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范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29:07 页码:9
2023年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范文(模板18篇)
2023-11-18 08:29:07    小编:ZTFB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如何安排好这段时间取决于个人的自制力和效率。在写总结之前,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做好准备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一

主持:县长。

出席:副县长、xxx办公室主任。

请假:

列席:

记录:

现将会议讨论及决定的主要事项纪要如下:

一、会议听取了副县长xxx关于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准备的情况汇报,讨论了扩大县属企业自主权的十条规定。会议同意县经济工作会准备情况汇报,并决定于x月x日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今年各项经济工作指标,要以市经委下达的为准,不再调整县原各公司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由县经委与县原各公司签订经济责任书。

二、会议原则同意县民政局关于民政事业费管理使用办法的修订意见。

三、会议同意将县政府办公室提出的转交机关工作作风的规定意见(讨论方案)印发各部门,广泛征求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后,以县政府文件印发。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二

2000年新修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在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这既是适应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必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由于受传统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影响和习惯的束缚,一些教师对实践活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在教学中易穿新鞋走老路,或是课堂竞赛不断、热闹非凡,或是将活动设计为智力训练,要求层层拔高;有些教师苦于找不到活动的素材,或疲于为活动准备材料,对实践活动望而生畏,不愿意开展;凡此种种。本文就此谈谈对“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几点思考。一、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1.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沉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也许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捷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探索的“弯路”、“岔路”和纠偏的过程,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形成知识、建立数学概念,同时启迪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狭义上讲,实践活动是指一个个的“小课题”,即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它具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的空间。新大纲上提出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就是指的这种小课题学习。小课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教室的装修问题”,教师只给出问题情节:“我们的教室在假期里要进行装修,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至于装修时会遇到一些什么具体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采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通过对教室装修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源泉1.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孩子们常会遇到的非常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如某校响应上级的号召,建议在校小学生每人每天喝一杯豆奶,此事立即成为学生和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三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着上半年的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员工满意度调查、用户意见调查以及企业发展思路进行的,采取了大会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目的以查问题、找差距、提升管理水平为主,取得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的成效。

一、企业领导z总和z总助对20xx年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次管理评审会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意义,阐述了企业的定位,明确提出企业以后的发展要为电信做好服务,_客户的满意就是z人的期望_,要保证电信物业在z的管理下得到保值增值,指出了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流程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积极向外拓展,努力争取通过省优、国优的评选、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资质。同时,也指出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二、品质管理部和客户服务中心分别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本次员工和用户的意见满意度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

三、电信实业企业经营管理部z对企业的成绩进了正面的评价,指出了z物业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而电信实业的主营项目就是服务,z物业的思路和目标符合电信实业的实际,同时也提出要直面问题,通过查找问题来强身健体,要利用数据和事实来说话,要采取措施,一方面抓好iso9000流程的导入,另一方面要对提出的办法、建议努力转换成可操作的制度和规范,要以制度管人、以规范管事。

四、管理中心z提出要加强对z物业工作的理解,物业企业要加深对业主的认识和理解,要使枢纽大厦的物业管理在深圳市树立起自己的特色,指出要做好来访人员的登记工作,解决好前台押身份证的问题。

五、党支部z书记就员工满意度调查及用户意见调查反映的问题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关于社区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较低的问题。社区文化活动本是物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信息枢纽大厦比较特殊性,必须注意对大厦机房的保密工作,因此办公区域要严肃,对社区文化的调查根本就不该提出。

2、关于薪酬、待遇的问题。员工的收入已不算低,要客观公平地进行横向比较,在这方面,管理宣传得不够,如清洁工、保安员每月都超过了1000元,比较而言是较高的。

3、关于职们晋升和激励的问题。晋升和激励是相对的,不应光谈物质鼓励,而不谈精神鼓励,两者都表很重要,而且更多就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辅。激励措施应在可能的前提上提出,不能引起误导,引起思想上和管理上的混乱。

4、技术上的考评不能用主观臆想,只能拿硬性的指标来评价,如维修的频次、时间等。

5、关于文件用语有些提法不太妥当。如_做好电信的坚强后盾_、_加强……,降低行政干预_等。

同时指出,本次管理评审会议犹如体检,要针对总是进行改善,让客户满意,要巩固现有的业务市,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六、会议还分成四个小组围绕着_怎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率、如何让用户更满意_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大家普遍认为,应加强员工的忧患意识,将薪资待遇拿到市场上比,进行横向比较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管理上,要加强培训工作、强化流程管理,进一步合理分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七、z总进行了会议总结,强调了管理评审会议对企业提升非常重要,各部门工作要不断提升、完善。

1、针对企业现行一二三类人员划分的问题,员工应摆正心态,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任何员工都将与企业利润挂钩。

2、下半年企业进一步进行合理优化,中层管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职能,熟悉企业流程、了解跨部门工作,走进基层,互相支持配合,在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制度是为了保证各项服务质量的提升,管理人员应树立榜样并在管理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工作上重在解决问题、完善问题。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需要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如何充实教学内容的问题,我深入思考,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充实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而内容的丰富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教材的最新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英语课程时,英语单词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可以通过搜集最新的英语词汇,更新教材内容,以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教师们还需要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

其次,充实教学内容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研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应该是知识的积累者和研究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和研究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需要经常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学科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不断深入学科,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只有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上不断努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第三,充实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而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演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手段,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充实教学内容需要体现学科的应用性。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充实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应用的目标和意义。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实际工地、进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

最后,充实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因此,教师在充实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堂讨论、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增加教学的互动性。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总之,在充实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跟教材更新、加强自身学习与研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注重学科应用性和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也是充实教学内容的关键。只有不断努力充实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五

积极语用: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题研讨。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0)。

背景介绍: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收获的重要思想成果是:空前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强国在中国宏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持续走强直接取决于“汉语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母语教育所要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促进语用范式从消极向积极的深度转型。我们认为母语教育的突围之路在于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即母语教育要将目标确立为: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学生的表达习惯、优化学生的表达品质、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享受心灵的表达快乐。然而当前的语文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本本主义的泛滥、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师和学生语用素养的普遍缺失……这些负面现象直接限制了生命应然的积极语用。

潘涌教授主持的这次讨论课,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次公开课。这次教学共同体的主要参与成员有多年教龄的语文教育专业硕士倪丽霞、钟方圆、吴本乾、郑朵朵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留学研究生罗马克。听者有:浙江师范大学级语文教育学硕士生、教师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部分本科生等。

课堂实录:(课例实录略有删减)。

一、母语教材及其使用情况。

潘涌教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次探讨积极语用教育观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再来对话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即教法这两方面。

倪丽霞:语文这门学科在所有科目中,处在一个很尴尬、边缘化的境地。在初中四门主课中,比较重视的是英语、科学和数学。所以不要奢望学生会做课外语文作业。在农村中学,除了语文教科书外,几乎没有任何课外读物。学生们除了语文教科书,就是语文词语手册和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仅此而已。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现象:在教科书发下来的第一天,学生出于新鲜感、好奇心,最先翻的就是语文书。但等到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为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依然充满期待,我必须想办法多补充些课外知识,如给学生放影视资料等。

潘涌教授:丽霞同学谈到的教科书情况,简单地说教科书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宰。

钟方圆:我从高一带到高三,感触还是挺深刻的。(教学论文)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一般是苏教版,从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一上学期学必修一、必修二,下学期学必修三、必修四,高二上学期学必修五,剩下来就学选修。选修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而定。就我而言,分别是《语言文字运用》《(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我所在的学校,分别考本科和考专科。我带的是考专科的学生,其他的选修内容就不学了。本科班的学生还要学《古诗词鉴赏》。总的来说,这些教科书很快就能学完。到了高二下学期,我们就开始接触高考试卷。所以,在我看来,高中的教科书是没用的。而试卷、题库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教科书”的角色。

比如讲拼音专题,发下好几张试卷,连着好几天都讲拼音。完全按照高考的题型来练习,一个专题接一个专题,到最后就做综合试卷。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教科书是不会也不可能教学生怎么做题的。特别是到高三后半学期,这种体会非常深刻。因为高考试卷里面是不会出现教科书中的内容。高考考的是方法。方法是需要教师自己提炼的,教科书上是学不到的。所以我觉得教考脱离得太严重了。

潘涌教授:过去出题目是从课文里面按一定的比例出的,现在难道一点都没有了吗?

倪丽霞:中考只有三个题型可以把握,涉及字音、字形、字义。

钟方圆:高考就不是这样,就算你把整个成语词典看熟,高考的成语题你可能还是错的。在高考阅读题中,比如情节分析题,哪些情节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这些在教科书里面是没有教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语用水平。教师平时在教书上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用规范的语言来统一学生答题的术语、答题的规范。一堂课、一学期、一学年不断地去强化。以后学生再碰到类似题目,就会自然回忆起老师上课时说的规训语言,就自然地学会答题的套路了。这些都是靠教师的语用去引导的,而不是以教科书去教。

潘涌教授:高考题目与课文分离,它的本意是倡导语文教育不完全拘泥于课本,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方圆同学说的那种现象呢?据我所知,教研员、学校教务处对教科书、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是有严格监管的。

钟方圆:对,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写教学计划。从开学的第一堂课到考试前的最后一堂课,都要全部制订出来放到教务处。他们随时都会抽查。

倪丽霞:是的,这一点很痛苦。现在提倡集体备课,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上,我们要保持一样的教学进度,快了要等,慢了要赶。

潘涌教授:教务监管系统从年级备课组、大教研组、校教导处、上级教研室都是把关很牢。教研室在中国分县、市、省三级,对学校和教师的教研工作进行业务监管,主要用来规范学校和教师,包括教科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方面。中国采用三级教研室制度,这是中国特有的教研组织制度。请罗马克同学讲讲意大利的母语教科书使用情况。

罗马克:我感觉中国和意大利的差距非常大。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为了考试。意大利不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意大利语课几乎占到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意大利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分析语法结构知识,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际功能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培养对现实生活思考和评判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灵活表达的能力。

潘涌教授:你们有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罗马克:没有。每个学校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每个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我们还大量采用课外阅读、教学录像、教学电影、课外活动等教学手段和方式。

潘涌教授:世界各国,除了中国,都没有这种情况:举国上下、城市农村、大江南北、东部西部全部都是用一本教科书(现在虽有多个版本,但其编排体例、入选文本皆大同小异,实为一个版本),而且是一个进度、一种教法、一种评价,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一本教科书统治课堂。

罗马克: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国家小学和初中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潘涌教授:是为了掌握母语而学习。所以大家要清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外之间母语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教科书而言,我们是本本主义,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同一进度、同一内容、同一考试、同一评价。教师自己的自由空间没有了,或者说非常有限。而他们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他们可以自己选,这样每个教学主体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能够使自己的主体精神、创造精神释放出来。

吴本乾: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对教科书这么悲观失望。因为经过八次课改,教科书的编写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教科书越来越远离意识形态的钳制,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比如我小时候学的一些“红色经典”课文现在已经删除了,而增加了一些洋溢时代气息的新文本。其次,就是版本多元化。据我所知,现在起码有八个版本,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教版等等。教师选择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宽,教师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了。

潘涌教授:大家注意,他提出了一些乐观的评价。但在中国,教科书不是由教师自己选择的。

吴本乾:一种合理的语文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教科书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评价系统。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有评价方式。只要评价方式足够科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为了考而考,为了考得更好而教的话,这样可能是一个导向性的错误。此外,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他们思考的角度、教学的过程和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太一样。这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就我来看,现在的语文教育比以前有了不少的进步。可能我们太着急了,太希望语文教育变好了。不过,有了这些批判反思后,相信语文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潘涌教授:吴本乾同学用他的经验告诉大家,教科书在改进。而且时间越长体会越深。以前只有一本,就是国定本。现在是一纲多本,国家有一个课标,然后由各个出版社及相关机构通过申报_+立项的形式而编撰教科书。教材开发市场也在放宽、在开放。

从四位同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第一,从总体上说,我们的教科书还拘泥于本本主义。以前是国定,现在是省定。然而,比本本更可怕的是教参。本来每个教师对课文对教科书的使用、进度、取舍、精华的提炼等等有一定的周旋的余地、弹性的空间。但是现在还有教学参考书,还有教研系统的规范化指导、监管,导致教师个体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他的个人发挥、个人创造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走进语文课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的内容、形式、进度上都几乎是大同小异,快了要等,慢了要赶。而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本,就谈不上你等我、我等你。包括香港也是这样,采用资源包,教科书都是选择使用。社区不一样、学校不一样、班级不一样、教师自己不一样,他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不一样、不雷同,甚至千差万别、个性灿烂。选择空间很大。

“教参+教科书”导致教师个体创造空间极其有限,尤其是很多老教师,他们不愿意备课,甚至很多教师认为最好一本教科书教终身,教三十年、五十年。他们存在着一种懒汉思想,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培养懒汉的旧观念:教师是在执行课程指令,教师知道了课程指令后再也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这是在指令型课程范式中,语文教师养成的一种教学惰性。由此生发开去,我现在开始怀疑:如果像国外那样采用资源包,教师能不能胜任,有没有与之相称的语用素养。

积极语用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活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而且,教师本身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语用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

二、母语课堂教学。

潘涌教授:跟教科书密切相关的,是课堂的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师课堂上到底是怎么教的,这种教法能不能使学生热爱母语,能不能使他们养成优质的母语语用能力,这是要考虑的。

吴本乾: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一种量化的方式去衡量。但语文学科不是一个特别适合量化的学科。如果每一节课都去量化,每个细节都量化,不适合人文学科的评价。

倪丽霞:带了三年初中,我自己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就是分基础性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拓展。学基础知识时,我不讲生字词,而是在课前五分钟就直接听写。给学生压力,让他们自己去记。教学方法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老教师授课偏向于口口相传,而我会采用多媒体、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尽量会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潘涌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该怎么教,我心中有一个设想。因为我明白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刚才丽霞同学讲的,注重基础知识、强制性记忆,拓展课外阅读、突破课文“以本为本”的小圈子。前者属于输入性,后者属于输出性。

钟方圆:关于课堂教学,因为我是新教师,所以更多地参考教学用书。我们教师手头都有一本《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通常有两个教案,我一般会拿来参考。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及要落实的知识点。然后再去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相互参考、整合一下。

据我了解,一般会有两种语文教师:一种追求知识上的标准、知识上的统一规范:一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及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如果问我们喜欢哪一种老师,答案肯定是后者。但是,从应试的功利立场来看,前者更好。因为前者比较注重应试知识的规范。这是两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

潘涌教授:你觉得现在在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钟方圆:可能就是您刚才说的教学惰性。一般学校有这种默认的规矩:新教师一定要写详案.而老教师,简案就够了。很多老教师基本不备课,他们就是完全凭着自己的记忆力,或者是一贯的教学模式、经验来上课。

罗马克:一般来看,教师是根据一个班级的兴趣爱好来教。开学初,他会选择教科书。具体的内容,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根据教学情境做出灵活处理。有时,教科书比较难,教师就会改。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阅读。我们也经常听写,那是为了掌握母语、表达母语。具体教法也是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水平而定的。到了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会高一点。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教师会在了解他们的水平后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似乎比较轻松自在,没有太多压力。

倪丽霞:你们有升学压力吗?

罗马克:我们的考试很简单,大家一般都能通过。因为都能升学,没有竞争。我们小学五年,上完后有一个考试。这个考试有意大利语、历史、地理、口语考试。在小学,是一个学年进行一次测试,这个考试没有压力,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初中的毕业考试,相对来说压力大一点。在升高中之前,我们每门课的教师要会合在一起,逐一给学生口试。

郑朵朵:据我所知,口试是意大利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考试形式,这也使得大多数意大利人从小就培养了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我还了解到:意大利小学、中学、高中的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联系实践活动,这是意大利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特色之一。

罗马克:是的。教师经常会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比如去农场体验生活、参观博物馆、甚至有时中学生还会跨出国门去旅行考察。对我们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吴本乾:你们也是六三三学制吗?

罗马克:我们六岁开始上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五年,大学三年,研究生两年。

(众人议论纷纷)。

潘涌教授:刚才罗马克回答问题的时候,看他的表情,推测他心里一定感到回答我的问题有些困难。他之所以觉得困难是因为:在中国,教师用的方法是什么、共同问题是什么,都可以用一个共性的尺度去衡量。而他们意大利,教师、教科书都不一样,他很难用一个共同的东西、公共的东西来概括和提炼。

刚才听他们介绍,可以发现我们教师的空间非常小。我以前有个观点:课程改革就是解放教与学的创造力。教师没有教的个性、活力,学生没有学的个性、活力,就不可能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不可能迸发出教与学的创造力。

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让农民可以独自承包土地,改变了人民公社一切归集体所有的情况,从而释放了农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的课程改革也一样。课程改革要给教与学双方一个很开放的空间。教,要符合教师的个性;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能再扮演一个执行教学指令的人,学生也不能扮演一个执行学习指令的人。如果人人都是执行,那么教师就异化为“被教”,学生异化为“被学”。这样一来,课堂没有活力,没有生气,只会死气沉沉。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提出:要让课堂释放生命的活力。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课改就是解放创造力!

郑朵朵:我也举个例子,帮助说明上述观点。江苏无锡有一个华西村,每个农民都有一套别墅,还有几百万元的存款。同样是农民,为什么他们可以富到这样的程度?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华西村建立了一个释放每一个人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里有一个相同的道理:要解放人的创造力,都有赖于一个好的体制――评价体制和管理体制。

每个生命都是一种金矿,里面有无穷的资源。你压抑他,这个金矿就在昏睡中埋没了;你鼓励他,他自己会把金矿开发出来,叫做释放潜能。所以,好的教学制度非常重要。

潘涌教授:在母语课堂上,用积极语用教育观来关照,我以为,首先目标要明确。目标实际上就三个字――表达力!为了培养表达力,必须培养理解力、鉴赏力、分析力(思考力)。在教学组织上,我们提倡小班化教学,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交流、表达的契机;在教学艺术上,我们提倡留白,即时间留白、思维留白。时间留白,即把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同学们阅读、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留白,即减少指示性话语的使用、避免不恰当的价值干预。

课堂教学之所以提倡留白,是因为在传统的指令型课程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普遍泛滥。由此造成了学生语用时间的缺失,学生内部思考、外在表达能力的缺失。刚才,方圆同学讲到评述的时候有一个套话:通过什么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套话。这套话是教师长期从上到下灌输的结果。

倪丽霞:我们也很矛盾。比如做题目时,不得不让学生像学数学一样用公式去套。

潘涌教授:所以你们是“被教学”:学生是“被思维”、“被学习”。我们不要去填补它,应该留一些空白给他们。鼓励学生在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相遭遇中,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在与同伴交流中,在一个特定的教育语境中,逐渐地、自主化地生成自己的思维,包括他对事物的判断、选择、评价。

我曾看过一位著名语文老师上契诃夫的《变色龙》。首先,他介绍契诃夫的伟大,《变色龙》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介绍之后,请同学们通读课文,从人物语言、表情、外部动作等几个方面来看小说是如何描写沙皇走狗奥楚蔑洛夫言语行为的几次变化的。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做总结并引导学生,最后大家讨论、归纳,印证教师的预设结论:虽然,奥楚蔑洛夫外表的言语行为在变,但是他丑陋的本性并没有一丝变化,外在的“变”与内在的“不变”形成强烈对比,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诃夫的一种辛辣嘲讽。那么,这堂课真是可供示范的好课吗?如果不是,问题又表现在哪里呢?’郑朵朵: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是教师提出的。但在提问的时候,他已经过早地给人物做了定性,把他锁定在一个预设的固定角色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异化为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这种“预设”。

潘涌教授:说得很好。如果是我,会换一种教法: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共同品味这位俄罗斯语言大师的原生态作品,就像去看俄罗斯的风景一样,欣赏他所勾勒的这个人物故事。读了以后,请学生谈谈各自对小说中的主角奥楚蔑洛夫的情感评价。(说明:盲人摸象、各有所得――只要你不预设结论,不给学生明确的提示,每个人肯定会有自己的体验与评价)即会出现刚才这种说法: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去蔑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用嘲笑的心态去刻画奥楚蔑洛夫这条沙皇高层统治者的走狗:但也有可能出现另外的甚至相反的阅读体验――比如有同学会觉得这个奥楚蔑洛夫警官很可怜。因为老百姓可以讲真话,而这个警官却要当着老百姓的面,压抑自己的正常人性,不断否定自己、撕裂自己的人格。与其说作者是在展示一个小警官丑陋阴暗的一面,还不如说以悲悯的眼光在审视小公务员的悲剧命运!这是一个初读令人喷饭、深思催人沉重的悲剧人物。最后,作家引导我们的目光掠过奥楚蔑洛夫的表象去探究悲剧后面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引发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质疑和批判。相比之下,传统嘲笑性阅读教学,无疑是受庸俗社会学思想影响而显得肤浅。

钟方圆:前者是一味接受、丧失自我的人:后者是顶天立地、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

郑朵朵:前者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思考,他是“被思考”!可能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他是在教师的诱骗下去“被思考”――匍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人美丽的思维陷阱。而后者,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这种人格素养恰恰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

钟方圆:我觉得也不算。关键是怎么看待课堂学习的所谓目标。如果目标定位在学生必须被动接受思想教育,那么自然失败了;反之,则不一定。

郑朵朵:这堂课虽然没有体会邱少云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没有领会课文中“坚如磐石”等等精彩的语言,从思想主题到语言亮点都没有落实,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要说,这堂课空前成功了――文本被质疑了、被解构了,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充分解放。在这个解构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活了、被唤醒了,他(她)懂得可以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课文――而这种怀疑意识、问题意识,恰恰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宝贵的精神要素!所以,这堂课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完全成功了。

学生:同意。(热烈掌声)。

郑朵朵:这里,其实蕴涵着潘老师经常说的一个理念。教育到底是致力于培养独立思想、自主表达的人,还是通过思想灌输和知识传授来铸就执行指令的教育产品,前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后者的所谓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理当服务于教育价值目标!(再次热烈掌声)。

潘涌教授:好!请永远记住:成功的课就是解放学习者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所谓积极语用的教育观,朴素地说,就是开放思维空间、释放思维活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养成未来公民独立表达、自主评论并迸射个性魅力的那种高度自觉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这种教育观下培养出来的人,就是英语语用中的单数第一人称“i”:无论是句首、句中或句尾总是大写着,上面一横象征浩瀚天空,下面一横表征广袤大地,中间一竖――是顶天立地的“人”啊,每一个智慧的个体,总是在阳光下思考着,在大地上行走着,在穿越时间的艰难中不懈地表达着!(全体同学起立,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掌声)。

课后评论:

此次研讨课主要围绕如何实施“积极语用”这个话题展开。大家从现有语文教科书使用、课堂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具体考量。针对当前教科书中心主义(本本主义)的现状,我们呼吁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一本教科书,应积极主动跟随全球化时代进程,适度开发母语课程资源;尤其要提升教师自己的语用素养。潘涌教授提出的“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语用的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等新的教学命题,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现状,我们倡导“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我表达、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而潘涌教授提出的“时间留白”、“思维留白”等教学艺术,为我们更好地落实“积极语用教学观”找到了可行的实施途径。

母语是思维与表达的载体。在全球多元文化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母语教育承担着蓄养母语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使命,远而言之,它必然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母语教育的目标必须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进而从言语表达走向言语表现和言语创造。当前,如何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养成其表达能力和习惯,就是母语教育十分紧迫的突围路径――舍此,别无它途。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六

数学教学是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把握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数学知识。只有结合数学本质,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设计效率。认识数学本质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所以数学的本质问题应引起我国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数学哲学家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提出了多种说法,概括起来可分为4类:经验倾向性说法;形式倾向性说法;综合(调和)说法;先验论说法。然而,没有一种令人完全满意的关于数学本质的概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因为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正确理解数学的本质对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及数学课程改革的继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数学本质的内涵包括:

(1)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

(3)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4)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数学本质是数学观的重要表现,它影响或决定着数学研究方法。研究数学本质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是“没有必要”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是“无关紧要的”。

但数学本质常被两种活动所掩盖,一是过度的形式化,“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二是教条式的改革,表面热闹、缺乏效率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的过程。

(1)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2)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2)教学过程可促进教师本身的成长。

合理安排课堂容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课堂容量过多会导致学生难以吸收,学习效率低下;而课堂容量过少,或者教师过于注重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拓展而忽视了原本的教学重点,将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容空洞,进而对课堂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提前备课,进行充分的研讨,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容量。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应多汲取他人的经验,到其他班级听课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感受教师的教学。另外,在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上也应当适度,不要过度依赖多媒体,在保证课堂知识完整传达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

数学是一门植根于生活实践的学科,数学的知识点大多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得出,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要想更好地学习数学,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内容的学习,必须到具体的生活中去理解和体会。让学生摆脱课堂的禁锢,将数学学习融入实际生活中,到社会实践中去感受身边的数学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理解数学的原型为出发点,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概括出数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有条件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探讨社会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如何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数学解题过程中,应思考从什么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应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解决问题。对于解题来说,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基础。因此,要想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首先要精确地掌握数学知识。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解题方法,同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学生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但是,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往往都是相通的,有其相似的地方。这就是说,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解题方式的总结,学会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这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课堂讲题的多少不是评价课堂容量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被教师激活的数学知识有多少,学生参与学习的思维活动量有多少,参与的角度、广度、难度情况如何,是衡量教师课堂容量的综合指标。课堂之上,学生思维的时间持续多久,关键在于教师对所教内容的驾驭能力的大小;在于教学引导的问题设计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在于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形成问题链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在于课堂之上学生知识的迁移内化为能力的收获。上述的若干个“在于”体现了问题研究的“三度”的要求,所以“做数学”的内涵不仅是学生参加活动而活动,而是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畅游在知识海洋中从不同的'视角、不同路径、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一般与特殊的规律及问题之间内在联系,深入问题,拓展问题,突出数学研究的延展性。赢得“做数学”的时间,提升课堂的效益。

此是一堂几何复习课的一部分,如上七张图表明,本题组涉及了平行线中的三线八角的问题;涉及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性质;涉及了三角形的全等的判断和性质;涉及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涉及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涉及了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涉及了梯形中位线的定理;涉及了圆周角与直径的关系;涉及了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关系;涉及了切线长相等;涉及了四边形的外切圆等相关几何知识。通过改变一张图的已知条件,题目的形式在不断改变,研究的视角在不断变化,揭示了问题的所有性质与结论。由此可见,迁移转化了如此之多的数学知识,大大地提升课堂的效益,学生倾情于教师的一支粉笔,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数学正是通过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目前,对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都知道知识点是数学的外显形式,学生易于发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动力工具,数学的思想方法需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一载体在教学中不断展现出来,并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被学生掌握和使用。教学实践证明“做数学”需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它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保证,更是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的保证。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七

依托语文教材,渗透科技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社会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优势所在。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生爱科学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科技的海洋里,我们的社会生活之所以能不断前进,就是因为科技在进步。因此在教学中依托相关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科学情感的教育,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利用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的诗句,告诉学生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脚趾形状不同的自然科学常识,同时还告诉学生有些动物有冬眠的特点。利用〈看月食〉一课,让学生明白月食并不是“天狗吃月”,而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中间的缘故,用科学的道理,揭穿迷信说法的本质,让学生从跨入校门开始就接受热爱科学的熏陶,促进学生爱科学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苏东坡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语文教材中,那些“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佳作,可以让学生去下系细细体味,,去思索,去挖掘,只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过程就能取很好的效果。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学生知道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的.传播办法后。教师再利用课文的最后一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情感,让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或是通过文献资料、互联网查询,看谁是最聪明的“小博士”,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去探究,知道更多的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利用〈新型玻璃〉一课后,让学生去调查、去设想制造出适合人们不同需要的玻璃。学生在观察、研究、探索的经历中增强了学科学的情感,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态度。

三、依托教材,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

[1][2]。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八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科学的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充实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充实教学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强化。在教学之前,我通常会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我能够更清楚地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关联性和重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在课堂上,我会结合具体的实例和生动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其次,要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往往渴望更多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既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机会。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教学内容的充实不仅仅是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我还会结合时事热点或学生关注的话题来设计教学内容,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第四,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也会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检索和整理,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内容。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单一的教学结果。因此,我会及时反思和评估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例如,在教学之后,我经常向学生征求教学反馈和建议,以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满意度。同时,我也会参加教研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

总之,充实教学内容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思考。通过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强化、知识的延伸与应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学生。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教学内容的充实一定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九

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广度要确定得合理,与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难理解的知识要少一点,容易理解的知识可适当多一些;对低年级学生教学的步子要小一点,对高年级学生教学的步子要大一点。例如,低年级教学连减的两步应用题,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两种解法就比较紧,有的学生往往分不清两种解法,如果分成两节课来教学,效果就好一些。中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学生来说新概念比较难建立,也可以步子小一点,第一节课教学几分之一,第二节课再教学几分之几,以利于通过较多的操作、直观给学生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到了高年级再讲分数概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进行抽象概括时可以适当加快进度。有些教学内容,从知识点上看并不一定难,但是所选的数目大小往往会影响知识的难易。例如,在中年级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如果数目过大,步数过多,就会增加知识的难度。高年级教学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如果数目比较大,也会增加知识的难度。因此,大纲、教材中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限定数目的大小和运算步数的多少,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的深度一般是指知识的抽象概括的水平。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深度,选择什么样的深度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确定的。例如,低年级教学加、减法的认识,只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了解,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算。到高年级教学加、减法就可以采用定义的形式说明加、减法的意义。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确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去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必须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但是其中也有主从的关系,而弄清主从关系,教学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迁移作用,从而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引导学生应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知识把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就不难解决。这样可以着重做一些把除数的小数点移动位置,使它变成整数,再把被除数的小数向右移动相同位数的练习。

有时一部分知识或一个知识点需要弄清教学的关键,它对所学的知识能否掌握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商多位数的可以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3组相对的长方形面,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长方形面的长、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有些教师抓住这个关键,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采取另外的方法,如通过例子给学生总结各种不同情况的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而忽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教学时间也用得多。

弄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等的意思。只有弄清了编排意图,我们才好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只有在正确地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再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成功。

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不同学年段的教学内容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在高年级数学学习方式上,我认为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中有效地参与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中年级的数学学习方式上主要是借助图像学习、在归纳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在实践探索中学习等学习方式。 而低年级因为孩子年龄小,思维更趋向于直观的表象,数学学习的方式我选择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以操作式、游戏式、体验式、猜想式等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中,平面图形的概念多数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由于平面图形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加之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所限,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普遍来看,目前在平面图形概念教学中,通常会存在讲解概念机械照搬、揭示概念内涵不深、分析概念应用不直观等问题,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比较吃力,灵活应用的差距就更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概念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备课时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

在平面图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教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比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长方形物品做示范,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到学生动手体验环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做的长方形来观察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顶点,进一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当然,在平面几何概念教学时,不应孤立地来教概念,而应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概念、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枯燥、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接纳、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立体图形的教学应在平面图形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长方体相对面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为什么相等?让学生通过对教具摸一摸、比一比等方式来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既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又掌握了相对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等知识。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认识”这一关键词的内涵。

在立体图形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木等教具,指导学生先从外在形象上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演示,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比如,让学生拼搭四个正方体积木,看他们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立方体,并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探讨各种立方体之间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扶”与“放”。既要“扶”,也就是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又要“放”,即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就不演示、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就不干预、能让学生自己归纳的就不讲解。二是“动”与“静”。所谓“动”,就是操作活动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些什么、怎样做,又要让学生知道想些什么、如何想。所谓“静”,就是活动后的总结归纳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把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得出教学结论,还有研究学习的方法。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

名剧的开头,往往少有高潮。

胜境的入口,常常并不引人瞩目。

味美的果实,初嚼的口味有时反而沉得平淡。

纯真的情思,常含在层层递进的意会之中。

款款地导引,悄悄地深潜,细细地回味,静静地领悟。引高潮以适时,探胜境于幽绝,品回味以悠远,悟美情于灵惠,乃独步人生,渐入佳境之绝技!

“渐入佳境”,在理念上加以放大,则可以囊括整个人生历程,使一个人的生命之链,在不断追求强化、美化的递进式的追求中,逐渐变得庄严、美丽,富于睿智和亮色。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一

看:

千万不要购买“雪白”、“漂亮”的银耳,银耳的本色应为淡黄色,根部的颜色略深。好的银耳外形比较圆润、朵大、质感蓬松、间隙均匀,而且肉质比较肥厚,银耳蒂上没有黑斑和杂质。朵形不全、蒂间不干净的质量比较差。

闻:

将银耳的包装塑料袋开一个小孔,好的银耳干燥无异味。如有刺鼻的味道,则说明其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较多。受潮、发霉、变质后的银耳闻起来会有一股酸味儿,建议不要食用。

浸泡: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所以食用前可以先将银耳浸泡3-4小时,期间每隔1小时换一次水;烧煮时,应将银耳煮至浓稠状。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二

听课时间:20xx年12月9日。

听课地点: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

背景介绍:笔者参加了由上海市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主题教研活动。上午先后听取了三位老师的三堂课,下午进行研讨交流。

甲老师是一个教龄5―6年的教师,课上得不错。特别是让学生读的第一个场景,音乐响起,教师说:当……,音乐没有停;学生说:当……,音乐没有停;……气氛渲染得特别好。遗憾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多少弹性空间,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常常有贴标签式的鉴赏,没有质疑,没有追问。

乙老师的课让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将这些问题弃之一边,不闻不问,这等于把孩子们耍了一下。学生就是课程资源,学生所提的10个问题,有4个指向“侍者”,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侍者”,去分析,去讨论,这就是基于学生的教学。

教师的提问以及预先设计的答案要周延,如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音乐家们会如此镇定?学生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显然,这个答案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追问:热爱音乐的人都会镇定吗?这个追问是可以的,但是后面教师自己的答案却值得商榷,教师的答案是:因为他们所热爱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因为他们的爱达到了一定境界。这种反证法太抽象了,不能让学生理解信服。

丙老师的课,课前对学生心里的调节做得很好,学生很快入境。开头很大气,让学生读标题,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时间、地点、事件。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设问:感动的最高奖颁给谁?学生答:老船长。教师说:那么请大家给老船长写一个颁奖词。这个要求有问题,文章本来写的就是群像,是为男女两位主人翁设置的背景,群像重在共性,教师还要在群像中选一个最佳的,毫无必要,脱离了文章实际。

本次活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主题教研,但是三位执教者在这一点上恰恰没有做好。

甲老师是因为预设的答案太多,因此难以生成,从教师口中背诵出诗一般的优美答案,就决定了这堂课上学生不可能生成什么东西,因为教师不断地试图启发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靠,结果就无法生成。

乙老师的课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太多、太具体,难以生成,很多问题要求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知道,凡能异口同声回答的问题都不是真问题,无法生成什么精彩的东西。

丙老师的课都是教师设问,没有学生提问,而且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是肯定性解读,没有任何质疑,所以也难以生成。教师完全掌控教学进程,课是全预设的,不开放,无法生成。要开放,要留白,才能生成,提问要有张力。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所选的课文是非常适合本次语文教学活动“动态生成”的.主题的,课文选自好菜坞的电影大片,不是文学经典,是一部人工痕迹很深的作品,是斧凿之作。但它是适学之文,是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作品,如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还是能够辨识出来的,这是这堂课开放的基础,是让学生生成的先决条件。

课文选择了三种人:音乐家、老爵士、老船长,既突出身份不同一般,又突出在这一人群中的身份不一般。不一般的人,才有不一般的修养,所以在危难时刻显示出特殊的精神。写的是群像,因此毫无疑问要突出人物之间的共性――在不平常的时空下,表现如常的行为,体现出不平常的意义――面对死亡,展现人的镇静、人的从容、人的如常,体现人的尊严。但是共性太多,文学就缺乏美感了,于是作者想方设法要写出三者的不同: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外貌展现贵族的气质:老船长以殉船体现职业操守。写法上尽量变化不同的手法:写音乐家更多的是写动作;写老爵士更多的是写外貌;写老船长更多的是写心理。又比如,同样是用环境衬托,写音乐家、写老船长都用人来衬托,但是写音乐家是用周围人的慌乱来衬托,是虚写,写老爵士是用“侍者”来衬托,是实写,而写老船长则是用物来衬托,用海水来衬托,同中有异。这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笔者的建议是,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充分阅读,然后提出学习建议:阅读课文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去充分地感知,充分地讨论。

主持人语:

我们可以从程红兵老师的评点中,悟出“突围”的途径。以“语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恰恰在“动态生成”这一点上不理想。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我以为程老师道出了出路:第一,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能太多太死。你都自己拟好答案了,师生的问答就变成对答案了,何来内容的生成?第二,教师预设的问题不能太多、太具体。太多太具体,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任务,无暇生成新的内容。第三,课堂不能都是教师设问,没有学生提问。教师提的问题,多半事先策划,学生提的问题,才是课堂生成,所以只有教师的问题,没有学生的问题,怎么会有教学内容的生成呢?程老师的话虽朴素,但对于动态教学内容的生成,却是对症之“药”。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三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四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实与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必须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清晰明确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选取材料和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设定预期目标,教师可以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确保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的目标也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第二段:合理设置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充实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学科属性,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通过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扩展。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合理的教学计划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三段: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充实的路径上,创新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而创新教学手段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思维激发和实践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四段:引入多样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使用是教学内容充实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广泛收集和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可以来源于教材、网络、图书、期刊、实地考察等多种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选择地搜集和筛选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借助外部资源,如邀请专家来授课、组织学生参观实践等,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和资源来源。

第五段: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教学内容的充实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拓展任务。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尾: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手段、引入多样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在实践中要保持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思考和更新,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只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五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应当是依托教材这“例子”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其他类似文章,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要让教材的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本末倒置。

关键词:语文教材;学生;教学。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五组“感悟生命的美好”这一主题下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的素材,这是从文章的内涵来看。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很鲜明,开头提出生命是什么,用三个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结尾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新课标对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教材在低年级就安排了许多词句的练习,如:读词语,用学过的熟字组成新词,反义词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2.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到了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重视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4.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是如何依托《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发展学生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的。

课前读懂,由学生最感兴趣的身边话题进入,感受快乐,在表达快乐来源时,其实就是告诉孩子们快乐来源于身边的人或事,不一定轰轰烈烈,但只要留心观察和感受,快乐无处不在。借由句式“快乐是……”训练学生用简短的句式来总结自己的感受。孩子们把这些像诗一样的句子连在一起,不一首《快乐是什么》的儿歌吗?同时,这样的句式也为学习课文,总结三个事例,感悟“生命是什么”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在课堂中,大家也许发现,我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和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一做法,其实有个小插曲,女儿已经上九年级,六月马上面临中考。()前不久,女儿跟我说:“妈妈,在答语文阅读题时,我最没把握的就是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女儿的这个困惑令我感到震惊。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学习每篇课文后,必背的就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虽然很枯燥,但毕竟从量变引起了质变,让我们自己从中悟出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和方法。可是女儿这一代,我们的语文课文注重的是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朗读的指导,注重的多是语文的“人文性”。至于如何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语文“工具性”的知识是缺失的,也就是开头我提到的借助教材应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也就是3、4年级学生阅读要求的第4条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上述原因,我觉得这节课我必须要教给学生至少一种概括文章大意或段落的方法。于是,有了课堂中概括文章大意及每个小事例“生命是……”的环节。当然,在今后系列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其他的一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段落合并法、要素串连法、问题概括法、标题追溯法、内容借助法等。同时,让这些方法不断地在所学课文中得以运用、练习。我想,老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下去就不会再出现女儿这样快到中考仍感到很迷茫的现象了。

这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运用不断地发问,讨论,选择,引起学生思考。总结出一套读懂理解文章的方法。这套方法如果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巩固、丰富、扩展,孩子们就再也不怕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这种方法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而是由他们自己探索、尝试、总结出来的,他们记忆会更深刻。认同度会更高。这一想法来自于数学课,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它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老师告诉你一个定律和法则,接下来,去做题,去运用。现在的数学课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体验感受,再总结整理的过程。在这一体验过程中,孩子知道了法则和定律是怎样得出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失败、有尝试、有抉择,最后到成功,这一成功的体验和经历,相信是每个孩子久久不能忘怀的,这比老师讲一千遍一万遍来得更加有效。

因此,这节课我的板书是两条线,一条情感线,一条方法线,让学生明白地看到情感的感悟是借助有效的方法得来的,新课标对于中级学生阅读要求就有一条是“能换了上下文,理解词句总意,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感情表达中的作用”。所以,我与孩子们用第一个小事例总结,摸索出一套方法,让孩子们用第二、三个小事例去探索,可能方法运用还不够纯熟,但这么有深意的`文章,让孩子们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我区结合市教研室张易老师提出的读写结合的课题,也在开展各种研讨课的备课,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去搞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新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中提到“语文课改就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巩固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真正核心要义是“理解”,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从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掌握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包括理解、分析、鉴赏语言材料,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三个方面,而“运用”应该是在理解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中点”上,进而规范,熟练,出色,有的放矢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运用包括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的每句话,写的每一个字都在运用语言文字。在应试的教育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试卷中体现?试卷中组词造句、课外阅读等题目都是在考察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集中体现这一能力的是便是写作,所以,我认为读写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起码,它让教师关注到文本中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也就是“怎样写”的,并加以模仿、借鉴,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这就印证了我的观点,借助教材发展学生能力。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它在写法上是很有特点的,学生模仿起来也不是很难,它在开头提出生命是什么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列举了三个小事例阐述对问题的见解,结尾表明自己积极的人生观。所以,课堂结尾引导学生观察文章在写法中的特点,用公式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因为有了这堂课的体验过程,他接受起来并不是很难。最后再提一下本节课的读写,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是“感悟生命的美好”,安排了精读课文《触摸春天》、《生命,生命》,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海伦・凯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语文园地。可能在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时,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模仿韵味十足、诗意盎然的语言。但这篇文章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文章的结构,加之单元写作主题“热爱生命”,学生学习本单元了解的生动事例及单元写作中提供的素材等,结构有了,优美的语句有了,一篇关于热爱生命的写作还难吗?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小事例,都要围绕着生命的启示选择,这就是散文所谓的形散神聚,拓展运用到其他的写作中同样适用,我记得我区在六年级期末考试中,有过这样一个文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精彩瞬间,难忘的、美好的、感动的……每一个瞬间都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请你用镜头记录下其中的两三个”,这次写作,我认为这两三个镜头应有内在联系,或许这两三件事场景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但都应围绕着一个主题或“助人为乐”或“给陌生同学帮助”或“师生情”、“生生情”……所以结尾处我稍作了一些点拨。

因为我有了以上的想法才有了今天这堂课,这堂课虽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如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本,教师如果对自己的学生训练的角度不同,可能呈现的深度也就不同,我为了把自己对语文课的思考付之于行动,想让大家通过这一节课来感受“我们应借助于教材,教学生方法,发展学生能力”所以主论的内容有些多,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果对整册书或上下册书,再甚至六个年级的十二册书有个整体的把握,针对学习方法,语言的训练有个系统的安排,训练量不用过大,每年度完成,巩固一个,那么六年下来,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将是受益终生的。

插入北小李明新《狼牙山五壮士》例子。

总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能“透过墙壁看世界”的,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仅限于课堂,课本“仅是一个例子”。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潜心思考,勇于创新,一路挥洒言语的馨香。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六

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

曾宣伟。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教研室。

把《风筝》看成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文本,是鲁迅还是老舍也还是朱自清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本”,一个特定的文学作品。作品通过语言建立了一个“意义和情感场”,不同的人在这个“意义和情感场”里会引发出各自相通、相异的体验。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架构起一座沟通学生原初经验和文本经验的桥梁。

一、教学准备。

1.课前请几位学生各自回忆一件有“悔意”的童年往事,尽可能写出当时的事情经过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件事过去多少年了?现在回想起来,你的“悔意”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悔意”?请尽可能写出现在回想时的心理状态。

2.教师和这几位学生谈话,指导学生对所准备文章作出修改。

3.教师自己准备一则“童年的故事”的演讲片断。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教师讲一件童年的往事,并突出现在回想起往事的情感。然后学生在小组内即兴交流自己小时候的类似故事。

2.请课前准备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作品。

3.教师和学生交流,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一:

童年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

当时故事发生的原因:

当时情景描述(简要):

当时你的心理状态(想法):

经过年后,你忆起这件事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对你以后的生活启示是什么?

4.以自由速度默读课文,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二:

《风筝》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

当时故事发生的原因:

当时情景描述(简要):

当时“我”心理状态(想法)(课文如果没有请补充):

经过年后,“我”忆起这件事时,情感是怎样的?哪些语句明显体现了这种情感?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想到两种补救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5.朗读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断。

6.讨论《风筝》这则故事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三、课外作业。

以黑板上的列式和要求,写一则“悔”的故事。200字以上。

研讨课二。

体验鲁迅的“民族魂”

杭州国泰外语艺术学校于博。

七至九年级教材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是这些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似乎是被割裂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成“鲁迅”的作品来教,而只是当作“应试阅读技能”的训练材料。体验鲁迅之精神,必需把《风筝》作为“鲁迅”的作品来教;而要感受和理解鲁迅的精神,仅靠《风筝》这一个文本也是不够的,必需借助于背景材料,必需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

一、教学设计。

1.以一首小诗导入。

2.整体呈现问题。

问题一:阅读全文,说说鲁迅和小兄弟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

问题二:了解了围绕风筝发生的整个事件的经过,就此谈谈你对鲁迅和他的小兄弟的看法。

3.问题解决与探究。

(1)先说鲁迅和他的小兄弟在风筝这件事情当中的做法(这能够在文章中找到)。

(2)对鲁迅和小兄弟的看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各小组记录然后投影。(大致答案:小时候的小兄弟是纯朴善良聪明的,可同样小时候鲁迅的做法给我们带来的印象却是粗暴的、冷酷的、不近人情的、冷漠的、受封建传统影响的等等。)。

(3)带着追问的两个问题,阅读王晓明著《鲁迅传》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材料略)。

由于内容较长,我把第一章节“幸运儿”的内容由老师讲述,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活泼调皮善良喜欢童话热爱幻想的幸运儿后来是什么令他发生改变的。

阅读“天塌了下来”这一部分。最后形成这样的认识,客观环境与命运的改变迫使作为长孙长子的鲁迅不能像同龄的我们一样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承担起家庭重任的他希望弟弟能够有出息。

(4)学生对成年以后两兄弟的看法归纳为:小弟弟不记仇,鲁迅知错就改。

教师讲解进一步明确,鲁迅不因小时候自己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的久远而宽恕自己,深沉诚挚的道歉正是鲁迅的自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的体现。而小兄弟作为中国当时的“大多数”,童年时正当的放风筝的行为被鲁迅如此的破坏掉了,他却能全然的忘记,也表明了被虐杀者的麻木,鲁迅对此是深深悲哀并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的。这个意思也可以在《风筝》的结尾部分看出:当小弟弟对当年的事情全然忘却的时候,鲁迅没有庆幸而是感到一片肃杀。

4.师生共同阅读《一件小事》,教师略加讲解。

引用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我反省的意义,而鲁迅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反省用笔做武器唤起整个民族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今天也同样重要。

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积习和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对于现在的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由《风筝》延伸到《一件小事》,有助于学生把阅读的感受重点放在鲁迅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上。

二、作业。

以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话为话题,利用这些文章和资料写一则短文。

研讨课三。

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陈洁。

鉴赏作品要有鉴赏的知识,没有“阅读的知识”的“阅读”只能是支离破碎的“肢解”。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也是鉴赏文学作品很重要的知识。诗用“意象”表情言志,一些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物象如“柳”“莲”“杜鹃”“长亭”“雁”“寒蝉”等是解读诗歌的关键词。小说和散文中的很多事物(物象),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象征意义,也可说是隐喻意义。鲁迅的作品象征意义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无视这种“象征”,那么阅读教学就是缺少了两件东西:一是鉴赏的方法和知识;一是解读特定作品的精神钥匙。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七

一、与教科书“主体”对话:可以教哪些“语用内容”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它们本来是一篇篇“文章”,如果不受语文学科的制约,可以学习的内容简直是包罗万象。但是,文章一旦被编进教科书成了“课文”,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那么,语文所需要的只是其中与自己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一个“面”。这个“面”是什么?以前比较模糊,现在已经明确,那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在具体的一篇课文的备课中,我们大体应该把握、理解课文的哪些“语用”方面的内容或特征呢?本文结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赵州桥》的备课与教学中的有关情况,谈谈个人的管见。

1内容主题。

它虽然不属于“语用”的形式方面,但是,为了学习文章的语用形式,首先必须学习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所以,理解课文内容是把握课文的第一步,也是从文章阅读的一般角度来把握课文的。比如,《赵州桥》写的是我国古代建筑赵州桥的宏伟、坚固、美观等特点,表现了我国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也从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内容的理解将贯彻在教学的全过程,也始终为本文的“语用”教学提供基础、背景和情境。

2.篇章结构。

这是课文“语用”的宏观层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显性的结构。就是课文表面内容的结构线索。如,叙事性文章中所记叙事件的发展阶段,描述性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几个方面,说明文中所说明的要点,议论文中所论证的分论点,等等。教师把握课文篇章结构的目的有二:确定“教”的内容,即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思、选取和安排材料等语用经验与规律;寻找“教”的抓手,即当篇章结构不作为本课教学目标时,对它的把握可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从而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语用”内容的教学。《赵州桥》篇章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首尾呼应与中间过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行文构思,是文章结构中最常用、最典型的一种。

二是隐性的结构。就是融合在文章结构“明线”后面的“暗线”,如,叙事性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描述性或说明性文章中作者描写或说明角度的变化,议论性文章中作者论证的思维逻辑及其发展,等等。在《赵州桥》中表现为作者隐藏的观察点。(语文教学论文)《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它通过不同角度的描述来说明赵州桥的特点,作者的观察点是由“远”到“近”变化的。具体是:远看,总体感受――雄伟;近看,部分观察――坚固:细看,聚焦端详――美丽。

3.叙写方式。

这是文章“语用”的中观层面,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段落的结构方式。特别是几种比较常见而典型的段落结构方式,比如总分、递进、转折、因果、并列等结构方式及其相应的变式。表现在《赵州桥》中就是有关自然段的“总分”结构和课文主要自然段之间的递进过渡。

二是具体的叙写方法。这其实包括许多方面,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类体裁的文章最常用的叙写方法,或者最能体现这一篇(一类)作品风格的叙写方法。比如,《赵州桥》是一篇描写成分比较多的说明文,那么,文章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便是这篇文章最值得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列数据、讲原理、做排比三种。

4.用词造句。

这是文章“语用”的微观层面。它所涉及的内容简直是太多了,我们当然只需要选择出其中“此时此刻”的学生最需要学习的那部分“语用”内容。选择的标准有二:一是“新”,指词语是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的“新词”,或者虽然是学习过的,但在这篇课文中的用法有新的改变,意思有新的发展的词语,也指课文中新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句式;二是“好”,指词语虽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因文章语境的作用或作者特殊的使用,使它显示出特殊的韵味,从而充分表现出作者的“语用”智慧与言语风格或特征。《赵州桥》主要有关联词:“不但……而且……‘既……又……”;好词或难词:如“横跨、创举、智慧”等。

二、与教科书“要件”对话:确定应该教出哪些“语用内容”

1.对话显性“要件”:导读与练习。

显性“要件”,指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读、课与课之间的连接语、课后思考、交流平台、“我的发现”等等。这些“要件”的作用大体上又分两类,一类是提示或限制课文应该“教什么”的内容,一类是直接指出要教的内容。其中,对确定课文“语用”教学内容作用最大的是单元导读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使用这些“要件”来确定课文“语用”教学内容的时候,既要充分尊重教科书编者的意图,也要有所发挥与发展。这也是“对话”的真意所在:在充分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适度超越――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向超越。

对《赵州桥》中的单元导读的理解,无论是教科书中还是《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只有人文方面的要求――阅读理解课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其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则是朗读、背诵、说话(夸夸赵州桥)以及综合性学习提示,这显然缺少对单元“语用”核心教学内容的提示,也就成了目前有些教科书编写上的严重不足。

2.对话隐性“要件”:学段与册数。

隐性“要件”,指课文被编者安排在整个教科书体系中的哪个位置。应该特别注意的有两个方面:学段和册数。我们要把握学段教学的核心目标:哪些是本学段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前一学段的发展与深化。它们又大致可以分解成稍微具体的内容与体系,相应安排在哪个年级或哪册的教学中。

《赵州桥》所在的学段是中年段,根据“课标”的学段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把握到,该年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有:(1)学习理解词句的有关方法。这是对低年级理解词语的发展,即理解方法上有发展,理解层次上要深化,还要注意课文关键词语在表达方面的作用。(2)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是本学段新的`教学内容,即:应该“把握”哪几种类型的文章,它们有哪些相应的“把握”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安排教学的“序”,等等。(3)学习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也是本年段语文教学的新内容,具体包括自然段和意义段典型结构方式的学习及其它们之间的过渡,目前比较公认的意见是,三年级进行几种结构比较典型的自然段的学习,四年级进行意义段结构及其过渡的学习。以上这些都可以视为中年段语用教学的目标或内容。此外,还有诸如识字写字、朗读复述、语言积累等方面――这是以前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本文不做赘述。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把《赵州桥》的“语用”核心目标确定为: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抓中心句的“把握”方法。

2.(1)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及其运用;(2)感知列数据、讲原理、做排比这三种说明的方法:(3)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感悟词语运用的规律与方法。

3.感受中华优秀的文化。

至于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当然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内容。但是,因为它们在小学几乎所有课文的教学中都要体现,也是教师按照习惯就能够教出的内容,所以,可以不列入核心目标的范畴。

从以上所确定的《赵州桥》“语用”核心教学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全面解读课文中所获得的“语用”内容中,被作为实际教学内容的,只有自然段的结构方式、有关的叙写方式(说明方法)、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说明方法也定位在“感知”的层而;而课文自然段之间的过渡方式、篇章结构方式,特别是篇章隐性的结构方式等,则几乎没有列入本课语用教学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们超出了三年级的核心教学内容。而四年级的语文教材,段落的过渡、说明方法的深化学习,就相应成了“语用”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五年级的语文教材,篇章结构便相应成了核心的教学内容之一。

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真正教出哪些“语用内容”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途径主要是“实践”,学习的方法和效果则往往是“综合的”。而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课文“对话”的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式或规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也是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实际上所指向的,不但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教师与教科书对话时所确定的“语用内容”。这一点大家可以从以下《赵州桥》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到:

(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学习相应方法。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所写的赵州桥有什么特点?把表示赵州桥特点的词语画出来。提示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并板书:雄伟、坚固、美观。)。

师:请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找一找,课文中的哪句话和你们所说的课文主要内容最相近?(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其实,这句话可以代表课文的主要内容,它叫课文的中心句。以后碰上有中心句或中心段的文章时,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环节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只引导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少涉及“把握”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严重的疏忽。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把握“这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实践中,学习把握“这一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其教学过程为:注意文章题材―说出主要内容一找到相应句子―揭示“把握”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把“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潜藏在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收获是双方面的:既读懂了课文,又学到了方法。

(二)精读理解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学习“构段”方式。

1.自学感悟。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赵州桥的这些特点。(生:第二自然段写雄伟和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请在课文中用括号标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

2.领略赵州桥的雄伟。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赵州桥的雄伟的。先来看赵州桥有多大。(出示句子:“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横跨在三十七米的河面上。”)。

师:我们的教室有8米,赵州桥有将近七间教室那么长。(让学生具体说从学校里的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板书:长度五十多米)宽有九米多,比我们的教室还要长(板书:宽度九米多)。现在我们知道了赵州桥到底有多大,那么,我们是通过哪些词语知道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比较横跨桥与有桥墩的桥的区别,感受“横跨”中体现出来的雄伟,理解“横跨”的意思。)。

师:这里写的是赵州桥哪方面的特点?(板书:形状)。

师:这么大的桥是用什么建造的?(板书:石料)。

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赵州桥的雄伟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材料、形状这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3.理解赵州桥的坚固(略)。

4.总结“构段”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知道这个段落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什么特点(雄伟和坚固)来写的。其实,赵州桥的坚固也是它雄伟的特点之一,所以,作者在这里就把它们都说成是―雄伟。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句话?(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段作者就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5.迁移运用练习:

把下面的一句话写具体。

(地方或东西)非常(怎么样)。(要求从三个方面写)。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解赵州桥的雄伟与坚固,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者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这些特点的。具体为:作者是如何构段的、如何进行说明的、如何使用关键词语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备课时所确定出的“语用”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在与课文阅读“对话”的“实践”中习得。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如何写会议纪要内容教学篇十八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这样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尤其是脱离教学参考书的时候,有的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不够准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本方法是:

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其次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

1.依据教材内容而定。

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内容,从教材上看有两个知识点:一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二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即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很显然在两个知识点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是解决第二个知识点的前提,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所以确定为教学重点。

2.依据教材提示而定。

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编写形式。就人教版教材而言,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小精灵”。它会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说出一些规律,如:一年级下数学教材第35页,小精灵说: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如上面提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两个知识点也是小精灵提出的。所以老师们在没有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要吃透教材,可根据教材中的提示确定教学重点。

3.依据课题而定。

数学教材的课题,一目了然,直接揭示教学重点。有经验的教师,能对教材做到深刻解读的教师,一看课题就可以确定教学重难点。例如:倒数、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等。

教学中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就是教学的难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有具体到抽象就可以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过了“商不变的性质”,有了这些基础,学习新课并不难。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不是教学的难点。

而“0”除外的道理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困惑的,它就是可以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在教材中也能看到,它是特别引起注意的。

另外教材中,有时会出现“注意”的提示,一般都可确定为难点和重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难点有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例如:前面提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难点如果不突破,就会影响后续“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