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财政运行风险防范范文(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06:43 页码:12
最新财政运行风险防范范文(精选16篇)
2023-11-18 17:06:43    小编:ZTFB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沟通和交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怎样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有助于我们了解总结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一

财政风险是一种体制风险,其深层原因当然应从体制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财政体制改革仍未触及实质性问题,收支划分方法的技术性手段难以解决权力本质性问题。我国的财政改革一直沿着“分灶吃饭”的思路进行,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不是如何分灶,而是谁来分灶,这就是分灶主体的资格与地位问题。为什么财政改革一统就死,一分就乱?原因很简单,技术手段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实质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条块矛盾。“条”是业务范畴,它是一级政府权力的垂直延伸,下级对上级是一种从属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行政权力依赖,其次才是经济权力的依赖。“块”是地缘范畴。它是政府权力的横向分割,政府间关系是一种地缘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其次才是行政权力范围的地缘性。条块关系交织使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在处理财政问题时,相互争执利益,推诿责任。下级政府部门在财政权力上缺乏自主性,因而也就没有责任心,形成了滥用财权,浪费财力的局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利定位不够准确,无法明确事权范围。由于依据模糊,划分收支的标准就很难把握,忽而偏重中央,忽而偏重地方,偏重地方也有地区差异。特别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有交叉的支出,跨地区的支出,具有外溢性的支出,更是容易造成相互干扰,混淆不清。可见,体制缺陷是造成财政风险的最本质的原因。

(二)复合税制中主体税种设计有缺陷,税权划分重量轻质,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

我国税收设计的基本目标首先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流转税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这也正是我国长期以来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主要原因,虽然理论界不乏将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的声音。如现阶段实行的增值税,就是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的流转税。地方税中的营业税也属于流转税类。流转税的共同特点是以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为课征对象、可征环节多、税源广泛,但缺陷也很明显,它既不能体现公平合理的税收基本原则,也难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近五、六年来,我国税收收入连续以1000亿元的绝对数增长,本身就隐含着很大的`风险性。因为在目前税制下,税收收入量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税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的反映越来越不够明显和准确,从而形成了税收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的背反现象。

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问题很多,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负债率、低利润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困难,国有企业多余职工的分流和再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政有关。大凡国企改革首先是产权改革,即对产权进行界定,明确投资主体,明确产权的归属,明确资产经营的盈亏责任。政企关系不清集中体现在企业与财政关系不清上,企业改革的各种风险必将形成财政风险。

税权即税收的管辖权。国家拥有取得税收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必须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我国目前在税权划分上缺乏一个稳定的规则,立法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越权、滥权现象较为严重。另外税收征管主体的重复和交叉,也对行使税权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从而导致中央税收保障性下降,地方滥用收费权,且收费规模日益膨胀。这种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收入的规范分配方式严重悖离的结果,必然导致更深的财政风险。

(五)政府职能转变的艰巨性和矛盾性,也成为产生财政风险的深刻因素。

在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首要问题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却存在着明显的艰巨性和矛盾性。因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失效问题更为突出,政府纠正这些失效的能力也更弱,政府行动的局限性也更大,建立和完善市场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果政府职能的转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很可能成为导致市场混乱的主要因素。

财政风险属于一种体制风险,防范财政风险首先应该从体制改革入手,具体说来,就是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入地改革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

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实质问题,就是关于权、责、利的划分问题,就是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事权的划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财权的划分很关键,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清晰的事权划分,财权的划分就失去了起码的依据。因此,事权划分才是经济和财政体制中的核心问题。谈到事权的划分,就必然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定位问题。中央政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着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原则性事务;地方政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施者和从属者,着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和具体性事务。可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仍是我国未来相当时期内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但今后的重点应集中在“分级管理”上,即下大力气明确和规范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二)严格有序地区分财政问题和市场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义务中心,财政服务于政府,因此,公共性和社会性是确定财政问题的基点。这里有三层含义:财政问题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市场,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财政问题的客体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也即公共性,如失业和失业救济、武器生产和国防。解决财政问题的目标是稳定和公平,绝非是市场的发展与效率目标。只有不夸大财政的职能和作用,不强求不切实际的财政目标,才是降低财政风险的必然选择。

(三)合理有序地改革税收体制,建立切实可行的税权划分模式。

税收制度改革是财政收入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税制改革应该考虑以下原则:一是建立多样化的税种范围;二是建立明确的主体税种;三是建立规范的中央税收管理制度和地方税收管理制度。税权是国家权力的经济体现。税种的多样化代表了国家经济权力的深度和广度。主体税种的设立影响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划分从经济方面体现着国家权力的层次性。应该强调,税权划分必须考虑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否则会出现地方税挤中央税,附加税挤正税,形成地方割据,财政负担加重,滋生严重的财政风险。

(四)加强预算硬约束,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实行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加强预算硬约束,就是要增强其作为国家财力计划的法律约束力和技术稳定性,严肃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部门预算编制试点,试行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这是增强预算约束力的有益尝试。同时,维护财政资金的统一性也很重要,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归各级政府,管理权属各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资金符合财政资金的属性,也是降低财政风险的重要途径。

维护各级政府财政的独立性是明确财权责任的必。

要前提,但这种按地域板块的过细分割,又会破坏财政资金的统一性。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央预算和省一级预算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对省以下预算,包括省、市、县级预算实行垂直管理。鉴于乡镇财政基本上失去了公共性和社会性特征,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考虑逐步取消。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特殊处理。取消财政权限的乡镇,作为县一级的部门预算,照样能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国债导致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量大造成的过度风险;二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风险;三是使用不当造成的风险。事实上我国国债的发行量已经较大了,虽然横向比,我们比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国的国债规模小得多,但纵向比,我国国债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属超常发展。加之我国国债管理手段落后,国债的使用效率不高,长此下去,势必产生不利后果。因此应实行国债专项预算管理,像管理基金一样管理国债,真正发挥国债的应有作用。

(七)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进程,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能保证市场稳定和社会发展。

转轨时期,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平等竞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社会保障资金不应、也不可能完全由财政解决。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减少财政负担的份额。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市场化管理手段,实现保值增值目标。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等诸多方法,降低财政风险。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二

企业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影响,而且还会出现管理混乱、费用支出难以控制、财务负担沉重、债务偿还难等多种问题,处理不当会导致企业破产或关闭。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标准可划分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业风险、外汇风险、可控风险。

一般企业为了扩大发展规模或者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吸入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一般都是在外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这些外部资金的引入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得以更好地发展以后其能够偿还其在外部资金市场引入的资金,但如果企业背负的外债过多时,外界环境发生的一点小波动都可能引起企业较大的连锁反应,进而引发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此外企业引入的外部资金的偿还期限较短而用于工期较长的项目时,容易产生资金的期限搭配错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极易导致企业无力偿还引入的外部资金,从而引起筹资风险种类的企业财务风险。

是企业对外投资所得的利润低于预期利润而引起的财务风险。企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形式是企业的债务危机与经营危机。一般企业在投资之前都会进行可行性分析,然而现代许多企业对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可行性分析大多都应经成为了一种表面的形式,目前企业的投资大多是由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者所决定的,这种缺乏科学性分析的投资方式使得企业经常出现投资利润比预期利润低的情况。企业的投资达不到预期的投资回报极易导致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外债或出现经营危机,从而使企业发生投资风险。

是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经营方式上判断失误而导致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的情况。企业的营业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对市场动态的分析错误而使得企业出现采购材料的价格过高,采购材料的量不足或过多,产品生产过多而引起的产品大量囤积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会直接引起企业的应收账款及资金效益,从而通过营业危机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的外汇风险指的是国际利率与汇率的波动而影响企业的资产从而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目前全球经济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跨国经营与销售。企业的跨国经营与销售必定会在国外有资金投入或外借资金,而这些资金的结算会直接受到国际自己汇率及利率的影响。国际汇率的波动情况较大,其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近年来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国际汇率的波动较大,这就使企业对国外资产的结算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极易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风险控制的作用是不同的,按照控制财务风险的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在企业经营活动前,预测可能出现的致险因素而采取的控制行为,即通过分析那些作用于企业经营系统中的各种可以搜集到的正常数值和主要环境因素等,研究预测企业经营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通过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小损失情况的发生;事中控制又称经营控制,它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尽量消除或减小风险因素,确保目标可控;事后控制是基于实际的会计要素值,对企业经营中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防止已经发生的问题进一步扩大或再度发生。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存在一味追求眼前利益的行为,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分析,往往在财务风险出现问题或已经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纠错,而采取事后控制,其结果只能是减少损失,对以后的经营有所启示而已。

企业财务风险的鉴定主要是通过企业经营的各个阶段的风险分析来判断的。其中对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是判断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主要环节。

债务偿还能力是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是否能够偿还外部引入的资金。企业的偿债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这些指标能够表现出企业的还债能力,如果企业的这些指标出现异常现象,那么企业就很可能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外部引入资金的本息,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不能马上体现的资产如企业贮存的产品、企业的外投资产或企业的应收账款等进行周转率的分析,如果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对资产的周转率计算不准确等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产周转。资产管理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企业存货的周转率与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的不足会直接导致这两个指标的异常,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的不足会导致企业大量资金被占用,进而引起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盈利,企业是不断地投入资产,回收资产,再投入资产从而从中获取利润的,企业的资产投入后的回收资产减去企业的投入成本就是企业的盈利。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报酬率。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会使企业的回收资产不足以支出企业的投入成本,因此企业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严重的甚至需要企业变卖固定资产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而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企业的财务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企业的内部原因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引起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企业财务构建不合理、企业财务管理不够科学、企业资金回收难度大。企业的财务构建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资金投入及资金调动不科学。经过调查显示我国的企业有七成是负债经营。企业对资金的运用不科学会降低资金投入的效益,严重的会引起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等情况。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这对企业资产的合理规划十分有利,因此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会使企业的资产状况恶化,进而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企业的外投资金如果不能在预定的期限内回收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调动,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外部环境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三个方面。金融环境会影响国际汇率,因此国际金融环境的波动会导致国际汇率的上升或下降,一旦国际汇率降低,企业在国外的资产也会随之降低,进而引起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市场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及商品的销售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的。材料市场价格的上升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投入成本,产品销售市场的价格降低及市场对商品需求量的降低都会引起企业的销售收入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收入资金低于投入成本,进而引起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法律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相关法令的颁布影响了资金借贷的利率及还款的期限,从而影响企业外部资金的引入及外投资金的回收,进而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是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外债,因此防范筹资风险主要是对企业还债能力的控制。企业要随时掌握还债能力的三个指标,将企业还债能力的三个指标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值,研究认为流动资产与流动外债的比值为2时为最佳,但是不同企业的情况有所不同,最佳的流动比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企业首先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流动比率,然后企业要对流动比率严格控制,在流动比率波动较大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筹资风险的发生,进而阻止财务危机的发生。

企业正常运行时投资是必要的,但如果企业的投资不当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的可能还会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企业的投资风险控制主要要开展好企业的投资风险性评估工作,企业投资的风险评估能为企业的投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因此企业的投资风险评估工作不仅要落实还要高质量开展。只有为企业的投资提供更加科学化的参考依据,企业投资的风险才会得到控制,进而减小企业因投资不当引起的经济损失,从而防止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

建立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制定一系列税务风险管理自律性制度和程序,在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的税务管理,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风险发生可能性和条件,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对税务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新的税务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大,再加之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化,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机率越来越大。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其经济效益会受到严重影响,财务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甚至会面临倒闭的危机,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十分重要,这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三

度存在大量“隐性赤字”。这是财政应支未支、应补未补形成的。第二,呆帐、坏帐风险。第三,债务风险。一方面是国债规模增长很快,债务负担日益沉重,财政运行面临的风险度提高。另一方面是多头举债,使财政背负许多不该承担的包袱,甚至超越财政的承受力。[1]《担保法》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可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提供担保。目前,由于法律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使财政担保基本处于被动和无序状态,游离于财政控制之外,违规担保大量存在,财政被置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一旦被担保单位或企业无法按期还款,债权人就会诉诸法律追究财政的责任,严重威胁地方财政乃至中央财政资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对财政构成一种潜在风险。第四,政府投资决策风险。由于政府的投资决策欠科学,造成投资决策失误时,财政要承担较大风险。面对诸多财政风险诱因,各级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工作的整体功能,利用涉及面广,周期短,反应快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为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法律要理顺财政审计体制,使财政审计监督高效运作.

从审计机关角度看,审计机关其实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内部组织多层次结构之间及其工作人员与审计机关之间存在着诸多整体与局部、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审计机关或个人为了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削弱了财政审计监督力度。

就我国目前审计监督系统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来看,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委托向人大会作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报告,即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直接负责,对本级人大会间接负责。而且,各级审计机关的人事管理权归各级政府,审计事业费由各级政府预算拨付。在这种体制下,审计结果必然要经过政府“过滤”,出现上报政府的审计结果报告与向人大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两皮”现象。审计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审计结果必须具备的“完整性、公正性和客观性”难以确保,人大的审查、监督效果因此全面弱化。财政是政府的财政,相当一部分违法违规行为是政府行为,审计机关又受其委托,受其领导,这就使得财政审计工作难以真正有效运作。

2.法律要转换财政审计模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财税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税收征管体制、财务核算及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财政审计的依据、重点、内容也自然随之而变,因此必须找准差距,更新观念,转换模式,才能适应新情况,找准财政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向综合性、管理型财政审计发展。所谓管理型财政审计,首先,从宏观着眼,要真正把财政审计工作定位在较高的起点上,克服单纯注重微观审计,缺乏宏观意识的倾向,要透过微观审计成果,强化内部约束机制,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为加强调控和管理服务。其次,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各专业职能机构的联系,使财政审计与其它专业审计有机结合,并由财政财务收支、财政法规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拓展,以逐步向有关的内部控制和资金效益方面延伸。同时,审计部门要发挥审计工作接触经济领域广、掌握情况真实可靠的优势,注重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大量零散的审计情况进行宏观综合分析研究,及时反映经济运行中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反映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并从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从全局上、规律上查清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出具有份量、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和信息材料,把事前审计调查,事中审计、事后评价有机地连成一体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这是提高财政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一环。为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提供依据。

3.法律要完善财政审计体系。

当前应集中力量解决财政审计体系方面存在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审计依据来看,一方面,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主体不是审计机关,使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法律依据颁布时间较早且不严密,与目前的具体情况相脱节,甚至出现审计依据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给一些部门和单位钻空子提供方便。从财政审计立法方面看,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从而使审查出的部分问题缺乏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审计处理依据。应修正、更新、补充相关法律法规,使之更加切合当前财政审计实际,更加严密合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从审计方法来看,要突破传统的审计思想的束缚。单纯的审计思想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财政财务管理职能的分离和延续,一味站在查账的角度去搞财政审计,不能从整体角度、宏观角度去发挥财政审计的监督职能,使得审计单位和经济环境信息难以及时交流,不能对整个财政活动过程的实质内容进行延伸、综合和分析。从审计内容来看,财政运作的主体是参与这一过程的财政、税务、国家金库以及本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因此,每个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履行预算管理职责,完成预算收支任务的情况都是财政审计的对象。

财政在运行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警情,如预算执行中的减收增支、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等,都会使财政运行出现偏差。管好财政资金,除要完善法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外,应重点立足于防范,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建立财政预警系统,是适应市场经济管理规律内在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建立财政预警系统,就是运用分析方法对财政收支运行动态进行监测,在警情扩大或危机爆发前及时发出信号,报警有关部门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排除警情,化解风险;依据监测结果,对一定时期内财政运行动态走向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依据。而财政审计过程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所提供的一系列及时、全面、客观、真实的反馈信息也必然能在这一系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财政审计工作的强化,对于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对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参见陈纯一:《论财政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347页。

[2]参见赵宇、谭思红:《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财政风险问题研究》,《中国财政》,2003第10期。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同志们: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建党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1年度医疗美容社会办医疗机构运行风险防范专题培训班暨色素性疾病的诊疗进展第二期继教班,既是我们贯彻落实x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具体实践,也是我们围绕医美行业提质增效的一次有力举措,更是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总结经验、部署工作,为打造“医美之都”共同努力的一次盛会,意义非常重大。借此机会,我代表x市卫健委向承办这次会议的x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美质控中心、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医疗整形美容行业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同步,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医疗整形美容行业更加得到广泛关注和持续发展。当前,x市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推进全市医疗美容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打造“医美之都”战略布局。我委也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放宽办医范围、科学规划引导、简化审批程序、支持医院发展、促进人才流动等措施将医疗美容社会办医机构纳入全行业管理范畴,统一开展医院管理、监督执法和质量监管工作,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社会办医环境。目前,我市医疗美容产业规模大,全市共有医疗美容机构x余家,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广大医疗整形美容工作者,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医疗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实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做出了贡献。在此,我谨代表x市卫健委向向长期无私地支持x市整形美容事业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医疗整形美容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进行专题报告,希望同志们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积有效措施,有效整改,构建促进医美机构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借此机会,我想在这里再提四点希望:

医疗整形美容作为医疗卫生工作中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息息相关的。其次,医美行业发展不平衡局面和医疗事故频发的现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国家的重视。再者,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美行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有些国家已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因此,大家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关心民生的高度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医美行业发展,既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既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又使得医美工作的发展与医疗卫生工作整体目标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步伐相一致。

首先要积极引导社会办医做好行业自律,牢牢恪守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培育健康的执业环境,确保社会办医有序发展。其次,要强化大数据监管。政府的职责就是“宽进严管”,在放宽审批准入限制的同时,我们会通过“医疗三监管”系统,运用大数据对医疗服务进行实时监测。对民营医院的监管是综合监管重要方面,重点对非法行医、医疗欺诈和骗取套用医保基金行为进行监测,规范医疗服务、规范医保报销、规范药品使用,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理。再者,医疗机构要强化自身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制度流程,强化依法执业培训,规范诊疗行为,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范。

是从外科、妇科、眼科等专业转科而来,不能说原来是个外科医生,一下子就能开展从头到脚的整形美容手术,要加大专业准入标准的研究。同时,制定一整套在职技术专业职能培训、考核大纲和规章制度。x市第二人民医院依托医美专科优势与x医学院共同建设“医美学院”就是我们在医美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其次,还要加大医美科研成果转化,大力研制开发无污染的天然美容制品,形成科教研产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仪器设备、管理流程、服务理念等最新资讯快速引进来,并以此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安全。

医疗护理服务的具体措施,抓住当前发展的有利机遇,把医疗整形美容。

工作。

实实在在地落实在病人和求美者身上,务必使医疗整形美容工作有一个新起点,新面貌,新效果。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及参会学员,心情愉快,学有所得,留下美好回忆。

谢谢大家。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五

个人岗位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岗位工作职责:

(3)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4)承办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存在的廉政风险点:

1、可能发生利用职务之便人情征收、编制人情预算、拨人情款等风险。

2、在公务活动中,接受馈赠或宴请,可能产生违反法纪规定的不廉洁行为;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管理不够严格,可能出现不廉洁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3、对财务收支等重大资金使用等没有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风险。

4、结对资金的调控不合理,资金的拨付审批不严,不按程序审批拨付资金,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的误用、挪用。

5、对分管的科室在制度建设上要求不高,管理不到位的风险。防控措施:

1、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财政法规知识,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2、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做到廉洁奉公,清正廉洁。

3、强化责任意识,时刻警醒自己,防范作风上的风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规章制度和规定程序办事;自觉遵守《廉政从政准则》等有关廉政制度,清正廉洁。

4、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加强财政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的建设,严格程序和依法依规,落实好和执行好各项管理制度。

5、认真执行好《廉政从政准则》等有关廉政制度,做到廉洁从政。

岗位职责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一览表。

图片已关闭显示,朝阳【wlsh0908】整理。

朝阳【wlsh0908】整理。

图片已关闭显示,朝阳【wlsh0908】整理。

岗位职责风险点:

一、一类(一级):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证、照)类风险点:

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类风险点是指行政受理审查、核准的工作人员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卫生局、监督所的廉洁自律及其它规定,引起申请人的申诉、投诉、诉讼和行政复议以及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后果。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在形式审查过程中,对重大质疑点,疏忽或故意隐瞒、未及时提醒管理相对人或及时处理,可能产生行政处理未到位或难以到位的后果。

(二)在形式审查过程中,因业务不熟,不能做到一次性告知,给申请人带来不便,使其产生不满情绪,可能导致其向卫生局或上级进行投诉。

(三)在形式审查过程中,违反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可能产生提前发证(照),导致比较严重后果,引起行政复议被撤消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二、二类(一级):行政处罚(案)类风险点。

行政处罚类风险点是指具体执法办案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市局、监督所的廉洁自律及其它规定,引起当事人的申诉、投诉、诉讼和行政复议以及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后果。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不按规定使用案件系统,查办案件系统外运行,造成人情案、弃案的发生,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出现。

(二)违反办案程序、裁量权等规定,滥用裁量权,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者重责轻罚、轻责重罚,可能造成具体行政行为不合法,导致行政复议被撤消或行政诉讼败诉。

(三)截留私分、变相私分、提前预收罚没款的,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和行政复议撤销和行政诉败诉。

(四)在案件调查取证环节中,未坚持证据穷尽原则,未按照程序规定依法取证,遗漏证据,可能导致案件定性、裁量不准确,导致行政复议被撤消或行政诉讼败诉。

(五)在查办案件环节中,未坚守办案纪律,向当事人泄漏案情,或利用职权收受当事人的好处,不能严格执行案件处罚裁量权标准,可能导致行政处罚出现畸轻畸重现象,导致行政复议被撤消或行政诉讼败诉。

(六)暂扣及罚没物品没能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不详,可能导致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数量型号出现差错等不良后果。

三、三类(二级):监督检查类风险点。

监督检查类风险点是指承担监督检查职能的工作人员,包括:年检、巡查及业务科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市卫生局、监督所的廉洁自律及其它规定,引起行政相对人的申诉、投诉、诉讼和行政复议以及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后果。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对监管责任区内的管理相对人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缺乏控制力,特别是对重点行业、地区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辖区重大卫生安全隐患。

(二)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等不上报,不登记,可能产生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三)对发现的违法隐患查处、指导不及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

(四)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未按法定程序出具《监督笔录》、《监督意见书》,未及时留存文书档案,以及发现的卫生安全隐患不及时给予制止,不及时上报、函告相关单位,可能造成工作失职。

(五)对未办理卫生许可,不认真核查,造成数据不清,可能导致行政行为不合法。

(六)在办理“卫生许可”或日常监督中,故意刁难或设置不必要条件,可能产生给予好处后,才办理卫生许可,或对于涉嫌违法行为,私自默许继续经营。

(七)对企业恢复核准不认真,可能造成不符合企业恢复条件的企业给予恢复。

(八)复审审核不严格,使不该吊销“卫生许可”的企业、个体工商户被误吊销,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可能引起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申诉。

(九)利用监督行为,强行收取不应收取的费用,可能导致乱收费现象的出现,引起管理相对人的不满,诱发申诉、投诉的现象发生。

(十)对容易产生问题的行业未制定应急预案,可能导致出现紧急情况时无对策可行,贻误时机,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的后果。

(十一)检测覆盖面不够,检测不及时或未按上级安排抽样检测要求检测,可能导致卫生安全事故。

(十二)广告审查不严格、广告宣传监督不到位、辖区内可能出现严重违法广告、导致媒体曝光事件的发生。

(十三)对辖区内的有形市场索证制度监督检查落实不到位,可能使假冒伪劣产品、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出现人身安全事故,造成出现的问题无法追溯。

(十四)对不符合对外出证条件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违法出证及对案件审核、把关不严,可能造成行政复议被撤消、败诉,给单位造成损失或影响。

(十五)在处理消费者申诉、调解消费者纠纷过程中,不公平、公正,可能导致申诉人向一级上访或群访等后果。

四、四类(一级):行政事务管理类风险点。

2020年4月19日的廉洁自律及其它规定,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后果。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人事管理风险点:

1、在人事管理、干部任用、考核、评先等方面,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具体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可能导致领导决策失误。2、在人事管理、干部任用、考核、评先等方面,不深入基层调查,偏听偏信,可能造成失察失误。

3、在人事管理、干部任用、考核、评先工作中,泄露相关信息,可能造成不应有的影响。

4、违反人事纪律,私下许诺先进称号、评定职、级等,可能造成人事管理不公平、公正的后果。

5、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利用发展党员的机会,违反组织发展原则,收受被发展对象的好处,可能导致党员标准降低。

6、在干部违纪案件查处中,坚持原则不够,查办不深入,可能造成错案。

(二)财务管理风险点:

1、不认真执行年初的财经预算,可能导致开支不合理,造成挪用、误用财政资金,影响工作正常运转。

2、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未经集体讨论,可能导致资金使用不当,给工作造成不利。

3、年终财务决算时,由于帐表不符,可能造成财务数据不准,给财务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三)资产管理风险点:

1、购置资产时,违xxx采购的相关规定采购物品,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

2、分配资产时,不按实际需要进行分配,受人情因素干扰或收受好处,违反规定分配,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

3、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录入不及时,可能造成固定资产丢失。4、资产处理过程中,处理不合规,随意处理,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

5、罚没物品管理不严格,不能按规定出入库,可能造成物品丢失或损坏。

五、五类(三级)、公共类风险点:

1、不认真履行“一岗双责”,领导和监督职责履行不到位,造成本单位出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

2、在公务活动中,接受馈赠或宴请,可能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审批、监督管理等过程中,可能产生违反法律和纪律规定的不廉洁行为。

3、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管理不够严格,可能出现不廉洁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4、对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未按规定及时上报或隐瞒不报,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机,可能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

5、工作中,不注重服务态度和言行举止,可能引起当事人的不满,导致当事人上访、投诉,损害卫生监督形象。

6、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审批、监督管理中,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可能产生涂改、隐匿、伪造、偷换、故意损毁有关记录或者证据的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7、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对热点、焦点问题情况不明,把关不严,可能给卫生局、卫生监督造成不良影响。

8、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不认真及时统计,可能造成迟报、虚报或瞒报,给工作造成严重后果。

10、印章管理不严,违规使用印章、印章被盗用、丢失,可能对单位造成不良的影响。

11、接听电话、收发邮件不及时,可能导致本单位工作出现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12、机要文件收发、传阅、保管、流转等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失密,给监督所带来影响。

思想道德风险点: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注重业务知识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可能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质下降。

2、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可能产生工作一般化,不能开拓工作局面。

3、不服从领导,消极怠工,不能及时安排、有效落实自己份内工作,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偏差或失误。

4、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办案,可能导致收授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问题。

5、不能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形成本位主义思想,独断专行,可能导致创新发展、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工作业绩不佳。

外部环境风险:

1、公务活动: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用、公款报销或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第二大队岗位职责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一览表。

岗位职责和风险点查找表。

风险控制部各岗位岗位职责。

经理岗岗位职责。

防控操作程序,促进业务运营管理规范化,发现问题及时帮助纠正,有效防范业务经营风险。

二、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分析经济和金融形势变化,搞好经济预测,掌握监管业务发展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提出业务发展合理化建议。

三、负责对公司所有监管项目的风险评定和管理。

四、负责公司监管业务审批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审核项目是否进入。

五、负责风险控制部日常工作,组织实施监管业务风险管理、风险分类、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工作。

六、组织审查认定监管项目风险分类,定期分析汇总全辖总体风险状况并形成书面报告。

七、负责组织对风险控制制度、实施方案的修订和贯彻落实,组织监管审查、风险管理条线的业务培训和协调服务工作。

九、协调本部门各岗位业务工作、负责本部门文件转发、办法制度草拟和简报调研等综合资料的整理完善,负责本部门对外宣传协调和接待工作。

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风险管控岗岗位职责。

一、对公司贷款的各部门风险防控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风险及时预警,提出处理方案,并督促处理方案落实。

二、负责审核基层监管员、客户经理、片区主管上报的风险分类认定资料,对全公司风险分类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对本部门风险认定工作及时总结,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

三、负责分析审查对外文书的修订与发放(含监管报告),对文书中涉及的风险管控类事件进行分类管理。

四、负责对各监管项目业务风险定期分析,并将相关情况汇总上报。

五、负责对基层监管员、客户经理、片区主管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业务培训。

六、负责组织协调已出现的业务风险事项处理、力争将公司的损失减小至最低。

七、负责监管业务的运营风险进行独立核查。

一、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及相关规定,并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编制、汇总和报送各项目监管情况信息汇总表至相关管理职能部门,不得虚报、瞒报、漏报、迟报、伪造和篡改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二、积极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统计分析资料。

三、对公司监管项目建立详细的档案信息,并及时根据各种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对档案进行更新,做到每一个项目有据可查、有理可依。负责对以档案资料的归类、备份、保存等工作,确保档案资料和数据安全可靠。

四、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下级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关工作。

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授权,不得泄漏和擅自公布本单位的任何统计信息。

六、服从公司和部门领导,完成公司和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合规风险管理岗岗位职责。

一、加强学习,明确岗位职责,及时转变思维、角色,为岗位履行打下良好基础。

二、草拟我公司合规风险管理实施细则,为公司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组织梳理重要规章制度,力保公司出台且现行的重要业务规章制度的合法合规性,制度办法之间的相互衔接。

四、规范合规审查工作,对公司出台的制度办法严把制度审查关,进一步提升制度的合法、合规性、一致性和连续性。

五、做好公司员工合规教育与培训工作。

六、定期或不定期对业务部门及其它部门合规职责履行及开展合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合规意见或建议。

七、负责按时报送合规工作报告。

八、服从公司和部门领导,完成公司和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个人岗位廉政风险点查找及防控措施登记表。

单位(部门)名称:****。

图片已关闭显示,17。

填表人:单位(部门)负责人:

个人岗位廉政风险点查找及防控措施登记表。

单位(部门)名称:

图片已关闭显示,填表人:单位(部门)负责人:

岗位职责风险探析。

南映山。

为深入贯彻党的xxx精神,大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进一步增强我党反腐倡廉工作实效,xxx早已开展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鉴于该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我们必须防范于未然,从每一名党员做起,着眼于每一个岗位职责风险点,使每一个岗位担当职责,才能遏制腐败。

工作的深入开展作用不容忽视。可能产生岗位职责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

岗位职责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一览表。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六

要求各股室认真组织学习,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为县财政局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奠定思想基础,营造良好氛围。做好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健全领导班子民主议事决策制度,规范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围绕管权、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等重要岗位和事项,修改完善了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研究制定下发了《xx县财政局机关内部财务管理制度》《xx县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对人事任免、奖惩、资金安排等重要事项均由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邀请联系我局的县财经纪工委领导参与监督指导,认真遵守主要领导研究重大项目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时末位表态制度,及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等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强化二级班子任前公示、谈话制度。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七

编者按:鉴于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我国以来已连续三年实行了以增发国债、扩大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在反周期、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但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我们就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防范的有关问题,对我国著名财政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何盛明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何教授,请您谈一谈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判断。

何教授: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当认识到:我们的财政政策和国债政策从来都是为实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服务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物价水平总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鉴于此,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年又进一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济各项指标下滑的趋势得到控制。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8%,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1%。

衡量我国国债规模的大小,既要考虑到我们的财政政策是为经济服务的,不能够只求财政平衡而放弃总的经济目标,又要从客观形势出发,考虑到财政自身的运行问题。我们可以用两个总量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的大小,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按国际标准不能超过3%;二是债务率,即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以60%为警戒线。从公开的数字来看,目前我国的赤字率还不高,好象发债空间还比较大,但是如果考虑到其他一些隐性赤字,就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警戒线了。更重要的是,分析赤字率时,我国还有几点与西方不同。第一,我国的债务余额积累是从1982年开始的,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有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因而其债务率远远高于我国;国与国情况不同,债务率不具有可比性。第二,我们的财政能力也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12%,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比重都在30-40%,财政能力比我国要强得多;而我国的财政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在比较债务率时必须加以考虑。第三,我们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还很不发达,发行的国债还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流通。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应当说是比较成熟的,无论国债发行多少,都能进入资本市场流通,通过市场的循环消化,债务问题便很难暴露;并且,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没有财政赤字,也要发行国债,以便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所以说,为什么西方国家债务率高于100%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道理就在这里。因此,我们在作国际比较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债的空间应该说不是很大了;我认为,现在财政已经尽力了。

[1][2]。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八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此提出明确要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存在变相和违法违规担保行为,债务风险仍在累积,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为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以下简称《通知》)。就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一、问:当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情况如何?《通知》出台背景是什么?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订)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实施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加快建立健全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15.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12.01万亿元,两项合计,我国政府债务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16年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计算,我国政府债务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问题仍时有发生,部分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等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时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等存在不规范现象。这些行为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积聚了财政金融风险。针对上述问题,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专门印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依法明确举债融资的政策边界和负面清单,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二、问:《通知》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知》严格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组织清理整改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进一步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和防控机制、大力推进信息公开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要求,明确了规范的举债融资行为的政策边界和负面清单,正面引导地方政府履职尽责,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

一是组织全面清理整改。《通知》要求各省级政府抓紧设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尽快组织一次摸底排查,全面改正不规范的政府融资担保行为,对逾期不改正或改正不到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通知》要求规范地方政府注资行为、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行为以及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行为,包括土地注资、担保承诺、境外发债等方面,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边界。

三是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允许地方政府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方式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依法实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四是进一步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通知》强调地方政府举债必须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一律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转贷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五是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和防控机制。加强对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以及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情况的监测,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等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

六是大力推进信息公开。《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要求全面推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债融资行为的信息公开,严格公开责任追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问:《通知》对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答:《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从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注资行为、金融机构向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融资行为、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形成的债务处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融资平台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融资,严禁地方政府违法违规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

一是厘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的边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尽快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融资平台公司在境内外举债融资时,应当向债权人主动书面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并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其新增债务依法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防止误导投资者决策行为,促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是规范地方政府注资行为。地方政府不得违规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推动提高融资平台公司资产的合法合规性,既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又避免地方政府绕道通过国有企业变相举债。

三是规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行为。金融机构应当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落实企业举债准入条件,按商业化原则履行相关程序,审慎评估举债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防范经营风险。金融机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提供融资时,不得违法违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任何形式提供担保。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是依法处理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债务。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形成的债务,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16〕88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置指南〉的通知》(财预〔2016〕152号)要求,依法妥善处理,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合理分担债务风险。

四、问:《通知》如何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答:《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鼓励地方政府以规范的方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严禁地方政府采取不规范的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明股暗债”等方式违法违规举债。

一是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依法规范合作。要求地方政府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允许地方政府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方式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依法实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二是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各类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应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参与ppp项目、设立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时,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防止地方政府通过承担项目全部风险的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同时,明确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不得对有限合伙制基金等任何股权投资方式额外附加条款变相举债。

五、问:《通知》提出进一步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依法明确了规范的举债融资方式。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国发〔2014〕43号文件规定,地方政府举债一律采取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除此以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或决定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为政府举债。

二是鼓励地方构建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体系。允许地方政府结合财力实际状况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含各类融资担保基金公司),鼓励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依法依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地方政府依法在出资范围内对担保公司承担责任。

三是严禁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担保。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转贷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不得承诺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融资承担偿债责任。

六、问:《通知》提出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和防控机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通知》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行为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特点,致力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完善统计监测机制,推动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实施联合惩戒,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完善统计监测机制。针对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的主要类型,《通知》明确由财政等五部门建设大数据监测平台,统计监测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以及融资平台公司举借或发行的银行贷款、资产管理产品、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情况,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校验,定期通报监测结果。

二是开展跨部门联合监管。针对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的关键环节和参与主体,《通知》提出建立财政等六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协会、律师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参加的监管机制,对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跨部门联合惩戒,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针对涉嫌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的责任主体,《通知》明确对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法违规举债或担保的,依法依规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融资平台公司从事或参与违法违规融资活动的,依法依规追究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责任;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的,依法依规追究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和授信审批人员责任;对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违法违规为融资平台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信用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的,依法依规追究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

七、问:《通知》对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提出了哪些要求?答:《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围绕地方政府债务和当前潜在风险的重点领域,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做到举债融资行为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结果公开等“四个公开”,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一是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重点公开本地区政府债务限额和余额,以及本级政府债务的规模、种类、利率、期限、还本付息、用途等内容。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参考国债发行做法,提前公布地方政府债务发行计划。

二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开。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重点公开政府购买服务决策主体、购买主体、承接主体、服务内容、合同资金规模、分年财政资金安排、合同期限、绩效评价等内容。

三是推进ppp项目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重点公开ppp项目决策主体、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信息、合作项目内容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社会资本方采购信息、项目回报机制、合同期限、绩效评价等内容。

四是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名录公开。

八、问:近期在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2014年修订了预算法,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明确了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但由于个别地方政府法治观念薄弱、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问题仍时有发生,财政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督机制。印发《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暂行办法》(财预〔2016〕175号),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督优势,授予专员办就地查处的权力,建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的机制,加快推进建立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督体系。

二是认真核查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问题。2016年以来依据审计移交线索和举报线索,先后组织驻相关地区专员办,对部分地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开展专项核查,持续保持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高压态势。

三是严格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据预算法、国务院文件等法律和政策规定,对部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一律按照管理权限转请有关省级政府、中央监管部门核实情况,严格依法处理,及时防止风险扩散。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九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要求,根据《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若干意见》(辽委发〔2016〕21号)、《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18〕59号)、《xx市政府债务防范和化解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18—2020年)》精神,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下面我将2020年全市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主要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全市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截至2019年12月末,xx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总数为286亿元,其中:政府债务150.6亿元(一般债务119.2亿元,专项债务31.4亿元);政府或有债务4.3亿元;隐性债务131.1亿元。其中:

市本级地方全口径政府性债务余额总数为145.1亿元,占全地区债务余额总数的50.74%,其中:政府债务98.1亿元,政府或有债务3.2亿元,隐性债务43.8亿元。

县(区)地方全口径政府性债务余额总数为140.9亿元,占全地区债务余额总数的49.26%,其中:政府债务52.6亿元,政府或有债务1.1亿元,隐性债务87.2亿元。

1、制定年度偿债计划。2020年全市偿债计划为31.5亿元(其中:本金22.9亿元,利息8.6亿元),其中:政府债务24.4亿元,或有债务0.55亿元,隐性债务6.5亿元。按级次具体偿债任务如下:

市本级全年偿债任务为19.7亿元(本金15亿元、利息4.7亿元),其中:政府债务16.7亿元,或有债务0.5亿元,隐性债务2.5亿元。

县区全年偿债任务为11.8亿元(本金7.9亿元、利息3.9亿元),其中:政府债务7.7亿元,或有债务37万元,隐性债务4.1亿元。

2、全市偿债资金预算安排情况。全市需用财力偿还的到期的一般政府性债务20.6亿元,其中:本金15.6亿元,利息5亿元。本金部分通过向上争取再融资债券解决15.1亿元,利息部分全市预算安排2.1亿元(市本级安排1.4亿元、县区安排0.7亿元),仍有0.5亿元本金和2.9亿元利息预算无力安排。

全市需用政府性基金安排的专项债务4.4亿元,其中:偿还本金3.7亿元通过争取再融资债券解决,利息0.7亿元通过政府性基金安排解决。

全市其他需要偿还的债务6.5亿元,其中:本金3.6亿元,由企业自筹及县区自行偿还;利息2.9亿元通过企业自筹资金偿还0.8亿元,偿债准备金偿还0.1亿元,剩余2亿元由相关县区财力解决。

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市本级一般债务全年偿还本息共计13.9亿元(本金10.7亿元,利息3.2亿元)。本金通过再融资债券的方式偿还本金10.3亿元,通过偿债准备金偿还0.32亿元;利息3.2亿元,通过预算安排1.4亿元,通过盘活资金安排1.6亿元,通过偿债准备金偿还0.2亿元。

二是市本级专项债券全年偿还本息共计3.3亿元。其中:通过置换再融资债券方式偿还本金2.6亿元,利息通过政府基金偿还0.7亿元。

三是其他债务2.5亿元(国债外债本息0.1亿元,隐性债务本息2.4亿元)。偿还措施:国债外债的本息0.1亿元,由项目单位自行偿还;隐性债务2.4亿元(本金1.6亿元,利息0.8亿元),由债务单位自行偿还2.1亿元(市城投公司14xx债本金1.6亿元,利息0.5亿元),通过偿债准备金和盘活资金偿还利息0.3亿元。

三、2020年政府性债务化解工作安排1、下达年度计划。2月13日省财政厅下发《关于报送2020年全口径化债目标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我局组织各县区对2020年全口径化债目标进行了测算,根据我市实际,上报我市化债计划目标22.74亿元,其中隐性债务目标7.76亿元。月2日,经省政府同意,财政厅正式下达我市2020年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19.9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12.8亿元。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化债三年行动方案,我局对县区化债任务进行分劈,下达县区化解债务目标。

具体化债任务目标是:

市本级全口径化债目标11.6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债任务6.96亿元;县区全口径化债目标8.3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债任务5.84亿元。

各县区具体化债目标是:阜蒙县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2.91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2.45亿元;彰武县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74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13亿元;海州区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33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24亿元;细河区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2.42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2.1亿元;太平区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16亿元;新邱区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22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05亿元;清河门区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79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38亿元;开发区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64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46亿元;高新区全口径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09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目标0.03亿元。

2、一般风险化债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将政府债券划转到企业集团化解;二是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偿还化解;三是合规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四是通过转化为合法合规ppp项目化解;四是企事业经营收入(不含财政补助资金)等方式化解。

购置、新建和装修办公用房、从严把控新增债券项目、拓宽财源渠道和处置政府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及时兑付到期政府本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四、存在主要问题1、偿债压力巨大。全市需用财力偿还的一般政府性债务20.6亿元,本金可以通过争取再融资债券解决15.1亿元,而利息部分全市预算安排2.1亿元(市本级安排1.4亿元、县区安排0.7亿元,比上年多安排0.7亿元),仍有0.5亿元本金和2.9亿元利息预算无力安排。

全市其他需要偿还的债务6.5亿元(主要是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其中:本金3.6亿元,利息2.9亿元。市本级偿还14城投债本金1.6亿元,已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展期;细河区第一季度政府债券利息及棚户区改造农发行借款通过市级调度资金方式偿还,融资租赁1508万元截至目前还没有偿还,已形成违约。

今年全市化解政府债务省下达计划目标任务19.9亿元,其中隐性债务需完成化减任务12.8亿元。受新冠疫情和减费降税等短收因素影响,全市第一季度财政收入下降11.5%,“三保支出”压力加大,因此完成偿还化解隐性债务任务目标十分困难。

产相匹配,县区政府能够划拨的可用资产不足。

3、市本级及部分县区债务风险指标超过预警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重大风险要求,为了加强政府性债务风险监控,我局组织各县区对全市债务风险指标进行了测算,清河门区、细河区和开发区隐性债务风险等级已达到红色风险等级(最高级)。今年第一季度细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都是通过市级调度资金方式偿还的政府债务。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十

摘要:自从提出“科教兴国”这一政策以来,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日益明显。但是,国家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差距大、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一些问题,使得教育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得出我国对于教育的支出还远远不够。最后,根据我国现在财政教育支出体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教兴国;财政教育支出;外溢性;转移支付。

引言。

将“科教兴国”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愈来愈能体现出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其投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财政的支持下不断壮大,包括教育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的壮大、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等等。但多年以来,尽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绝对规模上不断扩大,但是相对规模明显不足。如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欠缺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农村地区比较普遍)、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教育差距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日益重视,国内许多学者将财政教育支出作为其研究重点。无论是研究的角度还是方法,都越发成熟与深入,为我国教育财政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对于我国有关财政教育支出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用于支撑教育财政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对于教育财政的研究起步稍晚,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财政制度。同时,对于教育财政也没有明确的立法,只是用通知、报告等进行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对于直接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及其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的的研究还很少。

总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大量数据入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其中实证部分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系统地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状况进行客观描述及分析,从而发现其不尽合理,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及相关的配套措施。此外,基于大量研究国内财政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对美国财政教育的研究,从而发现存在于两国之间的差距,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总量上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攀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也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预期相比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兰菲菲、谌薪羽()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均在相应的增加,但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便明显看出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1]。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受教育人数占世界总人数的20%,但由于我国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使得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量的1%[2]。王爱民(2009)指出,在我国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制度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以gdp为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进行竞争,由此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动机明显不足,成为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整体偏低的重要原因[3]。

对于我国财政教育的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财政投入与gdp在国际上均处于较低水平。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在我们应该达到4%的占比目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然而即使我们已经达到了20制定的这个目标,但是经济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我们用了的时间才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远远不够。

根据《年国际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18.82%,而同一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低于我国。但是到了,除了印度尼西亚为2.86%,略低于3%外,其余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高于我国2.82%的水平,并且都在3%以上。不难发现,高收入国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以美国为例,20美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5.34%,以后基本上稳定在5.5%以上(为5.69%)。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已经相对发达,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教育支出增长的需求,另外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也相对较低,所以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可以长期保持在较高、稳定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这一比重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是、20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仅为3%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财政体制和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使得我国对于教育财政的投入无论是在绝对量上还是在相对量上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是要尽快实现教育支出gdp4%的目标,政府做的还远远不够。

(二)结构性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教育中也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均等。当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当然这或多或少都与我国的历史进程有些关系。以2005年为分界线,虽然经济转轨正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纠正“重城市轻农村”的扭曲格局,但是存在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师资力量不均,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政府在财政投入的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几乎完全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的支配力度。显然,城镇与农村由于地理位置、观念风俗、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正在逐年增大,这使得作为其中之一的教育的不均等程度也愈演愈烈。同时,因为城市效应的存在,大多数的人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从农村走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也都不愿意回去工作,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

由《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经计算整理求得表1。

由表1明显看出,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内经费对于中小学城镇与农村的投入正在逐年递增。此外,国家对于中学的资金投入,城镇要大于农村;而对于小学的资金投入,城镇要小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外,还有非国家直接投入,包括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然而,长期以来教育的发展对于环境的实施和保障条件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城乡之间在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要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就要大力扶持农村的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师资队伍,健全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力求做到缩小差距,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确保在短时间消除这种差异,所以缩小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2.东、中西部的差异。

与城乡之间的差异雷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型期间,“转型”,转什么的型,其中之一就是要缩小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的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其经济较中西部地区相对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也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极大贡献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公平问题。很显然,东中西部的差异已经愈演愈烈,这其中当然包括教育在地区间的差异问题。根据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及经过计算所得数据表明,仅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及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两项,在普通小学阶段,东部地区平均为5302元,中部地区平均为2612元,西部地区平均为2639元,很明显,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超过了中部与西部之和;在普通中学阶段,东部地区平均为6627元,中部地区为2966元,西部地区为3128元,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同样超过了中部与西部之和[6]。东部地区相对比较发达,当然其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教育也相对更加受到重视;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其经济较为落后,致使发展教育事业也比较落后。那么,长此以往,经济越发达,教育越受重视,从而教育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当地的经济就越发达;反之,其本地的经济就越落后。

本文将全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国家性教育经费经过整理统计得到表2。

表2表明,国家对于东部地区教育的投入要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的总和近似于和东部的数值相等,足以见得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另外,东三省中,辽宁省对于教育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从一方面证实了沿海东部地带的优势(辽宁部分地区沿海)。同时,从表2中显见,2007―2010年,不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国家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一直在增加,这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然而却不同步。

二、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及建议。

鉴于我国财政对于教育支出不足的现状及与国际上的差异,财政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投资机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

作为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将教育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程度。同时,做到宣传到位,唤醒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合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鼓励有能力的热心人士对民办学校资助。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同时也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社会回报率就是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使这项人力资本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和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优质教育的价值,并积极为实现其价值而进行投资,这样经济与教育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城乡、东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的差距。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溢出性,这是与我国多年的经济体制和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即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发达,而越贫困的地区越是无人问津。因此,要解决教育的这种外溢性,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上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具有外溢性的教育进行内在化的调节。同时,教育转移支付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部分,更应该注重公平合理,提高教育支出的透明度,地方各级政府要明确其职责,上级对下级负责,下级对上级监督到位,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地方基层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力度。另外,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健全教育系统,确保每个孩子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削弱“择优入学”的现象。进一步地,政府应加大扶持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及农村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其中包括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制备、师资力量的投入等。在经济转型的今天,要做到教育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

(三)继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与监督,完善教育投入的结构。

近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同样比较可观,但是正如前文阐述,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却只占其一小部分。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已经明确地了解到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渐渐将教育的重要性提上了日程,但是显然力度不够。理论与实践都已经验证,一个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越多,越重视受教育程度,其经济发展就越好越快。所以,为了赶超国际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在适度加大收取教育经费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的增加征收用于教育方面的税费。另外,国家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进行了税改,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然而这一政策却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势必会引起对于教育投入的减少。因此,国家有必要对税改进行一些说明,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如对垄断行业如铁路、电力、金融等方面多征收一定的税费,也可以在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高利润行业征收一些税费,以弥补由于税改造成的财政缺口,从而使得教育经费不至因为财政的短缺而有缺口。

对于完善财政对于教育投入结构方面,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允许学校进行一些适度适量的收费,但要特别注意规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的收费标准,切实做到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某些收费项目上的负担,同时配合适度的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力度,提高教育资金,尤其偏远落后地区资金的利用力度。

参考文献:

[1]兰菲菲,谌薪羽.由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引发的思考――浅谈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及政策选择[j].科教纵横,2011,(2).

[2]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1,(9).

[3]王爱民.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公共教育支出[j].金融与经济,2009,(12).

[4]张小燕,孙亦军.适应公共教育需求的财政体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

[5]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王蕾.浅谈财政教育投入的不足与产出分析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1,(19).

[责任编辑高惠琦]。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十一

: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对其进行防范控制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尤为重要,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都有直接的影响。目前,一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没有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缺乏专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人才,且在投资决策和资金回收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不利于企业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即正确认识财务风险防范控制重要性,培养优秀人才,完善现有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提高资金回收管理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等。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各项财务工作和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财务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能够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目前,部分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不利于其在新时期的发展。应当对财务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不同因素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防范及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财务工作安全性。但是部分企业尚未清楚认识财务风险的真正含义,对财务工作中潜在的风险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无法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导致企业内部相关财务工作无法高效执行,存在较多问题,带来更大的风险,严重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此外,部分企业虽然意识到了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机制,且缺乏先进的控制方法,无法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相关工作执行力度较低,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各种漏洞与不足,制约企业发展。

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影响了企业财务工作的进步。首先,我国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资金结构是指投入资金与权益资本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资金结构能够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确保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但我国部分企业债务资本比例过高,在投入资金中占到了较大份额,一旦企业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则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同时,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长期以来经济效益较为低下,企业担负着较多的债务,严重影响着进一步发展。其次,部分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将其纳入企业发展重点,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以及相关工作的规划安排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一些上市企业,面临着剧烈的市场竞争,在股权分置的各个阶段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权益资本过剩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部分企业缺乏专业的优秀人才,导致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执行力度较低,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人才与财务风险控制的关系,一味将工作重心放在方法改进和数据审查等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无法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利于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且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处理相关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得企业内部出现人才缺乏及人员编制与任务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影响了财务工作正常进行,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优秀人才的缺乏也导致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较为落后,无法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相关工作执行力度较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财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考虑与重视,对财务风险管理缺乏清醒的认识,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企业财务工作安全性较低,同时也导致了投资收益的降低,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一些企业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几乎全部的决策权,员工在相关决策中的参与程度较低,使得企业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

另一方面,资金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运营效果的直接体现,如果资金回收不及时,资金流通周期变长,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此外,许多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会采用赊账销售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销售量,但是一些企业没有对客户的信誉度和偿还能力进行准确真实的评估,导致收款过程存在许多问题,为企业财务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融资之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资金链的循环流动,一旦资金流通出现问题,则会对相关经济活动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但是部分企业仍然对此不能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漏洞,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企业应当正确认识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立较为完善的控制体系,并且成立独立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为其配备专业的优秀人才,对各项工作进行全权负责,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严格遵守工作规范与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工作的稳定性。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风险,确保资金流通顺畅,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

企业应当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更好地对各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对潜在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一方面,企业应当对现有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与调研,明确市场竞争情况与企业发展事态,把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并且结合市场发展状况和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同时要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对其负责。工作内容包括对各项财务工作的审查核实以及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公开透明,提高财务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但是由于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且缺乏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专业的优秀人才,导致控制工作执行力度较低,无法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针对此情况,企业应当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吸取成功的经验,改进现有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不断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财务活动安全性,推动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

企业应当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实现有的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提高财务活动科学性,从而降低财务风险。首先,企业要重视人才与发展的重要关系,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定期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不断学习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与案例,吸取先进企业的经验,改善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科学性,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执行力度,从根本上保证财务工作的安全性,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对现有的人才招聘制度进行改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层管理中,要注重对工作人员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财务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此外还包括决策、管理、控制论的学习等,通过多方面的培养与选择,加强现有的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同时,应当对工作表现较好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通过人才的充实与培养,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现代化水平,更好地对潜在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存在投资不科学,资金回收策略不合理的问题,增加了财务工作的潜在风险,而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与发展涉及多个工作层面,并且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就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防范,所以企业应当加强自身对财务风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企业应当健全现有的财务管理机制,及时收集各类财务信息并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现有的财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对其进行科学的控制,避免其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同时,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适当的改进,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能够发挥自身效能,保证财务工作的安全性。此外,企业应当提高投资及资金回收管理的科学性,在进行投资之前,首先要对相关项目进行细致的考察,并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高员工对决策的参与度,群策群力,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财务活动正常运行。同时,企业在进行赊账销售的过程中,应当对客户的信誉度和偿还能力进行准确的考量,避免资金回收问题的产生,保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进步,国际贸易逐渐增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影响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的重要影响,缺乏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和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在投资决策、资金管理、资金回收等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针对此情况,应当通过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性与合理性,推动企业实现良好健康发展。

[2]王萌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4]冯钢.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127+141.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十二

介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涵义及分类,阐述了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整体财务预警系统和财务预警子系统,并从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投资风险的防范、收入回收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等方面论述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缘由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缘由,也有企业本身的缘由,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构成的详细缘由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缺乏。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需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理想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认识,以为只需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认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缘由之一。

(2)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招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缘由。

(3)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紊乱。

(4)资产的活动性及盈利才能差。

(5)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合理、不完善。

(6)研发才能不强,产品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

(7)筹资范围不当。

(8)信誉买卖战略不够完善。

(1)企业财务管理不顺应国度宏观环境的变化。

(2)企业资本构造不合理。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标准性。

(4)利率程度和外汇汇率程度的影响。

首先,企业以负债筹入的资金,当合同利率固定时,市场利率的降落会使企业按合同程度支付较高的利息;当合同采用浮动利率时,利率的上升使企业付息压力加大,都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假如企业采用外币融资,那么浮动利率的变化也会招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再次,汇率的变动还会影响进口企业的收益状况。

前面曾经剖析过,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被彻底消弭的,所以,企业在肯定财务风险控制目的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以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本钱效益准绳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因而,要增强企业财务风险防备,如何防备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完成财务管理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运营、自傲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当相应的运营风险。企业必需树立风险认识,设计如何应对计划,否则风险降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招致失败。因而,企业必需认真剖析不时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运营管理战略,进步企业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顺应和应变才能。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十三

摘要:近年来,政府负债不断扩大了规模,使得政府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然而政府的一些盲目的、不科学的举债行为则会诱发大量债务风险,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迫在眉睫。本文从政府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和财政负债风险防范的关系展开讨论,研究总结了现行政府会计下对负债信息确认计量报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于未来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对策及建议,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财政负债风险。

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改进后建立政府会计基础是修正后的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地方政府的债务全部被纳入政府会计范围、并且辅助政府的财政是这一阶段的会计改革首要的目标。我国财政部在10月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根据我国审计署统计,至6月底,地方政府所承担债务大约为18万亿元。其中包括,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占总额60%,其中市级政府的负债占地方政府的债务比重最高,达到了40%。我国财政负债总数较大、种类多、范围广,导致我国财政负债风险水平颇高。评估、监控财政负债风险是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所以,政府会计信息越真实详细,得到的评估就越趋于真实水平,政府负债风险作出决策给予的依据就越有可靠性。

二、我国政府债务确认计量存在的问题。

如今会计制度在我国,对于政府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还没有实现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目前,我国政府负债不仅小部分直接显性负债能够在我国的财政总预算报表中有所表现,由于政府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范围广且种类多,所以当缺乏合理的会计制度时,进行确认和报告对其进行准确的统计并不容易,而且还有大量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这些潜在风险并未被披露。由于会计基础所导致现行的政府会计所提供负债信息的质量低,不仅会造成政府对于短期的负债风险的识别不准确,同时会造成中长期的.财政政策缺少了一定的远见性及可持续性。

(二)政府负债会计目标不够关注政府债务管理需求。

受托责任观是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目标。我国的政府会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一般以政府自身为主。但是,往往忽略了那些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所以,这也是我国多年以来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一确认基础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一直更愿采用受托责任观。但相比于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感的会计质量信息的相关性有些缺乏,并不有益于为我国财政会计报表提供真实而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致使政府负债存在很多潜在风险。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防范我国政府的财政负债风险,政府需要获取政府负债时承担的所有的负债信息,同时为政府政策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保证其可持续性。

(一)完善政府负债会计目标,提高决策信息质量。

为在保持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营净收益的准确计量的基础上满足外部重要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好防范政府负债风险,我国政府会计负债目标应多加参考决策有用观。政府财务会计应提供以下信息:首先,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需揭露,包括政府的资产与负债信息,以及偿债能力的等信息;其次是绩效的信息以及政府的现金流量信息;最后,还有相关的预算和法规等合规性的信息也需要遵循。不仅满足立法机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投资者与债权人、评估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还为政府提供相关决策信息,协助我国财政部门完善会计环境、防范或有财政负债风险。政府负债需要进行及时全面清查,有必要根据真实情况对政府负债分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计量和不同方式的负债信息披露。

(二)加速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

在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准则要求以修正后的收付实现制为会计确认基础,也就是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其并不能满足国家全部负债信息的质量要求,所以当下我国建立为会计确认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成为了现如今迫在眉睫的目标。虽然,权责发生制在操作的过程中并不简单。但不得不承认,它是现行政策下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会计信息的确认基础,并且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出更加具有完整性、可比性以及准确性的信息,有利于实现较高的财政透明度。权责发生制不仅能够如实的反映当前政府债务水平,让政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更有信服力与可靠性;还能有效的控制我国政府负债风险,使其发挥有效且准确的决策水平。至此,权责发生制能使政府更加了解资产负债的信息,也加强了对政府资产的管理,对债务的偿还提供了保障。

总之,加快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进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是适应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必要的手段,也是我国政府如今不断转型的重要之举。不断提高对政府负债信息的完整披露,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政府的财政负债风险的控制将会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2]戚艳霞.基于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政府会计改革[j].财会通讯,(1).

[3]金永利,陈欣.基于债务风险控制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j].财会研究,(5).

[4]许光建,张瑞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教育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8).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十四

近年来,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被削弱,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这在县、乡两级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拟结合县、乡两级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实际,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一是对财政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在舆论上宣传的不够,有些县、乡领导及主管部门没有将这项工作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使财政审计图有虚名,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有些县、乡领导对进行财政审计监督思想上有顾虑,认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本来就收入少、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多,再要进行审计监督,会进一步束缚各级领导的手脚,削弱政府的管理职能,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故行动上有抵触。三是有些审计监督人员认为财政审计监督工作量大、面广、政策性强、要求较高、任务较重,故干以前顾虑重重,干起来力不从心,干的结果往往会阻力重重,费力不讨好。于是工作上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主要表现:一是有些法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有些则已日趋陈旧过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求。二是有些法规制度不够规范、具体、严谨。三是有些法规制度政出多门,条块脱节,区域间差别大,执行中打架,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审计监督人员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左右为难。

(三)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明显落后。

主要表现:一是审计监督观念陈旧。由于县、乡两级个别领导重收入,轻支出,重堵截,轻防范,重治标,轻治本的观念较强,错误地认为财政要保,工资要发,利润要增,所以审计要让,监督要弱,导致财政审计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二是审计监督方法滞后。县、乡两级财政审计监督大多沿用计划经济年代常用的一套老办法,事后查处多,事前控制少;违纪违法查处多,合理效益性查处少;手工操作简单的查账方法运用的多,信息系统科学的实质性审查方法运用的少。致使审计监督质量不高,收效甚微。

主要表现:一是县、乡两级有些财政审计监督人员在政治上马列主义的经济理论水平不高,对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理解的不透,不能履行职责,严格监督。二是有些财政审计监督人员在业务上没有经过认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术培训,业务水平偏低,工作经验不足。三是有些人为了自身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拿国家的财产物质作交易,在执行审计监督时,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而是有意偏袒被审计单位。

(五)被审计监督的单位财务管理混乱。

主要表现:一是县、乡两级特别是山区县、乡两级基本上是保吃饭、保工资的财政,近年来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由全额改为向部分预算供给和逐步向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体制过渡办法后,这些单位的领导,为了花钱方便或谋取私利,随意任用、调换财会人员,故意乱开、滥开银行账户,有意乱设、混用会计科目,截留、转移、挪用财政资金,致使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资料失真,财产物资大量流失。二是有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私营业主,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应全面松邦,实行市场经济,应弱化甚至取消财政审计监督。实践证明,凡是怕财务公开,怕审计监督,怕公平竞争的,都是一些不愿丧失特权,想借机谋取私利的人。若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将后患无穷。三是当今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个别领导目无法纪,独断专行,多吃多占,行贿受贿,大肆挥霍国家资金;个别特权部门,我行我素,垄断经营,侵害消费者利益,致使国家财产物资大量流入小集团和个人的腰包,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

(六)财政审计监督查出的问题处罚不严。

近年来,在开展财政审计监督活动中,有些审计监督机关不认真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对个别被审计监督单位进行处罚时,抱着“批评从严,处罚从宽”的态度,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重处罚违纪违法的企业单位,轻处罚或不处罚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纵容包庇了违纪违法的领导,致使有些被审单位违纪违法问题屡禁不止,屡查屡犯。既干扰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的正常进行,又败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审计监督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多,危害甚大,如果任其发展,则后患无穷。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抓宣传,造舆论,提高人们对财政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具体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宣传工具,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邀请从事审计监督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广泛、深入、细致、持久的向社会宣传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审计监督的重点、程序、方法和经验。通过宣传要创造一个自觉、协调、文明、高效的审计监督工作环境,既增强财政工作的透明度,也可以消除彼此误会,增进了解,以取得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和协作,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二是各企业单位、各政府职能部门及领导者要自觉树立财政审计监督的意识,要讲政治、讲大局,要支持、配合审计监督,使其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以便提供一流的服务,创造一流的效益。三是审计监督部门要对被审计监督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针对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查错防弊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帮助被审单位制定加强经营管理的措施,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二)抓完善,订制度,尽快使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

实行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完善审计监督体制,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审计监督工作正常秩序,促使审计监督工作深入开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首先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审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审计监督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个人必须严格执行,以便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审计监督,彻底改变财政审计监督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深化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密切的重点项目,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将财政资金的日常管理与专项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之中有监督,监督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最后,要制定一套科学完整先进合理的审计监督业务技术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其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监督的范围、时间、内容、程序、方法、考核标准、评价原则等。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必须有利于被审单位的发展,必须符合实际且简便易行,必须在审计监督实践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三)抓管理,重落实,运用现代化手段强化财政审计监督。

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财政审计监督指标体系,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对象,直至与被审单位联网,及时考核和评价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在制定财政审计监督指标时,要从制止和纠正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参与财政收支管理以及所达到的效果等方面来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二是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武装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积极开发财政审计监督的实用软件,最大限度地扩大财政审计监督的计算机监控范围,将财政审计监督机构的计算机与财政业务部门、国库、征收机关等实现联网,以便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努力提高财政审计监督的效率。三是必须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年终突击性审查向全年日常性审查转变,由侧重于企业财务收支向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转变,由常规性的三项审查向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重点审查转变,由两眼向外抓收入向内外结合抓管理抓效益转变。只有这样,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和作用,才能更全面充分地得到发挥。

(四)抓培训,严考核,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迅速扭转目前县、乡财政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人员青黄不接且素质较差的被动局面,配备一支忠诚党的审计监督事业,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懂得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业务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要采取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聘用人员相结合的办法组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审计监督人员应由有关部门统一组织考试或考核,合格后发给审计监督资格证书,持证从事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其次,要把培养审计监督人员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得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玩忽职守,违法乱纪。最后,要把那些在审计监督工作中循情营私,弄虚作假,失职渎职者;业务生疏,不求进取,滥竽充数者;贪污盗窃,违法乱纪,触犯刑律者,统统清除出审计监督队伍。同时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纯洁、壮大审计监督队伍。

(五)抓整顿,重治理,不断提高被审计监督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审计监督机关要协助被审单位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配备合格的财会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把财政资金真正管好用好。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各县、乡必须严格执行;而县、乡的自筹资金,则应置于县、乡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要明确县、乡政府同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资金上交的办法,并且将自筹资金纳入预算外资金统一管理和核算。这样做既有利于加强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也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工作。二是各被审单位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正确运用会计科目,认真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时记账和对账。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制度,合理开支费用,正确计算成本,依据定期结账结果编制会计报表,切实做到证证相符、证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表表相符。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工作,却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和核心。三是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尽快把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可成立会计监督的统一协调组织,使审计、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监督形成一个统一体,若发现被审单位有意的会计造假行为,税务部门不得售予税票、发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或不予年检,银行不予贷款,财政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会计资料进行抽查审核等。只有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审计监督的完整体系,才能使会计信息造假没有可乘之机,真正提高被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六)抓典型,严法纪,彻底纠正审计监督中处罚不严的错误行为。

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有关宏观调控部门,要根据近年来进行财政审计监督总结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法规制度,以便进行审计监督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对于县、乡财政审计监督中查出的混淆资金性质,化预算内资金为预算外“小金库”,以及胡支乱用的问题;对于屡禁不止的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对于个别单位的领导以权谋私、以物谋私、公款私存、贪污受贿、损失浪费、挤占成本、截留税利、营私舞弊等问题,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下,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要坚决处罚违纪违法的单位,又要严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搞下不为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真正发挥财政审计监督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审计监督机关自身的廉政建设,端正审计监督人员的思想和作风,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不能滥用职权,不能弄虚作假,不准搞任何形式的不正之风。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十五

(一)目的及依据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县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防控体系,形成快速响应、分类施策、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稳妥处置的工作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切实维护政府信用,保障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x〕x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国办函〔x〕x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所称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举借政府性债务的机关、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等(以下简称“债务单位”)已经或者可能无法按期支付政府性债务本息,或者无力履行或有债务法定代偿责任,容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并需采取应急措施应对的突发事件。本预案所称政府性债务是指市财政转贷我县的政府债券和清理甄别认定的存量债务。债务风险事件分为政府债务风险事件和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事件。

x.其他政府债务风险事件:指除政府债券外的其他存量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出现违约。

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事件包括:x.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风险事件:指由企事业单位举借、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担保的存量或有债务出现风险,政府需要依法履行担保责任或相应民事责任却无力承担;x.政府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风险事件:指债务单位因公益性项目举借、由非财政性资金偿还,政府在法律上不承担偿债或担保责任的存量或有债务出现风险,政府为维护经济安全或社会稳定需要承担一定救助责任却无力救助。

本预案不适用于除上述政府性债务外的其他债务,各债务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债务风险应急预案并报主管部门备案,落实债务还款资金安排,立足自身化解债务风险。

(三)工作原则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应贯彻统一领导、明确责任、信息共享、集中决策、协调配合、加强预警、及早应对、措施得力、维护稳定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加强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监控,及时排查风险隐患,依法合规,尊重市场化原则,充分考虑并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妥善处置风险事件。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

(一)组织领导成立县财政局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当出现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时,转为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工作。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各股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成员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债务风险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二)各部门职责x.预算股、条法股负责统筹安排领导小组会议,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相关事项,及时收集了解债务风险情况并向领导小组报告,牵头制定、印发领导小组相关文件。发生债务风险事件时,配合研究制定化解风险措施,协调相关部门落实风险化解责任。负责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债务风险日常监控,组织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在限额内规范举借新增政府债务;监控或有债务变动状况,向县政府报告债务风险情况;组织提出债务风险应急措施方案。

x.国资股负责定期梳理县属国有企业政府性债务风险情况,督促举借债务或使用债务资金的有关单位制定本单位分期偿债计划和债务风险应急预案;当出现债务风险事件时,指导和帮助县属国有企业落实还款资金来源,及时向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落实处置国有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相关工作。

x.监督检查股负责监督各成员股室落实领导小组决策部署情况。x.金融工交经贸股负责按照职能分工协调所监管的地方金融机构配合开展政府性债务风险处置工作。x.局机关办公室协助领导小组及时处置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事件,协调指导其他成员做好预防预警、应急演练、调查评估、应急保障等工作。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预警监测及信息报告各债务单位要指派专人归口负责本单位债务和资金平衡计划管理,及时更新管理台账,对本单位债务风险实行动态监测,向县财政局和主管部门报送债务增减变化、债务到期预测和资金筹集情况等;定期排查风险隐患,从而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对预计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债务本息、可能出现债务风险问题应当提前x个月以上向领导小组进行专题报告;发生突发或重大情况,力争在事发后半小时内电话报告、x小时内书面报告领导小组,不得瞒报、迟报、漏报、谎报。报告方式一般采取书面报告形式。紧急情况下可采取先电话报告、后书面报告的方式。报告的内容包括预计发生违约的政府性债务类别、债务人、债权人、期限、本息、原定偿还安排等基本信息,风险发生原因,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预算股、条法股要做好统计分析,通过债务率、偿债率、债务逾期率等风险指标,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对重点单位、重点领域、重点时间段进行重点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提示债务单位进行处理。并向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政府报告预警结果。对债务单位可能出现债务风险问题应当在收到债务单位的专题报告后立即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时间、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作出预测,及时向债务管理(应急)领导小组和县政府报告。

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及时进行研究,决策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视具体情况提出是否启动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建议意见报县政府审定。

(二)防范措施x.提升偿债能力,降低债务风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增强财政综合实力。整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出让土地增值收益,增强债务偿还能力。通过出让现有储备土地、积极组织收入、控制新建项目规模、合理安排预算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履行偿债责任。

x.强化债务管理,严控债务规模。一是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应控制在市财政下达的管控限额以内。二是妥善处理好发展与控债的关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建设投资任务,统筹考虑地方综合财力、存量债务和债务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投资计划,严格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不得实施无资金来源的项目,原则上公益性项目除向上争取资金外,一般采取规范的ppp模式等方式进行建设。

x.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有效维护政府资金链的安全。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管控力度,在确保基本支出、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障我县财政偿债资金的需求。

x.加快存量置换,减轻利息负担。通过市财政局安排地方政府债券,提前置换其以后到期的存量政府债务,减少债务利息支出。同时,将政府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政府债务收支。

(三)分类处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券由县财政依法承担全部偿还责任,县财政按照当年到期政府债券本息情况,通过预算安排、资产处置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其中:一般债务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偿债来源,专项债务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作为偿债来源。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通过向市财政申请政府置换债券进行置换,置换后按上述方式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四、应急处置措施。

(一)应急处置当出现债务风险事件时,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立即转为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对风险事件进行研判,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研究决策化解债务风险措施;并根据风险程度将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情况向县政府报告。

五、保障措施(一)人力保障。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政策理论、日常管理、风险监测、应急处置、舆情应对等业务能力。启动应急响应时应安排专人具体落实相关工作,并抽调专业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专家组和法律顾问组,提供技术、法律等方面支持。

(二)通信保障。各单位要指定专人作为债务风险应急处置联络员,指定提供单位地址、办公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箱等多种联系方式,必须保持应急指挥联络畅通。债务单位要建立与债权人固定联系方式,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互通应急处置信息。

(三)安全保障。应急处置过程中,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件,要提前防范、及时控制、妥善处理;遵守保密规定,对涉密信息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知悉范围。

(四)资源保障。加强储备土地、项目资产、房产、特许经营权、国有企业股权等偿债资源管理,建卡动态更新偿债资源相关信息,建立偿债资源价值动态评估机制,确保发生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时,能够实现有序处置,为偿还债务提供保障。

六、责任追究对因债务管控不力、违法违规融资及担保承诺引发突发事件的相关单位,依据《预算法》《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实施行政问责,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七、应急终止及后期处置政府性债务风险得到缓解、控制,经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同意,(或报上级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同意),终止应急措施。政府债务风险处置后,各单位要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积极开展善后工作。首先债务单位要向债权人作出完善债务管理工作的书面情况说明,重新建立政府信用;其次总结教训,改进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严格执行债务预警机制、更多渠道地筹集偿债资金,落实债务责任,制定具体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财政运行风险防范篇十六

摘要: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获得节税效益,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同时,负债经营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制定出合理的负债财务计划;对于筹集外资带来的风险,应从预测汇率变动的趋势入手,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

我国目前阶段,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筹资就成为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渠道。负债筹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之一,也是企业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有负债就会有筹资风险,因此,因负债而引起的风险也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筹资风险的来源。

筹资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一般是指由于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企业筹集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负债筹资导致企业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负债筹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性。当企业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一部分借入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入资金将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2.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这样就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地再去筹集资金,导致企业陷入财务风险。

3.负债结构。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的确定是否适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反之,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同时,负债规模一定时,债务期限的安排是否合理,也会给企业带来筹资风险。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4.利率变动。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1][2][3][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