正常的妈妈,而我的妈妈会是这样呢?”虽然内容很简单,还有不少错别字,但使我很感动。

该如何去做呢,我深思。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爱,更需要的是同伴的关爱。之所以她是那么自卑、孤独,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同伴们鄙视的目光、教师的冷落。我发现后准备为婷娟过一次生日。在我和同学的精心策划下,活动非常成功。我们不仅对教室进行了布置,而且还订了一个大生日蛋糕,每人都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还为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孩子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让婷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同时也教育了其他的同学。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随后我要求同学们长期地关心她,适时地帮助她。渐渐地,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在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了。

1.赏识比批评更有效。有人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看一个人,你便会看到他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便会看到无数缺点”。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尤其是教学中的“后进生”。所有的人都渴望被人认可、肯定、赞赏,更何况是小孩子,不是有这样一句吗,“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辉同学由于得到老师的一次赏识,从此变得格外积极、格外自信。因此,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2.关爱比同情更重要。一些同学之所以自卑,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来自于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甚至包括同情、怜悯,别人认为是善意的言行,在他们心理看作是对方的施舍,这样只能让他们更加自卑。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被关心的同学感受到大家的爱,同时也教育着大家如何学会真正地去关爱别人。施爱者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婷娟同学在大家真诚的关爱下,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放”比“抓”更好。人们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候面对大家都想让问题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并且成功仅是“一步之遥”,此时的“放”比“抓”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一时的冲动,所犯下的错误,是否让她在一生中都要留下阴影呢?教育学生,应选择一种恰当的关爱方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效果会更好。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

张某是咸阳市北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中人多地少,主要靠在陕北打工养活妻儿老小。20xx年11月,张某进入陕西某建筑公司位于神木县一工地干活,11月某日晚8点左右,其在工作过程中摔伤。第二日下午1时,张某被送入神木县某医院,入院诊断为:1、脾破裂;2、失血性休克;3、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后进行脾脏切除术。20xx年12月初,张某被转入西安市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15天后,陕西某建筑公司就拒绝支付医疗费用,张某无奈办理出院。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事发时张某休克,工地地项目部一方谎报陈某姓名为韩某,企图伪造病历骗取保险。所以,张某出院时拿到的住院病历患者姓名并非是陈某自己,而是另有其人。

出院后,张某及家属多次找到陕西某建筑公司索要赔偿被拒绝,陕西某建筑公司表示其旗下子公司及项目部众多,在具体施工中都会采取将工程发包给劳务公司的形式,建筑公司不会直接和农民工发生关系,该工程已经发包给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所以应该由劳务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与建筑公司无关。无奈之下,张某及家属近日找到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余伟安律师请求法律帮助。余律师了解情况后,认为张某受伤属于工伤事故,脾脏切除已经构成七级伤残,应该按照七级工伤赔偿。但目前张某的用人单位不明,张某病历登记错误,需要查清事实,纠正错误。

同时,余律师帮助张某家属通过工商部门查询到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已经于20xx年初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考虑到这个情况,余律师认为陕西某建筑公司将工程发包给已经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劳务公司,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在承包人的选任上有严重的过错,应该对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招用的工人承担用工主体责任。随后,余伟安律师陪同张某家属前往陕西某建筑公司总部安全事故处理部门,要求由陕西某建筑公司承担张某的工伤赔偿责任。

在看了余律师提交的张某的病历材料以及西安某建筑劳务公司的工商档案后,陕西某建筑公司处理安全事故问题负责人最终改变推脱态度,并表示愿意积极协调处理该起事故赔偿问题。最终,经余律师努力,在陕西某建筑公司的主持下,张某与神木工地项目部私下达成赔偿协议并当场兑现,由项目部一次性赔偿张某各项费用共计近三十万元,张某表示不再就此事故诉诸法律程序。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一

基本情况:某生倾诉,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柔弱的男生,曾经是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可是由于身体的疾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影响了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使我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产生很强的自卑感。为了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我常常和同学打闹,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我越是这样,同学越讨厌我,不理睬我,甚至讥讽我,取笑我,说我有“毛病”。我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人,处处不如别人,我感到孤独、离群、绝望,甚至认为不如一死了之。说实在,我真的很想从这个泥潭中挣脱出来,可又无能为力,希望老师能帮帮我。

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你由于身体疾病而影响学习,造成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又逐渐出现个性行为异常,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比较严重的抑郁。针对这种情况,咨询老师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自我认识中老是夸大自己的弱点,就会丧失自信心。你曾经是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这说明你基础不差,智力也良好。你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总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在承认差距的基础上正视差距,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迎头赶上,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要不断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行为的能力。生病已成过去,成绩下降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轻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还有什么“沟坎”跨不过去?只要你敢于面对眼前的一切,把挫折当成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勇敢地振作起来,相信你能走出困境。

3、调整学习目标,发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被动思想,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还应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除了上课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外,对不懂的知识,要主动请教老师,及时解决,不要日积月累,最后导致无法跟上进度。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知道自己基础不行,就加倍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如果总是消沉,不思进取,混日子,那无非是作茧自缚,永远摆脱不了自卑的境地。

4、主动交际,矫正自己的个性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在交往中,人的个性行为应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若是为了故意引起他人注意,而退化为儿童行为或异常行为,喜怒无常,则会引起别人反感。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男子汉刚强性格,说话做事和待人接物,要有适有度;注意克服封闭思想,逐步融洽与同学的关系;对小事不必太敏感,看淡一点,总之,应保持乐观的心境。

5、多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取得宽慰。父母无论在各方面经验都较多,应多和他们交流,获得他们的帮助和安慰,在心理上找到一个支柱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想不通的问题,可向老师诉说,通过咨询解疑释惑。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二

案例:

一、基本情况。

小阳,女,11岁,是我所教班上的一个学生,两年前,从外地转来的。虽然也善言谈,但和同学关系一般,班上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不喜欢她。平时在课堂上,她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较弱,不自信,学习成绩差。学校遇到的难题和回家作业,都依赖父母教她。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几次测验,发现她的成绩明显下滑,去年一年下来,她的成绩不能说好,但是维持在中等或者以上,而现在,退步到班级最差的了,竟然不及格。一段时间的课余辅导,成效不大。

二、原因分析。

1、儿童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影响着她。

最初她来到这个班级,由于新环境的陌生,她会哭鼻子。但是,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知道她爱哭,而且对于她的哭,也司空见惯了,不再是最初的安慰和开导。大家有时候都漠视她的存在,越是这样,她就越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课堂上故意拿别人的学习用品,课间故意碰人家等等方式。越是这样,同学们就越反感。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愿意去帮助她,她也不愿意去问同学。久而久之,她在班级上的好朋友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差,她自己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由于在学校时常“碰钉子”,容易被忽视,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给她讲解,所以就想回到家里去解决,家里就是她避风的港湾。父母亲对她的学习辅导是过于包办的,当她在做题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父母亲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她在学习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忽视了她意志品质的磨练,导致地后果往往是不利于培养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学能力。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不恰当的做法,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在班级里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

三、采取措施。

1、经常谈心,帮助她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我会经常与她交流,使她能感受到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开始,我找她谈心时,她经常是低垂着头,眼睛盯着地,双手不安地捏着,一脸痛苦地表情。每次我尽量是和颜悦色地询问她,你想要同学都喜欢你吗,想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吗。开始她点点头,不讲话。我恰当地让她抬起头来,予以目光鼓励并点头示意她说说。这时,她委屈地流着泪,老师,我也很想学习好,我也想让同学喜欢我,可他们就是不喜欢我啊?我也没有办法?听到这里,我感觉到教育的最好时机到了,顺势说,老师很乐意帮助你,但是你要相信我,我们一起努力啊,同学肯定会喜欢你的,你的成绩也会进步的。说到这里,她信服地点点头。接下来,我去做好班级干部的工作,先让他们宽容她、接纳她。体活课上,我安排她和我的课代表、班长等比较懂事的孩子一组,来进行下棋等活动。有时候,看到她们在一起很融洽,玩得不亦乐乎。下课后,也能看到她和同学一起嬉闹的情景。慢慢地,有更多同学也会去接纳她,和她一起玩。同时,我也在她玩得开心之余,与她进一步沟通,要让她发现同学们都是非常友善的,和同学在一起是很快乐的。她由此也改变了不少,偶尔放学后,她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值日。班级里,少了哭声,多了一份欢乐。

2、与家长沟通,找到正确辅导她学习的方式。

利用面谈、电话访谈的形式,我和她的父母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她的父母也认识到了他们在辅导孩子时所存在的问题,此后,不再是全盘讲解,而是有耐心地、启发性地辅导女儿,并能做到循序渐进,遇到难题,渐渐地放手让女儿自己做。

四、辅导效果。

如今的小阳,和同学的关系变得融洽了许多,她也变得开朗起来,由于她变得开心快乐了,不再哭鼻子了,所以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交朋友,和她一起玩。学习上她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也肯用功了,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相比她开学那段时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她也不再总是慢吞吞地找本子磨蹭时间了,有时候,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她还能很快地做出反应。学习上遇到困难,她也不是完全回家依赖父母了。一次,我故意问她,你还有一些作业没有订正好,时间不早了,你是回家订正,还是在学校里完成呢?老师,我在学校里完成,我相信自己动动脑筋,就能想出来的……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心里很是安慰。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三

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这个年龄断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内容。

2、自我认识不当将对学生青春期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青春期是个特殊时期,就像一颗青涩而回味甘甜的青橄榄,他们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感到惶恐,对心理变化更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和茫然,常常陷入思考:“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自我认识不当很可能造成学生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自怨自艾等不良心态,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3、片面认识自我是学生青春期成长出现曲折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青春期比较容易出现的倾向是易受外界影响,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各种事物的看法往往着重一点,不及其余,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难以形成一个全面均衡的评价体系,往往出现跷跷板式的曲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4、掌握适当方法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助于学生青春期成长。

学生由于年龄的因素,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形,尤其缺乏适当的认识和评判方法,容易流于肤浅,易受外界影响,易受情绪控制,往往无法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在自我认识和评价中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能否指导学生通过恰当的途径,掌握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以积极稳健的方式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悦纳生命,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5、创造条件促进了解有助于学生相互理解与融合。

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开始强烈关注自我,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开始揣摩自己,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到底是怎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我们如果能够创造条件,帮助大家发掘身边同学的闪光点,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那么就可能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相互融合的集体氛围。

二、课堂效果。

本堂课的设计较为合理,紧凑,预期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课堂氛围愉快和谐,师生互动较为满意。问题的引入较为自然,活动的设计与主题贴近,倍增学生上课的兴趣,是使课堂气氛活跃。

三、课后反思。

1、心理课是关于人生感悟的课程。

2、心理课是关于心理调节的课程。

我常思考:心理课到底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仔细想想,其实每堂心理课都可以称之为人生课,老师只需用心去上完一节课,但要去实现它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要用一生去学习,有的人即使用一生去领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一堂真正的心理课应该是一节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课,应该是与学生非常贴近的课。我感觉本堂课:1、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不够深入;2、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有些拘谨,师生的互动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3、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待加强,评价比较单一,不够有新意;4、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显得经验不足,出现多次的看表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四

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当班主任不难,当好班主任却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多下功夫,和班上的同学密切合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学困生的转化。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学困生有增多的趋势。我们作为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热衷于本职工作,尽职尽则,持之以恒,讲究方法,对学生的关爱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每时每刻。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我在20xx年9月接了七(5)班,这个班的学生学习自觉性比较差,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学困生。他们日常行为规范差,甚至家长也不对他们抱有希望,听之任之。有几户学生家庭离异,十分缺乏家庭的温暖,叛逆性很强。还有不少的学生的父母下岗,父母为了生活,打工赚钱,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学习。

通过我近一学期时间的实践和摸索,我有些许。

心得体会。

首先,真情投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从来都把我教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为了优化班级管理,营造一个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我费尽了心思。首先,创设优化的管理环境,把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化成一个自我教育者,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榜样。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平时,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我班的卫生就是个大问题,学生还小,都是独生子,不会干活。往往在大扫除时,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这种情况下,我就把任务分配到个人,明确和他们说谁干什么。然后我在旁边观看再亲自手把手的教他们该怎么做,教学生怎样扫,最后放手给他们做,做的好就给以表扬。慢慢的,学生的大扫除能力提高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的教育。我虽然只是付出了一点劳动,但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对培养班干部也是如此,做什么先亲自教,把我的方法思路和他们交流,顺便听听他们的想法,如有可取之处给予充分的肯定,现在我们班的小干部已经能够独立挑起班级的日常管理的任务了。

其次,采用鼓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平等对待优生和差生。

我们班王同学,学习有困难,该生进校的时候成绩不算很好,刚进校的是时候表现有点不太好。所以我就将她的座位调到成绩比较好点的同学身边。不久我发现他变了,科任老师也说他变了,不仅能够自觉不讲话,而且每天主动去老师办公室问题目,边问还边记录。每天晚上别人放学回家了,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把白天老师的讲课内容都全部抄下来,回家慢慢复习。到了期中考试居然达到了全班前五名,脱离了特差队伍,大家都对她刮目相看,我在心里也特别的开心。我就及时给家长发了喜报,家长也很开心。增强了自信心,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人。现在她每天的学习兴趣是越来越浓厚了。

最后,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班上有位男同学缺点太多,比如懒惰成性,随意打骂同学,惹是生非,可以说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一次学校校运动会上,跑步他立了大功,取得了年级第1名。我立刻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在班上把他好好表扬了一番,同学们对他改变了看法,佩服得五体投体。从此,他找到了自信,不再调皮捣蛋了。的确是啊,每个孩子都有他闪光的地方,就看你发现没有。(1)拿起表扬的武器,大张旗鼓的表扬后进生哪怕是极小的进步,且随时发现随时表扬;(2)给后进生更多的爱;(3)注意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教育契机,每一点希望的火花);(4)让后进生上台唱主角,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5)允许后进生的错误反复,给他们反思的机会和时间。对他们要报以满腔的热情,要与其他同学平等对待。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转化,学生的自觉性有一定的提高了,作业能按时并且有质量地完成,上课能坚持听讲,学习进步明显。学生自己也觉得,上课再也不无聊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有更大的进步。平时要留意学困生和家庭特殊情况的学生,应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关心。转变一位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比搞好一个优生价值更大,对他们教育道德要尊重他们,蹲下身子和他们说话,多鼓励、表现,少批评打击,多方面去引导他,把相互的心理沟通放在第一位,育人首先从育心开始。不高姿态站在学生面前,而是做学生的“知心姐姐”。时刻注意学生的细微变化,放大学生的优点,加强他们信心。

这种认可和尊重有时是很低的,只要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听懂了吗”之类的问候他们就受宠若惊了。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歧视学生是老师最优秀的品质。我们不要认为你偏向好学生好学生就尊敬你,有时恰恰相反,结果是好学生也不买你的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歧视任何学生。

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一条规律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是塑造学生的个性。是把我的学生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骨气、健全的人。因此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借鉴名师育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路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以使教育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好动的学生,他叫郑鹏瑞,他人长得瘦小,好动爱讲话。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的时候总管不住自己的手。不是弄同桌,就是自己玩,有时一个笔头就能玩大半节课。跟他坐在一起的同学换了又换,有的受到他的感染,也都开始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他对任课老师的批评教育非但不能谦虚接受,而且还处处找借口,刁难老师。任课老师经常向我反映他的不是,也许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在我的课堂上他还算能够“识相”。

对,但画却画得相当不错。抓住这个机会,我就让他展示自己的画,同学们都认为画的不错。跟着我向他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认真地做作业,我及时表扬他。

还有一次,班里大扫除,他非常积极,抢着拿扫把打扫清洁,并用抹布把自己座位的周围打扫得很干净。我立刻就在班里表扬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看他多会劳动啊!打那以后,他扔垃圾少了,有时还看见他自觉地捡地上的垃圾。课间也没有和同学追打了,并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纪律小卫士,他非常开心,看到老师如此器重自己,学习劲头更大了,成绩进步神速。

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有就是不要吝惜我们老师的赞扬之词,有问题及时处理,有了进步更要及时表扬。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更渴望得到表扬,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信心。转化一名后进生可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进行,所以其意义非常重大。

班主任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不枯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各具特色、鲜活的个体,特别是帮助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走出“问题”阴影,那种胜利的喜悦、独有的享受,只有做班主任的才能感受到。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五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lt【案例一】蒙蒙是一个非常娇小的女孩,她的性格也向她的人一样,遇事第一反应就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lt。

1、变“缺点”为“优点”

因林林爱攻击别人,所以他在小朋友的心目中很有“威慑性”。于是,我就安排他做班级的管理人员,管理班级的纪律,他也非常乐意。但每次我都要交代他,小小值日生,事事都要做表率,不准打人,下次才有更多的机会去管理别人,小朋友才会听你的话。渐渐地,他学会了控制自己不去攻击别人。

2、用“优点”克服“缺点”

林林特爱画画和捏橡皮泥,这是他的优点。我想他平时爱攻击别人,一方面所明他“精力过剩”,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无事可做。于是,我多安排他进行美术活动。我经常向他要作品。如:“老师想看你画的画,你能画一幅送给我妈?”每当听到这样的话,他都非常高兴得去做,然后把他的作品送给我。就这样,由于他的空闲时间的减少,也就没时间去攻击别人了。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六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学困生有增多的趋势。我们作为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热衷于本职工作,尽职尽则,持之以恒,讲究方法,对学生的关爱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每时每刻。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我在20xx年9月接了七(5)班,这个班的学生学习自觉性比较差,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学困生。他们日常行为规范差,甚至家长也不对他们抱有希望,听之任之。有几户学生家庭离异,十分缺乏家庭的温暖,叛逆性很强。还有不少的学生的父母下岗,父母为了生活,打工赚钱,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学习。

通过我近一学期时间的实践和摸索,我有些许心得体会:

首先,真情投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从来都把我教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为了优化班级管理,营造一个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我费尽了心思。首先,创设优化的管理环境,把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化成一个自我教育者,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榜样。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平时,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我班的卫生就是个大问题,学生还小,都是独生子,不会干活。往往在大扫除时,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这种情况下,我就把任务分配到个人,明确和他们说谁干什么。然后我在旁边观看再亲自手把手的教他们该怎么做,教学生怎样扫,最后放手给他们做,做的好就给以表扬。慢慢的,学生的大扫除能力提高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的教育。我虽然只是付出了一点劳动,但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对培养班干部也是如此,做什么先亲自教,把我的方法思路和他们交流,顺便听听他们的想法,如有可取之处给予充分的肯定,现在我们班的小干部已经能够独立挑起班级的日常管理的任务了。

其次,采用鼓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平等对待优生和差生。

我们班王同学,学习有困难,该生进校的时候成绩不算很好,刚进校的是时候表现有点不太好。所以我就将她的座位调到成绩比较好点的同学身边。不久我发现他变了,科任老师也说他变了,不仅能够自觉不讲话,而且每天主动去老师办公室问题目,边问还边记录。每天晚上别人放学回家了,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把白天老师的讲课内容都全部抄下来,回家慢慢复习。到了期中考试居然达到了全班前五名,脱离了特差队伍,大家都对她刮目相看,我在心里也特别的开心。我就及时给家长发了喜报,家长也很开心。增强了自信心,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人。现在她每天的学习兴趣是越来越浓厚了。

最后,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七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好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案例2。

徐x,女,14岁,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协作,让双方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校情况,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留守儿童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爱,让学生体会爱——这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用爱去灌溉教育吧!别让这些留守儿童成为“情感饥饿”的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八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刘x,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好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十九

摘要:作为班主任,我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针对我班组合家庭的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不把他们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以对其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终于使我班的汤文渊等几个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明显好转。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他们缺少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逃学、厌学、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抵触行为、小偷小摸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现将近几年我就本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学生汤文渊所进行的教育加以分析总结:

汤**男,11岁,四年级学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跟老师唱反调,乐意和老师对着干。

在汤**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汤文渊就是因为长期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人际关系冷漠。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的教育是溺爱有加,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很少。放学后,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三年级时,有了一个继母,继母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他对继母的教育爱理不理,甚至翻白眼,还不服气地说“关你什么事”。出门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乡下,从不给继母说一声,继母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有一次我找汤文渊的爷爷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爷爷说,他妈妈说了他,他就不回家了。听到这儿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是继母对自己的孙子不好。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汤文渊起初寄宿于爷爷奶奶家中,致使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亲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有了继母之后,孩子总是把继母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看成是跟他过不去,因而反其道而行之。

3.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另一重要成因。

这孩子由祖父母照顾,父亲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们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溺爱疼爱有加,可惜教育不足。留守孩子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缺少自律意识。

4.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

目前我县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和你对着干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让他慢慢地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我和汤文渊的家长联系,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他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告诉他,继母对他的教育是为他好,从心理上让他接受继母,并理解继母的做法;让他的爸爸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改善继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汤文渊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汤文渊的继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还是有关心自己的人。因为这个孩子比较敏感,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这样的话,在家里,继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导的工作。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对于这类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谈话,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动态、和继母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继母融洽相处的方法,告诉他继母对他的肯定,表扬他的课堂思维很好,很多难题都能解决,作文写得也很不错,他感觉有些羞涩,可我明白他打心里高兴。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慢慢的疏导和教育,让孤傲的他和班级有了汇集点。

5.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我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汤文渊已经有了进步。现在的汤文渊和他继母之间的隔阂已明显好转;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得也还不错;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用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绝对不能定义为“小偷”之类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甘甜的雨露和温暖的阳光,留守在我们周围的学生需要你我的关爱。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像拥抱亲骨肉一样拥抱“留守儿童”,用无私的关爱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以深入浅出的道理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以语重心长的教诲树立起他们人生的航标,成为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让所有远离父母的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管、难有人帮。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二十

分析英文:analysis是将事物或物体从整体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或属性。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它是近几年才逐渐建立起来的。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以来,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数学、逻辑和其他领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21―0037―01。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1.“我当官了”。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妈妈,您在哪儿”。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一次我看到了她的日记《妈妈,您在哪儿》。日记中写道:每到过年时,看着别的人家都开开心心地过年,我心里就非常难过。每次年夜饭只有我和爸爸在一起吃,也没有多少菜,一切显得很冷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问:“妈妈,您在哪儿?为什么别人都有正常的妈妈,而我的妈妈会是这样呢?”虽然内容很简单,还有不少错别字,但使我很感动。

该如何去做呢,我深思。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爱,更需要的是同伴的关爱。之所以她是那么自卑、孤独,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同伴们鄙视的目光、教师的冷落。我发现后准备为婷娟过一次生日。在我和同学的精心策划下,活动非常成功。我们不仅对教室进行了布置,而且还订了一个大生日蛋糕,每人都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还为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孩子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让婷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同时也教育了其他的同学。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随后我要求同学们长期地关心她,适时地帮助她。渐渐地,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在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了。

1.赏识比批评更有效。有人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看一个人,你便会看到他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便会看到无数缺点”。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尤其是教学中的“后进生”。所有的人都渴望被人认可、肯定、赞赏,更何况是小孩子,不是有这样一句吗,“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辉同学由于得到老师的一次赏识,从此变得格外积极、格外自信。因此,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2.关爱比同情更重要。一些同学之所以自卑,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来自于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甚至包括同情、怜悯,别人认为是善意的言行,在他们心理看作是对方的施舍,这样只能让他们更加自卑。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被关心的同学感受到大家的爱,同时也教育着大家如何学会真正地去关爱别人。施爱者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婷娟同学在大家真诚的关爱下,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放”比“抓”更好。人们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候面对大家都想让问题有个“水落石出”的时候,并且成功仅是“一步之遥”,此时的“放”比“抓”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一时的冲动,所犯下的错误,是否让她在一生中都要留下阴影呢?教育学生,应选择一种恰当的关爱方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效果会更好。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刘x,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好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徐x,女,14岁,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协作,让双方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校情况,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留守儿童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爱,让学生体会爱——这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用爱去灌溉教育吧!别让这些留守儿童成为“情感饥饿”的孩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